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尔山脉
乌拉尔山脉(俄语:Ура́льские го́ры ;英语:Ural Mountains)位于俄罗斯的中西部,是欧洲与亚洲的分界山脉。山脉(东经59°0'0'',北纬60°0'0'')地处大致沿东经60°绵延2500多千米,南北端相差22纬度,北起北冰洋喀拉海的拜达拉茨湾,南至哈萨克族草原地带,平均海拔500~1200米,山脉的宽度为40~150千米,蜿蜒2000千米。最高峰为1894米高的纳罗达峰。截止2009年5月,地区总人口超过2000万,分别在、、车里雅宾斯克州、奥伦堡、以及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等七个联邦主体。
乌拉尔山脉形成于石炭纪(约2.5亿年以前)海西造山运动的结构性隆起期间。造山运动前为欧洲板块和西伯利亚地区板块之间的乌拉尔海,两板块相向移动被挤压褶皱成山。山脉自北至南可分为极地、亚极地乌拉尔山地和北、中、南乌拉尔山5段,中段低平,是欧亚两洲的重要通道。
乌拉尔山脉是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同东坡鄂毕河流域的分水岭。起源于乌拉尔山脉的河流,分别注入北冰洋或里海。白绍拉河汇集极地乌拉尔山、亚极地乌拉尔山和部分北乌拉尔山的所有西坡的水,倾入巴伦支海;其最大的支流为伊利奇河、休戈尔河和乌萨河。几乎所有东坡的河流都属于鄂毕河系,都注入喀拉海。
乌拉尔山脉矿产资源丰富,以铁、铜、锌、铝土、、钒、铁、铬、金、石棉、钾盐、煤、石油、天然气、宝石等为主。由于丰富的铁矿石、煤以及稀有金属,18世纪乌拉尔地区开始吸引大量欧洲移民。1752年至1762年,乌拉尔地区创办了55家工厂,以叶卡捷琳堡、彼尔姆、奥伦堡为中心的工业群初步形成。后乌拉尔经济区形成了以黑色冶金、有色冶金、机械制造、武器生产为主导,化工、林业、能源、农业为辅的资源型重型工业结构。乌拉尔经济区的重工业产值占整个俄罗斯工业产值的84%。山脉中部是整个俄罗斯工业的核心,该处的矿产资源是乌拉尔地区的象征,也是这一地区近三个世纪以来矿业发展的基础。
涅涅茨人、科米人、沃古尔人和奥斯加克人,是乌拉山脉最高山地(尤其是在北方)的仅有居民,他们在这些地方保存了各自的传统生活方式,饲养驯鹿、狩猎和捕鱼。原住民民族现仅占乌拉山脉总人口的1/5左右,而大多数是俄罗斯人。俄罗斯人主要集中在中乌拉山和南乌拉山,多数人住在城市,尤其是在叶卡捷琳堡、车里雅宾斯克、彼尔姆和乌法,并从事工业。在南乌拉山的大草原区域,农业人口占优势,这里的环境有利于种植小麦、马铃薯和其他作物。
乌拉尔山脉北部的科米原始森林(Девственные леса Коми),1995年作为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命名
乌拉尔山脉(俄语:Ура́льские го́ры ;英语:Ural Mountains)位于俄罗斯的中西部,是欧洲与亚洲的分界山脉,是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同东坡鄂毕河流域的分水岭。乌拉尔山脉中段地势低平,是欧亚两洲的重要通道。
第一个把乌拉尔山脉定为欧亚分界线的是俄国历史和地理学家塔吉谢夫。早在18世纪,他就通过实地考察,发现从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分流的流域内的动植物群差别十分明显。向西流的河里的鲤鱼鱼体发红,而向东流的河里的马克鲟鱼、折东鱼的鱼体发白。于是他断定乌拉尔山东麓是欧亚分界线,后来这一说法逐渐被人们接受。
位置境域
乌拉尔山脉介于东欧平原和西伯利亚地区平原之间,欧洲与亚洲的分界山脉。乌拉尔山脉位于俄罗斯的中西部,自北至南可分为极地、亚极地乌拉尔山地和北、中、南乌拉尔山5段,中段低平,是欧亚两洲的重要通道。
乌拉尔山脉北起北冰洋喀拉海的拜达拉塔湾沿岸,南至奥尔斯克附近,大致呈南北走向,蜿蜒2000千米,宽 40~150千米。山脉(东经59°0'0'',北纬60°0'0'')地处大致沿60°E绵延2500多千米,南北端相差22纬度,北起北冰洋喀拉海的拜达拉茨湾,南至哈萨克族草原地带。
乌拉尔地区包括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彼尔姆州、车里雅宾斯克州、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共和国等多个联邦主体。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成立于1934年1月17日,位于乌拉尔地区中北部,毗连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距莫斯科约2000公里,欧亚大陆分界线从该州穿过。该州总面积为19.43万平方公里,是乌拉尔联邦区9个地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州,占俄联邦领土总面积1.14%,行政中心叶卡捷琳堡。截止2020年,地区总人口达431万。现任州长为奎瓦舍夫·叶甫盖尼·弗拉基米洛维奇。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天漫长寒冷(从头年10月至第二年4月),一月份的平均温度为-16°С至-20°С,七月份平均温度为19°С至30°С。年均降水量约为500毫米。
