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英文名:Danxia landform)是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巨厚,垂直节理发育。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

丹霞地貌的演化过程始于红层盆地的抬升,在流水、风化、重力等外动力作用下,沟谷不断展宽,崖壁崩塌后退,山顶面积不断缩小,原来的山体逐步退缩成堡状残峰或孤立石柱。丹霞地貌按其主导动力中的成因可以分为构造丹霞地貌、水蚀丹霞地貌、风化丹霞地貌、重力丹霞地貌、风蚀丹霞地貌、海蚀丹霞地貌、熔岩丹霞地貌和人工丹霞地貌8类。丹霞地貌以其赤壁丹崖造型奇特、自然奇景与人文景观水乳交融,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差异不同的丹霞地貌,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如中国的丹霞山、浙江江郎山、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等。

全球有2000多处丹霞地貌,在全球除南极洲之外的各大洲均有分布,主要在中国西北部及西南部,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为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干旱区,其中中国分布最广。在中国分布于28个省,最低海拔可以形成于东部的海岸带,最高海拔可以出现在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上。2010年8月1日,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丹霞”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含的6个申报点分别是福建泰宁、湖南莨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包括龟峰)、浙江江郎山、赤水市

发现与命名

发现

丹霞地貌是中国最早发现的,为广东省仁北部化县丹霞山。数千年前,帝南巡途中,被此地的奇异风景所吸引,于是他带领随行人员来到一处高大平坦的峰顶,演奏韶乐,并命名了周围36座山峰。明末,虔州巡抚李永茂为恢复明室,先后拥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桂王朱由榔为帝,均告失败。后为避难,他们隐居于广东省北部仁化县的长老寨。由于这里地貌与其故乡河南省南召县丹霞山类似,便将长老寨改称为丹霞山。

命名

1870年,德国地理学家 、 地质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来到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附近调查,因丹霞山红层年代较新,像被子一样盖在其他岩层之上,便在《中国》一书中,将丹霞山红层命名为被砂岩

1928年,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冯景兰等人到粤北山区考察,将形成丹霞地貌的红层命名为“丹霞层”。丹霞层最初相当于地质填图单位,适用于大范围小比例尺的地质填图,特指粤北区域的地层单位,是基于其颜色、岩性组合地质年代、地层接触关系、地形地貌特征几大要素的综合考虑。颜色实指红色或黄红色,岩性组合主要为砂岩与砾岩,年代起初定为第三纪,接触关系或者产出层位是第三系红色砂岩下部。冯景兰指出地形特征为“侵蚀之后,绝崖陡壁,直如人造之坚固伟岸之堡垒,而不知其为天造地设也”。且地形与岩性关系明显,可把地形特征当作这类岩层的填图标志。

1938年,中国地质学家陈国达首次提出“丹霞山山地形”的概念,1939年,他正式使用了“丹霞地形”这一分类学名词,以后丹霞层、丹霞地形的概念便被沿用下来。其论文如《江西贡水流域地质》,并未论及地貌学,丹霞地貌只是文中一个插图的描述性说明。陈国达依然是把这种特殊地貌作为丹霞层这种岩石地层单位的一种填图标志或者地层学标志。他把与丹霞山性质相同的地貌命名为丹霞山地形,而非丹霞地形。1977年,地貌学家曾昭璇第一次把“丹霞地貌”作为地貌学术语使用。

定义

在中国地质学界,丹霞地貌是指一种由陆相红层构成的、以陡崖坡为特征的地貌。从1928年中国地质学家冯景兰和朱翙声在进行广东省北部的地质调查期间,对丹霞层的岩性组合,所发育的地貌特点和形成原因等作了描述“深厚坚固相间互之块状砂岩砾岩,侵蚀之后,绝崖陡壁,直如人造之坚固伟岸之堡垒,而不知其为天造地设也,峰。崔鬼,江流奔腾,赤壁四立,绿树上复,真岭南之奇观也”。1939年地质学家陈国达提出“丹霞地形”,对丹霞地貌研究多注重其岩石、构造、形态等的描述与说明,没有讨论过定义。1961年,中山大学教授黄进在编制广东省地貌图时才提出如下定义:丹霞地貌是由水平或变动很轻微的厚层红色砂岩、砾岩所构成,因岩层呈块状结构和富有易于透水的垂直节理,经流水向下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削的峰林或方山地形。

1983年《地理学词典》将丹霞地貌定义为“指巨厚红色砂砾岩上发育的方山、奇峰赤壁、岩洞和巨石等地貌”。同年,《地质辞典》将其定义为“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曾昭璇黄进1990年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中提出丹霞地貌是“巨厚红色砂、砾岩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崖奇峰的总称。”

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地理学名词》将丹霞地貌定义为:“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峻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巨厚,垂直节理发育。因在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同年,地理学家周成虎主编的《地貌学辞典》对丹霞地貌的定义是:“岩石地貌的一种,侏罗纪白垩纪、老第三纪钙质胶结的红色砂岩、砾岩上发育的方山、奇峰、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称为丹霞地貌。以中国广东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最为典型,因此得名。较大范围出露的陆相钙质胶结的碎屑沉积岩具有一定的刚性,并较易脆裂为节理裂隙。当遭受较强的侵蚀作用时,顺裂隙进入的流水既有冲蚀作用,又有溶蚀作用,从而一起生成块状的高地被进一步分割成堡状残峰、石墙、石柱等奇异的残丘岩岗,有的地方还在岩壁上顺岩层层面发育一连串的岩洞。”

