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屋山
瓦屋山位于中国四川省东坡故里眉山市洪雅县境内,因山形似一座瓦房而得名,是已知的世界第二大山顶平台,仅次于南美洲的罗奈马山,也是亚洲最大的桌山。瓦屋山于1994年建成省级风景名胜区,占地面积约700平方千米。
瓦屋山西南高、东北低,山脉大体呈南北走向,最高峰六二九山海拔3269米。由于海拔较高形成了山地气候类型,气候垂直差异明显,海拔自低向高依次分布着平坝丘陵地区中亚热带、低山北亚热带、山地暖温带、山地中温带、亚高山寒温带。整体年均降水量为2238毫米—2558毫米,年均日照时数330.0小时—744.9小时,年均气温3.9—14.5℃。景区内植被随气候的变化而呈现出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特征,种类丰富,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玉龙蕨、银杏、珙桐等。景区内已了解的陆栖脊椎动物有475种,其中有大熊猫、羚牛等6种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瓦屋山为道教的创教和发源地,西周公国末年蜀侯蚕丛—青衣神被葬于瓦屋山,古羌人在瓦屋山修建庙堂等以作纪念,其祭祀活动被称为“青羌之祀”。汉代末年,张道陵在瓦屋山创建了五斗米教并留下《张道陵碑》。据传瓦屋山还是辟支佛佛祖出家修行的地方,唐宋僧人为纪念这位祖师,便在此兴修寺庙。瓦屋山历史上游人众多,如宋代诗人陆游、苏轼等都曾来此游览并留下诗词赞颂。瓦屋山景区的主要景点有雅女湖、双洞溪、三星瀑布、鸳鸯池等。
1993年5月瓦尾山国家森林公园挂牌之后,洪雅县林场陆续在瓦屋山景区新修了瓦屋山山门、金花桥山庄、象尔山庄、光相山庄等旅游接待站点与设施。2017年,瓦屋山成为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保护范围的一部分。2019年3月,瓦屋山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命名由来
瓦屋山古称为居山、蜀山。又因山上有铜矿,被称为铜山,早在汉代就有此地开采铜矿的记载。
后因山顶平台,与四川民居中的瓦房形状相似,而得名瓦屋山。清康熙《溧阳县志》有记载:“山形连亘,两崖隆起如瓦屋状,故名。”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瓦屋山位于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镇和荥经县龙苍沟乡境内,其主体部分主要分布在洪雅县瓦屋山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2°49’—103°00’,北纬29°25’—29°34’,占地面积约700平方千米。瓦屋山距成都市约209千米、眉山市约110千米、乐山大佛约80千米、峨眉山约56千米、雅安周公山温泉约52千米,是大峨眉国际旅游区重要组成部分、峨眉山—瓦屋山—周公山“三山”旅游环线重要节点,构成川西南旅游金三角。
地质
瓦屋山所在区域系峨眉山向西南与东北延伸构成的“峨眉山—瓦屋山”断裂地带,其地质结构主要为中生代的砂岩、紫色砂岩、石灰岩,形成了多种金属矿。由于东西两翼断裂带上岩石破碎,瓦屋山重力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块状运动显著,使瓦屋山受流水的侵蚀较为严重。山顶多原始森林,水源涵养能力较强,其基岩又为节理发育的玄武岩,地下水资源丰富。此外,瓦屋山在玄武岩下分布着厚达数百米的石灰岩,是瓦屋山岩溶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地形地貌
瓦屋山西南高,东北低,山脉大体呈南北走向。最高点小凉水井海拔3522米,最低点李大林海拔1987米,最高海拔3269米(六二九山),最低海拔1138米(金花桥),平均海拔2830米。瓦屋山山顶四周峭壁的流水形成悬瀑,山顶低洼处,常年积水形成鸳鸯池等高山湖泊。此外,瓦屋山受广泛分布在玄武岩下的石灰岩及地下水等影响,形成了岩溶洞穴,溶斗、落水洞、峰丛等地貌景观。
气候
