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纳德·蒙哥马利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1887~1976),英国陆军元帅,战略家,军事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杰出的指挥官之一,第一代阿拉曼的蒙哥马利子爵。
1887年11月17日,蒙哥马利出生在伦敦肯宁顿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早年就学于圣保罗公学和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毕业后在英属印度服役,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各参谋学院进修,并进行军事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率部与比、法军并肩作战。在阿道夫·希特勒攻打西欧时,蒙哥马利得到了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赏识,1940年被派往非洲作战,在1942年的阿拉曼战役中击溃德意联军,扭转了北非战局。1943年5月,蒙哥马利与盟军配合,于突尼斯战役中全歼北非残敌;同年7月,蒙哥马利率英国第八集团军成功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1944年,他协助艾森豪威尔成功指挥了诺曼底登陆战役,并于9月晋升为陆军元帅。1945年春,蒙哥马利指挥第21集团军群横渡莱茵河,进入德国本土,之后又向波罗的海进发,同年5月,他代表盟军接受了驻荷兰、德国西北部和丹麦的150万德军的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蒙哥马利先后担任驻德英国占领军司令和盟军对德管制委员会英方代表、大英帝国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西欧联盟各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委员会常任主席、北约最高司令部副总司令。1958年,他结束50余年的军旅生涯,宣告退役,成为英国历史上服役最久的将领。退役后,蒙哥马利以民间人士身份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先后访问苏联、南非、印度、埃及等国家,曾于1960年5月及1961年9月两次访问中国, 并在第一次访华期间提出了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三个原则,即承认“一个中国”,承认两个德国,各地外国武装部队应撤回本国。
1976年3月25日,蒙哥马利在英格兰汉普郡奥尔顿逝世,享年89岁。因其在世界军事领域享有声誉和威望,后人为了纪念他为战争所作出的贡献,称他为”阿瑟·韦尔斯利的继承人”。蒙哥马利致力于军事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主张在建军和战备训练上进行革新,同时在作战中集中兵力,积极进攻,并重视战前的充分准备,强调高级指挥员能够凝聚士兵、激发鼓舞其信心力量。蒙哥马在二战中赢得了多次的胜利。英国首相丘吉尔评价他:“他从埃及经的黎波里、突尼斯、西西里和南意大利,经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直达波罗的海和易北河,旌旗所指,战无不胜,未尝有丝毫失误。”蒙哥马利著有《蒙哥马利元帅大战回忆录》《正确判断的方法》《领导艺术之路》《三个大陆》《战争史》《回忆录》《战争史》等作品。
人生经历
少年生活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于1887年11月17日出生在英国伦敦肯宁顿的一个爱尔兰家庭,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蒙哥马利家族是苏格兰蒙哥马利氏族(Clan Montgomery)在多尼戈尔郡的一个分支,是一个富有的乡绅家族。蒙哥马利的父亲亨利是罗伯特·蒙哥马利爵士的次子,但罗伯特在伯纳德·蒙哥马利出生后仅一个月便去世了。他的父亲亨利·蒙哥马利是一位爱尔兰教会牧师,当时在宁顿圣马可教堂担任教堂牧师。所以蒙哥马利虽然出身名门望族,但早年家庭并不算富裕。母亲姆德(Maud,原姓Farrar)在16岁时生了他。母亲比较顽固的性格对蒙哥马利未来的军事生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89年,由于父亲被任命为澳大利亚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州主教,蒙哥马利不满2周岁时便随父母来到塔斯马尼亚。他早年就教于来自英国的家庭教师。母亲莫德对孩子们要求严格,长女西比尔因病早逝后,莫德经常殴打孩子,在此过程中,蒙哥马利的性格也逐渐变得固执。并且在这段时间,蒙哥马利不爱学习,因此成绩也较差。而且在没有爱的环境中,蒙哥马利成为了一个行为不佳孩子,和母亲的关系也很恶劣。蒙哥马利晚年的时候不让儿子大卫和母亲联系,甚至拒绝参加莫德的葬礼。
1897 年,全家回了一次英国参加兰贝斯会议,伯纳德和他的兄弟哈罗德在坎特伯雷国王学校学习。 1901年,蒙哥马利主教成为福音传播协会的秘书,全家回到伦敦。蒙哥马利开始在圣保罗学校读书。但是蒙哥马利之前的知识并不扎实,所以他的学业成绩并不出色。同时圣保罗学校不是军校,要想成为军官,蒙哥马利就必须准备参加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的考试。然而学校对他的评价是,想要考进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很难。蒙哥马利在学习中还是取得了很多进步,在1907年成功考入了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就读期间,他差点因为粗暴和暴力而被开除,但最终还是顺利毕业了。
成为职业军人
1908 年 9 月,蒙哥马利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毕业,在同期毕业的150名军校学员中名列第36名,进入了皇家沃里克郡团,成为第一营的少尉。随后,蒙哥马利加入了英国驻印度皇家沃里克军团,也就是当时的标准步兵团。8个月后,他所在的第一个营被调到印度西北的重要城市白沙瓦(现在属于巴基斯坦)。这个地方是英国驻军进行山地作战训练的核心区域。经过训练,他成为了一名步兵下级军官。