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是全俄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和评估储量最丰富的联邦主体之一,有1.2万多个矿物资源产地得到开发。石油储量2400万吨,天然气储量3900亿立方米。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是俄罗斯联邦最重要工业地区之一,工业产值占全州总产值的30.5%。主要工业产业有黑色及有色金属冶金业、机械制造、化工、木材加工及造纸、轻工、食品、建材及珠宝生产等。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交通基础设施发达,铁路总长7200公里,公路总长约3.4万公里,客运水路总长度为1191公里。有8个机场,最大的是叶卡捷琳堡的“科利佐沃”(Кольцово)国际机场。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是国家主要科研教育中心之一,有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和20多所高等院校,主要有乌拉尔联邦大学、乌拉尔国立经济大学、乌拉尔国立矿业大学、乌拉尔国立大学等。
2019年斯州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20.97亿美元,其中出口73.4亿美元,进口47.57亿美元。对华进出口贸易额为21.06亿美元,其中出口11.75亿美元,进口9.31亿美元。2019年中国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对外贸易伙伴国中排名第一。
该州于1991年4月22日与我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结为友好州市。叶卡捷琳堡于2002年7月10日与广州市结为友好城市。
彼尔姆州
彼尔姆州面积16.06万平方公里,居民300万,化工、机械制造、燃料动力工业是其主要经济部门。科米彼尔米亚克自治区面积3.29平方公里,居民14.78万,境内约90%面积为森林,主要经济部门为林业和木材加工,是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地区。
车里雅宾斯克州
车里雅宾斯克州,成立于1934年1月17日,位于乌拉尔地区以南,周边与奥伦堡州、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库尔干州相邻,东部和东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面积为8.79万平方公里,占俄总面积的0.5%,行政中心车里雅宾斯克。截止2020年,该州人口达346.6万(截至2020年)。现任州长为捷克斯列尔·阿列克谢·列奥尼多维奇。
车里雅宾斯克州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一月份平均温度在-15℃~-17℃之间,七月份平均温度在16℃~19℃之间。
车里雅宾斯克州矿产资源丰富,重要矿产资源有铁、铜、锌、金、耐火和耐高温材料、滑石、石墨和石英。石墨开采和加工量占全俄总量95%,菱矿占95%,冶金白云石占71%,滑石占70%。车里雅宾斯克州属于乌拉尔经济区成员。主要工业有黑色及有色金属冶金业、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业、化工工业、采矿业、轻工业、食品工业以及建材生产等。
车里雅宾斯克州是连结欧亚大陆重要交通枢纽,拥有多条联邦级公路干线、西伯利亚铁路支线—南乌拉尔铁路和“萨特卡”国际机场。
车里雅宾斯克州主要贸易伙伴国为哈萨克斯坦、中国、科威特、乌兹别克斯坦、德国等。2019年车里雅宾斯克州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3.35亿美元,其中出口43.20亿美元,进口30.15亿美元。对华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56亿美元,其中出口0.2亿美元,进口5.36亿美元。
巴什基尔共和国
巴什科尔托斯坦是一个巨大的联邦主体,人口400多万,在整个俄罗斯联邦排名第五,并且拥有强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和实力,经济实现了多元化,主要特色是炼油工厂、化学品加工、天然气、石油加工工厂和设施。
巴什科尔托斯坦正在与中国的多个省份和地区进行多方面的合作洽谈。
在石化加工领域在,俄罗斯联邦有很强的天然气的生产能力,天然气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巴什科尔托斯坦生产布局,在乙醇生产、石油化学、机械制造、小型飞机制造和汽车制造等项目能够对石油产品进行深加工。
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的汽车技术可以生产各种汽车类型,包括拖拉机,并逐步实现本土化。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的生产制造领域,巴什科尔托斯坦的铜锌在俄罗斯联邦的占有量非常大,还有少量的银。在林业和木材加工业领域。巴什科尔托斯坦有60%的林业覆盖率,大约15%的林业覆盖是可以进行林业加工,而且还能保护自然的继续蓄积率。