瓦屋山位于中国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由于海拔较高形成了山地气候类型,气象要素及其组合主要受垂直效应和盆地效应所控制。与中国同纬度西部和东部地区相比较,常年温暖阴湿多云,多雨,辐射量少,蒸发量低。整体年均降水量为2238毫米—2558毫米,年均日照时数330.0小时—744.9小时,年均气温3.9—14.5℃,最高27.1℃,最低-7.6℃,全年气温1月最低,7月最高。根据所处海拔不同,大约可划分为5个气候带:平坝丘陵地区中亚热带、低山北亚热带、山地暖温带、山地中温带、亚高山寒温带。
平坝丘陵地区中亚热带所属区域为瓦屋山海拔1000米以下地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16.8C,年平均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最高可达2624.4毫米,最低仅1608.8毫米。
低山北亚热带大致位于瓦屋山海拔1000—1500米之间。气候温和湿润,雨水多,云雾多,日照短,年均气温为10—14℃,年均降水量为2397.1毫米,降水日数为199—266天,湿度为85%—90%。
山地暖温带大致位于瓦屋山海拔1500—2200米之间。气候湿润无夏,年均气温8—10℃,最冷月均温-1.9—1.6℃,最热月均温16.2—20.1℃。年平均降水量2250毫米左右,最高可达3250毫米,最低仅1419.3毫米。
山地中温带大致位于瓦屋山海拔2200—2800米之间。气候寒冷潮湿,春秋季相连,冬长无夏,年均温4.3—8℃,最冷月均温-4.8—1.9℃,最热月均温13—16.3℃。年降水量少于2000毫米。初雪10月底,终雪4月底,年雪日近190天,10月底,终霜3月下旬。
亚高山寒温带大致位于瓦屋山海拔2800—3269米之间。气候寒冷,冬季长达10个月以上。全年日照时数增多可达1385小时。年均温2—4℃,最冷月均温-5℃以下,最热月均温13℃以下。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下,年均降水日数为253.6天。天气多变,年均湿度为86%左右。初雪在10月中旬,终雪4月底(偶尔延长至5月),年雪190天。初霜9月底,终霜5月底。
水文
瓦屋山地处多雨地带的“华西雨屏”,水文主要是以溪流、跌水和瀑布为主,其中溪流多发育于山顶,主要是鸳溪、鸯溪、兰溪三条水系,鸳鸯二溪汇入双洞溪,兰溪之水汇入周公河上游白沙河。山顶溪水自西向东经过平顶山悬崖跌落,形成了国内外罕见的高山瀑布群景观,号称“七十二瀑布”。山顶还有约108个泉眼。
花溪河和炳灵河也是瓦屋山重要水系。花溪河源于大众岗,其上游上段称铜厂河,下段名石河,最后在止戈乡花溪口注入青衣江。全长78千米,流经8个乡,积雨面积517平方千米,比降大,天然落差1273米。年平均流量37立方米/秒,最高流量4440立方米/秒(1979.7.29),平均经流量8.5亿立方米。炳灵河,一名叮当河,一名车岗河,系由源出轿顶山、老鹰嘴、羊角岭、六二九山、光咚咚山、海子坪等处溪沟组成的白沙河逐一接纳而成。河流全长45千米,流经3个乡,积雨量面积795平方千米,呈扇形,水流急,河床比降32%,天然落差1120米,年平均流量35.3立方米/秒,最高可达2130立方米/秒(1987),年平均径量11.05亿立方米。
生物多样性
植物多样性
瓦屋山植被属于中国东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川东盆地偏湿性常绿阔叶林带—盆地西部中山植被区—大相岭东北部植被小区。景区内植被随气候的变化而呈现出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特征。瓦屋山地处长江上游青藏高原东缘的岷江一级支流的青衣江中游,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区域,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多种植物的分化,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根据野外调查和资料查阅,保护区内高等植物有229科861属2278种,其中苔藓48科71属149种,蕨类36科73属155种,裸子植物7科14属20种,被子植物138科703属1954种。此外,保护区内还分布有大型真菌9目25科44个属69种。
