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胡椒

胡椒

胡椒(Piper nigrum L. ) 是胡椒科(Piperaceae)胡椒属(Piper)的攀援藤本植物,别名白胡椒、黑胡椒、昧履支、披壘、劈等。原产东南亚,在全球范围内广植于热带地区。在中国台湾、广东、广西及云南等省区栽培。胡椒喜高温、多雨、静风和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生活环境。

胡椒茎、枝无毛,节常生根。叶近革质,宽卵形或卵状长圆形,稀近圆形。花杂性,常雌雄同株。花序与叶对生,短于叶或与叶等长,花序梗与叶柄等长,无毛。雄蕊2,花丝粗短,花药肾形。子房球形,柱头3-4(5)。核果球形,无柄,径3-4毫米,红色,未成熟干后黑色。胡椒花期较长。在主花期,一株胡椒从开始抽穗期至抽穗终期需2~3个月。一穗上的小花开花完毕要12~19天。胡椒从抽穗至果实成熟需要9~10个月(因品种而异)。

胡椒是重要的香辛作物之一,它的种子含有挥发油、胡椒碱等多种物质,可作“调味品”,在腌制工业中用作防腐性香料。胡椒是多年生作物,产值较高。胡椒温中散寒,下气止痛,止泻,开胃,解毒。主治胃寒疼痛,呕吐,受寒腹泻,食欲不振,中鱼蟹毒。

历史演化

世界引种及栽培历史

胡椒原产于印度南部中世纪时期,胡椒主要在印度西海岸栽培,后来,其传入马来群岛、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地区。十九世纪初叶,印度支那也开始了胡椒种植。1977年,胡椒种植已遍及亚、非、拉三大洲将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世界种植总面积共约二百多万亩。主要产地为印度、印度尼西亚以及马来西亚的沙捞越。随着胡椒生产发展的需要,各主要产椒国家更加重视胡椒的科研工作,大力开展胡椒抗病选育种(包括品种比较试验)、肥料试验和叶片营养诊断、胡椒瘟病防治以及栽植形式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取得成果如下:东南亚部分国家已通过有性杂交培育出抗瘟品种;其通过肥料试验和叶片营养分析,提出了新的施肥方案。

中国引种及栽培历史

据有关探险家唐梦的报道,黑胡椒可能在公元前2世纪就在中国出现了。唐梦被刘彻派往今中国西南部,他遇到了一种叫“槟榔”的东西。

历史学家的传统观点是:“槟榔酱”是一种用萎叶制成的酱汁,但也有人认为,它实际上指的是胡椒。公元三世纪,黑胡椒第一次明确地出现在中国文本中,被称为虎或“外国胡椒”,它在当时似乎并没有广为人知。

1951年,中国于开始胡椒引种,试种第一站为海南岛琼海市塔洋公社。此后中国继续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家引种,其在海南岛的兴隆农场、保亭育种站、大丰育种站以及兴隆热作站试种,并获得成功。1957年后,中国广西、云南省福建省等省(区)也陆续引种试种。1964后,胡椒种植在广东省海南岛及湛江地区逐步发展。1965年,汕头地区亦开始少量种植。

此后,中国胡椒生产有了很大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栽培事业。胡椒引种和栽培已遍及中国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和福建等四省(区)的南部地区。主要产地是海南岛,1971年胡椒栽培面积为六万多亩,产量为一千四百吨。其次为湛江地区,1972年种植面积为八千亩,产量为九十吨左右。此外,广东的陆丰市阳春市惠来县等县,广西的博白县云南省的潞江坝、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州及福建云霄县等地也有少量裁培。

品种分类

世界栽培的胡椒品种很多,大致可归纳为大叶种与小叶种两个类型。

大叶种

叶大而薄,色浓绿,蔓枝粗而脆,易断裂。植株生长快,生势旺,分枝多,枝条横向生长,冠幅较大。花期较集中,花穗长,成果率较高。着果有规律,果粒较小,但大小一致,成熟比小叶种稍早。单株产量较高,但有大小年现象,经济寿命20~30年。大叶种适应性较强,较耐肥耐旱,但抗病性差,易感染胡椒瘟病。属于这个类型的主要品种有:印度尼西亚的南榜、印度的巴蓝哥塔、马来西亚的古晋、柬埔寨的百奔等。中国栽培的胡椒也属于大叶种。

小叶种

云叶较少,色浅绿,常有镶嵌斑纹。蔓枝细小而韧,不易断裂。植株生长较慢,枝条短而下垂,冠幅较小。花期长,不集中,花穗多而短,成果率低。果粒大,但不均匀,成熟较迟,大且不一致,种子比较辛辣。单株产量较低,大小年不明显。经济寿命长达30~40年,甚至更久。小叶种对瘟病有一定抗性。

形态特征

生活型

胡椒的生活型为攀援藤本植物。

茎、枝无毛,节常生根。

叶近革质,宽卵形或卵状长圆形,稀近圆形,长10-1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圆,稍偏斜,两面无毛,叶脉5-7(-9),最上1对互生,离基1.5-3.5厘米,余均基出,网脉明显;叶柄长1-2厘米,无毛。

