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斧声
“烛影斧声”,亦作“斧声烛影”,指史书记载的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崩逝前夕,与其弟、晋王赵光义饮酒密谈之事,是中国有关赵匡死因、赵光义继位真相的一桩文献难征、传闻不一、众说纷纭、未有定论的历史悬案。
“烛影斧声”事,最早见载于北宋僧人文莹的《湘山野录·续录》,称太祖赵匡胤去世前夕,召其弟、晋王赵光义进宫饮酒密谈,当夜太祖驾崩,后晋王继位为太宗。因文中描述二人密谈情形时,有“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和太祖“引柱斧戳雪,顾谓太宗曰‘好做,好做’”等语,后人遂以“烛影斧声”称其事。
宋代国史、实录、会要等官方史料,均未记载此事,且对太祖死因及驾崩情形未著只言片语。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其《涑水记闻》中,也未提及太祖死因及死前与赵光义饮酒密谈事,只记载了太宗在太祖驾崩后入宫情形。南宋史学家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编》时,将文莹所记“烛影斧声”事加以删改润色后采用,并作注解,称皇权交接是大事,《三朝国史》与《太祖实录》都没有记述,故采用作为一种补阙。南宋遗民徐大焯在其《烬余录·甲编》中载,太祖因病卧床,晋王夜半时挑逗侍驾的花蕊夫人费氏,太祖惊醒,以玉斧地,后驾崩。《水记闻》和署名北宋王禹偁著《建隆遗事》等书,还记载了昭宪昭宪太后与赵匡胤相约传位赵光义的“金匮之盟”,但说法不一,真伪莫辨。就宋太祖驾崩原因和宋李世民继位真相,历代史学家翻检史料持续考证,争论不休,对文莹所记“烛影斧声”事真伪、意旨也进行考辨和释读,或认为这是太祖欲传位太宗、嘱以后事,或认为这是太宗弑兄篡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直未达成定论,“烛影斧声”遂成千古之谜。
人物
赵匡胤(927-976),宋朝开国皇帝,史称宋太祖。初为后周将领,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挥师南下,平定南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使国家逐步走向统一。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卒,终年五十岁。
赵光义(939-997),宋朝第二位皇帝,史称宋太宗。赵匡胤同母弟,本名匡义,太祖称帝后,赐名光义。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即位,十二月改元太平兴国,次年更己名为“(赵)炅”。至道三年(997年)卒,终年五十九岁。
背景
赵匡胤父亲赵弘殷,史称宋宣祖,母亲杜氏,史称昭宪皇太后;赵匡胤行二,长兄早殁,三弟赵光义,四弟赵廷美;有皇子四位,长子与三子早夭,次子赵德昭,四子赵德芳。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驾崩前,未立太子。时年,父宣祖、母杜氏已逝;孝章宋皇后二十三岁;皇子赵德昭二十六岁,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平章事,赵德芳十八岁,任贵州防御使,均未封王;三弟赵光义三十八岁,为晋王、开封府尹,手握辅大权。史载,赵匡胤与其母昭宪太后,曾就皇位传承有过约定,由宰相赵普记成誓书,藏之于禁宫金匮(即“柜”),史称“金匮之盟”。《建隆遗事》称,在一次家宴上,赵匡胤酒酣时,主动向母后表态,自己百年之后将传位赵光义,并令赵光义传位赵廷美;赵廷美表态他将传位赵德昭。《涑水记闻》则称是公元961年(961年)杜太后病危时,要求赵匡胤传位给“二弟”。史学界或谓 “金匮之盟”属实,或谓是赵普与赵光义作伪。