1910年4月1日,蒙哥马利因表现出色,被提升为中尉。10月,蒙哥马利随营队转移到孟买,担任肥差补给官。在服役期间,他领悟到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精通业务。为了准备陆军通信专业考试,蒙哥马利花费大量精力将《通信手册》全部背了下来,他的成绩名列第一。一年后,所在的部队调回来英国。1912年成为肖恩克利夫军营所属团第一营的副官。1913年1月2日,蒙哥马利升任皇家沃里克郡团第1营的助理副官,驻地位于福克斯通一带的肖恩克利夫。不久,蒙哥马利又被派往步兵训练班学习,并顺利通过了射击考试。在这里,蒙哥马利认识了青年军官勒弗罗伊上尉,在对方的帮助下,开始系统学习军事知识。
参加一战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尽管德国还没有向英国宣战,但是出于防备德国攻击的心理,女王陛下政府指示本土军队立即进入战备状态。蒙哥马利所在的皇家沃里克郡团很快进入一级战备,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1914 年 8 月,蒙哥马利率领他的营前往法国,该营当时隶属于第4师第10旅。10月13日,在第一次伊普尔战役中 ,位于比利时边境附近的梅特伦,一名狙击手射穿了他的右肺,随后蒙哥马利的膝盖又中一弹,他营里的士兵都以为他已经牺牲。 在英军转送“遗体”的过程中,士兵发现蒙哥马利还活着,就把他送往里救助站。但是因生命体征十分微弱救,救助站就已经给蒙哥马利挖掘了一个墓坑。但在转移“遗体”的时候,护士发现他还活着就立马将蒙哥马利转运至大后方医院救治。蒙哥马利住院期间,第一次伊珀尔战役以英军惨败而宣告结束。蒙哥马利在后方医院休养了一年多,由于作战英勇,他被授予杰出服务勋章。1915年2月蒙哥马利返回部队,来到驻防曼彻斯特的第112步兵旅,升任为少校旅参谋长,随后112步旅从105步旅最终改为第104步兵旅,属第35师编制,于是蒙哥马利开始协助长官训练国民军。
1916年初,他作为第 33 师的参谋长回到西线,并参加了1917 年 4 月至 5 月的阿拉斯战役。同年 在第三次伊珀尔之战中,英军连续发动了9月20日、26日和10月4日3次突击,攻破了德军防线,蒙哥马利在战斗中因表现出色,被提升为第9军一级参谋。1918年春季,在帕斯尚代勒战役中,蒙哥马利再次得到上级的赏识,于7月被派到第47师担任一级参谋,第47师属于第3军序列,是英军的预备队。10月27日,联军收复了法国北部的重要城市——里尔市,并举行了入城的检阅礼。蒙哥马利跟随戈林奇将军走在第47师最前面,到城内广场后,他们下马和第11军军长黑京将军、第5军团司令伯德伍将军、英国军需部部长温斯顿·丘吉尔站在一起检阅部队。
1920年代
1919年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蒙哥马利意计划进入参谋学院深造。但是他一开始并没有被选入位于萨里郡坎伯利的参谋学院。在科隆的一次网球聚会上,他说服了英国占领军总司令威廉·罗伯逊陆军元帅爵士 ,帮他的名字添加到学院新录取的列表中,在爵士的帮助下,蒙哥马利终于进入了参谋学院深造。
1920年1月22日,蒙哥马利离开部队进入坎伯利参谋学院。12月,蒙哥马利即将从学院毕业,这时他接到命令,毕业后前往第17步兵旅担任旅参谋长,镇压新芬党的独立活动。1921年7月,英国与爱尔兰终于达成了停火协议。1922年5月19日,蒙哥马利随所属部队离开了爱尔兰,几天后,他被调往第8步兵旅任旅参谋长。在此期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不到一年,便被调往自卫部队第49师任二级参谋。这个师没有一级参谋,因此,蒙哥马利成了事实上的一级参谋。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部队大量裁军,很多军官对前途感到迷茫,蒙哥马利想到了一个办法:让优秀的军官去参谋学院进修。于是1923年,蒙哥马利筹备开办参谋学院预备班,目的是培养年轻的军官。为了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军官,蒙哥马利特意编了一部教材。
1925年1月,蒙哥马利又在皇家沃里克郡团的杂志《羚羊》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战术史的文章——《现代步兵战术的演进》。3月,上级为了考察蒙哥马利训练部队的能力,让他前往皇家沃里克郡团第1营任A连连长。在蒙哥马利的努力下,A连很快成了营里的模范连。1925年7月26日,陆军部提升了蒙哥马利的军衔,成为正式少校。2天后,即7月28日,坎伯利参谋学院召开了一次参谋会议,会议决定由蒙哥马利来接手准中校教官,任期3年。1926年1月,蒙哥马利正式到坎伯利参谋学院上任,在任教期间积累大量军事理论知识。1927年6月,蒙哥马利和贝蒂·卡弗结婚,家庭生活幸福。1928年,蒙哥马利的军衔再次得到提升,成为名誉中校。他决定回自己比较熟悉的皇家沃里克郡团第1营,1929年2月,他回到了皇沃里克郡团第1营本部连。同年夏天,他被借调到陆军部协助编写新版的步兵教范,这本书出版后颇受好评。随后蒙哥马利重新回到了皇家沃里克郡团第1营。
1930年代
1931年,他顺利地接手皇家沃里克郡团第1营营长职务。不久,皇家沃里克郡团第1营接到命令,准备轮调到巴勒斯坦,负责该地区的警备任务。蒙哥马利所在的皇家沃里克郡团第1营也接到命令,移防到埃及亚历山大港。1932年1月1日,蒙哥马利凭借在巴勒斯坦的出色表现。1933年12月,皇家沃里克郡团第1营被调到印度西部的浦那。
1934年3月,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游玩时,他突然接到了驻印陆军司令部发来的一份电报,驻印陆军司令部推荐他担任坎伯利参谋学院的首席教官。3个月后,蒙哥马利成为坎伯利参谋学院的首席教官。在坎伯利参谋学院,蒙哥马利和学员们的关系融洽。1937年2月20日,陆军部下发了一道通知,任命蒙哥马利为朴次茅斯第9步兵旅旅长。8月5日,蒙哥马利来到朴次茅斯,正式担任第9步兵旅旅长。第9步兵旅下辖4个营,隶属于南方军区第3师。南方军区司令员是曾经担任英国驻埃及总司令的伯内特·斯图尔特将军,他对蒙哥马利较为欣赏。
1938年10月,陆军部再次下发通知,将蒙哥马利的军衔提升为少将,并任命他为巴勒斯坦北部英军的总指挥。根据陆军部的指示,蒙哥马利需要把分散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各支部队整合起来,组建成第8师。鉴于巴勒斯坦的紧张局势,蒙哥马利决定把儿子戴维托付给朋友代为照顾,独自前往巴勒斯坦。蒙哥马利来到巴勒斯坦后,很快组建了第8师,并将司令部设在海法市。他借鉴爱尔兰战争的经验,把自己负责的区域划分为几个地段,每个地段安排一个指挥官。与此同时,他还建立了良好的情报系统,并加强与警察的合作。很快,动乱被平息下去了,蒙哥马利很好地完成了使命。不久,陆军部下发通知,由蒙哥马利接任第3师师长。然而由于突发疾病住院,错过了任职时间,第8师也有了新任指挥官。这时,南方军区司令员艾伦·布鲁克将军建议把现任第3师师长调任百慕大总督。1939年8月28日,陆军部接受了布鲁克将军的提议,蒙哥马利顺利地成为第3师师长。
参加二战初期
敦刻尔克大撤退