区域内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丰富,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玉龙蕨、银杏、珙桐(中国鸽子树)、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光叶珙桐和独叶草科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桫椤、鹅掌楸、巴山榧、油麦吊云杉、连香树、厚朴等25种。此外,保护区还分布有中国特有属植物珙桐、水青树、连香树、峨嵋指叶苔等34种。此外,瓦屋山已定名的特有种数量有近10种,主要有瓦山日本小檗、瓦山枫杨、瓦山黄花刺、瓦山槐、瓦山安息香、瓦屋山黄精等。
动物多样性
区域动物种类十分繁多。截至2012年,已了解的陆栖脊椎动物有475种,以鸟类为主,其次是兽类、爬行纲和两栖纲。此外,经过鉴定的昆虫种类有415种。在瓦屋山多样性的野生物种中,有50种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包括大熊猫、羚牛、黑鹳、金钱豹、中华秋沙鸭、云豹等;3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包括大鲵属、红腹角雉、白鹇、金猫、斑羚属、鬣羚、熊瞎子、大灵猫等;此外还有13种省级保护动物,如毛冠鹿、赤狐、大鹰鹃、豹猫等。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瓦屋山为道教的创教和发源之地,道教文化源远流长。西周公国末年,瓦屋山就已开始得到开发,蜀侯蚕丛—青衣神被葬于瓦屋山。为了祭祀他,古羌人在瓦屋山修建庙堂等,此祭祀活动成为著名的“青羌之祀”。春秋末年时,老君西行至位于瓦屋山的青羌之地访道隐居。汉代末年,张道陵在瓦屋山创建了五斗米教并留下《张道陵碑》。《华阳国志》记载:”汉末,沛郡张道陵,学道于蜀鹤鸣山,制造书道,限出五斗米,故世谓“米教”,又称为“五斗米教”。
此外,瓦屋山也与佛教有一定联系。据传瓦屋山是西汉甘露四年出生的辟支佛佛祖出家修行的地方。辟支佛祖涅瓦屋山后,唐宋僧人为纪念这位祖师,便在此兴修寺庙。明永乐时,山僧澄清冶炼铁瓦2700皮盖庙宇“铁瓦殿”,以铜万斤铸佛像于寺。从此,瓦屋山更加兴盛起来,成为与峨眉山齐名的佛教圣地。山上建有圣谕亭、灵官寺、三官堂、光相寺、沙门寺、太湖寺、鸳鸯寺、罗汉阁等庙宇。
游览简史
瓦屋山朝山拜佛的香客和观光游览的文人学士,络绎不绝,留下了许多题咏。如宋代诗人陆游、苏东坡等都曾来此游览。宋代诗人陆游写有:“山横瓦屋破云出,水自爿羊何裂地来。”苏东坡写下“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的诗句。清朝中叶以后,逐渐衰落,清末游人渐断,僧去庙空,宝刹渐。现仅存双洞溪一殿,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布局
瓦屋山景区的整体布局大体可用“山湖相傍”来描述。“山”即瓦屋山,“湖”则指位于瓦屋山东部山脚的雅女湖。从雅女湖北侧、瓦屋山山脚的游客中心出发,向西侧山路上依次分布着双洞溪、双龙瀑布、三星瀑布等景观,在瓦屋山山顶平台则有鸳鸯池,瓦屋山东南侧悬崖有兰溪瀑布。
重要景点
瓦屋山山顶有108个泉眼、70多条瀑布,其中兰溪瀑布落差高达1040米,为世界多级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山上积雪时间长达半年之久,雪凇、雾凇、冰柱、冰瀑随处可见,是南国冰雪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离成都市最近、冰雪期最长的高品质冰雪资源富集区,每年都举办冬季冰雪嘉年华活动。瓦屋山的日出、云海、佛光、圣灯以及三个太阳等形成了瓦屋山独特的气象奇观。
雅女湖
雅女湖位于瓦屋山东部脚下,又称“瓦屋山水库”,是瓦屋山水电站建成后形成的一个海拔1080米,水域面积达14平方千米的高原湖泊。因其环境雅致静谧而得名。雅女湖平均深度16米,最深处达106米,由7个峡谷,18个半岛,24个大小码头组成。雅女湖四面青山宛若画屏,湖面绿波浩,周边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负氧离子浓度高达每平方米1万个。
双洞溪
双洞溪位于瓦屋山东北部山腰、桐山庄北侧山坡,全长两千米,海拔约1376米,是瓦屋山“水世界”的重要缩影。双洞溪发育于二叠系阳新大理石中暗河,形成高约200米,宽约3米的悬瀑,成为双洞溪的源头之一,因此被命名为双洞溪瀑布。双洞溪由半山大法洞、三星洞的溪水汇集而成,从金花桥往西南行4千米即达双洞溪。
双龙瀑布
双龙瀑布位于双洞溪西侧,海拔约1385米处。该瀑布宽约8米、高约20米,在奔流而下的过程中被一块巨石一分为二,沿着峭立的岩壁飞泄而下,在丰水期时,双龙瀑布合二为一。形象石上“双洞溪”三字,出自宋代文豪苏轼。
