1. 简单百科
  2. 金鱼

金鱼

金鱼,分类上属于鲤科鲫属动物,是由野生鲫鱼逐渐演变发展形成的具有观赏性的品种群。中国是金鱼的发源地,是世界闻名的金鱼之乡,关于金鱼的原始种群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晋朝,唐宋时期金鱼养殖兴起,明清时达到繁盛。金鱼由16世纪传入日本,17世纪传入欧洲,19世纪初传入美国,21世纪以后,已遍及世界各地,约有330多个品种,其中中国的主要金鱼品种有143种,分13类。重要的品种如草种、文种、龙种、蛋种等。

金鱼属于一种的淡水鱼类,也称“金鲫鱼”。金鱼的体形与其他鱼类的差异较大,而且各品种间的差异也很明显。一般的金鱼体形为圆、短、宽、肥,躯体由头、躯干、尾三部分组成。头部的最前端为口,其后有鼻、眼、鳃盖;躯干及尾柄部有鳞片覆盖,身体两侧各有一条略近弧形的侧线;有胸鳍、腹鳍、臀鳍各1对;尾部包括尾柄和尾鳍。身体颜色有红、橙、紫、蓝、银白、五花、黑等。

金鱼是世界著名三大观赏鱼类之一,它们颜色丰富,形态优美,作为一种活的艺术品,素有“水中花卉”“动态花卉”的美称。在中国历史上不少诗人、画家,常以金鱼为题材吟诗作画。在,特别是东南亚国家,金鱼被视为能带来好运的“富贵鱼”,不论是富商还是一般人家,都有养殖金鱼的爱好。除此之外,俄罗斯著名诗人所写的著名长篇童话诗《小金鱼和渔夫的故事》,就以金鱼为主角的故事,流传甚广,成为儿童喜爱的故事之一。2002年,金鱼被评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十大之首。

动物学史

金鱼分类上属于脊索动物门(Chordata)、硬骨鱼纲硬骨鱼)、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鲫属(Carassius)动物,是由土鲫鱼(Carassius auratus)逐渐演变发展形成的具有观赏性的品种群。

Carassius auratus这一学名是由瑞典著名分类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é)所定的,在其1735年出版的名著《自然系统》(外文名:Systema Naturæ)中,描述鲫鱼这个种使用的模式标本就是金鱼,并描述其尾鳍是三叉和双尾的。其的另一本专著《动物界》(外文名:Fauna Suecica,于1745年出版)中使用的鲫鱼图也是双尾金鱼,他认为这是正常鲫鱼。他更早的文章——(1740)第一期中,也是用金鱼标本描述的“Carassius auratus”。

培育历史

中国

中国著名生物学家、遗传学家陈祯教授经考证,将众多金鱼的品种形成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野生状态的红黄色鲫鱼到半家化状态的红鲫阶段;第2阶段,池养时期——金鱼家化的开始;第3阶段,盆养时期;第4阶段,有意识的人工选择阶段。

据史料记载和近代科学实验,认为中国是金鱼(Carassius auratus )的发源地,中国明朝的医学家李时珍(1596)在他的《本草纲目》中记载在晋朝(公元265-420年间)恒冲游庐山时,见湖中有赤鳞鱼即金鱼。所以晋朝是现存资料中记录发现红色鲫鱼的最早的年代。随后人们还不断地在中国安徽、浙江省等地见到野生的红黄色的鲫鱼,其文献中也记载在江、河、湖、池塘、泉水和山涧等淡水水城中都有野生金鲫鱼的存在,且与土鲫鱼同处于一样的自然环境中。由此可见,金鱼最早可追溯至中国的晋朝,它是由野生的红黄色的金鲫鱼演变而来的,它的祖先就是野生鲫鱼( uratus L.),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到了南宋,金鲫鱼进入家化时代,金鲫鱼便慢慢地开始了被人工培育成金鱼的过程。为适应养鱼需要,一些人专门从事起凿池、捕捉、喂养、选种的工作,民间还出现了专靠饲养和出售金鱼为生的行业,当时被称为“鱼儿活”。“鱼儿活”在对金鱼精心饲养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从天然水域中捞取水蚤喂养金鱼的技术和繁殖金鱼的方法,因此能大量生产和销售金鱼,并使金鱼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中国金鱼养殖技术的萌芽。到了明朝中后期,盆养金鱼已成为普通的养殖方式,金鱼的饲养又繁盛起来,饲养和繁殖技术有了迅速提高。明朝万历年间苏州人张谦德所著(1596年)的《朱砂鱼谱》,是中国描述金鱼形态及饲养方法最详尽最科学的古籍之一。由于盆养使金鱼活动的空间缩小,游动缓慢,诱发了金鱼体型变异:狭长的身形发展到蛋圆形,背鳍有的残缺,有的整个退化,尾鳍则多种多样,以适应小盆游动的需要。而且进入盆缸饲养后,可以使饲养者比较细致地观察,加之对金鱼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深入,饲养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使大量养鱼、仔细选鱼、分盆育种成为可能,因而人工选择就提高了效率。从清末到中国抗日战争前的30余年间,由于遗传学的发展,人们不仅采取种种杂交方法,使金鱼产生新的变异,同时对变异的发生来由、形成原因、遗传性等均作了详细而系统的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研究者对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极为重视。如著名遗传学家童第周教授等,从鲫鱼的卵细胞内提取了一种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内,培育出一种新的鱼类品种,该鱼的照片和说明已被录于《不列颠百科全书》,并被命名为“童鱼”。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金鱼养殖和科学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除了取得一大批的科技成果外,还陆续出版了一些金鱼的专著。主要有傅毅远著《金鱼》、张绍华著《北京金鱼》等。随着金鱼出口的增长和国内市场的发展,广州市北京市上海市武汉市福州市苏州市等地相继成立了观赏鱼协会或金鱼协会。1998年10月,中国水产学会观赏鱼研究会正式成立,将观赏鱼、金鱼热推向高潮。2001年,《中国观赏鱼》杂志试刊并定期发行,为推动中国观赏鱼理论研究和养殖技术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世界

