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年
彝族年同春节一样,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辞旧迎新、共同庆祝。在四川凉山彝语称彝族年为“库史”,“库”系名词,有年、岁之意;“史”一说是形容词“施”的变音,意为新的,“库史”即新年;另外一说“史”为动词,有转、轮回、循环的意思,“库史”意为转年,引伸为“过年”,节日时间基本在农历十月,新年伊始,贵州和云南大部分地方彝族年用彝语又称为“达透”。彝族年在2011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年是集祭祀祖先、游艺竞技、餐饮娱乐、服饰制度等诸多民俗事项为一体的祭祀和庆贺性民俗节日;主要贯穿着三大仪式,分别是祭祖仪式、杀猪仪式、尔擦苏仪式(清洁仪式);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而凉山彝族年,主要盛行于布拖、美姑、昭觉、甘洛、喜德等17个县(市),其中以昭觉、美姑、布拖、喜德等县彝族年最具代表性、最富有特色。贵州省彝族主要主要聚居于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和安顺地区,彝族年也主要在这其中流行,云南省彝族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峨山、宁蒗、路南等县较为集中,彝族年主要流行彝族年主要分布于云南彝族聚居区以及散居区,以楚雄州、红河州及滇西北小凉山彝族年最具代表性。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年主要流传于百色市隆林和西林县彝族聚居区。
彝族年是维系彝族的纽带, 能够加强彝族心理上和文化上的认同感,增加彝族文化的内在价值。 彝族年是彝族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 与彝族文化息息相关。
历史沿革
历史来源
彝族年起源于古代彝族先民的祭祀活动。汉文献关于彝族年的最早记载是唐朝。南诏时期骠信《星回节》有“不觉岁月暮,感极星回节。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的记载。五代十国《玉溪编事》也记载有:“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为之星回节。”
彝族年与彝族历法有很大关系。彝族历法又叫“太阳历”,以观测太阳运动确定冬夏,以北斗七星斗柄指向确定寒暑,因此,彝族以大暑欢度火把节,以大寒为岁首过“十月年”。彝族历法,一年有 10个月,每月36天,共360天。以10种动物纪月,即一月黑蓝虎、二月水獭亚科、三月鳄鱼、四月蟒蛇、五月鳞甲目、六月鹿子、七月岩羊、八月猿猴、九月黑豹和十月四脚蛇,又称“十兽历”;以十二生肖 (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鼠、牛)纪日,三轮为一月,十月份为年终岁首,剩余五六天为过年日。
历史传说
传说远古时候,有个叫俄不科散的孝子,为解除母亲终年闷闷不乐的神情,他召集全寨男女年轻人举行唱歌跳舞、摔跤、赛马、打猎、射击等活动来使母亲心情转好。可是这一切努力都白费,他的母亲仍然闷闷不乐、不见好转。俄不科散费尽心力想了一个办法过年。他在秋天收获完毕后,宰鸡、杀猪,用酒、肉敬奉祖先,并召集村里的年轻人唱歌跳舞。众村民聚在火塘边谈天说地、喝酒吃肉,尽情开怀。他的母亲看到这一幕时露出了笑脸,俄不科散也十分高兴。之后,村里的人们为了弘扬俄不科散的这份孝心,在每年的秋收后都要举行盛大活动表示庆祝,并延续下来成为族人的春节。
发展现状
彝族年进入现代社会,开始面临时代的洗礼,各个彝区彝族年的形式和内容均发生不了同程度变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彝人做出不同程度的取舍。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强势文化强烈冲击弱势文化,彝人根据自己所居的自然环境和地理区域进行取舍,如凉山甘洛县,白彝地方的村民对于自己民族的彝族年只是象征性地简单过一下,而将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春节却过得非常隆重。散居彝族居住的地方,如贵州省某些村落则已经不过彝族年。作为传承主体的彝族人观念模糊、操作失误,使彝族年失去了原生的文化元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主流文化占有很大的话语权和支配权,彝族人对自己本民族的民俗文化了解甚少造成了彝人文化上的不自信。