巴什科尔托斯坦的农业非常发达,整个农产品的生产在整个俄罗斯联邦占第七位。巴什科尔托斯坦也有很好的自然天气条件,所以主要方向是生产肉类。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大型牲畜类和奶制品占首位,其次生产蔬菜,既种植露天的种植蔬菜,也有反季节蔬菜。
成因
乌拉尔山形成于东欧克拉通与东侧的哈萨克斯坦地体漫长的碰撞造山事件。第一期造山事件发生在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海西造山运动的结构性隆起期间,造山运动前欧洲板块和西伯利亚地区板块之间为乌拉尔海,那时的西伯利亚是一块独立的大陆,它与当时盘古大陆的一部分也就是今天的欧洲相撞,乌拉尔海闭合,形成乌拉尔主缝合带。在随后的碰撞期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层以及变质作用,碰撞期的变形作用从南向北扩展,在造山过程中发生的强烈剪切作用导致了山脉的线性分布。
海西运动时,欧洲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相向移动,被挤压褶皱成山。之后,受多次构造运动影响,发生断裂,岩浆不断侵入,构造复杂。主要由火成岩组成,还有变质岩、沉积岩等。经长期风化、削蚀、顶部已夷平,有若干个古老平坦面,山峰多呈浑圆或穹状,以低山和中山为主,一般海拔在500~1200米。原为寒武纪末已存在于欧洲板块和西伯利亚地区板块之间的乌拉尔海,堆积有厚达几千米的古生代沉积物。
在西北部,乌拉尔山通过派生山脉和瓦加奇岛与新地岛的山脉相连接,乌拉尔山脉南部的延续部分是木哥扎雷山,乌拉尔山是古褶皱山。在古生代,乌拉尔原地是一个地槽,很长时间以来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洋曾经改变它的界限和深度,大量的物质也逐渐沉积了下来,不久,这个地区又发生了两次造山运动。第一次是加里东褶皱运动。这次褶皱运动虽然也波及大部分地区,但是对乌拉尔山脉作用不大。影响最大的是第二次,即海西褶皱运动。这次作用从乌拉尔山东部开始,一直扩展到西坡,乌拉尔山东部的海西褶皱运动比西部要强烈很多,这里形成了受到重挤压、经常倒转倒卧的褶皱,而且还发生了深刻的断裂和厚层花岗石浆的侵入。海西造山运动后,在乌拉尔地槽地区产生了褶皱山,随后这个地区不断地上升,最终成为一片广阔的大陆。
乌拉尔山脉形成于石炭纪(约2.5亿年以前)海西造山运动的结构性隆起期间。造山运动前为欧洲板块和西伯利亚地区板块之间的乌拉尔海,两板块相向移动被挤压褶皱成山。之后受多次构造运动影响,形成断裂,岩浆侵入;经长期风化、剥蚀,山顶夷平,山峰多呈浑圆或穹状,多古老平坦面。山脉自北至南可分为极地、亚极地乌拉尔山地和北、中、南乌拉尔山5段,中段低平,是欧亚两洲的重要通道。极地乌拉尔山受第四纪冰川作用影响,多冰斗、悬谷、槽谷等冰川地貌;亚极地乌拉尔山山势较高,小山岭多河谷、岗;北乌拉尔山山岭密集,最上部有剧烈地割地形;中乌拉尔山山势较低矮、平缓,石灰岩地区多喀斯特地貌;南乌拉尔山北高南低,多垅岗、河谷。
地理特征
气候
乌拉尔山脉属于山地大陆性气候,大陆度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强。自然带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变化明显,植物丰富多样。自下而上有草原带、森林带和童秃山峰带等3个自然带。气候情况南北差异显著,山脉的北端属寒带气候。北部乌拉尔7月平均温度在10℃以下,而南部是在20℃以上。北部冬季1月平均温度在-20℃以下,南部在-16℃左右。乌拉尔地势起伏,山谷黄淮平原常有逆温现象,山坡温度往往高于山谷。
乌拉尔山脉大陆度由西向东和自北向南逐渐增强。西坡的气温、降水量均高于同纬度的东坡。极地乌拉尔山 气候寒冷而湿润,在地势低洼的地方堆成了大雪堆。这里的植物比较稀少,山麓附近大都是一片片苔鲜、地衣和灌木冻原。山脉的中部都是些碎石堆,几乎没有植被,往南有的河谷两侧有一些稀稀疏疏的落叶松和云衫。北乌拉尔山气候比较寒冷湿润,降水量充沛,这也给北乌拉尔山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中乌拉尔山由于针叶林和阔叶林密布,树冠相互挤压,光照较弱。
乌拉尔山脉在气候方面可以大概分为四部分:西北气候凉爽而湿润,东北气候寒冷而十分潮湿,西南气候较暖而稍干旱,东南则为显著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山脉在气候上起着一定阻挡作用,西来的潮湿空气遇到山脉强迫上升,使山脉的西坡有较多的降水,如基泽耳(海拔260米)的年降水量为688毫米;而在山脉东坡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Свердловская область,海拔281米)的年降水量只有438毫米,车利雅宾斯克(海拔228米)年降水量只有361毫米。
地质
地质构造
以乌拉尔主断层——乌拉尔山脉主缝合带为界,东、西两侧地质特征明显不同。沿乌拉尔山脉东翼分布的是增生地体的镶嵌体,包含俯冲的洋壳岩片、岛弧残留物和前寒武纪中大陆;沿乌拉尔山脉西翼展布的为东欧克拉通,在晚石炭世到二叠纪期间发育成乌拉尔前渊。
