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红军过草地

红军过草地

红军过草地是指1935年至1936年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二、四方面军先后穿越川西北松潘沼泽草地事件。

红军过草地的选择同过雪山相似,是为了出敌不意,打破中国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新的落脚点,获得最佳的北上抗日路线。1935年8月21日,中国工农红军开始过草地。行军队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松潘草地,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到达班佑地区。9月15日,张国焘以红军总政治部名义发布《大举南进政治保障计划》。随后,又命令左路军先头部队和右路军之第4军、第30军等分别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包座南下,向大渡河流域马塘、松岗、党坝一带集结,开始南下。随后第4军、第30军的红军官兵就不得不第二次进入草地南下。1936年7月,红2、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与红32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两军会师后的共同任务就是北上,与中共中央会合。随后已经两过草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4军、第30军官兵需要第三次穿越大草地。

据推算,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1935年6月过草地之前统计共有近2万人,过草地之后剩下1.3万人(其中在左路军的五军、三十二军5000人,中央纵队和一、三军8000余人),损失约6000人。红二方面军1936年7月过草地之前有1.6万人(原二、六军团1.4万人,又补充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2000多人),走出草地时为1.3万人(10月间三大主力会师时为1.1万人),过草地损失约3000人。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损失最大,仅以第三次过草地统计即损失近7000人。尽管雪山草地的行军比平常的行军要克服更多艰难困苦,但是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将士们并没有被大自然的困难所压倒,相反,他们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在困境中大放异彩,成为造就长征精神的重要历程。

历史背景

1934年,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红军过草地的选择同过雪山相似,是为了出敌不意,打破蒋敌的围追堵截,取得新的落脚点,获得最佳的北上抗日路线。蒋介石曾判断红军可能东出四川省,也可能向西北行动。如出西北,他认为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能走松潘县西北草地的,突围路线一条是从毛儿盖、松潘经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甘南藏族自治州,另一条是从理番(今理县薛城镇)出平武县青川县碧口镇沿阴平故道,再出文县、武都。蒋介石命令薛岳部与胡宗南部联防,防堵红军北上,还调集川军主力,封锁岷江,妄图困死红军。

1935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就地召开的两河口会议提出了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想要北上,就要取道川西北重镇——松潘。但当时松潘已被胡宗南的军队占领,夺取松潘的任务交给了张国焘。一直反对北上、主张南下的张国焘虽然勉强答应,但消极行动贻误了战机,致使胡宗南得以重兵控制经松潘北去的交通要道。于是,党中央不得不再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重新制订了北上过草地的计划。这也就是过草地前夕著名的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

1935年8月17日,毛泽东会见红一军先遣团团长杨成武时,要求他必须率红四团从茫茫草地上走出一条北上的行军路线来。毛泽东说:胡宗南在松潘地区的漳腊、龙虎关、包座一带集结了4个师;东面的川军已经占领了整个岷河东岸,一部分已经占领了岷河西岸的理县,追击我们的刘文辉部已经赶至懋功并向抚边前进;薛岳、周浑元部集结于雅州,敌人判断我们会东出四川省,不敢冒险横跨草地,北出陕、甘这一步棋;但是敌人永远摸不着我们的底,我们偏要走敌人认为不敢走的道路。”因此,毛泽东决定横跨草地,北出甘南藏族自治州

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地,横宽300余里地,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泥质沼泽。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中国工农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县地区。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它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由于黑白两河——黑河(亦称“墨曲河”)和白河(亦称“葛曲河”)自南至北纵贯其间,起了重要作用。两河的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中国工农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

行军准备

进入草地前,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粮。将稞麦脱壳搓成麦粒,再碾成面粉炒熟,便成了干粮炒面;宰杀马匹、野牦牛,做成肉干以备食用;在藏民带领下寻认食用野菜,供过草地之需;还要准备白酒、辣椒或辣椒汁御寒。虽然尽了最大努力,红军筹到的粮食还是不够全军之用。每个人最多带有8至10斤,一般的带有5至6斤,有的只有3、4斤。粮食不足,使红军在过草地时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价。