分布地区
四川省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年是流行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俗节,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年,主要流行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 17 个县市和周边的米易县、盐边县、九龙县、泸定县、汉源县、石棉、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金口河区、屏山等大小凉山彝区,其中以美姑、昭觉、布拖、喜德等县的彝族年最具代表性、最富有特色”。彝族年的主要仪式活动和习俗与过年猪息息相关,“彝族过年时必须杀猪,每个彝族人家都会养两三头猪,祭鬼敬客会用猪”,过年猪是彝族年里最主要的献祭食物,“献祭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献祭者的思想,这是神圣与世俗之间的一种服务的交换,是神与崇拜者之间的相互需要。这种交换表达了祭祀体系的机制,从更普遍的意义来讲它体现了整个积极膜拜的机制。”彝族年期间晚辈给长辈背猪块肉,长辈给予晚辈“卡巴”,这是代际之间情感维系的方式,也是孝敬美德的传承规则。亲属间相互背猪块肉,不仅是为了个人和家庭的社会关系,维持亲属网络的紧密,也是为了彼此互惠,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云南省
云南彝族主要分布在横断山脉、哀牢山脉乌蒙山和金沙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盘江流域。全省各县 (市、区) 基本上都有彝族分布,昆明市、红河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州以及玉溪市、曲靖市、普洱市、昭通市,是彝族集中分布的地区。彝族年主要分布于云南彝族聚居区以及散居区,以楚雄州、红河州及滇西北小凉山彝族年最具代表性。
彝族年,云南省小凉山彝族称为“枯始”,“枯”即“年”“岁”“回归”“回转”之意"始”即“开始”“过”之意,“枯始”意为过新年,滇南新平等彝族称为“库莫”,意为年收扎勒特节;滇中楚雄、大姚县、永仁县等彝族罗罗、俚称为“可喜各”,“可”意为“年”,“喜”意为全意为过新年;大理州祥云、楚雄州南华等地彝族称为“库戏么”。“库”意为“过”,"戏”即“新”,“么”即“过”之意,全意为过新年。云南彝族年节吸纳了汉族春节的礼仪,过年的时间逐渐趋向统一,并由单一的祭祀性发展为娱乐性、礼仪性的重要节日。
云南彝族过年的内容极为丰富,但各地习俗又略有差异,一般都是第一天杀年猪;第二天为聚餐、祭祖先;第三天为送祖日。滇南彝族、双柏大麦地彝族、滇中和滇西楚雄、大理等地的彝族,在彝族年的部分活动时间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流程和习俗大致相同,节前准备、清洁、迎祖先、祭祖先、送祖先。
贵州省
贵州彝族成彝族年为“瓦打梯课亥木” ,即过猪月初一新年)。彝族过十月年又称“过大年”和“第二个火把节”。比较独特的是: 大年初一 (现依阴历寒衣节) 家家户户从田边地角采来一种金黄色的“牛角花”,将两陀粒耙贯穿于两只牛角,插上牛角花,把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赶牛至河滨湖泊,让牛饮水时看见自己倒映水中的美好模样,而后为生清洗,取角上的粒知喂食,犒赏其辛苦一年之功劳。入夜,彝家堂屋撒松毛,铺筵席,盛酒肉饮食,欢度葬年。彝族过年时,有“扫火星”习俗。今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撮泰吉》 (变人戏) 多在年节举行“扫灾除害”活动中出场表演,演示内容涉及远古人类进化,驯养牲畜,繁衍生息等情形。