花杂性,常雌雄同株:花序与叶对生,短于叶或与叶等长,花序梗与叶柄等长,无毛;苞片匙状长圆形,长3-3.5厘米,中部宽约0.8毫米,贴生于花序轴,先端宽圆,边缘与花序轴分离,呈浅杯状;雄蕊2,花丝粗短,花药肾形;子房球形,柱头3-4(5)。

果实

核果球形,无柄,径3-4毫米,红色,未成熟干后黑色。

物种分布

胡椒原产于印度西南部的马拉巴尔地区,其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和中国。在中国于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等省区栽培。

生长习性

适应性

胡椒原产于热带地区,喜高温、多雨、和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等环境条件。胡椒为藤本植物,适宜在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匀的地区以及结构良好的土壤中生长,其喜静风环境,攀缘生长,抗风力差。

物候特点

胡椒花期较长,为6-10月。在主花期,一株胡椒从开始抽穗期至抽穗终期需2~3个月。一穗上的小花开花完毕要12~19天。小花授粉10天后子房开始膨大,逐渐形成小果。小果在授粉后40~120天生长最快,以后逐渐减慢,转入灌浆充实时期。胡椒从抽穗至果实成熟需要9~10个月(因品种而异)。

栽培

选地垦地

胡椒种植应选择缓坡丘陵地,此地形易于排水,利于胡椒生长。此外,椒园应选择靠近水源,交通方便的地方以便于灌溉与运输,但也不要太靠近河流、水库,以防发生水浸和传播病害。定植前进行垦地。深耕全垦为宜,让土壤充分熟化,提高土壤肥力。开垦时,首先划出防护林带保留,接着砍(无用树木),清出有用木材,其余小灌木、树枝、杂草等,就地燃烧或烧制火烧土,并挖除树头树根,然后机耕,将残存的树根、杂草、石头等清除干净,预防根病。土地垦耕后,随即平整、修梯田和开设排水沟。

育苗方法

扦插繁殖

结合整形剪蔓,选优良母株的健壮主蔓,割取适宜适量插条,插在苗圃中,生根后及时定植。春、秋季选阴天或晴天下午,按合适的行株距开穴栽种。

栽培模式

胡椒栽培形式有无支柱栽培、矮柱栽培和间作等。

无支柱栽培

无支柱栽培也称花果枝栽培,是采用主蔓插条或果枝插条种植,控制主蔓生长,使其矮化的一种栽培形式。其优点是不用支柱,投资少,管理方便,收益较早,种植一年就开花结果,二年便收获。

矮柱栽培

矮柱栽培一般采用矮支柱,按一定的株行距进行密植,以弥补柱矮的不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种方法,支柱容易解决,植株较矮,易管理,田间操作方便,树形形成快,结果早。

间作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有些作物进行宽行栽培,可以在这些作物行间间作胡椒,间作胡椒可以采用矮柱栽培或无支柱栽培的形式。在橡胶园间作胡椒,胡椒应与橡胶同时定植。橡胶采用宽行密植,橡胶行间种胡椒,栽培管理方法与矮柱栽培或无支柱栽培相同。

田间管理

修剪

胡椒修剪通过修剪可减少养分消耗,使蔓枝生长健壮,加速树形的形成和促进开花结果,也可使椒头部位通风透光,减少病虫的发生。修剪幼龄胡椒时,整株胡椒要按留强去弱的原则,留足主蔓,多余的芽和蔓及时切除。同时,在第二次剪蔓后可以剪去“送嫁枝”,以阳光不晒胡椒头为准。关于结果胡椒,其每年都会从原来封顶的地方抽出许多新蔓,这些新蔓称为顶芽,应及时剪除,否则久而久之,植株会出现“戴帽”现象。

病虫害防治

胡椒的病害有胡椒瘟病、胡椒细菌性叶斑病、花叶病、根病等。例如:防治胡椒瘟病,要及时和适当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在病害流行季节,对易发病的椒园应定期喷波尔多液、疫霜灵、甲霜灵等保护贴近地面的下层枝叶和椒头。细菌性叶斑病可用甲霜灵、链霉素、雷多米尔猛锌、三乙磷酸铝敌克松防治。胡椒枯萎病和根结线虫病发病后期症状严重的植株应及时将其清理出园外烧毁,并用药剂消毒病穴,消灭菌源,根除后患。

