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爱丽丝·华克

爱丽丝·华克

爱丽丝·华克(原:Alice Walker,现:Alice Malsenior Tallulah-Kate Walker,1944年2月9日-),美国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知名女权主义者,代表作有《紫色》《拥有快乐的秘密》《父亲的微笑之光》等。

1944年2月9日,爱丽丝·华克出生于美国南部佐治亚州。1961年华克获奖学金进入亚特兰大斯佩尔曼学院,后转入莎拉劳伦斯学院并于1965年获得学士。大学毕业后,华克积极参加民权运动。1967年,华克步入婚姻,并移居密西西比,逐渐开启了文学创作。她于1968年首次发表了诗歌集《曾经》,1970年发表了首部小说《格兰治·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1972年,华克到威尔斯利大学任教,开设了“妇女文学”课程,在此期间她还担任了《女士》杂志的编辑,但仍坚持写作,出版了《爱与烦恼》等作品。1976年,华克离婚,随后辞职开始专职写作,同年,小说《梅丽迪恩》出版。20世纪70年代末,华克移居加利福尼亚州,进入创作高峰期。1982年发表了长篇小说《紫色》,连获美国书坛大奖,奠定了她在美国黑人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经典作家地位,次年,出版诗歌《寻找母亲的花园》,提出“妇女主义”这个全新概念。1984年,华克与人合创了一家女权主义出版公司。随后,华克陆续创作了《我亲人的殿堂》《拥有快乐的秘密》《父亲的微笑之光》和《前进的道路是心碎的》等经典作品。进入21世纪,华克依然保持创作热情,陆续出版了新的诗歌和小说作品。2007年,华克将她的论文、手稿和档案材料,捐赠给埃默里大学图书馆。2010年,华克创作并陆续出版《艰难时世需要狂野的舞蹈》《马让风景更美》等诗集新作。2013年,爱丽丝·华克出版了散文《路上的垫子:整个世界都在危险中觉醒时的沉思和流浪》和诗歌《世界将追随欢乐把疯狂变成花朵》。华克的作品生动地反映了黑人女性的苦难,揭示了黑人妇女在性别和种族歧视的社会中为自由、宗教信仰、尊严和生存而进行的艰苦抗争,进而歌颂了她们与逆境搏斗的精神和奋发自立的坚强性格。

爱丽丝·华克的作品包括小说、短篇小说集、儿童读物以及一系列散文和诗歌。她作为美国主要的小说家和知识分子赢得了评论界和大众的赞誉。《洛杉矶时报》的记者蕾妮·塔瓦(Renee Tawa)评价爱丽丝·华克是“美国最畅销的文学小说作家之一”。华克也凭借自己的作品和实力获得了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国家图书奖欧·亨利奖等诸多荣誉奖项。爱丽丝·华克不仅是伟大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家,也是女权运动中的预言家作为一位女权主义者和人权倡导者,爱丽丝·华克鼓励黑人女性对自身种族的认同和寻求真正的自我而获得独立和充分的人性,对黑人女性艺术创造力的寻找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她的影响下,一批新兴的黑人女权主义者开始涌现。此外,爱丽丝·华克通过创作表达了强烈政治诉求,要求打破传统的性别权力结构、政治秩序,建构平等的人类社会。这不仅唤醒了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性别歧视问题的反省,也为黑人女性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

人物经历

出身

1944年2月9日,爱丽丝·华克出生于佐治亚州伊藤顿镇的一个黑人佃农家庭,有兄弟姊妹8人,她年龄最小。因为母亲是帮佣,华克从小便学会打理家务。四岁时,被母亲送进当地黑人佃农们自己捐钱建造的小学去读书,八岁时被哥哥用玩具枪射瞎一只眼睛,导致右眼失明。这造成了华克心理无法弥合的创伤。从那时起,她开始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童年的经历,让华克获得了观察生活的独特位置。

