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阿拉曼战役

阿拉曼战役

阿拉曼战役(Battles of El-Alamein),又名阿莱曼战役,是1942年7月1日至7月27日,以及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上,德意联军司令埃尔温·隆美尔指挥的非洲军团与英国指挥官奥金莱克,C.J.E.伯纳德·蒙哥马利相继统领的盟军军队在埃及阿拉曼进行的一系列战役。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上台后,墨索里尼将侵略野心转向了列强势力相对薄弱的非洲。二战爆发后,随着意大利军队在非洲战场上的逐步推进,开始直接威胁到英国的利益。为此,英国为保护在埃及苏伊士运河的利益而奋起反击。1941年1月,英军在北非重创意军;意大利力不能敌,于是德意志帝国加入战局。在德意联军的强势进攻下,英军开始节节败退,直至1942年6月21日丢失了重要的港口城市托卜鲁克,从而撤出了利比亚。面对来势汹汹的德意联军,接管了第8集团军指挥权的奥金莱克,C.J.E.,将阻击德意联军的最佳地点设在埃及阿拉曼地区,由此陆续将第8集团军各部集结于此。由于德意联军的连续追击以及执行上的偏差,盟军遭到了一定的战损,直到6月30日第8集团军各部才于阿拉曼汇合,构筑的防线基本成型。7月1日,德意联军率先发起对米泰尔利亚岭的攻势,第一次阿拉曼战役爆发,双方围绕阿拉曼防线展开了多次激烈交锋,互有胜负,也造成了不小的伤亡;7月10日,盟军转为攻方,先是对沿海地区的德意联军展开了大规模反击,但很快德意联军组织了反击并击退盟军;而后第8集团军司令奥金莱克,C.J.E.又陆续发动了“培根”行动、姆赖尔之战、“成年期”行动,但均没有成功歼灭德意联军,7月底被迫就地转入防御,双方从而进入了休战期。

面对阿拉曼地区严峻的局势,英国首相丘吉尔迅速调整,令蒙哥马利接替第8集团军司令,并向阿拉曼前线大幅增兵以及补充大批武器装备。而埃尔温·隆美尔有鉴于德意联军取得的战果,认为美英当局为了保护埃及亚历山大港,势必会倾全力来阻止德军进攻阿拉曼防线,所以要赶在美英大规模增援前,消灭北非的盟军,便在8月底发动了“阿拉姆哈勒法战役”,但并未能攻克盟军防线。此战之后,双方都为更大规模的战争而蓄力。10月23日夜,盟军率先发难,向德军阵地发起了持续了3天的进攻。隆美尔觉察出英军的进攻重点在北线,遂变更兵力部署,下令第15、第21装甲师向基德尼岭进军。伯纳德·蒙哥马利也把国防军第七装甲师北调加强主攻方向的实力,下令所属澳大利亚第9师加紧向海岸推进。10月29日,由于德意运送的油轮遭到英军击沉,埃尔温·隆美尔开始谋划从阿拉曼地区撤军,见此情形,蒙哥马利决定把主攻矛头直接指向德、意军队接合部的意军阵地,于11月2日发动了名为“增压行动”的总体攻势。最终在盟军合围前,德军扔掉武器装备,全部撤到了突尼斯境内。11月7日,蒙哥马利下令停止追击。至此,阿拉曼战役以盟军的最后胜利而告终。

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北非战争的转折点,不仅使轴心国占领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占有战略资源丰富的中东的希望破灭,而且还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结束了“非洲军团”的攻势,使轴心国军队无力在非洲战场上发起主动性的攻击,直至1943年5月被完全逐出非洲。阿拉曼战役从而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的开始。

战争背景

地理位置

地理上,北非包括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埃及等地,与欧洲隔地中海相望,是欧洲主战场的南翼,与欧洲特别是南欧,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关系密切,甚至存在某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前夕,在西方主要交战国眼中,北非乃至非洲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尤其是意大利,因其军事力量和综合国力有限,不敢贸然在欧洲本土与德、法、英争夺地盘,贝尼托·墨索里尼便将侵略野心转向了近在咫尺、列强势力相对薄弱的非洲,企图在非洲建立第二个凯撒帝国,由此直接威胁到了英国在埃及和苏伊士运河的利益。因为英国控制苏伊士运河,不仅可以确保大西洋通往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海上交通线的畅通,还能得到中东重要战略物资石油支撑长期的战争,是大英帝国马六甲海峡。反之,如果英国失去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运往物资将绕道好望角经由非洲西海岸的航线,这样漫长的运输线和军事补给线对英国极为不利;意大利力不能敌之下,德意志帝国加入战局。德国对此也是不遗余力,因为一旦控制了北非,可确保对南欧的占领,切断对方地中海交通线,进而夺取中东,获得石油等资源,直接配合苏德战争作战。于是,以英国为首的盟军与德意联军在北非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英军败退

1940年7月,意大利趁英法在西欧失败之机从埃塞俄比亚进犯东非英军。1941年1月,英军对意军发动进攻,收复了东非的失地,并在北非重创意军;鉴于北非意军的形势危急,埃尔温·隆美尔于1941年2月奉命率德国非洲军进入北非地区增援意大利军队。始料未及的英军在德意联军强势攻势下,开始从节节败退,至4月中旬,手中只控制了利比亚托卜鲁克港。双方在此僵持了一年多,期间隆美尔打破将坦克与步兵混用的传统战术,将坦克作为一支独立的机动部队,屡次挫败英军,使得温斯顿·丘吉尔大为恼火,撤换了阿奇博尔德·韦维尔,由奥金莱克,C.J.E.接替中东司令,英驻守北非的部队也被整编为第8集团军,随即与德意联军交战多次。不过,由于英统帅部指挥失当,使得优势兵力部署分散,导致了局部上处于劣势,从而被埃尔温·隆美尔集中的优势兵力各个击破,1942年6月21日托卜鲁克港被攻陷,3.5万英军被俘,英军残部在里奇中将的指挥下撤往埃及马特鲁港。隆美尔因此晋升为陆军元帅。