乌拉尔山脉西坡,内由约有3.5亿年之久的古生代中期沉积岩(沙岩和石灰岩)所构成。乌拉尔山脉以西为西斯–乌拉(Cis-Ural)洼地,在古生代末期(约3亿年以前)有许多被侵蚀的物质被冲积到这里;1988年山脉西坡许多地方皆呈现为阶地,逐级下降通到西斯–乌拉洼地。西坡到处有喀斯特(完全被侵蚀的石灰岩地区)和石膏,带有巨大的山洞和地下溪流。在东坡,火山岩层与沉积岩层交替重叠,它们都是古生代中期形成的。
这些岩石构成了塔吉尔–马克尼托哥尔斯克复背斜,它是整个山脉中最大的复背斜。中乌拉尔山和南乌拉尔山的东坡弯曲成宽阔的准平原式的山麓丘陵,这里经常有花岗石的露头,也时常有奇形怪状的孤峰。在北边,准平原被埋在西西伯利亚平原松散而易碎成粉末状的沉积物之下。
地形与岩石的构成大有关联:高耸的山岗和低矮、平顶的山脊是由石英岩、片岩和辉长岩构成的,这些岩石不易风化。整个山脉的西坡,喀斯特地形高度发展,有许多洞穴、盆地和地下溪流。
可是东坡的喀斯特地层较少,反而有些岩石层升高露出平坦的地面之上。在东边,已降低为准平原的宽阔的山麓丘陵连接着中乌拉尔山和南乌拉尔山。
乌拉尔山脉是由几列呈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所组成的庞大山系,依地形等自然特点,整个山系自北而南分为极地、亚极地、北、中、南等五段。
岩石特征
乌拉尔山脉山体主要由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等组成,大部分由褶皱的古生代优地斜和冒地斜岩石组成,该褶皱带从北往南延伸约2000千米,宽约250千米,并被若干大陆块所包围。乌拉尔主断层正东是由前寒武纪到石炭纪的褶皱的优地斜沉积物和火山岩组成的岩带,该岩带被中到晚古生代的花岗石类所侵入。沿乌拉尔主断层带往正西是一条由超镁铁质岩、蛇纹岩和伴生的辉长岩类构成的线形带,金伯赛岩体和沃伊卡-西宁斯基岩体组成该带的一部分。
金伯赛岩体
金伯赛岩体位于镁铁质一超镁铁质岩体线性走向的最南端,出露于南乌拉尔山脉的西坡,在乌拉尔主断层带的正面。金伯赛岩体逆掩在整个蛇纹岩混杂岩上。混杂岩依次位于健石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岩的顶部。这些岩石又依次逆掩在俄罗折地台的古生代冒地斜沉积层上。
伊卡-西宁斯基岩体
沃伊卡-西宁斯基岩体出露在极地乌拉尔山脉的东坡,该岩体长约300千米,宽约70千米,为乌拉尔山脉最大的镁铁质一超镁铁质岩体。该岩体出露和保存得极好,蛇纹石化程度很轻。该地区构造以冲掩岩席为主,后者已从东南向西北发生了移动,后来位于俄罗斯地台的始寒武系一直到上石炭统冒地斜沉积岩的顶部。
矿产资源
乌拉尔地区是世界上矿物资源储量最丰富与品种最齐全的地方之一,铁矿储量占俄罗斯总量的15%。乌拉尔的采铜量居俄罗斯第二位(换算成金属)及俄罗斯铝矾土的70%,这里还有世界最大的石棉与钾矿。就有用矿物的多样性来说,乌拉尔在苏联所有矿业区里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乌拉尔共计有800种以上的矿物,并有12000多处有用矿物的矿床。
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矿产差异明显,东坡主要分布着磁铁矿、铜矿、镍矿、铝土矿、铬铁矿、金矿、铂矿等金属类矿产,同时也分布着一部分非金属矿,如石棉、云母和耐火土等;西坡的矿产则主要是钾盐、石油与天然气。从资源分布的集中程度来看,乌拉尔山脉的矿产聚集区是其中部地带,该处的矿产资源是乌拉尔地区的象征,也是这一地区近三个世纪以来矿业发展的基础。各种宝石储量丰富,种类繁多,有甲山翡翠、碧玉、孔雀石、水晶、黄晶和紫石等共计55种以上,故乌拉尔山脉有“石带”“苏联的珍奇宝库”之称。其中,乌拉尔山脉祖母绿开采历史悠久,始于1831年。本世纪初祖母绿和绿柱石原石年产量达万克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以铁矿石的开采为主。
乌拉尔在铁矿上除了包含磁铁矿、褐铁矿,赤铁矿和铭铁矿以外,还有钛磁铁矿。乌拉尔最丰富的磁铁矿矿床位于南乌拉尔的马格尼特山(磁山,位于南乌拉尔),以及维索卡雅山和勃拉哥达特山西区(中乌拉尔)。在褐铁矿的矿床中,南乌拉尔巴卡尔斯克的褐铁矿矿床具有最重要的意义,这里的矿石以质量优异著称。南乌拉尔的哈里洛夫铁矿的矿石成分中含有多种为冶炼优质钢所需金属的综合性铁矿石,对冶金工业有特殊的价值。此外,在乌拉尔的卡卡纳尔山、第一乌拉尔斯克和库萨区都蕴藏有大量的钛磁铁矿。
乌拉尔集中了苏联将近全部的著名的铬矿。最大的是分布在库什瓦以北的萨拉诸夫铬矿。铬和钛一样可以用来制造超硬合金,此外铬还可以镀在金属晶上防止生锈。
乌拉尔铜矿的开采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乌拉尔在铜的储量上曾占全国第一位。乌拉尔的铜矿床可以分为深成矿床和沉积矿床两种类型。深成矿床主要分布在山脉东坡,为黄铜矿;沉积矿床(铜矿砂)分布在山脉西坡,自彼尔姆直到奥伦堡延展成一条几乎不断的铜矿带。
索利卡姆斯克的镁矿与钾矿,其储量也具有世界意义。乌拉尔具有储量巨大的铝矾土。
在200多年中,乌拉尔的金矿曾经吸引了许多“采金者”,也是之前苏联最重要产金区域之一。乌拉尔白金的储量曾占世界第一位。
乌拉尔有冶金用的焦煤和燃料煤,例如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的褐煤矿和无烟煤、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的库尤加津煤矿和奥伦堡的顿巴罗夫煤矿。
