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墟二村
沙墟二村位于番禺区市桥城区中心中心位置,面积约0.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城中村,现有村民2537人,693户。村内有建有沙墟二公园、朱边公园、上关公园、老人活动室休闲娱乐场所,陈尚书祠、关氏宗祠、朱氏宗祠、坑口庙、沙墟二小学、汇珑商业中心等。
沙圩二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以出租商铺、厂房为主,有自建商铺650多间,厂房11座,近两年,每年总收入超过3000万元,村民除经商、外出务工、出租屋收入外,还有村集体的股红分配,村民的股红分配人均逾万元,此外,村民还享受医疗报销、入学补助等福利待遇。
乡村文化
陈尚书祠
陈尚书祠是藏身古村的宋代建筑
陈尚书祠位于市桥街沙圩西大街,陈尚书是一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聂氏宗祠。书画双绝,创瘦金体,绘工笔花鸟的宋徽宗当年的一方御赐石砚,就在此被发现。由于陈尚书祠建筑宏伟,历史悠久,因此极富历史研究价值。
建有沙墟二公园、朱边公园、上关公园、老人活动室休闲娱乐场所,陈尚书祠、关氏宗祠、朱氏宗祠、坑口庙等历史建筑也都依旧保留。陈尚书祠位于市桥街沙圩西大街,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一年(即公元1552年),在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中,文物专家在“陈尚书祠”中,发现了宋徽宗当年的一方御赐石砚,也因此将“陈尚书祠”称为“宝砚堂”。
在北宋元丰七年,聂氏宗祠主人陈显先中解元,又中进士,受职户部尚书、礼部侍郎,翰林院编修中书,夫人贾氏受朝廷封一品命夫人,这在史料有记载。沙圩村的族谱中记载了陈显和宋宋徽宗赵的一段轶事:徽宗皇帝曾经御赐“擎天宝砚”一方给陈显,并御赐五言诗刻于砚的背面:“驷马功勋载,名留御礼乡;体存仁者寿,日有自传扬。石眼明星朗,池心洗日光;文房一铁砚,中正外端方。”诗句显然表明,徽宗对于陈显的品格颇为嘉许。正因为如此,“陈尚书祠”又被称为“宝砚堂”。
陈尚书祠坐北朝南,面积1354平方米。门前有一占地面积为1672平方米的广场。头门东西两侧有青云巷直通后花园,上方的石横匾刻有“擎天”、“洗日”四个遒劲的楷体字。聂氏宗祠是一组三进二天井的建筑群。一进门面,宽三间,16.4米,进深二间,7.8米,大门前一对花岗石石狮子威武雄壮,是典型的岭南石狮工艺,梁架和斗拱上木雕精美。二进大堂,面宽三间,16.4米,进深三间,12.2米,台前两边均有石砌护拦,栏中石匾雕有人像。三进后寝,面宽三间16.4米,进深三间10.2米,前面有石砌护栏,门前石级两侧均有一只南狮子,堂内设红砂岩石神台一座,上有红木制作的神,用于安放先祖神位。这里至今仍是族人祭祖的场所。
解放后,“宝砚堂”曾经长期被用作学校。“宝砚堂”建筑宏大,石雕、木雕、灰雕手工精美,极富历史研究价值。
北宋户部尚书陈显公发源地,浙江省,奉化溪口镇,三石陈家村,“流庆堂”,最初由陈著创建,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下,剡溪河上,三石宗祠“流庆堂”
论北宋户部尚书陈显
宋史记载
乙卯,户部尚书陈显,因对言再用蔡京,士民失望。帝怒,贬显知越州。显不复仕,归隐四明。
三石陈家村陈氏族谱序,族谱之作 老泉言之详 且悉矣 若此者难乎其为辞也。
宗显(陈显)
行二六一名
显:字,文,昭登进士,第授主簿,累迁至户部尚书,以谏用蔡京旨,贬知越州,不复仕,政和五年复召为宣和殿学士,辞不起隐于四明之蜜岩,因今之西边也里人,顾食之今勿替,所著有论语,注:平山文集,其详叙传。