1939年9月1日,就在蒙哥马利担任第3师师长的第3天,德军波兰战役的行动开始了。9月3日,英、法两国要求德军从波兰撤军未果后,英国于上午11点向德国宣战,随后第3师编入第2军,开赴法国参战。来到法国后,因为英国远征军根本没有能力对抗装备精良的德军,于是依照陆军部的命令,和法军一起待在坚固的工事里。他们这一待就是半年多,直到1940年5月10日才正式与德军开战。英法两国的这一举动被德国戏称为“静坐战”,被其他国家嘲笑为“假战”。在与德军作战中,英国远征军频频失利,5月24日,第3师第8步兵旅在一次战斗中缴获了德军的一份机密文件,从中知道德军计划对英国远征军的北部进行迂回,彻底把英军困住。在5月25日这天,远征军总司令戈特决定停止原计划的一切行动,全军向敦刻尔克后撤。他没有与盟军研究,也没有与女王陛下政府商量。5月26日傍晚,英国政府知道了戈特的计划,命令海军部执行“发电机”行动——赶赴敦刻尔克把英国远征军接回国。
负责殿后的蒙哥马利接到了撤退命令,随即下令全师朝敦刻尔克开去。在撤退的过程中,由于后勤出现困难,所有队伍只能获得以往一半的补给。为了不让士兵们饿肚子,蒙哥马利命令军需官向沿途的村庄“借”物资。在英国远征军撤退的同时,德军西部的装甲部队和东部的B集团军群加紧了追击的步伐。关键时刻阿道夫·希特勒竟然下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这使英国远征军松了口气,但他们仍不敢掉以轻心。为了阻挡德国B集团军群,蒙哥马利与第5师交接完阵地后,马上命令部队向正面的德军进行炮火攻击。德军以为英军准备进攻,赶紧全副武装地待在阵地里不出来。虽然德军停止了进攻但是由于盟军比利时投降,第2军只好朝着敦刻尔克桥头堡退却。5月29日夜,第3师随第2军来到预定防线。现在远征军已经没有退路了,身后就是茫茫的大海。
布鲁克军长被调走后,蒙哥马利担任第2军军长,参加了设在敦刻尔克海滩上的总司令部会议。根据政府指示,戈特命令蒙哥马利率第2军于5月31日先行撤退,第1军负责掩护。5月31日上午,蒙哥马利派出3个师的全部工兵,全力抢建码头。6月1日中午之前,第2军全部撤退完毕,一共撤出6.4万人,几乎没有遭受什么损失。随后,蒙哥马利乘坐驱逐舰抵达多佛尔,剩下的军队也都顺利撤回到了英国。敦刻尔克大撤退始于5月26日,结束于6月4日,历时9天。最后一共撤出338226人,包括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一共出动各种舰船861艘,其中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民用船只和小型船只。在短短9天内,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舰队”冒着德军地空火力的猛烈轰击,帮助34万大军逃出死地,为日后反攻德军保存了大量力量,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争取丘吉尔支持
为了重整旗鼓,英国陆军部再次筹建了远征军司令部,并任命布鲁克担任总司令。法国投降后,跨越海峡入侵英国只是时间问题。为了防止德军入侵,英国陆军部取消了再次进入欧洲大陆的计划,把兵力全部投入到海岸防御中。蒙哥马利的第3师接到命令,负责据守英国南海岸的一片重要海滩。为了让第3师获得更多的装备,也为了让第3师获得机动反击任务,蒙哥马利决定利用这次机会进行大规模的防御演习,演习进行得非常顺利,获得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赞赏。随后蒙哥马利向丘吉尔反映,第3师原本是一支机械化部队,不应该被安排固守海滩,而应作为机动的预备队。丘吉尔向陆军队回信,要求第3师撤离了海滩,迫于丘吉尔的压力,陆军部屈服了。没过多久,蒙哥马利终于得到机械化运输工具,并且率军撤离了海滩。
仕途顺利
1940年7月19日,英军高层大换血,布鲁克将军成了英国本土军队的总司令,第5军军长克劳德·奥金莱克将军成了南方军区司令员。此时,第5军军长的职位出现了空缺。一直很欣赏蒙哥马利的布鲁克将军大力推荐他担任该职。在布鲁克将军的斡旋下,蒙哥马利终于在7月21日接到了任命通知,成为第5军军长。7月23日,蒙哥马利的军衔也得到了晋升,成为中将。蒙哥马利不顾阻隔,对5军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虽然没有经过南方军区司令员奥金莱克的同意,但得到了陆军部和总参谋长的赞赏。在蒙哥马利的领导下,训练了几个月后,已经初见成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很快成了英军中最具战斗力的一支部队。
1941年4月7日,蒙哥马利奉命来到陆军部,接手了第12军军长的职务。第12军的任务是驻守东海岸,保护肯特和萨塞克斯地区的安全。蒙哥马利把参谋长辛普森带到了第12军。4月27日,蒙哥马利一行赶到第12军,正式接手了工作。7月,他晋升为中将。12月,再次接到了陆军部发来的命令,任职蒙哥马利东南军区司令员。12月7日,发生日军偷袭了美国军队珍珠港时间,海军力量短期内大大缩减,日本便在太平洋上四处侵略,为了阻止日军侵占仰光,女王陛下政府决定派军抵抗日军。蒙哥马利原认为自己会被选中,但是蒙哥马利生性执拗,难以处理好人际关系,于是温斯顿·丘吉尔却把任命给了另一名军官亚历山大。蒙哥马利没有去成东南亚,便把精力全都投入到东南集团军身上。和在第5军一样,蒙哥马利刚上任便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遣散军官亲属、让军官们进行长跑、撤换能力低下的指挥官。
北非战场
阿拉姆-哈勒法战役
与此同时,在北非战场上,德军于1942年2月和5月至6月的两次进攻中,相继占领班加西、托卜鲁克、马特鲁,最后在阿拉曼一线停下来。德军距亚历山大港不到40英里,很快就能攻击到埃及。英军中东总司令克劳德·约翰·艾尔·奥金莱克拟撤退到尼罗河三角洲。
1942年8月,温斯顿·丘吉尔和布鲁克经过商议,决定由蒙哥马利担任第8集团军司令员。安排好小儿子的学校以及其如果殉国的身后事宜之后,8月10日晚,蒙哥马利就乘坐战略运输机直飞直布罗陀。在直布罗陀收集好资料后,再次起飞,8月12日清晨到达开罗。蒙哥马利到任后,根据新任中东总司令哈罗德·亚历山大“向敌人进攻,歼灭他们"的命令,着手恢复第8军的士气和组织,充实其人员和装备,解除一些贪生怕死的军官的职务,统一指挥陆军和空军,建立独立的装甲部队。经过整顿后,第八集团军已达19万5000人,拥有1000多辆坦克,而北非的德、意军队此时只有10万4000人,其中德国”非洲装甲集团军”司令埃尔温·隆美尔指挥的“非洲军团"仅50000人,坦克490辆。英军在人员和装备上占了明显的优势。
此时的蒙哥马利得到温斯顿·丘吉尔的支持,隆美尔将要攻击英军防线的情报,很快便被英军情报部门截获。蒙哥马利据此加紧制定防御对策。不久,情报部门再次截获了隆美尔与德军大本营之间往来的电报。经过破译,情报部门确认了隆美尔将会采取攻击的细节: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将从南部发起攻击,然后机械化兵团对阿拉姆-哈勒法和鲁瓦伊萨特山地进行突击。蒙哥马利经过仔细研究,认为这是隆美尔亲自制定的战术,于是再次对防线进行了调整。与此同时埃尔温·隆美尔患有严重的胃溃疡和鼻病,而且血液循环也不好,严重影响判断力,请求换将,但希特勒不同意。