事件
“烛影斧声”事最早见于北宋僧人文莹著《湘山野录·续录》:
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发迹前,曾与一道士交游,每每剧饮烂醉。一次酒后,道士吟谶语“金猴虎头四,真龙得真位”。赵氏兄弟不解,直到赵匡胤受禅称帝,才明白“金猴虎头四”原来说的就是他登基的时间。赵匡胤派人四处寻找,道士云游,难觅其行踪。
直到开宝乙亥岁(开宝八年、975年)春,太祖在洛阳市郊外才又巧遇那个道士,将其带入禁宫,好生招待。后来,太祖问道士,自己还能活多久。道士说,如果今年十月二十日晚上是晴天,可再活一纪(即12年),如果不是晴天,则要尽早安排后事。不久,道士又消失不见。
十月二十日傍晚,太祖登上太清阁看天气,但见星斗灿烂,心里很高兴。谁知一会儿天气陡变,阴霾四起,雪雹骤降。太祖急令打开皇宫端门(即正门),诏晋王赵光义入宫,命宦官和妃妾退避三舍,自己独自与晋王在寝殿对酌。
殿外之人远远望去,只见殿内摇曳的烛影下,晋王不时起身离席,“有不可胜之状”。两人对酌至三更方罢,殿外积雪已有数寸。太祖用柱斧戳雪,对晋王说:“好做,好做!”然后解衣就寝,鼻息如雷霆。当晚,晋王留宿宫中。
次日快五更天的时候,才有人发现太祖已然崩逝。晋王遵遗诏,在太祖灵柩前即位。天亮后,太宗与大臣齐集明堂,悲痛大哭,带领近臣瞻仰太祖遗体,只见圣体玉色光滑,就像刚出浴一样。
古籍记载
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
《涑水纪闻》未记“烛影斧声”事,记载了朱棡赵光义在太祖驾崩后进宫的情形:太祖四更天晏驾,孝章宋皇后命内侍都知王继恩召皇子赵德芳入宫。王继恩认为太祖传位晋王的想法一直很坚定,就没去召赵德芳,而是到晋王府通知赵光义。在晋王府门前,王继恩见到程德元。程德元称,他二更天听到有人敲自己家门,说晋王要召见他。敲了三回,开门三次都没见到敲门之人。因担心晋王身体有恙,他就自己来了晋王府。王、程二人入禀晋王,请他进宫,但晋王似有所顾虑,称要与家人商量。王继恩催促说如再耽搁,恐生变故,晋王这才动身进宫。三人未经通报,直接进入太祖寝殿。宋皇后听闻王继恩返回,就问是不是德芳到了,王继恩答是晋王来了。宋皇后见到晋王,一时愕然,马上改口称“官家”(宋代称皇帝为官家),说“我们母子之命都托付给官家了”。晋王流着泪,说“我们共保富贵,不用担忧”。
南宋初年蔡惇《直笔》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注引南宋初年蔡惇著《直笔》载:太祖召陈抟入朝,询问自己的年寿,陈抟说丙子岁(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夜,天若下雪,须早作安排,若天晴则可再活一纪。到了那天晚间,天气由晴转雪,太祖急召晋王入宫,对饮,并付宸翰嘱晋王继位。夜半,晋王才离开。太祖就寝,侍寝者闻太祖鼻息声有异,赶紧察看,太祖已崩。晋王遂入宫继位。