红军战士过草地前,大多衣单体弱,准备的棉衣、皮衣根本不够几万人穿,有些战士只能穿草鞋,甚至光脚行军。根据杨成武《毛主席指示我们过草地》一文中记载,当主席询问部队的思想情况和过草地物质准备时,他向主席报告:“部队的情绪很高,大家一致坚决拥护中央过草地北上抗日的决定,只要中央、主席一下命令,我们就坚决向草地进军。我们早就有过草地的思想准备,省吃俭用存下了一些粮食,沿途采摘些食用野菜,估计可以捱过草地。只是衣服成问题,每人只有两套单衣,恐怕抵御不了草地的严寒。”主席恳切地、着重地嘱咐,“要尽量想办法多准备些粮食和衣服,减少草地行军的困难!”为作好过草地的准备,缝衣针成为当时重要的战斗物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老红军杨天贵回忆,“要我们每个人在二十天内完成六双草鞋(三双用牛皮做)、三双袜套、一个羊皮坎肩、一双羊皮手套和皮帽耳朵,并且还要把过去发给的已经裁好的单军衣全部缝好。这可抓瞎啦,没有针,用什么缝衣服?向群众借吧,当地的藏民因受反动派的欺骗宣传,早都跑了个一干二净。全连同志同志从自己的口袋里、小包袱里翻遍了,才凑起来四根针。这四根针就成了我们这一百多人的宝贝疙瘩了。全连能不能按期完成上级给予的任务,就在于如何好好地分配、使用和爱护这四根针了。连里把这四针分给三个排各一根,余下的一根给连部和伙房合用。同时还专门召开了一次军人大会,连长和指导员在会上再三嘱咐大家要好好保管使用,并且宣布了一项纪律:谁要是损坏或是丢掉了,就要受到严厉的处分。其实不用连长、指导员讲,每个人的心里也是非常清楚的。几天来,无论谁使用针,大家总是互相提醒:‘千万要小心啊,可别给弄坏了。’”对女战士而言,铁针更是她们随身携带、小心保护的珍品。有了“铁针”,女战士就可以用灵巧的手缝补战士们的衣服、鞋袜,以抵御草地的严寒。为了保护好“铁针”,女战士们还专门开会规定,谁丢失或弄断了“铁针”,就要受处分。

行军阻碍

红军过草地首先是行难。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或者拄着棍子探深浅。这样,一天下来,精疲力竭。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当年的中国工农红军,往往是一个人陷进去后,另一个人伸手去拉,用力过猛也会被带着陷进去。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二怕下雨。草甸本来就难走,天下着雨,脚底下更软、更滑,稍不慎就摔倒,掉进泥沼里去。三怕过河。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水浅好过一点,有的河宽流急很难过,如果遇着下雨更难了。身体虚弱,挨冻受饿,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几乎每过一条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战士倒下。

其次是食难。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许多同志在战场上没有倒下去,却在草地里默默的死去。在极度缺乏食物的情况下,中国工农红军就靠吃食用野菜、草根、树皮充饥。甚至皮带、皮鞋,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有的战士,人尿、马尿都喝过。用这几种办法把难咽的皮带嚼进肚:第一种,煮着吃。先用刀将皮带切成一条一条,然后要煮到最表面一层软了,小心将其刮去,里面就是可以吃的牛皮。第二种,烤着吃。烤到有些变色、变软,就能吃了,可不能烤久,不然烤焦就浪费了。烤了之后撕咬成一小块嚼;嚼几下,喝口水;嚼一天才舍得囫囵咽下,一根皮带吃了一个月。第三种,先煮再烤。先放在开水里泡软了,再埋在火堆里烤,借着里面没熄掉的孝义火烧熟。第四种,先烤再煮。先用火烤热,烤完把黑灰刮掉再放到锅里煮,等煮软了切成丝,和食用野菜粥搅在一起。

还有宿营难。草地净是泥泞渍水,一般很难夜宿。行军到了傍晚,往往要找一个土丘、河边、高地,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宿营。或者就地而卧,或者坐着打盹,或者背靠背睡一会。有时晚上风雨交加,用树枝架起的油布,既遮不住风雨,也挡不住寒冷,就会在风雨淋浇之下熬过一夜。在草地里露宿还担心睡着后,跌倒或滚到深水泥沼里去,这样就没命了。因此,有时几个人轮流值班,以免发生不幸。但是,夜晚太冷了,第二天一早起来,往往会看到草地上长眠着一些战士,甚至是跟自己背靠着背休息的战友。许多同志在战场上没有倒下去,却在草地里默默地死去。死亡越来越多,后边的人无须向导,顺着中国工农红军战士的遗体,就可以准确地找到行军路线。

