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
蛲虫(学名:Enterobius vermicularis),全称蠕形住肠线虫,是尖尾科、住肠线虫属的一种寄生昆虫,蛲虫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的回盲部,引起蛲虫病及各种并发症。
蛲虫的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7837年,是所有已知人体寄生昆虫中最古老的一种,也是地理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它于1758年由瑞典生物学家卡尔?冯?林奈(Linnaeus)发现并命名。蛲虫成虫细小,乳白色,形似白线头。雌虫长8~13mm,宽0.3~0.5mm,虫体头尾尖细,中部略膨大。雄虫明显小于雌虫,长2~5mm,宽0.1~0.2mm,尾端向腹面卷曲,有尾翼、数对乳突及一根长约70μm的交合刺。虫卵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光学显微镜下虫卵两侧不对称,一侧较扁平,一侧稍凸起,形似英文字母的“D”字形。虫卵大小为(50~60)μm×(20~30)μm,无色透明。
蛲虫的唯一终宿主是人,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排出体外的虫卵即具有传染性;蛲虫头部可刺入肠黏膜,偶尔可深入黏膜下层,引起炎症及微小溃疡。由于蛲虫寄生期短暂,故肠黏膜病变轻微。蛲虫偶尔可穿破肠壁,侵入腹腔或阑尾,诱发急性或亚急性炎症反应;人对该病普遍易感,但以儿童感染率高。有家庭聚集性。
蛲虫病以肛周及会阴部瘙痒为主要症状,患者常有烦躁不安、失眠、夜惊、夜间磨牙、食欲减退、消瘦等表现。蛲虫在人体内存活不超过2个月,如能避免重复感染,即使不治疗也能自行痊愈。也可用驱虫药(如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双羟酸噻嘧啶等)进行治疗。其可通过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卫生知识水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进行预防。
命名
蛲虫最早于1758年由瑞典生物学家卡尔?冯?林奈(Linnaeus)发现,并最初命名为“Oxyuris vermicularis”,此虫也是近代史上最早被描述的肠道蠕虫之一。后由利奇(Leach)在1853年对命名进行了订正。
历史
大量的考古证据证明,蛲虫是所有已知人体寄生昆虫中最古老的一种,也是地理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在北美,考古学家在位于美国西南部犹他州的古人类粪化石中发现了蛲虫卵,经过放射性碳元素测定,其年代可追溯至约10000年前(公元前7837年)。在非洲,研究人员同样找到了古代蛲虫感染的线索,证实在罗马占领时期的古埃及已存在蛲虫感染。
中国西汉古尸体内存在有蛲虫卵的考古发现,证实蛲虫病在中国的流行历史至少有2100年以上。中国古医典籍对蛲虫病早有认识,记载颇多。早在公元前90年,司马迁所著《史记》中即有“病蛲得之于寒湿,寒湿气宛笃不发化为虫”之说。受条件限制,当时人们对寄生昆虫的认识还很少,误把各种微小的寄生虫统一概括为蛲虫。如汉《说文解字》中,就把“蛲”解释为“腹中短虫也”,从形态学笼统概括之。因而,中国古籍中所记载的蛲虫病,不仅包括确由蛲虫所致病症,还包括其他寄生虫病。虽然古代对蛲虫病的症候描述很宽泛,但仍有许多描述已与现代相近,尤其是古人描述出了“可从肛门爬出”这一蛲虫生活史的典型特征。
洛伊卡特(Leuckart)(1865)、格拉西(Grassi)(1879)和卡兰德鲁乔(Calandruccio)(1888)等学者先后研究并阐明了蛲虫的生活史。
病原学
成虫