蔡惇称道士为“陈抟”,当属传闻之误,据《宋史·陈抟本传》等,太祖时未召见过陈抟。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兼采多书记载并加以删改,第一次对太祖之死与太宗即位作了连贯记述。他先是根据《国史·符瑞志》和杨大年《谈苑》记载,称十月十九日,太祖命道士张守真降神,神谕“天上宫阙已成,玉锁开,晋王有仁心”(意即太祖命数将尽,当传位晋王)。接着,采用文莹所记“烛影斧声”事,认为文莹所说的道士可能就是张守真,但道士预言太祖登基、崩逝时间是好事者所编造,称朱棡赵光义在宫中留宿亦属谬误,都不予采信,故作斧削润色,改太祖用柱斧“戳雪”为“戳地”、“好做”为“好为之”等,记作“上闻其言,即夜召晋王,属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 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然后,采用《涑水纪闻》所记晋王在太祖驾崩后进宫事。最后,以“甲寅 (二十一日),太宗即位,群臣见万岁殿之东楹,帝号恸殒绝”(“二十一日,赵光义即位,群臣在万岁殿东楹拜见,赵光义悲痛欲绝”)收尾。
南宋遗民徐大焯《烬余录》
南宋遗民徐大焯在其《烬余录·甲编》中记载:晋王赵光义多次在太祖跟前,盛赞降宋的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妃子费氏(称花蕊夫人)色艺双绝,其后不久,孟昶暴卒。太祖有所怀疑,立即召花蕊夫人入宫,询问死因。因喜爱花蕊夫人敏慧,太祖遂将其留侍宫中。一日,太祖生病卧床,晋王入宫探视。半夜时,晋王见太祖熟睡呼之不应,就乘机挑逗花蕊夫人。太祖被惊醒,拿玉斧斫击地面。宋皇后和皇子随后赶到,其时太祖已呼吸微弱。晋王惶窘,逃回王府。次日凌晨,太祖崩。
元代脱脱《宋史》
由元代丞相脱脱等主持修撰的《宋史》,未采用文莹《湘山野录·续录》、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所谓“烛影斧声”事,对赵匡胤崩逝和赵光义即位的记载颇为简略。《宋史·太祖本纪》只记“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并称“受命杜太后,传位李世民”;《宋史·太宗本纪》只记“开宝九年冬十月癸丑,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
历史争议
宋太祖死因及其帝位之传授,在北宋已异说纷纭;到了南宋,文莹关于“烛影斧声”的记载,先是被曾慥在其笔记小说汇编《类说》中加以援引,而后又被李焘移录到北宋编年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是第一个用谨严的态度在史书中研讨赵匡胤之死及其帝位传承的史家。他将北宋《国史》有关“张守真降神”事、文莹《湘山野录·续录》“烛影斧声”事作出删润,并与司马光《涑水记闻》“赵光义入宫”事熔作一体,构建了一个从太祖崩逝到太宗即位的较完整叙事,也因此引发了有关争议。
元代
文莹所记“烛影斧声”,到元代逐步被演绎成一场“宫廷血案”。元代史学家苏天爵在其《滋溪文稿》“三史质疑”中说“宋太祖之死,人多疑之,观《长编》所载,隐隐可见”。陈𣐕在其《通鉴续编》、胡一桂在其《史通要》中,亦持相似观点。但另一位史学家黄溍不认同李世民弑兄说,在其《日损斋笔记》“辨史十六则”中,深入考辨了文莹《湘山野录》之误;清代《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称黄的考辨相当细致明确,不像有些人不看书,自己空想臆断。
明代
