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香林
罗香林,男,1906年出生于兴宁市,毕业于清华大学,历任香港大学、珠海学院教授,获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衔。
1930年毕业后,即升母校研究院,专治唐史与百越源流问题,兼肄业燕京大学研究院。1936年任广州图书馆馆长兼任中山大学副教授,讲授历史学,与馆中同仁创办《广州学报》季刊与《书林》半月刊。1945年11月1日至1946年7月1日任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院长。1949年全家移居香港特别行政区,先后在新亚书院、香港大学等校任教。
罗香林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华侨史专家、民族学家及客家学的奠基人,是近现代人文社会学术界的杰出人物,为梅州八贤之一。
1978年4月29日,因病逝世,终年73岁。
人物生平
教育经历
1924年,兴民中学毕业后,往上海政治大学学习。两年后考取清华大学史学系,先后从王国维、梁启超、朱希祖、陈寅恪、顾颉刚及美国人韩廷敦等诸名儒治史学,毕生效法诸师之治学精神与态度,成绩斐然。在学期间被举为《清华周刊》总编辑。
1926-1930年,获清华大学文学士学位,留校入研究院专治唐史与傣族源流问题。
1926年考取清华大学经济系,后转至历史系,师从王国维等大师。1930年毕业,即转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陈寅恪、顾颉刚二导师。
1931年翌年春,兼读燕京大学研究院。
1932年获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赴华南考察民间问题及客家源流,获第一手资料甚多。返京后,在清华大学、燕京两校上课。
工作经历
1932年,接广州中山大学聘约,任校长室秘书,兼广东通志馆修。次年春,改任中山大学副教授,兼学校《文史研究所月刊》编辑。年末,整理其历年来收集之客家史料,撰写和出版《客家研究导论》,后来,该书被日本人元刚译成日语出版。后来又撰《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编》《客家迁移及分布地图》,进一步探讨客家源流、转徙与具体分布诸问题。他是第一位系统研究客家问题的中国学者,被学术界誉为客家问题专家。
1934年秋,他辞去中山大学各职,执教于南京中央大学,兼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审核事宜。次年3月,他与朱希祖女儿朱俄在南京结婚。9月,兼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
1936年,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兼中山大学教授。与馆内同事创办《广州学报》季刊与《书林》半月刊。罗香林在整理馆藏书籍时,发现林凤超著《坤甸历史》与《兰芳公司年册》,细读之余,始知罗芳伯在西加里曼丹岛所建大总督,实为共和国政体,而罗芳伯竟为梅县石扇人氏。罗香林认为如此富有开拓精神又具有先进思想之客家人,实应撰专书志之,乃著《西婆罗洲罗芳伯所建共和国考》一书。这一大总制为共和国政体,始为世人所知。抗战不久,日本侵略军在大亚湾登陆,广州市告急,他乃日夜拣选馆藏善本与贵重图籍,舶运广西壮族自治区。甫抵梧州市,广州即告沦陷,旋雇船溯柳江将图书运抵桂平市存放,珍贵图籍幸免战火。此时中山大学各院系亦已搬迁至各后方地区。罗香林短期寄居重庆市岳父朱希祖家,并共同建议中国国民党当局设立国史馆,并拟定史馆诸条例。
1940年春,赴重庆任国民党中央专门委员,筹划学术会议及开展经常性学术研究工作,完成《唐代文化史》出版。年末,回粤北乳源中大文学院授课。次年5月,于紫金县中坝孙桂香家索阅《孙氏族谱》旧钞本,始知孙中山上世原居广东紫金(客家地区),以抗清事败,迁居增城区,再迁五桂山,历世义不仕清,以耕读自励。据此,《国父家世源流考》,此书深得孙中山先生哲嗣、前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之肯定,开为之作序。9月,中大由云南省迁返粤北。曾率领文科研究所部分研究员,先抵桂林市考察文物古迹,于桂林西山观音峰发现李治调露元年(679)阿佛造象及其有关石刻。嗣后又在广州市将光孝寺内所见前代遗迹如经典译述,高僧往来,铁塔、佛象。以及现在仍然生长良好之柯勒树与菩提树结合起来,潜心研究。发现由海道传入两粤之佛教,无论其所演宗派及艺术发展,皆与西域传入者有其不同系统与独特地位,并由此而察知其与中印海上交通发达之关系。他特将研究成果写成《唐代之光孝寺及桂林摩崖佛像》专著,深为佛教界及日本史学家所推重。1941年,发起“中国史学会”。常与中山大学黄现璠教授一道探讨民族研究的问题。