求学

凭着受伤的眼睛,爱丽丝·华克在高中申请到了一笔残疾助学金使她能够继续学业。由于伊藤顿的学校实行种族隔离,爱丽丝·华克就读于唯一所黑人可以就读的高中——巴特勒·贝克高中。在高中时期,她表现优秀,以班级中最高的学术成就,获得了佐治亚州的全额奖学金,并于1961年入读亚特兰大斯皮尔曼女子学院,1963年,她获得奖学金转入纽约莎拉劳伦斯学院接受大学教育,继续深造。在那里她开始认真地写诗,在大学期刊上发表了几首诗,该期间,她多次参加美国民权运动。曾经被邀请到黑人著名领袖马丁·路德·金家做客,还倾听了他《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这段经历对爱丽丝·华克日后的创作思想产生了影响。她拿起笔揭露种族主义的罪恶,关注黑人身份的认同以及本民族的文化之根。爱丽丝·华克在大学毕业前在东非旅行时意外怀孕,当时流产仍属非法,很难找到堕胎的医生,为此她绝望得一度萌发出自杀的念头,并在那时将一枚刀片放在她枕头下很长时间。但她最终不是拿起了刀而是一支笔,在这杆笔下记载了大量关于爱情、非洲、黑人等诗歌。她最终找到了医生,那些诗集最终也得以出版。1965年,爱丽丝·华克从莎拉劳伦斯学院毕业。

移居密西西比

1965年毕业后,爱丽丝·华克曾在纽约福利部短暂工作,之后回到了当时是民权运动中心的南方老家继续参加争取黑人选举权的运动。在活动中爱丽丝·华克遇到了犹太民权律师梅尔文·列文塞尔(Melvyn Rosenman Leventhal),俩人克服跨种族婚姻的重重困难结为“革命伴侣”。1967年3月17日,他们在纽约市结婚,随后搬迁到密西西比州。爱丽丝·华克在密西西比州杰克逊的全国有色人种协会进行法律辩护基金的相关工作,还担任了儿童之友开端项目的黑人历史顾问。1968–1969年,爱丽丝·华克在杰克逊州立大学担任常驻作家,在此期间,她于1968年发表了首部诗歌集《曾经》,并于次年有了一个女儿,丽贝卡(Rebecca)。1970–1971年,爱丽丝·华克又在图加洛学院担任常驻作家,期间华克在1970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格兰治·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一部经典的黑人小说,描绘了佃农生活的艰辛和对自由的追求。1972年,爱丽丝·华克到威尔斯利大学任教,开设了“妇女文学”课程,这是美国大学最早开设的女性研究课程。华克给学生介绍了大量黑人女作家,并在此过程中发掘并整理了黑人女性文学先行者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的材料。1973年,她又担任了《女士》杂志的编辑,但仍坚持写作。同年,爱丽丝·华克出版了小说集《爱与烦恼》和散文《革命的牵牛花和其他诗作》。1976年,爱丽丝·华克和她的丈夫离婚,随后她辞去工作开始专职写作,同年,爱丽丝·华克的第二部小说《梅丽迪恩》(Meridian)出版,它是一部关于民权运动期间南方激进工人的小说,其中一些事件与华克自己的一些经历非常相似。小说涉及到黑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再现了非裔女性在性别歧视与种族歧视下由“跪着”到“觉醒”再到最终“站起来”的真实画面,受到了文艺界的广泛注意,梅丽迪恩这个重新站起来的新女性形象尤其受到女权主义者们的高度赞扬。