8月27日,英国情报部门给蒙哥马利传来情报,非洲装甲集团军的非洲军会在两三天后的夜里发动突击。为打消隆美尔的顾虑,假意安排空军对隆美尔的机械化兵团驻地进行空袭。隆美尔果然上当,认为蒙哥马利还不知道自己的攻击计划,于是在夜幕降临时命令全军出击,战役开始了。正当非洲军陷入主战场时,后方的运输补给部队又遭到英国防军第七装甲师的偷袭,数十辆装载大量物资的卡车在炮火中化为灰烬。为了避开英军势头,隆美尔率军退回原来的据点。9月7日,战场的枪炮声停止了,阿拉姆哈勒法战役以英军胜利告终。此战,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一共伤亡1640人,被毁坦克68辆、反坦克炮18门。尽管如此,与隆美尔非洲军团的损失相比,已经可以说是大胜了。非洲军团一共伤亡2370人,被俘570人,被毁坦克50辆、火炮50门、卡车400辆。 阿拉姆-哈勒法战役是北非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也是扭转北非战事的重要战役之一。它不仅振奋了第8集团军的士气,还大大鼓舞了反法西斯同盟继续抵抗法西斯主义的信心。
阿拉曼战役
1942年7月2日英国议会开始批评温斯顿·丘吉尔,指责他对德战事不利。为了堵住众人之口,丘吉尔急需一次超过阿拉姆-哈勒法战役的胜利。1942年9月14日,为了打开北非的僵持局面,蒙哥马利制定了代号为“捷足”的作战计划。就在蒙哥马利和丘吉尔为战役发起时间而不断交锋时,埃尔温·隆美尔的身体越来越差了,于是格奥尔格·施登姆将军赶赴北非,接替隆美尔。
1942年10月5日,情报部门给蒙哥马利送来了非洲军团的最新情报,内容大致为:非洲军团后勤物资极其匮乏,油料仅够坦克一周用量,食物只够三周用量,运输工具、零件、弹药和药品也极为缺乏,兵员损减还非常严重。非洲装甲集团军的状况使阿道夫·希特勒非常生气,他把隆美尔看成失败者,对于要不要让隆美尔指挥非洲装甲集团军产生了动摇。鉴于形势出现了变化,他立即调整了“捷足”计划,新的计划为:战役开始前,扫雷人员务必在阿拉曼防线的雷场扫出一条通道,如果扫不完,负责进攻的各装甲师需要亲自动手;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30军先锋部队进入通道后,不要立即追击非洲装甲集团军的装甲部队,而要堵住各路口,困住敌人的步兵,等德军装甲部队救援步兵时,全集团军装甲部队务必积极应战。
为了达到攻击的突然性,蒙哥马利下令实施代号为“伯特伦”的欺骗计划。欺骗计划主要在战线的南北两端实施,主要负责人为参谋长甘冈和著名的欺骗部队——A部队的指挥官克拉克。同时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直到9月28日至10月21日才按军衔高低分批传达即将采取什么行动,前沿部队则直到进攻发起当天上午才得知命令。并为部队补充了大量兵力。10月23日晚上9点40分,位于英军阿拉曼防线上的1000多门大炮,对着非洲装甲集团军开炮,不到半个小时,敌人的炮兵阵地就受到重创。紧接着,盟军调整炮位,1000多门大炮集中火力,又对德军前沿阵地展开了轰击。德军防线变成了一片火海。炮击过后,英军朝敌军阵地扑了过去。 在蒙哥马利的指挥下,第8集团军迅速突破德、意军队的防线。 11月4日,德、意军队全线溃退,蒙哥马利挥师西进。8日收复马特鲁港,11日攻克托卜鲁克,15日占领杜巴机场。
夺取利比亚
1942年12月29日,蒙哥马利第8集团军的先锋部队逼近了埃尔温·隆美尔的新防线——布厄艾特防线。1943年1月,为了保住战略要地突尼斯(位于非洲大陆最北端,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隔海相望,东南面是利比亚,西面是阿尔及利亚),意大利最高统帅部要求隆美尔把第164步兵师调往突尼斯中南部的加贝斯隘道。隆美尔接到命令,但他调过去的并不是第164步兵师,而是非洲军团第21装甲师。蒙哥马利知道隆美尔这是要逃跑。为了不让非洲装甲集团军全部逃完,他决定马上对布厄艾特防线发起进攻。
1月15日,第8集团军对布厄艾特防线进攻,隆美尔在该防线的布军拖住了英军两天,埃尔温·隆美尔趁机将机械化部队撤到了霍姆斯防线,与步兵会合了,随后命令意大利步兵撤回的黎波里。1月19日,第8集团军攻克了霍姆斯,隆美尔立即命令所有部队撤离的黎波里。1月23日中午,的黎波里的意大利副总督向蒙哥马利递交了投降书。第8集团军解放了利比亚,意大利因此失去了北非和东非的全部殖民地。
作战突尼斯
1943年1月23日,英军进入的黎波里,德、意军队败退到突尼斯境内。在这次战役中,德、意军队丧失近6万人,损失坦克350辆。 为了继续追击埃尔温·隆美尔,蒙哥马利很快确定了新的目标——马雷特防线。1月26日凌晨5点59分,隆美尔冒着倾盆大雨经过利比亚边境,进入突尼斯。
2月22日,主要在卡塞林隘口对美国军队发动了卡塞林山口战役,此战美军损失惨重,阵亡3000人,被俘4000人,损失260辆坦克,这是美军在北非战场上遭受的最严重的失败。随后隆美尔把主力部队从第1集团军正面调走,以钳形方式夹击第8集团军的主阵地。3月4日,蒙哥马利接到了英军情报部门破译的隆美尔与德意最高统帅部之间的往来电报,掌握了埃尔温·隆美尔的攻击计划。第8集团军也与在北非登陆战役的美国第1集团军合编为北非盟军,由美国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统一指挥,进入突尼斯作战。 3月6日早上,隆美尔开始进攻。战斗没有持续多久,德意部队很快退了回去。中午时分,德意部队集结兵力,重新编组。但是,重新集结后反而遭到了盟军强烈的炮火打击,隆美尔知道自己的作战计划泄密了,于是取消行动。此时德国当局不同意隆美尔的撤退计划,隆美尔便失意地离开了非洲。
隆美尔的离开让蒙哥马利松了一口气,随后他们找到一条绕向马雷特防线后方的道路,蒙哥马利由此制定了马雷特战役的具体计划。3月20日,蒙哥马利指挥第8集团军对马雷特防线发起攻击,经过一星期的激进,28日攻占该防线。4月6口,突破加贝斯隘口,与东进的美国第2军胜利会师。20日,盟军对败退的德、意残军发起总攻。5月7日,解放突尼斯城。13日,25万德、意军队向盟军投降,北非战争结束。
意大利战场
协助登陆西西里
北非战事刚刚结束,盟军的下一步行动就是入侵西西里岛。突尼斯战役后期,德意军队的将领们意识到,他们必然会失去突尼斯,所以开始加强西西里岛的防御力量。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和第15集团军司令亚历山大将军制定了盟军入侵的初步计划,但蒙哥马利认为该计划由于过于分散兵力,所以无法取胜。蒙哥马利认为,若要在西西里岛开战,一定要集中兵力,先攻占西西里岛东南的一些港口。按照自己的设想,蒙哥马利重新制定了作战计划:放弃先前攻击巴勒莫的计划,改在杰拉附近的海岸登陆;第8集团军则对西西里两栖登陆作战。在蒙哥马利的坚持下,艾森豪威尔批准了该计划。
6月初,在艾森豪威尔的指示下,盟国空军对班泰雷利亚岛持续轰炸了6天,上万吨炸弹落在该岛东部,让意军失去了斗志。7月9日下午,西西里岛海域突然刮起了7级西北风,夜里,大风减弱,开始下起了雨。艾森豪威尔见雨不大,下达了攻击命令。7月10日凌晨2点40分,美第82空降师和英第1空降师飞向西西里岛。不久,开始了大规模的登陆行动。在蒙哥马利和巴顿的指挥下,盟军16万将士乘坐3200艘军舰和运输船,在空军的掩护,向西西里岛东南部冲击。在大批空军的帮助下,盟军很快登陆成功。
