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韩翃

韩翃

韩(约719年-约788年),字君平,南阳郡(今属河南省)人。唐代诗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韩翃出身名门,祖父是荆州刺史韩朝宗。韩翃早年生活贫寒。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韩翃以诗学才艺被御招,入居翰林院,作翰林待诏。因不甘寂寞,于是,韩翃离京去河北省访求名师,后返回长安,准备科举。借着自己的“诗名”,于玄宗天宝,观光上国,周游京城,交结侠少,过了一段较为轻狂的岁月,且赢得一富豪李生的友好相待,获得李生赠送的柳姓。天宝十三年(754年)登进士第。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韩翃回乡探望双亲,报喜中进士,与柳氏分别。

李豫宝应元年(762年),淄青节度使侯希逸聘其为幕中从事。永泰元年(765年),侯希逸为其部将所逐,韩翃随其在长安闲居。大历三年(768年)三月,汴宋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田神功来朝,韩翃入其幕府。大历九年(774年),又为新的汴宋节度使田神玉从事。其后历事继任节度使李忠臣李希烈李勉。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因作《寒食》诗被李适所赏识,除驾部郎中、知制诰,官至中书舍人。约贞元四年(788年),韩翃卒于官。

韩翃诗名早著,他众体兼备,尤擅律绝,在大历诸子的律诗创作中,韩翃以神韵自得,称雄居首。其《同题仙游观》对仗工整,音律和谐,将眼前景与心中情融为一体;七绝《寒食》诗在描写寒食风俗中融入了雍容典雅的盛世风度,尤其为后人所广为传诵,也备受诗评家的赞誉。韩翃在诗歌中善于锤炼字句,描摹物态,形成清空华丽的风格,其佳作既高华典丽,又风流蕴藉,融盛唐与魏晋于一体,颇见功力。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说他的诗“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十珍之”。现存《韩君平集》三卷。

人物生平

早年

韩翃出身名门,他的祖父是李白曾经投书自荐的荆州刺史韩朝宗。最后官至京兆尹,即长安地区最高长官,韩翃父亲韩质亦做到京兆少尹,即长安地区最高副长官。

韩翃早年生活相当贫寒。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韩翃和李白等都是以诗学才艺被御招,入居翰林院,作翰林待诏。主要职责就是陪宴赋诗,唱和文章。因此,赋诗饯送、陪同游乐也便是其生活的主题。他的早期作品中就有对这种生活的描绘。如《别汜水县陈尉》“花间赐食近丹,烟里挥毫对青阁”“赋诗或送郑行人,举酒常陪魏无忌”。其它还有《送监军李判官》《送深州吴司马归使幕》《同中书刘舍人题青龙上方》《寄武陵李少府》《少年行》等。

因不甘寂寞,韩翃离京去河北访求名师,“高潭魏国访先生,修刺平原过内史”(《送李下第归卫州便游河北》),以名刺河北文士,以期“一举青云在早秋”。韩翃于此求学期间,在诗篇中也留下了访游河北省的足迹,如《送县刘主簿楚》《宿石邑山中》《留题宁川香盖寺璧》等。韩翃在河北停留不久便返回京城。韩翃本可不必参加科考,走门荫途径入仕。但他意欲一搏科场,凭才华登第,遂在李隆基天宝客居长安,准备科举。因韩翃不愿伸手从家里要钱,故“羁滞贫甚”。

韩翃借着自己的“诗名”,于天宝年间,观光上国,游于京城。其“性颇落拓”,得以交结侠少,在长安过了一段较为轻狂的岁月,且赢得一富豪李生的友好相待。在玄宗朝,韩翃获得李生赠送的美人柳氏(《本事诗》所载)。天宝十三年(754年),韩翃考中进士。唐朝士人及第后,并不能立即获得官职,需待吏部考核,是为守选。守选期间,韩翃继续在长安居住。一年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韩翃意欲赴驻守潼关抵挡叛军的哥舒翰军中效力,写下《寄哥舒仆射》一诗,慷慨表示“万里长城家,一生唯报国”。然而,韩翃不为哥舒翰所用,只能继续在长安守选。此后柳氏劝韩翃回乡探望双亲,报喜高中进士,遂与柳氏分别。

