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大小金川之战
清平大小金川之战,前后两次,第一次始于乾隆十二年 ( 1747年 ) ,终于十四年 ( 1749 年) ,第二次始于三十六年 ( 1771年) ,终于四十一年 ( 1776年) ,是清朝政府出兵平定大小金川叛乱,维护西南边疆稳定的两次大规模战役,同时也位列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之二。
乾隆十一年(1746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作乱,第一次金川战役开始。乾隆十二年(1747年)二月,四川省巡抚纪山奏报,大金川土司莎罗奔率兵攻打革布什咱土司控制的正地寨,乾隆将贵州省总督张广泗调任川陕总督率军平叛,但是多次进攻未能见效,后派遣钮祜禄·讷亲到四川督师,因出师不利,后便不敢再主持军事,久攻不下,川陕总督张广泗和讷亲被清代政府处死。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改派大学士富察·傅恒为经略,岳钟琪为总兵,讨伐金川,莎罗奔最终请降,大金川事件初告平息。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廷派四川总督阿尔泰联合九家土司合攻大渡河,小金川土司僧格桑却与大金川土司索诺木联合反清,四川总督阿尔泰和提督董天弼从中调解,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大小金川冲突不断。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清朝政府向金川进兵,第二次金川之役由此开始。同年董天弼和阿尔泰被革职,留在军营中效力赎罪。次年,桂林率军攻击木城受挫,参将薛琮部被包围,桂林没有驰援,致参将薛琮以下三十余人阵亡。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温福战死,清廷派阿桂为定西将军,增兵金川。经多次血战,清军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初取胜。历时五年、死伤逾万人、耗银七千万两的第二次金川之役至此结束。
清代学者魏源认为金川一役和唐朝攻石峰堡比较,更加得不偿失。金川军事,在最开始就是错误的,蛮酋本来就是外来的,可以对他们施威,但不必深入的阻止他们,一误再误,导致现在的结果。清代学者程穆衡认为从瞻对、大金川用兵以来,川省地区物价飞涨,于公于私都带来了损耗,给西南地区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当代学者曾唯一认为,金川之役两次用兵,劳师多年,费银达七千万两,镇压叛乱,在此基础上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消除了土司的割据状态,有利于我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战争背景
地理背景
大小金川地处川西嘉绒藏族地区,西连甘孜藏族自治州,与康藏通,东连成都平原进入川西汶川县,是嘉绒藏区通往汉族地区的要道之一。南接雅安市地区,直通内地,北接川西高原,与青海省、甘肃省相通,为内地通往西藏自治区、青海、甘肃等藏族地区的咽喉与桥梁地带,它可以远扼西藏、青海、甘肃等藏族地区,近控川边,因而,其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土司制度