习俗
彝族年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各地择日差异等因素,部分地区过年日子提前或推迟的现象较为常见,但基本在农历十月,也是彝族地区秋收之后的欢庆之日。彝族年日期虽为五六天,但事实上人们隆重庆祝的主要是三天,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为祭祀祖先,贯穿整个彝族年过年第一天,彝家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杀猪庆贺、祭祀祖先,第二天男女老少都用赛马、斗牛、摔跤、小孩玩猪蹄等活动来庆贺,第三天家家户户都背着猪肉、鸡蛋等向老一辈拜年、送年,庆祝当年五谷丰登、牲畜兴旺,祭祀祖灵,祈福来年雨调风顺、幸福安康,最后一项活动内容为送祖祭。
杀年猪
杀年猪是在过年的第一天,在彝族传统社会这是对祖先的孝敬。杀年猪是彝族年节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负载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
在四川省,彝族年第一天太阳落坡时还要举行一次祭祀仪式,主要内容是向神灵或祖灵祭献食品。届时将祭献在灵牌前的年猪前肢以及肝、腰煮熟,和事先准备好的九个样式各异的苦荞粑作为祭品祭献祖灵。杀猪前,家家户户都要把烟放在门口,点燃之前收集的蕨类基草等柴火,冒出烟雾,一是驱除妖魔鬼怪,二是迎接祖先回家过年。杀年猪彝族有一套规矩,一般从最年长或辈分最大的家庭开始;如果村里有毕摩或苏尼 (彝族民间神职人员,一般翻译为巫师),从他们家开始,然后按辈分杀死其他家庭的年猪。这是彝族地区尊重权力和地位、尊重老人的文化表现。杀猪的年轻人要有经验,技术高超,长相端正,身体强壮,没有狐臭和传染病,没有吃过禁食的猫狗马肉。杀猪要一刀杀死,否则意味着不吉利。猪死后,人们需要烧猪来处理猪毛,然后解剖。剖开猪肚后,取出胆脾占卜吉凶 (在彝族人眼里,胆是祖意和后代祸福的象征,一般认为胆大、胆汁饱满、黄色是吉兆)。占卜后,取少许肝、脾、肉放入火池煮熟,加入猪头和前肢,男主人将其放在祖先的神上献祭,同时背诵祝福。祭祀结束后,在场的人分享烧肉。彝族年餐主要包括酒、坨肉、酸菜汤、荞麦和米饭。吃饭前,男主人把坨肉、酒、荞麦带到祖先的神龛上祭祀,并念祭词。祭祀结束后,全家人聚在一起享受美味的年餐。饭后,你可以喂一些剩菜给其他动物,祈祷来年六畜繁荣。
云南省某些彝区于农历冬月二十四日早饭过后,开始烧水杀年猪。其时刮毛剖肚,请毕摩以猪肝占卜吉凶后供于祖先神位前,随即家中的父亲或长子用托盘托着年猪的各部位分生、熟肉及酒饭等依次向天、地、土、水、日、月、仓龙、灶等诸神位祭献,全家老小向各神位磕头请安。祭品除置放在祖宗神位前外,少量的还要依次祭献柱子、水缸、畜厩、大农具等。祭祀仪式结束后,全家人才围席入座,将桌上的各种食物取一点盛进一个破碗里再加点生血、火炭、烟丝等,送到村外岔路口倒掉,献祭无家可归的野鬼,劝其不要进入村寨的人家;最后盛碗饭加少许肉和汤给狗吃,以示不忘狗在古代带回了粮种。弥勒市自称阿哲颇的彝族支系,在除夕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要预备祭品贡献于自家历代祖妣灵台,磕头祭拜,后又到宗祠祭献宗族和家族历代祖妣的灵台。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由于当晚祖先魂回归子孙后代家里享用祭品,人们不准洗脚;即使要洗脚也是午夜后才能洗,否则被视为对祖妣不恭敬。
在贵州彝区,十月初一晚上点燃神龛棉花灯,烧燃堂屋火塘,将在高处找来的洁净毛石烧红后放入净水中,口中连念“吼喉——吼喉——”,端着“醋糖”(即四川彝族中的“尔察苏”)在屋里和畜圈的每个房间四角反时针绕三圈,以示洁净除秽;接着又用“醋糖”洁净酒茶肉饭后端放在神龛上,分别敬献天地、山川、树林、祖先;紧接着又给屋外的游魂野鬼泼“水饭”,给狗喂食后,全家才开始吃年饭。晚上要带着儿子们在铺满荞麦草的堂屋地上睡觉,夜半三更时,老人要起来蒸热饭菜,更换祭祖先的供品,同时要给粮仓、石磨、碓及相关用具上贴上封条,直到十五才准打开。
迎祖先