中年

李亨上元二年(761年),肃宗任命令狐彰为滑、卫等六州节度使。韩翃寄书令狐璋,其《寄令狐尚书》一诗中写道:“他日感恩惭未报,举家犹似涸池鱼”,请求汲引。可见,在时事纷乱之下,韩翃的目光从此投向了幕府

李豫宝应元年(762年),为了表彰各地节度使在平叛过程中的功劳,淄青节度留后侯希逸来朝。据《本事诗》,韩翃被侯希逸辟为幕僚,其官衔为检校员外郎

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七月,侯希逸被部将兵马使李正己发动兵变驱逐,代宗授予他尚书右仆射的虚职,允许他带亲随文武居住京城。韩翃跟随侯希逸,回到阔别十年的长安。返京后,闲居长安,与钱起郎士元大历诸子进行了酬唱交往。其间,韩翃或做过两年武弁小职。

大历三年(768年)三月,汴宋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田神功来朝。其时,韩翃有《寄上田仆射》一诗,诗云“:仆射临戎谢安,大夫持宪杜延年”,所以韩翃入汴宋节度使田神功幕。大历三年(768年)七月,王缙赴镇州,韩翃有《奉送王相公赴幽州巡边》一诗,便作于此时,诗中“塞草连天暮,边风动地秋”句尤为人激赏。大历四年(769年),冷朝阳登进士第,不待授官即归金陵省亲。临行前,当时在长安钱起李嘉佑李端等人均有送行之作,韩翃也有《送冷朝阳还上元》诗。

大历九年(774年)正月,田神功去世,二月其弟田神玉为汴宋留后,韩翃继续留在汴宋田神玉幕中。田神玉于大历十一年(776年)死去。田神玉死后,汴宋部将李灵曜发动叛乱,朝廷派淮西节度使李忠臣前往平乱。同年十二月,淮西节度使李忠臣兼开封市刺史,治汴州。李忠臣为汴州刺史,韩翃继续留在汴州,又在李忠臣幕中。大历十四年(779年),李忠臣又为其部将李希烈所逐,朝廷即以李希烈为蔡州刺史。韩翃此时又作《为李希烈谢留后表》,在李勉开始任汴州刺史、汴宋节度使后,韩翃则继续留在李勉幕中。韩翃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迎来送往的送别、赠别诗。

晚年

建中元年(780年),李适因为极其欣赏他的《寒食》诗,御笔亲授驾部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贞元三年时(787年),韩翃曾跟随皇帝游诸苑,受命赋诗《看调马》。贞元四年(788年),韩翃卒于官。

个人作品

版本流传

韩翃现存164首诗歌,按题材内容可分为酬赠诗、乐府、边塞诗,其中有酬赠诗137首,包括送别诗、宴饮题赠诗。题目中明确标有“送”或“别”字的诗歌有100首,占现存作品六成之多。

宋代著录韩翃集5卷(见于《崇文总目》《新唐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宋、元本今皆不存。明清时期,韩翃集主要有5卷本、3卷本两个系统。

5卷本系统不分体,多为抄本,或保留了宋、元本原貌。有杨以增旧藏清叶万校补明抄本《韩君平诗集》,黄不烈曾据明正德间刘成德编刊《唐大历十才子诗集》收录《韩君平集》8卷进行校跋,又有《唐四十四家诗》明抄本、《唐四十七家诗》明抄本,今皆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另外,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席启寓琴川书屋《唐诗百名家全集》收《韩君平集》5卷源出于抄本。