国际的学者们一般把类似于丹霞的地貌归入砂岩地貌,还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类型加以关注。但在地质学界对于砂岩的界定中,砂岩是指粒级在0.05至2毫米的砂粒含量超过50%的岩石。而中国发育丹霞地貌的岩石大多是砾岩,干早区的黏土岩红层也可以发育丹霞地貌,说明丹霞地貌和砂岩地貌并不是等同的关系,也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另外,有些学者将丹霞地貌归入红层地貌或构造地貌。

成因

丹霞地貌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受不同的构造作用,并在流水、风化和重力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貌特征。

岩性和环境

红层是丹霞地貌的发育基础,其形成于内陆湖盆,盆地边缘往往堆积巨厚的洪积相混杂泥砾,往中心渐变为洪、冲积砾岩、砂砾岩、砂岩与河、湖积细砂、粉沙岩或泥质岩。但由于沉积过程不同,各次沉积的平面形态和垂向组合表现出很大差异,许多崖壁上可看到红层剖面的韵律结构。因此,大部分丹霞地貌发育在砾岩、砂砾岩、砂岩地层组合上;相对软弱的粉砂质和泥质岩多发育红层丘陵,只有在河流凹岸或质地稍坚硬时才形成尺度不大的红色陡崖坡。

红层形成在炎热干燥的环境下,红层中多含有碳酸盐岩碎屑或钙质胶结物,甚至有蒸发盐夹层。但是红层的红色主要是高价铁(Fe3+)相对富集而成,这个富集过程必须要有足够的淋溶作用。红层形成的古气候环境是一种类似于现代热带、亚热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或干湿季气候,以保证有足够的淋溶并保持长时期的氧化环境。

内力作用

区域构造对沉积盆地的作用

中生代以来,许多在海西运动后稳定的陆台发生活化,东部地区受太平洋板块影响,形成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向的隆起带与拗陷带,西部地区受印度板块挤压,从北向南渐次成陆并形成若干盆地;中部则形成一个北东向的压扭性地带。因此,区域构造控制了红层地的分布。

断层、节理对山块格局的作用

盆地内部的构造线格局是控制丹霞地貌山块格局乃至山块形态的基本因素。大的构造线控制了山块总体排列方向,小构造则控制山块走向、密度和平面形态。丹霞山的山块排列基本沿北北东向的大断层延伸,而山块走向、石柱排列主要沿近东西向断层和大节理延伸。

岩层产状对坡面形态的作用

岩层产状对丹霞地貌形态的影响主要是对于山块顶面和构造坡面的控制,一般情况下,近水平岩层上发育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坡面特征;缓倾斜岩层上发育的丹霞地貌则“顶斜”;具有单面山的特点;其斜顶基本和岩层层面一致;陡倾斜岩层所发育的丹霞地貌若不是保留了古侵蚀面,其顶面很难形成平顶或缓斜顶,而多是尖顶。

地壳升降对地貌发育进程的作用

地壳升降对丹霞地貌发育的影响体现在红层盆地必须是后期上升区,以便为侵蚀提供条件。上升到一定程度而长期相对稳定,利于丹霞地貌按连续过程从幼年期到老年期逐步演化;间歇性抬升则可能发育多层性丹霞地貌。

外力条件

直接影响丹霞地貌发育的外动力主要有流水、风化和重力等作用,其中流水作用是塑造丹霞地貌的主动力。

流水作用

流水作用在丹霞地貌发育和演化中的主导性表现为流水是下切和侧蚀的主动力;同时流水又不断地蚀去坡面上的风化物质,使风化得以继续进行;流水的侧蚀往往在坡脚掏出水平洞穴,使上覆岩块悬空,为重力崩塌提供了可能。此外流水对红层中的可溶性成分进行溶蚀,促进水动力侵蚀的加强和风化作用的进程。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对暴露的红层坡面进行着经常性的破坏,尤其在陡崖坡上,流水的作用减弱,在一些直立坡或反倾坡上基本无流水作用,各种风化作用(片状、块状、粉末状等)表现得十分清楚。因为红层在垂向上的岩性差异而导致抗风化能力的不同,常使得砂砾岩等硬岩层相对凸出而成顺层岩额或岩脊,而泥质或粉砂质软岩层则凹进而成顺层岩槽或岩洞,顺层岩洞的风化加深为上覆岩层的崩塌创造了条件。红层的风化作用归为凸片状风化和凹片状风化两种,前者使山顶、山脊或石块圆化,后者使软岩层凹进。凹进岩槽的某一部分,可继续风化发育成额状洞或扁平洞,进而发育成穿洞,部分穿洞可继续风化及崩塌,发展成为石拱或天生桥。此外,干旱区的盐风化,高寒区的冻融风化使这些地区的丹霞地貌物理风化强烈,而形成比较粗糙的表面。

重力作用

重力作用往往发生在流水下切或侧蚀而形成的临空谷坡上,当流水侧向掏蚀而使山坡局部悬空时,悬空岩体便可能沿原生构造节理或减压(卸荷)节理发生崩塌。陡崖坡上的风化凹槽进一步加深,上覆岩体也可沿各种破裂面发生崩塌;洞穴、天生桥的顶板也常发生局部崩塌。陡崖坡的崩塌大多是沿着某一破裂面的块状崩塌,到坡脚发生机械破碎,因而坡脚常堆积由巨大石块构成的崩积物。