1945年后,广东省政府改组,罗香林出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省立文理学院院长,创办《广东建设研究》季刊。次年初,倡议设立广东文献馆。9月,广东文献馆成立,他为9人理事会成员之一,对维护和发展广州市文献事业,作出显著成绩。
1947年-1949年,任广州国民大学特约教授。不久,他辞卸广东省政府委员及所兼各职,专任中山大学教授。后来又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星岛日报》《文史副刊》主编兼广州文化大学研究所史学部主任。1949年6月辞职,举家移居香港,先后在香港文化专科学校、广大书院、新亚书院,官立汉文夜校及香港大学任教。
1949年,在香港广大书院,新亚书院和香港大学任教。
1956年秋至1963年底,先后被邀赴欧洲、日本、美洲、中国台湾等地作学术演讲并进行考察,对汉学、史学研究影响巨大。
1956年-1968年,任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担任该校中文系主任。
1965年10月,发表其香港大学中文系系列讲座资料,他用英语发表题为《中国族谱研究》演讲。这是他首刨的研究课题,可说是继甲骨学之后,又一新学科领域。除以族谱中之资料撰著各有关专著及论文外,还就族谱研究之历史学意义、中国族谱之源流与特征、中国族谱之流传与保存诸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后补充并撰成《中国族谱研究》一书,从此奠定中国族谱之学术地位,成为历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这是罗香林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之一。
1967年,他就任香港大亚洲研究中心管委会副主席,对促进亚洲学术文化研究方面作出贡献。当时香港各研究机关和高等学校,纷纷聘他任职,他只任珠海书院文学院院长一职,重点是考虑研究所博士班计划和学校出版事宜,繁忙之余多参加客属会议和中外学术文化活动以及编辑兴宁家乡文献。
1968年底,他任期届满退休,香港大学赠予他终身名誉教授衔。1969年,任香港珠海书院文学院院长及中国文史研究所所长
在退休后的10年间,曾去中国台湾、美国旅游、讲演并为乡梓文化和客家文献操劳。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父亲,罗幼山。妻子,朱倓,系朱希祖次女。兴宁罗氏,自元代其祖“小九公”从江西赣州宁都迁至广东兴宁定居,人口不断繁衍,子孙遍及海内外。罗香林夫妇一共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四个儿子分别名为:文、武、成、康,女儿名渝;除了罗成幼年夭折外,剩下的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多是香港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哈佛大学深造。现在他们都在外国。大儿子罗文,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历史系的退休教授;二儿子罗武,是美国医学科学院的院士,擅长内科;四儿子罗康曾在香港当过多年的中学校长。女儿罗渝是神学博士,也曾在香港从事与教会有关的工作。
健康生活
晚年因患糖尿病、肝硬化,虽多方医疗效果欠佳,于1978年4月29日病逝,终年73岁。
个人作品
出版著作
主要成就
1932年曾至南方考察客家文化和社会组织。1932年10月,任中山大学校长室秘书兼广东通志馆纂修。1933年在中山大学历史系讲授“方志研究”。1934年9月,在中央大学历史系讲“中国民族史”,兼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审核事宜。
历任香港大学、珠海学院教授,获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衔。生平著书41种,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他首创族谱学,乃继甲骨学、敦煌学、简犊学之后,开拓了历史研究新领域;其《客家研究导论》等开创性著作,为客家研究之学奠定基础。抗日战争期间,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将馆藏善本与重要图籍,舶运至柳州石龙,之免罹战火。毕生献身学术,尽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享誉中外文史学界,梅州八贤之一。
学术成就
