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飞鱼
大头飞鱼(学名:Exocoetus volitans),又名翱翔飞鱼,为飞鱼科飞鱼属的鱼类,身长普遍20公分。分布于世界各地海域,尤其是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热带海区,也分布于中国的东海南部、台湾海域和南海。大头飞鱼是大洋性上层鱼类,主要以桡脚类及端足目等浮游生物为食。受惊吓时,大头飞鱼会利用其特化的胸鳍跃出水面作长距离的滑翔,以逃避捕食者。
形态特征
大头飞鱼体延长,略侧扁。头长为头高之1.5倍以上,体长为体高之5.1-5.4倍。吻钝短。口开於前端,下颌略等长於上颌;两颌具弱齿;腭骨无齿。鼻孔两对,大形,近於眼前。鳃裂宽,鳃膜在喉峡部游离;鳃耙数6-8+23-27=30-34。鳔大,向后延长;肠简单,无幽门及盲囊。体被圆鳞,大而薄,易脱落;头部多少被鳞;侧线甚低,近腹缘,在胸部不分枝,具鳞43-48;背前鳞17-20;侧线上鳞6。背鳍无棘,位於体之后部,具软条13-15,鳍膜上无黑色或灰色斑;臀鳍起点与背鳍起点约相对,具软条13-14;胸鳍末端达背鳍后部基底之后方,呈蓝黑色,其下方2-3鳍条淡色;腹鳍短,末端不达臀鳍基底,其基底位於鳃盖后缘至尾鳍下叶止之间距的中央前方,透明无色;尾鳍发达,深开叉,下叶较长。脊椎骨数43-44。幼鱼之后头部不显著高耸,下颌无须。
体背侧蓝黑色,腹部银白色。背鳍浅灰色;臀鳍透明无色;胸鳍灰黑色,边缘淡白色;腹鳍白色;尾鳍灰色。
生活习性
大头飞鱼是大洋洄游性鱼种,生活于近海或浅海域之表水层,同时也分布于开放水域。受惊吓时会利用其特化的胸鳍跃出水面作长距离的滑翔。主要以桡脚类及端足目等浮游生物为食。每年春夏季随着黑潮洄游至中国台湾东南沿海。
分布范围
海域: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热带海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南部、台湾海域(分布于北部、西南部、南部、东部、兰屿岛及澎湖水域等)、南海,偶见于江苏省沿海。
国家:美属萨摩亚群岛、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澳大利亚、巴哈马、孟加拉国、巴巴多斯、百慕大、博内尔岛、圣尤斯达蒂斯和萨巴岛(萨巴岛、圣尤斯达蒂斯、博内尔岛)、巴西、英属印度洋领地(查戈斯群岛)、佛得角、加拿大、开曼群岛、智利(复活节岛)、中国(台湾、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圣诞岛、科科斯群岛(基林)群岛、哥伦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古巴、库拉索、科特迪瓦、、多米尼加共和国、多明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大陆)、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斐济、法国(克利珀顿岛、法国大陆)、法属圭亚那、法属玻里尼西亚(南方群岛、土阿莫土岛、社会岛、马奎萨岛)、加蓬、冈比亚、加纳、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危地马拉、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尼科巴群岛、尼科巴群岛、)、印度尼西亚、意大利、牙买加、日本、基里巴斯(基里巴斯线岛凤凰城)、利比里亚、利比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岛、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蒙特塞拉特、摩洛哥、缅甸、纳米比亚、瑙鲁、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尼加拉瓜、纽埃、诺福克岛、北马里亚那群岛、阿曼、琉球群岛、巴拿马共和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皮特凯恩群岛、葡萄牙(马德拉、葡萄牙大陆)、波多黎各、留尼汪岛、圣海伦娜、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阿森松、圣海伦娜主岛)、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法国部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内加尔、塞舌尔、塞拉利昂、圣马丁(荷兰部分)、所罗门群岛、西班牙(加那利群岛、西班牙大陆)、斯里兰卡、苏里南、泰国、东帝汶、托克劳群岛、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图瓦卢、美国(夏威夷群岛)、美国本土外小岛屿(威克岛、约翰斯顿岛、豪兰贝克岛)、瓦努阿图、玻委内瑞拉利瓦尔共和国、越南、美属维尔京群岛、美国维尔京群岛、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撒哈拉沙漠西部、也门。
繁殖方式
体长小于14厘米未达到性成熟,而体长超过17厘米的个体均已性成熟。所产的卵团具有黏丝,可附着于漂游物或底栖海藻上。间歇性产卵,每次产卵327-418(平均370)个。寿命至少1年以上。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3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大头飞鱼可利用流刺网或定置网等渔法捕获,或编织草席采收飞鱼卵。成鱼适合红烧或煮汤,亦可晒乾食用;鱼卵则利用于盐渍,风味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