再次是御寒难。草地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早上,太阳出得晚,很冷;中午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下午往往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或者雾雨朦胧;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冻得人们瑟瑟发抖。太冷了,有的战士就喝点酒或咬点辣椒驱寒。但酒和辣椒都带的少,不够用,几天后也没有了。

行军路线

一过草地

1935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中共中央决定共同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根据党中央的计划,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被混编为左、右两路军,穿过松潘大草原。右路军在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叶剑英等率领下,从毛儿盖出发,绕过松潘穿过草地向班佑前进。左路军在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等率领下,由马塘、卓克基出发过草地向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区开进。两路军计划在班佑地区靠拢,然后向甘南藏族自治州并进。

1935年8月上旬,由朱德、张国焘、刘伯承、陈昌浩等率领红军左路军,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五、九军团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三十一、三十三军等组成。在卓克基、马塘、刷经寺一带集结后,沿壤口曲北上经龙日坝、安曲和江茸一带向阿坝进发。

1935年8月21日,右路军在毛泽东等率领下开始向草地进军。部队离开毛儿盖以后,向北行走40里就进入了草地。举目望去,是茫茫无边的草原,在草丛上面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很难辨别方向。草丛里河沟交错,积水泛滥,水呈淤黑色,散发着腐臭的气味,在这广阔无边的千里沼泽中,根本找不到道路,一不留神就会陷入泥潭中拔不出腿。中国工农红军指战员们踩着草墩一步一步地探索前进。越是往草地中心走,困难就越严重。时风时雨,忽而漫天大雪,忽而冰雹骤下。衣服被雨雪打湿了,只能靠体温暖干。夜晚露营时,更是寒冷难忍,大家只得挤在一起,背靠背取暖。草地里没有清水,只能喝带草味的苦水。经过几天的行军后,粮食吃光了,战士们只好沿路找食用野菜充饥,有时甚至嚼草根,吃牛皮。但是,红军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坚持每天按计划的路程前进。

经过七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在毛泽东等的领导下,战胜了严寒饥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人迹罕至、气候变化异常的茫茫草地,于8月27日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左路军也同时到达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区。两天后右路军发起包座战斗,歼灭了企图堵截中国工农红军的胡宗南部第49师,攻占了包座,打开了通向陕西省甘肃省的大门,为实现党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过草地

1935年9月8日,张国焘电令徐向前、陈昌浩,命令右路军准备南下。9日,又“密电”前敌总指挥部政委陈昌浩令其率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关键时刻,为贯彻中央确定的北上方针,避免红军内部发生冲突,中共中央被迫连夜率领红1、红3军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15日,张国焘以红军总政治部名义发布《大举南进政治保障计划》,称这才是真正的进攻路线。随后,又命令左路军先头部队和右路军之第4军、第30军等分别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包座南下,向大渡河流域马塘、松岗、党坝一带集结,开始南下。这样,第4军、第30军的中国工农红军官兵就不得不第二次进入渺无人烟的草地南下。二次过草地,不时会看到第一次过草地时牺牲的红军战士的尸体。他们有的手挽着手,胳膊挽着胳膊,一齐倒在地上;有的趴在地上,背上则背着另一个战友;有的牺牲之前仍保持着向前爬行的姿势,两手攥着泥土和青草,身旁有用手指挖出的长长沟痕;有的女战士抬着伤员一起牺牲,担架还压在她们的肩上。二过草地,使红军又付出了巨大牺牲,仅30军就由原来8个团变成了6个团。

三过草地

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在卓木碉(即今马尔康市白莎寨),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宣布另立“中央”,引起了部队的思想混乱。朱德、刘伯承也因反对张国焘,一个被派到前线,一个被解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职务。突然南下的中国工农红军,趁中国国民党军没有防备,取得了绥崇丹懋战役的胜利。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张国焘,要求部队继续向南推进。11月19日,在百丈地区遭到国民党军十几个旅阻击,经7昼夜激战,终因寡不敌众,撤出战斗,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也标志着张国焘南下创建川康边根据地的计划宣告破产。1936年7月1日,红2、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到达甘孜县,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师后,红2、红6军团与红32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两军会师后的共同任务就是迅速北上,与中共中央会合。