中国金鱼向外传播,首先是传入东邻日本,而后渐渐传入世界各地。日本著名水产专家、近代大学农学院松井佳一教授研究金鱼数十年,在其所著《金鱼大鉴》中,详细叙述了公元649-765年间中日两国使者的频繁往来,日本遣唐使亲眼看到的中国饲养金鱼的情况,指出中国金鱼是在日本德川时代,即17世纪初叶分多次传入日本的事实;考证了日语金鱼一词首先出现于1607年出版的《长崎学林》一书,并指出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传入日本后,金鱼这个名词才在日本有了广泛的传播。金鱼从中国传入日本后,在新的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下,继续发生变异,经过日本养鱼者的长期努力,培育出有别于中国风格的和金、琉金、地金、朱文锦、东锦、秋锦、江户锦、蓝踌、荷兰狮头等许多品种,形成别具一格的日本金鱼,使日本和中国一起成为世界上两个主要的养殖金鱼的国家。

关于中国金鱼传入欧洲的时间和地点,德国金鱼爱好者赫各莫腊透在其所著的《金鱼养育法》中指出,经考证后认为有1611年、1654年或1728年3种可能。传播途径为最先传入法国,而后遍及全欧洲,进而传至美洲𩽾𩾌。中国金鱼最受葡萄牙人的欢迎,在该国大量饲养,终于成为欧洲养殖金鱼最风行的国家。在最早引入中国金鱼的法国,一些达官显贵把它作为奇珍异宝互相馈赠。1794年中国金鱼登上英国本土。这是由英国特使马卡尔蒂尼出使中国时,接受爱新觉罗·弘历馈赠并把它带回国的。关于“金鱼”一词,英国出版的《牛津简明词典》解释说:“金鱼为一种小的红色的中国鲫鱼,用于玩赏”。

1870年前后,金鱼被中国商人方棠带到了美国,随后美国又大规模地从中国引进金鱼进人美国的商品市场。美国出版的《弗伯斯特大词典》把金鱼解释为“红色、黄色或其他色的小鱼,中国产,养于池中或缸中,作为装饰品”。

中国金鱼随着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及明朝移民而来到东南亚。据清代人士许之祯在《南洋见闻录》记载,中国金鱼是在1648年到达马来群岛的。

中国金鱼虽然先后传入亚洲、美洲和欧洲等国家,除日本之外,大多饲养的是中国金鱼的原型,培育出的新品种很少,代表性的仅有美国彗星印度红珍珠等几个品种。

品种分类

土鲫鱼到众多品种的金鱼,经历了千余年的历史。到1848年安徽桐城人诗人姚元之所著《竹叶亭杂记》所记,金鱼品种已达数十种,并将其分为文金龙睛、蛋鱼,包括原始的金鲫鱼(名之为草金鱼),共四大类,这是对金鱼正式分类的开始。但随着金鱼品种越来越多,到2023年金鱼品种已达240个以上,中国主要有140多个,学者对金鱼的分类也更加严谨。从历史上看,对金鱼的分类有“二类法”“三类法”“四类法”“五类法”之说。

二类法是将金鱼分为有背品种和无背品种,曾在早期使用,目前基本不再引用。

三类法是将金鱼分为草、文、蛋三大类,草种金鱼是指接近金鱼原始形态的品种,体形似鲫鱼,色彩有较多的变化,尾罐的长度和形状多变,有长尾、短尾、燕尾、扇尾、孔雀尾等。文金包括龙睛、狮头、绒球、琉金、高头等诸多有背的金鱼品种,所含种类形态繁多,色彩丰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蛋种金鱼是指所有无背的金鱼品种。