陈显在族谱中排行宗字辈,名宗显,出自浙江省,溪口镇,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下,三石陈家村,村中自然古朴,祠堂后紧依巍然耸翠的丹霞山,清代诗人陈沆在《剡源九曲图记》称其“丹山赤水洞天”。陈著也在《夜酌丹山》一诗中写道:“石径深深着梵宫,明月山林醒醉中,归途自有儿扶持,不用过溪劳运公“。村口有一条国路,国道旁是流经奉化溪口的剡溪十分古老,在两千余年前的秦朝已有。剡溪发源自甬之交剡界岭,向北的一条剡溪流经新昌县、嵊州市后汇入曹娥江,再入杭州湾。另一支称南剡溪,流经奉化驻村、三石村至溪口镇,称为剡溪,或称剡源。而从溪口至江口流入奉化江这条称剡江。
早在唐朝,众多文人墨客入剡揽胜,留下许多名诗佳句,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唐诗之路。李白曾这样写道:“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三石村三姓宗谱记载,最先迁入此地的是陈氏始祖陈棠,在南唐(937~956年)时,任职于浙东奉化,自台泉迁来。南唐亡后,留任吴越奉化尉。陈氏宗祠在村之东南村口,名为“流庆堂”,最初由陈著创建。
陈氏宗祠重建于清代康熙,再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跨入第一进门厅,展目而视,规整的布局透着几分庄严。厚重的青石基座,双步梁上富丽堂皇的彩绘,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石陈家村“流庆堂”子孙为此荣幸,曾经出过三个尚书,分别是北宋年间的户部尚书陈显、南宋嘉定年间的工部尚书陈德刚和明代洪武年间刑部尚书陈瑜。三石陈家由此成为一方名门,阿拉谱记亦同,兄弟谱记:“宓子德刚,赵昀朝为福建省制置使醇正明决与史弥远(陈埙嫡亲的舅父)同乡里,每以济王之事责弥远故奉祠者十年后知签枢密院事帝慰劳甚至他若陈傅良、陈良翰、陈暌、陈季雅、陈宜中、陈自强、陈谦以及陈性之、陈隆之、陈埙、陈韡、陈垓,陈元、陈宗礼、何莫非江州之发派。德刚子陈著与其族兄弟陈蒙,陈昭,陈文龙,陈瓒,俱以尽忠报国名标史册流传千古。陈著,理宗为著作郎,时贾似道以国计困于造富民困于和因请行买公田置官田之策,著上疏曰:似道居外而志在欺君处端则务在瘠民欺君则将来敌兵必危社稷瘠民则必施重刑”,三石宗亲先祖爱国爱民。
啊啦岭南世系居南海、番禺区族谱记载:陈显公生于,赵曙,治平元年[北宋治平甲辰年(元年) → 1064年],甲辰,端午节日,午时。终于:赵构绍兴,十七年,丁卯,三月十一日[南宋绍兴丁卯年(17年) → 1147年],亥时。寿八十四岁。妣贾氏:生于,宋英宗,治平三年,丙午[北宋治平丙午年(3年) → 1066年],二月十九日,巳时。终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戊辰,四月初十日[南宋绍兴戊辰年(18年) → 1148年],亥时。寿八十三岁。
公少通经书,于宋元丰七年,甲子[北宋元丰甲子年(7年) → 1084年],乡试中式解元,乙丑[北宋元丰乙丑年(8年) → 1085年]登进士,授官翰林院编修,又为礼部侍郎,陛户部尚书(官为从二品),崇宁元年,壬午正月初一日早朝[北宋崇宁壬午年(元年) → 1102年],荷蒙宋徽宗皇帝,御赐擎天宝砚一方,御笔亲题五言律诗一首,刻于砚荫云;
驷马功勋戴,名留御礼乡。
体存仁者寿,日有自傅扬。
石眼明星朗,池心洗日光。
文房一铁砚,中正外端方。