蛲虫成虫细小,乳白色,形似白线头。头顶端中央为口孔,周围具三个唇瓣。虫体角皮具细小横纹,头端的角皮向外膨出形成头翼。咽管末端膨大呈球状,形成咽管球。雌虫长8~13mm,宽0.3~0.5mm,虫体头尾尖细,中部略膨大,尾端尖细部可达体长的1/3。生殖系统为双管型,前后排列的两个子宫汇合与阴道相通,阴门开口于虫体腹面前、中1/3交界处。肛门位于腹面中、后1/3交界处。雄虫明显小于雌虫,长2~5mm,宽0.1~0.2mm,尾端向腹面卷曲,有尾翼、数对乳突及一根长约70μm的交合刺。生殖系统为单管型,射精管与直肠末端共同构成泄殖腔,经肛门通向体外。
虫卵
虫卵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光学显微镜下虫卵两侧不对称,一侧较扁平,一侧稍凸起,形似英文字母的“D”字形。扫描电镜研究证明,蛲虫卵的立体构型为不规则的椭球体或近似椭圆的不等面三角体。虫卵大小为(50~60)μm×(20~30)μm,无色透明。卵壳自外向内为蛋白质膜、壳质层和脂层。电镜下虫卵的一端有一粗糙小区,为美国白灯蛾的孵出口,卵内幼虫成熟后自此口孵化逸出。蛲虫虫卵自子宫排出时,卵内细胞已发育至蝌蚪期胚。
生活史
蛲虫的生活史简单,无外界土壤发育阶段。蛲虫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回肠下段、盲肠、阑尾、放射性肠炎和直肠等处。重度感染时,虫体寄居可波及胃和食管等部位。虫体依靠头翼、唇瓣和食管球的收缩附着在肠黏膜上,亦可游离于肠腔,以肠腔内容物、组织液和血液为营养物质。
雌、雄虫交配后,大多数雄虫很快死亡并随粪便排出体外,故宿主肠道内雄虫数量往往少于雌虫。雌虫成熟后,子宫内充满虫卵,但在肠内高温和低氧压的环境条件下,一般排卵障碍或仅排出少量的虫卵。当宿主睡眠后,受孕雌虫顺肠道经结肠到直肠,因肛门括约肌状态较为松弛,雌虫可从肛门内爬出至肛周皮肤上,在此由于温度、湿度环境条件的改变,以及高氧压的刺激,雌虫子宫强力收缩,开始大量排卵,一条雌虫可产卵4600~16000个。雌虫产卵后大多数死亡,但也有少数雌虫可再钻入肛门或进入阴道、尿道等处,形成异位寄生。
产自肛周皮肤上的蛲虫卵在温度为34~36℃、相对湿度为90%~100%和氧气充裕的适宜条件下,卵内蝌蚪胚发育很快,自母体排出后6小时左右,即可发育为美国白灯蛾,并在卵内蜕皮1次,成为感染期虫卵。
感染期虫卵被吞食后,在十二指肠内经消化液作用而孵化,幼虫沿小肠下行,途中经2次蜕皮,至放射性肠炎再蜕皮1次而最终发育为成虫。自感染期虫卵进入人体至虫体发育成熟并产卵需2~6周。雌虫寿命为2~4周,最长可达101天。
传播机制
传染源
人是蛲虫唯一的终宿主,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排出体外的虫卵即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蛲虫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直接感染:直接从肛门通过污染的手指经口感染,常是自身再感染的最重要途径。雌虫产卵时肛门周围皮肤受到激惹,每有奇痒,患者常以手搔痒,手指或指甲缝中常附着虫卵,而儿童的手又常易和口接触,从而发生感染。
间接感染:虫卵通过内衣内裤、被褥、地板、桌面、玩具及门把手等污染手指或食物经口感染。经调查,以上这些被服与用具上均可发现虫卵。
通过呼吸道感染:虫卵可漂浮于空气尘埃中,从口鼻吸入而咽下感染。
逆行感染:虫卵在肛门周围孵化,美国白灯蛾从肛门逆行入肠内而感染。
感染机制
蛲虫头部可刺入肠黏膜,偶尔可深入黏膜下层,引起炎症及微小溃疡。由于蛲虫寄生期短暂,故肠黏膜病变轻微。蛲虫偶尔可穿破肠壁,侵入腹腔或阑尾,诱发急性或亚急性炎症反应。极少数女性患者可发生异位寄生,如侵入阴道、子宫、输卵管等,引起相应部位的炎症。雌虫在肛门周围爬行、产卵导致瘙痒症,长期慢性刺激及搔抓产生局部皮肤损伤、出血和继发感染。
易感人群
人对该病普遍易感,但以儿童感染率高。有家庭聚集性。
临床表现
蛲虫寄生数一般在100条左右,多时可达5000条。虫体在寄生部位以头部刺入黏膜,可致卡他性炎症、溃疡及出血等病理变化。雌虫在肛门产卵时,激惹皮肤,导致瘙痒和局部湿疹、出血和继发细菌性感染。约有1/3的蛲虫感染者可完全无症状,或有极轻微的肛门瘙痒症。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肛门瘙痒及相关表现
