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
山又名“东山”“驺山”“邹峄山”,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峄山镇境内。是中国古代的九大历史文化名山之一(注释a),属于泰山、蒙山山系的分支。景区总面积3.753平方千米,以花岗岩地貌为主,其内最高峰为五华峰,海拔582.8米。
峄山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峄山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771.7毫米。景区内主要有五华峰、祖龙洞等地质地貌景观,邾国故城遗址、半山亭、古冰川遗址等历史遗迹景观和白云宫、通明天宫儒释道宗教建筑景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1987年,峄山风景名胜区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8年,峄山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
命名
峄山始名绎山,因“峄石万迭,络绎如丝”而得名(古时“绎”“峄”二字相通)。其又名东山、驺山、邹峄山。后有孟子谓“孔子登东山而小鲁”,指的则是峄山。又有晋朝太尉郗曾率数万士兵避乱于峄山,故又名郗公峄、大峄。
历史沿革
早在周代时期,《左传》记载鲁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邾文公(注释b)“卜迁于绎”,建都于峄山南麓。
春秋初年,经齐桓公奏请,邾国被周天子册封为子爵国,成为一方诸侯,但仍为鲁国的附属国。国的统治核心是邾国故城,疆域大致涵盖今邹城市及周边金乡县、兖州、费县等部分地区。历史上邾国传29代国君,后被楚国所灭。邾国灭亡后,邾国故城仍是当地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汉初分封,邾国故城属鲁国。直至南北朝时期,鲁国行政中心迁到铁山南边后,邾国故城逐渐荒废。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嬴政游览完峄山后感叹其独特的奇石地貌,即封峄山为“天下第一奇山”。并让篆书大师李斯撰文刻石,留下了七块颂功碑的第一碑——秦峄山碑,将立碑处命名为“书门”。自此,历代帝王、文人开始信奉推崇峄山为神灵,并在此处求长生、建寺观以及立碑纪念。刘邦、曹操、乾隆等帝王先后到峄山游览。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邹县治所迁至今邹城市区,邾国故城逐渐荒废。
唐代“李白”李白也曾登临峄山,并写下《琴赞》。著名的墨客杜甫也曾挥笔留下“灵通天府”四字。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十月十五日,赵恒赐封峄山神为“灵岩候”,并下圣旨令历代守土官每年封禅日均前往峄山祭祀;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宋徽宗赵赐峄山匾额1块,上书“灵默”,建祠专供。
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仁宗奇渥温爱育黎拔力八达专遣官员,登峄祭祀,并在长春宫左壁上“命工袭石”上刻“灵岩候”3字。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太祖朱元璋驾临峄山,改封“灵岩候”为峄山神;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朱翊钧朱钧下旨重修峄山兴国寺,并在寺左建灵岩候祠,令邹县正官每年十月十五日率幕僚属下到祠内祭祀,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都曾登临峄山,寻幽探胜,并留下名胜佳句和诗文以及碑碣刻石。
清中叶后(公元1840年—1911年),战火烽起,峄山始遭破坏。且在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将领曾在隐仙洞居住过,因其在战场上负伤,被百姓护送到此,才得以幸存,后来就改称刘真人,在其去世后被葬在了隐仙洞西南处。
1938年,日本侵略军侵入峄山,对峄山文化和种种藏书进行破坏和毁灭。
抗日战争时期(公元1931年—1945年),日本侵略军在峄山五华峰修建炮楼,筑仓库,屯重兵肆意践踏,破坏峄山。
1945年,土匪李兴泉初次潜入峄山,并带领130余地痞流氓,盘踞在峄山的银钱洞,还盗走了一些古物与白云宫的《续道藏经》。最终于1950年被逮捕。
1966年至1976年间,峄山残存的文化和古建筑再次遭到破坏和毁灭。
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