战前态势

1942年6月22日,鉴于此时埃及境内英军的核心力量只有两个步兵师,其他装甲部队都在休整补充,隆美尔致电驻罗马的冯·林特伦少将,由其向墨索里尼和国防军最高统帅部请示给予其充分的行动自由,并特地向阿道夫·希特勒阐述了埃及进攻计划。得到两国元首的批准,埃尔温·隆美尔便挥军直扑埃及。面对来势汹汹的德意联军,奥金莱克,C.J.E.于6月25日接管了整个第8集团军的指挥权,将阻击德意联军的最佳地点设在阿拉曼地区。阿拉曼位于埃及北部,距离开罗只有350千米,东距亚历山大港100千米,是个易守难攻的理想场所。从濒海火车站到盖塔拉洼地的直线距离仅有55千米,中间坐落着米泰尔利亚岭、鲁韦萨特岭、阿拉姆埃尔哈尔法岭和塔盖高原,将整个防区分割成4条狭长的“走廊”。火车站北面和盖塔拉洼地本身盐湖沼泽遍布,坦克根本无法通过。在这种情况下,进攻方只能放弃侧翼迂回战术,与守军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为此,奥金莱克,C.J.E.先是调集新西兰第2步兵师在埃及边境阻滞轴心国军队的进攻,只是德意联军很快就突破了防线,接着为了防止德意联军从西迪哈姆扎南面实施迂回,在马特鲁港及其周边地区部署威廉·霍姆斯中将的第10军和威廉·戈特中将的第13军。双方交战两天后,奥金莱克,C.J.E.于6月27日中午下令全军撤往富卡,而后才命令部队撤退至阿拉曼设立防线。遗憾的是,只有第13军得到撤军的指令,第10军直到6月28日才得知消息,威廉·霍姆斯中将被迫将部队化整为零,缩编成几支纵队分散突围;6月29日,意军第7狙击兵团与德军第90轻步兵师占领了马特鲁地区,先是俘获了6000余人,而后埃尔温·隆美尔下令德军第21装甲师继续追击,又在富卡和达巴等地俘虏了2000余人。

战争经过

第一次阿拉曼战役

战前准备

6月30日,杀出重围的第10军残部,与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集团军、第30军在阿拉曼汇合,盟军的防线才基本成型。第8集团军为了扼守阿拉曼,一方面投入了第13和第30军的7个师,拥有179辆坦克、1000门火炮和1500架战机,另一方面利用阿拉曼当地多山难行的特点,一共建立了3个盒形防御阵地,分别为北面的阿拉曼盒形阵地、中央的巴布埃尔盖塔拉盒形阵地和南面的纳克布阿布德维斯盒形阵地。不过,由于时间过于仓促只有北面的阿拉曼盒形阵地拥有大片地雷和防御工事,其余2处阵地均未完成布雷。相较之下,埃尔温·隆美尔的非洲装甲集团军虽然名义上有10个师,但经过连日来的持续消耗,其总兵力实际比第8集团军要少40%,武器装备数量也处于下风,全部可用坦克加起来不过70辆,火炮只有580门,战机500架。

米泰尔利亚岭之战

7月1日,深知兵贵神速的隆美尔企图趁着盟军防线未稳,便按照马特鲁之战的模式,先是让德军第90轻步兵师发起进攻,从而吸引盟军的注意力,进而为德军第15、第21装甲师从南面绕过米泰尔利亚岭,并从背后攻破阿拉曼盒形阵地。由于过于仓促,德意联军既没有仔细勘察地形,又不了解盟军军队的具体布防,导致了在盟军军队的猛烈炮火下,德军第21装甲师被挡在山脚无法前进。埃尔温·隆美尔赶紧增派第15装甲师前去支援,仍无济于事。次日,隆美尔见进展缓慢,转而下令第15装甲师前去支援第90轻步兵师,第21装甲师也被调去进攻鲁韦萨特岭方向;盟军也做出了针对性的调整,从英军第1装甲师立即抽调第22装甲旅集群阻截德军第21装甲师,南非第1步兵师和第4装甲旅集群则在阿拉曼盒形阵地南面挡住德军第15装甲师,从而挫败了德军的进攻;新西兰第4、第5步兵旅集群也迅速北进击退意军第20军下辖第132“攻城锤装甲师的进犯,总共打死打伤意军181人,俘虏350人,击毁和缴获8辆坦克、36门火炮及55辆运输车。

盟军反攻

埃尔温·隆美尔鉴于部队在连续追击中消耗过大,其非洲军仅剩下26辆坦克能够投入战斗,随即向最高统帅部报告急需补充兵员和武器装备才能再次发起攻势。于是,德意联军短短5天内通过空运获得了“克里特”要塞师的第382步兵团、意军第133“利托里奥”装甲师,以及意军第10、第21军的另外4个师,英第8集团军则补充了澳大利亚第9步兵师和印度第5、第161步兵旅,此外,奥金莱克,C.J.E.免去了诺里中将的职务,第50步兵师师长威廉·拉姆斯登少将接管了第30军。

