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夔东十三家

夔东十三家

东十三家,也称川东十三家、西山十三家、夔东四家,主体为李自成大顺余部,是在北方被清朝击败后归顺南明,活跃在川、鄂、陕、豫诸省的抗清军队。

清顺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在湖南省去世后,他所领导的大顺农民起义部队四处游击。同年义军将领刘体纯、郝摇旗、袁宗第等人率领大顺军余部与南明小朝廷合作抗清。随后李自成妻子高氏带着另一部部分大顺军归顺南明。南明封大顺军队为“忠贞营”,双方组成松散的抗清联盟。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忠贞营将领朱本铉刘体纯袁宗第李来亨等联合抗清地主武装王光兴、谭文、谭诣、谭宏,以兴、房、竹、巫、奉一带为根据地,组成夔东十三家。十三家推举刘体纯主持军务,划分为16营,分据川东、鄂西等山中,边务农边练兵,担负起三峡地区抗清大业,多次骚扰清军。康熙帝元年(1662年),四川总督李国英率领清军驻扎奉节,围剿夔东十三家。大昌、竹山县房县等被清军攻占,夔东十三家节节败退。第二年,清军重兵围攻,刘体纯等率众反击,伤亡惨重。十二月,刘体纯自杀身亡,郝摇旗、袁宗第也兵败被俘。康熙三年(1664年)八月,李来亨被清军围困,自缢而死,夔东十三家自此覆灭。

清朝入关之后一直推行高压民族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在长达二十年的抗清斗争之中,夔东十三家一直是抗清斗争的主力。夔东十三家在自己的根据地中,发展经济,经营民生,维护了三峡地区的和平,稳定社会秩序。顾诚在《南明史》中认为夔东十三家在极端穷困的条件下和清军作战,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悲壮的史诗,夔东十三家的失败也标志着南明历史的结束。

名称来源

夔东十三家,主要指清代活动在川东鄂西三峡地区的十三支抗清武装力量,最早出现于清朝初年毛奇龄的《后鉴录》,书中说崇祯年间的流寇,大多来源于李自成、张献忠两部,因此虽然这些流寇名号众多,但是大多跟这两部相关。而夔东十三家这些贼寇,在整个蜀地,借助地势仰仗李自成、张献忠两部的精神与朝廷对抗。历史上对夔东十三家的记载都不相似。在《绥寇纪略》中又记载,关于各个山峰的贼寇,有的称四家,有的称十三家,这些魁首有,袁韬、武大定,还有天生城的谭文、谭诣、谭弘,巫山的刘体纯,丰城(今重庆丰都县)的胡明道,金城的姚玉麟,施州卫的王光兴等。在道光年间的《重庆府志》中,又记载了十七家。在这些书籍的记载中,夔东十三家实际是一个松散的军事联盟,大顺军余部占据了最主要的位置。学者顾城认为,十三家形容其多,很多都为习惯性说法,没必要也不可能确指为十三家的具体领导人。

产生背景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攻北京后统治不利很快被逼出北京。同年,清军入关进驻北京,建立清朝,清朝建立之后,一方面拉拢汉族上层,一方面又对汉族广大人民实行高压政策,这导致整个中国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清斗争。李自成也率领部队开始在全国各地抵抗清朝的统治。清顺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在湖广通山县与清军作战的时候身亡,大顺军队群龙无首,但是依然盘踞在各个地区坚持抗清。在大顺军的推动和影响,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等省份纷纷掀起抗清热潮。北方的明朝覆灭后,盘踞在南方的宗室先后建立了弘光政权,隆武政权,永历政权。李自成去世后,大顺余部分散各地引导抗清斗争,而主力部队则由刘体纯郝永忠袁宗第等人率领潜入两湖地区与清军抗争。随后,大顺主力联系上南部的明朝朝廷开始与之合作抗清,大顺余部实现联名抗清之后,实力不断壮大。