成虫在夜间爬至宿主肛门周围及其附近皮肤上产卵时的刺激可致局部奇痒,因患者熟睡时常不自觉地搔痒,以致皮肤被抓破、出血及继发细菌感染。由于局部经常有痒感、刺痛或剧痛感。儿童患者常表现精神不安、失眠、烦躁易怒及害羞自卑。有时可出现食欲缺乏、腹痛、消化不良、恶心及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寄生于回盲部引起的表现
蛲虫在回盲部寄生可导致局部刺激和卡他性炎症或微小的溃疡。重度感染时可伴有腹泻、粪便中粘液增多或稍带血丝。蛲虫寄生于阑尾中可导致炎症、出血、坏死或类似阑尾炎的临床症状。
异位寄生引起的表现
蛲虫异位寄生可涉及多种器官,主要见于女性患者,雌蛲虫在肛门外产卵时可移至女性外阴部,进入阴道、子宫颈、子宫及输卵管,并导致该器官炎症。雌蛲虫偶可从尿道进入泌尿系统引起炎症,男性尿道中亦可发现雌蛲虫,可引起小便频繁。蛲虫偶尔通过输卵管侵入腹腔,此时可引起腹膜炎,或病程较缓而类似结核性腹膜炎。中国报道有因之而剖腹探查,发现肉芽肿病变,病理切片发现成虫及虫卵的病例。曾在鼻、口、食管、胃及肺部见到蛲虫,虫卵、美国白灯蛾或成虫均可引起过敏性反应。皮肤异位寄生可形成皮下肿瘤或肛瘘。
诊断检查
诊断原则
儿童出现肛周、会阴部瘙痒或炎症、烦躁不安、失眠、夜惊、夜间磨牙、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时,应考虑蛲虫病。对于原因未明的阴道炎患者,尤其是儿童,如伴有肛周瘙痒,患蛲虫病的可能性很大。肛周瘙痒的成人患者也应进行病原学检查,以排除该病。由于蛲虫异位寄生引起的表现较为复杂,如患者出现阵发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炎的表现,应考虑到蛲虫是引起阑尾炎的病因之一,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和警惕,以便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
检查项目
血常规检查
粪便检查
粪便检查蛲虫卵的阳性率较低,直接涂片阳性率仅为1%~2%,浓缩镜检阳性率为5%。
肛周检查成虫
因蛲虫有夜间爬出肛门外产卵的特性,故在儿童入睡后1~3小时内观察肛周皮肤皱襞、会阴等处可发现成虫或雌虫。
肛周检查
可用棉签拭子或玻璃棒拭抹肛周皱襞污物镜检,一次检出虫卵为50%左右,三次检出率达90%以上。肛周查虫卵有下列几种方法:
1.丙三醇棉拭涂片法:先将棉拭子置于消毒的生理盐水中备用。棉拭拧干后擦拭患者肛门周围,然后在滴50%甘油的载玻片上混匀并镜检。
2.沉淀法:准备方法同前。将擦拭过肛周的棉拭子插入盛有生理盐水的试管中,充分振荡使虫卵洗入生理盐水中,沉淀后取沉渣镜检。
3.棉拭漂浮法:准备方法同前。将擦拭过的棉拭子放入饱和生理盐水中,然后使虫卵漂浮再行镜检。
4.胶黏拭法:把涂胶液的玻璃纸剪成小纸条,然后粘附于洁净的载玻片上备用。撕下玻璃纸条,将有胶的一面粘于患者肛周,再将玻璃纸取下仍粘回原玻片进行检查。
鉴别诊断
蛲虫病的诊断并不困难,当异位寄生或出现并发症时应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阑尾炎
虽然蛲虫性阑尾炎有右下腹阵痛,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可以正常,但有时诊断较为困难,因为儿童阑尾炎本身有时症状就不典型。一般阑尾炎可以明确诊断,但蛲虫性阑尾炎常常是在手术后通过病理检查确诊。
肛门湿疹
蛲虫病肛门及会阴部瘙痒需与肛门湿疹相鉴别。肛门湿疹以肛门部有渗出、丘疹和瘙痒为主要症状,查不到蛲虫及虫卵。
细菌性感染
蛲虫的泌尿生殖道感染应与细菌性感染相区别,前者用抗生素效果不佳。临床上对于久治不愈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骨盆腔发炎等,应考虑该病的可能,检查尿常规及蛲虫卵即可区别。
干预治疗
蛲虫在人体内存活不超过2个月,故如能防止重复感染,虽不用药物治疗,亦可自愈。但因患者大多是儿童,易于再度感染,因此必须注意预防。治疗期间患儿应穿满裆裤,睡时使手不接触肛门。每日早晨用肥皂或温水清洗肛门周围,换下的内裤高温消毒,连续10日。驱蛲虫药物也较多,疗效好,不良反应亦轻。如在集体儿童机构或家庭内感染率超过50%时,可以集体全部治疗,7~10日及1个半月后重复1次,这样既可达到治疗目的,又有预防效果。