7月9日,得到补充的德意联军率先发起进攻,埃尔温·隆美尔亲自指挥德军第21装甲师和意军第133“利托里奥”装甲师各一部袭击巴布埃尔盖塔拉,企图在阿拉曼南部防线上寻找弱点,但在新西兰第6步兵旅集群的严防之下,未能如愿。7月10日,正当隆美尔率领的装甲部队继续游弋寻找英军南部防线弱点之时,重整完毕的英第30军在远程炮火的掩护下对沿海地区的德意联军展开了大规模反击。英第30军下辖的澳大利亚第26步兵旅等部队先是击溃了驻守泰尔埃尔艾萨地区的意军第60“萨布拉塔”步兵师,顺带还摧毁了不远处的德军第621无线电侦听连,接着德意联军很快组织了第382步兵团,德第15装甲师,意第132“攻城锤”装甲师等部队进行反攻,击退了盟军,此后两天,双方围绕防线展开了多次激烈交锋,互有胜负。

7月13日,奥金莱克,C.J.E.发现埃尔温·隆美尔正在把越来越多的部队集中到沿海地区,德意联军中部防线开始出现真空,便发起了“培根”行动,下令英第13军协同作战,夺回戴尔埃尔谢因,具体由新西兰第4、第5步兵旅集群和印度第5步兵旅将负责主攻,由英军第2、第22装甲旅集群担任侧翼掩护。在隆美尔的集中调度下,德意联军一次又一次瓦解了盟军进攻的同时,也疲态尽显。据澳方估计,至7月16日,德意联军在泰尔埃尔艾萨之战中至少损失了2000人,另有3700人被俘。而英军第13军估计,德意联军在鲁韦萨特岭之战又有2000多人被俘,其中大部分隶属意军第17“帕维亚”步兵师和第27“布雷西亚”步兵师,盟军的损失也不小,仅新西兰第2步兵师就付出了1405人的伤亡代价。

姆赖尔之战与“成年期”行动

7月18日,奥金莱克,C.J.E.通过“超级机密”提供的情报得出结论,认为非洲装甲集团军几近强弩之末,遂决定在7月21日再一次发起进攻,但其却忽视了期间埃尔温·隆美尔通过了托卜鲁克港补给了大批补给物资和武器弹药,其中德第15、第21装甲师可用坦克恢复至42辆,另有100多辆坦克处于维修状态。7月21日,盟军向姆赖尔发起进攻,新西兰第6步兵旅集群在集结途中与英军装甲部队失去联系;失去了坦克的协同,新西兰部队始终无法从南面突破德军的前沿阵地,落单的新西兰第6步兵旅集群还遭到德第5、第8坦克团,第115步兵团等部队的合围,总共被毙伤、俘虏约700人;新西兰第5步兵旅集群和英军第2装甲旅集群曾奉命救援,却遭到德意联军的阻击,未能施以援手。接到败报的第1装甲师师长盖特豪斯少将建议取消行动,但第13军军长戈特中将则坚持继续作战。随后,不仅印度第5、第161步兵旅以及皇家坦克团第3、第5营针对戴尔埃尔谢因的攻势没有进展,而且奉命赶来的英军第23装甲旅遭到了地雷围困之下,又受到了德军第21装甲师猛烈进攻,只得抛弃大批战损坦克撤出战场,姆赖尔之战随之宣告失败,奥金莱克,C.J.E.只得将后续的进攻任务交给了第30军。

7月26日,第30军发起“成年期”行动,目标是肃清米泰尔利亚岭。但整个行动的进展相当不顺利,由于埃尔温·隆美尔已提前做好准备,再加上计划本身相当复杂,结果盟军导致行动从一开始就乱了套。首先英军第69步兵旅集群,澳大利亚第24步兵旅和皇家坦克团第50营误入雷区,导致后面的英军第2装甲旅集群无法及时跟进提供支援,接着盟军遭到了德军第15、第21装甲师等数个战斗群的持续进攻,先后击溃多汉姆轻步兵团第6营、东约克郡步兵团第5营和澳大利亚第2、28步兵营,摧毁23辆步兵坦克。获悉部队伤亡近千的奥金莱克,C.J.E.于7月31日下令第8集团军就地转入防御,阿拉曼前线由此进入了休战期。

幕间

8月4日,温斯顿·丘吉尔飞抵前线,视察阿拉曼后,于8月6日解除了第30军军长威廉·拉姆斯登中将、第10集团军司令兼中东地区司令部参谋顾问爱德华·奎南中将、中东地区司令部参谋长托马斯·科尔贝特中将等人的职务,同时将奥金莱克调任波斯-伊拉克驻军司令,由布鲁克接替,但后者以自己缺乏沙漠作战经验为由拒绝了任命,转而提议由曾经指挥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亚历山大上将出任中东地区司令,原第13军军长戈特中将则负责指挥第8集团军,丘吉尔同意了这一提议。不料,在8月7日飞往开罗途中,戈特中将乘坐的战略运输机遭到德军战斗机击落,戈特中将当场身亡,伯纳德·蒙哥马利奉命接替戈特中将,担任第8集团军司令。此外,温斯顿·丘吉尔还大幅增兵,英国陆军陆续将15万人从本土调往中东地区,随同而来的还有2000辆坦克和2.25万辆运输车;美国和加拿大也向中东地区运送了1207辆坦克和3.55万辆运输车。

与此同时,德军也在增兵,在1942年7月和8月间,向北非战争运送了2.46万陆军和1.16万人空军。得到补充的埃尔温·隆美尔研究战局后,认为虽然德意联军取得一系列的战果,但美英当局为了保护埃及亚历山大港,势必会倾全力来阻止德意联军进攻阿拉曼防线。不过,美英开往北非的船只由于要绕过好望角,需要两三个月时间,所以要赶在美英增援前,消灭北非的盟军。其次,盟军正在前线拼命布雷,企图防止德军对英军侧翼实施迂回。埃尔温·隆美尔随即根据英国第八集团军主力部队集中部署在阿拉曼北部的情况,于8月底集结德军第90轻非洲师、德军第15、第21装甲师以及意军第132、第133装甲师等五个师朝东北方向实施主攻,另外命令德164轻非洲师,德国空军第1猎兵旅和意军第10、第21军各部将向阿拉曼北部地区展开佯攻,以牵制第8集团军机动防御部队的驰援,企图沿着巴布埃尔盖塔拉-阿拉姆纳伊尔-阿拉姆埃尔哈尔法岭这条轴线绕过英军左派,从后方攻克阿拉曼,史称“阿拉姆哈勒法战役”。