公于政和二年壬辰年[北宋政和壬辰年(2年) → 1112年],六月二十五日早朝对言于上曰:再用蔡京,士民失望。徽宗帝怒,贬知越州,逐隐于四明山(章水蜜岩村)。政和五年乙未十月[北宋政和乙未年(5年) → 1115年],徽宗,复召公为宣和殿大学士[政和五年(1115年)置宣和殿学士,以两制充任,次年又置宣和殿大学士。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改宣和殿为保和殿,学士名亦随改为保和殿学士],公竟不受。宣和己亥[北宋宣和己亥年(元年) → 1119年]因金寇扰攘,迁于金陵(南京),庚子[北宋宣和庚子年(2年) → 1120年]再迁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壬寅[北宋宣和壬寅年(4年) → 1122年]又迁于南雄,始兴县,石井头。建炎丁未[南宋建炎丁未年(元年) → 1127年]复迁于广州之南海区,泌涌都,梯云堡,逐卜居于芦头村(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水头村)。公与妣合葬于芦头村,寅甲向之原。即梅桂堂北边是也。子;绍基。绍基生三子,贤高,嗣守绪业。贤赏,汉隶番禺水坑。贤禄分居黄鼎司张槎乡。1、贤高水头房,2、贤赏番禺房,3、梅禄张槎房。
陈显公后人遍布岭南主要有三大房
大孙,水头房:贤高,字:逊志,嗣守绪业。大孙水头村,子孙分布定居有:七世,桂枝公,繁显广西贵县。
二孙,水濂乡(水坑)房:贤赏,字;逊英,分隶番禺水坑。水濂乡(水坑)房字辈:水濂乡房自贤赏公由南海区芦头村分迁水濂乡时后,在25世时为分清辈分,当时只取有十二之字辈排名:25世元始,兆、佳、安,求、锦、泽,昭、、祥,和、慈、惠是也。子孙分布定居有:四世,宗旦字伯乔迁东莞。宗礼,崔氏乃增城中新镇,中新坑背崔屋村人,父崔与之(1158-1239),字正子,号菊坡丞相之女,宗礼公于南宋绍熙庚戌年(元年)→ 1190年至1194年官至中枢密院,初由进士出身,后致仕辞官归,由于崔氏的原故,居增城仙村创业开族。十世,文彩,迁东莞北策乡,生一女,嫁古坝乡韩解元为妻。十二世,光汉公,号慵轩迁居市桥沙墟村。
三孙,张槎房:贤禄,字;逊雅,分居黄鼎司张槎乡。子孙分布定居有:四世,洪修又字:爵修娶何氏,入赘敦厚村,分支大江、甘坑等地。九世,伯坚迁古灶,伯和迁大江,十世,怀义迁甘坑。六世,珪峰公,迁西椎大仙岗定居;后九世,贵卿公迁沙窖房;十世康禄公迁澜石;十一世北来公迁中堂镇房。
各房兄弟还有少数居港澳地区,所以这些都是陈显公开祖后之后裔主要根源集居地。
三石谱世系图藏谱
1满--2犀--3突--4戎--5宁--6孝--7灵--8--9圉--10鲍--11佗--12完--13樨--14--15须无--16无宇--17乞--18常--19盘--20白--21和--22午--23因齐--24辟疆--25地--26法章--27建--28--29婴--30余--31轨--32审--33安--34恒--35愿--36齐--37源--38实--39谌--40忠--41佐--42准--43伯轸--44匡--45世达--46康--47英--48公弼--49鼎--50高--51咏--52猛--53道巨--54逮--55谈先--56昙--57伯山--58君通--59正平-60勋--61振--62企--63公权--64敬之--65忠--66--67夷行--68穆--69翱--70仲舒—71旭—72陈棠-73大方--74陈撄宁75延溥--76伯—77宗显(陈显)戴氏生三子。78--景雯、景、景宏;贾氏生一子,公讳:熙,字:绍基,号;芦庄,尚书显公二世,乃尚书显公之子。
赐户部尚书陈显诰命一道
奉
天承运
皇帝制曰,国家以户部土国之事,徭役职贡之,方与夫会计,仓府库、经费周给之数一归于户部,古之制也,为材周而密者,始称兹选尔,原任左中大夫,陈显,性资明敏,学问宏深,外事详练,为久,皆能展其所长,爰佐大农,遂尔户部曹准事,惟谨劳绩优著,朕甚嘉之是用,俾尔升任地官之长,尚其明生财之大道,务培邦本,使食货充而国用足,以称朕为官,爱人之意。钦哉。
敕命
宋政和元年八月十二日颁下
之宝
注译:委任书,宋政和元年八月前陈显官职是:左中大夫,由于国家政改,土地、徭役(“徭役少则民安,民安则下无重权,下无重权则权势灭,权势灭则德在上矣。”)无偿社会劳动,一般有力役、军役和杂役。秦始皇说,要筑下万里长城,使天下的农夫都为徭役奔忙。指掌管帮助国家干活的劳力人群,如军队士兵等等的经费财务,陈显有材能计算周密性资明敏,学问宏深,外事详练,工作资历长谨慎优著,正是宋徽宗上台后委任地方官员升任国家官员,户部尚书,(从二品官员)即财政部长或副部长之级。