四类法是21世纪来应用较多的一个分类方法,其历史渊源是根据明朝屠龙的《考粱余事》记载,金鱼在进入盆养阶段后,由于人们以猎奇为目的的选择作用,在明晚时期金鱼产生了诸多突变,逐渐产生如“乌鳢”“凸眼”“光背”等体态特征,从而出现了早期的金鱼分类。在晚清的《竹叶亭杂记》 中,已经开始出现“文鱼”“龙睛”“蛋鱼”“金”的品种分类,基本接近了金鱼的四类分类法。随后四类法一经形成传播,就被广大金鱼养殖者好爱好者所接受和认同,并一直是近代金鱼的主要分类方法、并被多种出版物所介绍,其主要内容是将三类法中的龙睛类金鱼从文金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草、文、龙、蛋四大品系的金鱼品种。

五类分类法是把无背鳍的龙种金鱼单独分离出来,因品种发展创新,变化层出不穷,无背鳍的龙种金鱼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这其中包括龙背金鱼龙背球、龙背虎头等品种。

形态特征

金鱼的形态与其它所有鱼类不同,它完全改变了原来亲本的“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外观性状。

体形

金鱼长期在家化的条件下,生活在面积极小的盆,缸中,既不能沿着一个方向长距离游动,也不需迅速避敌和捕食,在漫长的岁月中,代代相传,使它的体形渐渐的由狭长变得圆、短、宽、肥。

身体

一般

金鱼的身体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头前端为口,中部两侧有眼,眼前方是鼻孔,鳃位于眼的后下方。一般是以鳃盖后缘为分界线,分开它的头部和躯干部,以肛门为界分开它的躯干部及尾部。从躯干到尾部,低次生长着胸鳍、背鳍、腹鳍、臀鳍和尾鳍。头部无鳞片,躯干部有鳞片覆盖,两侧呈现有很多小黑点。这些小黑点纵向排列成一条线,称为侧线。

侧线从鳃盖后缘起一直延续到尾柄和尾鳍交界处止,由于金鱼体形变异的缘故,侧线呈弯曲状的收缩,先向下,再向上,在尾柄处又向下而后趋于平直。这种波浪形的弯曲,与体形的缩短是一致的。体形变异愈大,身体愈短,侧线的弯曲度就愈明显。在金鱼的鳃盖上和其他部分也分布有类似侧线的构造,但不明显,一般肉眼不可见。侧线鳞片一般有22-28个,侧线上方的鳞片有5-6个,侧线下方的鳞片有6-7个。

金鱼的体表都覆有鳞片,在解剖镜下观察其鳞片的表面有许多同心的环线,这是因为鳞下层生长是一片一片从底部中心向外铺展开来,新生的一层处于最底层且比老的上一层长得更大些,这样新老层一层层叠加起来,其交界边缘即为同心环线。金鱼的生长速度不同,表现为同心环线疏密程度不同,生长快,环线稀疏,反之则密。

变异

头部:多数金鱼的头部近圆锥形,侧面呈三角形,通常称为平头,如草金鱼、普通文鱼。也有不少品种头部发生较大变异,一般有以下四种类型:

(1)高头型。这种金鱼头部也有厚实的肉瘤,但只局限于头顶上,不会到眼以下。有的眼以下也有肉瘤,但突起程度远不及头顶部的。也有人称这种头型为鹅头型,因为它似鹅头上的肉瘤。这类金鱼有鹤顶红、各种高头。

(2)圆桶型。这种金鱼整个头部长满石榴瓣状的肉瘤,非常厚实,覆盖了头顶和两颊,包埋了口、鼻和眼,从而使整个头部膨胀成圆柱状,似非洲雄狮,故又称狮头型,这类金鱼有狮子头、虎头等。

(3)平宽型。这种金鱼多是由于眼突出而使头部显得宽大,头部高度相对于圆桶形要小一些,如龙睛、龙、水泡金鱼无尾目头等。

(4)尖头型。这种金鱼的头部呈圆锥状,似鼠头,朝天吻部尖细,与躯干部相连的鳃部较大,如珍珠鳞鱼、琉金等。

眼睛:金鱼的眼有正常眼、龙睛、朝壁虎科、水泡眼和蛤蟆头眼等五种。凡眼睛呈圆形角膜透明、眼眶与眼球分界明显而无其它变化的眼为正常眼,如多数普通文鱼和草金鱼的眼。正常眼同野生鲫鱼的眼一样,其它类型的眼都由这种眼演变而来。龙睛金鱼的眼球连同眼眶一起突出于体外,很明显,如龙的眼睛,有些龙睛金鱼的眼角膜特别突出如电灯泡状,称为灯泡眼。朝天龙金鱼的眼同龙睛一样外凸,但外凸之后朝上旋转了90°,使瞳孔朝向天空,故又名望天眼。水泡金鱼的眼正常,但下部眼眶皮肤特别膨大而形成一个大水泡,其中充满半透明的体液,两个水泡托着两个黑色眼球。蛤蟆头金鱼的眼球略外凸,眼球下部眼眶皮肤膨大形成一个小水泡,小泡中体液较少,鱼体游动时,小泡不抖动,这种眼也称为小泡眼。

