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海
草海,又名“南海子”“八仙海”’,古称“松波湖”,后因湖中水草茂盛而改称草海。草海位于贵州省西部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城的西南侧1千米,是贵州高原上的天然淡水湖泊,也是中国三大高原湖泊之一。
草海湖面海拔2171.7米,草海保护区面积120平方千米,水域面积为25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米。草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分明,平均气温10.5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950.9毫米。草海分布有142属178种高等水生植物,动物1941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颈鹤、金雕、黑鹤、白尾海雕等7种。草海景区有六洞桥长堤、阳关山、双霞洞等景点,还保存有龙王庙、凤山寺、玉皇阁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
草海为中国三大高原湖泊之一。1992年,草海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草海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被划分为中国一级重要湿地。2015年12月28日草海被贵州省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草海位于贵州省西部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镇。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04°10'16''—104°20'40'',北纬26°47'32''—26°52'52''。草海保护区面积120平方千米,保护区范围内分布有14个行政村,截至2004年末区内有2.9万人,属少数民族地区。东临海边街道海边村、乌江源,南临G326国道,西接草海镇东山村、牛栏江,北临草海镇民族村、北盘江源头。水域面积为25平方千米,四周被陶家海子、千海子、门前海子等湖泊围绕。
气候
草海地区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凉爽湿润,冬季温暖干燥,光能丰富。年均日照为1805.4小时,太阳光能总辐射年均每平方厘米111.5千卡,夏季多晴天,无酷暑。年平均降水量950.9毫米。年平均气温10.5°C,最热月7月,月均气温16.4—18.4°C,最冷月1月,月均气温1.9—2.5°C。草海年总积温3844.7°C,年平均无霜期209天。
草海地区的气候变化与草海息息相关,1970年草海水域流失时曾出现冰雹增多、春旱加剧、尘土飞扬等气候灾害的情况。
水文
草海是贵州高原上最高的天然淡水湖泊,属长江水系,是金沙江支流横江的上源湖泊,也是洛泽河发源地。草海位于乌蒙山脉杨梅山麓,由西北流入草海上海子,四周水系呈放射状分布,分别从北、东、南、西汇人草海。草海主源为六洞桥河,发源于乌蒙山谢家冲。羊关山北面是草海主要排泄区和主要渗漏地段。洪水时经黑岩调排洪隧洞泄出,汇入白水河。
草海常年蓄水,历史上最大水面面积48平方千米,最小5平方千米,常年积水面积31平方千米,最大水深9米。总集水面积420平方千米,平均年入湖水量1.99亿立方米。蓄水量达1.4亿立方米。草海形状近似长方形,长约8千米,宽4千米,2022年,草海湖面海拔2171.7米,水域面积为25平方千米。湖区平均水深2米,最深处5米。草海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年补给水量800万—900万立方米。
草海集水区域,西起西凉山,东至羊角山,南至大龙槽梁子,北至营盘山,面积达380平方千米。大气降水是其要的补给来源。地下水充足,出露地表的泉水有20多处。
草海周围有多处清泉,有双龙泉、龙王庙泉、西门外泉等。还有大小海子(湖泊)100多个,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
地质地貌
草海地质构造为岩溶湖泊,地处云贵高原东缘长江水系和珠江分水岭带的古老夷平面上的喀斯特盆地中。湖区处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背斜转折端,主要结构面的交接复合部位,背斜轴线弯曲,起伏呈拱形,两侧转轴倾角平缓,地层为石炭系下司段。区域地层岩性以下石炭统砂页岩及上石炭统酸盐岩为主,湖区外围喀斯特地形广泛分布,高原地面起伏平线。