进军意大利
1943年9月20日,英第8集团军挺进至卡坦扎罗一带。此时,已经在萨勒诺地区登陆的美第5集团军正遭受德军的猛烈攻击。然而,第8集团军的处境也不太好,因为前进的道路受损严重,加上后勤供应不及时,第8集团军面临着重大的补给危机。10月,蒙哥马利把德军追赶至特里尼奥河地区。至此,第8集团军在意大利战场和德军的战斗真正开始了,11月19日,第8集团军终于冲破特里尼奥河防线,夺取了桑格罗河南岸。
接下来,摆在第8集团军面前的就是德军的下一道防线——古斯塔夫防线。1943年11月20日,第8集团军攻击古斯塔夫防线的战斗打响了。蒙哥马利调集5个师的兵力,向古斯塔夫防线冲了过去。然而,德军看穿了蒙哥马利的计划,大大加强了古斯塔夫的防御,第8集团军人员损失非常严重,但又得不到补充。损失最严重的要数承担主攻任务的第78师,他们在持续的攻击中减员近万人。经过一番苦战,第8集团军终于拿下了古斯塔夫防线的中段——莫扎格罗纳,随后,第8集团军的第5军攻占了里科里山脊,扭转了战局。
盟军的进攻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往往是以伤亡惨重为代价的,德军总是设法撤退到新的防御阵地。蒙哥马利对盟军在意大利的战役中缺乏协调、分散精力、战略混乱和缺乏机会主义的行为深恶痛绝,并将整个事件描述为“狗的早餐”。为了给蒙哥马利消火,欧洲盟军总司令部决定让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和美第5集团军协同作战,以充分发挥兵力上的优势。这个决策为日后“霸王”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1944年春,为了配合“霸王”计划,盟军对意大利发动总攻,负责总攻的部队正是这两个集团军。但蒙哥马利等不到那个时候了,因为桑格罗河战役成了他在意大利的最后一战。
诺曼底登陆
女王陛下政府正在组建第21集团军群,1943年12月24日清晨,蒙哥马利被任命为该军群的总指挥,原来,为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蒙哥马利负责欧陆战役开始阶段的地面作战,领导制定诺曼底登陆总体计划的任务。 于1944年1月中旬艾森豪威尔回到伦敦,接手“霸王”行动总指挥一职。为了使“霸王”计划更加完善,蒙哥马利开始对师一级部队进行调整。在调整第21集团军群下属部队时,蒙哥马利也在抓紧研究“霸王”计划。1月21日,蒙哥马利把重新制定的“霸王”计划交给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签字同意。随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接到了这份计划,并很快全体通过了该计划。至此,“霸王”行动在“蒙哥马利的参与下,成为正式的作战计划书。5月中旬,盟军在诺曼底附近秘密地集结了大量部队,人员约288万人,其中陆军有153万人,共计36个师,由于兵力空前巨大,集结所有部队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盟军司令部决定把登陆战推迟到6月初进行。最后,结合各方面意见,登陆时间最终敲定为1944年6月5日。
代号“诺曼底登陆”的诺曼底战役开始。艾森豪威尔在6月6日凌晨命令部队发起进攻后,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战斗正式打响了。首先,盟军动用强大的炮火对登陆地点附近进行炮火覆盖,接着又对德军守备阵地进行“梳理”,最后,成批的盟军开始登陆了。这一天,盟军在5个位置的登陆都获得了成功,约有13万人成功登陆,还有1.1万辆车将1.2万吨物资送至海滩。6月7日,阿道夫·希特勒让埃尔温·隆美尔组织反击,并把西线装甲集群的5个装甲师的指挥权交给他。6月8日,蒙哥马利终于踏上了诺曼底海滩。6月12日,美国军队强行攻占了卡朗坦。至此,5个登陆场终于形成了一个整体。此时的登陆场正面宽度80公里,纵深12~18公里,为后续部队的开进提供了重要场所。但使德军陷入了长期无法生存的境地。
于7月18日,美军攻占诺曼底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圣洛。盟军攻占圣洛后,德军在诺曼底一带的防线被分割为2个部分,局势更为被动了。为了继续向南攻击,蒙哥马利又拿出了“古德伍德”行动方案,让英军的3个师通过奥恩河,然后追击敌人。7月18日凌晨5点,“古德伍德”战役正式打响,德军损失严重,而英军同样损失惨重。7月20日,天空再次下起了暴雨,战场变得难以通行,于是蒙哥马利结束了“古德伍德”行动,让第2集团军停止攻击。7月25日,美军开始实施“眼镜蛇”作战计划。美军通过“眼镜蛇行动”突围,并通过“古德伍德牵制行动”将德军包围在法莱兹口袋,但代价是英军损失惨重。8月17日,陷入包围圈中的德军还在做垂死挣扎,包围圈竟然被打开了一道6公里宽的缺口,不少德军突围而去,但是遭到了盟军飞机、火炮、机关枪的轰击射杀。至此,希特勒妄图歼灭西线盟军的计划彻底失败了。8月19日,盟军最终消灭了诺曼底的残敌,陈兵塞纳河畔。这次战役共歼灭德军20万人,摧毁坦克1000多辆。 9月1日,蒙哥马利晋升英国陆军元帅。
反攻德国
蒙哥马利与艾森豪威尔(代表盟军最高统帅部和美国陆军部门)在西欧作战的战略方针上存在重大分歧。1944年8月25日,当盟军收复巴黎后,分歧变得异常尖锐。蒙哥马利主张以巴黎为中心,集中主力向东北方向推进,希望在冬季到来前占领德国鲁尔工业区,摧毁德国军事工业,以期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然而,这一计划遭到了艾森豪威尔和美国陆军部门的强烈反对。在9月,蒙哥马利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即市场花园行动,试图在阿纳姆建立横跨莱茵河下游的桥头堡,以此加速进军德国。然而,由于缺乏关于阿纳姆周围敌军布防的信息,这次行动遭到了德军的强烈抵抗。此外,由于第30军团的延误和第一空降师投放位置远离目标,导致盟军空降部队遭受重大损失。最终,在1945年1月前,未能打通安特卫普港,该计划最终失败。
在同一时期,艾森豪威尔提出了“宽大正面”战略,以塞纳河为基地,向北起海牙、南至瑞士边界的正面开阔地上的莱茵河各重镇发起攻击,以歼灭德军有生力量。然而,他的计划攻击面过宽,使盟军暴露了自己的弱点。1944年12月16日,德军趁美国第8军在阿登地区防守薄弱,成功突破盟军防线,将一个美国集团军分割为南北两部。蒙哥马利接到阻止德军攻势的命令,并指挥北部美国军队。经过两个星期的战斗,他们成功消灭了进攻的德军。
在阿登战役之后,盟军确定主攻方向为鲁尔工业区,并由蒙哥马利承担指挥盟军作战的重要任务。1945年3月23日,蒙哥马利指挥英、美联军成功渡过莱茵河,击败了北德平原的德军。他们日夜兼程,向波罗的海沿岸进军。5月2日,到达吕贝克,封锁了日德兰半岛。4日,蒙哥马利代表盟军在吕讷堡荒原接受驻在荷兰、德国西北部和丹麦的150万德军的投降。8日,欧洲战场战争正式结束。22日,蒙哥马利就任英国驻德占领军司令兼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英方委员。