移居加利福尼亚州

20世纪70年代末,爱丽丝·华克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在旧金山,她遇上《黑人学者》的编辑罗伯特·亚伦,不久后与之共同生活。1979年,爱丽丝·华克创作诗歌《晚安,威利·李,早晨见》,1982年,发表了她最著名的长篇小说《紫色》(The Color Purple),叙述了黑人女性寻求自我个性,在逆境中保持尊严的斗争故事,该作品随后被改编成广受好评的电影,以及百老汇音乐剧。次年,出版诗歌《寻找母亲的花园》,提出“妇女主义”这个全新概念。1984年,爱丽丝·华克和罗伯特·亚伦在加利福尼亚州安德森谷共同创立了一家女权主义出版公司。1989年,华克将对宗教的所见所闻与所得正式用文字表达出来发表了长篇小说《我亲人的殿堂》。1992年出版的小说《拥有快乐的秘密》转向了非洲女性接受的极不人道的“割礼”这一文化仪式,继续表达她反对妇女暴力的这一始终不变的主张。为了纪念母亲米妮·塔卢拉·格兰特和祖母,爱丽丝·华克在1994年合法地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上了“塔卢拉·凯特”。20世纪90年代中期,华克与女创作歌手特蕾西·查普曼开始了一段恋情。1997年的散文集《我们所爱的一切皆可被拯救:一个作家的激进主义》,全面回顾了华克一生中长期奋战的激进主义;1998年华克发布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呈现华克了对边缘文化或少数族裔文化命运的忧心和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多元共生的理想。2000年,华克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前进的道路是心碎的》,探讨爱情和种族关系,详细描述了她与前夫梅尔文·罗森曼·莱文塔尔的跨种族关系。同年出版了诗歌《绝对信任地球的仁慈》。2004年,华克又出版了小说《现在是你敞开心扉之际》,成为其新千年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2006年,出版小说《我们是我们一直等着的人》。2007年,爱丽丝·华克将她的论文,包括122箱手稿和档案材料,捐赠给埃默里大学手稿、档案和珍本图书馆。除了《紫色》等小说草稿、未出版的诗歌和手稿以及与编辑的通信外,还包括与家人、朋友和同事的通信、《紫色》电影剧本的早期处理、她教授的课程大纲以及粉丝邮件等。2010年,华克陆续出版诗集新作《诗歌沿着我的手臂而行》《艰难时世需要狂野的舞蹈》《马让风景更美》。2013年,爱丽丝·华克出版了散文《路上的垫子:整个世界都在危险中觉醒时的沉思和流浪》和诗歌《世界将追随欢乐把疯狂变成花朵》。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集

代表作

《紫色》讲述了黑人女性为了自由和平等进行奋斗的艰苦过程,小说关注黑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形象,以及所受的种族歧视,根据黑人文化传统,从黑人女性文化、色彩文化、音乐文化的角度,体验不同文化对不同民族发展的意义,坚守民族文化对民族的解放无可替代。《紫色》主要的内容是由94封信件组成,是西丽和聂蒂两姐妹通过信件向对方倾诉生活中的种种遭遇。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主要讲述一个长期被男性压迫的黑人小女孩的悲惨生活,但在同性的帮助下,逐渐成长为独立自强、拥有独立人格的黑人女性的过程。

华克的第五部长篇《拥有快乐的秘密》大胆地揭露了非洲等地的女性割礼习俗,是一部颇能凸显作家女性意识和人道主义关怀的感人作品。女主人公塔西的悲惨经历是那些遭受割礼之苦的女性缩影。该书不但体现了华克对非洲女性生存状态的真切关怀,而且也反映了她对非洲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深入思考。

故事讲述的是在美国种族歧视极其严重的20世纪40年代,作为人类学家的黑人鲁滨孙·克鲁索为了研究墨西哥孟多人的文化和习俗,不得不把自己伪装成人类精神的讲师一一牧师,领着全家来山区布道,企图向孟多民族(黑人和印地安人的混合后裔)传播白人的文化。他逐渐从一个无神论者变成有神论者,在此过程中,鲁滨孙·克鲁索被白人的文化标准内化,造成自身文化身份的丧失。他接受了清教徒式生活方式的思想,不允许女儿有任何越轨的行为。几年后,当他发现大女儿麦格德林娜爱上一个孟多青年马努列多时,他勃然大怒,用皮带狠狠教训了女儿。这次鞭打不仅造成了父亲与大女儿麦格德林娜的一生隔阂,也给在一旁偷看的小女儿苏珊娜留下了永久的心灵创伤。父亲死后,他的亡魂一直不能引渡天国,时刻都在关注他的女儿,通过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他在孟多人马努列多的帮助下到达天国,全家达成和解,弥合了他们感情上的裂痕。