草海附近的金钟至威宁县城之间的完整河谷地貌形态以及沉积物是草海古河道遗迹的证据。河谷宽约500米,深100—120米,两岸坡上有很多石灰岩溶洞,这些溶洞的发育方向与干谷方向一致。随着夸都河近期湖源侵蚀加剧,破坏了河流的原来形态,草海中央沉积物向两岸变薄,草海剧烈下降,沉积物沿河谷堆积,反映了原始河谷地貌特征。因此,草海的雏形是一条古河道。中更新世后,得胜坡断层复活,西凉山上升,阻断了古草海河,于是积水成湖。
草海湖盆为地表岩溶盆地,湖盆周围属高原缓丘(溶丘)地貌,地形平缓开阔,地面起伏极小。环湖周围为平顶或深圆状岗丘,相对高差在50米以下,海拔2200—2250米,属湖盆中最低级的剥夷面。
草海盆地的地形趋势,西、南、东三面地势较高,自盆地中心向北逐渐降低,成为草海湖盆的泄水方向。海水由大桥向北偏东经13.5千米的明渠,流至黑岩洞,进入地下为暗河,至松林又流出地表为明流,成为洛泽河的上游干流。
形成演变
草海是贵州成湖最早的天然湖,约2—3亿年之前就已经是一片海洋。
约400万年前,海底堆积了超过五千米厚的以碳酸盐岩石为主的沉积层,并伴随着玄武岩浆侵入和喷溢。这些岩石将海面剥蚀成溶洞、溶沟、溶槽等,构成了草海盆地。
约290万—220万年前,古草海湖底升出水面,并发生断块错位、褶皱断裂和被向下切割成35米左右的无湖水岩溶盆地,形成了一个面积达200平方千米、深约15—20米的湖水岩溶盆地。当时草海地区气候属亚热带一暖温带,雨水充沛,盆地处于稳定水位之下,于是草海得以形成。经过长时间的地质构造运动影响,草海的地理位置及水域轮廓发生了剧烈变化,同时湖底堆积了粘土和砂砾为主的沉积物。后期气候变冷,洪水泛滥,湖外一些生物和泥砂等碎屑物冲入湖底而形成岩层。草海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四周的地质断块上升,断层构造活动的结果。草海最终成为了一个封闭型的断陷盆地。据考察,草海沉积物厚达85.80米,证明中更新世(约180万年)以来,草海大幅度下降,在这下降过程中生成草海。
约73万年前,草海水域面积减小至150平方千米,基本定型。随着青藏高原的不断隆升而引起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草海的水体中心不断向东面迁移,草海水域面积大幅度减小。
约15万年前的第四纪中更新世纪。草海盆地的受北东和北西两组断裂构造的控制,大致形成了草海的范围。草海岸边存在着湖蚀阶地,湖中及湖周围含有中、晚更新世大熊猫一剑齿象属动物群中常见的化石等,表明草海有着复杂的发育过程与第四纪以来构造抬升及喀斯特发育演化有关,总的趋势是由大变小。
近一万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地势倾斜度增加,河流切割加深,草海又由落水洞中大量流失,直至变成一个碘化钠的盆地。
草海形成的外部条件是河流的作用。草海原是一条较大的河流,发源于梅花山西坡,顺威水背斜轴部发育,由东向西流经金钟、南屯、六洞桥等多地,最后汇入羊街河,长约40余千米。经过几十万年以来地质地貌及古水文网的变迁,现已成干谷。
土壤
草海盆地的土壤,大部分为高原黄棕壤。海拔地势高,温度低,相对湿度大,土壤的淋溶作用较强。PH值为5.0—6.0,酸度较大,土壤中粘粒下秘作用明显,具有粘化现象。土壤质地粘重,通透性较差,有一定肥力。土壤剖面呈棕色,自0—20厘米的表层土壤,为小团粒状的灰棕色轻壤,20—40厘米则为小团状的黄棕色轻壤,40—100厘米左右,为块状的灰棕色重壤。
草海盆地中的高原黄棕壤,在一些盆地、洼地和缓丘坡地上,多已开垦为旱作耕地。在土壤较薄、坡度较陡的山地或丘陵,多为草坡。湖周围的邻近区域,发育着湖泊沼泽土。在高出常水位的湖滨地带,能栽培作物的多已成为肥沃的旱作土壤。在一些低洼地区,也属湖泊沼泽土,现已逐渐成为耕地。潮湿或常被水淹的湖盆淤泥,发育着泥炭化的沼泽土。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截至2020年草海周边的生物物种有1941种,鸟类246种,浮游动物69属140种,主要类型为挠足类。另分布有底栖动物52种、鱼类9种、两栖爬行纲33种。草海内还有人工饲养繁殖的海狸鼠、独鼠、水貂、银狐等物种。
草海为中国第二大鸟类迁徙点。截止至2013年,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颈鹤、金雕、黑鹤、白尾海雕等7种,二级保护鸟类蓑羽鹤、白鹭等20余种,中日候鸟协定保护的鸟类56种,国家珍稀濒危重点保护动物27种。