罗香林历任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中央政治大学(今南京大学)、广州国民大学、广州文化学院等校教授,并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广东省政府委员兼省立文理学院院长。1949年移居香港特别行政区,先后在新亚书院、香港大学等校任教,获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衔。罗香林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执教之余勤于著述,毕生著书42种,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凡所著述,恪守科学态度,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深为史学界所推崇。
罗香林在历史学方面具有两大建树:
一、开拓了客家研究的先河
20世纪30年代,黄某等学者编著的广东乡土历史、地理教科书及某些报刊、志书对客家进行侮蔑,妄称客家“非汉种”,并将客字加上“犭”旁,引发了多次关于客家族属大论争。罗香林积极参与论争,并据其多年对民族史的研究及客家文化的考察,撰写了《客家研究导论》,科学地证明了“客家为汉族里头的一个支系”,有力地批驳了将客家诬为“语言啁啾不甚开化”、“野蛮的部落,退化的人民”等种种论调,捍卫了客家人的社会地位。
50年代初,罗香林推出了客家研究的又一力作《客家源流考》,从中华民族的构成和演进说起,对中华民族中客家的源流和系统、客家的分布及其自然环境、客家语言的特征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剖析和考证,是客家研究方面的经典之作,为客家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录 《客家源流考》中关于纯客住县和非纯客住县的记载:
(一)江西省:江西一省,计有纯客住县:寻邬 安远县定南县龙南市虔南 信丰南康大庾崇义上犹;其非纯客住县,已知的则有:赣县兴国 云都 会昌宁都石城瑞金广昌 永丰县 万安 遂川 吉安万载萍乡修水吉水 泰和
(二)福建省:福建一省,纯客住县,仅:宁化长汀 上杭武平永定将乐沙县南平;其非纯客住县则有:清流 连城明溪平和诏安崇安
(三)广东省:广东的纯客住县,计有:梅江区梅县区兴宁五华平远蕉岭大埔连平和平龙川紫金仁化赤溪始兴英德翁源
至其非纯客住县则有:南雄曲江区乐昌乳源连县连山阳山惠阳区海丰陆丰博罗增城区龙门 深圳宝安区东莞 花都区清远 佛冈开平中山番禺区从化区揭阳饶平信宜潮安区河源丰顺鹤山封川 徐闻阳春三水区防城合浦临高陵水钦县广宁惠来儋县定安崖县化县澄迈万宁潮阳区新丰罗定台山
(四)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没有纯客住县,其非纯客住县则有:桂平贵县苍梧平南 博白 郁林 北流藤县贺县武宣象县横县武鸣陆川宜山柳州融县昭平平乐永淳钟山荔浦 三江罗成柳城来宾阳朔蒙山兴业隆山 迁江东兰南丹 信都 修仁凤山那马 榴江 崇善 宜北 绥 中波宁明明江河池
(五)湖南省:湖南一省,亦无纯客住县,其非纯客住县则有:汝城郴县浏阳 平江 宜章
(六)四川省:四川一省,亦没有纯客住县,惟非纯客住县则较湖南为多,计有:涪陵巴县荣昌隆昌泸县内江 资中 新都广汉成都华阳新繁 灌县
(七)西康省:客家迁到西康的,仅有非纯客住县的会理县一县。
(八)贵州省:客家迁到贵州的,也仅有非纯客住县的榕江县一县。
(九)台湾省:台湾无纯客住县,其非纯客住县则有:彰化新竹高雄 屏东苗栗
二、奠定了中国族谱学的地位
60年代,罗香林撰写成《中国族谱研究》一书,揭示了中国族谱的撰述对象,阐明了中国民族的迁移,社会演进,文物盛衰,遗传优生,及其与中国历史之关系,中国族谱今后发展方向等,开辟了继甲骨学、敦煌学、简学之后的又一历史学新学科领域,成为中国历史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人物事件
陈寅恪为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引路
1926年,罗香林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因兴趣不合,不久转入历史系,有幸师从国学大师陈寅恪。1930年夏,罗香林撰写了一篇题为《客家源流》的毕业论文,呈送给导师陈寅恪审阅。陈在文稿上作了一句批语:“家谱内多有材料,须再考查。”后来罗香林在回忆录中写道,老师主张,“只要有史料价值,足以助我们弄清问题,什么材料都可用,引用前人论著,不必以人废言。”陈还特意为他讲述了自己的家族源流。