自元、明以来,朝廷对于金川地区实行了土司制度的统治策略。清朝建国之初,对这一地区沿用土司制度。至雍正帝年间,全国形势安定,国力大增,清王朝对边疆及民族地区的经营力度进一步加强,便对中国西南地区进行改土归流。为了减少改流的阻力,清代朝廷保留了一部分土司,大小金川所处的嘉绒地区就是保留土司制度的地区。嘉绒地区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十八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即十八土司,统称“嘉绒十八土司”。十八土司有四个土司与其它十四个土司方言不同,又有十四土司之说,即现在所说的嘉绒藏族。这十四土司分别是木(穆)坪(在今雅安地区宝兴县境内)、革布什咱(也称丹东,在今丹巴县境内)、巴旺、巴底(境外在今丹巴县境内)、绰斯甲布(也称绰斯甲,在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境内)、促侵(俗称大金川,在今金川县境内)、拉(俗称小金川,在今小金县境内)、鄂克什(也叫沃日,在今小金县境内)、党坝(也称丹坝)、松岗、卓克基、梭磨(均在阿坝州马尔康县境内,合称四土)、杂谷(在今理县境内)、瓦寺(在今阿坝州汶川县境内),至乾隆初年,各土司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控制整个川西北的嘉绒地区。嘉绒地区以番治番,以番治番,相互牵制,嘉绒藏区各土司之间因为土地、人口、牲畜等财产纠纷发生械斗,械斗过程中,大小金川土司势力壮大,又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势力日益强大,长期蚕食邻封,使边境不得安宁,打破嘉绒地区各土司的均势,更威胁到内地的安全。
清朝统治
清朝政府为了强化对金川地区的统治力量,在雍正时就有规定,每年命令地方大员赴各边抚绥地方土司,来宣示中央的德化,同时在各地设官兵驻扎,限制土司的势力,还规定当地土官须受中央派遣的流官节制,并严格土司幕僚制度,限制土司土民擅自离境。除了这些,省区还会合并或分割土司的管辖范围,这就是众建多封,以番治番,这样做也是为了强化中央统治集权。在瞻对之战中,官兵厌战、庆复等人掩事报劳被查清后,班滚未死,并且活跃在下瞻对,与各土司重新结好,这就证明了清朝镇压瞻对以失败告终。对金川土司造成了影响,首先瞻对土司抵抗清军,清朝政府不但没有以军威慑服邻近土司,还使得嘉绒土司、康区土司,尤其是金川土司藐视朝廷。其次瞻对之战中,清军将领虚报、瞒报战况等情况,乾隆用兵受到了影响,清军容易懈怠、轻敌导致战事进展不顺。这就导致嘉绒当地土司,弱者敢怒不敢言,强横者公然向钦差大员或中央派驻地方官弁叫板,或者兵戎相见。
战争起因
清代自雍正以来,嘉绒地区各土司之间的纷争愈演愈烈,雍正初,川陕总督年羹尧以大金川势力太大,将美同等寨落断给鄂克什土司,大金川不服并对鄂克什不断的用兵。岳钟琪任川陕总督后,将美同等寨归还给大金川,鄂克什却要求以垄堡三个地方断给鄂克什,朝廷最终同意了大金川的方案。乾隆执政后,大金川更加的猖厥,乾隆四年(1739年),大小金川土司不遵约束,不断滋事、劫掠等,朝廷用“以番治番”的政策,唆使杂谷、木坪、鄂克什等土司联合攻击小金川,不久,大金川发兵三次进攻革布什咱。后经过地方文武化解,金川才退兵。乾隆十年(1745年),大金川意欲吞并小金川,执其土司泽旺,夺其印信。朝廷干涉了一年多,大金川才把泽旺释放,归还了印信。这件事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又起骚乱,先发兵围攻革布什咱正地寨,后又发兵攻占明正鲁密、章谷,逐渐逼近康定市(今四川康定),已经威胁到朝廷派驻地方坐汛官兵。乾隆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但无应对之策,只是下了一道谕旨,认为他们只要没有侵犯边界,对于进藏的道路,关卡没有影响,他们只是在内部争斗,可以不管。金川的土司认为朝廷的力量弱小,一再进犯。
战争过程
第一次金川叛乱
张广泗入川