黑颈鹤又称“鸟中大熊猫”,属世界性的珍稀水禽之一,是唯一生活在高原上的一种鹤类。身高达1米多。截止至2010年,全球仅存7000余只。
植物
草海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栖息环境。草海的水生植物涵盖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4个类型,生长着142属178种高等水生植物。其中,挺水植物的代表有水葱、水莎草等,多为水陆两栖植物,浮叶植物的代表种有两栖蓼(liǎo)、耳菱等,漂浮植物代表种为紫萍、浮萍,沉水植物代表种有竹叶眼子菜、狐尾藻、龙须眼子菜等多种。其中,荆三棱和水葱、水莎草为候鸟的主要食料。
草海分布有苔藓植物有36科68属145种,其中丛藓科、真藓科、灰藓科等六科为该区的优势科,单属科、单种属占比较高,该区苔藓植物为温带性质,苔藓植物的生态群落丰富,涵盖水生、石生、土生、木生类型。
草海分布有浮游植物115种8门91属,水草覆盖率达80%以上,其中以45属的绿藻门、15属的蓝藻和2属的隐藻门为主。优势类群有微囊藻属、隐杆藻、色球藻等。
草海分布有种子植物124科372属672种,其中其中裸子植物为5科13属15种,被子植物门为119科359属657种。其中,海菜花为国家II级保护植物,21科31属43种的水生种子植物构成了草海的湿地植被特征。草海附近的主要植被为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草海北部和西部的云南松,分布在草海南部的华山松和分布在南部和东南部的黄山林等。
历史沿革
得名由来
草海因湖中遍布水生植物而得名“草海”。
1916年春,护国名将蔡锷率护围第一军出师讨袁,途经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其一部曾在长堤前的海滩上进行过阅兵。事后,为纪念护国之役的伟大壮举和蔡的不朽功绩,有人曾将草海改名“松坡”。
历史变迁
草海景区所在的威宁县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夜郎的“旁小邑”。汉代属牂牁(zāng kē)郡的范围。
《威宁县志稿》记载草海曾系盆地,村寨密布。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草海景区所在的草海镇属乌撒卫所在地。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语卫兵在草海区域屯田,此时草海区域为平原。
清康熙五年(1666年)属威宁府驻所。清雍正七年(1723年)属威宁州驻所。
清咸丰七年(1857年)七月,降雨四十余日,导致山洪暴发,携带沙石阻塞了草海湖盆底部的溶洞,而后积水成湖,湖长20千米。形成“南海”和“北海”两湖。
清咸丰十年(1860年),因降雨“南海”和“北海”两湖汇为一湖,得名为“草海”。
《威宁县志》记载清光绪十九年(1894年)总镇苏元瑞开始开凿草海,至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草海全部干涸,但无人继续开凿,而后草海又再次蓄水。
1949年到1958年前,草海水面面积45平方千米。1958年,草海经历了人工排水,水面减少至30平方千米。
1972年,草海再次经历大规模人工排水,湖水几乎被全部排干,仅剩5平方千米的水面与部分沼泽地,大部分湖底都被开垦为耕地。草海被放水后,出现明显的地方性生态失调,如气候反常、土地沙化等。
1985年,贵州省政府批准建立了威宁草海综合自然保护区,面积为96平方千米,以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
景区布局
草海西部分布有小岛阳关山,草海北端分布有双霞洞。而草海东北侧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城处还有凤山寺、玉皇阁、龙王庙等景点。草海湖东侧为簸箕湾自然村,草海东南水面有六洞桥长堤古迹遗址。草海镇则坐落于草海西南处。
主要景点
阳关山
阳关山是位于草海西部,面积约有1平方千米的小岛,又叫“落星岛”。阳关山四面环水,植被茂盛。人们称阳关山管理站为“望海楼”“观鹤楼”“观鸟台”。因其地势较高,视线开阔,能见度好,能够居高临下地望海观鹤。
簸箕湾
簸箕湾自然村位于草海湖东侧,距威宁县城约4千米。簸箕湾是草海最大的湖湾,水莎草群落分布于此,因此黑颈鹤多于此处觅食。簸箕湾的水禽繁殖区是中国第一个由村民自己建立的野生动物保护地。
簸箕湾是草海水禽最集中的栖息地,常见水禽有黑颈鹤、灰鹤、斑头雁及各种鹭科、秧鸡类。簸箕湾是黑颈鹤的主要夜宿地,也是留鸟的主要繁殖地。在此处可以观赏到草海自然保护区内数量最多的黑颈鹤。