1936年7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会师后,7月下旬至8月上旬红二、红四方面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穿越红原草地,北出陕甘。左路纵队一部从阿坝县出发经瓦切镇格央附近渡过嗄曲(白河)后,穿越日干乔大沼泽、色地坝和年朵坝,到达若尔盖县包座地区;另一部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县出发经阿木种畜场日柯附近渡过嗄曲(白河),沿阿木柯河北上穿越色地坝和年朵坝,到达若尔盖包座地区。中路纵队从阿坝查理寺地区出发,经安曲一带渡过嗄曲河,进至红原上壤口、龙日和阿木柯河,后翻越麦朵岗,穿越色地坝和年朵坝草地,到达若尔盖包座地区。右路纵队则循一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右路军路线,经刷经寺翻越亚克夏雪山进入黑水,过毛尔盖翻越麦朵岗,穿越色地坝和年朵坝草地,到达若尔盖包座地区。

相关故事

张思德吃毒草救人

在食物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草地里的食用野菜、草根、树皮等成为红军战士充饥的食物。不过,不是所有野菜、野草都能食用,有的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毒发身亡。为此,红军部队发出“尝百草”的号召,让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为让更多战友获得生存机会,许多人不惜“以身试毒”,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毛泽东高度赞扬“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别人前面,率先品尝。有一次,张思德因食用一种长得像野萝卜食用野菜而中毒昏迷。他醒过来后第一件事,就是让身边战士通知其他战友不要服食这种野菜。

行至毛儿盖

毛儿盖是一个只有几百户人家的镇子,一夜之间进驻数万中国工农红军,粮食问题无法解决。此时,村外的地里到处是成熟了的稞麦,但红军也不动百姓的一粒青稞,用银元向老百姓购买了一部分青稞。女红军们找不到镰刀,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三位老人就带着大家用手拔。尽管大家的手都磨破了,但是弄回来的青稞还是少得可怜。她们又去路边和田里捡那些被踩进泥里的青稞穗。回到驻地找不到脱壳的石臼,女红军们就动手搓,搓了整整两天,才把这些少得可怜的栽培二棱大麦搓出来。为了节约粮食,女红军们百般节省,她们宁肯上山挖食用野菜,也不肯多吃一点青稞麦,因为这在当地来说,已经是最好的粮食了。负责收容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伤员和病号的女红军们,在过草地的几天里,她们几乎全部是靠挖野菜维持生命,而把那些稞麦留给伤员和病号们吃。几天下来,她们一个个面如菜色,瘦弱得让人心疼,然而看到伤员和病号们走出了草地,她们的脸上都洋溢灿烂的笑容。

杀牲口

彭德怀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负责殿后。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上。这匹从江西省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黑骡子,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后来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他把饲养员喊了来,问道:“总共还有几头牲口?”“连你的大黑骡子还有六头。”老饲养员回答道。“好,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一出口就是命令。

死亡世界

红1军团过草地是左派前卫,在快走出草地的前一天,聂荣臻给作后卫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彭德怀发去电报,一方面将沿途经过情形和注意事项告诉他们,另一方面请他们协助掩埋前面牺牲的同志。后来,随3军团行动的周恩来回电说:据3军团收容及沿途掩埋烈士尸体统计,1军团掉队落伍与牺牲的在400人以上。

红军右路军

红军右路军过草地用了5天(8月21日——8月26日)。在草地行军中夺去了许多革命战士的生命。第一天3军团政治部由毛儿盖出发,走了60多里路,天快黑时,抵达一个无名草地上宿营,这里一所房子也没有,只有一些低矮的小树,袁国平及向仲华等。第三天过葛丘河。第四天是在沼泽地内行走,不仅天气变化无常,而且地面完全是水草,要选择在草堆上走,如不小心,掉入沼泽坑内则越陷越深。有的同志就这样永远出不来了,不少骡马也因陷入沼泽坑内拔不出来。第5天,8月26日,终于走出草地,到了班佑、巴西、阿西地区。