《现在是你敞开心扉之际》的背景设置在现代社会,围绕主人公凯特和其男友尤罗的困扰,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

凯特是一位事业有成的黑人女作家,但优越社会的地位、富足的物质生活并没有给她带来心灵的安逸,相反,她却一直被梦中“干涸的河”所困扰。为了给自己找到灵魂的出口,她先后有过两次旅行,一次到科罗拉多河进行漂流,另一次到亚马逊森林。与此同时,尤罗也因与凯特关系的困惑,开启了自己的夏威夷之旅。凯特和尤罗都因在旅途中的见闻和反思,达到对自我和对周围事物的新的觉悟和认识,获得了灵魂的救赎,走向了灵与肉的完美结合。

创作特点

艺术手法

布鲁斯风格

爱丽丝·华克在创作过程中将皮尔斯·布鲁斯南这一美国黑人独创的艺术形式与小说创作进行完美地结合,这是她书写非裔经验、表达非裔诉求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布鲁斯歌曲和布鲁斯女歌手是她创作中常常出现的重要形象和隐喻,如代表作《紫色》;另一方面华克还将布鲁斯音乐的曲式结构和演唱方法运用到文学创作之中,如华克的诗歌《马儿使风景更美丽》。作品中的词语、句子、段落的重复符合布鲁斯音乐特点,既突出了文本的声音,又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如布鲁斯音乐所表达的忧郁、愤怒等情感。其次,华克诗歌中的“呼唤—应答”与即兴表演使诗歌的声音意义大于其文字意义,既显示了华克诗歌的声音诗学,又与布鲁斯音乐叙事特征一致。最后诗歌中的叫喊与黑人口语/方言相结合,同样体现了布鲁斯音乐叙事特征。此外,华克在小说“1955”和《爱与烦恼:黑人妇女故事》等作品的创作中也揉合了布鲁斯风格。

“百纳被”叙事

爱丽丝·华克在作品叙事时采用了独特的“百纳被”手法。如华克的小说《紫色》,由94封信组成,即“94块布”。又如华克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你不能征服一个好女人》中的首篇小说“1955”是由布鲁斯黑人女歌手的6篇日记组成,即“6块布”。随着作品叙事的深入,作者逐渐将这些零散的“破布”拼接起来,形成了完整的人生故事。在这些信中,有黑人女性的痛苦、挣扎,也有意识的觉醒和成功。给整个小说这张“百纳被”增添了各色的图案和不同的质地。读者通过抚摸和感受这张“百纳被”细密的针脚和各异的“布块”,能够深刻地感知到在当时的种族歧视和文化矛盾的社会中黑人女性的压抑和痛苦,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在获得了自我独立以后的眼泪和欢笑。

象征

爱丽丝·华克擅于在作品中运用象征手法,赋予简单的意象以丰富的象征,不仅从深层次表明作者的情感同时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如在《日用家当》中,华克赋予了房子、麦琪身上的伤疤和两床旧的百衲被以不同的象征意义。房子象征了美国黑人妇女赖以生存的家园;麦琪身上的伤疤则是美国种族奴隶制留下的烙印,而被子则是美国黑人民族文化遗产的象征;在《寻找母亲的花园》一书中,华克运用缝制百纳被和培育鲜花这种无语的艺术形式隐喻黑人妇女受到压制的创造力,号召人们寻找黑人文学母系,反对歧视黑人妇女文学的种种谬论,在《紫色》中华克运用了色彩象征:蓝色代表生命的冲动,西莉亚爱上了莎格时感觉自己恢复了女性的尊严,在要去见自己以为的亲生父亲时,特地穿上了一条蓝色的裤子。

创作主题

“黑人妇女”一直是爱丽丝·华克创作的主题。她的作品大多数都设定在20世纪中后期,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散文,都是以黑人妇女为中心,描写黑人争取民权背景下,黑人妇女为自身权利而奋斗的故事。既反映了她们在性别、种族和阶级压迫下生存的无奈,又歌颂了她们与逆境搏斗的精神和奋发自立的坚强性格,得到了广大女性同胞的回响,也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创作思想