乾隆十一年(1746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作乱,乾隆将贵州省总督张广泗调任川陕总督。乾隆十二年(1747年)二月,四川巡先纪山奏报,大金川土司莎罗奔率兵攻打革布什咱土司控制的正地寨,又进攻明正土司所属的鲁密、章谷等地。坐汛把总李进廷打不过土司军,退到保吕利,之后,大金川土兵又进攻霍耳,巡抚纪山派兵堵截,却遭到土兵的伏击,千总向朝选阵亡。金川兵又侵压毛牛,枪伤了罗于朝。乾隆接到奏报,在三月十二日、十九日,连下谕旨,派兵大举进攻,并做出指示,进剿时听从张广泗的调度,军纪严明,指挥得当,粮饷先做好筹划,快速进攻。并要求一定要把首领抓住,斩草除根,希望边陲尽快和平。
张广泗到达金川前线后,认为当时大金川和小金川地区的汉、土官兵2万多人,都各怀心思,不是在观望就是逃匿潜藏,觉得土兵不足为惧。而清廷官兵很单弱,深入土军巢穴时,不管是攻剿寨,或是沿途防守,都很难提供支持。于是乾隆从贵州省各营调了2000兵士前往金川前线供张广泗调用。张广泗刚进攻时,先后收复了大金川土司所战占的毛牛、马桑等地,小金川土司泽旺闻风投诚清廷,还出兵协同清军攻剿大金川土司。
大金川土司的主要据点一个在勒乌围,另一个在刮耳崖,两地相距120公里,张广泗兵分两路,从西、南两个方向进攻。西路军兵分四路:松潘镇总兵宋宗璋统领4500名兵士,由党坝进取勒乌围官寨;参将郎建业等带兵3500名,从曾头沟、卡里进攻勒乌围;威茂协副将马良柱率领汉、土官兵3500名,由僧格宗进攻刮耳崖;参将买国良、游击高得禄率兵3000名,由党坝进攻刮耳崖。南路军由建昌镇总兵许应虎统领也是兵分三路:参将蔡允甫率兵2700名由革布什咱攻取正地、古交,然后与西路军的宋宗璋、郎建业会合,夹攻勒乌围;泰宁协副将张兴、游击陈礼带兵3300名由巴底前进,与西路军的马良柱、买国良会合攻打刮耳崖;游击罗于朝带兵2000名会同土司汪结由绰斯甲出发,攻取河西各寨。西、南两路军兵分七路共计汉土官兵3万余名,定期于六月二十八日各路同时并进。张广泗也从杂谷移驻小金川美诺官寨亲自指挥、调度。张广泗未进攻便向爱新觉罗·弘历报告,征剿大金川,已经做好筹划,分路进兵,捣其巢穴,附近诸酋输诚纳款,一切准备就绪,酋首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殄灭。
七月末时,西南两路军将大金川的土兵攻至独松碉寨,到了八月时,攻到大金川的战碉面前,清军束手无策。张广泗向乾隆请奏,并通过掘地道、挖墙孔、断水路、炮轰击等办法都没有效果。乾隆帝传谕张广泗暂且移师向阳平旷的地方,先休整,待春暖花开之时再战。乾隆提出两种方案,一种以京兵换绿营兵作战,另一种将大金川划归西藏自治区管理,并多次下谕旨,表示自己不知道具体情况,派遣钮祜禄·讷亲前往。
张广泗没有听从乾隆的方案,并重新拟定了新的作战方案,计划众昔岭直下刮耳崖,在九、十月内进取金川。莎罗奔和他的兄长在清军压境的时候,便遣人向张广泗乞降,但是被张广泗拒绝了。而乾隆听到前线的消息后,也表示要犁庭扫穴,痛绝根珠,不接受纳款受降。九月时,前方形势突变,投诚的土目恩错复叛,并带领大金川土司兵抢占游击陈礼驻所的马邦山梁,阻断清兵的粮道。十一月又围攻副将张兴的营盘,张兴屡次请兵求援,张广泗斥其庸懦无能,拒不发兵。十二月,张兴部断粮已久,被大金川土兵诱至右山梁沟底,张兴和陈礼在内的五六百名官兵无一生还,张广泗将战败的责任全部推给张兴等人。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大金川土司兵攻战江岸的噶固碉卡,一路追击下,总兵马良柱所部撤退到孙克宗碉寨,军装和炮位多有遗失,张广泗损兵折将,进攻大金川的计划破产。
讷亲经略金川
张广泗失败之后,博尔济吉特·班第了解前线情况后,建议乾隆选将,启用废将岳钟琪。张广泗与岳钟琪不和,最终岳钟琪以提督的身份赶赴军前。同时,乾隆还派遣大学士、军机大臣、果毅公讷亲为经略,到金川指挥战事。乾隆十三年(1748年)六月,讷亲抵达张广泗驻扎的小金川美诺军营,次日,张广泗却离开美诺军营前往卡撒军营,三日后,讷亲也赶往卡撒,和张广泗察看昔岭等地的地形之后,决定从昔岭的色尔力山梁突破,直捣大金川土司的刮耳崖,十四日讷亲将总兵任举、副将唐开中、参将买国良分兵三路进攻昔岭。结果买国良、任举先后阵亡,唐开中身负重伤。经这这次之后,钮祜禄·讷亲不敢再主持军事,而张广泗也觉得爱新觉罗·弘历不信任他,对讷亲阳奉阴违,不久,乾隆帝收到讷亲和张广泗二人意见不同的奏疏。讷亲前后所奏不一,把劳师糜饷的责任推到张广泗的身上,作为经略,却似毫无责任可担。八月,乾隆帝接到岳钟琪两份告发张广泗的奏折。乾隆帝对讷亲、张广泗彻底失望了。九月,乾隆帝传谕召讷亲、张广泗驰骤来京,面议机宜,回京后,乾隆大震怒,将张广泗和讷亲处斩,任命大学士富察·傅恒为经略,增派军队,前往金川平叛。