峄山风景区地处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峄山街城东南10千米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8’20”—117°05’28”,北纬35°17’49”—35°25’07”。景区位于104国道及京沪铁路东侧,北京-台北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速铁路西侧。峄山山系自城北冈山起,往东南方向延伸至香城镇山阴村南的龙山,绵亘29.5千米,包括20多个山头,北临泰山山系,东靠沂蒙山系,西侧为微山湖。
气候
峄山景区地处温带半湿润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1°C,年平均降水量771.7毫米。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其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峄山山上山下的全年降水总量基本相当。峄山夏季降雨量较多,平均为490.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3%;冬季降雨量平均为30毫米,仅占全年降水量的4%左右。
由于峄山降水多集中在7—9月份,因此夏季峄山的山涧溪水流量加大,山体湿润,使得云雾常缭绕于山顶。峄山最大高差500米左右,其风速与湿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大,但温度反之。
地质
峄山风景区位于泰山穹降以南,属华北地台型。景区内地质构造复杂,以前震旦纪花岗片麻岩为主。
峄山位于中朝准地台东南隅,鲁西断块隆起区南缘,郯庐大断裂中段西侧,尼山凸起之上。峄山断裂从峄山西侧通过,断裂以西多被第四系覆盖,而以东主要为新太古代花岗质侵入岩。峄山是鲁西南大陆地壳演化、构造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及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
峄山属典型的太古代泰山期形成的斜长花岗石石山,是世界上距海洋最远的海蚀岩型山。峄山内的巨岩、洞穴的形成是地球岩浆冷却后的产物,海浪正是海蚀岩穴洞形成的动力。
峄山上的斜长花岗石,按生成顺序划分,居地层之首位,为25亿年前地球岩浆冷却后不久而产生的。经过漫长的风化剥蚀,坚硬的花岗岩磨蚀去棱角,外形呈现浑钝圆滑。峄山上虽无大的断裂,但各种岩脉却屡见不鲜,而且有宽近10米的“角闪岩脉"。峄阳书院旧址至桃花洞、盘龙洞内等地方均有角闪岩脉呈现。
峄山上有众多受海浪侵蚀而形成的海蚀岩穴。太古时期,峄山是古海海域。5亿年前,这里是汪洋大海,峄山东北大束,西南的石墙一带分布着寒武纪、奥陶纪石灰岩。海水退流洗去泥沙之类的区区小物;再经多次地震,峄山逐步抬升,终形成海拔582.8米的高度,并形成玲珑剔透的洞穴景观。
地貌
峄山海拔582.8米,山体中下部坡度为15°—33°,山体中上部坡度达到40°以上,地势险峻。
峄山以花岗岩地貌、怪石、奇洞、天峻石林和冰川地质遗迹等地质地貌景观为特色。峄山自25亿年前太古时期后,历经三次沉没、四次上升的发育蜕变。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花岗岩巨型石蛋群,并被地理学家称为当今世界之奇观的海蚀石。峄山上有名的奇石多达300多块,有子孙石、五巧石、八卦石等。
形成原因
峄山发育自25亿年前的太古时期,先后经历了3次沉没、4次上升的发育阶段。
25亿年前的太古时期,山东省中部为古海槽的一部分,堆积着泥沙质和火山物质的巨厚地层。在一次突然爆发的强烈的造山运动中,地壳不断运动,古峄山升出地面,这是峄山的第1次上升。6亿年前的古生代早期,华北地区大幅度下降,古峄山再次沉没于大海之中。4亿年前,华北地区整体上升,峄山也迎来了第2次上升。
3亿年前,华北地区又整体下降为浅海和湖沼。大量林木被埋在泥沙中形成煤层和沙岩、页岩、石灰岩沉积地层,峄山第3次被覆盖在厚厚的岩层之下。1亿年前,造山运动又一次兴起,峄山随之得到第3次上升。3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中地块断裂继续加强,加上其他的地质作用,峄山得到第4次抬升,峄山得以形成。
水文