其他外动力

干旱区由于盐风化及风沙吹磨而在丹霞崖壁上形成大量风蚀窝穴;人工凿石而在本已经夷平的红层丘陵上重新雕琢出的各种地貌景观被称为人工丹霞地貌。

分类

丹霞地貌按其形成的内外营力条件、物质特点、地层产状、主导动力、地貌形态、发育阶段6项可以划分出多种类型。

依据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条件分类

根据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条件的不同,丹霞地貌可以划分为典型(狭义)丹霞地貌和扩展(广义)丹霞地貌两大类。

依据物质特点分类

红层的物质特点对丹霞地貌发育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依据红层的物质特点将丹霞地貌归纳为碎屑特征和其他特征两大类。

依据碎屑特征分类

依据其他特征分类

依据地层产状分类

红层中的褶皱构造大多不发育或不明显,断裂现象虽然较普遍,控制山块分布,但在地貌上的表现常常被外力改造,故较容易建立地质构造依据的因素是岩层产状。

依据主导动力分类

地貌形成的动力往往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合力,主导动力的指标依据比较难以确定,此处仅以气候区和成因来划分。气候区分类虽然是一定区域的综合外力依据,但实际上反映了不同气候区的主导动力组合;成因分类实际上是一种主导动力模式。

依据气候区分类

依据成因分类

依据地貌形态分类

将丹霞地貌的形态因素分作单体形态和组合形态来分类,其中单体形态又分为正地貌和负地貌两类。

依据单体形态分类

依据组合形态分类

依据发育阶段分类

根据丹霞地貌的特殊性,将丹霞地貌划分为幼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4个发育阶段类型。

基本特征

红色陡崖坡是丹霞地貌最重要的识别要素,不同形态和体量的陡崖坡组合成城堡状、墙状、柱状等各类丹霞地貌的基本坡面。

基本坡面形态

中山大学教授黄进把近水平构造的丹霞地貌基本坡面形态,自上而下分为三种类型:受近水平岩层面控制的层面顶坡;受垂直节理控制的陡崖坡;崩积岩块受重力作用形成的崩积缓坡。被简称为“顶平、身陡、麓缓”的坡面特征。

坡面的复杂性

由于岩层产状和岩性的不同,丹霞地貌顶面形态有斜顶、圆顶、尖顶等多种类型;由于直接作用于陡崖坡的营力类型差异,可以分为崩塌后壁型、流水侵蚀型、风化改造型、多营力复合型等;由于红层岩性和外营力作用的差异,丹霞陡崖坡常发育各种洞穴、凹槽、竖向沟槽分布;此外,受间歇性构造隆升的影响,陡崖坡还表现出多层次的坡面组合,体现了丹霞山坡面形态的复杂性。丹霞地貌坡面的复杂性可总结为以下特点。

发育过程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其发育过程为固结成岩——地壳运动、裂隙——侵蚀作用。

固结成岩

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山脉造山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在1亿4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火山受到风化和侵蚀,沉积物,包括砂砾、沙粒、粉砂、泥等被冲击到较低地方和河流之中,自上而下形成砂岩、泥岩、砂岩、砾岩的垂直层理的岩石结构。在大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气候干旱炎热,沉积岩中的铁发生氧化作用,而逐渐变成红色。

地壳运动、裂隙

由于红层盆地发育在相对刚性的陆台上,因此其后期构造变动往往以断裂构造为主。地壳运动使得沉积岩岩层上升或者倾斜,这一过程中,岩石中形成节理或者裂隙。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这时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堆积发育不稳定的崩积缓坡。此后,陡崖坡基部因高出谷底而致流水的侵蚀减弱或很少有流水直接作用,陡崖坡的崩塌主要靠软岩层的风化凹进而缓慢进行。崩积物掩埋的崖麓基岩可暂时被保护,在陡崖坡崩塌后退过程中,崖麓下方造成崩积缓坡的同时,也在崩积物下面形成了一个基岩缓坡面;上述作用继续进行,陡崖坡崩塌后退,崩积坡加宽加高,下伏的基岩缓坡面也加宽加高。而山顶的原平缓坡面则被切割,并使其面积逐渐缩小,同时山麓缓坡逐渐扩大。原来的山块则逐步退缩成为“堡状残峰”或成孤立的石柱。

侵蚀作用

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当陡崖坡发生一次规模较大的崩塌作用之后常间以一个稳定时期,崖麓缓坡上有相当一部分形成红色风化壳及土壤层。这个过程可能随地壳的间歇性抬升或流水的间歇性下切而在一个地区多次重复进行,会形成数级陡缓坡阶梯式特征的丹霞地貌。

演化过程

黄进在论述丹霞地貌坡面发育规律时,参考戴维斯(W.M.Davis)的侵蚀循环理论,将丹霞地貌的演化过程划分为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及回春期4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彭华参考斯特拉勒(A.N.Strahler)的“面积-高度比曲线法”,将“中国丹霞”6个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按照其侵蚀量组成一个演化系列,划分为青年早期、青年晚期、壮年早期、壮年晚期、老年早期和老年晚期6个阶段。

分布区域

丹霞山地貌在全球除南极洲之外的各大洲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及西南部,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主要为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干旱区,其中中国分布最广。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截止到2023年5月,中国已发现的丹霞地貌共1119处,分布在中国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空间组合关系,中国的丹霞地貌可划分为东南、西南、西北三大集中分布区,以秦岭淮河为界,中国丹霞地貌可分成南方和北方两个大区。又以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为界,将南方丹重地貌划分东南和西南两区,以东南区丹霞地貌分布最多、西南区次之,东南和西南两区之和占中国丹霞地貌总量的2/3。