面对埃尔温·隆美尔的咄咄逼人,伯纳德·蒙哥马利早已识破,其依托有利地形和阵地,组织反坦克火器构成的多面夹击的火力网,以对付隆美尔的集群坦克突击。据此蒙哥马利部署:英军国防军第七装甲师在阿拉姆·哈法高地南侧占领有利地形建立工事,阻止敌军向东迂回;步兵44师固守阿拉姆·哈法高地,并集中反坦克火器沿该高地西侧进行配置,形成一道火力密集的反坦克阵地;第10装甲师和第22装甲旅的坦克,主要配置在上述反坦克阵地前沿后面的工事内,以协同第一线的步兵和反坦克炮兵,打击进攻的敌装甲部队,并视情况需要向阿拉姆·哈法高地西侧地区机动,以截击经该地区北犯的敌人;航空兵待敌进入预设战场后,集中力量袭击敌人,并破坏其后勤补给。9月4日,面对盟军的布防,德意联军最终无功而返。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

战前准备

英军方面

阿拉姆哈勒法战役之后,温斯顿·丘吉尔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要求蒙哥马利于9月份发起进攻,打败埃尔温·隆美尔,以便配合苏联红军的某些攻势及盟军定于11月初在北非西北海岸的登陆战;伯纳德·蒙哥马利却认为大反攻的准备工作,诸如加强训练和补充装备都需要时间,10月份才能就绪,并拟于10月23日发起进攻。加之亚历山大的支持,丘吉尔也只好同意二人的主张。于是,一方面第8集团军利用这段时间逐步完善伯纳德·蒙哥马利指导的多兵种协同战术和“斯通克”炮击战术,另一方面针对德军无线电侦听和空中侦察活动,蒙哥马利制定了“遮阳板”行动:一是严格限制无线电通讯。其次利用定制的帆布盖板,将坦克和火炮统统伪装成普通卡车,同时还开始修建一条假的输油管道,既方便了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的大规模调动,又隐藏了集团军主攻方向以及误导埃尔温·隆美尔的决策。

德军方面

隆美尔并没有被英军的一系列行动所欺骗,反而预计到第8集团军很可能会在10月动手,一面催促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和国防军陆军最高司令部,尽快到位所需兵员、武器以及物资补给,一面对布防重新做出调整,将德军与意军交替部署在前线,采取纵深梯次配置,企图依托支撑点式环形防御与大面积布雷相结合的坚固防线,布设了50多万颗地雷,主要由反坦克地雷组成,还混有人员杀伤雷,以阻滞和粉碎英军的进攻。埃尔温·隆美尔希望能够通过布雷带和反坦克屏障尽力拖住第8集团军,等对方实力消耗得差不多了,再向突破口投入机动防御部队并粉碎对方的进攻。部署了德意联军6个师又1个旅的一线防御部队,4个师的机动防御部队;为防备突发状况发生,还部署了德军第90轻非洲师和意军第101“的里雅斯特”摩托化步兵师留在沿海地区的加扎尔附近候命。总体而言,大多数没有装甲武器的意军主要承担固守任务,拥有第15装甲师,第21装甲师和第90轻装甲师等机动力量的德国军则主要承担反攻或进攻任务。然而,由于给养缺乏,加上非洲气候恶劣,德意军中疾病流行,埃尔温·隆美尔本人也病倒并于9月下旬返回欧洲疗养。国防军陆军最高司令部转而指派格奥尔格·施图姆上将赶赴北非接替了埃尔温·隆美尔

盟军进攻

10月23日,在伯纳德·蒙哥马利的指挥下,率先发起“轻足行动”,阵地上的800多门大炮连续五个半小时轰击德意联军的炮兵阵地、堑壕、堡和地雷场;炮击停止后,英军第30军的4个师在6个坦克团和炮兵弹幕掩护下展开了全面进攻,印度第4步兵师则在侧翼牵制,遭到了意军第102“特伦托”摩托化师和德军第164轻非洲师各一部的顽强抵抗,英军没能及时穿越雷区,北线攻势暂时陷入了停滞。10月24日,英第10军第1、第10装甲师奉命从正在开辟通路的雷区进入。其中第1装甲师利用扫雷坦克开辟出了1条可供车辆通行的雷场通道,但仍有3条雷场通道未能及时打通;第10装甲师尽管打开了4条雷场通道,却遭到了德意联军的阻击。眼见攻击不顺利,伯纳德·蒙哥马利下令第10军取消原先的计划,继续留在后方待机。同时,处于守势的德意志帝国意大利装甲集团军遭到重创。因德军通信遭到炮火摧毁,司令部直到天亮仍然弄不清英军的真正意图,施图姆上将只得亲上前线摸清情况,却遭遇意外,死于心脏病,德意志非洲军军长托马中将临危受命,暂时接管军队。10月25日,盟军穿越西部的雷场,准备发动突袭,反而遭到德军第15装甲师和意军里特瑞奥装甲师的反击,双方僵持到午夜,盟军才在空中支援下,占领了一个位于泰尔阿尔-艾萨西南部的德军观察哨所。