峄山水系属于淮河流域,其主要河流有泗河、白马河等40多条,大部分属于季节性间歇河流。峄山水系汛期水量充沛,冬春干涸,源短流急,含沙量大。其水文特征是流向不一,源短流急,集水面积小。峄山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在这期间容易引起山洪暴发,河水急涨;而在冬春少雨季节,大多使河流断流干涸,且近20多年这种特征表现的更为明显,大多数河流常年断流。因此峄山河流的水量多少不仅因季节而变化明显,还与年际变化有关。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截至2023年,峄山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95科235属61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种植物3种。其中,据2018年调查统计,蕨类植物10科10属21种,裸子植物3科3属11种,被子植物82科222属580种。有野大豆等国家级保护植物3种;厚壳树、白花泡桐、楸叶泡桐等山东省珍稀植物6种。峄山上分布有1166平方千米刺槐,438平方千米的近百年侧柏和291平方千米的麻栎、黑杨等树木,还有植被面积约3.66平方千米。
动物
截至2023年,峄山保护区内有野生兽类、爬行类、鸟类等动物62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5种。
景区布局
峄山景区有两个大门,且自西向东分为三个区域,西部景点分布较多,自南向北依次为峄山牌坊、半山亭、峄山摩崖石刻、通明天宫、祖龙洞、五华峰、白云宫等景点。中部有四大书院中的孤桐书院、峄阳书院、春秋书院、观“鳖”台、古冰川遗址等景点。东部则以邾国故城、“孔子望鲁”为主要景点。从西大门可以进入西部和中部景区,从东大门可以进入中部和东部景区。
主要景点
峄山景点较多,有五大奇观、十二福地、二十名石、二十四景、峄阳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庙宇与各类石刻。其内较为知名的景点为西部的峄山摩崖石刻、五华峰、白云洞,中部的四大书院、观台、古冰川遗址和东部的邾国故城遗址等景点。
西部
峄山牌坊
峄山牌坊在峄山景区的西大门处,为登山的第一标志。牌坊为四柱三门七楼式仿古建筑,七楼飞檐斗拱,并以黄琉璃瓦盖顶。建筑高9.9米,宽14米,且匾额上刻有“峄山”二字,是由中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所题。在牌坊后屹立着一块自然奇石,名为“子孙石”,也是峄山的标志石,高4米。
半山亭
半山亭位于峄山摩崖石刻的西南侧,是南北走向,长廊式,有八根站立的柱子,为重檐结构。其在山腰中的一片突出的高地上,能完整观赏峄山景色。半山亭被清代的邹城市县令王尔鉴列入了峄山的二十四景,并为之其写诗道:“石蹬县山腰,舒目四望青。五华峰渐近,不敢坐危亭。”清代的郑板桥曾三次游过峄山,并在最后一次临走之时,在半山亭留下了四柱楹联“孔孔洞洞山、玲玲珑珑石、蜿蜿蜒蜒路、晶晶泠泉”。
峄山摩崖石刻
峄山摩崖石刻位于通明天宫的南方,又称“秦峄山刻石”,其与邹城市铁山、岗山、尖山、葛山摩崖刻经通称为五山刻经,是北朝书法艺术的三大宝库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山川之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登临的第一座山就是峄山,并在峄山立下了第一块记功碑。该碑由当时丞相李斯撰文书写。秦峄山碑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但是原秦峄山碑毁于北魏,现存的秦峄山碑为元代仿刻。此后历代帝王和文人骚客纷至沓来,如李白、欧阳修、陆游等都曾登临峄山,并留下众多佳诗墨宝和碑碣石刻。
峄山还存有当今世界最大的汉字石刻——“鳌”字石刻,由杨聋庭先生于1989年登临峄山所题。此外峄山著名的碑刻石刻还有元峄山碑、二十四景碑、五华峰刻等。
峄山还有两处佛教摩崖石刻,一处在山阳“乌龙石”上,因其北侧有天然洞穴“妖精洞”,故又称“妖精洞刻经”。另一处在五华峰峭壁“光风霁月”上,南向。两处所刻经文相同,内容均为《文殊般若经》中的一小节,不同之处在于妖精洞所刻“无”字为现今简化后的“无”,而五华峰顶为繁体的“焦”字。
通明天宫
通明天宫位于祖龙洞的南方,又称“峄山白云宫戏楼”,朝阳匾额石刻“通明天宫”,峄山福地之二。通明天宫的宫门与五华白云宫南北呼应。通明天宫始建于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原址是郗公祠和羲之祠。通明天宫实际上是祭神灵庆丰收的地方,祭祀之后也唱大戏。现如今,每年的庙会或重大节日都会有当地的戏剧团在通明天宫的戏台上表演,其他时候,主要作为游客、香客休憩的茶社。
历史上文人们又称通明天宫为“落仙台”。清代诗人陈森庵有《落仙台上观五华》诗一首:“团团白云轻缭绕,爽爽好风拂仙飘。冬雪跳涌桃花水,万滴翠峰芙蓉俏”。在通明天宫的戏台上,抬头看去可以看到四个大字,“光风霁月”。且每字高2米,是明代邹县令王自瑾的老师罗景所题写的,在山下远观也是可以看到“光风霁月”这四个大字。通明天宫戏楼历经风雨损毁,虽经多次重修仍不完整,1987年按原貌修复新建。
祖龙洞
祖龙洞位于五华峰的南方,又称“居龙洞”或“踞龙洞”,是一天然石洞,为峄阳三十六洞天之一。其洞内西向刻有“不敢不踞”四字,因秦始皇登峄山时爬过此洞而得名。祖龙洞洞内较为狭窄,石头表面光滑,攀爬难度较大。祖龙洞在五华峰的必经之路上。
五华峰