1995年,草海保护区管理处国际鹤类基金会在草海实施了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相结合的国际合作项目,应用参与式的方式,在簸箕湾村实施了以扶贫为目的的渐进项目(TUP)和以社区经济发展为目的的村塞发展基金项目(CTE)。
六洞桥长堤
六洞桥长堤位于威宁自治县城东南1.5千米处,属六桥街道六洞桥社区。原由六洞桥、烟柳堤、望海楼、川主庙与松坡亭组成。1958年,建筑群被毁,仅存六洞桥与烟柳堤。
六洞桥长堤为料石砌筑,全长345米,其中,“烟柳堤”长328米,宽3米。桥跨大中河,主桥为三孔石拱桥,长17米,宽4.5米,单孔宽3.6米,高2.2米。因南侧近刘家巷段,又间隔分设单孔石拱桥六座,得名“六洞桥”。
六洞桥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7年因海水泛滥被毁坏,后于清同治年间重修。1970年长堤塌数处。1983年,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政府将六洞桥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1月在威宁自治县六洞桥修复现场,发现了一块清代光绪年间修建的记事碑。该碑为青石质,高120厘米、宽70厘米、厚15厘米。文字为楷书阴刻,满行手书21字,文字年久风化钙化脱落损毁三成。
草海镇
草海镇坐落于草海湖畔,并因此得名。草海镇南与么站镇接壤,西与双龙镇毗邻,东邻草海湖畔,与六桥、海边街道办事处相连。草海镇是黔西北的交通要道。全镇土地总面积102.48平方千米,辖区内有9个行政村、72个村民组。总人口3.5万人。居民以汉族为主。
草海镇地处草海湖积雨区,平均海拔2200米,年平均气温11.8C,森林面积1.35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31.2%。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农特产品有荞酥、火腿、草海细鱼等。
2014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七部委将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镇列为“全国重点镇”。
草海镇范围内有凤山寺、玉皇阁、龙王庙等景点。
龙王庙
龙王庙在威宁县城东北0.5千米的飞凤山下,始建于清朝。龙王庙坐北朝南,由一正殿和两厢组成。后被拆除正殿和一厢,遗址现存一厢。
传说在清朝光绪年间,苏元瑞在草海为官时想将草海抽干。后在梦中被黑龙威胁,立即下令全面停工。不久,苏元瑞迁职别处。老百姓为了感激黑龙保护草海,便在草海湖畔姜家湾修建龙王庙,以焚香祭祀。
凤山寺
凤山寺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城北0.5千米的飞凤山上,寺因山而得名。《重修风山寺碑记》记载寺始建于明朝,古名“真武观”,祀北极玄天真武大帝,俗称“上帝庙”。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七月,回族攻陷城池,烧毁山门两边厢房。后于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重修,并增建山门前之戏楼、正殿后之三清殿、小观楼、大观楼。三清殿、小观楼及大观楼,后毁于1937—1946年中,戏楼亦因年久失修而毁坏。
该寺依山而建,前低后高,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戏楼、前殿、正殿、三清殿均位于同一中轴线上。正殿前的两厢对称排列,构成一四合院,小观楼、大观楼及灵潭均位于四合院西侧。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屋顶为硬山顶,屋面盖小青瓦。明间两扇大门各雕一尊护法神像。殿前立有一对高3.5米、直径0.4米的云龙纹石华表。正殿面阔三间,前带廊,通面阔13.8米,通进深9.7米,同为硬山顶,屋面盖青简瓦。山墙及后檐墙下部为料石所砌,上部为“外熟里生”的包砖墙。明间正中设须弥座神,供真武大帝塑像。殿前为石砌月台,面阔3米,进深2米、高1.3米。月台两侧设台阶。左次间台基下有石碑二块,一为四棱碑,字迹模糊不清,一为清同治间的修复碑。东西两厢亦为硬山顶建筑,各面阔三间11.5米、进深8.5米,东厢原为禅房,西厢为过厅,明间后壁辟圆洞门可通侧院。西侧院的大观楼和小观楼为歇山顶木结构建筑,明间装冰裂纹隔扇。楼上楹联均为官吏文人游山感怀之作。大观楼前的“灵潭”为料石所砌成,5米见方,深1米,进水口为石雕龙头。