驱虫药
儿童200mg,1次顿服;成人400mg,1次顿服。虫卵阴转率100%。该药疗效高,耐受好,疗程短,门诊及集体治疗均可应用。服药后有轻度的头痛、头晕、恶心及腹泻等,发生率小于10%,常不需处理即自行缓解。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忌用,有严重肝、肾、心脏功能不全及活动性溃疡病患者慎用。
100~200mg顿服,治愈率90%~100%,或每日100mg,连服2~3日,治愈率95%~100%。服用该剂后偶有恶心、腹部不适、腹泻、头晕、嗜睡或瘙痒症,无需处理。该药可刺激蛔虫病游走,导致吐蛔,不满2岁幼儿不宜使用,严重心、肝疾病患者慎用。此外该药可致畸胎,孕妇忌用。
每片含甲苯达唑100mg,盐酸左旋咪唑25mg。1片顿服的阴转率达95.6%。二药配伍使用,可克服单用甲苯达唑引起吐蛔的缺点,且有广谱驱除肠道线虫的作用。
简称噻。该药常用量为基质10mg/kg顿服,治愈率59%~80%。如以12mg/kg的量,分为2日共4次口服,治愈率可达94.4%。该药不良反应小,有轻微的腹痛、腹泻、恶心及呕吐等。有急性肝炎、肾炎、严重心脏病及孕妇应暂缓给药,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严重溃疡病史者宜慎用。该药系广谱驱虫剂,疗效好,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中国及其他国家已广泛应用。
每片含噻嘧啶50mg、奥克太尔50mg,用于驱除蛲虫时,两药基质总量各按12mg/kg计算,分2日,4次服用,治愈率95.9%。
亦称扑蛲灵,属于花青翡翠染料类药物。剂量为5mg/kg,顿服,治愈率可达90%以上。服药后1~2日可使粪便染成红色,故不太受欢迎。
三苯双脒系中国研制的一种广谱抗植物病原线虫新药。200mg顿服,虫卵阴转率约为74.10%及77.58%。另有研究显示,采用200mg顿服连服2日的虫卵阴转率可达97.14%,与甲苯达唑治疗效果相仿。
用蛲虫膏、2%氯化氨基汞软膏等涂在肛门周围,有止痒和杀虫脒作用。生理盐水腊肠配合药物治疗可提高疗效。
并发症治疗
对于急性或亚急性阑尾炎,宜及早手术治疗,以免继发化脓性细菌感染,导致阑尾穿孔或腹膜炎。切除的阑尾做病理检查,观察有无蛲虫成虫或虫卵。对确诊的蛲虫性阑尾炎患者,不论施行手术否,均应进行驱虫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盆腔及腹腔的感染,使用上述驱虫药物;继发细菌感染者,应联合使用抗生素。
预防免疫
根据蛲虫生活史短、雌虫在肛门外产卵、接触传播及自身再感染等特点,需要有效且持久的预防措施,治疗效果才能巩固。预防原则是:
1.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卫生知识水平。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不吸吮手指等。睡前及清晨应清洗肛门,以减少及防止再感染的机会。
3.搞好室内环境卫生,如洒水清扫,用湿布抹除灰尘,经常晒洗玩具等物品,勤换洗床单及内衣裤等,以减少和防止虫卵污染室内环境的机会。
4.有组织地进行集体性反复查治。
流行病学
蛲虫病为世界性疾病,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高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温带、寒带地区感染率高于热带,尤以居住拥挤、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多见。儿童是主要的感染人群,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幼儿园儿童的感染率为40%左右,有的高达60%。
参考资料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itis.2025-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