僵持阶段

10月25日深夜,获悉施图姆遭遇意外的埃尔温·隆美尔,火速回到了阿拉曼前线,并于次日发起对英军的进攻,企图夺回失去的观察哨所,但英军一直坚守阵地。由于英军未能迅速突破对方的战术防御地幅,隆美尔觉察出英军的进攻重点在北线,遂变更兵力部署。10月27日下午,德军第21装甲师主力抵达阿拉曼北部。经过油料补充,第15、第21装甲师于28日上午试图向基德尼岭进军,却被部署在泰尔埃尔艾萨的英第30军军属炮兵部队击退;蒙哥马利也把国防军第七装甲师北调加强主攻方向的实力,下令所属澳大利亚第9师加紧向海岸推进,其用意是在海岸道路的轴线上作最后的突破行动,并让南翼的第13军改攻为守,暂取守势。

10月28日,在英军第10、第30军炮兵部队的火力支援下,澳大利亚第9步兵师按照既定计划向29号高地北面的德意联军进攻,其中澳大利亚第20步兵旅和皇家坦克团第40营的左派进军十分顺利,一度深入德军第155装甲掷弹兵团的防线,但右翼的澳大利亚第26步兵旅和皇家坦克团第46营遇到了德意联军的顽强抵抗,伯纳德·蒙哥马利转而下令澳大利亚第26步兵旅停止进攻。尽管如此,澳军还是取得了部分战果,分割了德军第90轻非洲师下属的第155、第361装甲掷弹兵团,以及重创了第125装甲掷弹兵团第2营及意军第7狙击兵团第10营。

计划推迟

10月29日,得知德意运送的油轮遭到英军击沉,油料库存即将耗尽,埃尔温·隆美尔谋划从阿拉曼地区撤军:为了减少燃料消耗,命令第21装甲师主力朝泰尔埃尔阿盖齐尔地区转移,防区由意军第101“的里雅斯特”摩托化步兵师接管;第90轻非洲师的第155、第361装甲掷弹兵团撤回西迪阿布德埃尔拉曼附近进行休整,空缺由普法伊夫战斗群和德意志-意大利装甲集团军战斗队填补;第125装甲掷弹兵团和意军第7狙击兵团第10营继续留在沿海地区断后,以防止遭澳军分割包围。见此情形,伯纳德·蒙哥马利决定把主攻矛头直接指向德、意军队接合部的意军阵地。由于英军步兵感到疲乏,而且把不同参战部队及其支援火力结合在一起尚有困难,蒙哥马利不得不将代号为“增压”作战计划总攻时间推迟到11月2日。在此之前,由澳大利亚第9步兵师尽可能牵制沿海的德意联军,以便第30军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总攻。为此,10月30日-10月31日,澳大利亚第9步兵师向沿海的德意联军发动了第三次攻势,澳军第26步兵旅和皇家坦克团第40营在炮兵弹幕掩护下朝东北方向挺进,遭到了驻守的德意联军顽强抵抗,而后赶来的德第90轻非洲师第361装甲掷弹兵团以及普法伊夫战斗群加入战斗,最终,澳大利亚第9步兵师遭到重创,皇家坦克团第40营损失了21辆“瓦伦丁”步兵坦克,澳军第26步兵旅还差点被击溃。

增压行动

11月2日凌晨,在伯纳德·蒙哥马利的指挥下,盟军开展了“增压行动”,开始在阿拉曼地区对轴心国发动总攻,目标为攻占轴心国的最后一道防线,消灭德意军队的装甲部队,迫使对手在开阔地上作战,消耗德意军队的油料储备,最终瓦解对手。在第30军的重炮火力以及空中支援下,新西兰第2步兵师向29号高地南面发起猛攻,先头部队左派是第152步兵旅,右派是第151步兵旅,紧随其后的则是皇家坦克团第8、第50营。进攻开始前,蒙哥马利还让英军第133步兵旅和新西兰第28毛利营进入预定位置,为突击部队提供了侧翼掩护。随着时间的推移,盟军步兵旅基本达成了任务目标,击溃了德军第200装甲掷弹兵团第1营和意军第12狙击兵团第23、第36营,迫使德军第115装甲掷弹兵团第1营和意军第133装甲团第12、第51中型坦克营撤退。见此情形,为尽快完成突破行动,伯纳德·蒙哥马利将精锐装甲第1师投入主战场,其中第1装甲师的第8装甲旅从右翼开始进军,第2装甲旅从左派开始进军;为抵挡这波攻势,埃尔温·隆美尔下令德军第15、第21装甲师和意军第133“利托里奥”装甲师悉数投入战斗。当夜,在蒙哥马利的重压之下,隆美尔被迫下令各部西撤。

11月3日,得知北非前线局势的希特勒大为不满,当即给德意志-意大利装甲集团军下达了坚守的命令,隆美尔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无奈之下,被迫在泰尔埃尔阿盖齐尔以西约10千米的地方重新建立防线,德意志非洲军和第90轻非洲师居左,中间是意军第20军,右派则是意军第10、第21军和德国空军第1猎兵旅。埃尔温·隆美尔完成布防后,向阿道夫·希特勒发去电报,汇报了德意联军战损,步兵、工兵和反坦克部队的损失率已高达50%,炮兵部队的损失率约为40%。德意志非洲军仅剩24辆可用坦克,意军第133“利托里奥”装甲师和第101“的里雅斯特”摩托化步兵师的可用坦克也所剩无几,同时还表示,尽管形势严峻,但仍会尽自己的全力来守住最后的防线。