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东北80千米处,蕴藏着有名的巴仁诺夫斯克石棉矿。
地形地貌
乌拉尔山脉平均海拔500~1200米,山脉的宽度为40~150千米,最高峰为1894米高的纳罗达峰。山峰多呈浑圆状,以低、中山为主,多古老平坦面。山脉北部较高,南部次之,中段低平,西坡较缓,东坡较陡,自北向南可分为以下五段。
极地乌拉尔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一般海拔600—800米,宽20—30千米,最高峰派伊尔山海拔1499米,多数山地高出地平线1000~1100米,,受第四纪冰川作用影响,多冰斗、悬谷、槽谷等冰川地貌,北纬64°以北的西坡有现代冰川,属典型的阿尔卑斯禮皱山地,计143条,总面积 25万平方千米。从康斯坦丁诺夫卡门山延伸到库尔嘎河;一般海拔600~800米,宽达20~30千米;锐利山峰中夹杂有密集的浑圆状山顶,其中帕伊耶尔山最高,海拔1499米。
亚极地乌拉尔山,长150千米、宽约80—100千米,山势较高,小山岭多河谷、垅岗,岭顶多缺口,南北绵延150千米,除纳罗达峰外,卡尔宾斯基山海拔达1878米,一些小山岭被深切成许多河谷、垅岗,岭顶多缺口。亚极地乌拉尔向南伸展至休戈尔河(Shchugor River),长达225余千米。这一段有整个山脉的最高山峰,如纳罗达峰(高1894米)和卡尔平斯克峰(高1878米)。这前两部分都是典型的阿尔卑斯山地,散布有冰川和深厚的永久性冻土。
北乌拉尔山由一系列海拔1000—1200米的南北向平行山脉和纵谷组成,山岭密集,最上部有剧烈地割地形,最高峰捷尔波斯伊兹山海拔1617米。它向南延伸至乌西瓦河(Usva River),长达547千米以上;多数山顶高达3300尺,最高峰捷尔波斯伊兹山(高1617米)。北乌拉尔山泰加林地区从萨勃利亚山南麓开始,一直延伸到康日阿科夫山和科斯瓦山。大体上由两列纵向山脉组成,其中东面有一座分水岭一波亚索威山,北乌拉尔山的最高峰—风山就屹立在山脉的西侧。北乌拉尔山三四个古夷平面表现得特别明显,山原阶地分布广泛,阶地的数童、大小、宽广,山坡的长度和高度不仅在各山顶上变化很大,而且在同一山脉的各个山脉上也有显著差别。总的来说,北乌拉尔山气候比较寒冷湿润,降水量充沛,这也给北乌拉尔山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乌拉尔向南伸展至乌法河(Ufa River),长322多千米;山高很少超过488米,最高峰中巴塞格山(Mount Sredny Baseg)高达994米,大多数山脉顶端较为平整。中乌拉尔山呈准平原,山势较低矮、平缓,最高峰伊舍里姆山海拔1331米,最低处350米,结晶岩地区山岭孤立,石灰岩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盲谷、溶洞、喀斯特成因湖泊遍布。
南乌拉尔山东西最宽达150千米,山势北高南低,多垅岗、河谷,最高峰海拔1640米。南乌拉尔山由东北—西南向和南北向古老变质岩组成的山脉,被深切成许多纵向与横向的垅岗、河谷,最高点亚曼套山海拔1640米。南乌拉尔延伸至乌拉尔河向西拐弯处,长约547千米;它由一些海拔1189米的平行的山脊组成,最高点亚曼托山(Mount Ya米antau)高1640米。这一部分的终端是穆戈贾尔山宽阔的高地。
水文
乌拉尔山脉还是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同东坡鄂毕河流域的分水岭。起源于乌拉尔山脉的河流,不是注入北冰洋就是注入里海。白绍拉河汇集极地乌拉尔山、亚极地乌拉尔山和部分北乌拉尔山的所有西坡的水,倾入巴伦支海;其最大的支流为伊利奇河、休戈尔河和乌萨河。几乎所有东坡的河流都属于鄂毕河系,都注入喀拉海。它们之中最大的是托博尔河、伊谢季河、图拉河、塔夫达河、北索西瓦河和利亚平河。乌拉尔山脉西坡降水多于东坡,因此西坡各河流水量大于东坡的河流。乌拉尔山脉发育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鄂毕河等。
伏尔加河
伏尔加河水源以融雪为主,约占55%,雨水占4%,地下水占41%。冬季结冰,冰期长达140-100-90天,上游冰期较长,下游较短,到河口阿斯特拉罕处无冰期有246天。伏尔加河流量很大,约为每秒8000立方米,春季流量最大,约占全年总流量的60%,春夏两季约占24%,冬季约占10%。
伏尔加河含沙量在一年内有很大变化,并与年水量有关。平均含沙量在杜博夫卡附近约为0.105千克/立方米。输沙量每年约2700万吨。
乌拉尔河
乌拉尔河发源于乌拉尔山脉的南部,自北向南流动,而后折向西流动,到了下游地区又折回向南流动,最终注入里海里海。乌拉尔河流域面积约为23.1万平方千米,干流全长约为2428千米,位列世界第四位。
乌拉尔河中上游地区流经山地丘陵地形,河流落差较大,流速快,而中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河流落差小,流速慢,萨克马拉河是其最大的支流。乌拉尔河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流经的国家有两个,分别是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世界上最长的内陆河伏尔加河就位于乌拉尔河以西,同样注入里海,乌拉尔河的年径流量约为80亿立方米,大气降水是主要的补给来源,由于纬度较高,冬季气候寒冷,通常会有大量积雪,在气温回升的春季融化,汇入乌拉尔河,形成春汛。