浴仙瀑布
浴仙瀑布位于双洞溪内海拔约1412米处,瀑布宽约5米,高15米,瀑下为一直径约10米的浅潭,水深约1—2米。瀑布北侧双洞溪时而沿砂岩走向流动,时而折向岩层倾向与走向垂直,形成多级高1—3米、宽数米的瀑布群。由于瀑布形态柔美,相传常常引得月亮仙子来此汲水、沐浴,因此而得名。
三星瀑布
三星瀑布位于双龙瀑布东侧,海拔约1631米处,落差约300米,源于瓦屋山暗河,常年水流不断。三星,即天上三颗明亮的星星,在中国古代星象学中,称之为“天一星”,就是天的中心,又称“天心”。三星洞、三星堆遗址与天一星相对应,意为天下之中。
钱窝子观景平台
钱窝子位于三星瀑布东北侧,海拔约1722米处,相传为刘恒赐邓通铸钱的地方,《史记》《汉书》均有记载。钱窝子共有七个巨形漏斗坑,每个40~50米宽。在坑内有炼铜矿渣,有“西汉钱袋子”一说。如今这里有很多珙桐树,每年四、五月份漫山珙桐花开,因其花形酷似展翅高飞的白鸽,又名梵净山鸽子花。
兰溪瀑布
兰溪瀑布位于瓦屋山东南侧悬崖,海拔约2662米处,全长约2500米,终年水流不息,形成三级落差约1040米、流水落差约380米的兰溪瀑布,超越了被认为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安赫尔瀑布,成为世界第一高瀑。冬季时,兰溪瀑布凝结为巨大的冰瀑,蔚蓝剔透,被称为“西南一绝”。
兰溪由兰蕙喻女子幽闲聪颖的品性而命名,是纪念王建蚕丛的元妃嫘祖,她教民养蚕、丝织、制衣、推行天下,开创推进上古文明。兰溪口是观赏“三个太阳”奇观的景点之一,也可以观赏冰帘、冰瀑、鸯溪飞瀑全景。
鸳鸯池
鸳鸯池位于瓦屋山顶平台,海拔约2704米,水域面积8.8万平方米,由众多泉眼汇聚而成。清代诗人何绍基在瓦屋山顶看到狮子岩至鸳鸯池十余里皆平坦积水,故在《鸳鸯池》一诗中这样写到:“法界鸳鸯飞上天,长桥终古卧波眠。高原坦荡无人到,烟雨寒多不可田。”相传鸳鸯池是因老君弟子鸳、鸯二仙占山有功而得名。太上老君在此修炼得道升天,池畔西南方向的老子庙至今供奉唐朝时期老君木雕像。
时令景观
春季杜鹃
瓦屋山作为四川省十大杜鹃花观赏地之一,品种繁多,色彩各异,千姿百态,据统计至少有47个品种,分布面积达400平方千米,被誉为“世界杜鹃花的王国”。
秋季红叶
瓦屋山是洪雅县最早能够观赏到红叶的景区之一,每年10月中旬便开始进入最佳观赏期。由于树木品种各异,随着时间推移,树叶次第呈现出浅黄、橘黄、深红。万亩红叶林、珙桐林带与山麓间数万亩色彩丰富的人工林交相辉映。
冬季雪景
每年11月起至次年5月,瓦屋山积雪时间达半年之久,冰瀑、冰帘、冰柱、冰挂、雾淞等景观十分独特。山顶茂密的冷杉林是冬季重要的景观之一,白雪覆盖于冷杉枝丫之上,纯洁唯美,冬季兰溪瀑布的巨大冰瀑蔚蓝剔透。
瓦屋山冰雪节
瓦屋山的冰瀑、冰帘、雪凇、雾凇随处可见,是中国南方冰雪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8年起,景区已连续3年举办以冰雪嘉年华系列活动为主题的“瓦屋山冰雪节”,累计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人次,成功打造“瓦屋冰雪,南国一绝”的冰雪旅游品牌形象,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点燃冬季旅游热情,使冰雪旅游成为四川旅游的一大品牌。冰雪节期间,景区设置了象尔戏雪场及云崖幻影、枯木幽径、杜鹃园等多处免费嬉雪区域,还有雪地转转、雪地摩托、雪地越野、雪地冲锋舟、激情雪圈、儿童乐园等一系列的玩雪娱雪项目。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93年5月,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挂牌成立,洪雅县林场对森林旅游采取”边建设、边宣传、边接待”的经营方针。次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受洪雅林场委托,对公园的开发建设作了为期7年(1993—2000年)的总体规划。该规划将该公园划分为瓦屋山、玉屏山、八面山三个风景游览区和四川瓦屋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狩猎区(大田坝)、生产经营区、管理服务区(柳江),进行分区开发、保护和管理。1996年,瓦屋山客运观光索建成。索道全长1640米,可一次最大载客350人。至2003年,瓦屋山山门、金花桥山庄、象尔山庄、光相山庄等旅游接待站点与设施建成。
