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猝死

猝死

猝死(Sudden 死亡,SD)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即看来貌似健康人或病情经治疗后已稳定或正在好转的患者,在很短时间发生意想不到的非创伤性死亡,其特点为死亡急骤、死亡出人意料、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中国普遍公认的发病时间为1小时。猝死的分类方法很多,常见的分类是将猝死分为非心脏性猝死和心脏性猝死,心脏性猝死约占猝死的5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猝死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呼吸系统疾病,约占20%,其余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猝死的发生率占总死亡人数的15%~30%,中国的猝死发生率为1.0%~3.6%,在老年人中可占2.3%~5.8%。猝死的诱发因素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发病机制有心搏骤停、急性心脏排血受阻、急性心包压塞等。猝死发生前可无任何先兆,部分患者在猝死前有精神刺激或情绪波动,有些出现心前区闷痛,并可伴有呼吸困难、心悸病、极度疲乏感;或出现心肌梗死,可伴有室性期前收缩

猝死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可诊断,即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等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有心电图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猝死的救治方法为迅速到达现场并实施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按照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除颤和复苏药物应用的顺序进行。预防措施有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原有疾病、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等。猝死救治成功率低,远期预后差。

分型

猝死的分类方法很多,常见的分类是将猝死分为非心脏性猝死和心脏性猝死,心脏性猝死约占猝死的5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猝死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呼吸系统疾病,约占20%,其余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

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又称心源性猝死,是指原发心脏疾病导致的心脏泵功能的快速终止,而导致的死亡过程。通常使用的定义是自然状态、不可预见的、突然发生意识丧失,并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死亡。其特点为“自然”“迅速”和“不可预测”。需要注意的是心脏性猝死,必须是在具有确切心脏疾病的前提下发生的猝死,不能确定心脏疾病的存在,就不能认定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的分类较多,包括:①Hinkle-Thaler分类,分为心律失常性猝死、循环衰竭性猝死、不能分类的猝死。②Greene分类,心律失常性猝死、非心律失常性心脏性猝死、非心脏性猝死。③尉挺分类,电衰竭引起的猝死(包括心室颤动)、电-机械分离及心室停止、动力衰竭(心肌动力衰竭及心包填塞,大动脉破裂及大块肺栓塞)。④Lown分类,心电衰竭性猝死、机械衰竭性猝死。

非心脏性猝死

非心脏性猝死比心脏性猝死较为少见,常见的原因有:①脑源性猝死,主要为脑血管畸形、动脉瘤或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脑卒中,常见疾病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栓塞等。②急性动脉栓塞肺栓塞、脑动脉栓塞均可致猝死。③急性胰腺炎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可由激肽类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毛细血管的扩张及通透性增高而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致死;胰腺炎也可诱发急性呼吸衰竭,可能与微循环失调,血管通透性改变,磷脂酶A、卵磷脂酶增加,损伤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导致肺不张有关;胰腺炎心肌损害还可导致心衰和猝死。④糖尿病,糖尿病在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过程中,常可引起低血糖而致猝死,这种病例在临睡前无任何征兆,于清晨被发现死于床上,而且尸检常常不能发现任何疾病。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心脏性猝死必须经过全面尸检、全面的法医病理学检查,否则很难发现病变,很难找到真正的病因,而且在法医病理学检验鉴定中,常常有些案例经过全面尸检、全面病理检验也找不到病因,无法明确病变所在,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

病因

诱发因素

心血管疾病占病因的40%~50%,其所引起的猝死最为常见,称为心脏性猝死。其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最为多见。少见有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主动脉夹层、低钾血症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及主动脉瓣病变、二尖瓣脱垂、药物、电解质紊乱等所致长Q-T综合征等。对于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一般可以追踪到明显的诱因:外在诱因有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酗酒、过度吸烟等;内在诱因有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内环境紊乱等。

呼吸系统疾病占病因的16%~22%。较常见的如肺栓塞、哮喘、葡萄球菌性暴发性紫癜等。

神经系统疾病占病因的15%~18%。较常见的如脑出血

消化系统疾病占病因的8%~10%。如消化道出血等。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以暴饮暴食、酗酒为发病原因,造成胰脏出血坏死,外溢,发生自体消化所致。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占病因的5%~10%。典型的原发疾病如输卵管妊娠等。

其他占病因的5%~8%。如过敏(苄青霉素普鲁卡因等)、猝死候群症、毒品及药品过量(如奎尼丁、氯喹、氯丙嗪胍乙啶等)、亚健康生活方式等。

发病机制

猝死是心、脑、肺等生命脏器发生急剧而严重的功能障碍,以至突然中止活动而直接造成的死亡。其发生机理分5类:

1.缺氧

缺氧条件下无氧代谢增多,酸性代谢产物蓄积,钾离子释出,抑制了心肌的收缩力、自律性和传导性,诱发心室停搏;急性缺氧可引起心电不稳定而导致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室颤动。

2.二氧化碳潴留与酸中毒

各种原因引起的窒息均可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及呼吸性酸中毒,直接抑制心肌收缩力及传导性,或兴奋心脏抑制中枢,引起心动过缓,也可因高钾血症而致心室停搏。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可直接引起心动过缓,甚至心室停搏;或通过冠状动脉痉挛而诱发心室颤动。手术操作时可因直接刺激或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而导致心搏骤停。

4.电解质紊乱

高血钾可抑制心脏的传导性与收缩性,产生传导阻滞和心室停搏;低钾血症则增强心肌兴奋性而诱发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室颤动。低血钙常与高血钾并存,可加重高血钾对心脏的麻痹作用。血镁对心脏的影响与血钾相似。

5.电生理异常

研究表明,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所致的心室复极离散与心室颤动的发生密切相关,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延长和u波高大。

突发的大动脉、心室流出道或房室瓣重度梗死,可使心脏排血突然受阻而导致猝死。

心肌梗死心脏破裂主动脉窦瘤、梅毒性升主动脉瘤以及主动脉夹层等破裂使血流至心包,引起急性心脏压塞和休克,患者可即刻或在半小时内死亡。

各种类型的休克均可发生猝死。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最高,患者常在24小时之内猝死。

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暴发性脑炎颅内大出血、延髓灰白质炎等皆可因直接损伤呼吸中枢和循环中枢而致猝死。

流行病学

猝死的发生率占总死亡人数的15%~30%,中国的猝死发生率为1.0%~3.6%,在老年人中可占2.3%~5.8%。

在美国,每年发生约30万例心脏性猝死。在所有的心脏性猝死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并发症所致者高达80%以上,心肌病(肥厚型、扩张型)占10%~20%,其余5%~10%可由其他病因酿成。由于冠心病的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相应的猝死发生率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年龄大于35岁的成人猝死的发生率可为30岁以下青年人的100倍;60~69岁有心血管疾病的男性,猝死的发生率每年可高达8/1000;在20~75岁的院外人群中,总的猝死年发生率为1/1000。男性中21%的死亡是突然和不可预料的,而女性为14.5%。院外死亡中80%发生在家中,15%在公共场所,40%的猝死发生时没有目击者。在所有突然发生的自然死亡中,90%是由于心脏原因,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50%的死亡是突然发生、不可预料的。这些数据可以明显反映出心肌缺血心脏性猝死的首要原因,在发现猝死病例时,第一反应就要想到冠心病的可能。

临床表现

猝死发生前可无任何先兆,部分患者在猝死前有精神刺激或情绪波动,有些出现心前区闷痛,并可伴有呼吸困难、心悸病、极度疲乏感;或出现心肌梗死,伴有室性期前收缩。猝死发生时,心脏丧失有效收缩4~15秒即可有昏厥和抽搐,呼吸迅速减慢、变浅,以致停止。死前有些患者可发出异常鼾声,但有些可在睡眠中安静死去。

猝死可依次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①心音消失;②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若伴抽搐,称之为阿斯综合征,发作可自限,数秒或1~2分钟可恢复,持续时间长可致死;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⑤昏迷;⑥瞳孔散大。

检查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可诊断,即: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意识突然丧失;呼吸停止或断续;瞳孔散大;心电图表现为室颤或直线。

判断心搏骤停最主要的特征是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

辅助检查

可出现以下3种表现:①室颤(或扑动)波型;②心室停搏,心电图直线,或仅有心房波;③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呈缓慢畸形的QRS波,但不产生有效的心肌机械性收缩。

①巨大高耸T波,结合临床即可做出早期诊断;②进行性ST段改变:早期ST段变为平直,并向上斜形抬高可达0.1mV以上,变直的ST段连接高耸T波形成所谓“高敏T波”,继而发展为弓背向上的单向曲线;③早期QRS波改变:由于损伤心肌除极延缓出现“急性损伤阻滞”,VAT≥0.45秒,QRS时限延长可达0.12秒,且常有R波振幅增高,也有明显压低者。

血酸度增高、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低血钙等)。

鉴别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猝死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1.心脏性猝死

从发作开始到死亡仅数秒或半小时以内者,多属心脏性猝死。40岁以上男性发生在公共场所或工作地点的猝死,不论有无心脏病史,均应首先考虑心肌缺血的可能。对既往有心脏疾病的患者,若近期出现心绞痛、晕厥或严重的心律失常,应警惕猝死的发生。