战后生活
退休之前
1946年6月,蒙哥马利担任英国帝国总参谋长。同月,美国政府授予他服务优异十字勋章,朱可夫元帅也应苏联政府的要求在盟军总部给艾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分别授予了胜利勋章。6月底,蒙哥马利带领由第7装甲师组成的军队接管了柏林的英管区,从此,管制委员会成立并开始正式运作。在担任总参谋长期间,他对英国陆军的组织、训练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参谋长制度,使司令长官能够专注于重大军事问题,减轻具体事务的负担;他认为部队应该学习现代战争的知识,坚持常年训练,并实行国民兵役制。他还极力主张在战时建立的英、美参谋长联合委员会在战后仍应继续发挥作用。同年,蒙哥马利获得嘉德勋章,被封为第一代阿拉曼的蒙哥马利子爵。
1947年1月,蒙哥马利应邀前往苏联进行访问。西欧联盟于1948年3月17日成立,由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五个国家组成,总部位于法国枫丹白露。同年11月,蒙哥马利正式担任联总常务主席,在这个职务上,蒙哥马利一待就是10年。在他担任这个职务之前,他就主张欧洲应该建立共同防务。担任主席后,他极力推动美国、加拿大和德国加入这个体系,最终在1949年促成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1951年4月,当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建立时,蒙哥马利任盟军最高副统帅(艾森豪威尔为最高统帅)。1958年9月18日,他正式退役,离开了军队。至此,他在军队中一共服役52年。
退休之后
退休后,卸下职务后,功成身退的蒙哥马利回到了伊辛顿。不过,退役后他并未退出公众视野。蒙哥马利以民间人士身份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1959年4月,蒙哥马利访问苏联;同年11月,访问南非;1960年,访问印度、中国;1961年,二访中国,同年访问加拿大和中美洲国家;1962年到1966年,每年都会到南非访问;1967年,访问埃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1960年5月及1961年9月,两次访问中国。
此后的大部分时间,蒙哥马利都在汉普郡奥尔顿的家中撰写回忆录及著书立说,相继出版了《蒙哥马利元帅大战回忆录》《正确判断的方法》《领导艺术之路》《三个大陆》《战争史》等多部著作。
人物去世
蒙哥马利于1976年在汉普郡伊辛顿的家中因不明原因去世,享年88岁。在温莎圣乔治教堂举行葬礼后,他的尸体被埋葬在圣十字教堂墓地,位于汉普郡宾斯特德。他身后留下了他的儿子、唯一的孩子大卫·蒙哥马利,第二代阿拉曼蒙哥马利子爵(1928-2020),以及两个孙子。他的妻子贝蒂·卡弗于 1937 年去世。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各国及各界人士均对他的去世表示悼念。中国政府在唁电中称其为“英国杰出的军事家、中国人民的朋友”。
主要影响
军事思想
蒙哥马利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致力于军事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在他漫长的军事生涯中,他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思想和作风。他主张在建军和战备训练上进行革新,同时在作战中集中兵力,积极进攻,并强调战前充分准备的重要性。在军官训练方面,他的表现也非常出色。蒙哥马利深知“人”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军事统帅和各级指挥官对部队的感召力和军人间的信任等思想道德因素至关重要。他指出,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不仅仅是人数和装备的总和,还包括士气、战斗精神、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相互信任、伙伴关系的素质以及其他无形的精神品质。
蒙哥马利强调,决战时的胜负实际上是两种意志之间的较量。高级指挥员必须具备“统御风格”,即能够凝聚士兵于共同目标下的能力和意志,以及能激发鼓舞信心的性格。他主张通过严格训练,培养官兵必胜的信念、旺盛的攻击精神、无忧无虑的乐观情绪、艰苦卓绝的作风和健壮的体魄。蒙哥马利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蕴藏着巨大的情感力量。要带好兵,就必须了解这种本性,并使人的情感力量得以充分发挥。
军事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蒙哥马利率远征军第三师开赴法国作战。曾参加指挥敦刻尔克撒退。回国后,本调任德军入侵威胁最大的英格兰东南地区司令官。
1942年8月,蒙哥马利奉命赴北非,接管第八集团军。10月23日至11月4 日在阿拉曼地区率部与德、意军队激战。在这场战役中,他成功击败了德意联军,逆转了北非战局的颓势。随后第八集固军与盟军配合于1943 年5月在突尼斯全歼北非残敌,同年7月,他指挥第八集团军在西西里登陆作战,9月又在意大利南部登陆;1944年1月,蒙哥马利被任命为盟军第21集团军群司令,协同艾森豪威尔将军指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1944年9月,蒙哥马利协助策划阿纳姆战役,但遭受重大损失。然而,他在1945年3月成功指挥第21集团军群横渡莱因河,打入德国本土。5月,他代表盟军在吕讷堡荒原接受德军北方兵团的投降。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蒙哥马利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外交贡献
1946年至1948年任英国总参谋长期间,曾出访加拿大和美国,极力促进战后的西方合作。1947年访问苏联,为缓和日趋恶化的东西方关系作出了贡献。
1960年首次访华时,蒙哥马利的外交贡献包括提出了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三个原则,即承认“一个中国”,承认两个德国,并将所有武装部队撤回自己的领土。他的访华对于中国在西方的形象有所改善,强调了和平外交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
历史评价
苏联将军格奥尔基·朱可夫在回忆录里评价蒙哥马利:蒙哥马利是中高个身材 , 动作十分灵活,仪表 像士兵一样整洁,给人的印象是个生气勃勃、善于思索的人。
