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都江镇

都江镇

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都江区所辖7个公社改为乡。同年10月上江乡改为乡级镇。1991年8月“建并撤”,撤销都江区,甲雄乡与上江乡合并为都江镇,辖23个机关单位,14个行政村(上江村、交德村、里基村、摆鸟村、大坝村、控抗村、甲找村、甲雄村、千秋村、塔石村、柳排村、小脑村、怎雷村、柳叠村)、2个林场(百家路林场、甲雄林场)、93个村民小组。2014年,都江镇共辖5个社区即都江社区、打鱼社区、坝街社区、羊福社区、巫不社区。

都江镇,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地处三都水族自治县东部,东与巫不乡接壤,南与坝街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新华乡毗邻,西与打鱼乡交界,北与羊福乡相连。辖区总面积602.89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都江镇户籍人口54098人。

民国二年(1913年),属都江县辖区。1991年,上江镇、甲雄乡合并为都江镇。截至2020年6月,都江镇下辖1个社区和20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上江村。

截至2018年末,都江镇有工业企业41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6个。

历史沿革

都江区、镇建制历史悠久、沿革建置名称屡经演变。上溯天宝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设都江应州府始为都尚县、元明时代呼来牛寨,清代称都江厅,民国叫做都江县。新中国成立设都江区,“建并撤”时改都江镇。统合古今已有1380余年历史。

唐朝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设应州府,辖都尚(今上江村)、婆览(今合江镇)、应江(今榕江县)、罗恭(今雷山县)、施隆(今台江县)五县;雍正六年,都江地区起义猖乱,满清王朝派白登科张纯熙率兵讨伐平息有功,白登科领地53寨为归仁营,官封五品驻甲找,编为仁字9保;即树仁、庆仁、咸仁、熙仁、治仁、同仁、怀仁、里仁、建仁。都江府驻治仁保(上江村)。

民国2年(公元1913年)南京总统府令撤厅建都江县,辖5区18乡6镇。第一区驻治仁镇(上江村),辖治仁镇、建仁乡、震雷乡、咸仁乡、里昔乡、坝街镇。第二区驻怀仁镇(打鱼乡),辖怀仁镇、同仁乡、庆仁乡、里仁乡。第三区驻文明镇(夺鸟),辖文明镇、智德乡、仁德乡、勇德乡。第四区驻三民镇(乔桑),辖三民镇、进步乡、自由乡、大同乡、平等乡。第五区驻自安镇(怎贝),辖自安镇、自理乡、仁和乡、振益乡。

1935年都江县改为3个区6个联保,39保478甲。第一区驻上江,辖甲找、坝街两联保,共11个保;第二区驻千家寨,辖甲雄、雅灰两联保,共14个保;第三区驻乔桑,辖达地、宰勇两联保,共14个保。

1941年,国民政府将三合县,都江县合并为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县改为区署。

1942年,实行新县制,撤销联保办公处,都江区署辖拉揽乡、甲找乡、坝街乡、甲雄乡、雅灰乡、达地乡、宰勇乡,共131个保。

1947年三都县增设直辖区为三区一镇。都江区辖上江乡坝街乡、甲雄乡、雅灰乡达地乡盘石乡

1950年新中国成立,三都划为四个区。都江为第四区,辖上江乡、坝街乡、甲雄乡、雅灰乡、达地乡,盘石乡。

1953年,将盘石乡划归榕江县,达地乡划归雷山县,雅灰乡划归丹寨县,都江区辖上江乡、甲雄乡、巫不乡、羊福乡、坝街乡、坝灰乡、交平乡、打鱼乡、介赖乡、拉揽乡。

1957年6月2日三都水族自治县正式成立,都江区辖上江乡、拉揽乡、甲雄乡、坝街乡、兴华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都江区改为都江人民公社,所辖乡改为管理区。

1961年,农村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都江人民公社又改为都江区,管理区改为人民公社。

1963年,兴华公社划归榕江县,拉揽公社划归城关区,都江区辖上江公社(兴江大队(上江村)、集中大队(交德村)、同心大队(里基村)、联盟大队(摆鸟村)、新建大队(柳叠村)、前丰大队(大坝村)、高利大队(控抗村)、小脑大队、柳排大队、怎雷大队)、甲雄公社、巫不公社、羊福公社、坝街公社、打鱼公社、介赖公社。