2002年,由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四川省中林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完成《四川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2002—2011),规划按3年、2年、5年三期进行实施。同年,拆除了之金花桥接待站“1号楼”“2号楼”等建筑修建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瓦屋山游客服务中心。
2004年,为加大瓦屋山景区开发与保护力度,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瓦屋山景区经营开发由四川瓦屋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进行,随后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了《四川瓦屋山旅游区总体规划》(2006—2015)。
2017年,由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牵头编制完成《四川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18—2027年)》将原“自然保护区”“生产经营区”“风景游览区”分别更名为“生态保育区”“一般游憩区”和“核心景观区”,主要针对“一般游憩区”中的瓦屋山和玉屏山两个景区的自然景观、资源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建设、旅游服务、基础工程等进行重新规划。
保护
2017年,根据国家对《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划定,瓦屋山成为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保护范围的一部分。至2022年,公园关闭14宗矿权、52个井硐,拆除水电站30座,完成植被恢复19.6万平方米;修建森林防火公路100余千米,森林防火瞭望塔一座;栽植功能区界桩300个,设置保护性标识标牌500个,重点区域安装红外相机等专业设备30套,培训管理人员100人次,大幅提升了公园的保护管护能力。
相关文化
瓦屋山与黄帝的渊源
学者李后强认为人类可能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最早进入四川盆地活动。“五帝”之首的黄帝,诞生在四川汶川茂县一带。三星堆可能是黄帝之国,纵目人就是黄帝造型,四川盆地可能是中华文明的真正发源地。黄帝居轩辕之丘,实际是在四川盆地(轩辕)的瓦屋山(丘)。
五帝之首的黄帝,主要在四川盆地活动。四川学者向胤道根据若干历史资料和四川发掘的物证及现场考证发现,黄帝诞生在四川,不仅确认嫘祖故乡西陵氏朝云之国在古蜀川西川北一带,更重要的是印证黄帝出生地在岷山汶川布瓦村附近一带。因为有岷江、雅砻江、金沙江等,黄河、长江都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流过,黄帝出生在汶川、茂县附近应该可信,黄帝后人大禹也出生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汶川和茂县一带。黄帝的“黄”可能与西部黄色土地有关,本意为“黄地”。四川盆地就是典型的紫色土地,过去认为是红色盆地、黄色盆地,黄帝之名应该取自四川盆地的土色。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据考证,嫘祖是四川盐亭人,带领人们养蚕纺丝。这里的“轩辕”就是四川盆地,“丘”就是瓦屋山。
学者李后强认为,“穷山”可能是邛崃市之山,“青丘国”可能是青神洪雅县,瓦屋山就是黄帝居住之丘。因为四川省只有瓦屋山是方形,且有三星洞,与三星堆遗址一致。此外,瓦屋山地区有蚕丛传说,认为青衣神就是蚕丛,青神县就是纪念青衣神。因此,黄帝居住在瓦屋山,蚕丛、老子、张道陵、张三丰、苏轼等都寻踪而去。瓦屋山脚下有“五斗观”和其他文物古迹,特别是木雕老君像,栩栩如生。
瓦屋山与道教的渊源
东汉末年,张陵(即张道陵)客居蜀中时沿着老子的足迹,率其长孙张普来到青衣江边的易俗乡,传道布道,留下珍贵的《张道陵碑》。
晋朝年间,葛洪沿着老子、张陵的足迹到了瓦屋山结茅练丹,在柳江五凤山还有抱朴洞、看花台、老君观等遗迹,他还将汉代李阿修炼的故事收进其著作中。