3卷本系统分体,多为刻本,有明铜活字本《唐五十家集》,今人陈尚君《明铜活字本〈唐五十家诗集》印行者考》推测为正德、嘉靖年间苏州吴县徐缙印行。明嘉靖十九年(1540)《唐百家诗》本,今藏上海图书馆。嘉靖三十三年黄贯曾浮玉山房《唐二十六家诗》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皆有藏。万历四十一年(1613)江元刻本原为傅增湘旧藏,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清康熙四十五年扬州书局刻《全唐诗》即以江元提本为底本。康熙龚贤半亩园刻本《中晚唐诗纪》本,今藏美国国会图书馆。另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姜道生《唐三家集》刻本1卷,编次与3卷本同,实为简明计,合并3卷为1卷者。

主要诗作

《寒食》

其他代表作品

艺术特色

韩翃诗名早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众体兼备,尤擅律绝,在大历诸子的律诗创作中,韩翃以神韵自得,称雄居首,其《同题仙游观》,对仗工整,音律和谐,将眼前景与心中情融为一体。七绝《寒食》诗在描写寒食风俗中融入了雍容典雅的盛世风度,尤其为后人所广为传诵,也备受诗评家的赞誉。韩翃在诗歌中善于锤炼字句,描摹物态,形成清空华丽的风格,其佳作既高华典丽,又风流蕴藉,融盛唐与魏晋于一体,颇见功力。

题材内容

韩翃现存164首诗歌中,按题材内容可分为酬赠诗、乐府、边塞诗,其中有酬赠诗137首,包括送别诗、宴饮题赠诗。题目中明确标有“送”或“别”字的诗歌有100首,占现存作品六成之多。

送别诗

韩翃的诗集中留下了大量的送行诗,但他在诗中却从不作缠绵绯侧之情,即从不作苦语,不发怨声,而是情调格外的轻松。例如送友人从军,他高唱“自有从军乐,何须怨解携”(《送戴逵赴凤翔幕府》),表现得意气昂扬,令人感奋。送友人下第,他宽慰对方,“功名自有期”(《送韦秀才》),并且激励友人,“一举青云在早秋,恐君从此便淹留。有钱莫向何间用,载笔须来阁下游”(《送李下第归卫州便游河北》)。这样的豪迈刚健之气,这样的倜傥磊落之才,从他同时代的大历诗人中是很难见到的。

边塞诗

通观大历诗,写军旅生活的边塞诗中,销尽了奋发乐观的豪迈情调,不再显示出建立功业的雄心和渴望。更多的是描绘边听数组的凄苦生活以及绝望心里,但韩翃的诗歌却另有一番情调。韩翃作品中有着只有在盛唐诗歌我们才能看到的勃勃英气和慷慨之志气,有着保家卫国的建立功业的心态,更为可贵的是他对国家依然充满着无比的信心。想起家乡,虽然思念,但随即振作起来,勉以功名志业,不作悲戚之词。郁结的心绪似乎也愁云消散。语言的豪迈,刚劲,才气的磊落,在大历诗人中很少见到。这种类于盛唐的狂放与自信,不仅表现在对统治者的充满信心,也体现在对个体的奋发乐观的豪迈中。

艺术成就

韩翃在盛唐精神的影响下,在中唐大历时期审美精神感召下,诗歌创作呈现多样风格。在他那个时代,韩翃虽然不是一流诗人大家,但在诗歌的艺术方面能将盛唐风格和大历诗风揉合得如此完美的也只有韩翃了。纵观韩诗,呈现盛唐气势的诗歌要占多数,所以有人说,韩翃的诗歌是盛唐的余音。

诗歌体裁

韩翃的中年时期,可谓诗人创作的高潮时期。韩翃在诗歌体裁运用上的娴熟,各种诗体如律诗、绝句、乐府、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都见于其诗作中,可谓是将唐诗在体裁上运用到了极致。此外,韩翃的炼词造句之功也不可没。尽管没有太多的名篇传世,但还是留下了不少警句,如“露色点衣孤屿晓,花枝妨帽小园春”、“风荷花碎,霜迎栗开”(《送客之上谷》)、“山色随行骑,莺声傍客衣”(《送李侍御归宣州使幕》)、“公河映湘竹,水驿带青枫”(《送赵评事赴洪州使幕》)、“客衣筒布润,山舍荔枝繁”(《送故人归蜀》)、“孟月途中破,轻冰水上残”(《送客归广平》)等等。