女红军四宗宝

一、脸盆。长征途中,女红军为了减轻负重,逐渐扔掉一些东西,但破旧不堪的脸盆总是舍不得扔。因为脸盆既可用来洗脸、洗脚,又可用来煮饭煮菜;既可戴在头上遮挡风雨,又可以反扣在湿草地上当凳子;脸盆还是交通工具,坐在上面,往坡下滑去,省力又省时。二、棍子。晚上宿营时,可以用它来搭帐篷;用两根树枝绑在棍子上,上面搭块布,就是一把大雨伞。草地行军时,用它当扁担,可以挑着东西走路;用它当拐杖,可试探道路的虚实和水坑的深浅,如有人不小心陷进泥潭,还可用它把人拉上来。三、牛皮。不到断粮时,战士们是舍不得吃牛皮的。草地断粮时,女战士们就把随身带的牛皮制品切成小块,和着食用野菜一起煮着吃。牛皮还是很好的御寒物,挡风雨、暖身体,还可用它来做鞋子、带子、挂包等。自制的“皮鞋”走起路来,比光脚好多了。四、铁针。有了“铁针”,女战士就可以用灵巧的手缝补战士们的衣服、鞋袜,以抵御草地的严寒.铁针成为女战士随身携带,小心保护的珍品。为了保护好“铁针”,女战士们还专门开会规定,谁丢失或弄断了“铁针”,就要受处分。

先遣队被迫返回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第六团和第五团三营便作为过草地的先遣队,由康猫寺出发,探查经由草地北上的途径。该部路上找不到粮食,遭反动藏族土司的2000多名骑兵拦截,最后被迫返回。

毛泽东让出晚饭

长征中一向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打先锋的红四团,接着为过草地开路。临行前,毛泽东向团政委杨成武布置任务,突然发现他还没有吃饭,便把自己的晚饭———六个鸡蛋大小的青稞面馒头交给了饥肠辘辘的杨成武。杨成武表示当时每人只有固定的一份口粮,他不忍心吃主席的饭,却又无法推辞,便只吃了两个小馒头

寺院赠粮

红军第三次过草地时,由于不能再走松藩地区,不得不走草原的纵深地带。由于有前两次过草地的经验,总部要求每个战士要准备15斤粮食。停留的藏区本来产粮就不多,经几万大军往返,筹粮更感困难。红军发动藏、羌族僧俗群众,许多群众积极把存粮卖给中国工农红军,一些寺院还把多年积存的粮食和茶叶都拿出来,小寺院往往有几百斤,大寺院则有成千上万斤。在得荣县龙绒喇嘛寺,赠送红军的栽培二棱大麦达1.5万斤,成为当时记载捐粮最多的寺院。

插牌借粮

红军在进入松潘一带时,当地作物稞麦即将成熟,但农民们早已跑光了,红军就下地收割青稞,并留下了“借粮木板”:“这块田内割了青稞斤,我们自己吃了,这块木牌,可作我们购买你们这些青稞的……归来以后,你们拿这块木牌向任何红军部队或苏维埃政府都可兑取……银子、茶叶与你们所需要的东西,在你们还未曾兑得这些东西之前,请好好保存这块木牌子。”牌子落款为“前敌总政治部”,并有“麦田号”字样。

周恩来过草地

周恩来在过草地时,由于连续发高烧,五六天都没有吃东西,身体非常虚弱。他随彭德怀率领的三军团殿后。彭德怀向参谋长肖劲光交待:你具体负责,组织担架队,实在不行,宁可把装备丢掉一些,也要把周恩来抬出草地。肖劲光将带不走的迫击炮埋掉,担架队变成几个组,轮流抬着周恩来穿越草地,干部团团长陈赓自告奋勇当队长,同战士们一起抬担架。还有兵站部部长杨立三也要抬担架。杨立三抬着很累,但仍坚持把周恩来抬出了草地。

尝野菜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保卫局的七个人过草地时,由于荒无人烟,已断粮好几天,身体快垮下来了。为了填饱肚子走出草地,他们分头采了一些野菜,但又分不清哪些有毒,哪些可以食用,于是决定召开一次党小组会,选出一人先尝,鉴别出无毒野菜供大家充饥。会上,四名党员要求先尝,三位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也要尝,年老的要尝,年轻的也要尝,都想把危险留给自己,生存留给别人。最后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选出了最年轻、身体最好、抵抗力最强的陈云开先尝,理由是他能抵抗住食用野菜的毒性。不知名的野菜,苦、酸、麻、辣、涩味道俱全,当他品尝到第七种野菜时,终于中毒晕了过去。陈云开经战友们抢救未有大碍,而战友们吃了无毒的野菜,走出了草地。