2.女性猝死

较少见,以动脉性肺动脉高压引起者居多。

3.婴幼儿猝死

大多因窒息或先天性心脏病所致。

4.发生于手术或侵入性检查过程中的猝死

以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引起的心搏骤停多见。

5.药物过敏猝死

多发生在注射青、链霉素等药物后15分钟之内。

6.药物中毒猝死

多发生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或抗寄生昆虫药的静脉注射过程中,或于服药后数小时之内。

救治

迅速到达现场,实施心肺复苏(CPR)。心肺复苏按照胸外按压(C)、开放气道(A)、人工呼吸(B)、除颤(D)和复苏药物应用(D)的顺序进行。

胸外按压

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压下与松开的时间基本相等。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开放气道

迅速去除患者口腔内异物,用仰头抬颏法或托颌法开放气道。最有效的方法为气管插管。

人工呼吸

采用球囊——面罩辅助通气、气管插管、喉罩通气、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按压———通气比为30:2,避免过度通气综合征

除颤

早期使用心脏除颤复苏成功率比不用除颤明显升高,并且每延迟1分钟,复苏成功率就下降7%~10%。因此,当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或无收缩图形,呈一直线时,应立即除颤,心脏除颤是心肺复苏的重要方法。单向波除颤每次均为360J;双相波首次推荐200J,第二次和随后的除颤用相同或更高的电量。除颤后应继续CPR。

复苏药物应用

开放静脉通道以及时合理使用盐酸肾上腺素胺碘酮多巴胺利多卡因纳洛酮等药物。

心肺复苏成功标准:瞳孔由大变小,有眼球活动和对光反射;面色(口唇)由青紫、发绀转红润;颈动脉搏动可扪及,患者恢复自主心律和自主呼吸,收缩压维持在90mmHg以上。

预防

1.定期体检:无论是心脏病患者还是身体健康的人,都应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心脏有器质性病变,但症状不明显的青中年人。

2.积极治疗原有疾病:如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

3.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放松精神。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 精神紧张可使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也会诱发心律失常,情绪激动很容易诱发冠心病等疾病。因此,无论工作还是家庭生活中,都要放松精神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避免急躁、大怒、焦虑,过度悲伤等。

4.生活要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要有规律,按时起床、按时睡眠;要少喝酒,不吸烟(烟中含有的一氧化碳会大大降低血色素的携氧能力,造成心肌缺氧);没有特殊情况,不要熬夜,需要上夜班者,一定要及时补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在平时生活中,要避免过度用力;不要在饱餐、饥饿后洗澡;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不要洗澡后立即进行性生活等。

5.合理膳食:有研究表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发病过程中,高脂血症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与饮食有一定关系,所以我们要合理膳食,低盐、低糖、低脂,少吃煎、炸、熏、烤和腌制的食品,用餐不宜太饱;吃植物油、食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杂粮、蔬菜,食新鲜的蔬果,避免暴饮暴食。

6.适量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步行是最简单、最安全的运动;其次运动量不是太大的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运动量以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主。缺少运动锻炼也是体重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

预后

猝死救治成功率低,远期预后差,而中国每年猝死总人数超过50万例,居世界首位。

历史

猝死时间定义在历史上争议较大,195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高血压与冠心病专家委员会提出,临床发病后即刻或几分钟死亡。1969年与1970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动脉粥样硬化及流行病学会议定义为,突然的非意料的自然死亡,即刻发生或急性症状体征发作后的24小时内死亡。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对猝死定义为:发病或受伤后24小时内心脏骤停。1982年戈尔茨坦(Goldstein)建议猝死的时间定义为1小时内,劳恩(Lown)也建议从症状出现到死亡的时间在1小时内为猝死。1993年埃尔格拉(Algra)等提出猝死的判断标准为:在出现新的或更严重的症状后1小时死亡,患者在睡眠中的或未被观察到的突然死亡,有证据提示为心血管性原因者。

1979年,中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规定猝死: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可疑冠心病史,突然心绞痛,在6小时内死亡或在睡眠中死亡者;突然发生心绞痛或心源性休克,其心电图提示心肌梗死或梗死前兆,于6小时内死亡者;猝死经尸检证实有冠状动脉病变者。1982年,中国急诊医学会会议提出:平素健康或有严重器质性疾病但病情已基本稳定,而突然发生的非人为因素的死亡,称猝死。猝死往往发生于即刻或数小时内,一般不超过6小时。1996年,陈新教授提出心脏性猝死的定义:在急性症状发生后1小时内骤然发生的因心脏性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

参考资料

年轻人猝死前,身体曾经发出了3个求救信号!.广东疾控.2025-03-11

猝死的诱因有哪些?如何预防?.中国社区医师杂志.2025-03-11

青年猝死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安贞医院宋现涛等文章.中国循环杂志.2025-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