鼻柱:金鱼的鼻柱分为正常鼻柱,凹陷鼻柱、绒球体鼻柱、片形鼻柱。

鳃盖:金鱼的鳃盖有正常鳃盖、透明鳃盖和翻鳃(卷鳃)三种。大多数金鱼都是正常鳃盖,即乎整、不透明、颜色同体色一样,但有些品种,如葡萄眼金鱼的鳃盖上无色素,鳃盖骨也半透明。有些金鱼的鳃盖骨发生变形,主鳃盖骨和下鳃盖骨游离的后缘向外卷曲或反转,使部分鳃丝暴露于鳃盖之外,称这种现象为翻鳃。

鳞片:金鱼的鳞片有正常鳞、透明鳞和珍珠𫚉鳞三种。正常鳞结构同鲫鱼鳞片,但因各种色素细胞的存在和搭配而呈现各种颜色。透明鳞的鳞片上因没有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所以像玻璃一样透明。珍珠鳞为珍珠鳞鱼所特有,在鳞片的上层沉有大量石灰质而隆起如馒头状,排列在鱼体上如颗颗珍珠鼓起,故称珍珠鳞。

背鳍:金鱼的背鳍有正常背鳍和无背鳍两种,大多类金鱼的背鳍长大,位于鱼体脊背中后部,其第三根鳍条后缘呈锯齿状,很坚硬。也有不少金鱼如蛋种金鱼,龙背金鱼则缺乏背鳍。无背鳍的是从有背鳍的演化而来,故有些金鱼演化不彻底,背部仍有残缺的背鳍,俗称“扛枪带刺”,残缺背鳍的残缺程度及位置不完全一样。

尾鳍:金鱼的尾鳍有单尾鳍和双尾鳍两类,每种尾鳍又有长型和短型之分。草金鱼的尾鳍均为单尾鳍,其中,金鲫鱼的为短型,尾鳍长只有体长的1/5,而燕尾的尾鳍为长型,尾鳍长占体长的1/3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2。除草金鱼外,其它类金鱼的尾鳍均为双尾鳍,也有长短之分。一般蛋种金鱼、硬尾珍珠的尾鳍为短型,而龙睛、文鱼的尾鳍多为长型,但也有例外,如凤尾珍珠、丹凤等品种就以尾鳍特别长而著名。

在双尾鳍中,尾鳍形状、位置变异也很大。一般生在尾柄上的两个尾鳍呈“八”字排列,两个上叶较近,两下叶分离较远。若两上叶相连,则称为三尾,若两上叶分开,则称为四尾。在四尾的尾鳍中,有的硬而伸展,称为伸展尾,有的软而下垂,则为垂尾。有的四尾极度开裂,其中两下叶短而向前伸,两上叶长而向后伸,且尾鳍分叉较浅,看上去,整个尾鳍如两只蝴蝶翅膀;还有的尾鳍长而呈扁形,称为扇尾;有的尾鳍特别长大,形状如中国民间传说中凤凰的尾,故称凤尾。

胸鳍:金鱼的胸鳍变异较小,各品种之间也有一定差异。就鳍条数而言,草金鱼的数量最多,蛋种金鱼的数量最少;就形状而言,草金鱼、龙睛文金的胸鳍较长而尖,而蛋种金鱼的胸鳍较短而圆。在同一品种中,通常雄鱼的胸鳍比雌鱼的长些、尖些。

腹鳍:金鱼的腹鳍是变异最小的,只是不同品种间有长短不同的差异,而同一品种间,雌雄并无什么差异。

臀鳍:金鱼的臀鳍有单臀鳍(返祖现象)、双臀鳍、无臀鳍三种。臀鳍位于肛门和尿殖孔后,前三根鳍条为不分支的,其中第三根后缘有锯齿。一部分金鱼的臀鳍单个存在,如草金鱼;多数金鱼的臀鳍从同一位置生出两个来,大小长短基本一样,称为双臀鳍,还有很少数的金鱼臀鳍残缺或消失。