气骨风调

韩翃一生经历颇为曲折坎坷,虽少负才名,待诏翰林,却名高位卑;虽科举及第,却逢遭家国离乱,他的前半生犹如造化弄人的恶作剧,他的后半生大都在幕府中度过,成为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幕府文人。但是,在韩翃的作品很少能找到他嗟叹命运不济的凄悲自伤之作,反而流露出了调态动人的少年之气。于不幸的人生中成功地实现了自我的救赎,这才是诗人身上令人感召的力量。

盛唐风格

韩翃诗总的特点是近于盛唐。他的诗歌一反大历诗歌情绪的低落,没有颓废的情调,磅礴的气势,轻扬的韵律,很接近盛唐的风格。韩翃尤为擅长七言古诗,如《和高平朱参军思归》等,形式多样,而且遣词造句也十分流畅纯熟。再如《张山人草堂会王方士》《赠别上元主簿张著》《送别郑明府》数首,有李颀七言古诗之风;《别汜水县尉》有卢照邻笔意;《别李明府》《送万巨》《寄雍丘窦明府》则近于崔颢而更有婉转徐之妙。这些大都辞藻华丽,气势充沛,足以凌越同而可身盛唐。韩翃的七言绝句也保持着盛唐诗人那种意气风发、韵调轻妙的特色。韩翃将这种盛唐风格用在应酬的场合,使他获得了他所希望的成功,得到了后人的激赏。

装饰风格

韩翃诗中镶嵌了诸多的名物和人物,这是一种装饰的美。正是这种装饰的美使韩翃的笔下呈现出一派富贵气象。“舟领青丝绳,人歌白玉郎”(《送客游江南》);“醉舞雄王玳瑁床,娇嘶骏马珊瑚柱’’(《别李明府》);“踏水回金勒,看风试锦裘”(《送监军李判官》);“绣幕珊瑚钩,春开翠翡楼(《汉宫曲》)。这些诗句都带有浓重的装饰味道。韩翃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接受了盛唐崔颢李颀气骨一派的影响。

整体创作

韩翃的诗整体创作也最近盛唐,有些诗甚至直逼开元天宝诸公。韩翃生当乱世,并且半生辗转,遭际十分坎坷。但他的诗中没有弥漫于大历诗中的那种失意惆怅的情调,没有衰哀颓败的感叹,没有消极退隐的渴望,而是还洋溢着少年昂扬之气,还满怀着高昂的自信和进取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不太注重社会现实,另一方是他太崇尚盛唐之音了。

大历诗人风格

韩翃主要活动在大历时期,他的诗作也有着大历诗人的风格。比如他的五言律诗就常常显露出大历诗人中普遍的清空淡雅的风致来,显示出他对澹静趣味的追求。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客衣筒布润,山舍荔枝繁”(《送故人归蜀》)、“雨余衫袖冷,风急马蹄轻”(《送故人归鲁》)、“野饭秋山尽,行衣落照余”(《送道士侄归池阳》)、“鸣秋山尽,卷帘秋色来”(《题寺房》)等名句,都清楚地表明韩翃对清隽淡净之美,同样有着强烈的兴趣和感受,而且一落笔就清隽脱俗,有极高的韵致。