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占领了黄河以北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大顺、大西农民军以及南明部队相继失败撤退到湖南省、两广、川南一带。随着战争时间的持续,清军由于兵力不足,开始启用汉将,而抗清各个势力开始联合。大顺部队和南明联合之后,湖广境内抗清力量壮大,南明军队主动向清军发起了进攻。为了恢复在湖北的统治,南明政权决定发动恢复湖北的战役。清顺治三年(1646年),何腾蛟率领郝永忠等部由岳州北上,辅助忠贞营进攻荆州市。此时,清军在湖南的兵力薄弱,何腾蛟联合大顺余部取得了藤溪战争的胜利。然而忠贞营进攻荆州市之时,何腾蛟为了争夺头功谎报军情导致岳州重镇被清军占领。而忠贞营大举进攻荆州,围困荆州二十多天,在将破城之时被赶来的清军援军击败。忠贞营精锐耗尽,残部被逼退至宜昌市(今湖北宜昌)地区。

历史沿革

成立之初

清顺治四年(1647年),清军进攻湖南省,随后占领湘阴县直逼长沙市。协同何腾蛟守卫长沙的明军内讧,相互残杀,清军乘乱攻入,长沙失守。何腾蛟败走,大顺军孤立无援。很快,清军占领湖南,李过、高一功、刘体纯袁宗第等大顺军分别退入川东的巫山、巴东一带。同年,清军进攻桂林,何腾蛟率领郝永忠大顺余部进入桂林打败清军,清军退回湖南。清顺治五年(1948年),何腾蛟等人在桂林粉碎了清军的围攻后率兵进入湘桂地区,先后收复了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沅州全州县武冈市邵阳市常德市永州市衡州府等地。李过、高一功随之率领大顺军攻克了荆州市之后带兵从东进入湖南省,先后收复了益阳市湘潭市湘乡市衡山县等县。到十二月,大顺军联合其他明军,包围了长沙市,几乎收复了湖南的全部失地。随后,何腾蛟忠贞营赶赴江西省以便自己的部队可以收复长沙,取得头功。清军趁势反扑,前来支援的满、汉大军也向湖南推进。清顺治六年(1649年),清济尔哈朗大军进入湖南,何腾蛟部队纷纷撤退。清军很快进入湘潭,何腾蛟被捕。爱新觉罗·济尔哈朗趁机带兵追击驻扎在湖南郴州的忠贞营,忠贞营不敌,战败后向南撤退。郝永忠率领部队退至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他在贵州省辗转一段时间后又转入夔东地区,与刘体纯袁宗第等人会合,开始了长期抗清的斗争。

长期抗清

清顺治八年(1651年),已经归属南明永历政权的大顺李来亨部到达夔东地区,与之前到达此处的郝摇旗等部,以及当地抗清武装,组成了“夔东十三家”。夔东十三家在川东地区各有自势力,其中,贺珍驻扎在巫溪县(今重庆巫溪县),袁宗第驻扎在大昌县(今巫山县大昌镇),郝摇旗驻扎在房县羊角寨,李来亨驻扎在兴山县党守素、刘体纯、马腾云、塔天宝驻扎在巴东县,谭文、谭诣、谭宏驻扎在万县。夔东十三家在自己的根据地中,养民生息,发展经济,将农耕和练兵相结合。夔东十三家虽然是个松散的军事联盟,但是他们以刘体纯为首,一边在各自的根据地中屯兵修养,一边在川楚地区向清军发起进攻。

顺治四年(1647年),袁宗第率兵进攻湖广兴山,被清军击败后退后原处。清顺治五年(1648年),十三家合攻湖广当阳失败后退回。清顺治六年(1649年),刘体纯进攻湖广房县失败。一直到清顺治九年(1652年),夔东十三家一直以间接性骚扰清军的方式扩张地盘,训练兵力,增强势力。双方各有输赢,进行了不下于百次的战斗。清军被骚扰的疲惫不堪,多次进攻和招抚夔东十三家都以失败告终。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占据云南省贵州省的永历政权受到清军的进攻,李定国等人便联系夔东十三家,让其借助长江进攻上游的重庆市,从而牵制清军南下。但是吴三桂的布防下,夔东十三家进攻计划失败。年底,夔东十三家再次出击,但是夔东十三家将领谭文、谭诣反戈,清军借此机会反扑,夔东十三家抵抗失败,被逼退回。夔东十三家在三峡地区反抗,清朝为了解决这个心腹大患,采取了一系列的招抚政策,但是效果都不佳。