傅恒、岳钟琪平叛
乾隆十四年(1749年),傅恒率三万五千名将士抵达金川,整顿营垒,将良尔吉、阿扣、王秋斩首,以断内应。莎罗奔惊骇不已。傅恒重新查勘地形,分析形势,并将金川的战情向乾隆奏报。布政使高越也将川西的运输和经济困难向乾隆奏报,当傅恒提出一个厚集兵力,直攻中坚的破敌方案时,乾隆却表示要撤兵,并降谕要求傅恒班师回朝,此时岳钟琪连连告捷,莎罗奔弹尽粮绝,向清朝大军乞降,傅恒想一举拿下叛军,乾隆不同意,最后以傅恒不情愿的接受了大渡河的降表结束了历时两年的金川之役。
矛盾不断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莎罗奔与革布什咱土司四朗多勃因联姻结怨,发兵攻打革布什咱寨。清代朝廷调集章谷、明正、绰斯甲布、巴旺等土司帮助革布什咱击退了莎罗奔。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莎罗奔病死,他的侄子郎卡主持金川县土司事务,请求清政府颁发土司印信。乾隆就印信一事让四川总督开泰和岳钟璜向郎卡传明圣意,希望郎卡取得印信后要多维护边疆和平。可郎卡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派兵侵占党坝土司所属玛让寨。开泰暗中命令小金川在内的九个土司联兵进攻大渡河,郎卡支持不住,向开泰请求调停时,还是暗中让九个土司加紧进攻,开泰也因此被撤职,由阿尔泰调任四川总督。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阿尔泰上疏建议九土司合攻大金川。这条计策得到乾隆的认可,乾隆还对各土司明谕表示,郎卡反复狡诈,朝廷不会包庇他,土司们一起进攻郎卡,是为自己除害。并对九土司承诺,如果九土司能够殄灭郎卡,大金川的土地可以由九土司就近划界管理。有了清代的支持,各土司分路进赴金川,明击暗攻,奋力剿杀。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阿尔泰率军到达金川康八达地方,郎卡率领土舍头人跪迎,畏罪忏悔,表示愿意将占领的土地和抢来的各土司的人口退还,也不再滋扰各方。阿尔泰当即就许郎卡承袭新印,并给予喇嘛人口。事情办完后,九土司罢兵,郎卡继续送出抢来的人口。不久,郎卡把女儿许配给小金川土司泽旺的儿子僧格桑为妻,还邀请了阿尔泰,阿尔泰奏称允准了他们的婚事,乾隆却表示要当心郎卡。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小金川僧格桑借口鄂克什土司色达克拉咒诅泽旺父子,以致他们父子双双患病,便率兵进攻鄂克什。明正土司和木坪土司,看到这种境况,便自告奋勇向官府禀告,愿意和僧格桑谈判,让他退还侵占鄂克什的土地。乾隆派遣四川总督阿尔泰带兵六千余名,和明正土司,木坪土司等 一起前往小金川,准备剿抚并行。阿尔泰和番兵抵达小金川时,僧格桑亲自到军营行跪拜礼,叩见四川总督阿尔泰和提督董天弼,并自愿退出附近达木巴宗的墨穆尔吉日古噜等地,交出抢得鄂克什土地及番民二十四人。并承诺,愿将小金川领地割让一块给鄂克什土司谢罪。