学术研究

科考活动

中国地质学家的首次考察"丹霞层"的建立

1927年9月6日,当时的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成立了“两广地质调查所”,朱家骅为首任所长,下设技正(相当于现在的研究室主任)6人,技士10人,技佐10人。12月,刚刚担任两广地质调查所技正才几个月的冯景兰奉命到仁化县始兴县南雄市附近进行综合地质矿产调查,用了一天时间,考察了丹霞山锦岩赤壁等景点,观察红色岩层的岩性,探讨丹霞山的成因。

丹霞地貌“申遗”专家组考察丹霞山

2008年1月17日至18日,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专家考察组一行10人,对丹霞山“申遗”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指导。专家组成员包括建设部、中科院植物所、广东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浙江省等单位和地方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广东省建设厅副厅长刘锦红、副市长邹永松及广东省韶关市“申遗”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关负责人的陪同下,考察了丹霞山地质公园。

美国宰恩国家公园红层地貌考察

宰恩国家公园是美国西部红层的典型代表,在干旱气候环境下发育了高原——峡谷景观。2016年,中国学者通过野外考察和岩样分析,从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和外动力等方面来探讨宰恩国家公园的红层地貌发育机制。研究表明:宰恩国家公园为科罗拉多高原西部边缘的断块山地,公园内褶皱很少,断层稀疏,但节理密集,控制了峡谷群的发育。公园内地貌发育的主体地层为红层,主要形成于侏罗纪,其沉积环境复杂多变,兼具滨海、浅海、河流、湖泊和沙漠等。岩性特征上,宰恩国家公园的红层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此外,还发现宰恩国家公园红层的岩石强度和山体坡度并不呈正相关关系,它还与岩性是否均一有关。

陕北丹霞地貌首次国际联合科考

2019年,陕北地区丹霞地貌首次国际联合科考活动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自然资源厅、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精心指导下,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榆林市人民政府中山大学、国际地貌学家协会红层与丹霞地貌工作组、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共同主办。专家们分成两组,一组由中外专家组成,历时6天实地考察了耀州照金、靖边龙洲、府谷莲花丹霞地貌地质遗迹。另一组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院长洪增林带队,一行6人冒雨对志丹县的毛项峡谷、永宁山以及安塞区化子坪镇的天生桥以及靖边县龙洲波浪谷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围绕陕北地区丹霞地貌基本理论及研究动态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现状、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与国际同类地貌进行了对比。

学术讨论

首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

2009年5月26日,首届丹霞山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丹霞地貌命名地、中国红石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广东丹霞山召开得到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和国际地貌学家协会的支持和协助,由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分会、中国地理学会地貌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韶关市丹霞山管委会联合举办。会议主题是丹霞地貌科学发展与资源保护利用。会议同时讨论红层及丹霞地貌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丹霞地貌自然遗产保护、红层及丹霞地貌自然危害、人工影响及其资源环境保护、丹霞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有关问题。

第二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

在国际地貌学家协会、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的支持下,由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丹霞地貌工作组和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主办,广东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管委会承办的“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丹霞地貌工作组第一次会议暨第二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11年10月28日至31日在中国广东省韶关市召开。来自新西兰波兰、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韩国日本、中国等9个国家的95位专家、学者及景区管理人员代表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是在第一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基础上,各国学者再次就丹霞地貌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

科研展览

2022年8月2日为纪念中国丹霞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12周年,缅怀和继承科学家精神,“丹霞情·中国梦”丹霞地貌百年科研历程展览在广东韶关举行。该展览以丹霞山的保护与研究为主线,追溯丹霞地貌百年研究历程,梳理丹霞地貌学科发展脉络,挖掘丹霞山与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渊源,展示中国学者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同日,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专业保护委员会第十二次工作会议也在韶关丹霞山召开。

开发与保护

开发

陕西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开发

在2019年的陕西省两会上,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交通广播电视剧工作室主任万盛华提出了《关于大力开发丹霞地貌旅游资源的建议》的提案。丹霞地貌巨型景观带在陕北地区及渭北地区呈“S”形分布,现阶段共发现丹霞地貌景观45处,涉及延安市的有37处,其中沟谷型丹霞地貌,形态多样,规模巨大。万盛华建议加大丹霞地貌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并以延安为突破口,带动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开发,不断扩大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在延安丹霞地貌典型或集中分布区逐步采取申报世界级、国家级世界地质公园,打造地质文化特色小镇等方式创建丹霞地貌旅游示范点。

丹霞山地质公园旅游开发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郊,2004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划分为丹霞山景区、韶石山景区、大石山景区、矮寨景区和锦江景区等五个大景区。在五大景区中,截至2023年4月已经开发的范围主要在北部的丹霞山景区,初步开发了东部的韶石山景区,西部的大石山景区已经形成了原始风光科考旅游线,锦江的北段开辟了水上观光旅游。丹霞山历史上开发的游览区主要在北部的长老峰、狮子岩一带和东南部的韶石山等几处地方。其他山头则主要是分散的寺庙和当地百姓所建山寨。从20世纪80年代初对外旅游开放以来,已开发的游览区主要集中在北部的丹霞山景区,计有长老峰游览区,阳元山游览区,翔龙湖游览区和锦江旅游长廊,之后又初步开发了韶石山景区,开辟了原始风光考察探险游等旅游项目。