妇女主义思想

爱丽丝·华克文学创作的根源来自于妇女主义思想,她的作品中体现了她鲜明而强烈的黑人女性意识。华克的妇女主义思想受到黑人权力运动和女权运动的深刻影响,但同时又是对这两大运动思想体系的一种超越,既反种族主义,又反性别主义,还兼有非洲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特点。使爱丽丝·华克选择“妇女主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与她认为的传统的女性主义有所区分。传统的女权主义者认为,妇女如果想获得真正的解放,应该独立于男性,因此,他们有时被称为分离主义分子。不同于分离主义分子,华克认为,女性与男性能够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妇女解放是要建立在一个平等与和谐的关系之上,男女之间,实现一个既可生存又拥有整体性的社会。这是爱丽丝·华克通过她的小说所表示对妇女主义的真正内涵。

黑人权利运动思想

为了消除种族歧视和种族迫害,美国黑人掀起一场大规模的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和反抗,即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以强调黑人意识、黑人权利、黑人文化为主要特征的黑人民权运动。民权运动中出现了两位代表性人物,马丁·路德·金和麦尔坎·X。爱丽丝·华克本人是马丁·路德·金的忠实响应者,她致力为黑人的权益和自由奔走。参加民权运动的经历丰富了爱丽丝·沃克的写作素材,她将这些热情和感触载入自己的小说与诗歌创作,用笔揭露种族主义的罪恶,关注黑人身份的认同以及本民族的文化之根。在其文学作品中,她将黑人种族平等思想不断地深刻表现出来,她对黑人争取平等独立的斗争给予了很大的同情。

成就与影响

荣誉奖项

影响

文学方面

截至2016年,爱丽丝·华克的作品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书籍已售出超过一千五百万册。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黑人女作家爱丽丝·华克的小说《紫色》与莎士比亚戏剧一起,是世界上被重读次数最多的文学作品。爱丽丝·华克的“妇女主义”催生了黑人妇女的自我意识,树立了黑人女性作家的自尊和自信。同时也丰富了后女性主义时期黑人女性的生存智慧。她的“妇女主义”理论为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运动、美国黑人文学批评乃至整个美国文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

社会方面

爱丽丝·华克鼓励黑人女性对自身种族的认同和寻求真正的自我而获得独立和充分的人性,深刻揭示了性别、种族、阶级等因素遏制黑人女性艺术创造力的事实,帮有利于改变主流文化对黑人女性所从事的活动的看法。爱丽丝·华克阐释了种族主义之下的黑人性别问题,其女性意识深置于社会现实中相关人的生存之境。在她的影响下,一批新兴的黑人女权主义者开始涌现,如乌比·戈德堡奥普拉·温弗瑞等。此外爱丽丝·华克在文学创作中注入了强烈治诉求,要求打破传统的性别权力结构、政治秩序,建构平等的人类社会。这不仅唤醒了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性别歧视问题的反省,也为黑人女性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

人物评价

20世纪美国批评家、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评价爱丽丝·华克为一位“完全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

美国哈佛大学非洲裔美国人研究的教授亨利·路易斯·盖茨(Henry Louis Gates)在《爱丽斯·华克:批评的视角,过去与现在》(Alice Walker: Criticial Perspectives Past and Present)序言中评价爱丽丝·华克是“黑人女性写作复兴初期的两位核心人物之一”。

》的记者蕾妮·塔瓦(Renee Tawa)评价爱丽丝·华克是“美国最畅销的文学小说作家之一”。

美国作家、编辑、制片人珍妮特·斯滕伯格(Janet Sternburg )评价:“爱丽丝·华克把写作当作是从罪恶和暴力的深渊的一种自我救赎——从被现实强奸的无能为力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这种社会现实又让她把愤怒之情付诸于文字,以期能改变社会之现状”