第二次金川叛乱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革布什咱土司个别头人勾结大金川,杀害索诺木多布丹土司,大金川占据了革布什咱的官寨。郎卡之子,大金川土司索诺木趁机出兵,而小金川僧格桑也趁机攻打明正土司。此时消灭了准噶尔汗国割据政权,平定了回部叛乱的清朝政府得知金川问题,决定兴兵讨伐大金川。六月,小金川发兵千余名,进攻达围、木耳、热隆等地,并将坐汛官军把总洪廷瑞围困在达围寨内,占据瓦寺斑拦山,添修碉卡,阻断官军援兵来路。提督董天弼率军从打箭炉西路进攻,阿尔泰由南路夹攻。七月,董天弼率领汉、土兵五千余人抵达瓦寺卧龙关,被碉卡阻住去路。乾隆以阿尔泰年岁已高、办事不力等原由,免去他四川省总督之职,以大学士衔协理四川事务。同时将云贵总督德福入川赴康定市增援。还命四夷馆尚书温福从永昌领满洲劲旅、贵州省兵数千入川。德福因上奏请求暂停袭击缅甸边境,被乾隆降旨革除四川总督之职,以三等侍卫的身份发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听差,四川总督仍由阿尔泰暂理。而这期间,宋元俊夺回明正土司失地,其它官军无进展。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十月,温福、桂林等到达四川之后,将一万六千余名满、汉官兵分三路进攻,致两处阵地得而复失,被抢炮位四座,千总俞启龙及汉、土兵百余人阵亡。董天弼和阿尔泰被革职,留在军营中效力赎罪。十二月,董天弼与洪廷瑞里应外合,击退小金川兵。僧格桑渐感不支,便向金川求援,并许诺将小金川之地全部献出。索诺木(僧格桑的小舅子)替小金川与鄂克什说和,向朝廷递表要求撤兵,被温福拒绝。大金川声称要消灭鄂克什,打到木坪、瓦寺,甚至打到维州桥都可以,便以保护姐姐之名,派兵援助小金川。乾隆此次决定剿灭大小两金川,永除边患。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桂林率军攻克噶尔金,温福率军一万以大炮进攻日耳寨山梁,小金川兵采用挖地沟战术。历经两个月,碉墙被夷平,温福攻破小金川门户资哩和日耳寨,阿喀木雅碉寨番兵弃寨而逃。四月,桂林市率军攻击木城受挫,参将薛琮部被包围,桂林没有驰援,三千余官兵只剩二百余人,参将薛琮以下三十余人阵亡。乾隆命富察·福隆安前往审讯桂林,阿桂为参赞大臣接办军务。八月,小金川乞降,守兵撤出碉卡。十月西路军兵攻克路顶宗,十一月南路军攻克僧格宗,十二月,清军会合,攻克美诺官寨。僧格桑逃往布朗郭宗,温福派兵追击,最终小金川全境平定。并在十二月,乾隆发谕旨命令进攻大金川,温福为定边县将军,阿桂与丰升额为副将军,调集兵力约七万人。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正月,温福部分三路进攻功噶尔拉碉卡,数攻不克。阿桂部进攻当噶尔拉山梁,夺大小碉卡十座。后温福部兵分五路攻昔岭,额森特、巴雅尔压取第九、第十二碉。阿桂部向第五碉发起攻击,至三月才攻克。之后,清军各部遭到金川部的竭力抵抗,至六月,大小金川兵从大板昭潜至底木达,突袭清军营盘,最终清军伤亡惨重,温福所部二万余人,阵亡约三千余人,包括温福、董天弼、马全、牛天畀等一百余员将校,军粮、银两、发射药有大量遗失。阿桂奏报至京,乾隆收到奏报后,下令调满兵九千五百余名赴川,以色布腾巴勒珠尔为参赞大臣统率前往,任命阿桂为定西市将军。阿桂部此时被困噶尔拉,乾隆命多拉尔·海兰察把守美诺,明亮驻兵僧格宗,与阿桂部互相接应。这两地已被金川军占领,并派人请求阿桂军让出大渡河,阿桂考虑后路,便答应了。七月,阿桂大军撤至翁古尔垄一带驻扎,十月,阿桂部兵分三路,收复鄂克什官寨、克美诺官寨、路顶宗等,小金川境收复。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章佳·阿桂指挥三路官军同时向金川发动进攻,阿桂部从谷噶进兵,直指勒乌围,丰升额进攻凯立叶向阿桂靠拢,明亮部由东西两面抄截,与党坝会合进攻。最终攻占大小战碉四百余间,大碉八座,杀敌二百余名。六月,阿桂夺占战碉三十六座,木城五座,平碉百余间,攻克日则丫口等要隘。七月,明亮攻取达尔图、俄坡一带。阿桂奏请铸造冲天大炮,官兵将逊克尔宗官寨包围,索诺木将僧格桑毒死埋了之后又将尸体挖出献给阿桂乞降,阿桂不允将僧格桑的首级送至成都市。八月时,新铸火炮日夜轰击官寨,一时无法突破,十月,各军分路攻战友各碉寨。