五华峰在景区的最北端,为峄山景区内最高峰,海拔582.8米。其是峄山二十四景之首。因其最高处是五块巨石高耸入云,形态如芙蓉而出名。五华极顶称“绝巅境处”,基石高约1.5米,形状如正方形,朝天处刻有“五华仙顶,白云都记”八个字。极顶存有“永嘉”“开皇”“大历”等石刻及棋盘、足印等遗迹。并且在极顶东处有着秦始皇登峰时留下的“一步登天”的四个大字,以及形容五华峰高耸入云插入天表的“插天”二字。五华峰外围有铁链保护,并且铁链上留有游客栓系的祈福红带。
白云宫
白云宫位于峄山风景区的山顶处,为峄山上二十四景之一。且白云宫是峄山十六大古翊坤宫之首,宫殿三重,宫后为玉皇洞。白云宫曾是一个天然石洞,且洞内有泉、洞里还出云。宫殿建成之后,就变为宫内有洞,宫里出云。清雍正十二年至十三年(公元1734年—1725年),邹县令王尔鉴曾先后四次来此观赏,但始终没能找到白云的出处,却为后人留下了“白云宫外舞白鹤”“宫里白云来,宫外白云去。来去看白云,白云不知处”的美妙诗句。
中部
四大书院
峄山的教育文化历史悠久,在峄山上最为著名的四大书院为峄阳书院、孤桐书院、春秋书院、孔伋书院,为峄山上十二福地之一。
峄阳书院是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邹县县令方鸣球为“兴一代文明之治”“振兴文教”而始建。而现在的建筑是2010年底在原址上恢复建设的,且著名的秦峄山碑便立在峄阳书院内。峄阳书院门口曾经有一副对联,“仰止千秋地,折中六艺场”,横批“尼山一脉”,也是方鸣球所提。
孤桐书院为古代官办学堂,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其因“峄阳孤桐”而得名。孤桐书院因古代峄山出产一种制琴的名贵桐树,因此得名孤桐。关于孤桐《诗经》《史记》《孤桐传》等古代典籍中均有记载,“峄阳孤桐”是邹鲁进贡的重要物品。唐代诗人李白曾写诗赞曰:“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为绿绮,微声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
春秋书院又称大通岩,为一巨大岩石,石下有孔子洞,《邹县旧志》中记载为欸为“孔子教授生徒之所,即春秋书院旧址”。洞内立有至圣先师碑、至圣图像碑、至圣先师神位碑、颜曾思孟四神位碑等碑刻。
子思书院据传为孔子的孙子孔(子思)弘扬儒学真意之所,据元代峄山图所标,山下曾建有子思祠。
观鳌台
观鳌台位于五华峰的东南侧,主要是汉字石刻“鳌”字,共高15米,宽8米。1989年的7月,中国著名书法家杨萱庭先生在72岁游览峄山时,为峄山题字永留纪念,最终题一独占鳌头的“鳌”字。这么大的字雕刻起来工程量很大,杨先生用的笔是北京制笔厂专门研制的,高2.9米,饱蘸浓墨之后重可达86斤,并且是按照1:1的比例雕刻,30名能工巧匠花费120天才完成。在“鳌”字的旁边杨老先生还写下一段32字的跋文“邹鲁峄山,岱南奇观,美夺五岳,秀丽赞元,帝王骚客,幸会于斯,古今共赏,以鳌记之”。
古冰川遗址
古冰川遗址位于“鳖”字石刻的西侧。古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冰川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和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古冰川遗址的地貌可分为冰川堆积地貌和侵蚀地貌两种。其冰川堆积地貌,有终垄、冰碛丘陵、冰水外冲平原等;冰川侵蚀地貌,如冰斗、冰川磨光面、羊背石等。
东部
邾国故城遗址
邾国故城遗址位于济宁邹城市峄山镇峄山南山脚处,为景区海拔最低位,为103米。形状为略近长方形,东西宽2530米,南北长2500米,周长9200米左右,面积约6平方千米,现残存古城墙约7200米,有土筑、石砌,一般高度为2至3米,最高处达7米。其源于峄山之阳的金水河自东北向西南穿城而出。
邾国故城内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北墙以北到峄山之间的东北角地带,土冢遍布,发现大小墓葬数10座,并出土大量战国时期青铜器和陶器等随葬物品,为当时贵族墓地;北城墙中部以南200米处有一高亢平坦地段,当地群众称为“皇台”,陆续在此发现花纹砖、云纹瓦当等建筑构件,在断崖处多次暴露建筑石础、夯土层以及排水陶管等,为当时邾国宫殿区;故城东南方向今金张庄附近,地表陶片密集,多次发现陶窑、陶井和制陶工具,并出土秦诏文陶量、战国陶量及大量陶器,为当时制陶手工业作坊区。
时令景观
峄山红雨
每年春季都是桃花的花期,四散的桃花花瓣构成了“峄山红雨”的奇妙景观。清朝雍正年间的邹城市县令王尔鉴为此写下了“天半峰峰簇锦霞,孤桐老后补桃花,沃根不用人间水,红雨春风到万家”的七言绝句《桃花诗》。
峄山根据该时令景观,组织峄山三月三桃花节系列活动,开展时间为上巳节至4月中下旬结束。自从第一届桃花节系列活动于2009年开办以来,每届三月三桃花节会都会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如2023年的桃花节以“乡村好时节·‘峄’心向未来”为主题。节会期间设置了黄河大集·“邹”进万家2023“诗画邹鲁”春游季峄山赏花、“记录峄山”主题微视频以及摄影大赛等项目。通过非遗、手造、民俗等多种形式,为游客们呈现出一场集峄山盛景、非遗文化、浪漫桃花的文旅盛宴。