得知德意联军撤退的伯纳德·蒙哥马利当即下令组建4支特遣队执行追击任务,第一支为英军第1装甲师,目标是占领达巴;第二支为新西兰第2步兵师、英军第4轻装甲旅和第9装甲旅,负责从南面绕过富卡并袭取西迪哈奈施;第三支为英军第7装甲师,负责掩护新西兰第2步兵师的侧翼:第四支为英军第10装甲师,负责肃清位于富卡和达巴之间的加拉尔火车站。在英军的猛烈打击下,德意联军防线被打开了一个12英里宽的突破口,4个意大利师全部投降,9名意大利将军被俘。见此情形,埃尔温·隆美尔不得不在11月4日上午请求阿道夫·希特勒批准撤向富卡。迟迟得不到德国最高统帅部答复的隆美尔于4日下午下令后撤,并与5日在富卡建立防线。不过,富卡防线很快被盟军的特遣队突破,德意联军只得继续撤向马特鲁,但由于伯纳德·蒙哥马利的谨慎,没能完成对德军的包围。对此,隆美尔认为假使蒙哥马利真是大胆的追击,损失也许还会更小,可是其在每一次战术行动中,却都坚持着要凭着绝对的优势,所以结果只好牺牲速度了。11月6日,天降大雨,英军大量坦克和装甲车顿时陷入泥潭;埃尔温·隆美尔见状命令德军扔掉武器装备,最后全部撤到了突尼斯境内。11月7日,蒙哥马利下令停止追击。

战争结果

阿拉曼战役以盟军的最后胜利而告终,但是盟军和德意联军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第一次阿拉曼战役中,盟军伤亡13250人;德意军队则约有10000人伤亡,另外还有7000多人被俘。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中,德意联军伤亡2万人,被俘3万人,其中包括埃尔温·隆美尔的助手冯·托马将军和九名意大利将军。德军4个精锐师不同程度受损、4个意大利师被歼灭,损失坦克450辆、大炮1000多门;英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伤亡1.35万人,损失坦克500辆、火炮100余门。

战争影响

首先,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提振了英国在内的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战斗意志。胜利不仅致使轴心国占领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进而占有战略资源丰富中东的希望破灭,还保证了英国从中东通往苏伊士运河这条供应线的畅通,在士气上对盟军的意义更是非同小可。其次,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北非战争的转折点,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结束了“非洲军团”的攻势,使轴心国军队无力在非洲战场上发起主动性的攻击。 1943年4月,盟军发动了突尼斯战役;5月,意大利元帅梅塞、德军第164轻非洲师师长莱本施泰因少将向英军投降,宣告盟军获胜,从而彻底将轴心国势力逐出非洲。阿拉曼战役从而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的开始。

战争评价

英国首相丘吉尔:阿拉曼战役前我们不知胜利为何物,阿拉曼战役后我们从未败北。

德国埃尔温·隆美尔认为:阿拉曼战役在射击开始之前,就由军需官们打了并且决定了胜负。

英国军事史学家科瑞利·巴尼特:在我看来,第二次著名的阿拉曼之战定会以多此一举的战役载入史册。假如第8集团军不坚持进攻直到隆美尔脱离防线开始撤退的话,它是能以较小的代价彻底摧毁非洲装甲集团军的。其进一步指出,温斯顿·丘吉尔急于发动阿拉曼之战是为了再建英军的威信和抬高英国的国际地位。

英国约翰·斯特劳森将军:阿拉曼战役在某些方面是决定性的。它使埃尔温·隆美尔放弃了占领埃及的努力;消除了对第8集团军的怀疑;使伯纳德·蒙哥马利确信了自己是能打胜仗的将军,这对反法西斯同盟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保证了英国的中东基地的完整;恢复了英国人民对英国军队和英国士兵对他们的指挥官们的信任;保住了丘吉尔的政治地位。在这样一些方面它是决定性的。但它在一些方面又不是滑铁卢或色当那样的决定性会战。它不是一个战役或一场战争的胜利。它没有摧毁或捕捉住隆美尔的装甲集团军,那本是温斯顿·丘吉尔给亚历山大和蒙哥马利的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它只是狠狠打击了埃尔温·隆美尔的部队并把它逐退了。

法国历史学家亨利·米歇尔:这一胜利的取得,不是由于运气好,不是由于某些情况暂时有利地结合在一起,也不是由于某一位军事领导人的天才,而是由于盟国已经在武器、兵力和组织方面取得了优势。

战争分析

第一次阿拉曼战争

战场指挥

第一次阿拉曼战争期间,第8集团军的人事关系一直很僵。第13军军长戈特中将等人质疑里奇的指挥能力,认为里奇在资历和经验上不如自己,却长期担任第8集团军司令。但由于奥金莱克,C.J.E.始终袒护里奇,军队的不满情绪日益上升,令里奇成为众矢之的,迫使他采取强硬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威。如此一来,下面的反弹就更激烈了。守备托卜鲁克之时,军官们对于出现的战机往往变得犹豫不决,不停地讨论作战令的可行性并提出各种反对意见,不仅白白错失了宝贵的战机,而且在德意联军的持续攻势下,导致了托卜鲁克的失陷。面对各种声讨,奥金莱克终于在6月25日撤下里奇,由他自己亲自兼任第8集团军司令。虽然埃尔温·隆美尔后来因情报失误在阿拉曼地区暂时受阻,第8集团军的指挥机构依然矛盾重重,内斗不止,又导致了在第一次阿拉曼的表现不佳。此战之后,温斯顿·丘吉尔视察阿拉曼前线,得知了当中的缘由,便委派伯纳德·蒙哥马利和亚历山大来全面接管中东战区事务。

战术

每次行动前,第8集团军将会集中所有火炮密集轰击敌军防线,为步兵的突击开路。当步兵部队占领目标区域之后,英军还将投入坦克、反坦克炮和其他装备,随时准备应对敌军发起的反扑。这种协同战术的优点是基本上能够保持进攻势头,且风险较小。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准备时间较长及进攻完成后需要抽调兵力巩固阵地,无法迅速扩大战果。但在第一次阿拉曼战争的实战中,多次运用这种战术除了平添伤亡外毫无半点进展。