乾隆四十年(1775年)正月,章佳·阿桂一路攻克康萨尔山梁,尽力打通勒乌围正路。七月,阿桂、明亮两路大军合围勒乌围,普尔普等攻克托古鲁山脚三寨,缴获在清军处夺取的发射药一百余篓,枪子十四万三千余颗等。七月时,金川头人阿布僧格太投诚,之后清军在八月时攻克勒乌围官寨,八月包围噶拉依官寨。十月时纳木迪官寨自焚,寨落一空,明亮军占领河西门户札乌古。十二月,索诺木之母阿仓、姑母阿青等向阿桂军投降,后莎萝奔冈达克投降。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二月,索诺木跪捧印信,带领其兄弟莎罗奔甲尔瓦活杂尔、斯丹巴,其妻布拉克底土女、章谷土女、大头人丹巴沃杂尔等和番民一起共二千余人出降。至此,金川全境皆平。
战争结果
第二次金川之役以清政府的胜利而宣告结束,为平定大小金川,清政府先后调集了二十三省兵力,总计投放人数达四十万之众,耗银七千余万两,官员折损更是不计其数。清政府在战后对金川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这一地区的土司制度,设置与内地相同的州县,派遣流官,实行直接管理。清政府派兵驻防金川并实行屯制。驻兵设屯,战守结合,并将当地各族民户亦按军屯体制编制。
历史影响
政治
金川之役后,清政府在嘉绒地区设镇驻兵,命将军节制,实行屯兵制。在大金川设阿尔古厅,在小金川设美诺厅,后又裁阿尔古厅并入美诺厅,在乾隆四十八年又改美诺厅称功厅,这样一来就改变了嘉绒地区的政治格局,分化瓦解了大、小金川土司,以流官管辖下的土屯制取代了土司分割制,削弱了金川地区土司的力量,打破了大小金川原有的区划格局。在金川驻兵,使官兵互相联络,对金川各土司起了监视、钳制的作用。在嘉绒地区屯兵,将嘉绒地区的练兵、土兵、屯兵训练成了清政府的一支劲旅。通过规定嘉绒各土司定期到京朝觐的政策,加强对嘉绒各土司的控制。
两次金川之役,清政府用了十几万人对付几千人攻下,暴露出清政府官员的腐败严重,官员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第一次金川战役中,前线指挥官张广泗和钮祜禄·讷亲之间就因为不和,战役失败,最终两人被斩杀。第二次金川战役中,前线将士出现争权夺利,互相弹劾的情况,前线的将领并不专心于军事。两次战役耗资巨大,真正用于军费的有多少,贪污挪用的有多少都难以统计,可见官员腐败问题严重。但在两次的战役中,清政府通过这场战争认识到一种全新的作战方法,战碉的作用,并在日后的战争中发挥作用。金川战争的胜利,确保了川西北的安定,清军通过在这一地区的直接统治维护了对这一地区的直接控制。清朝政府能够维护这一地区的稳定就确保了进藏道路的通畅,从而也可以间接地控制青海省、甘肃省等边远地区。
金川之役之后,清朝政府改变此前以番攻番和以番治番的民族政策,尽管仅仅是在金川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变羁统治为直接统治,但爱新觉罗·弘历命令川西土司等要仿照回部伯克,定期进京朝觐,以封赏等手段对各土司加以控制,也加强了清廷和各土司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两次战役,清朝政府一并消灭了促浸、拉两土司(大小金川土司),在金川地区设镇安屯,设屯建制,驻军镇守,使官兵营制互相联络,对各土司也起到了监视、钳制的作用,并专令成都将军管理当地大小事务及文武各员。同时又规定各土司的事务统归理藩院管辖,这一变化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这一地区的直接控制能力。
经济