1966年,设都江区辖上江、甲雄等公社。

1984年,建上江镇、甲雄乡等同属都江区。

1991年,上江镇、甲雄乡合并为都江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都柳江府驻地历来在上江,坐落在都柳江中上游东岸半坡至峰顶上,距县城35公里。境内山峰此起彼伏,河谷纵横交错,有“地无三尺平”之称。平均海拔600—1400米之间,最高海拔1562米,最低317米,镇驻地海拔550米。

地形地貌

都江镇地处黔中山向广西壮族自治区丘陵过渡地带的中低山丘陵区。境内属低山地貌丘陵河谷类型,境内河谷交错,峰峦起伏,坡高谷深,多梯田。海拔600-1400米,平均海拔820米。沿河两岸坝子较宽较平。

气候

都江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年平均气温17.5℃。年平均降水量1300至1500毫米。无霜期年平均270至330天。

水分

都江镇有都柳江流经镇境,有支流懂述河、烂牛河、排长河等。懂述河发源于拉揽乡兔老坡,全长8千米,平均流量0.27立方米/秒,进出口落差323米。排长河发源于雷山县牛角山,全长57千米,平均流量3.99立方米/秒,进出口落差263米。

自然灾害

都江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暴雨、倒春寒、冰冻、冰雹等。

我镇地处三都水族自治县东部地区,地质灾害、自然灾害等灾情发生较为频繁。2000年以及2010年大旱,“6·21”和2007年“7·26”特大洪涝灾害,2008年遭50年不遇雪凝冰灾。造成全镇农作物大面积损毁,500余户房屋受损严重,300余户居民房屋不同程度受灾。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都江镇全镇总耕地19211.69亩,境内山峰此起彼伏,河谷纵横交错,有“地无三尺平”之称。耕地土层厚,有机质含量高,质地多为轻粘轻壤或壤土,土地可利用率高,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

水资源

都江镇辖区内河流属于珠江柳江水系。都江镇境内河道属珠江流域。主要有都柳江一条主干流,流经都江境内总长8千余米,从三都水族自治县到广西樟江经境内过柳叠村、上江村、里基村,主要支流有柳叠河、布仰河、栏牛河、排长河、打鱼河等。地

渔业资源

以都柳江为最丰富,主要鱼类有30种,隶属6个科。其中鲤科有22种,鳍科4种,鲇科1种,鲍科1种,花鳅科2种。都柳江所产的角角鱼等优质淡水鱼类,在省内外负有盛名。

森林资源

都江镇境内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油桐油茶麻栎柏树槭树楠木、樟木、桫椤、孟宗竹、漆树、杜仲等。都江、坝街、羊福、巫不、打鱼4个社区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3.4%;境内有耕地面积0.78万亩。

矿产资源

岷江境内已发现有锑、铜、铁、硫、铅锌、重晶石、砖用页岩等9种矿。已开采的有锑、铁、硫等。全镇拥有矿产地、矿区、矿点。锑矿开采历史悠久,锑矿以县内品位最高的矿床而闻名。锑矿主要分布在小脑村、控抗村一带。以锑矿为代表的采矿业和冶炼业在都江现代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生态方面

都江镇以植树造林为抓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得到明显巩固。生态文明扎实展开,砍伐与植树抵消后,全镇森林覆盖率提高0.3个百分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为加快岷江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行政区划

1.都江社区:

面积182.54平方千米,人口17575人。镇政府驻上江。辖14个村委会:上江村、大坝村、甲雄村、甲找村、千秋村、塔石村、柳排村、小脑村、怎雷村、控抗村、交德村、里基村、摆鸟村、柳叠村。

2.打鱼社区:

面积143.8平方千米,人口12342人。社区驻打鱼。辖10个村委会:打鱼村、来术村、盖赖村、巫劳村、岩捞村、河坝村、排怪村、打略村、排抱村、平甲村。

3.坝街社区:

面积160.9平方千米,人口12181人。社区驻坝街。辖6个村委会:坝街村、高平村、坝辉村、羊瓮村、光明村、中明村。

4.羊福社区:

面积56.4平方千米,人口7730人。社区驻达荣。辖6个村委会:里勇村、排外村、达荣村、孔荣村、小昔村、羊甲村。

5.巫不社区:

面积53平方千米,人口5058人。社区驻大脑。辖4个村委会:尧排村、怎雅村、大脑村、高尧村。

1991年,辖14行政村、93村民小组。

2011年末,辖上江、怎雷、柳叠、柳排、小脑、甲找、甲雄、千秋、塔石、大坝、控抗、摆鸟、里基、交德14个村民委员会,下设93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都江镇下辖1个社区和20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上江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都江镇辖区总人口17200人。另有流动人口215人。总人口中,男性8428人,占49%;女性人口8772人,占51%。主要聚居水、苗、汉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2011年,人口出生率12%,人口死亡率4.9%,人口自然增长率7.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94.2人。截至2018年末,都江镇户籍人口54098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末岷江社区完成工农业总产值6661万元,年均增长11.44%,粮食产量达4553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19元,年均增长9.08%;人均占有粮278公斤,劳务输出5000余人次,实现劳务经济收入600余万元。合并后的新都江生产总值尚未统计完成。

第一产业

农业

“幽深不见人,苍翠万千里”。都江镇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低纬度、高海拔、日照条件兼具的原生态农业区,也是高品质山区特色农业的理想种植区域。近年来,都江镇利用优良的生态资源,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发展之路,加快了富民增收的步伐。

随着国家重大项目贵广高速铁路厦门-成都高速公路等现代化交通大动脉的建设,彻底改变了都江镇以及许多山区的边缘化问题。

面对交通环境大改变带来的新机遇,都江镇党委、政府结合县、省、州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两加一推”主基调,提出以“185”工程为抓手,农业产业发展出现新亮点。抢抓全省扶贫攻坚示范县项目实施机遇,以“185”工程为主抓手,大力实施山地高效农业工程,扎实推进了核桃、葡萄、黑猪、林下养殖等一批项目,农业基础得到较大夯实。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计完成“185”工程1.65万亩、农业招商14个、猪存栏6.8万头、鸡出栏8.6万羽、核桃种植0.43万亩、葡萄种植0.75万亩。

同时抓好观光种植三带。一是沿着打略村、打鱼村、平甲村、柳叠村、上江村、大坝村、控抗村、里基村、摆鸟村、交德村、羊瓮村、坝辉村、坝街村、高坪村一线,利用扶贫开发资金,整合其他项目资金,用两年的时间,大力发展椪柑、水晶葡萄产业,形成1万亩以上的都柳江种植观光农业产业带,带动周边的村组发展。二是沿着排外村、里勇村、达荣村、小昔村、羊甲村、孔荣村、塔石村、千秋村、甲雄村、甲找村、柳排村、小脑村、怎雷村一线,招商引资,整合项目资金,形成以1万亩茶叶、0.5万亩核桃、1万亩紫秋葡萄为核心的排长河综合种植产业带,带动群众发展。三是沿着达荣村、孔荣村、塔石村、怎雅村、柳排村、甲找村一带,招商引资,连片种植,用2年的时间,形成铜马山—凉风坳1万亩生态茶产业带,带动周边群众致富。

2011年,都江镇农业总产值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1.44%。2011年,都江镇生产粮食4553吨。

第二产业

工业

2011年,都江镇工业总产值达到6661万元,比上年增长14.4%。

第三产业

旅游业

都江镇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都江镇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主要有:都江古城遗址、水族苗族歌舞、村寨。以民族风情为主的旅游资源主要有:水族村寨、水族端节、民族工艺品等。

近几年来,都江镇着力探索文化旅游创新路子,以民族文化为引领,民族特色城镇化呈现新面貌。高质量完成了《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总体规划(2013—2030)》、《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古城垣(含通判署)保护性规划》、《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三都水族自治县“梦幻打鱼谷”修建性详细规划》等文本,排长关移民村、怎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来述“梦幻打鱼谷”等正按规划加快建设,水师营等一批新的城镇综合组团正在加快招商引资,收效卓然。