体色

金鱼的体色有单一色、混杂色两种。主要以橙、黄、红、蓝、紫、白、黑、铜、鲫色等为主,有的能在一尾金鱼上表现出三种色和五种色,并以点状或片状组成各种图案,这就形成了金鱼体色的五颜六色的特征。金鱼的原有色是金黄色和金红色,但随着家化程度的加深,金鱼在不同环境饲养管理下,因养鱼用水中的化学微量元素含量以及饵料中的营养成分的不同,其鳞片中所含的黑色素体、黄色素体和淡蓝色返光质三者就有数量上的变化。如红色金鱼缺少黑色素体,白色金鱼则没有黑色素体和黄色素体,杂斑或五花金鱼则是由这三种色彩依不同数量的比例和分布而组合成各种花斑。此外,金鱼各鳍的颜色与体色基本一致,但也有些金鱼的尾鳍与体色是不同的,如有些红色金鱼的尾鳍有白色或黑色镶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从世界范围内看,金鱼的分布养殖主要集中在亚洲,养殖规模最大及影响范围最广的为中国、泰国日本,另外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也有分布。

中国分布

截至2019年,除中国西藏以外的省份,均分布有金鱼养殖场或观赏鱼交易市场。中国内金鱼以四大产区为主,为福州市、京津、苏杭、广州市,其中列于首位的为福州。

栖息环境

金鱼喜欢光线充足、温度适宜、溶氧丰富、水质清澈、不含有毒物质的水体,在这种环境中,金鱼生长良好,不易患病。土鲫鱼是底栖鱼类,主要活动于水体下层,很少到水表面上来,金鱼改变了这一习性,常在水体的各个空间活动、觅食,对于投喂的食物,无论是沉性的还是浮性的,都能很好地摄食。

生活习性

食性

金鱼属于一种杂食偏肉食性的淡水鱼类。食料很广,喜食动物性食物,对各种植物种子、水草叶片、嫩芽及有机颗粒也能很好地摄取。

金鱼口位于身体前端略偏下,伸出后呈短管状,所以,金鱼吃中层或底层的食物更方便,但对于漂浮在水面上的食物,金鱼也能抬头仰身摄取。金鱼摄食要靠双眼发现食物,所以一般为白天摄食,晚上光线弱,金鱼不能发现食物。同时金鱼吃食时,往往是将食物和水一块吞入口腔,在口腔中,水经鳃流出体外,而食物被鳃耙挡下,送到咽磨与咽齿形成的咀嚼面压碎后进人食道。

另外,在生长季节,如果连续十几天,甚至几十天不给金鱼投饵,金鱼会靠啃食青苔以存活下来,一般不会危及其正常生命活动,但金鱼的生长会停滞下来,要复食一段时间后才能恢复生长。

节律习性

金鱼性情温顺,活泼善游,不畏人,很少为了食物或配偶而争斗,遇敌害没有反击能力。金鱼身体肥胖,不会跳跃,只能在水中缓缓游动,但很少长时间停下来。同时金鱼集群现象不明显,平时多分散游动,在投饵时,可集中到水面上来吃食;在繁殖季节,多在有水草或鱼巢的地方形成繁殖群。

环境适应性

温度

金鱼的生存温度是0-39℃,适宜生活温度是20-28℃。春天,当水温达到6℃时,金鱼即开口摄食,但摄食量很小。盛夏季节,当水温超过30°C时,金鱼活动力较强,但摄食量减小,鱼体生长减慢;当水温超过35℃,金鱼活动异常。冬季,当水温低于4℃以下时,金鱼进入半休眠状态,不再迸食,活动力减弱。

pH范围

金鱼用水的pH范围为5.5-9.5,喜欢偏弱碱性的水,最适合的pH范围是7.5-8.5。仔鱼稚鱼及幼鱼早期水的pH为6.2-7.2较为理想。

盐度

虽然金鱼是淡水鱼,但在盐度高达6‰的咸水中也表现出良好的生长和应激迹象。

认知行为

金鱼的记忆期至少三个月,可以区分不同的形状、颜色和声音。并且金鱼学习能力强,通过积极强化,可以训练金鱼识别不同颜色的光信号并做出反应或表演技巧。

感觉系统

金鱼的感觉系统包括皮肤感觉器官,嗅觉器官、味觉器官、视觉器官、听觉器官等。

皮肤感觉器官

金鱼的皮肤感觉器官主要是侧线,其侧线管状,埋在皮肤下面,又分头部侧线管和躯干部侧线管。其中头部侧线管分支较多。躯干部侧线管在鱼体躯干两侧,由分布在鳞片或皮肤上的一连串的小孔相通连成长管,这些鳞片叫侧线鳞,侧线管埋在其中。向前与头部侧线管相通,外界的刺激可经过鳞片上的小孔而传达到长管中的感觉细胞,这些感觉细胞与侧线神经联系。当水流或水压变化时,感觉细胞能即时地感觉水流的方向和水流的振动,还能感受低频率的振动及水温的变化,并通过神经系统调整鱼体对环境的平衡。