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乔治·巴顿在1943年与蒙哥马利会面后,对他的评价是:“蒙蒂(对蒙哥马利的昵称)是一个强大而自私的人,但他是个真正的男子汉。我觉得他比哈罗德·亚历山大要强大得多,正如亚历山大所担忧的,他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四个月后,巴顿在日记中自夸地写道:“我认为在任何时候我都能战胜这个笨蛋。”
英国陆军元帅、军事评论家理查德·迈克尔·鲍威尔·卡弗在主编的《欧美名将评传》中引用隆纳·李文的话说:“尽管战时对蒙哥马利的称赞有些过分夸张,但这是基于他的军事技能。只有他和高特是唯一能让英国起死回生的军人。某些指挥官的素质在他们一生中是逐渐增强的,蒙哥马利就是其中之一。然而,那种曾经让蒙哥马利从阿拉曼到桑格罗河、从诺曼底登陆到波罗的海的强烈心智天赋、坚定和充满活力的性格以及气质上的矛盾始终如一。”
曾任英国参谋总长的卡米洛·加富尔元帅认为:“蒙哥马利是一个性格矛盾的人,他既受到爱戴和尊敬,也引起仇恨和厌恶。然而,在那个众多名将的时代里,他是英国产生的唯一最完美的战将。尽管他性格上有许多弱点,军事判断也常有错误,可能不适合指挥某些战役,但历史记录证明,他指挥过的作战大都取得胜利。”
英国历史学家大卫·梅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名人录》中写道:蒙哥马利可能一直是最具争议的英国将军。每当人们认真讨论战争时,提到他的名字就会引起激烈和偏袒的情感。反对他的人辱骂他,认为他是一个呆板且过于谨慎的指挥官,一个让人讨厌的人。支持他的人则称赞他在濒临失败之际,接管了岌岌可危的第8集团军,并凭借稳健的指挥技巧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将其打造成一个不可战胜的战争机器。无论是在指挥盟军登陆欧洲之前,还是在英国集团军群进军德国本土期间,他都同样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人物荣誉
人物轶事
一场没有眼泪的葬礼
1937年,英国滨海伯纳姆公墓上为蒙哥马利的妻子举行葬礼。49岁的妻子因败血症离世,亲朋好友都在悲伤中度过,但是蒙哥马利在葬礼上没有流泪,而是行了一个长久的军礼。这让众人感到惊讶,因为在妻子生前他们两个人十分恩爱。
多年后,这位丈夫成为一代名将。在自传中,他回忆起与妻子的短暂爱情,写道:“眼泪并非爱情的唯一表现,忠诚才是最好的证明。爱上一个女人就不能再爱上另一个,如同我手中的枪,只能有一个准星。”他信守誓言,在丧妻后一直独身。即使温斯顿·丘吉尔劝他寻找新伴侣共度余生,他仍坚定地回答:“作为军人,我忠于祖国;作为男人,我不会背叛我的爱情。”丘吉尔深受感动,向他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为士兵痛哭的将军
除了对妻子忠贞不渝的深爱,蒙哥马利还对士兵们倍加关爱。他要求军官们经常深入前线,体恤士兵的疾苦,并提出了战地伤兵救援四原则,将战士的生命和尊严放在首位。令人敬佩的是,蒙哥马利从未佩戴过钢盔,而是一直戴着那顶有两个帽徽的坦克贝雷帽。这两个帽徽分别代表着将军的身份和普通坦克士兵的徽记,时刻提醒自己他也是一名士兵。
蒙哥马利曾表示:“戴着两个帽徽的帽子,是为了让各部队官兵看到这顶帽子,明白我不仅是他们的将军,还是他们的战友。我们共同为国家和荣誉而战,我会与他们站在同一战线,共同面对敌人。”这样的领袖精神赢得了士兵们的尊敬和信任,使得蒙哥马利在战场上屡立奇功,成为一代传奇将领。
特立独行的将军
在二战时期,蒙哥马利与同样具有个性的盟军将领巴顿产生了一段恩怨纠葛。蒙哥马利喜欢与军官打赌战役结果。一次,他与美国军队参谋长比德尔·史密斯将军就第八集团军是否能在六周内结束北非战争而打赌。结果,蒙哥马利获胜,美方不得不兑现赌注,送给他一架“空中堡垒”轰炸机以及机组人员供其使用,直至战争结束。美国国内媒体得知此事后,巴顿遭受猛烈抨击。后来,M60主战坦克终于找到“报复”机会。在西西里战役后,蒙哥马利乘坐那架美军的“空中堡垒”轰炸机去巴勒莫见巴顿。但是巴顿并未告诉蒙哥马利机场跑道狭窄,险些造成事故,这让原本想炫耀的蒙哥马利颜面扫地。
严格治军
伯纳德·蒙哥马利以严格治军著称。在军队中伯纳德·蒙哥马利推行了严格的训练制度,他坚信一支强大的军队必须能够在各种气候和条件下作战。伯纳德·蒙哥马利要求所有军官和士兵,无论年龄大小、军衔高低,都必须进行严格的体能训练,包括每周两次全副武装的越野10公里长跑。
自律生活
伯纳德·蒙哥马利在个人生活方面非常自律。他从不沉迷于社交活动和娱乐活动,不吸烟,不饮酒,不喜情色。而是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军队事务中。
独子戴维
伯纳德·蒙哥马利戴维·蒙哥马利(David Montgomery)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品质,但走上了与父亲完全不同的道路。戴维是一位英国政治家和商人,现年已86岁,久居伦敦。戴维曾就读于温切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获得工程学学位。他最初涉足商业领域,并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子爵身份,进入政界。他曾担任英国上议院保守党议员,致力于促进国家间的关系。尽管戴维与父亲在职业上有所不同,但他们之间的父子关系一直非常亲密。戴维对父亲的军事生涯和严格治军之道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他曾在采访中表示,父亲对他的影响深远,他一直在努力学习和践行父亲的精神品质。戴维还曾与一位学者合作撰写了一本关于蒙哥马利的传记《孤独的领袖——蒙蒂》,详细记录了伯纳德·蒙哥马利的军事生涯和性格特点。这本传记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伯纳德·蒙哥马利,也展现了戴维对父亲的深厚情感和敬意。
两次访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两大政治军事同盟对峙的局面,逐渐确立了美苏冷战格局。身为西方阵营将领的蒙哥马利,两次访华,在当时堪称异类。1960年5月访华后,蒙哥马利觉得在华停留时间过短,提出1961年再次访华。这一次,他对中国进行了深入访问。9月6日抵达北京,9月9日至20日先后游览了包头市、太原市、延安市、西安市、三门峡市、洛阳市、郑州市和武汉。期间,他与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进行了会谈。
蒙哥马利见到刘少奇时,主动表示:“我愿意送你一包英国的三五牌香烟。”刘少奇回答说自己更喜欢抽自己的香烟时,蒙哥马利回应:“那你可以把它送给别人。”在与周恩来会晤时,他好奇地问道:“你多大岁数?你看上去很年轻。那刘少奇多大岁数?”蒙哥马利似乎对中国领导人的年龄很感兴趣,历史记录下了这段对话:
蒙哥马利:“主席今年多大岁数了?”