文化活动
峄山二月二庙会
传说峄山二月二庙会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史称“知命之君”的邾文公在二月初二这天迁都到峄山之阳的邾国故城。从此,峄山以该日立会,纪念邾文公迁都于此,并延续到今天,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峄山二月二庙会已经由曾经的祭祀山神的香火庙会演变成了现在的各种民俗活动,峄山上下有地方戏曲、马戏杂技、鼓书等民间艺术表演,在庙会上有旅游商品、农资商品等进行展销,还可以此进行祈福、踏青等活动。
峄山二月二庙会还有一种说法,在东汉刘荟编的《邹山记》记载:“二月二”为龙抬头之日,人们祈祷风调雨顺、一年好景,四方百姓一同聚到峄山,进香朝拜。
峄山笔会
1986年5月,在峄山脚下首次举办了“邹城市峄山笔会”,并邀请了海内100多位知名人士来此参加,征集到书画艺术作品120多幅。梁漱溟先生题辞为“峄阳孤桐”。启功先生题辞为“峄山笔会,群贤集萃。奉题俚言,以彰世瑞。”峄山笔会的开展,彰显了峄山“书法名山”的历史地位。
2012年6月,在峄山举办了“移动杯”峄山笔会大奖赛活动,其中有峄山奇石命名、峄山传说征集、书法绘画公开征集等活动。
2018年10月,在峄山脚下,举办了夏邑县首届“孔祖杯”崇圣登高峄山笔会活动。并且有53位来自夏邑县书法,摄影,诗歌创作三大领域的杰出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其他看点
梁祝旧址
峄山的西南山麓,是梁祝读书洞和梁祝池的旧址。据清《峄山志》记载,明代万历年间邹县县令王自瑾题刻“梁祝读书洞”五字。洞内东西向长10米,且洞内有天然石桌石凳供人坐卧。洞内有两泉,东泉名“鸣心泉”,西泉名“梁祝池”。传说当年梁祝二人经常在此乘凉读书。
登山故道
峄山故道主要有15条,如羊车故道、御路故道、太古故道等。
其中,羊车故道是因秦始皇首次东巡乘羊车登峄山,经过此路而得名。羊车古道是东北方向,由太平兴国寺南口进入,沿大百步石而上,至大石竖止,长约0.5千米。路上曾立有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灵岩侯”3字巨碑及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王自谨书“羊车故道”4字碑。其中万历碑上刻有《峄路十句文》:“万千百春秋,人络绎不绝,皆求畅宕进取,试探万千回,果然走出了路……”
太古故道,有两条道路。其中一条路由十八盘下山,经国风雨右、大风口到牛口石,长约1千米;另一条由大风口下山,经孤嶂、五华峰至丹丸峰,长约2千米。
五大奇观
峄山的五大景观中以八卦石、小鲁台和空中楼阁等较为知名。
八卦石位于白云宫戏楼西侧,原有8块大石向阳而立,由西而东依次排列一起,每块断处酷似乾、震、兑、离、、坎、艮、坤的乾坤八卦。八卦为《周易》中的8种符号,相传是伏羲所作。在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修奎星阁、爱新觉罗·颙琰十二年(公元1807年)拓建戏楼毁掉八卦石中的5块,仅留存乾、坎、艮3块卦石。
十二福地
峄山有福地多处,其中主要有12处,较为知名的有太平兴国寺和通明天宫等。而福地指安乐之地,为神仙所居住之者也。
太平兴国寺位于御路岭西北侧,为峄山12福地之首。寺内古建筑“庄严世尊丹炉,掩映金碧交辉”。相传,汉代某皇朝使臣乔装为道士住峄山察访民情,常念《太平曲》游览峄山,在此巧遇一樵童名“兴国”,其谈吐坦然,见识非凡。后经使臣荐举,果成国家栋梁。后建该寺并以此纪念。
二十名石
峄山以奇石多而为人熟知,山上仅可呼其名的奇石就达300多块。元代人曾著有《峄山石记》一书,明代人潘榛又增补重编。
其中名石主要为子孙石、元宝石、五巧石等。子孙石位于峄山盘路元明路路口,为峄山的标志,石上建有子孙堂,堂内塑有云霄娘娘,肩背裕链,装有童子数人,呈登峰朝拜状,意为祈求峄山神为世人增添子孙。元宝石位于子孙石北偏东部,外形似一巨大元宝。五巧石位于半山亭南部,因从5个不同方位、角度观看可分别显示出金鱼翩游、骆驼伏卧、玉免浓睡等5种形态而得名。
二十四景
峄山景观中锦绣之精华为二十四景。其中以五华峰、白云宫、丹丸峰等较为知名。其中,丹丸峰位于五华峰东里许,因峰顶有一高约16米、粗8围,朝东方斜立、状如丹似丸的巨石而得名。流传有周灵王太子王子乔丹丸峰上吹笙作凤凰鸣,后成仙而去等美妙神话传说。
峄阳三十六洞天
峄山洞穴相连,不计其数,仅有名可称的洞就有144孔。其中峄阳、峄阴、峄山西山(亦称太平山),峄山东山四面均有名洞36孔(七龙洞不在其内).
朝阳洞惇位于西华天街北上,锦屏岩中间2层。古僧洞位于吕公堂西下50步,一盘石两端东西各1洞。相传东向洞中,曾有峄山道家"武功三绝”中“铁脚"一绝的祖师--僧人居住而得名。云游洞位于吕公堂北上10步的一硕大箩筐石下.传说华佗登峄采药在此存放药物。妖精洞︰位于吕公堂上百步的一巨石下的窍谷小洞。相传古时此洞中曾有一坏人扮妖精作恶而得名。桃花洞位于盘龙洞后10余步,因桃花女除妖的神话故事而得名。