保护

《恩施州丹霞地貌保护立法工作方案》

2008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何义发代表提出了州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51号建议《保护丹霞地貌及其资源刻不容缓》。2014年1月,朱胜武代表提出了州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号建议《关于加强恩施丹霞地貌保护和开发的建议》。同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州人大常委会、州政府将丹霞地貌保护立法工作纳入2014年度工作计划,制订《恩施州丹霞地貌保护立法工作方案》,并完成相关筹备工作。随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府印发《恩施州丹霞地貌保护立法工作方案》(恩施州政办发【2014】21号),明确了丹霞地貌保护立法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步骤和具体要求。

广东丹霞山立法保护

2009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广东省丹霞山保护管理规定》,根据该规定第二条的规定,丹霞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发展规划确定的区域,其规划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会同韶关市人民政府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编制。2010年,丹霞山制定了《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规划》。

美国地质资源保护

包括丹霞地貌等地质资源是国美国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管理的重点,主要包括地质过程和地质特征。管理局的主要职责是,评估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地质资源的影响,维持并恢复现有地质资源的完整性。如果人类活动或建筑改变了地质特征,美国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管理局将与相关州和联邦机构协商,制定恢复自然条件的替代性方案,以减轻此类活动或结构的影响。

典型景观

丹霞地貌以其赤壁丹崖造型奇特、自然奇景与人文景观水乳交融,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不同区域受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层岩性、构造作用、外动力条件等的影响,形成了差异不同的丹霞地貌,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仁化丹霞山

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古称长老寨。这里以雄奇险峻的地质奇观著称,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中国红石公园,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风景区主要有长老峰、龙翔湖、阳元山、锦江等游览区。在丹霞山319平方公里的景区内,到处都是红色砂砾岩。“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平顶、身陡、麓缓的方山以及多姿多彩的680多座大小石峰、石墙、石柱、石堡、石桥。这里群峰如林,拔起于平川、河岸之上,充满阳刚之美,似有擎天之力。它们疏密相生,错落有致,造型奇特,宛如一座红宝石雕塑园。

江西龙虎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18公里处。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龙虎山是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是中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龙虎山的丹霞地貌,是二座发育在中国东南部信江盆地中段南缘由晚白垩世陆相山麓洪—冲积扇块状红色砂砾岩组成的丹霞山体。龙虎山森林覆盖面积62%,雨量充沛,气候温润,空气负离子含量超过正常值15倍,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碧水丹山与古崖墓群被誉为龙虎山“三绝”。

昌吉百里丹霞地貌

新疆昌吉百里丹霞地貌位于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的侏罗纪山系,是新疆侏罗纪地质地貌的标志地,主要由康家石门子生殖崇拜岩画天山侏罗纪百里丹霞山和赤壁天湖组成,它所在的喀拉扎组山是中国最长的侏罗纪山脉,形成于7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被称为“天山地理风光走廊”。这里有天山山脉侏罗纪时代最为壮观、神奇的赤壁丹霞“百里画廊”。

浙江江郎山

浙江江郎山位于中国江山市西南部二十五公里处,属丹霞地貌景观,具有丹崖、险峰、岩洞和幽谷等地貌景观,拥有中国丹霞第一奇峰、中国一线天之最、天然造化的伟人峰,惊险陡峻的郎峰天游和千年古刹开明禅寺。江郎山的三爿石高约300米,壁立插天,色丹夺目,突出于海拔500米的众山之上,它们按“川”字形相峙相对而立,形成了“三峰列汉”的奇景。郎峰是三峰中最大的一座石峰,海拔819.1米,昂首天外,外形庞大,四周是丹崖赤壁,丹崖高为300至369米,宛若一座雄伟挺拔的红色堡垒;亚峰,海拔737.4米上粗下细,像插地宝剑兀立在峰间;灵峰,海拔765米,峰顶尖突,峥嵘险峻,峰腰挺拔,婉约多姿。江郎山因峰高孤峙,常有云雾缭绕,变幻百出,气象万千,素有“雄奇冠天下,秀丽甲东南”之誉。

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

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而闻名于世界。大峡谷大致呈东西走向,形状极为不规则。由于岩石的密度不同,在河水的冲刷下,有的山岩整体塌,有的山岩则茕然独立,有的宽厚,有的狭窄。由于岩石的矿物组成和含量不同,在阳光的照射下,山岩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仿佛一块五彩的调色板。特别是在夕阳的照耀下,随着光线强弱的变化,山体有时是青色,有时是棕色,有时是金色,有时又是火一样的红色,五彩斑斓,扑朔迷离,随后又慢慢消失在迷人的夜色里。

澳大利亚卡卡杜国家公园

在澳大利亚最北部的卡卡杜国家公园里,保存着罕见的澳大利亚原始生态系统,顶着世界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两项桂冠,公园里到处是珍稀物种和古老的岩画,人们称这里是“上帝的荒野”“众神的领地”。卡卡杜国家公园的自然景观既有古老的特征又有现代的活动地貌。与其毗邻的阿纳姆地高原景观出众,西缘有引人入胜的悬崖峭壁、飞流直下的瀑布、幽深诡秘的洞穴。在高原的峡谷中分布着许多零星的土地。山丘和盆地大部分在公园的南部,这些山丘形成了现代的侵蚀面,活动断层造成的构造三角面、构造斜面都分布在这些山坡上,形成了现今的地表形态,同时也是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相关文化