清政府在金川战役中,为了进军和运送物资,开辟了几条金川通往内地的战线,战争结束后大部分保留了下来,这样方便嘉绒地区与内地联系,促进嘉绒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战后,清政府在金川地区推行屯田制,许多兵丁留了下来,加上大批内地人民迁徙到大小金川地区,参加屯垦的兵丁和民众与战后的嘉绒人民一起,复兴和开发嘉绒地区。同时清政府从内地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工具,精耕细作,单牛犁地等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屯民从内地带去水稻及种植技术,还引进河北省、山东省鸭梨,与当地的山梨嫁接,培育出金川雪梨。清政府在嘉绒地区实行了改土归屯,把嘉绒地区的土地再分配给兵、民、番、练各屯民耕种,征收一定赋税。金川县地区地区手工业也得到发展,汉族带去的手工工艺,与当地工艺相结合,形成有民族特色的工艺产品,以上这些都有效的促进了嘉绒地区经济的发展。
两次金川战役消耗白银将近一亿两,由于军费巨大,除了用国库拨银之外,清政府还耗费了大量四川省的民力和财力,以及临近四川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贵州省等省大量调集,再加上金川之役耗时较长,清政府还从江西省,湖北等地筹集银两,并号召商人募捐,给募捐的商人赏顶截戴花。由于政府把精力都放在金川前线,致使对其它省份的经济无暇顾及,影响其它地方的发展。
文化
两次金川战役过后,清政府对嘉绒地区实行了一系列新政策,加快了嘉绒地区的封建化,也促进了当地藏民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汉化。饮食上,引进汉族农作物,丰富了嘉绒地区的食物种类。语言上,由于与汉人交往越来越多,嘉绒地区民众沉迷习说汉语,在服饰上,受汉文化的影响,一些富人开始穿袜或者薄底鞋,慢慢的尊汉制。金川战役后留下来的屯兵拖家带口的居住,出现汉式农用四合院式建筑和一楼一底的木框式建筑。嘉绒地区出现汉藏相结合的独特建筑,如卓克基官寨、小金结斯地区的喇嘛庙和沃日官寨的藏传佛塔等。战前,嘉绒地区居民普遍信仰藏族原始宗教“苯教”,苯教可以结婚生子,善行巫术,在民众中也有较强的号召力。两次金川战役过后,清朝政府把苯教定为邪教,下令取缔,金川地区不允许招收苯教喇嘛,拆除了嘉绒十八土司地区最大苯教寺院,又择地修筑庙宇广法寺,利用广法寺在嘉绒地区广招信徒,大力宣传黄教,从此黄教逐渐取代了苯教在金川地区的统治地位。
军事
金川县战役过后,清代政府在金川设屯练乡兵,有战事时可以搜剿山路,无战事时则可以为殿后所用,在清军中增加了金川藏族屯兵。
历史评价
清代学者魏源评价两次金川之役,他认为金川一役和天宝攻石峰堡比较,更加得不偿失。金川军事,在最开始就是错误的,蛮酋本来就是外来的,可以对他们施威,但不必深入的阻止他们,一误再误,导致现在的结果。
清代学者程穆衡评价两次金川之役,他认为从瞻对、大金川用兵以来,川省地区物价飞涨,于公于私都带来了损耗,给西南地区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当代学者吕思勉评价大小金川战役:四川西北的大小金川,大金川是现在的理番县的绥靖屯。小金川是现今懋功县。用兵凡五年,糜饷至七千万,真的是花了很大的心思,但是从全局来看,对于西南的开拓,是有很大的好处。
当代学者王惠敏评价两次金川战役:乾隆“十全武功”之中的首胜,取得这两次战役的胜利的条件当然缺不了乾隆的英明领导和决策。乾隆的这些善后工作使得金川局势稳定,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代学者刘登阁评价两次金川战役:清廷先后处死大学士、总督等满汉重臣三人,官员多名战死,伤亡兵士数千。战争耗费军需银七百七十五万两,以致不得不动用各地的后备,使“财用枯窘”。清廷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仍然不得不收兵纳降,继续承认当地土司的统治。军事上的表面胜利,并不能掩盖实质上的失败。不必要的连年战争,不仅冲击了乾隆初年保持的承平局面,也为此后的武邀功开了端绪。