彝族年的第一天叫“凉山彝族新年”,意为“送旧年迎新年”。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门口烧起火堆,向在祖界的祖先传递敬请其回家过年的信息。在甘洛等地,烧堆火的时间要在当日凌晨鸡鸣之时。其燃料原先是稻草,后来用柴禾代替。当在门前燃起熊熊大火时,孩子们就向着天空大声呼喊祖先,敬请祖先快来家里欢度释族年。直到天亮时停止。
祭祖先
彝族年的第二天,彝语被称为“朵博”,即玩年日,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娱乐和祭祀,但其实彝族过年的三天,每天祭祖,餐餐祭祖,其祭祀由家中家长(一般为长者)自行主持。彝族年的献祭主要为生祭献、烧祭献、煮祭献、炒猪肚祭献、捣碎肺汤祭献、炒猪血和猪肚祭献等。其中烧祭在杀年猪后进行。生献作为古老的祭献方式,有整猪祭献和部分祭献,许多地方还完整地保留着这种传统。如在四川金阳、美姑、雷波县、昭觉县等一些地方,杀年猪后取猪肝、心脏等标志部位烧祭献后,再将整个猪用绳子挂于梁上生祭献一夜,待第二天或第三天才取下将其肢解成块。雷波的一些彝区,是把整猪放在大盆或竹簸箕等器皿内,置于祖灵位前待一个晚上。普格、布拖县、木里、盐源县等不少地区,还保留着用半边猪生献于祖灵前的习俗。煮祭献是现今最为通行的习俗,其仪式程序与烧献相同,只是煮献必须有肉汤,并加两只马勺和一个盛满酒的酒杯。炒猪血和猪肚祭祀是过年期间第二天通行的祭祖行为,时间多为傍晚。彝族认为,猪肚猪血是老人最喜欢吃的食物,不祭则愧对祖先。其做法是将第一天在开水中煮过的、挂于柱上晾干的猪肚切成条状,同初加工过的猪血一同放入锅中爆炒,加以盐、辣椒等佐料,炒好后盛于木盔里,念诵祭祖辞,祭献祖先。
云南某些彝区有除夕后的第二天即初一祭祖庙的习俗,比如云南红河自称阿哲颇和尼苏颇的彝族支系,在大年初一这天,以家庭为单位向祖庙或宗祠祭献历代祖妣。祭献时鸣鞭炮,并以为鸣放鞭炮的时间越长表示对祖妣越崇敬,先祭者为荣。
送祖祭
彝族年的第三天,彝语被称为“博机”,即送祖日,把恭迎回家过年的祖先送回去,其时间是过年第三天的深夜12点后至第四天凌晨,其仪式与白天饭前祭有所不同。各彝区在送祖归程的“送祖祭”仪式细节上稍有不同。如峨边彝区,在第三天深夜12点后、第四天凌晨鸡鸣时分,主人家早早起床,制作“薄荞饼”和“捣猪肺汤”;献祭后,在年猪平常用的食槽里倒入一些汤,家庭主妇将年猪绳套在槽上,作唤猪状,意为祖先即将启程,将年猪一并牵回祖界。“捣猪肺汤”祭品制作很特别,其制作时间非常讲究,必须在送祖归程的鸡鸣凌晨时分起床,将备好的猪肺用刀背捣碎,放入锅爆炒后添加佐料,连同烙制的薄荞饼一同祭献祖灵。薄荞饼的制作也有特别的讲究,多用荞麦,其个数必须为七、九、十一等单数。进行送祖仪式时,家长手捧祭品,念诵祭辞。送祖仪式中,如祖上为狩猎者,主人家还会带些猪肝之类的食物抛散于野外树林中,并作唤狗状,以示对祖先职业的尊重和对山神的祭祀。在一些彝区,还用玉米、谷子、黄豆之类的粮食装于簸箕内,让小孩向四周抛散,以祈来年丰收。
云南弥勒自称阿哲颇的彝族,在大年初二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祭品进行送祖灵的仪式,送往的方向是村寨的北面。如果家内是两氏姓合一家的,就要分别祭送各姓氏的祖灵,送祖仪式结束后才能吃饭。
拜年
拜年,在彝语中被称为“觉固”,是彝族年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最后一项重要的活动。虽然各地进行的时间不尽相同,但大多在彝族年的第三天之后进行。在这个环节中,人们主要是相互致以问候,其中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拜年是最为隆重的。普通人之间拜年时,会携带一些猪肉、猪头、酒等礼品,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拜年时,则会带更多的“克勒莫伙”(彝语意为“拜年货”),以此向父母表达孝心。同时,父母也会回赠女儿和外孙礼品。