鄂毕河
发源于阿尔泰共和国山的比亚河和卡通河在阿尔泰边疆区的比斯克西南汇流形成鄂毕河,若以卡通河为源头计算,鄂毕河全长为4315千米。若以额尔齐斯河为源头计算,则全长5410千米,流域面积297.3万平方千米。鄂毕河流域是西西伯利亚地区的主要运输通道,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每年上游约可通航190天,下游约可通航150天。鄂毕河流域面积近297.5万平方千米,集水区约占喀拉海流域的一半,为世界第六大集水区。
土壤
乌拉尔山脉北部直至60°N,以带有很多泥炭土的沙壤质生草灰化土为主,此外还有粘质土壤;在60°—55°N为粘壤质灰化生草土地带,分布着轻沙质粘土与泥炭,且在粘土质生草灰化土地带的南端夹杂有一片黑土状土壤。自55°N以南,则以黑土为主,再往南逐渐转为栗色粘土及浅褐色干草原土壤。沿着山脉的峰顶自北而南是一条分布在岩层上面的乐质粗骨土地带。山脉最高部分几乎未曾经历过土壤形成过程,主要是裸露的或覆有苔藓植物的岩壁和浮沙。
生物多样性
植物
乌拉尔山脉森林资源仅次于西伯利亚、远东与俄罗斯欧洲板块北部区,其中针叶林占林地的2/3。乌拉尔山脉跨越多个植物带,最北端为冻原,向南先后渐变为广阔的混合林,大草原,穆戈贾尔山周围的半荒漠。山脉西坡分布着大片阔叶林和针叶林,林中生长着椴树、橡树、槭树、白桦等树种;东坡多分布落叶松,阔叶林很少见。
乌拉尔山脉跨越好几个植物带:最北为冻原,向南渐变为广阔无垠的混合林,更南为大草原,最后是穆戈贾尔山周围的半荒漠。羽状禾草和各种禾草多生长于黑钙土(黑土)和浅黑色栗钙土中。其他具有特色的植物有:车轴草属、羊茅和梯牧草。在乌拉尔河之南,大草原浅色栗钙土上长着蒿和半荒漠植物。
南乌拉山比较潮湿的西部山麓丘陵上,遍布欧洲阔叶树种,大多覆盖有混合林,树木生长在一种灰色山林型的土壤中,一般生长心叶椴、榆等阔叶树与新疆冷杉、新疆云杉等。东部山坡上,多长有落叶松,云杉、冷杉属、松树和落叶松的泰加林。在北乌拉山,北乌拉尔的森林主要由西伯利亚树种,如松树、冷杉、落叶松等构成,西伯利亚雪松分布很广,随着海拔上升分布有落叶松和白桦林带,由南向北树木分布逐渐稀疏,最后变为山地冻原。
自然带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变化明显,植物丰富多样。北乌拉尔的森林主要由西伯利亚树种(松树、冷杉、落叶松等)构成,南乌拉尔与后乌拉尔则遍布欧洲阔叶树种(橡树、尖叶枫和榆树等)。中乌拉尔东坡主要是松林,西坡由于降水较多,以秦岭冷杉林或枞树冷杉属混合林占优势。
动物
乌拉尔山脉动物品种与邻近的东欧和西西伯利亚地区地区差异较小。冻原中最珍贵的动物是北极狐,还有少量鄂毕旅鼠、雪鸮、冻原山鹑和驯鹿。夏季有许多野鸭、雁和天鹅在此繁殖生长。在乌拉尔山脉中,数量最多、品种最复杂的动物如棕熊、猞猁、北极狼獾等都栖息在森林地带。在泰加林中鸟类有松鸡、黑琴鸡、雪鸟、杜鹃和花尾花尾榛鸡。在南乌拉山西坡的混合阔叶林中栖息有狍、獾和艾鼬,还有许多俄罗斯欧洲地区的典型鸟类如日本歌鸲、黑枕黄鹂等。大草原和半荒漠区域最常见的动物是啮齿目,如小地鼠、跳鼠科等。北乌拉山的河流和湖泊盛产鱼,如马河白鲑、普通鲑、茴鱼和海鳟。
自然保护区
20世纪,乌拉尔山脉地区由于经济的飞速增长以及人类活动的增加,该地区的自然生物和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苏维埃时期建立自然保护区恢复生态。乌拉尔山脉地区大致有有三个自然保护区,分别是位于北乌拉尔山的伯朝拉——伊雷奇自然保护区、中乌拉山维西姆自然保护区、南乌拉尔山的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保护区。
伯朝拉——伊雷奇自然保护区
伯朝拉——伊雷奇自然保护区面积达721322公顷。有松林、雪松林、高山冰原和洞穴。有紫貂、貂及其杂交种基达斯貂。
维西姆自然保护区
维西姆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乌拉尔,曾于1946年-1951年开放,1971年重新开放。面积13319公顷,有山地泰加林、柞树林、云杉林。有驼鹿、貂、西伯利亚、伶鼬、紫松貂,猞猁和水獭亚科。
巴什基尔自然保护区
巴什基尔自然保护区建于1930年,位于别拉亚河湾处,面积63915公顷。植物有松林和阔叶林,动物有马鹿、狍、黑琴鸡等。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俄罗斯历史进入俄罗斯帝国时期。他野心勃勃,尝试建立庞大的俄罗斯帝国。他除了把钦察汗国碎裂在欧洲的几个汗国吞并以外,还时刻觊觎着。为了征服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汗国,他委托商人斯特罗甘诺夫家族完成征服大业。
1581年 9月,斯特罗甘诺夫家族派遣哥萨克叶尔马克率领840人踏上了征程,这支队伍溯丘索沃耶河而上,出征西伯利亚汗国。中国远征军顺利翻越乌拉尔山脉,经过不太远的连水旱路,进入鄂毕河流域。次年抵达托博尔河地区,遇到鞑靼人的顽强抵抗。
1582年10月,叶尔马克·奥莱宁进入西伯利亚汗国中心,在卡什雷克附近打败库楚姆汗的部队。1584年,叶尔马克在额尔齐斯克遭到库楚姆汗的伏击,败退中溺死在额尔齐斯河。1598年,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最后战胜库楚姆汗,完成了对西伯利亚汗国的征服。