意象意境

大历时期,诗歌风尚由追慕汉魏风骨转向六朝清丽之风。在创作方法上倾向于朴实的现实主义,注重写实,擅长白描,写情细腻深刻,写景生动逼真,言情体物富有表现力。大历诗的意象主要是描述性的,语言追求清新的风格,甚为炼饰,但句式圆活,意思明快,又很少用典,因而有一种明晰流利之美。作为大历诗人的韩翃,他的诗歌除了有着盛唐诗风的苍茫浑厚,声韵铿锵外,还呈现了类与其他大历诗歌的省净的特点。在《送李司直赴江西使幕》《送故人归鲁》《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等这些作品中,诗中的意象大多是生活中原有的形象,韩翃几乎没有着浪漫的色彩,甚至很少写到它们的颜色。对于意象,诗人叙述的时候,多是用地点,时令等词语来修饰,如“西山树”“秦地酒”“春雪”“梅雨”“竹露”“湖烟”等。使得诗歌的意境更趋向于白描性的境界。

静态描摹

韩翃擅长用静态的手法描写诗歌的画面,这种情况多见于写景诗。韩翃惯于选用一些呈现静态的词语,形容词、动词等来描绘出安详平静,富于静态美的画面。如《题慈仁一作恩寺竹院》云千峰对古寺,何异到西林。幽芬蝉声下,闲窗竹翠阴。诗人谢客兴,法侣远公心。寂寂炉烟里,香花欲暮深。诗中“对”、“到”是动态词,但这组动态词由于它们表达的是存现状态,因而弱化了动词性,呈现为静态。而后面句子则将一组意象剪接起来,“幽磐”“蝉声”“闲窗”“竹阴”。这些并列的意象犹如图画的指示说明,呈现了一种自在的状态。

化实为虚

韩翃象其他大历诗人一样,常用化实为虚的艺术手段,从而使诗歌意象变得清虚而不质实。如《赠别王侍御赴上都》,韩翃诗中写到行人,并没有正面描写他的外形,而是用“翩翩”“马上”等词,虚化了人物,留给读者较大的想象空间,又用人物手执的“简”和佩戴的“银章”来介绍人物身份,但是依然没有直接写人的词语。在介绍行人去向、行程时,借用“万岁街”来代指长安,用“一泉坞”来代指中途宿地。这种化实为虚,化呆板为生动,避免质实的虚化手段,使得意境变得清虚空灵。

寓情于景

诗在盛唐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情景交融的审美范式,诗到大历,情景关系更加密切起来,主观抒情和客观描写的界限消融了。韩翃的诗歌也充分显示了时代的特点,如《同题仙游观一本题上无同字》。“风物凄凄”仙台下的五城楼已经不是客观存在的景物了,它和周围的风物一样着上了“凄凄”之色,而只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向来为人传颂的“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也无一例外地表达了诗人的心境。从砧声似乎能听到秋天到来的声音,疏松的静影,祭坛的空静,细草的幽香,一切似乎做着客观的描写,可是一切又似乎处处有诗人的影子。诗中的每一句写景都不是客观的景物存在,全都笼罩着诗人的主观感受。

人物评价

“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评)

唐韩翃以“春城无处不飞花”一诗见知九重,召知制诰,传为佳话,世尽知之。(清代王士祯分甘余话》评)

德宗西幸,有二马,一号神智,一号如意。贞元三年,蜀中进瑞鞭,有麟凤龟龙之形,色类琥珀。一日将幸诸苑。内厩进瑞鞭,上顾近臣曰:“昔朕西幸有二骏,称二绝,今获此鞭,可称三绝矣。”因吟曰:“鸳鸯白齿新齐,晓日花间散碧蹄。玉勒乍回初喷沫,金鞭欲下不成嘶。”亦翃作也。知翃诗流闻禁中者多,不独“寒食东风”之句而已。(《杜阳杂编》评)

宋人诗话称戴石屏“春水渡傍渡。夕阳山外山”,以为奇句。余观唐韩君平“夕阳山向背,春草水西东”,意同而语尤工。(《升庵诗话》评)

唐人评韩翃诗,谓“比兴深于刘长卿,筋节减于皇甫冉”。比兴,景也;筋节,情也。(杨慎《升庵诗话》卷一四评)

君平高华之句,几夺右丞之席,无奈其使事堆垛堪憎。见珍朝士以此,见侮后进亦以此。(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评)