文化

节日风俗

水族端节端节,水语称为“借端”。“端”,意为“立春”或“新年”;“借”,意为“吃”。因此,端节亦可直译为“吃年”,意为“过年”。又因水族的这个春节的日期以水历为准,水历把九月作岁首,岁首要过年,端节就定在重阳节日,通称“水年”。分散居住的彝胞,为方便互相走访,也有按地域约定时日过端节的。端节(水年)是水族人民辞旧迎新、祭祀祖先、庆贺丰收和预祝新的一年幸福美满的传统节日。节日前夕,水族人民新米,酿新酒,缝新装,筹备各色食品、果品,以备祭祖待客之用。除夕,人们将铜鼓或大皮鼓悬于庭中,尽情敲击,以示辞旧迎新。初一凌晨,各家设素席,祭品有鱼(水族把鱼看作寺院菜)、新糯粑、新米饭、新洪洞醪糟、豆腐、笋干、南瓜、花生、水果、糖、青菜等。其中尤以清蒸或清炖“鱼煲韭菜”和“炕(烤)鱼”为必不可少的祭品。水族民间有“无鱼不成年”的说法。初一早上,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准备丰盛的酒菜迎候登门拜年的客人。节间,各村寨还举行“赶端坡”的娱乐交际活动。“端坡”会上,人们尽情赛马、斗牛犬、斗鸟进行各种歌舞活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河池、宜州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居住的水族过“端节”民俗甚浓。

水族有自已的历法,每农历九月初一为立春、八月为岁尾。他们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节日,端节。相当于汉族同胞的春节。每逢农历8月的头个“亥”日开始至10月的“亥”日结束,从头至尾长达49天。临近端节,水乡山寨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到大年除节夕,家家户户打扫卫生,浆洗衣被,杀猪宰鸭,磨豆腐,开塘捉鱼等,一片繁忙,好不热闹。除夕之夜,各家各户除了忌荤吃素,还要进行庄重神秘的祭祖仪式。

二天午餐过后,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的盛装邀约亲朋好友爬端坡,观看端坡赛马和玩龙舞狮,一时间,端坡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跑马之前要举行一个简便的祭典,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主祭。祭典完毕,宣布赛马活动开始。此时,马道两侧挤满了观看的人群,百十匹快马一跃而出,呐喊助威声不绝于耳。赛马结束后,应邀亲朋好友回家用水族人民特有佳肴鱼包韭菜招待客人,这天晚上,各家饮酒通宵达旦,村村起舞,处处铜鼓声声。

名称由来

都柳江镇地名因地处都柳江上游三都段,故称都江。

交通

都江镇有321国道和都柳江横穿镇境。

社会

文化事业

2011年末,都江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6个,农家书屋14个,藏书1.5万册。教育2011年末,初中1所,在校生642人,专任教师4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8%,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

2011年末,都江镇有卫星地面接收站1个,村村通广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4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1%。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都江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个,其中镇医院1所,村卫生室9个;病床25张。专业卫生人员16人,其中执业医师4人,注册护士5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5万人次。

2011年,都江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

社会保障

2011年,都江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1户,人数81人,支出20.9万元,比上年增长23%,月人均215元,比上年增长3.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070户,人数5759人,支出304.1万元,比上年增长19%,月人均44元,比上年增长28%;农村五保供养114人,支出11.4万元,比上年增长45%;农村医疗救助21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5759人次,共支出34.92万元,比上年增长15%。

基础设施

2011年末,都江镇有邮政代办点1个。电信服务网点1个。

旅游

主要以民族风情与自然景观为主,主要有:水族村寨、水族端节、卯节情歌、民族工艺品。镇境内名胜古迹数量众多、内涵丰富,自然景色风光旖旎、秀美如画。名胜古迹有贵州省“新疆六厅”故城遗迹之一的都江古城垣、羊福崖墓等。主要景区有都柳江省级风景名胜区内,都柳江沿岸多优美的田园风光。景区内有岷江古城垣、羊福崖墓等文物古迹。怎雷水族村寨(上寨),距县城41公里,周围有大坝、枫柳、里小、里送、棉花地、崩坡、甲雄等水族村寨,形成以怎雷上寨为中心的水族文化社区。怎雷水族村寨背负青山,前临深涧,层层梯田由山脚累级而上,气势恢宏。民居随着山势的起伏,巧妙地组合于青松翠柏之间,使建筑物与山、水、泉、林、田园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了一幅“入村不见山、进山不见寨”的山野村居图,形成了“天人合一”优美、宜人、质朴的人居环境。在此繁衍生息300余年的水族同胞,至今仍保留和传承着水族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生活习惯和文化艺术。

参考资料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202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