侧线的反应过程首先通过侧线孔把刺激传给黏液,黏液受到刺激,把这种刺激传达到感觉器,感觉器继续传达稻侧线神经分支,随后传入侧线神经,最后到达延脑。

嗅觉器官

金鱼的嗅觉感受器官一般在金鱼头部前上方鼻孔内。金鱼的鼻与呼吸无关,没有内鼻孔,鼻腔和口咽部不相通,实际上金鱼的鼻孔是一个盲孔(向后没有通道)。在金鱼头部前背方有两个鼻孔,由于每个鼻孔中有横隔膜把鼻孔分成二孔,其中的一个孔就是由嗅觉上皮细胞所组成的嗅囊,起嗅觉作用,上有神经分布。金鱼通过鼻孔嗅囊内的嗅觉上皮细胞,把所感受的外界情况通过嗅神经传递给神经中枢系统。金鱼能借助嗅觉寻找饵料和选择饵料;在繁殖期,金鱼能借助嗅觉逗引或追求异性,同时能辨别水质,从而避开不适应的水域

味觉器官

金鱼的味觉器官为味蕾,呈椭圆形,由支持细胞、感觉细胞构成,主要分布在口中味觉上皮细胞中,另一小部分分布在金鱼口外侧的鼻孔周围,也有味觉神经分布。金鱼的味觉感受器也受中枢神经的支配,能够分别酸、甜、苦、辣各种味道。

实验表明,饥饿程度相同的金鱼,对不同饵料的食欲是不同的。对水蚤和适口性好的饵料,金鱼喜食,对一些变质发苦的食物,金鱼反复吞咽几次最后选择弃之而去,由此证明金鱼味觉十分发达。

视觉器官

金鱼的视觉器官与其他脊椎动物一样,有一对眼睛,其透视距离大约在50米左右。同时金鱼限内有移动眼球的肌肉,这些肌肉受动眼神经支配,因此,金鱼的眼睛有轻微活动功能,可以左右翻转,但不能向上、下方向转动。

金鱼眼睛外形因金鱼品种不同而有很大差剐。如珍珠鳞金鱼,眼睛很小,全部在眼眶内;而红龙睛金鱼,眼睛很大,突出眼眶外;望天龙金鱼,瞳孔向上;水泡金鱼,眼睛很小,瞳孔望上、眼球都在眼眶肉,但在眼眶外侧却有一个囊状水泡。金鱼的眼形虽有不同,但眼睛的构造却相似。

听觉器官

金鱼由于生活在水中,它的听觉器官也有特殊构造,没有外耳及中耳(以避免水流入中耳内,从而压迫内耳),但却有非常发达的内耳,凭借内耳的功能来判别外界的声音。金鱼内耳分为上、下部分。上部为椭圆囊,它有小孔与三个半规管相通,成为金鱼的平衡器官。下部分为豆状囊,它的后部有一个突出部分,称为耳壶。

在金鱼内耳的椭圆囊、豆状囊及耳壶内,都充满内淋巴液体,同时又有一块耳石(听石)。金鱼能听到从水中传来的低频率声音;但对高频率的声音,金鱼却无法听到。有研究认为金鱼可能也有一定的听取声音频率的高低范围。

金鱼的听觉过程为:外界振动→淋巴刺激→各囊中的感觉区、听斑→感觉细胞→神经末梢→第八对脑神经。

生长繁殖

金鱼的发育的速度很快,一般说来,同土鲫鱼一样,满1周龄时,即当年5-6月份孵化出来的金鱼,到次年同期,性腺即能能第1次成熟,也能开始繁殖后代。此后,便周期性的每年成熟1次,繁殖1次。

达到性成熟的金鱼个体一般在每年春天,当水温达到16°C以上时开始产卵,雌雄在鱼巢间追逐,雌鱼产卵后,雄鱼紧接着射出雾状精液,卵子在水中完成受精卵作用,受精卵借助亲鱼游动带起的水流均匀地散布在鱼巢上。根据体质不同每条雌鱼可产卵10-15次,每次产卵数很不一致,少则几百粒,多则儿千粒。金鱼卵呈黄色,半透明,卵径1.0-1.5毫米,遇水后有很强的粘性,可牢固地粘附在鱼巢上孵化。