喇嘛向导

草地气候恶劣多变,素有“死亡之地”之称。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牧民也只有每年的5月至8月才敢纳足的茫茫草地,人生地不熟的中国工农红军能够走出这片泽国,全仰仗了两名喇嘛。1935年8月中下旬,出远门的喇嘛扎栋巴、能周回到毛儿盖寺庙,发现其他喇嘛都跑光了,只剩下一支驻扎此地的军队。经过红军的一番思想工作,他们答应作进军草地的向导。8月21日,一场征服川西北草地的大行军终于开始了。扎栋巴、能周将红军带出草地后,回家乡找到躲进山里的村民,但能周却因为“给汉族带路”被当场杀死,扎栋巴则因与村里最有威望的老人是亲戚,被保了下来。

精神力量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中国工农红军官兵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着严明的优良纪律和乐观的革命精神,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打开了向甘南藏族自治州进军的通道,使敌企图把我困在草地的阴谋彻底破产。

牺牲人数

红一方面军1935年6月过草地之前统计共有近2万人,过草地之后剩下1.3万人(其中在左路军的五军、三十二军5000人,中央纵队和一、三军8000余人),损失约6000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1936年7月过草地之前有1.6万人(原二、六军团1.4万人,又补充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2000多人),走出草地时为1.3万人(10月间三大主力会师时为1.1万人),过草地损失约3000人。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损失最大,仅以第三次过草地统计即损失近7000人。如果加上第一、二次过草地损失的人数,估计损失数翻一倍还要多。

相关评价

1935年8月至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此经历了长征中最为艰难、悲壮的岁月。草地行军,是红军长征途中非战斗减员最为严重的一段征程。草地广袤无边,杳无人烟,气候极端恶劣,红军无法获得任何补给,因饥饿、寒冷、高反、疾病,尤其是沼泽等因素,长眠于草地的战士不计其数。(中共红原县委宣传部 评)

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H今日播报 评)

尽管雪山草地的行军比平常的行军要克服更多艰难困苦,但是英勇的红军将士们并没有被大自然的困难所压倒,相反,他们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在困境中大放异彩,成为造就长征精神的重要历程。(每日甘肃评)

相关纪念

1960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草地艰难行军及川西北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危难关头作出的巨大贡献,周恩来总理将这里命名为——红原县,意为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

1975年10月,刘毅在参观北京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展览后,为更好激励后人,缅怀红军的长征精神,刘毅将保存的“长征草”捐献给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并附上说明:“这两株食用野菜是我跟随毛主席长征在葛曲河畔草原,纪念党成立15周年散会后,同战友采来充饥的。我将它保存下来作为纪念。和我一起采野菜的战友中,有的为党为人民光荣地饿死、冻死、战死在草地、雪山,有的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党的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这两株野菜伴随我行军作战革命40年,鼓励我艰苦奋斗、转战南北。在困难中不忘长征,在同错误路线作斗争中,不忘毛主席在长征紧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相关作品

诗歌作品

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正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过草地的真实写照。

文学作品

徐向前是率领右路军过草地的前敌总指挥,他在回忆录中说:一方面军一直长途跋涉,体力消耗太大,实在禁不住恶劣环境的折腾,过草地减员尤多。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党史研究室曾提供了一个资料: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在万人以上。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在回忆录中说:红军过草地的牺牲最大,这七个昼夜是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损失最大,仅以第三次过草地统计即损失近7000人。

美国作家索尔兹·哈里森伯里在他写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对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过夹金山,作了专门的解释。他写道:毛泽东当时有三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条是雪山以西,走一条海拔高但商队常来常往的路线,到川西北和青海省藏族地区首府阿坝。这条路稍远一点,几乎全是要穿过人口相当稠密的持敌视态度的藏民地区。第二条是,走雪山以东的另一条路,最后到松潘县,但是沿路遭受国民党袭击,危险相当大。第三个选择是,走雪山中间的一条崎岖山路,这是一条很糟糕的山间小径,且当地居民都没有走过这条路。但这第三条路将会最接近于他的目标:同张国焘的四方面军会师。