当地特产
八花宝粥
峄山八花宝粥始自唐宋时期,于元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做法为将峄山一带的豇豆、绿豆、红白小豆、糯米、红枣泥、花生糁、黄豆扁、西瓜仁(或核桃仁)分先后适时下锅,用甘露池水和文火细熬,待八宝分瓣绽开后便可食用。
黑枣醉枣
峄山黑枣历史悠久,清乾隆登峄山时,峄山道家曾以黑枣作贡品晋献。黑枣的制作方法繁琐,需要将刚摘下的峄山大枣煮至数次沸腾后捞出以烈日暴晒,枣上便会有细纹皱起。制作完成的黑枣颜色黑紫相间,味甜且沙粘。
醉枣又名酒枣,其主要制作方法是将峄山鲜长枣摘下,用筷子夹入酒中浸泡片刻,再夹出放入刷净晾干的瓷罐、陶罐中,满装密封,在室内贮藏。醉枣原色不减,味鲜而脆。
开发与保护
开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后,邹县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保护和开发峄山旅游资源的决定。
1987年,在反复考察论证的基础上,邹县人民政府制定出《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中决定对峄山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工程分为三期。
在1985年—1990年期间,对峄山上众多早已毁弃、倾,仅剩颓垣半壁的景观、庙宇、亭合楼阁陆续修建,峰山的自然历史风貌初步得到恢复。
且在1989年7月1日动工,至11月初竣工,历时四月有余,将巨大的“鳌”字镌刻而成。并在1989年2月28日,举办了峄山无字碑上的世界汉字石刻大字之最“鳌”字揭幕式。
到1992年底,邹城市委、市政府先后拨出专款300多万元,修复了全部盘山道路,重建起五华仙斋、白云宫、通明天宫等古建筑群。开辟、铺设由邹城市城区至峄山的旅游专用沥青公路、购配旅游专车,新建白云宾馆,停车场及一些饮食、导游等服务网点设施。
2017年,完成了生态休闲、奇石景观、文化峄山、仙山祈福4条游览环线建设。
此后峄山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山城园”三大板块融合发展,整合周边景区旅游资源,构建大峄山景区格局,把峄山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旅游景点。
2021年,峄山风景区修建了悬空木栈道、盘山道,形成了奇石景观、仙山祈福等4条游览路线。新建了东山门、御桥、儒文化广场等,实施了环山滨水绿道硬化、绿化工程,建设了湖体景观、驿站。完成了“智慧景区”建设。
保护
1949年以前,没有专门设立管理峄山的机构,仅靠山上各宫、观、庙、庵住的道士、道姑、僧人看管。
1954年,邹县峄山林场建立,主要负责峄山的植树造林,封山绿化等事宜。
1985年峄山旅游资源决定被开发。同年10月,邹县人民政府成立峄山风景名胜管理所,12月,发布了《关于保护峄山名胜古迹的通告》,《通告》中对峄山名胜古迹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作出了具体规定。
1992年,峄山风景名胜管理所按照《通告》处理了故意破坏峄山林木、矿物资源的事件12件,并有效控制了类似事件的发生。期间,没有发生毁坏文物遗迹的事件。
2006年,邾国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邹城市政府组织编写了《山东邹城峄山省级地质公园规划(2012—2025年)》,以此来指导地质公园的保护和建设。
2017年,启动了总投资4000余万元的大小牙山荒山绿化工程和2000平方千米的退耕还林工程,使峄山周边林业面积超过26.67平方千米,生态环境明显提升。同年,山东省邹城市成立了峄山风景区综合开发工作组,完成了南天门、白云宫片区、东宫大白楼等众多景点恢复工程;实施了邾国故城遗址考古和保护工程。
截止到2018年,峄山实行了60多年的封山育林政策。
截至2021年,峄山风景区完成了对南天门、白云宫片区、东宫片区等山上遗址的遗迹恢复工程,并修缮了春秋书院、爷娘洞、仙人洞等山上景点。
2022年,在峄山风景区举行山东省客运索道应急救援演练,演练模拟了峄山风景区客运索道突发断电和严重机械故障,导致数名游客滞留在高空车厢中两种不同的突发事件,并圆满完成。
相关文化
宗教文化
峄山早在秦汉时期就著称于世,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峄山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已形成了以儒、释、道文化并存的格局。