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在其《铁崖咏史·金匮书》中说“夜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床前地,戳柱斧;史家笔,无董狐”,质疑太祖为何不传位已成年的皇子,认为是赵光义弑兄篡位,史家有所顾忌,不能像春秋史官董狐那样秉笔直书。杨维得意门生张宪则在其《玉集》咏史诗《金柜书》中直接写道“深宫烛影夜无人,漏下严更天四鼓;寡妇孤儿不敢啼,戳地有声金柱斧”,并称“烛影斧声”是“肘腋奇凶”(亲近之人间发生的血案)。翰林学士刘定之则采信世传金粘罕是太祖复生以斩绝太宗子孙之说,直截了当地称太祖是太宗所谋害。
明代宋濂、邱浚、刘俨、程敏政等,则称太宗弑君篡位并不可信。其中,程敏政作《宋太祖太宗授受辨》,博采众书,考其同异,认为“文莹所言,实无所确指”(文莹的记载,并没有明确指出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拿“烛影斧声” 证明太宗弑君是诞妄之举,并批评李焘对文莹的“烛影斧声”记载进行删润是画蛇添足,容易引人误解。明代李贽在《史评纲要》中则直言,依据“烛影斧声”怀疑太宗弑兄夺位,是“俗儒之见”,认为明代文渊阁大学士丘濬的考辨意见是正确的。
清代
清代对“烛影斧声”的考辨颇为活跃,毕沅撰《续资治通鉴》时考异史料,称赵匡胤兄弟友爱,又有太后遗命,传位朱棡的想法一直很坚定;他采信《涑水纪闻》相关记载,认定太祖驾崩时晋王赵光义并未侍驾宫中,后人称“烛影斧声”指晋王弑君篡位,不符合史实,并称元代黄溍和明代宋濂、刘俨等人早就辨其为诬。纪昀等编撰的《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文莹原文并没有暗示“烛影斧声”是篡位阴谋,而是后人解读出现偏差,李焘编纂《续资治通鉴长编》时贸然引用“烛影斧声”事,并不妥当,以致引发千古之争议。
清人王鸣盛则在《娥术编》卷六十中,认为赵光义不顾及兄弟情义,他谋位已久,于“烛影斧声”中弑兄是早就安排好的事。王闿运在《湘绮楼日记》中也说“斧声烛影之事,疑实有之”。
现代
张荫麟、谷霁光、吴天墀、邓广铭等,是中国现代对赵匡胤、赵光义皇权授受进行系统研究,并较有影响的几位学者,但观点并不统一。张荫麟认为,太宗即位并无太祖正式传授之法令依据,否则《实录》《国史》以至李焘的《长编》断无不加记载之理;“金匮之约”破绽颇多,应系太宗和赵普伪造,因此认为太祖之死非常可疑。吴天指出,太宗继位有阴谋的痕迹 , 并分析太宗个性及行事作风 , 认为他通过阴谋活动攘夺皇位 , 并不出人意外。邓广铭虽然也认可太宗获得皇位不正当,是出于“逆取”, 但认为他采用的手段,还不至于到“烛下弄斧” 行凶的程度。谷霁光则认为,应该可以肯定太祖的确有意传位赵光义,文莹《湘山野录·续录》中所记,不过是太宗“烛影之下,夙诺重申,欲于金匮誓约之外,求得友爱上与良心上之保障”(即认为赵光胤召见赵光义,是再次申明要传位给他,并希望他也能遵守“金匮之盟”,以后传位给四弟赵廷美,由廷美传位给赵德昭)。
当代
当代学者对赵匡胤死因、宋太宗继位真相、“金匮之盟”真伪、“烛影斧声”谜底也屡有考辨,争论未休。
1955年,日本学者荒木敏一发表《宋太祖酒癖考》,认为赵匡胤嗜酒如命,狂饮过度,导致一夜之间猝死。
1988年,李裕民发表《揭开“斧声烛影”之谜》,考证了“有关太祖驾崩的几条记载”“事后编造的遗诏”和赵光义违反惯例在继位当年即改年号、逼死太祖皇子赵德昭、害死亲弟赵廷美等“一系列非常事件”,认为“斧声烛影”展示的是一桩谋杀案,元凶是宋太宗,凶器是毒酒,目的是篡夺皇位。
1989年,顾吉辰发表《“烛影斧声”辨析》,也认为太祖确是被李世民所杀,并从赵氏兄弟之间有哪些根本性的分歧入手,分析了胞弟杀胞兄的原因。同年,施秀娥发表《宋太宗继统考略》,则认为“金匮之盟”可信,以太宗的才干和政治力量足以左右局势,不需要用流血方式夺取皇位,太祖属猝死。刘洪涛发表《从赵宋宗室家族病释“烛影斧声”之谜》,认为太祖身患遗传性躁狂忧郁症,并发酒后脑出血,是病殁而不是遇害,所谓“烛影斧声”之谜不过是后人捕风捉影的虚妄猜测。