彝族谚语“为人心坦荡,我友在四方”和“一斗不分十天吃,就不能过好日子;十斗不做一顿饭,就不能招待客人”充分体现了彝族人的热情友好。他们把彝族年和“吃”紧密联系在一起,形象地称其为“嘴巴的节日”,展现了他们热爱美食的传统。作为崇尚祖先的民族,彝族年的重要活动中都包含对祖先的祭祀行为。这样年复一年地传承着民族年的经验,传递着民族的心理情感。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彝族年是彝族远古文明和祖先崇拜的活态见证,彰显了彝族对于祖先的敬仰之情。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平安、敬老爱幼、欢乐祥和的思想理念,充分体现在节日之中。彝族年丰富繁杂的民俗事象,反映了彝族历史文化、经济生活、人伦规范、风俗礼制、服装民俗、审美情趣、禁忌事宜等诸多文化内容。透过这些朴实生动、自古相承的生活场景和人文信息,可探究彝族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历史变迁的轨迹,对于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彝族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属于民俗类,编号SC-Ⅹ-1(1)。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彝族年项目保护单位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文化价值
彝族年是连接历史和现代的契合点。 通过彝族年可以了解到彝族发展的历史,了解彝人传统的风俗习惯。 彝族年作为历史的产物存续到当今, 反映了彝民族的精神与物质诉求, 是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彝族年维系了族群团结、友善、和睦,实现了族群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民族的认同。 彝族年中的祭祖仪式、 禁忌等都生动展现了彝族先民迁徙、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是一部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鲜活的民间历史。 彝人的后代通过彝族年了解民族的历史,从而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 彝族年中的习俗和仪式均体现了彝人高尚的思想品质,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彝族年体现了彝民族的性格、塑造了民族精神。 在彝族年中举行摔跤、赛马、爬竿等娱乐活动,都表现出了彝人不屈不挠、 英勇的性格特征, 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彝族年为文学、艺术创作与交流提供了平台。 很多文学佳作均来源于生活,通过大型的节日娱乐活动加以推广和传承。 因此,彝族年这个盛大的节日为文学和各种艺术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
参考资料
彝族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1-03
喜德县2019年迎彝族年群众文化活动圆满落幕.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11-03
彝族.中国政府网.2023-11-04
拾趣丨彝族十月太阳历之谜.微信公众平台—中国民族报.2023-11-04
贵州彝族风情习俗.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2023-11-04
彝族.中国政府网.2023-11-04
彝族新年,这些风俗你知道吗?.今日头条.2023-11-04
这些彝族年风俗你都知道吗?.澎湃.2023-11-04
回顾2018凉山彝历新年,每一个瞬间都令人向往!.今日头条.2023-11-04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关于公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调整名单的通知.四川省文旅厅.2023-11-03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