胡椒的虫害有介壳虫类、盲蝽科、蚜虫、刺蛾科、蚂蚁、金虫等。例如介壳虫可用乐果防治,盲可喷射敌百虫、乐果等。蚜虫、刺蛾、蚂蚁、金龟子等,可以采用有机磷进行喷杀。

采收加工

胡椒一般定植后2~3年封顶放花,3~4年收获。果穗先晒,后去皮,充分晒干,即为商品黑胡椒。果穗用流水浸至果皮腐烂去皮,晒干即为商品白胡椒。

用途

食用营养

胡椒是重要的香辛作物之一,它的种子含有芳香油(1—2%)、胡椒碱(8—9%),此外还含有粗蛋白(11—12%)、粗脂肪(6—8%)、淀粉(38—35%)、可溶性氮(5一14%)等物质。胡椒是人们喜爱的调味品,磨碎的、晒干的和煮熟的胡椒子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调味。也是世界各地烹中最常用的香料之一。它的辣味来自于化合物胡椒碱,这是一种不同于辣椒所特有的辣椒素的辣味。西方世界常用作调味料,通常与盐搭配,可以在餐桌上用摇壶或磨粉机搅拌,在腌制工业中用作防腐性香料。

经济价值

胡椒是多年生作物,植后三至四年便有收获,经济寿命一般可达二、三十年,产值较高,以亩产白胡椒二百至三百市斤计算,每亩产值即可达一千五百至二千元。胡椒还可出口,黑胡椒是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香料。

药用

胡椒温中散寒,下气止痛,止泻,开胃,解毒。主治胃寒疼痛,呕吐,受寒泄泻,食欲不振,中鱼蟹毒。

产业

世界

胡椒原产于印度西高止山脉的热带雨林, 有着悠久的历史,遍布亚、 非、 拉三大洲 40 多个国家, 其中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

据 FAO 统计, 2008 年世界胡椒收获面积 55.31 万 hm2,总产量 43.32 万 t, 各大洲亚洲胡椒收获面积最大, 产量最高, 分别为 48.27 万 hm2和 33.36 万 t, 分别占世界的 87.27%和 77.01%; 其次为南美洲, 收获面积和产量分别为 3.88 万hm2 和8.25 万 t。越南为世界最大胡椒生产国, 产量为9.83 万 t, 占世界胡椒总产量的 22.69%。

世界胡椒产品以黑胡椒为主, 约占总产量的80%~85%, 白胡椒约占总产量的 15%~20%。 黑胡椒主要出口国有印度、 越南、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巴西, 白胡椒的主要出口国有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中国和巴西, 其中越南是黑胡椒最大出口国, 2009 年出口量达 10.5 万 t, 印度尼西亚是白胡椒最大出口国。 胡椒进口国主要集中在欧美, 其中美国为最大进口国, 2007 年进口量达 6.39 万 t。

除黑胡椒和白胡椒外,世界胡椒贸易产品还有胡椒粉、 胡椒油、 胡椒油没药树、 胡椒酱、 胡椒饼干、胡椒糖果、 胡椒奶酪、 风味胡椒等。

中国

中国胡椒现已遍及中国海南、 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福建省等五省(区), 种植面积超过 3 万 hm2, 年总产量超过 3 万 t, 面积和产量世界排名分别是第6 位和第 5 位。 其中海南省是主产区, 2007 年海南省胡椒种植面 积达到2.27万hm2,产量达到3.55 万 t,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 90%以上。海南省共有 14 个市县种植胡椒, 主要集中在琼海市文昌市万宁市海口市定安县屯昌县等 6 个市县,其中琼海市、 文昌市、 万宁市和海口市种植面积均达2 000 hm2 以上, 定安县种植面积达达 1 000 多 hm2,屯昌县种植面积达 800 hm2, 以上 6 个市县的胡椒种植面积为 2.34 万 hm2, 产量为 3.01 万 t, 占全省 胡 椒 种 植 面 积 的 92.86% , 占全 省总产量的92.34%。 海南省胡椒已发展成一个累计投入30 多亿元的生产规模、 关系 80 万农村人口收入、年均产值超过 5 亿元的重要产业。

文化

胡椒是一种原产于印度热带香料,因受产地、运输距离的限制,胡椒一直价格高昂,又因其作为调味品辛辣而独特,备受大家喜爱,曾一度成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有“黑色黄金”“香料之王”的美称。并被用作商品货币的一种形式。这些交易的遗产仍然存在于一些西方法律体系中,这些法律体系承认“胡椒租金”一词是对某种本质上是礼物的象征性支付。在欧洲,胡椒甚至一度按颗粒来卖。一粒胡椒基本等值于一枚佛罗林金币。有人用胡椒作为嫁妆,有人用胡椒购买土地和交税。如果卖的是胡椒粉末,称重时不仅要关紧门窗,屏住呼吸,买主还要一遍遍地检查秤上有没有作假。在中国,胡椒也曾价格高昂,唐朝有位贪官叫元宰,他被抄家时,搜出了800石(dàn)胡椒,相当于64吨,他囤积胡椒不是为了自己吃,而是要操纵胡椒贸易,从中获利。

参考资料

CFH胡椒.自然标本馆.2023-08-19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8-19

胡椒.中国植物志.2023-08-19

Piper nigrum L..eol.2023-08-19

胡椒.encyclopedia.2023-10-11

..2023-08-31

..2023-08-31

..2023-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