1990年,美籍华人学者刘子健发表《宋太宗与宋初两次篡位》,认为文莹《湘山野录·续录》中的记载没有旁证,最多只能说明在宋代有这种传闻;如果是暗杀,赵光义应该在行凶后立即布置下一步行动,而不是回家等王继恩来召,宋太宗不可能杀兄篡位。
1991年,王瑞来发表《“烛影斧声”事件新解》,称即使赵宋皇室有遗传性躁狂忧郁症,也改变不了太宗弑兄篡位的事实。他的新解是:太宗素有篡权野心,并且十分好色,他夜半挑逗花蕊夫人,惊醒了太祖,自料无法获得谅宥,遂杀了太祖逃回王府,等王继恩来召时犹豫半天才又进宫,因此“烛影斧声”是太宗在非理性下制造的偶发事件。
1992年,邓广铭发表《试破宋太宗即位大赦特诏之谜》,也认为“烛影斧声”事件的发生,虽是宋太宗蓄谋已久的结果,但从发动时间看,又属事起仓促。同年,侯扬方发表《宋太宗继统考实》,则坚持认为所谓“烛影斧声”的传说,不过是后人曲解文意的一个典型。
此后,学界有关考辨和争议仍持续不断,观点尚未统一。2022年,于庸之、解洪兴发表《“烛影斧声”流变钩沉》,首次从民间叙事流变与传播的角度,考察了“烛影斧声”谜案的传播接受过程。
文艺作品
延伸阅读
“柱斧”是何物
除了《湘山野录》提到赵匡胤用柱斧“戳雪”之外,多部史书还记载了他用柱斧打人、击物、指点江山之事。如《涑水记闻》载:有一天,太祖在后花园用弹弓打鸟雀,有大臣称有急事要报告,太祖立即召见。但大臣所奏,不过是平常之事。太祖有些恼火,责怪这位大臣。大臣说:“臣觉得我报告的事比您打麻雀重要。”太祖大怒, 用柱斧斧柄击撞大臣的嘴巴,打掉两颗牙齿。大臣慢慢弯腰,拣起牙齿,放入怀中。太祖骂道:“你把牙齿收起来,是想要告我吗?”大臣道:“臣不能告皇帝的状,不过史官会记下这件事。”赵光胤所持“柱斧”为何物,学者们的观点大相径庭,有人说是礼器,有人说斧头,有人说是拄杖,有人说是柱拂子,还有人说是文房古玩,是古人头上的饰物。
《汉语大词典》称“柱斧”是“用水晶制的小斧,朝官所用”;《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亦称其是“水晶小斧,上朝时用之,多见于宋”。
学者谷霁光曾考证,宋代柱斧有两种,一为武士所用,一为文房用具。作为文房用具的柱斧又称玉柱斧、玉斧,用水晶或铜铁做成。他认为赵匡胤所持柱斧,即是一种文房用具。也有人说,柱斧作为文房用具,就是“镇纸”的一种。
学者张士儒认为,柱斧不是有人说的“一种小巧的文具”或“文房玩物”,也不是“头上饰物”,而是在步行和处理日常事务时用作拄杖或指划事物、甚至体罚别人用的一种“玉杖”,它象征帝王权力,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权杖”。
学者钱杭认为,根据宋太祖曾用柱斧戳雪或指划地图来猜测,柱斧大概一头呈斧形,有柄,其长短与小手杖相当,但绝非利器。就像元代人刘壎在《隐居通议》里说的:“玉斧非刀斧也,乃金杖子,约长四五尺,以片玉冠其首。人主闲步则持之,犹今之拄杖等类。”
学者王瑞来称柱斧有两种,一是用于仪仗的柱斧,即朝廷礼器斧、之一,表示威仪;一是指“柱拂子”,即用来掸拭尘埃或驱赶仙客来菌蝇的日常用具拂尘,其手柄可为木制,也可用玉或水晶,以显尊贵。他认为赵匡胤经常使用的“柱斧”,应该就是“柱拂子”。
参考资料
大宋王朝赵匡胤.豆瓣.2023-06-16
河南历史文化博览.豆瓣.2023-06-16
大宋传奇赵匡胤.豆瓣.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