通讯情报

英军通讯系统在北非战争初期是非常糟糕的,即使到了战争中后期,无线联络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英军在战前演练机械化部队的时候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测试,然而战前的预算紧缩造成了军事装备研制的停滞,通讯系统作为次要的方向尤其如此。不过,实战很快便证明了无线通讯的必要性,但法国战役挪威战役的失败导致英国陆军大量缺乏装备,北非运输航线则需要绕道好望角,致使北非战场的物资补充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其中包括了通讯设备。其次英军在无线通讯方面的保密纪律很差,会用保密代码代替作战单位的番号,但由于设备不可靠,有时候报务员会直接使用番号进行呼叫,导致了德军很容易猜到代码所指代的实际部队番号,且没有定期更换报务员的规定,通过判断发电报的敲键习惯能够识别出某个报务员,如此,即便某个单位更换了保密代码,德军也能容易通过识别敲键习惯来判断单位番号。

第二次阿拉曼战争

战略

1940年底意军在北非败北之际,阿道夫·希特勒派遣埃尔温·隆美尔率部挽回颓势,意在控制苏伊士运河,挥师东进,占领伊拉克伊朗,夺取中东石油,并以西亚为跳板东进印度,实现与日本会师的美梦,同时希特勒又深陷苏联战场。如此一来,沿着地中海两侧和西欧整个海岸拉开战线,同时又竭力据守一条深入苏联境内、极为广阔而又致命危险的战线,希特勒显然犯了战线过长和两线作战的战略错误,不免顾此失彼。当英国经常袭击轴心国向北非运送补给和兵员的船只之时,希特勒一度调集潜艇和几个中队的飞机,对付英国马耳他岛基地的轰炸机、潜水艇和海上舰只,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埃尔温·隆美尔由此也在1942年夏季一时得势,继而进逼亚历山大港。然而,因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阿道夫·希特勒将空中力量调至苏联战场,掌握地中海控制权的英国人反扑。地面部队失去空中支援,又无强大机械化部队的情况下,隆美尔的后勤补给被断,实力本就处于下风的北非军团便成了没有后援的孤军。

补给

德意联军在北非作战,包括粮食、 弹药、油料在内的物资主要依靠意大利那不勒斯港至利比亚的黎波里港的海运供应。但自从英军掌握着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权后,英海空军经常击沉德、意军的运输舰艇,严重威胁德、意军队海上运输线的安全。根据施图姆上将向德国国防军陆军最高司令部发去一份补给需求报告显示,1942年8月轴心国共有12艘运输船在地中海英国海空军击沉,9月份又损失了另外12艘船,物资损失约占补给总额的20%,到10月时,这一数字上升到了17艘,物资损失约占补给总额的40%。受此影响,德意志-意大利装甲集团军的库存油料只够维持11天左右,弹药只够维持9天左右,面粉只够维持21天左右,而肉类、蔬菜、水果,尤其是柠檬,几乎已经全部消耗尽。受此影响,德意志-意大利装甲集团军前线官兵的健康状况持续下降,光9月德军患病的人数就高达1.1万人。

相反,英军主要基地埃及开罗和亚历山大,可以得到自英国经道布罗陀海峡到开罗和自英国好望角、经亚丁湾到开罗的两条海上运输线的补给,都有完善的港口码头和装卸设备。此外,英军基地与阿拉曼战场的距离较之德意联军要近得多,且有公路、铁路可通。战前,英军还赶修了6条简易公路,可以将兵员、装备、物资源源不断输送到战场。

情报

英德双方在北非战争的斗争也延续到了情报上,先是埃尔温·隆美尔通过一个意大利间谍得到了美国人的绝密密码,由此掌握了英美的计划,采取了迂回避实就虚的策略,极大地干扰了盟军的军力部署。英军发觉后不仅中断了费斯勒的发报,而且还在波兰军事情报部门转让破译成果以及仿制样机基础上,确定了密钥设置,从而破译了德军的无线电情报,使英军指挥官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敌我力量的对比。得不到情报的隆美尔在行动上变得犹豫起来,德军也因不能及时了解英军的情况而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战斗序列

参战兵力

第一次阿拉曼战役

第8集团军为了扼守阿拉曼,一方面投入了第13和第30军的7个师,拥有179辆坦克、1000门火炮和1500架战机,中后期又补充了澳大利亚第9步兵师和灵鹫山第5、第161步兵旅;而埃尔温·隆美尔的非洲装甲集团军虽然名义上有10个师,但经过连日来的持续消耗,其总兵力实际比第8集团军要少40%,武器装备数量也处于下风,全部可用崔京周加起来不过70辆,火炮只有580门,战机500架。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

英国方面的第8集团军下辖3个军,分别是第10、第13、第30军,共有11个师又6个独立旅,其中包括4个装甲师、2个装甲,共有19.5万人;坦克数量方面,共计1029辆,包括了252辆M4“谢尔曼”、170辆M3“格兰特”、216辆“十字军”MK2、78辆“十字军”MK3、119辆M3“斯图亚特”、194辆“瓦伦丁”MK3,还有105辆坦克备用。此外,中东地区尚有1500辆正在进行运输、维修、改装和训练的英军坦克;装甲车数量,共计435辆各型装甲侦察车;支援火炮方面,共计52门4.5英寸、5.5英寸中型野战炮以及832门25磅炮反坦克炮数量方面,共计554门2磅反坦克炮和849门6磅反坦克炮;空中支援方面,英国皇家空军共有730架各型战机,其中530架可用。