1985年11月2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贵州省文化厅拨款对正殿前殿西厢进行了维修。后由群众集资相继修复了东厢后殿和两厢、三清殿以及上山的三百余级石台阶。
玉皇阁
玉皇阁位于威宁县城文化路中段的台地上,建于天宝清顺治末至康熙初年,由正殿、左右配殿及前殿构成封闭性四合院,院前有山门,占地1500平方米。
正殿为歇山顶式殿堂与八角攒尖顶阁楼相结合的建筑。底层平面为长方形,面阔三间8.1米,进深5.5米,前带廊。二三层平面为八角形,八角攒尖顶,屋面盖青筒瓦,三重檐下有“万神朝礼”横匾一方。二层为双围柱,外围一圈,有八根檐柱,里围一圈,有八根金柱,金柱由底层向上延伸直达三层,成为三层的檐柱。左右配殿均面阔三间,前带廊,高二层,悬山顶,屋面盖小青瓦,通面阔11米,通进深6.5米。前殿面阔五间13米,进深7.5米,单檐歇山顶,屋面盖小青瓦。
1965年,玉皇阁的翼角装饰被砸毁、宝顶被拆除、山门被毁坏,但主体建筑的构架完好。
1985年11月2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玉皇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2000年贵州省文化厅拨款对阁楼进行了维修。
时令景观
冬季观鸟
每年约有400只黑额鹤、700只蓑羽鹤、500只斑头雁,以及75000多只的各种鸟类、鸭类、鹭类等10万只以上水禽在此越冬,冬季有许多国内外鸟类爱好者、旅游者来此观鸟。
1985—1986年时,来到草海越冬的黑颈鹤仅为223只,之后逐年上升。到1997年,草海黑颈鹤数量已达到512只,2011—2012年为1300只,2013年达到1450只以上,2014年超过1700只。2015年在开展冬季水鸟调查时,在草海发现的黑颈鹤已达到2000余只,成为目前黑颈鹤越冬数量最多自然保护区之一。
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独特的重大节日,每年过火把节是农历六月初六或六月二十四日,节日晚上。人们手持火把在村寨周围狂欢,到田边、地埂进行象征性的驱虫活动。节日间由长者、火头或富裕之家点燃大火把火把树,众人举小火把,洒香面,互相祝福。还会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活动。还会在火把节赛歌场上唱叙长篇史诗与情歌。彝族青年也会在火把节这一天互唱情歌,交流感情。
彝族的火把节来源于火崇拜。据说彝族的远古祖先为炎帝,而炎帝的称号是用其崇拜物火而获得的。炎帝的玄孙祝融被奉为火神爷。草海风景区附近一带彝族火把节又称彝族新年,与十月的彝年对应。传说古时危害庄稼的恶神被英雄摔死后,又派害虫侵袭庄稼。彝族英雄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率众用大批火把烧死了害虫。
2011年,彝族火把节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彝族“撮泰吉”
撮泰吉是彝族的古老戏种,现流传于威宁板底乡。撮泰吉意为“人类变化的戏”,历史悠久。
撮泰吉的演出时间是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通常是遇到天灾人祸的次年演出。戏的内容依次分农业生产、狮子舞、扫火星等三个部分。农业生产是表演开荒播种、养育后代、五谷丰登等农业劳动过程。狮子舞是庆贺丰收,有狮子笑天、狮子扑地、狮子滚绣球等。扫火星是预兆丰收、吉利。撮泰吉中也有摹仿祖魂的内容。
表演撮泰吉的人,头戴椎形尖帽,面戴假壳,吸气发音,以带缠身撮泰吉的角色有惹戛阿布、阿布摩、阿达摩等。除惹戛阿布外,其演员均用低沉的吸气发音,并用黑白两色包帕,把头缠包成圆锥型。
2006年,彝族撮泰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其他看点
双霞洞
双霞洞位于草海北段的小湖泊“干海子”旁,传说明代朱允炆曾化名为乐隐秀才在此隐居。《威宁县志》记载该洞一门向南,一门向西。
双霞洞内有摩崖石刻,横书,阴刻,每字约0.35米见方,落款“见田书”。明朝指挥李文龙曾于东侧石壁镌刻“双霞洞”三字,西门洞镌刻了“洞云含雨润,山月弄情辉”对联。1983年县政府定为文物保护点。
草海旧石器文化遗址
草海旧石器文化遗址位于草海南岸王家院子村北。在以草海为中心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岩溶盆地低阶地或湖滩内,堆积物自上而下分9层,完整的威宁轴鹿出自第8层黑褐色粘土层。出土动物化石有腹足类动物、鲤、剑齿象属、马、牛、鹿、水鹿、动物新种威宁轴鹿。出土石器44件,其中石核4件。石片8件,工具32件,包括型刮削器28件,尖状器4件,据调查初步确认为旧石器晚期遗址。