君平长篇,天才逸丽,兴逐笔生,复工染缀,色泽妙,在天宝后,文房、仲文俱当却席者也。(毛先舒《诗辩坻》卷三评)

相关研究与争议

生平年考

关于韩翃的研究,目前关注较多的是他的生平。关于韩翃的生卒年,史书中虽无确切记载,但却有关于韩翃的生平经历的有限的描述。较早的是中唐姚合的《极玄集》、宋初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零三,其它如《唐诗纪事》卷三十、《郡斋读书志》卷八上别集类、《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上等所载内容与《新唐书》同,并当本于史书。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所载亦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中有关韩翃的诗评。此后,历代所载均以此为蓝本。由上可知,史料均无韩翃生卒年的确切记载。但文献中有关韩翃生平活动的记载,以及韩翃在自己的诗歌中的一些关于其不同年龄段的心理感受的粗略描述如“迟暮”“中岁”等,为其生卒年提供了有效的信息。

翰林待诏

据鞠飞《韩翃生平补考》考证,韩翃于进士及第前曾入居翰林院。“开元二十六年,又有韩翃、阎伯玛、孟匡朝、陈兼李白、蒋镇在旧翰林院”。入居翰林院的人与皇帝“虽有密近之殊,然亦未定名”均无品秩官属,也无独立的官署。所以入居翰林院只给韩翃带来了显赫的地位,但没有给他解决生活的困境。另外,韩翃早期与李白等人同在翰林院,李白在翰林院的时间是从天宝到三年,据以上《唐会要》记载,李隆基开元二十六年改翰林待诏为翰林供奉,这个时间距天宝年间很近了。韩翃在翰林院的时间也应是天宝年间前后。

存诗数量

关于韩翃的存诗,目前说法不一。蒋寅在他的著作《大历诗风》中是这样描述的:韩翃,作品数量171首,在本书第250页的注二中又说《外编》所收有两篇误收,一篇复收,今删去。蒋寅在他的另一著作《大历诗人研究》中则统计韩翃存诗为165首。

《全唐诗》关于韩翃存诗是这样记载的:集五卷,今编诗三卷。累计三卷诗歌共163首。《全唐诗外编》收有两首,一首题为《秋斋》,“山月皎如画,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间人独宿”;另一首为《河上寄故人》。在《全唐诗》中《河上寄故人》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只有四个字“河流晓天”“淮河清烟”,第五句缺一字,“莺声乱啁鹄”。《全唐诗外编》将其补全为“河流香霭晓天,水黯淡清烟。日暖昆吾台上,春深颛顼城边。莺声乱鸣鸿塞,花片细点龙泉。西望情人早至,犹应得醉芳年”。这里不仅把第五句补充完整,而且将《全唐诗》中的“啁鹄”二字改为“鸣鸿”。从第六句“花片细点龙泉”对称的角度来看,《全唐诗外编》的句子当可取。这一首是补充《全唐诗》残缺部分的。

另外,在《全唐诗外编》下卷,在《全唐诗续补遗》卷五中,又补充了韩翃的几首诗歌。其中,《送友人喻坦之归睦州》后注释说,在《全唐诗》中是当作李频的诗歌,《渡淮》在《全唐诗》中注明是白居易的诗歌。另外,摘取了《送元还江东》《华亭夜宴庾侍御宅》《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中的几句诗,与《全唐诗》对照并没有什么不同。倒是补充了《丹阳送韦参军》,是《全唐诗》和《全唐诗外编》上卷中不曾有的。诗歌内容如下“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这样,韩翃的今存诗应为165首。与蒋寅先生在《大历诗人研究》中统计相同。