俄罗斯占领西伯利亚汗国后,通过野蛮剥削西伯利亚地区汗国原住民,大量掠夺被征服地区的紫貂、狐狸皮、松鼠皮,以及其它珍贵动物的毛皮和大量物资。此后便有无数人慕名沿着叶尔马克开辟的道路,越过乌拉尔山脉,前往西伯利亚荒野。
俄国在殖民鄂毕河中下游的同时,开始向东方进行探索。1600年,沙皇派遣督军沙霍夫斯基率领100人的哥萨克远征军,从鄂毕河下游出发进行探险,途中几度遇险,最后在离河口200俄里的地方,修建了曼加结亚城。
曼加结亚城建立以后,俄国政府立即设置郡县,选派督军进行管理,对辖区土著民族收取毛皮税。之后,俄国人在该地区很活跃,从鄂毕河向北一路直下,驶入北冰洋,然后向东行进,抵达叶尼塞河河口,然后向东抵达泰梅尔半岛附近。另一支哥萨克骑兵探险队溯流而上,在下通古斯卡河和中通古斯卡河流域成功的征收了毛皮税。1601年,沙皇又派遣了一支300人的队伍,对叶尼塞河进行探险,最终在1607年在河口处修建了图鲁汉斯克。俄罗斯最终征服叶尼塞河下游地区。
俄国人相继在叶尼塞河流域建立了纳雷姆城、托木斯克城和凯特城。1609年,哥萨克又驶入上通古斯卡河,但遭到当地的鞑靼人、柯尔克孜族、布里亚特人的激烈抵抗。俄国人故技重施,在土著人的领地内强行建立了库兹涅茨克,并设置督军,建立县制。
1619年,哥萨克人建立了叶尼塞斯克,标志着叶尼塞河流域基本上被俄国人占据。1628年,哥萨克骑兵建立了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俄国人凭借这些据点开始大规模镇压当地通古斯人的起义。
1622年,由五十人长格里高利·谢苗诺夫率领40人,从曼加结亚动身,经叶尼塞河而后转入下通古斯河,但这支队伍最终没有找到勒拿河。1628年,比杨达率领40人从图鲁汉斯克出发,溯下通古斯卡河而上,经连水旱路最终驶入了勒拿河,溯流而上,抵达贝加尔湖附近。随后一批又一批的探险队开始前往勒拿河,他们不断与“骑马的雅库特汗国”发生冲突。30年代,俄国人已经踏遍了整个勒拿河流域,并且建立了数个军事据点。其中在1632年建立的雅库茨克,成为俄罗斯在整个东部西伯利亚地区扩张的中心。
西伯利亚三大河流相继落入俄罗斯之手,但俄国人并没有停下一路向东的步伐。1639年,俄国人首次闯入鄂霍次克海,从此打通了朝向太平洋的窗户。1640年,哥萨克伊凡诺夫首次入侵科雷马河。1648年,杰日涅夫抵达亚洲楚科奇半岛的东北角。至此,俄国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扩张,已经从乌拉尔山脉一直扩张到了白令海峡。
第一个把乌拉尔山脉定为欧亚分界线的是俄国历史和地理学家塔吉谢夫。早在18世纪,他就通过实地考察,发现从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分流的流域内的动植物群差别十分明显。向西流的河里的鲤鱼鱼体发红,而向东流的河里的马克鲟鱼、折东鱼的鱼体发白。于是他断定乌拉尔山东麓是欧亚分界线,后来这一说法逐渐被人们接受。
人口和语言
乌拉尔人口在民族组成上较为简单,俄罗斯人占人口总数3/4以上,其他人口较多的民族是巴什基里亚人、科米一彼尔米亚克人、乌德摩尔梯人和鞑靼人,散居在前乌拉尔各地,人口平均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17人。苏维埃时代,在乌拉尔因大力发展矿业而显著提高了人口密度和城市人口的百分比。由于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城市人口百分比从1926年的25%增加到1939年的36%,其中,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省的城市人口百分比最高。
经济贸易
乌拉尔区在沙皇时代以生产刀剑火炮等武器和精巧的大理石、宝石制品而著称,现在则以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机器制造工业、化学工业,木材工业和燃料工业为主。乌拉尔的自然条件,使乌拉尔成为最适宜发展化学工业的地区之一。在未发明利用煤炭熔炼生铁的方法时,乌拉尔以其优质的矿石、丰富的木材,在世界金属冶炼业中曾起非常巨大的作用。在十八世纪,乌拉尔就把当地所出产的金属输出国外。
交通运输
乌拉尔在客货运输、商品交换、金融业务与其他业务服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潜力不仅能保证自身的需要,而且还保证邻区的需要。乌拉尔地区有俄罗斯最长的电气化铁路,最大的交通通道,平行分布着铁路,石油与天然气高压管道,通讯管线与公路干线。而呈子午线状的彼尔姆一阿尔汉格尔斯克铁路干线的兴建,具有保证乌拉尔通向欧洲及连接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的极为重要的意义。将叶卡捷琳堡机场改造为现代国际机场对于乌拉尔融人世界市场十分重要。
科考研究
在科研上,乌拉尔科研人员占俄罗斯各相关领域总人数的7.1%;乌拉尔经济区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占俄罗斯国内各种科研经费的8.3%,仅在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37个研究所里工作的就有400个博士与1560个副博士。国家对在军转军转民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支持能促进“增长带”与“增长点”的建立,这有助于进行乌拉尔经济结构的改革和在区内形成物质生产的“智能结构”,并成为21世纪经济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