当地特产
威宁火腿
威宁火腿,为中国三大名火腿之一。是贵州省的传统特产,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威宁火腿选用优良地方猪“乌金猪”“法地猪”和“可乐猪”为原料。地方猪与牛羊混群放牧,有四肢发达,瘦肉率高,皮薄骨小等优点。
威宁火腿是将猪腿用传统民间的熏制和风制等古法制成的火腿。有色泽鲜艳、肉质鲜美、造型美观等特点。有琵琶形的“琵琶腿”,圆盘形的“盘腿”等。威宁火腿主要产在威宁的么站、黑石、金钟和龙场等地。长期以来,威宁火腿运往宣威市,同宣威火腿一起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各国。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火腿火锅味道鲜美爽口,汤底为火腿加上白开水煮出来的清汤。
威宁小粑粑
威宁小粑粑是威宁人最爱的小吃之一,面皮是用本地特产荞麦做成的。馅料也是本地的火腿,加上豆腐、盐菜、姜葱蒜辣一起炒制而成。表面和软,底面焦黄香脆,馅料香辣。
威宁荞酥
威宁荞酥是以苦荞面粉为基酒加菜油、白砂糖、鸡蛋等多种配料制成的糕点,香酥松散,味道鲜甜,口感清爽。现生产的荞酥有火腿、玫瑰、水晶等十多个口味。曾被朱元璋称为“南方贵物”。
开发与保护
开发
旅游开发
1992年10月,国务院公布草海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政府、国家环保局先后投资400多万元修建综合管理处办公楼,疏通1500米长河道,建管理处2座游船码头,设标本室、分析化验室、观鸟点、建草海宾馆。
2004年投资3亿元改善草海与其他景点基础设施建设。
2016年10月共投资120万元的草海景区旅游干道厕所、玉皇阁景点旅游厕所均已完工并投入使用。
防洪排涝
2017年实施了草海出水口至黑岩洞段河道防洪排涝应急工程。
在治理污泥上,2015年实施的草海底泥修复试验性一期工程已完工。截至2016年,已清除草海上游西海码头片区底泥15000余立方米,有效改善了西海码头片区的水质状况。
保护
恢复草海
1980年为保持生态环境,开发旅游资源,经贵州省政府决定恢复草海蓄水。次年在草海西北面建起长达650米、宽7米、高约4米的匀质土坝。使草海正常水位达到2171.70米。水面恢复到19.8平方千米。后年蓄水达2700万立方米,恢复水面25平方千米。
1983年,草海被划为贵州省水生鸟类自然保护区。后年建立了威宁草海综合自然保护区,面积为96平方千米,以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
1992年,国务院批准草海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面积96平方千米。并作为综合管理示范自然保护区,先后投资400余万元,设置草海保护区管理处,加强管理保护,草海恢复,拓宽水面,增加湿地,鸟类逐渐增多,黑颈鹤达到400多只,海鸟总数10万余只。
1993年,草海保护处与国外机构实施草海国际合作项目。项目使当地农民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担任义务环境保护员,主要任务有建生物围栏、种草籽、人工投食等。到2001年共建成国际渐进组织小组437个,其中有妇女小组3个,每组10—15户。已发展基金近80万元人民币。引来国内外许多扶贫机构、专家学者实地考察。
保护草海
2002年10月10日投资400万元对草海污水治理工程开工建设,修筑草海镇至西海阳关山截污干线13.5千米,排入草海的污水基本上得到控制。
2008年,草海西海码头水面上曾一度漂浮着污染物,水体浑浊。2010年,草海的水域由于干旱减少了近三分之二。同年,为保护草海,恢复草海面积。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城发展选择南边城区向北方搬迁,东面靠近草海的城区停止发展,向西开拓位置,并搬迁了政府建筑。
2013年,中国科研人员到草海调研,后向国务院呈报《关于采取抢救性措施保护草海生态系统的建议》。2013年和2014年草海的水质都处于四类、五类和劣五类。2014年,贵州省官方机构撰写了《贵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次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同意该规划。批复内容包含8个方面,共43个项目,共分两期实施。涉及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管理与利用等方面。