受精卵经过3-5天的孵化,仔鱼破膜而出,刚孵出的仔鱼身体很弱,不会正常游动,没有摄食能力,依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为营养,悬挂在鱼巢上,继续进行发育。不久,仔鱼的缥生成,胸腹部膨大的卵黄囊消失,开始四处游动,从水中觅食、生长。金鱼生长的快慢和寿命长短有某种程度上的关系。在良好的生活条件下,一般金鱼的寿命可长达15-20年之久。一般说来,在放养密度小、饵料充足和温度较高的水域里,金鱼生长较快,反之,则长得慢些。

饲养管理

挑选养殖

选定的亲鱼要是在同类中体格强壮,色彩鲜艳,主要品种特征(如水泡、头块、绒球)明显,性腺发育成熟度高的2-3龄的亲鱼。对亲鱼进行培养,增强亲鱼的身体机能。同时选择好适宜的养殖场所,鱼苗入池前必须要对养殖池进行消毒处理,注意水质的调节。

日常管理

苗种培育时要做好池塘的日常管理,注意每日巡塘,观察池鱼的活动、摄食和生长情况,及时调整饵料的投喂量。同时要注意及时稀释养殖密度,养殖过程中应及时清理金鱼的排泄物和剩余的饵料,避免坏水,严格防止混有有害物质的水流入池中,定期进行消毒和换水。

环境要素

水温:金鱼为变温动物,水温的升降直接影响其新陈代谢。水温低于10°C时,金鱼的心跳、呼吸减慢,并大量减食;5°C以下时,金鱼不食,停止生长并进入冬眠;同时在30°C以上时,金鱼食量也会减少,生长缓慢。

氧气:金鱼适宜在每立方升含氧55毫克的水中生活,如降至1毫克即窒息死亡。天然水一般每立方升含氧8-12毫克。

光照:金鱼性腺分泌激素与温度的高低和光照的长短有关。如春季金鱼一般在25°C、光照16小时的条件下产卵,在黑暗的夜里不产卵,光照17小时以上生长发育异常,所以金鱼要在光亮与黑暗交替的条件下生长。

酸碱度:金鱼适应在pH7.5-7.8的微碱性环境中生长,酸性对金鱼生长不利,且易繁殖病菌。

水质:金鱼的饲养水质可选择河水、井水、泉水等,其中河水含有多种有机化合物,且溶氧量大,对养鱼有利,同时要注意自来水中有氯气,须待氯挥发后方能养鱼。

饲喂技术

金鱼是杂食性鱼类,最好的食物是水蚤(俗称鱼虫),还有轮虫水蚯蚓、螺丝、猪肝猪血等,也可饲喂植物类,如麦粉、皮、米糠、豆腐、菠菜、爆米花、干面包屑等,甚至还可以应用颗粒膨化饲料。同时注意喂食要定时、定量、定质,不让其吃饱,以免改变体形,影响美观。

疾病防治

金鱼是变温动物,体弱性娇,相对于一般鱼类来讲,其生命力较弱,养殖金鱼常见病有细菌性烂鳃病、出血病、白头白嘴病、肤霉病、打印病、车轮虫病、白点病、三代虫病等,养殖过程中要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坚持“防病为主,治病为辅”的方针,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积极措施,平时保持一些良好的消毒习惯,一旦出现患病征兆,应当立即仔细排查病因,准确诊断病情,同时科学选用药物,如发生小瓜虫病,可对每立方米水体用干辣椒生姜加水煎液泼洒;发生水霉病,可用食盐水泡病鱼;针对细菌性烂鳃病,可用土霉素或喃西林溶液对病鱼进行药浴。

主要品系

金鱼根据其变异特征可主要分为草种鱼、文种鱼、龙种鱼和蛋种鱼四大品系,这也是被广大金鱼养殖者好爱好者所接受和认同的金鱼四类法。

草种

草种金鱼是一类仍保持鲫鱼体型,但体色出现变异的金鱼,简称草金鱼。草金鱼生命力强,对水质变化不敏感,容易养殖,所以深受水族市场欢迎。但由于其选育程度较低,目前品种较少,常见品种的体色主要为红色、红白色、彩色。

文种

文种是中国金鱼的古老品种,是直接从金鱼演变而来。体形比鲫鱼大为缩短,鳍比稍宽,鳍部发达,头有宽、窄两类,从上俯视,鱼体犹如“文”字,故名文鱼。

据史料记载,明末金鱼由池养转移到盆养,花色品种逐渐增多。为了与原金鱼区别又名之日“纹鱼”,取其身有花纹之意。文鱼体色多为红、红白、紫蓝、黄和五色杂斑等。由于文鱼的特征不太特别,故饲养者对文鱼的定向培育较为疏忽,其中帽子(南方称“高头”)和珍珠是其代表种,变异品种有帽子翻鳃(或叫“高头翻鳃”)、帽子绒球、帽子球翻鳃(或叫“帽子翻鳃球”)和红龙睛珍珠、五花龙睛珍珠以及红珍珠翻鳃水泡等。