宋政和元年八月十二日颁下,公元1111年→辛卯年(北宋政和元年) (47岁)才升任户部尚书一职,之前是中大夫。
尚书诰曰古者秋官明五刑以弼五教以期于治也必得通敏练达持文平而用法当者方称兹选尔。
敭厯为久:长期以来。
务培邦本:务培--民主,不务空名--脚踏实地,邦本--国家的根本。使食货充而国用足:使国家食品货源充足。
钦哉:可钦-可佩,钦佩。
尚其明:各展其长-各尽所能。
生财之大道:生财有道。
仓廪府库:管库--司库寺库--当铺。
徭役:古代官方规定的平民(主要是农民)成年男子在一定时期内或特殊情况下所承担的一定数量的无偿社会劳动。一般有力役、军役和杂役。
职贡之:一臂之力。
奉
天承运
皇帝制曰,朕闻职居地官,实司钱谷之柄位,参冢宰,诚为图藉之宗,宜其得人,以称厥任咨尔户部尚书,陈显,学问渊深,性资鲠直,惠政素闻于朝野,嘉谟夙契于朕心,是用褒扬,以彰厥德,今特尔为户部尚书,尔尚益励初心,恪恭乃职,昭示郡县务屏,绝乎横征,申戒属僚毋,为增乎户口,一洗头会箕歛之,习以劳九州四海之民,呜呼委吏任,卑宜圣尚期会计之,必当司农卿,次朱邑,能来吏民之咸夸,用慰与情,以副予心钦哉
敕命
宋大观元正月十正日颁下
之宝
这是正月十五表彰会,由司农卿升任户部尚书称职,在郡县表榜,拉横幅。
十言诗
卧游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三石陈家村
陈森2014-10-28
一河二公路三高速公路,三龙盘绕巍然越四明山。
一曲剡溪淳水悠然长流,三石陈家村伴湾溪五曲。
一山高耸清水秀育英才,三代尚书楷迹世代留芳。
七律·祖
(二首)
陈森2013-2-2
一
祖奉化尉四明脉,丹霞山下陈家村,
淼淼飞瀑湾溪流。剡溪五曲入江流。
号角震辉江南起,三代尚书耀扬威。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南海美如画。
二
家中迎春风万里,寻梦亦望眼欲穿。
水清看似鱼游戏,鸳鸯戏水在一方。
德星堂聚贤君臣,把酒澈滟晴方好。
陈显不居三石村,他的儿子,景宏,百十一字亨达,配曹氏独葬跸驻,继配洪氏合葬上乘,(景宏居上乘)寺西即今西隅之黄龙出洞。旧谱子七今斗门,本邑西街谱族始祖指明迁自三石,而吾族一无民本。
三石村失谱
翘六公亦迁居别逾,吾谱失传之故,歇抚今思昔按椒式徽曾后说明:景宏居上乘,配曹氏独葬跸驻村,继配洪氏合葬上乘。上乘寺西即今西隅之黄龙出洞。这是说黄龙村,旧谱斗门说:自己是从三石迁来的,而吾族一无民本。其实我三石谱失传,原因是三石的翘六公,迁居时带走了三石村的族谱,使三石村失传了原族谱的原故。但是,三石陈家村是传承正系,有十世观公谱记(陈观三石人,南宋进士),陈显出自三石陈家村。
三石陈家村,陈棠,来自台之泉水,泉水今在宁海县默林镇及桥头胡去象山县方向的公路边上。数据显示泉水村天宝时就有人居住,而宁海陈氏总谱一书总结宋初时,宁海境内只有三支不同来历的陈氏,一是岭头陈,二是浮门陈,三就是十八怀陈,以十八怀陈人数最多,有宁之陈氏大半出自十八怀兄弟一说。
赞赏龙船竞赛活动
念奴娇·番禺区龙舟竞技
陈森
1003年端午节
沙湾镇河水,东流去,番禺龙舟竞技。
锣鼓喧天,两岸潮,震威四海欢呼。
沙墟陈氏,一二村,邀兄弟观其战。
彩旗飘扬,沙墟涌口龙台。
两岸堤兄弟阵,战鼓号角令,炮声齐鸣。
各路龙舟,齐飞舞,人强壮论英雄。
遥十二世,开村慵轩祖,后裔飞腾。
高声宝砚堂,奔驰飞德兴桥。
一年一度的端午龙船竞赛活动是本村最重要文化活动,每年的竞赛活动时间超过15天,参加龙船赛的村民人数超过400人次;村内有篮球场一个,乒乓球室一间,组成有篮球队、乒乓球队;阅览室一间,藏书3000多册;电教室一间,供党员群众学习培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