德意志帝国意大利装甲集团军拥有4个德国师和8个意大利师,其中包括4个装甲师和2个摩托化师,共计10.13万人,包括5.32万名德军和4.81万名意军。此外,意大利在北非另有7.7万驻军,负责防守利比亚等地,但并未参战;坦克数量方面,德军拥有239辆,包括30辆2号、81辆3号、86辆3号(长身管)、8辆4号、30辆4号(长身管)和4辆指挥坦克,意军拥有坦克和自行火炮数量为302辆,包括14辆L3快速坦克、255辆M13/40-41中型坦克、33辆75/18M40自行火炮;装甲车数量为192辆;支援火炮数量520门,其中德军220门,意军300门;反坦克炮数量方面,共计1060门,其中德军460门,意军600门;空军共有675架各型战机,其中480架可用。

战斗序列

第一次阿拉曼战役

盟军方面
德意联军方面

参考资料: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

盟军方面
德意联军方面

参考资料:

主要指挥官

盟军

克劳德·约翰·艾尔·奥金莱克(1884-1980)

出生于英国奥尔德肖特市的奥金莱克,C.J.E.,自幼丧父,依靠勤工俭学和奖学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2岁时进入英国著名的惠灵顿公学。1902年1月,奥金莱克考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毕业后前往英属印度军队服役,从此开始了军事生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转战美索不达米亚,参加了对土耳其的战斗;战后,陆续进入参谋学院、帝国国防学院深造;毕业之后,先后担任团长和奎达参谋学院教官。1935年,奥金莱克晋升为少将,次年出任印度陆军副参谋长;1939年,被调回英国,担任第4军军长,率部参加挪威战役,占领纳尔维克;其后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军长、南部军区司令,并晋升为中将。1941年7月,当北非战争万分危急之时,奥金莱克,C.J.E.被派往北非,接替阿奇博尔德·韦维尔任中东英军总司令,取得了一定的战果,随着战事的推进,因抵制英国首相丘吉尔尽早重新进攻的指示被免职。1943年,奥金莱克调任印度英军总司令,使印度成为东南亚盟军的稳固基地和训练地区;1946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在埃尔温·隆美尔看来,奥金莱克是许多英国将领中唯一具有大将之才的人,其才干远在蒙哥马利之上。1947年11月,奥金莱克在与印度领导人的公开分歧中辞职;1980年在马拉喀什逝世。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中将(1887-1976)

1887年11月17日,蒙哥马利出生在伦敦的一个牧师家庭;1907年,考入桑赫斯特英国皇家军官学校;毕业后,被派往英军驻印度部队服役并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20年,进入军事院校深造,进一步深入学习军事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升任第三师师长的蒙哥马利率英军渡海参战,在比利时法国境内与德军进行了战斗。由于盟军作战不利,英法联军在面临被全歼的情况下,从法国的敦克尔克狼狈出逃,伯纳德·蒙哥马利也于1940年回到英国。1942年7月,英军在北非的战事吃紧,丘吉尔任命蒙哥马利担任第八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从而获得了一个展现才华的机会,率部从埃及一直打到突尼斯,击溃了埃尔温·隆美尔统率的德意北非军团而利声名大噪,不仅得到了“沙漠之鼠”的称谓,而且还被提拔为元帅,受封为阿拉曼子爵。此后蒙哥马利又成功指挥了西西里登陆、诺曼底登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先后出任英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最高副统帅。此外,伯纳德·蒙哥马利退休后,应邀对中国进行了两次友好访问。1976年,蒙哥马利在英格兰汉普郡逝世。

德意联军

埃尔温·隆美尔元帅(1891-1944)

1891年,隆美尔出生在德国符腾堡州海登姆市的一个教师家庭,1910年参军,在德军124步兵团服役,1914年转到炮兵任职。1917年因在卡波雷托战役中的杰出贡献,隆美尔被德皇授予“十字功勋奖章”,此后历任连长、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官、骑兵营长等职;1938-1939年负责指挥元首警卫营,随后调入希特勒参谋本部,负责希特勒个人的安全保卫工作。1940年,隆美尔升任第七装甲师师长,1941年指挥德军在利比亚的非洲军团,1941-1942年在北非指挥轴心国部队实施著名的装甲拉锯战,由于其指挥作战灵活,善于出奇制胜,因而有“沙漠之狐”的称谓;1942年6月,德军攻克托卜鲁克要塞,从而被希特勒授予陆军元帅,但其在决定性的阿拉曼战役中落败,从北非被召回;1944年7月17日在巡视战场时,被盟军的飞机炸成重伤,被迫返回家中养伤。而后隆美尔被查出与1944年7月20日谋杀希特勒的事件有牵连,同年10月14日被迫服毒自杀。

后世纪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阿拉曼曾多次举行纪念活动。从1987年开始,纪念仪式每年举行一次,由英国、德国、意大利三国政府轮流与埃及政府合作主办。1992年10月27日,在埃及北部阿拉曼城举行的纪念阿拉曼战役50周年的隆重仪式。英国首相约翰·梅杰、法国总理皮埃尔·贝雷戈瓦希腊总理基里亚科斯·米佐塔基斯,一些国家的高级官员以及上万名参加过该战役的老兵和阵亡者亲属或后裔参加了纪念仪式。此外,在阿拉曼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原址上修建了阿拉曼公墓,用于安葬阿拉曼战役中牺牲的盟军士兵,公墓旁边的阿拉曼战役陈列馆,展示了当时使用的武器、地图和表述战斗情况的沙盘。

参考资料

Battles of El-Alamein.大英百科全书数据库.2024-04-01

阿拉曼战役.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21

Tunisia, November 1942–May 1943.大英百科全书数据库.2024-04-01

Sir Claude Auchinleck.大英百科全书数据库.2024-04-01

Bernard Law Montgomery, 1st Viscount Montgomery.大英百科全书数据库.202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