丹霞文化

道教文化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除了历史的、社会的原因外,丹霞地貌和道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道教两个发源地一一福建武夷山和江西龙虎山均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地区。道教讲究“炼丹修道”。丹是红色的,而丹霞地貌也是红色的,这种颜色上的相近使得道教的信仰者更加坚信他们的“炼丹修道”。而且丹霞地貌所在地往往山清水秀,风水很好。如武夷山的丹霞地貌有九曲溪围绕,龙虎山有泸溪河围绕,丹霞山也有锦江相伴。面对丹霞地貌红红的岩石,独特的形状,繁茂的植被,秀美的流水,道教徒很容易产生“成仙”的思想。因此,不少道教把道观建在了丹霞地貌的扁平洞穴中。

佛教文化

霞地貌紫红色的色调给人以庄重和神圣感,与佛教崇尚的主体色调一致,加强了宗教场所的威严感和神秘感,丹霞地貌承载了悠久的宗教文化,丰富了丹霞地貌的人文内涵。在陕西省丹霞地貌带上,分布着许多古代,特别是唐代以来的佛教寺院四大石窟,开凿在丹霞地貌上的共有31处。陕西丹霞石窟的代表——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咸阳彬州市城西的清凉山脚下,始建于唐朝贞观二年(628年),在明朝景泰年间(1450至1457年),因为佛像高大雄伟,改名为大佛寺并沿用至今,距今已有将近1400年历史。

“性”文化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各种各样的形状,无论在哪种地貌型中我们均可看到惟妙惟肖的动物、植物、人物等等的造型。丹霞地貌由于其岩性的特殊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造型地貌更加丰富多彩和生动有趣。龙虎山景区有一处自然形成的、非常逼真的女性生殖器造型。这个造型十分的高大,在20至30米之间,在地球科学上被称为“竖状侵蚀洞穴”,和这个地学名词相比,“大地之母”这个称谓更能为人们所接受。在这坚状洞穴中不时还有渗出的流水湿润,使得中间部分颜色较暗。

丹霞山“阳元岩”景区的“阳元石”,高28米,直径7米,根在下,头在上。从地学上讲,它是一个“石柱”,属于丹霞地貌的晚期类型被称为“天下第一奇石”。在丹霞山景区还有一处“阴元石”,外形也很像女性的生殖器,但比龙虎山的要小,而且它发育在一块巨大的石头上。

丧葬文化

丹霞地貌中的船棺崖葬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丧葬习俗或者说是丧葬文化。在中国福建武夷山、福建泰宁大金湖、江西省的龙虎山、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丹霞山等都有船棺崖葬,也简称之为“悬棺”。船棺岩葬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居住在丹霞地貌区的某一民族的丧葬习俗。这种习俗和某种崇拜有关,而且也不是这民族的所有人都执行这船棺崖葬。后来,由于受到更先进习俗的影响,这种习俗消失了。

红色文化

陕北地区丹霞地貌区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作为革命老区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作为陕北地区孤峰型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永宁山,记录了陕北革命燎原之火,它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刘志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刘志丹在这里建起了志丹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永宁山党支部,从此点燃了陕甘宁边区的革命之火。

诗词文化

根据江西省各县市的地方志、《江西名山志丛书》中清朝娄近垣编撰《龙虎山志》和1998年版清朝黄家驹编撰的《麻姑山志》等,收集描写丹霞景观的古诗120首。其发迹于唐代,诗歌数量较少,仅有8首,但为山水诗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境界。自唐代以来,宋代有了很大的突破,在艺术上又有新的创造,诗歌数量达到34首。元代由于存在时间较短,诗歌数量仅为7首,明清时期诗歌总数为71首,占整体比例的59%。

影视取景

2017年由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交通广播电视剧工作室主任、导演万盛华执导的红色励志剧共和国血脉在玉门魔山地质公园拍摄。该地质公园位于玉门市新市区南约30公里处的红柳峡,景区内地质景观富集,有丹霞地貌、火山口、波浪谷、硅化木群、古生物化石群、西红柳峡生态谷等。其中,丹霞地貌是中国众多丹霞地貌中西北地域特色鲜明的红色砂砾岩地质景观。

相关著作

《漫话丹霞》

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郭福生教授等编写的,作为中国丹霞入选《世界遗产名录》10周年的纪念作品——《漫话丹霞》一书于2010年正式面世。该书对丹霞地貌的定义、研究历史和现状、中国代表性丹霞地貌景观及其旅游开发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景观照片精美,文字通俗易懂,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专业人士和山水旅游爱好者均可受益。

《赤水丹霞地貌》

黄进著作的《赤水丹霞地貌》一书于2015年6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在该书中,作者运用地质、地理和地貌学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新技术和新方法相结合的技术手段,阐述了贵州省赤水市丹霞地貌的研究历史、地质基础、内外营力及其所形成的丹霞地貌,并分区、分点论述了赤水丹霞地貌的成因与景点中,给出了赤水丹霞地貌发育惯用语定量测算公式等。

《中国典型丹霞地貌成因研究》

朱诚、马春梅、张广胜等编写的《中国典型丹霞地貌成因研究》于2015年1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作者及其科研团队自2000年以来,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资助下,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在宏观总结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岩性特征等基础上,分别对丹霞山、浙江方岩、浙江江郎山、福建省冠豸山、福建泰宁、湖南崀山、江西龙虎山和安徽齐云山等典型丹霞地貌区的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和地貌成因等开展相关研究。

《中国丹霞》

彭华编写的《中国丹霞》于2020年4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基于中国80多年的研究积累,在系统介绍丹霞地貌科学体系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丹霞的地质构造基础、地貌特征和演化、生物与生态、美学价值和地球科学价值,并简要介绍了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良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这六个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风采。