美国学者珍妮尔·霍布森评价:“爱丽丝·华克在我们关于黑人女性经历、性侵犯幸存者、各种流动性行为的对话中有多大影响力。我认为我们现在甚至能够进行这些对话,是因为她的小说开创了先例。”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女权主义评论家芭芭拉·克利斯蒂娜(Barbara Christin)评价:“爱丽丝·华克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就是她坚持不懈地深人探讨奋斗同变化的关系。这种探讨包含了黑人生活的苦痛,以及这种苦痛有时所引发的个人成长,如果个体通过奋斗而发生变化。”

人物争议

黑化黑人男性

1985年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将小说《紫色》搬上银幕,由此引发评论界的诸多争论。爱丽丝·华克遭到了更多的批评特别是来自黑人内部的批评来自男性黑人知识分子和民权运动活动家的批评。这主要是由于华克在《紫色》中对黑人男性形象的表现被认为是抹黑和丑化了黑人男性瓦解了黑人内部的团结迎合了白人主流文化对黑人世界的猎奇心理。例如,美国著名作家达里尔·平克尼(Darryl Pinckney)在《黑人受害者,黑人坏蛋》一文中抱怨爱丽丝·华克的《紫色》:“当代黑人女作家的小说总是包含强奸的场面,在《紫色》中强奸实际上在每一页都有描述,小说的自始至终坏人的颜色从白人社会变成黑人。”

被批反犹太主义

2013年5月,爱丽丝·华克对英国大卫·艾克的作品表示赞赏。在英国广播公司四台的《荒岛光盘》节目中,她说,如果只能有一本书,艾克的《人类跪下:狮子不再睡觉》将是她的选择。这本书宣扬了地球是由变形的爬行纲类人和“罗斯柴尔德银行犹太复国主义者”统治的理论。《全国邮报》的乔纳森·凯(Jonathan Kay)将这本书以及艾克的其他书描述为“仇恨的、致幻的胡说八道”。他写道,爱丽丝·华克对艾克的书的公开赞扬是“令人震惊的冒犯”,她认真对待这本书,就是自己丢掉了进入“主流思想市场”的资格。2017年,爱丽丝·华克在她的博客上发表了题为《研究塔木德是我们责任》的一首诗歌,建议读者从油管开始了解塔木德。而这首诗歌被杂志《Tablet》描述为一首明确的反犹太主义诗歌,但爱丽丝华克否认这一点。

社会活动

投身民权运动

20世纪60年代初,爱丽丝·华克在斯佩尔曼学院读书时认识了黑人著名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Jr)。曾经被邀请到他家做客,她参加了1963年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游行。还倾听了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受此影响,爱丽丝·华克决定作为民权运动的活动家返回美国南方。后来,她自愿为佐治亚州密西西比州的黑人进行选民登记。与此同时,爱丽丝·华克拿起笔揭露种族主义的罪恶,关注黑人身份的认同以及本民族的文化之根。

和平主义者

2003年3月8日,伊拉克战争前夕,爱丽丝·华克在白宫外的反战抗议活动中因越过警察防线而被捕。2015年初,她写道:“我认为任何争取和平与正义的运动都是为了稳定我们的内在精神,以便我们能够继续前进,并将一个比我们今天占主导地位的愿景更人道的愿景带到世界上。”

妇女主义

爱丽丝·沃华克曾经说:“我会致力于我的人民的精神存在和生存完美的事业,但除此之外,我还致力于揭示探索黑人妇女所受的压迫,她们的疯狂、忠诚和胜利。”在八十年代初期,爱丽丝·华克在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领域发表了一篇文章《寻找母亲的花园》,她提到了“妇女主义”这个全新概念,彰显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与社会主流妇女群体之间的差异,掀开了美国黑人妇女意识觉醒的新篇章,是“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领域区分于传统黑人文学体系与美国白人女权意识的分水岭”。爱丽丝·华克也是国际妇女和平与自由联盟的长期赞助商。