龙种

金鱼的代表品种,也是主要品种。其主要特征是体短,头子而宽,尾鳍四叶,眼球膨大而突出于眼眶之外,似龙眼,故得名龙睛。鳞圆而大,臀鳍和尾鳍都成双而伸长,胸鳍呈三角形,背鳍高耸。按尾鳍形状可分为:蝶尾龙睛、凤尾龙睛和扇尾龙睛等;按体色分有:红龙睛、墨龙睛蓝龙睛紫龙睛、朱砂眼龙睛、红白花龙睛、红墨花龙睛、紫蓝花龙睛、喜鹊花龙睛、红头龙睛和五花龙睛等。

蛋种

头钝,体短而肥,呈卵圆形,主要特征是绝大多数无背鳍,有成双的尾鳍和臀鳍。鳍的长、短和形状差异较大。一般丹风、翻鳃和红头等的鳍较长大;绒球、水泡和虎头等的鳍短小而圆,但也有个别的品种例外,如大尾虎头等,其尾鳍的长度往往超过体长。

主要用途

经济用途

饲养金鱼不仅经济效益较高,而且周期短,是“短、平、快”致富项目。同时在国际贸易中,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官网数据显示,2011年的世界观赏鱼的总出口额约为3.3亿美元,每年观赏鱼贸易量约15亿尾,观赏鱼的比例在逐年增加,所以金鱼养殖业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行业,而且也是农村生产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中国作为金鱼的起源地与最大的养殖国,到2021年,中国金鱼产业发展呈现“两大出口港”(上海市广州市),“三大流派”(京津金鱼,苏杭金鱼,福州市金鱼)和“八大产区”(北京市、上海、苏杭、福州市东莞市、衡水、营口、山东)的产业布局。在金鱼品种方面,中国金鱼有“草、文、龙、蛋”四大品系,其品种数从2004年的315个增加到400多种,其中包括福州的“熊猫蝶尾”和“福寿”,徐州市的“菠萝皇冠珍珠鳞”,北京的“王字虎头”等,都是观赏价值极高的珍贵金鱼品种。

观赏用途

金鱼素有“水中花卉”“动态花卉”的美称,以其绚丽的色彩、优美的体态以及典雅的游姿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受欢迎的观赏鱼之一,也具有中国国鱼之称,普及程度广。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国家,金鱼被视为能带来好运的“富贵鱼”,大多数家庭都有养殖金鱼的爱好。

科研用途

因金鱼变异形态多,科研性较强,因此科学家就金鱼开展了较多关于遗传、变异、进化、实验胚胎学、细胞遗传学、发生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多方面的科学研究。

文化价值

诗词文化

金鱼作为世界性的观赏鱼,是一种活的艺术品,深受人们喜爱。在中国,历代不少诗人、画家,常以金鱼为题材,吟诗作画。从会昌起关于鱼的诗歌层出不穷,如北宋诗人苏舜钦六和塔下慈恩开化寺时,有《六和寺诗》云:“沿桥待金鲫,竟日独迟留。”此后历朝历代也出现了大批咏金鱼的佳作。还有苏轼游西湖时写下的“我识南屏金鲫鱼,重来附槛散斋余,还从旧社得心印,似省前生觅手书”等诗句。

同时传说中金鱼是经过放生池演变而来,使得金鱼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清涟寺玉泉池是杭州市著名的古金鱼池,池畔廊轩上有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所写《鱼乐国》匾额。

相关寓意

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国家,金鱼被视为能带来好运的“富贵鱼”。在中国,因金鱼带“金”字,“鱼”与“余”同音,“金鱼”又与“金玉”谐音,所以在中国人眼中,金鱼寓意着金玉满堂和年年有余,是吉祥富有的象征。同时在中国人民在过春节时,喜欢养一些金鱼或是在年画上画一个大胖小子怀抱一条大金鱼,取意“丁财两旺,年年有余”。

书画作品

画家以金鱼为题材,描绘出许多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金鱼画面。齐白石吴作人等大画家就有许多以金鱼为对象的绘画杰作。例如,吴作人的《金鱼》作品,以及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藏的《金鱼》(绘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款书“杏子坞老民白石”)是齐白石的金鱼画作,画中一大一小两个透明玻璃鱼缸,水草和金鱼都画得很生动。

此外,金鱼的形象也出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如俄罗斯著名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写的著名长篇童话诗《小金鱼和渔夫的故事》,流传甚广,成为儿童喜爱的故事之一。

参考资料

Goldfish.iucn.2024-09-09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12-05

Report: Carassius auratus.ITIS.2023-12-05

Carassius auratus.adw.2024-09-09

..2023-12-21

The Memory Fish; Goldfish: Three-Month Memory.百度学术.202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