当代学者曾唯一认为,金川之役两次用兵,劳师多年,费银达七千万两,镇压叛乱,在此基础上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消除了土司的割据状态,有利于我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后世纪念
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
《御制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为汉白玉大理石材质,首龟式,首身一体,海其下为整石雕刻的海水江崖纹长方形地衬,建有碑亭一座。此碑自上至下可分为螭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碑首为四龙垂首式,螭首的阴阳两面正中均有碑额,碑额近似方形,额宽约53厘米,阳面左为汉文篆书“御制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右边对应满文篆书。碑身阴阳两面刻有文字和浮雕,满汉两种文字,汉文在右,满文在左,全文1300余字。碑身刻有行龙纹饰,碑体侧面均浮雕升龙祥云。碑身有字部分高3.48米、宽1.58米。御碑亭建筑为砖木结构,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顶上布黄色琉璃筒瓦,檐下施斗拱,四立面均正中明间设门,两梢次间砌槛墙隔扇窗。碑亭台基(台明)高约 1.03米。
平定金川勒铭美诺之碑
《御制平定金川勒铭美诺之碑》原建于小金县营盘村营盘街( 现顶贵林院内) ,民国《懋功县志》已将其列为古迹,后在农业学大寨时期毁坏。2009 年小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找到了御碑亭遗址。遗址长 25 米,宽 7 米,占地面积约 250 平方米。遗址处现存一方形柱础和圆形柱础,方形柱础长、宽皆0.55 米,高0.35米; 圆形柱础直径0.45米,高0.35米。在距遗址北面200 米处,发现了碑顶、碑座残片各1个。碑顶残片长0.6米,宽0.45米,上有龙爪、鳞甲图案,碑座残片长0.69米,宽0.35米,上为龟背图案。
平定金川勒铭勒乌围之碑
“御制平定金川勒铭勒乌围之碑”现保存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文管所。该碑原建于金川县勒乌乡大金川土司官寨旧址上,清代乾隆第二次平定金川后,清代在此官寨旧址上建立了此史事纪念碑。该碑为石质,穹隆形碑首,上为二龙戏珠浮雕图案,中为篆体“御制”二字,碑身正反两面四周边沿皆为阴线刻成的浅浮雕龙、祥云等图案。从残存的碑石来看,碑身长方形,高约3.2米,宽约1.6米,厚0.8米,该碑通高4.6米,正面用汉、满两种文字刻平定勒乌围战事史略。碑文文言文楷书竖刻,大字字径4厘米,字距1厘米,共计13列;小字字径2厘米,字距0.5厘米,全文1684字。背面刻蒙、藏两种文字,内容与正面相同。
平定金川勒铭噶喇依之碑
“御制平定金川勒铭噶喇依之碑”保存完整,其碑座在1964年7月被填平,碑身外用青砖砌起改建为红军烈士墓,1992年红军烈士墓迁出,2000年“御制平定金川勒铭噶喇依之碑”初次维修,2002年公布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对御碑和碑亭进行了加固维修。该碑石质,坐东向西,面对大金川河,弯隆形碑首,上为二龙戏珠浮雕图案,中为篆体“御制”,长方形碑身高4.5米,宽2米,厚0.13米。正面用汉、满两种文字刻平定噶喇依战事史略,龟形碑座高0.8米,长4.3米,宽2米,碑亭为重檐歇山式顶,平面呈方形,面阔间4柱8.3米,进深三间4柱8.3米。宁外用石砌围墙,南北长21.85米,东西宽21.2米,墙高2.4米,厚0.8米。碑身正反两面边沿四周皆为阴线刻成的浅浮雕龙、祥云等图案。
参考资料
【《平定两金川得胜图》】.故宫博物院.202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