陈寅恪的上代从福建长汀县上杭县迁到江西义宁州(今修水县),本属客家人。他对罗香林说:这些从闽粤迁去义宁的客家人,多数以耕读为业,因为勤奋读书,所以考秀才的时候,本地人往往以学额被客家人多分去了,便出而纷争。后来由封疆大吏请准朝廷,另设“怀远籍”学额,专给客家人应考,与原来的学额无关,这才把纷争平息。陈寅恪一家,自他高祖胜远公,至他父亲伯严先生(三立),都是由“怀远籍”入学,然后逐级考上各种高科的。他的祖父陈宝箴,咸丰元年举人,1895年任湖南巡抚,是清末维新派著名人士。父亲陈三立,光绪十五年进士,官吏部主事,“同光体”诗派领袖。一家三代,有四人入《辞海》条目,为客家人争得荣耀。
罗香林在陈寅恪的指点下,扩大族谱等史料的征集。他于1930年冬开始,在广东省各大报纸上刊登《征集客家史料启事》。经过一年征集,后来又亲赴广东各地考察,又搜集到不少族谱。他把这些资料汇编成册,并附上编写提纲,向导师请教。1933年,罗香林发表了《客家研究导论》一书。全书共25万字,运用大量谱牒、史书等资料,详细论述了客家“为中原衣冠旧族”、“为避战乱迁居南方”、“历经五次大迁移”等观点。随后,又撰写了《客家源流考》及《客家迁徙及分布地图》等著作,从此跨进了客家研究的大门。在一系列客家著作中,他首创了“民系说”,把客家列为汉族的七大民系之一。1931年,罗香林父亲去世,罗香林回家治丧,恩师陈寅恪寄来亲笔挽联:
惜公抱经世才而未竟其用,有子治专门学能不负所期
挽联既是对前辈的哀悼,又是对学生的鞭策和鼓励。他后来给出版社写信,公开称赞罗香林:“罗君十年来,著作颇多,斐然可观,自不用旧日教师饶舌,以妨其独立自由之意志也。”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广州中山大学教书的陈寅恪常常收到从香港特别行政区寄来的钱物,其中有大陆十分匮乏的猪油等副食品,而署名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罗汉”,只有老师才知道这是学生罗香林的一片苦心!为了不给老师添麻烦,罗香林用了自己当年的笔名。
朱希祖为罗香林的治学从教竭力相助
罗香林的早期著作《客家研究导论》和《粤东之风》出版时,朱希祖教授都为他作序,大大提高了作品的知名度。而他的序文并非敷衍之作。有学者认为,朱的序文在学理上对客家的有关论述,比青年罗香林当时的论证逻辑更加严密,起到理论指导和画龙点睛的效果。而对于《粤东之风》,朱希祖给予很高的评价:“我认为罗君的《粤东之风》,虽然不能算首倡,却希望可以集大成!他把这件事看得很重大,要追踪十五国风,这一点见识,就高出于众人之上啊!”“自从周代初年算到现在,这种工作,经过三千年,方从最北采到最南,罗君的功绩,实在比较收集《楚辞集解》的功绩,更加卓越了!”
1932年起,罗香林到中山大学任教,与时任中大史学系主任的朱希祖共事两年,受到恩师的提携,担任史学系副教授,并推荐他兼任文史研究所编辑、主编。朱希祖在中大任教时,与罗香林同任广东通志馆纂修,商讨通志体例,并主动向他提出,希望由其撰写民族略和华侨略等内容。1934年,朱希祖到南京中央大学任史学系主任,又力荐罗香林到中央大学任教。后因校长罗家伦对罗香林有成见,一直未获教授资格。罗香林遂于1936年8月离开中央大学,受聘为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同时兼任中山大学教职。罗香林上任之初,已是岳父的朱希祖与他通信不断,从馆藏目录到购书种类,都一一指导。罗香林采纳老师的建议,购入了大批珍贵图书文献,面向社会发动捐书,自己带头捐一百多册,组织编印图书目录,汇编专业史料,校注珍本,筹建广东文献陈列室,同时创办了《广州学报》季刊与《书林》半月刊,组织专家学者发表书评或论著。《太平天国洪秀全家世考》等文章就是他在这期间发表在学报上的。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嗜书如命的朱希祖为转移藏在南京的大批书籍,辗转奔波于江浙安徽一带。从7月9日起装运书籍六十大箱,包货车一辆,由南京至徽州,又由徽州转到屯溪区乡下,历时三个月。8月间,日机疯狂轰炸广州市,罗香林将怀孕的妻子朱倓送回老家兴宁市避难,自己与同事紧急挑选了5万多册珍贵图书疏散到广州郊区。翌年10月,日寇在大亚湾登陆,罗香林又将图书安全转移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国忧家难之际,他忠于职守,为国家抢救了大批贵重书籍。如今,这批幸免于难的图书,珍藏在华南师范大学的文献馆里。而朱希祖抢救出来的25万册图书,由他的儿子捐献给了国家,其中有朱先生最珍爱的明钞宋本《水经注》。值得一提的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两人始终挂念着对方的安危和图书的转移。
罗香林这样评价朱希祖:“先生毕生治史,最重气节,明是非,藏书外,无恒产;而高风亮节,不可企及。”1944年7月,朱希祖先生在重庆去世,享年66岁。后来罗香林为他整理编辑文稿,出版了《朱希祖先生文集》传世,这是对恩师的最好回报。
参考资料
罗香林 的作品(4).豆瓣.2021-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