峄山宗教以道教为主。据传,早期道教人物篯铿曾在峄山断虹崖前的玄黄洞修炼,南北朝时期便开始有道教在峄山活动,唐朝更有许多道士来到峄山,他们称峄山为“妙光洞天”。峄山的道教主要是全真道北宗各派为主,且曾有众多道教代表人物在峄山修炼,并留下了许多道家建筑的遗址遗迹,如白云宫、通明天宫等,给峄山奠定了丰富的道教文化基础。
峄山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创始人孔子曾在峄山讲学,并在此传播儒家思想。圣人孟子也曾多次登峄山,并在踞龙洞、五华峰等处留下足迹。除此之外,峄山上留下诸多与孔孟相关的传说,如孔子问礼、孟轲论大小等。因此给峄山奠定了丰富的儒家文化基础。
峄山佛教活动与道教活动几乎同时在南北朝时期出现,属神秀所传的禅宗北宗,僧人称峄山为“绎诗之庵”。峄山的佛教活动相比道教而言,曾多次受到抵制和抑制,因此其发展时断时续,并出现道教相互渗透而存在的现象。峄山的石经洞(又称妖精洞)西壁有摩崖刻经,并且还雕刻大佛像。此外,峄山上五华峰等地也依然清晰可见曾经佛教流传下来的石刻经文。这些都是峄山佛教文化的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是峄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孟之乡
峄山作为孔孟之乡,还是儒家讲学的重地,教育文化影响深远。孔子、孟子、孔伋等儒家名人都曾在峄山上讲过学。历史上,峄山之阳曾建有四大书院:春秋书院、子思书院、峄阳书院、孤桐书院,而梁祝结伴峄阳书院读书的故事也在此。
至今,峄山留有“孔子登临处”“孔子小鲁处”的石刻、春秋书院的遗址以及孔子登临的小露台,使得峄山积淀了丰富的儒家文化。并且孔子“德政”“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思想以及亚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影响至今。
2020年11月,邹城市港澳台侨儒学文化体验基地揭牌仪式在峄山风景区峄阳书院举行。
历史人物
老子
老子(公元前571年—前471年),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陈国(今河南省)人,道家创始人老子即在峄山后山的炉丹峰修行,留下了炼丹炉、炼丹洗药池遗址,供后人凭吊。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前479年),名丘,字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三次登峄山问礼于老聘(老子),并在此讲学。
山后悬崖之上的大石坪是当年孔子登临峰山的遗迹,有“孔子登临处”“登东山小鲁”“壁立万仞”等石刻。孔子曾登临峄山北望,发出了“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至今,峄山阴刻的“孔子登临处”“孔子小鲁处”仍清楚留存。
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年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邾国(今山东邹城)人。孟子是“鲁公族孟孙氏之后”,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峄山是孟母断机教子故事发生地,也是孟子的启蒙之处,至今仍留有“断机石”供人瞻仰。
孟子曾在峄山写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诗文
峄山在历史上较为知名,曾有众多知名人物来此,并留下许多诗文书法等。如《孟子·尽心上》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李白”李白的“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为绿绮,徽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杜甫的:“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和“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康有为也曾赞美其:“通隶楷、各方圆,高浑简穆,为擘之极轨也。”
秦始皇也曾来峄山立下了第一块记功碑,此碑由当时丞相李斯撰文书写,且碑文每句4字,共36句144字。且李斯小篆是现今学习小篆的启蒙范本。司马迁还专登峄山寻古,采集史料,为峄山撰写不朽的巨著《史记》。
重要事件
重大事件
2023年2月7日,峄山景区游客投诉问题协调会在峄山风景区发展服务中心召开,次日整治联合工作组抽调人员12名,出动执法车辆3辆,涂盖、清除非法停车收费广告20余处,清理拆除沿路非法拦车标识10余处,张贴宣传标语60余条。
相关荣誉
1987年,峄山风景名胜区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9年,峄山被济宁市人民政府列为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