2016年4月草海靠近老城区处新建的一个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总处理污水容量每日可达2万吨。
2017年4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城发展与草海保护严重冲突,水体环境严重污染。同年,草海全面禁渔,并采取措施,政府投资0.74亿元的草海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日收集处理城镇生活污水8000余吨。威宁县沿草海入湖水系流经区修建19个污水处理厂,城区修建1万吨污水处理厂,避免污水入湖。次年10月,草海停止划船旅游。
2019年,草海全面开启整顿修复工作,暂停向游客开放。并将原有码头及相关旅游设施全部拆除。草海严格执行全水域禁渔,并分区排除污染源。同年,草海管委会投资355万元购进的三套移动式水质监测船已在草海中上下游投入试运行。次年,草海水质经检测已恢复至II类。后年,草海流域森林覆盖率已从原来的15%提升到29.13%。
2019年至2022年,草海的生态敏感区中的5969户居民全部搬迁,周边拆除区域已覆土复绿。经2019—2022年的整顿,草海景区于2022年3月重新开放。
2021年,通过截污治污,实现直排草海污水收集、处理率达100%。
2022年,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政府新建20个环草海污水处理站,改造47.44千米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了0.7平方千米人工湿地,以及1307套庭院式污水处理设施,并收回保护区建设用地1.45平方千米,征收40平方千米的耕地用于退耕还湿,打造近13.34平方千米的“鸟类食堂”。同时关闭了6家砖厂、5家汽车修理厂、4个养殖场等,还在威宁与草海的接壤处建设了占地约1.67平方千米的绿化带。同年草海保护区面积从96平方千米恢复到了120平方千米。草海鸟类发现有246种,其中18种为贵州省鸟类新纪录,生物物种也由2016年的1954种增加到2600种。
相关文化
彝族文化
草海附近地区的彝族与其他地方的彝族在一些文化中有所不同。平时他们会过洗泥节、丰收节、祭山节等节日,并在各种节日活动中,以麦、小米、包谷子等杂粮自酿的色棕红、味甘甜的“咂酒”招待宾客。
婚姻文化
草海附近地带彝族的婚恋风情,在地域和时间上有较大差异。此地彝族的婚姻,继承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规范,实行家族外婚、等级内婚、禁止同姓婚、姨表婚而允许姑表结亲。
从十八九世纪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未,草海附近地区的彝族盛行抢婚。如果被抢的女子还未定亲,则为民俗习惯所认可,但被抢者多属他人未婚之妻。《明史·贵州上司》记载争端多由抢婚而起。
1949年之前彝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大多由家长作主。1949后以自由恋爱为主。婚姻需要经过“说亲”“烧鸡吃”“送彩礼”“娶亲”四个阶段。
苗族文化
坐花房
草海风景区附近地带的苗族村寨中都有“花房”。“花房”是由苗家姑娘的父辈兄长专门搭建的简易房舍或草棚,寨子里的苗家姑娘在傍晚聚集于花房,挑花刺绣,等待外寨青年来“坐花房”。小伙子们吹着排笙被姑娘们迎入花房,并用五色糯米饭、粑粑、熟猪肉招待他们,经多次“坐花房”后,结成恋人,最后成婚。
苗族服饰
草海附近的高山分布有苗族居民。男子穿对开无领麻布旗袍,腰系抄袋。节日或喜事时多穿红、黑、白相间构成图案的衣服。女着短衫,下围蜡染花褶裙,腿裹绑带,花背心外披绣花方巾,上吊数棵拖至后脚的长带,带下端挂着铜钱、毛线、小铃等装饰。
电影《爱的520》
电影《爱的520》于2022年4月5日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举行了开机发布会,拍摄地取景于草海,该电影由贵州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朱习爱工作室出品,苏友平执导,朱习爱、苏友平饰、杨明鸣等人主演,预计于2023年5月上映。《爱的520》是一部反映威宁县青年回乡创业,带领村民发展的电影,讲述的是威宁本地一个回乡创业青年朱习爱,在经历很多困难之后,引领乡村创业发展,实现“和村民共同富裕”的故事。
重要事件
1975年,草海盆地内刮起罕见的龙卷风。
1982年,贵州科学院在此建立了第一个高原生态观测站。同年,中国科考团队对草海地层钻探考察,发现更新世晚期遗址。