美国革命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在她的著作《伟大的道路》中曾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大草地位于康藏交界地区的高地上,一望无垠,广袤达数百英里,全是没有路的沼泽地带。走了一天又一天,极目四顾,红军所看到的,除了无边无际的野草外,没有别的东西,而野草下面则是浑水深达数英尺的沼泽。死草堆上又长出了大片野草,谁也说不上是不是几百年来就如此。大树小树一概没有,看不到鸟类飞翔,听不到虫声唧唧,甚至连一块石头都找不到。这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无边无际的野草,夏天任凭狂风暴雨冲打,冬天任凭大雪覆盖。天空永远密布乌云,把大地衬托成灰暗而阴沉的地狱。”

影视作品

1960年10月,战争片《万水千山》在匈牙利上映,该片以中国工农红军前卫营的视角,展现了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过草地等关键战役。

1986年,电影《草地》上映,影片聚焦红军伤病员在草地中的生死突围。通过掉队战士、女护士、被错误批判的干部等多线叙事,展现了极端困境下红军的信念与互助精神。

1996年,为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了《长征》。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全景式表现长征全过程的影片。湘江之战在以往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很少被表现。《长征》开篇就是湘江之战的惨烈场面,把红军面临的严峻形势呈现出来。《长征》还直面了党内的分歧和斗争,令人信服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通过血的教训认识到毛泽东的作用并将中国工农红军的领导权交还他,而后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的过程。

2011年11月8日,由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的,向党的十八大献礼重点国产影片《走过雪山草地》在全国影院正式上映以。该片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联合山东阿伊泉影视传媒有限公司、重庆电影集团创作拍摄,剧作家王朝柱编剧。讲述了长征时期一支红军剧团克服种种困难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

2016年10月7日,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推出8集大型文献纪录片《震撼世界的长征》。该片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军事纪实》团队策划拍摄而成。纪录片《震撼世界的长征》分为《红色迷雾》《凤凰浴火》《艰难抉择》等8集,以长征发生的时间为叙事顺序,以历史事件的推动者和见证者为切入点,回顾了从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决定实施战略转移到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地区的重大历史节点和历史事件。

参考资料

江中大调查 | 哪段长征经典故事最让你印象深刻?.江中青年.2025-04-16

学起来!光明区中小学生国防知识竞赛实操科目更新.深圳光明.2025-04-16

解码长征:三过草地的红四方面军部队.人民网.2025-04-16

【红色记忆】阿坝红原:再走长征路——过草地沼泽,红军艰难悲壮征程.中共红原县委宣传部.2025-04-16

红军过草地时为何欠下“外债”?.北方网.2025-04-16

红军长征最悲壮的行军.每日甘肃.2025-04-16

红25军长征转战桐柏山区采取的战略战术.《党史博览》 .2025-04-16

草地,长征中最神秘的区域 .许昌市纪委监委.2025-04-16

长征故事:红军过草地①行军难②张思德吃毒草救人 .H今日播报.2025-04-16

她的著作《伟大的道路》.华龙网.2025-04-16

这件防寒衣 不知温暖过多少红军战士.中国军事.2025-04-16

红四方面军部队为何要三过草地?.柳州政法.2025-04-16

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开始穿越草地.央视新闻.2025-04-16

【方志四川•红色记忆】巴山闽水巾帼芳——纪念旺苍籍老红军侯敏诞辰100周年(上).澎湃新闻.2025-04-16

遵义会议:从历史事件到历史标志.甘肃党史网.2025-04-16

1935年8月21日 红军长征过草地.人民网.2025-04-16

这两株野菜标本见证了红军长征岁月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中国军网.2025-04-16

红军过草地的跋涉奇迹.澎湃新闻.2025-04-16

党史故事(七)| 百年风华正青春,听经开党员讲述长征故事.长安号.2025-04-16

范长江“歪打正着”报道长征.新浪网.2025-04-16

【党史学习教育】我们一起走,共同挑战两万五千里,感悟初心与使命——过草地.澎湃新闻.2025-04-16

万水千山.豆瓣电影.2025-04-16

草地(1986).豆瓣电影.2025-04-16

盘点新中国长征题材电影:难以磨灭的影像记忆.新华网.2025-04-16

《走过雪山草地》影响深远 感动当代年轻观众.1905电影网.2025-04-16

震撼世界的长征.豆瓣电影.2025-04-16

震撼世界的长征 第四集 伟大转折(2016).1905电影网.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