有关巴以冲突

2009年1月,爱丽丝·华克成为反对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城市对城市”对以色列电影制作人的关注的签名信的参与者之一,并谴责以色列是“种族隔离政权”。两个月后,她和来自反战组织(CODE PINK)的其他60名女性活动家前往加沙,以应对加沙战争。她们的目的是提供援助,会见非政府组织和居民,并说服以色列和埃及开放与加沙的边界。爱丽丝·华克计划于2009年12月再次访问加沙,并参加加沙自由游行。2011年6月23日,她宣布参加一支前往加沙的援助船队,该船队试图打破以色列的海军封锁。法学教授艾伦·德肖维茨在《耶路撒冷邮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爱丽丝·华克的偏执”专栏文章,说她“为恐怖主义提供了物质支持”。爱丽丝·华克是巴勒斯坦问题罗素法庭的法官。她支持对以色列的抵制、撤资和制裁运动。

相关作品

1985年,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将爱丽丝·华克的成名作《紫色》拍成同名电影,并获得了11项奥斯卡奖项提名。2005年,奥普拉·温弗瑞制作了根据小说改编的《紫色》音乐剧版本,这部音乐剧在百老汇上演后风靡一时,曾经获得11项托尼奖提名。2015年底,音乐剧《紫色》重排,由詹妮弗·哈德森饰演“西丽”,这个版本《紫色》获得了托尼奖的最佳重排音乐剧奖。

2013年,导演帕尔马完成了《爱丽丝·华克:真相之美》,这是一部关于爱丽丝·华克的纪录片电影,2014年在PBS播出。

参考资料

1983年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Foundation.2023-04-14

..2023-10-24

About Alice.alicewalkersgarden.2023-11-19

..2023-10-24

..2023-11-23

..2023-10-25

..2023-10-25

Inner Light in a Time of Darkness: A Conversation with Author and Poet Alice Walker. Democracy Now.2023-04-15

..2023-11-22

"Fiction". Past winners and finalists by category.The Pulitzer Prizes.pulitzer.org.2023-11-18

..2023-10-25

..2023-10-24

Book: The Way Forward is With a Broken Heart.alicewalkersgarden.2023-11-23

Alice Walkers Garden Books.alicewalkersgarden.2023-11-20

..2023-11-23

Alice Walker.诗歌基金会.2023-04-15

O. Henry Award.encyclopedia.2023-11-18

..2023-11-23

..2023-11-22

公共场合的黑人女权主义者:重温普利策奖得主爱丽丝·沃克;与萨拉米莎·蒂莱特(Salamishah Tillet)就“寻找紫色”进行对话.msmagazine.2023-04-15

..2023-12-12

..2023-11-08

..2023-11-08

..2023-10-24

..2023-11-22

沃克采访记录和音频文件“黑暗时代的内在之光”.democracynow.2023-04-15

..2023-11-23

..2023-10-24

Can I survive having a baby? Will I lose myself ... ?.The Guardian (London).2023-04-15

..2023-10-24

非裔美国人的经历.testaae.greenwood.2023-04-15

No Retreat. The Guardian (London).2023-04-15

..2023-10-25

..2023-10-24

..2023-11-20

..2023-10-24

..2023-10-24

..2023-12-12

..2023-12-12

..2023-12-12

..2023-11-20

..2023-11-23

..2023-11-23

..2023-11-23

..2023-12-19

..2023-12-19

..2023-12-19

Lillian Smith Book Award.encyclopedia.2023-11-18

Alice Walker | encyclopedia article by TheFreeDictionary.encyclopedia.2023-11-20

American Humanist Association.encyclopedia.2023-11-20

Alice Walker.georgiaencyclopedia.org.2023-11-18

California Hall of Fame加州名人堂.encyclopedia.2023-12-12

About-Alice Walker .alicewalkersgarden.2023-04-15

ShowArticle.eduww.com.2023-11-23

..2023-12-12

..2023-10-25

..2023-11-23

..2023-11-23

..2023-11-23

..2023-11-23

..2023-11-23

the-writer-on-her-work.janetsternburg.com.2023-11-23

..2023-10-24

..2023-11-23

..2023-11-18

..2023-12-12

..2023-11-23

《紫色》将两度电影化,斯皮尔伯格任制片人.今日头条.2023-10-24

爱丽丝·沃克纪录片《真理之美》.msmagazine.2023-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