《丹霞地貌学》

在中国丹霞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彭华编写的《丹霞地貌学》于202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研究领域一个标志性事件,该书的出版发行,将把丹霞地貌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该书系统梳理前人丹霞地貌学术成就的基础上有重大创新,其所创立的学科体系及研究方法,对今后丹霞地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关人物

徐霞客

徐霞客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考察丹霞地貌的专家。他深入考察茶陵县“灵岩八景”、浙江天台赤城山、福建武夷山接笋峰、江西余江马祖岩层、容县都峤山等25处红层盆地丹霞地貌,对山川地貌、火山溶洞、动植物生长、村落形成及变迁等作了详细记录。他深入考察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特征、分布等,发现岩洞是由于“水冲刷侵蚀”而成,洞中的钟乳石是由含钙质高的水滴蒸发凝聚而成,等等。徐霞客关于岩溶地貌的考察,比欧洲科学家要早150到200年。法国洞穴联盟专家让·皮埃尔·巴赫巴瑞认为,“徐霞客是早期真正的喀斯特学家和洞穴学家”,美国科学家甚至以“近代岩溶地貌之父”“最卓越的地理地质学奠基者”来赞誉徐霞客。

冯景兰

1929,冯景兰调查了粤汉线广州至韶关段沿线地质矿产,对粤北的地形、地层、构造和矿产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并充分注意到区内第三纪红色沙砾岩层广泛分布。红色沙砾岩层在粤北仁化县城西南约9千米处的丹霞山地区发育最完全,因而命名为“丹霞层”。丹霞山层厚300至500米,经过长期的水烛、风烛、风化和重力等强烈的外力作用,形成堡垒状的山岭和千姿百态的峰岭、怪石、石桥、石洞等地形,冯景兰最早对这种独特的典型地貌进行了调查、研究。

黄进

黄进被称为“中国全面系统研究丹霞地貌的第一人”,曾是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理事长及终身名誉理事长。同时,他还是“首届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第四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获得者。1982年,黄进发表了中国学术界全面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为之后的丹霞地貌深入研究和旅游开发树立里程丰碑。

彭华

彭华长期从事地貌学和旅游开发研究,是红层与丹霞地貌研究专家、中国旅游地理和旅游规划专家。1987年,彭华赴丹霞山调研,对丹霞山“一见钟情”。1995年,彭华因丹霞研究上的成就,被调入中山大学地理系,成为丹霞地貌研究的第四代领军人物。从结缘丹霞,到情系丹霞,彭华为丹霞的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奋斗一生,成功推动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为推动中国丹霞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

错误认识

甘肃张掖市七彩丹霞景区的地貌类型,从地理学视角来看,并非典型的丹霞地貌,而属彩色丘陵。丹霞地貌是地球演化特定阶段的产物,是在流水侵蚀、风化剥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特殊红层地貌,往往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形态特征,且整体色彩较为一致。与之不同的是,张掖七彩丹霞景区彩色丘陵的地层普遍较软、抗侵蚀能力弱,无法形成典型丹霞那种直立陡身的形态,而是更多地表现为缓坡丘陵。

彩色丘陵同样也是发育于红层的地貌类型。红层之所以红,是因为其形成时的干热环境导致矿物中二价铁被氧化为三价铁,像生锈了一般。而当外部环境逐渐湿润时,高价铁又会被重新还原,地层颜色也会随之变为或棕黄、或黄绿、或青灰。张掖七彩丹霞的地层主要由粉砂岩和泥质岩构成,总体胶结程度差、质地脆弱,加之土壤盐碱程度高,地表缺少植被保护,其表面极易风化,基本一踏就碎、一踩就陷。

重要事件

申报遗产

提出申遗

早在1993年第一届全国旅游地貌学术讨论会上,彭华就提议丹霞山申遗。之后7年,韶关市几经研讨,均认为“暂时不宜”而搁置。2004年初,丹霞山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首批28家世界世界地质公园之一。彭华再次提出,丹霞山的下一个目标是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韶关市政府未予响应。

启动项目

2006年7月,第十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在甘肃省召开。在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下,会上,湖南崀山提出全国丹霞地貌联合申遗的建议,得到各景区积极响应,湖南崀山由此成为联合申遗的“倡议者”。同年12月,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长沙市召开中国丹霞学术研讨会,会议确定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作为该项目的牵头单位。湘、粤、赣、闽、浙、贵六省联合捆绑申报“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序幕由此拉开。

专家考察

2007年11月,由国家住建部主持的“第三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中国丹霞地貌国际专家研讨会”在峨眉山召开。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波兰等国的专家在实地考察各丹霞申遗提名地后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山大学彭华教授在会上介绍了中国丹霞的世界遗产价值。

2008年4月,在杭州市召开的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会议邀请了众多国际专家到会指导,对中山大学编制的申报文本进行了修改、完善。同年8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克里斯·伍德(Chris Wood,英国籍)、保罗·丁沃(Paul Dingwall,新西兰籍)、帝姆·卡斯基(Tim Kusky,美国籍)和原国际地科联主席弗朗茨·沃尔夫冈·伊德(Franz Wolfgang Eder,德国籍)博士分别考察了湖南崀山、万佛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冠豸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方岩,他们提出,中国丹霞至少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中的美学价值和地球科学价值两条标准,中国丹霞具有世界自然遗产价值。经过反复讨论与沟通,“中国丹霞”申报提名地缩减为 6 个,即湖南崀山丹霞山、福建泰宁、赤水市、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