轶事典故

御笔点官

韩翃年轻时很有才华,很有名气。侯希逸镇守青淄时,韩翃在他手下当从事。后来被罢官,在家闲居十年。李勉去镇守夷门时,被启用为幕僚,当时韩翃已经到了晚年,和他一起任职的都是些年轻人,对他不了解,看不起他写的诗。韩翃很不得意,多称病在家。唯有一个职务不高的韦巡官,他也是一个知名人士,和韩翃相处的很好。一天半夜时,韦巡官扣门声很急,韩翃出来见他,他祝贺说:“你升任驾部郎中了,让你主持制(起草皇帝所下文告和命令)。”韩翃很吃惊说:“不可能有这种事,一定是错了。”韦巡官坐下后说,皇帝的文告、命令,缺少起草的人,中书省两次提名,皇帝没批。又请示,德宗批示:用韩翃。当时还有一个同韩翃同名同姓的人,任江淮刺史。又把他两人上报皇帝,皇帝批示说:“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节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就用写这首诗的韩翃。韦巡官又祝贺说:“这不是你写的诗吗?”韩翃说是。他才知道没有错。天亮时,李勉和同僚们都来祝贺。这时正是李适建中初年。

柳氏传

柳氏传》是许尧佐根据当时流行的故事撰写的传奇小说。唐天宝年间,“有诗名”的寒士韩翃与一位姓李的书生为友,李生富有千金,很傲气但很敬爱有才的人。李生有个宠爱的姬妾叫柳氏,对韩翃产生了爱慕之情。李生一向看重韩翃,后来知道柳氏对韩翃的心意,便把柳氏送给韩翃。第二年,韩翃中了进士,柳氏劝韩翃回老家探望父母并报喜。天宝末年,安史叛军攻陷了长安与洛阳,柳剪发毁形,寄身佛寺。这时韩已成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从事。两京收复后,韩翃派人寻找柳氏,并寄以诗日:“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柳氏感泣,题诗道:“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希望早日团聚。不久,柳氏为京中蕃将沙吒利劫去。一天,柳氏偶于车中见韩翃紧随其后,乃使女婢将其处境告韩翃。当时,正赶上淄青节度使部下的众位将领在酒楼上聚会作乐,派人请韩翃。韩翃勉强答应下来,然而情绪与表情都十分颓丧,说话的声音悲哀哽咽。有个叫许俊的虞候,问韩翃原因,韩翃就把真实情况告诉了许俊。许俊让韩翃写给柳氏一封亲笔信,直接前往沙吒利的宅院。将柳氏接回。当时沙吒利受到皇帝非同一般的宠幸,许俊、韩翃害怕会招来灾祸,于是就去拜见侯希逸。侯希逸随即向皇帝上奏状,很快,皇帝下了诏书:柳氏应该还给韩翃,赐给沙吒利二百万钱。柳氏于是重又回到韩翃身边。

史料记载

《新唐书·文艺下》于《卢纶传》后附有寥寥数语:“翃,字君平,南阳人。侯希逸表佐淄青幕府,府罢,十年不出。李勉在宣武,复辟之。俄以驾部郎中知制诰。时有两韩翃,其一为刺史,宰相请孰与,德宗曰:‘与诗人韩翃。’终中书舍人”。

中唐姚合的《极玄集》,《极玄集原序》卷下云:“韩翃,字君平,南阳人,天宝十三年进士,以寒食诗受知德宗,官至中书舍人”。

宋初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零三在卢纶传后附有关于韩翃的简单记载“字君平,南阳人。侯希逸表佐淄青幕府,府罢,十年不出。李勉在宣武,复辟之。俄以驾部郎中知制浩。时有两韩翃,其一为刺史,宰相请孰与,德宗曰‘与诗人韩翃。’终中书舍人。其它如《唐诗纪事》卷三十、《郡斋读书志》卷八上别集类、《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上等所载内容与《新唐书》同,并当本于史书。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所载亦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中有关韩翃的诗评。此后,历代所载均以此为蓝本。

参考资料

韩翃.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1-26

折柳不只赠别,还有一阕战乱中的《章台柳》.中国青年报.2024-04-11

《韩君平诗集》.www.zgbk.com.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