1984年,贵州科学院对黑颈鹤进行了套环放飞试验,同年新发现了黑翅长脚鹬、草鹭等贵州珍稀鸟类。次年贵州广播电视台到草海取景拍摄。
1985年,贵州电视台曾于威宁草海簸箕湾拍摄了电视片《神秘的簸箕湾》。
1992年10月27日,国务院批复草海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将巨幅绘画《草海复苏》作为国礼,赠送给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
1996年12月2日—6日,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国际研讨会在贵州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召开。
2011年,英国广播公司的大型纪录片《美丽中国》收录了威宁草海。
2021年11月19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以视频连线的方式拍摄了到贵州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的黑颈鹤。
相关荣誉
1992年10月,国务院公布草海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成为全球十大最佳湖泊观鸟区之一和鸟类研究的重要基地。同年晋升为中国一级重要湿地。
2004年,美国和法国畅销杂志《中国旅游指南》把草海收录到“到中国旅游35个千万不能错过的地方之一”,并与第一名的长城一起登上杂志封面。
2015年12月28日,经贵州省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和审定,正式批准草海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5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国黑颈鹤之乡”的称号。
参考资料
威宁县草海生态旅游度假区 创建国际旅游目的地五年行动方案.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04-28
为了远方飞来的黑颈鹤 ——威宁草海推进生态文明综合治理见闻.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04-28
徜徉在草海的紫蓝色精灵.毕节市人民政府.2023-04-28
贵州草海成为世界上黑颈鹤栖息密度最大的越冬地.新浪网.2023-05-10
阳光威宁·养生福地·清凉草海.微信公众平台.2023-04-28
鸟的天堂 草的世界 鱼的王国.中国湿地博物馆.2023-04-28
威宁自治县六洞桥立项修复施工现场发掘出清朝光绪年间的记事碑.天眼新闻移动端.2023-04-28
威宁草海——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毕业实验区微信公众平台,中共毕节市委机关刊.2023-04-28
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28
彝族撮泰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28
「贵州Discovery」美上热搜的存在!这里,是神秘乌撒,浪漫草海.人民科技官方百家号.2023-04-28
威宁自治县旅游局2016年1——10月旅游厕所建设推进情况.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04-28
ERROR: ACCESS DENIED.中国政府网.2023-04-28
广州图书馆·人物·新视觉·悬在高原上的人与鹤.广州图书馆.2023-04-28
贵州威宁:万亩草海重现碧波.毕节市人民政府.2023-04-28
新春走基层丨草海湖的“进”与“退”.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官方帐号.2023-04-28
沿着江河看贵州|草海新生.多彩贵州网官方帐号.2023-04-28
碧波荡漾 草美成海 ——威宁草海巡湖工作成效显著.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04-28
电影《爱的520》在威宁县顺利开拍.人民科技官方账号.2023-04-28
当季 | 鸟儿和草海冬天有个约会.澎湃新闻.2023-04-28
威宁草海黑颈鹤登上央视!.澎湃新闻.202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