2009年1月,“中国丹霞”在全国180多家自然遗产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中国政府2010年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唯一项目向联合国申报。此后不久,具有丰富申遗经验,并对“中国丹霞”申遗项目起到关键作用的专家——昆明理工大学梁永宁教授加入队伍,并担任中国丹霞申遗咨询组组长。同年9月,“中国丹霞”迎来初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实地考察评估,他们考察后形成的评估报告将提交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作为表决参考。本次考察活动涉及六个省份,行程5000余公里,历时 14 天,是中国申遗史上系列组合规模最大、涉及省份最广、考察线路最长、考察时间最久的一次活动。

争取支持

2010年3月,“中国丹霞”申遗进入冲刺阶段。6月5日,中国申遗办收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中国丹霞申遗的评估报告,决定给中国丹霞重新申报的评估建议。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国申遗办紧急行动起来,召集6个申报地的相关人员会商,逐条分析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报告。7月11日,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章新胜启程前往世界遗产中心所在地巴黎;之后,又前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部瑞士。期间,章新胜一行拜会了各国际组织高级官员和代表,阐明了中方关于质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报告的态度,并就下阶段工作进行了友好的交流。争取多数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国支持将“中国丹霞”列入世界遗产。同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也对自身的评估报告存在的问题表示一定程度的认可。当时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代表团大使级代表师淑云为争取20个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国的支持,会议期间,师淑云奔走于各成员国代表之间,殚精竭虑为丹霞申遗项目谋求发展,寻找突破。经过对20个成员国的反复阐述,“中国丹霞”争取到17个国家的明确表态支持。其中有16个国家提交了同意修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决议草案的提案,从总体上已经形成了支持丹霞申遗的有利氛围。

申遗成功

2010年8月1日,在巴西利亚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6 省代表性丹霞地貌区组成的“中国丹霞”系列提名地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不仅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系列项目的成功申报,而且是实现了一个地貌类型的申遗,让世界认同了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一种地貌类型,是整个中国丹霞学人的成功和荣誉,同时也填补了世界遗产的类型空白。

加入国家科技计划

2013年,中国科技部批准了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全国丹地貌基础数据调查”。这是中国丹霞地貌科学领域的第一次国家层面上的基础数据采集、数据库及管理平台建设的科技基础工作,标志着中国丹霞地貌的基础调查工作被纳入了国家科技计划,这对中国丹霞地貌基础研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培育和旅游安全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

科普之声:江西的丹霞地貌.江西省科学技术馆.2025-03-16

“中国丹霞”“天地之中”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央视网.2023-08-13

鬼斧神工之丹霞地貌.中国科学院.2023-08-02

仙峰奇景江郎山.鄂尔多斯日报.2023-08-05

市情集萃丨丹霞,是世界的丹霞.韶关发布微信公众号.2025-03-16

丹霞:从“地学国粹”到世界遗产.《森林与人类》杂志.2023-08-04

“中国丹霞”经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新华社.2023-08-03

谁是“丹霞地貌”的第一贡献人?.科学网.2023-08-16

探秘丹霞山,一睹“地学国粹”之奇景.广东省林业局.2025-03-16

泰宁:中国丹霞故事开始的地方.腾讯网.2025-03-17

丹霞地貌——身披彩霞的艺术品.中国科学院.2023-08-02

丹霞地貌分布在中国哪些地方?.中国文化研究院.2023-08-13

谁是“丹霞地貌”的第一贡献人?.矿业界.2023-08-04

多国专家首次对陕北丹霞地貌开展联合科考.中国地质调查局.2023-08-03

首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广东丹霞山召开.中国日报网.2023-08-02

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丹霞地貌工作组第一次会议 暨第二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在韶关成功召开.中国地理学会.2023-08-03

丹霞地貌百年科研展韶关举办.北京青年报官网.2023-08-02

委员提案关注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开发.中国政协陕西省委员会.2023-08-03

广东省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韶关市丹霞山管理委员会.2023-08-05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韶关市人民政府.2023-08-03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立法保护城市规划区丹霞地貌.湖北人大网.2023-08-03

丹霞山景区执法管理面临的困境及建议.仁化县人民政府.2023-08-03

广东丹霞山:100平方公里左右无人区不会开放.南方都市报.2023-08-03

美国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管理:原则、问题及启示.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3-08-03

中国最美的丹霞地貌——江西龙虎山(图).国家旅游地理.2023-08-13

科罗拉多大峡谷.民建安徽省委网站.2023-08-05

澳大利亚卡卡杜.中国国家地理.2023-08-02

《共和国血脉》在玉门市魔山公园拍摄.中国甘肃网.2023-08-03

为研究、保护这种特殊地貌,他们将课堂搬进了丹霞之间.科技日报.2023-08-02

《赤水丹霞地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2023-08-13

《丹霞地貌学》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2023-08-13

【名家观点】真正读懂徐霞客.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3-08-02

地质学家——冯景兰.云南大学档案馆 · 党史校史研究室.2023-08-03

“丹霞地貌全面系统研究第一人”黄进:踏遍祖国千山探丹霞.中国新闻网.2023-08-02

彭华:用一生绘出“世界丹霞”之美.金羊网.2023-08-13

“丹霞彭”:“大地”学问 钻研一生.南方都市报 .2023-08-13

七彩丹霞——大自然的颜料盘(把自然讲给你听).人民网.2023-08-16

亲历丹霞申遗:17年艰辛推动“地方名山”升级.人民网.2023-08-13

崀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湖南省人民政府.2023-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