主要城市
叶卡捷琳堡
叶卡捷琳堡位于矿产和宝石资源极其丰富的欧亚之交的乌拉尔地区,虽然它是一座建城不到 300 年的年轻城市,但几乎经历了近代俄罗斯所有的重要历史时刻。因为地缘政治的特点,叶卡捷琳堡被称为“乌拉尔之都”。
车里雅宾斯克
车里雅宾斯克是乌拉尔山脉地区第二大城市,位于南乌拉尔东麓,跨米阿斯河(Река Миас)两岸(鄂毕河流域),始建于1736年。同时还是一个重要的工业中心,主要工业部门有黑色冶金和有色冶金、机器制造、轻工、食品和建材等工业。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业都很发达。
乌法
乌法是巴什基尔自治共和国的首都,位于别拉亚河(Река Белая)畔(卡马拉支流),始建于1574年。它是巴什基尔自治共和国的工业中心,主要工业部门有石油加工、化工、机器制造、木材加工、轻工和食品等工业。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1990~1996年期间,乌拉尔经济区下调工业产量,但依然存在生态问题。按从固定的排放源向大气层排放的污染物量计算,乌拉尔在俄罗斯各经济区中占首位。1990~1997年乌拉尔经济区的排污总量占俄罗斯的23%~26%。其中,乌拉尔所有采掘与加工工业中心城市均被俄罗斯联邦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部列入了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名单。
此外,乌拉尔地区地表水的污染情形更严重,从1991年到1997年污染水的排水量实际上没有任何改变,主要问题是土地的工业性破坏问题以及主要是由原料矿采部门的经营活动造成的废渣问题。在乌拉尔经济区每年堆积2立方千米的各种残渣废料。据估计,乌拉尔因用作堆积场而遭破坏的土地已逾2千平方千米,相当于欧洲一些小国家的面积。
核污染事件
1957年9月29日,在乌拉尔地区的克什特姆、车里雅宾斯克两城之间的一个地下核废料存储罐发生爆炸,一片直径l0千米的带有放射元素的烟云升空。1万多居民当即撤离污染区。据原苏联遗传学家若列斯·梅德韦杰夫估计,这次爆炸后几天就有几百人因辐射致死,当年至少有1000人死于辐射。
由于天气极恶劣,狂风把放射性烟云刮到数百千米之外,结果造成南乌拉尔地区3000平方千米的核污染,区内草木不生,成千上万的人患了辐射病。但是,当受核辐射的居民被送到医院后,医生不懂放射性核医学,不知道如何根据患者所接受的辐射量对症治疗,结果,导致很多患者濒于死亡。事故一年之后死了几千人,三年之后死了几万人。
环境保护
为保护环境,乌拉尔山脉建有伯朝拉—伊雷奇、维西姆、巴姆克里和伊利明等著名自然保护区。乌拉尔山脉北部的科米原始森林,1995年作为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按许多专家的意见,在生态环境上,应分散生产并采用高效率的净化装置。
风景名胜
科米原始森林
俄罗斯境内的科米原始森林位于乌拉尔地区和乌拉尔山脉的冻土地带。平均海拔在98-1895米,占地328万公顷,其中有65万公顷属于缓冲地带。它是目前欧洲现存面积最大的一片原始森林。科米原始森林属于亚寒带森林,东北端植被为冻原植被,即青苔、地衣和矮灌丛,向南矮树逐渐为茂密的泰加林或针叶林所替代。1984年,该地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生物圈保护计划》。1995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作为自然遗产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尤格德瓦国家公园
尤格德瓦意为“纯净的水”,位于俄罗斯北部科米共和国境内,靠近极圈。1994年成立了占地一万九千平方公里的“尤格德瓦国家公园(Yugyd Na National park)。在这公园里,遍布寒带针叶林,有一百八十种鸟和山兔、驯鹿、貂、等哺乳动物在里面栖息繁衍。
参考资料
俄罗斯地质概况.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2023-10-15
对俄罗斯来说,乌拉尔山意味着什么?.国家人文历史.2023-10-15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叶卡捷琳堡总领馆.2023-12-04
俄两个联邦主体正式合并为彼尔姆边疆区.中国法院网.2023-12-04
车里雅宾斯克州.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叶卡捷琳堡总领馆.2023-12-04
俄罗斯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总理:希望跟中国各领域开展合作.中国网.2023-12-04
显生宙.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202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