2004年,峄山成功申报山东省省级世界地质公园。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梁祝传说源自山东省邹城市峄山,并将为梁祝传说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峄山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
2012年8月,峄山景区所在的峄山森林公园在国家级森林公园专家评审会议上被评定为山东峄山国家森林公园。
2016年,峄山会被列入第四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注释
a:中国古代的九大历史文化名山分别是泰山、黄山、峨眉山、庐山、西藏珠穆朗玛峰、吉林长白山、陕西华山、福建武夷山、台湾玉山。
b:邾文公(?一前614年),名(qú chú),子爵,邾国第十任国君,在位时间52年,曾三次迁都,最后迁至绎。《左传·文公十三年》记载:(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卜迁于绎”。
参考资料
在线地图.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2023-05-24
邹城市《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省级评审.邹城市人民政府.2023-05-24
美景山东丨峄山:中国古代九大历史文化名山之一.上观.2023-05-24
邹城邾国故城遗址入选“2021年度山东省考古新发现”!.邹城市峄山风景区发展服务中心.2023-05-24
国家旅游局批准70家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5-24
峄山导游词(东上西下).邹城市峄山风景区发展服务中心.2023-05-24
气象.邹城市峄山风景区发展服务中心.2023-05-24
【邹城市】峄山森林公园成功晋级国家森林公园.济宁市人民政府.2023-05-24
峄山生物多样性.邹城市峄山风景区发展服务中心.2023-05-24
喜讯|峄山风景区《新时代国风少年》作品喜获2022第三届山东省研学旅行创新线路设计大赛二等奖.邹城市峄山风景区发展服务中心.2023-05-24
峄山旅游攻略--线路推荐.邹城市峄山风景区发展服务中心.2023-05-24
精品路线 端午旅游,来孟子故里,尽情放“粽”.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5-24
济宁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四邾国故城.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5-24
【邹城市】峄山桃花节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召开.济宁市人民政府.2023-05-24
乡村好时节·“峄”心向未来系列主题活动暨峄山镇2023年桃花节盛大开幕.邹城市人民政府.2023-05-24
峄山"二月二"古会.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5-24
邹城峄山吸引众多书法名家墨宝.孔孟之卿.2023-05-24
夏邑县举办“孔祖杯”首届重阳节崇圣登高峄山笔会.邹城市峄山风景区发展服务中心.2023-05-24
峄山风景区启动 5A景区创建项目建设.人民号.2023-06-05
岱南奇观 邹鲁秀灵.人民资讯.2023-05-24
天下第一奇山——峄山,山路迂回曲折,怪石林立,孔子称之为:东山.百家号.2023-06-05
峄山镇街动态峄山镇全力打造文化旅游新名片.邹城市人民政府.2023-05-24
2022年山东省客运索道应急救援演练在峄山风景区举行.城市峄山风景区发展服务中心.2023-05-24
邹城市峄山风景区发展服务中心.凤凰网山东.2023-05-24
邹城市港澳台侨儒学文化体验基地揭牌仪式在峄山风景区举行.邹城市峄山风景区发展服务中心.2023-05-24
至圣”孔子简介.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基地网上展馆.2023-05-24
“亚圣”孟子简介.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基地网上展馆.2023-05-24
峄山风景区.邹城市人民政府.2023-05-24
【邹城市】峄山风景区发现珍稀树种——厚壳树.济宁市人民政府.2023-05-24
邹城联合执法有效整治峄山景区非法拦车收费行为.邹城市人民政府.2023-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