战败覆灭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军分三路从贵州、云南省进攻,合围昆明市南明永历政权节节败退,次年,永历政权被清军攻克。此时,全国的抗清武装只余内地的夔东十三家和台湾的郑成功康熙帝元年(1662年),清军开始大规模武力围剿夔东十三家。同年七月,清四川省总督李国英建议清军从四川、湖广、陕西省三路进兵,合围夔东十三家。康熙二年(1663年)春,四川总督李国英从奉节县出发,占领大昌,袁宗第退守茶园坪,后与同郝摇旗部合营。陕西提督王一正从白土关出发攻占房县,郝摇旗转移到刘体纯驻地。随后湖广提督董学礼也从湖南出发,进攻兴山。清军三路合围,与蜀军夹击李来亨,占领了九连坪。随后,李来亨联合刘体纯、郝摇旗对清军发动反击,大败清军。同年冬天,清军再次联合四川、湖广、陕西的清军夹击袁宗第,袁宗第不敌,退往巴东地区固守。随后,袁宗第再次联合刘体纯围攻巫山,但清军率领陕军支援,刘体纯被逼退至天池寨,部下多名将领降清,刘体纯见大势已去,与家属自缢身亡。

同年十二月,袁宗第、郝摇旗以及永历委派的部院也被清军俘虏杀害,川东地区也随之被清军攻占。大顺军旧部将领马腾云、党守素、塔天宝也觉得大势已去,在次年二月带领部队向清军投降。此时,夔东十三家只剩下李来亨据守茅麓山,继续抗战。茅麓山地势险峻,清军一时无法攻下,便决定采用围困的方法。康熙三年(1664年),李来亨粮源被阻,清军借机围逼李来亨部队。随后清军借助李来亨内部叛徒的消息进入山寨,李来亨自知不敌,合家亲信自焚身亡,所剩余部三万散入山中,不知所终,夔东十三家自此消亡。

主要将领

历史评价

顾城在《南明史》中写道:“夔东十三军在极端穷困的条件下和清军作战,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立刻一曲悲壮的史诗。”

学者滕新才认为:“夔东十三家数十年,坚守民族气节,坚持抗清斗争,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其精神是可歌可泣的。清朝为了围剿李来亨,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直到嘉庆年间还有谚语说:‘又上茅麓山也’来形容事情艰难。”

学者戴逸在《简明清史》中写道:“大顺余部在山区招集逃亡百姓,开垦荒地,发展生产,革除苛捐杂税,减轻人民负担,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这个地区逐渐成为在外可以对清军作战,在内‘则以课农练兵为本’的一大块抗清基地。”

历史影响

夔东十三家在长达二十年的抗清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满清入关之后开始采取高压民族政策,汉族遭到清朝的迫害,因而全国大范围的爆发农民起义,清朝的统治岌岌可危。也是在这种环境下,夔东十三家坚持以川东地区进行的抗清活动也促进了康熙八年康熙帝亲征后改变政策,颁发养民生息的政策恢复生产。而在抗清的这二十多年间,抗清的主要战力是大顺军和大西军。而后大顺军转战夔东,以川东地区为根据地抗,将屯兵和农耕相结合一直抵抗到最后,是民族大义的践行者。学者顾诚认为,1664年夔东抗清基地的覆灭,应当作为南明历史的结束。因为夔东地区的抗清仍以明朝为正朔,有永历朝廷委派的全权代表,有军队,有地方政权,维护和行使明朝的制度,也没有同之后的三藩之乱有关联。夔东抗清基地覆灭,也就标志着有南明正统血脉的势力覆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