毛泽东主席:“六十八了,你呢?”
蒙哥马利:“七十四。”
毛泽东主席:“我比你小六岁。”
蒙哥马利:“我在上海见到了刘少奇主席,他同周总理同岁,头发都白了,比周总理显得老些。他非常聪明,是一个思想家。为什么他会显得比周总理老?是不是因为他过去的生活更艰苦呢?”
毛泽东主席:“差不多。个人的特点不同。少奇的白头发比我还多。”
蒙哥马利:“你的头发不算白。刘少奇主席看上去一头白发。我既不吸烟也不喝酒。”
毛泽东主席:“我不喝酒,只吸烟。”
蒙哥马利:“我愿送你一盒英国三五牌香烟。”
主要作品
他先后撰写的著作有:《蒙哥马利元帅大战回忆录》《正确判断的方法》《领导艺术之路》《三个大陆》《战争史》《回忆录》《战争史》《阿拉曼到萨贡河》《诺曼底到波罗的海》《一种趋于明智的态度》
1958 年,蒙哥马利出版了完全由他自己亲笔写成的《回忆录》,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他只想记录他曾参与过的重大历史事件。书中他记录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历史大事,对自己小时候和家族的事没有着笔过多。
人际关系
后世纪念
帝国战争博物馆收藏了与蒙哥马利有关的各种材料。其中包括蒙哥马利的格兰特指挥坦克(陈列在博物馆伦敦分馆的中庭)、他在西北欧使用的指挥大篷车(陈列在 IWM 达克斯福德),以及他的文件由博物馆文件部保存。博物馆设有关于蒙哥马利的永久展览,题为《蒙蒂:战场大师》。
蒙哥马利逝世后,其葬礼在英国伯克郡温莎城堡的圣乔治教堂举行,遗体葬在汉普郡宾斯特的圣十字教堂。蒙哥马利逝世后,为纪念他的功勋,一座雕像矗立在英国伦敦白厅国防部之外。
弗兰克· O·索尔兹伯里 (Frank O. Salisbury )创作的蒙哥马利肖像画(1945) 悬挂在国家肖像画廊中。
奥斯卡·尼蒙 (Oscar Nemon)设计的蒙哥马利雕像矗立在白厅国防部外,旁边还有陆军元帅斯利姆勋爵和陆军元帅艾伦布鲁克勋爵的雕像。
蒙哥马利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诺曼底登陆的法国公社 科勒维尔-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从来没有戴过钢盔,他一直戴着那顶有两个帽徽的坦克贝雷帽。这两个帽徽一个是将军的标志,另一个则是普通坦克士兵的徽记。这顶一直追随蒙哥马利的贝雷帽,也成为他的象征,被珍藏在英国的帝国战争博物馆里。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Bernard Law Montgomery, 1st Viscount Montgomery . British military commander Britannica .2023-09-03
Field Marshal Montgomery Dead at 88.The New York Times.2023-09-03
Obituary: Viscount Montgomery of Alamein, son of 'Monty', who befriended the son of Edwin Rommel.HeraldScotland..2023-09-03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猫眼电影 .2024-07-12
党员学习专栏.体育总局.2023-09-03
Bernard Law Montgomery, 1st Viscount Montgomery.Britannica.2023-09-02
The London Gazette(10188页).The GAZETTE.2023-09-03
No. 36065.The London Gazette .2023-09-03
No. 36327.The London Gazette .2023-09-03
Page 4244 .London Gazette The Gazette .2023-09-03
"No. 37119"(第2935页).The London Gazette.2023-09-04
"No. 31109" p. 314..The London Gazette .2023-09-04
The Military Medal | La grande chancellerie.www.legiondhonneur.2023-09-04
"No. 36125" p. 3579..The London Gazette .2023-09-04
"No. 37853"p. 323.. The London Gazette .2023-09-04
"No. 36569"p. 2913..The London Gazette .2023-09-04
"No. 36769". p. 4963..The London Gazette.2023-09-04
"No. 37204" p. 3962..The London Gazette .2023-09-04
"No. 37138"p. 3244..The London Gazette .2023-09-04
"No. 37853". p. 327..The London Gazette .2023-09-04
"No. 38571". p. 1529..The London Gazette.2023-09-04
"No. 37853". p. 324..The London Gazette .2023-09-04
"No. 39282". p. 3753..The London Gazette.2023-09-04
蒙哥马利全传.豆瓣读书.2024-06-16
也许领袖的本质就是孤独(组图).搜狐财经.2024-07-19
Imperial War Museum.Monty: Master of the Battlefield.2023-09-03
Bernard Law Montgomery: Unbeatable and unbearable.National Army Museum.2023-09-02
Bernard Law Montgomery, 1st Viscount Montgomery of Alamein.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2023-09-03
Field Marshal Montgomery and Oscar Nemon.Getty Images.2023-09-03
In pictures: Tribute to Montgomery.BBC.2023-09-03
诺曼底大风暴 Ike: Countdown To D-Day (2004).豆瓣电影.2023-09-04
决战之后(下).猫眼电影.2024-06-16
巴顿将军.豆瓣电影.2023-09-04
蒙哥马利.豆瓣电影.2023-09-04
战场上的雄师:蒙哥马利 《纵横天下》 2011-01-24.央视网纪实.2023-09-04
《外交风云》毛泽东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 表示会摒弃前嫌和英国建立外交关系.央视网.2024-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