元末明初,著名道人张三丰到瓦屋山苦修,创立“屋山派”,因朱元璋与朱棣屡次派人寻觅避而不见,并与朱椿朱椿过从甚密,被朝廷断其退路,将瓦屋山封禁,企图困死“屋山派”的传人。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瓦屋山上的宗教建筑相继颓圮。建国初期,瓦屋山顶鸳鸯池畔太极殿(俗称鸳鸯祠)楼下祀四御,楼上供三清,由道人朱子清看护,不久朱道士还俗回到炳灵倒流溪老家,其余寄住的10多人也下山回家,太极殿最后也倒塌。
相关文学作品
1.楼面环开紫翠屏,峨眉瓦屋共前楹。——宋·程少逸《月珠寺明月楼》
2.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宋·苏轼《寄黎眉州》
3.山横瓦屋披云出,水自柯裂地来。——宋·陆游《再赋荔枝楼》
4.辟支崖有千秋雪,弥勒佛洞无半点尘。——元·张三丰《游瓦屋山·登瓦屋山》
5.瓦屋山高云际来,飞恋叠嶂九霄推。——明·徐澜《瓦屋山》
6.法界鸳鸯飞上天,长桥终古卧波眠。——清·何绍基《鸳鸯池》
所获荣誉
1993年3月,瓦屋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挂牌成立。
1999年,瓦屋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被列为全国重点生态旅游景区。
2006年,瓦屋山景区被评为省级地质公园。
2017年5月,瓦屋山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最美桌山”。
2019年3月,瓦屋山景区被评为“中国森林养生基地”。
2019年3月,瓦屋山成立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9年5月,瓦屋山景区被评为“中国森林氧吧”。
2020年7月,瓦屋山景区被评为首批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体验小区。
相关事件
2024年1月27日,瓦屋山景区因其雪景,前往赏雪、耍雪的游客众多,导致当天的游客量达到了万余人左右,并因游客人流量过大,游玩时间集中,大概有两千人集中排队乘坐索道下山,造成等待时间过长,夜晚滞留景区数小时。景区工作人员对此表示在保证全部游客下山之后,才停止运行索道,并向部分游客提供了姜茶、暖宝宝等。1月28日,瓦屋山景区发布限流提醒,并呼吁前往赏雪的游客错峰出行,避开周末节假日高峰,尽早入园。
参考资料
瓦屋山景区咨询详情页.瓦屋山景区官网.2023-06-03
四川省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关于拟批准凉山州冕宁县彝海旅游景区等21家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公示.四川省文旅厅.2023-06-03
旅游 | 瓦屋山景点攻略,这个周末清凉度过.......微信公众平台.2023-06-03
《中国影像志▪洪雅篇》解说词.四川省情网.2023-06-03
您好!我叫瓦屋山,这是我的名片,请多多指教!.瓦屋山景区官网.2023-06-03
四川地情 四川省情 市县地情.四川省情网.2023-06-03
景区导览.瓦屋山景区官网.2023-07-14
来瓦屋山雅女湖,享温婉安静,岁月静好.康养洪雅.2023-06-03
蓝天、白雪、冷杉、湖泊......雪后的瓦屋山鸳鸯池美绝了!.微信公众平台.2023-06-03
一起静待瓦屋山春天杜鹃花的盛开!.眉山市洪雅县人民政府.2023-06-03
瓦屋山红叶地图来了!金秋十月,去和瓦屋山彩林赴约吧!.微信公众平台.2023-06-03
热“雪”沸腾 瓦屋山成四川热门冰雪旅游目的地.百家号.2023-06-03
洪雅县国有林场“四专”举措推动《四川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修编)》落地.眉山市洪雅县人民政府.2023-06-03
瓦屋传说 | 青衣羌与瓦屋山道教渊源.眉山市洪雅县人民政府.2023-06-03
原来在他们眼中,瓦屋山是这样的.......澎湃新闻.2023-07-14
历代名人咏瓦屋山.洪雅县人民政府.2023-06-03
四川瓦屋山大量游客因排队坐索道夜间滞留数小时,景区:已限流.今日头条.2024-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