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水节
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为“桑堪比迈”,中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区的傣族将此节称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是傣历的新年。泼水节是中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此外,在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也有流行。
泼水节起源于波斯的泼寒胡戏,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经印度、缅甸随佛教传入云南省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逐渐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节期因族、因地有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公历的4月中旬,即清明节前后十天左右,历时3~7天不等。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到山采集鲜花和树叶,傣族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人们清早起来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人们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同时伴随着放高升、赛龙船、赶摆、诵经、跳孔雀舞等丰富多彩的节日娱乐活动。
2006年、2008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傣族泼水节分别被录入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文化馆等保护单位。
历史
关于泼水节的起源,现代学者向达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以及韩儒林的《泼寒胡戏与泼水节的起源》中均记载泼水节源于波斯的泼寒胡戏。相传波斯萨珊王朝卑路斯 (459~483)在位期间,出现干旱,国王制定各种措施让百姓们度过灾难,后来每逢此日,民众便以水相泼为戏,以庆贺甘雨降临,凶旱退去,也逐渐成为一种传统仪式。
后来泼寒胡戏传入中国,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北路的丝绸之路,自波斯传入康国 、 龟兹、 高昌国,大约在宇文赟时传入中国长安的中原地区。古代文献《周书·宣帝纪》《资治通鉴·陈纪》中均有记载,举行的时间通常在十一月,在中国中原地区较为盛行,不过因与古人观念不同,李隆基在开元二年 (公元 714 年)十二月七日下诏禁止这一风俗。元朝时,关于泼寒胡戏的记录几乎绝迹了,或者改变了其原有的形式。
另一条是南路 , 由波斯经印度 、缅甸,大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云南省傣族地区,。泼水节在印度曾是婆罗门的宗教仪式,后来又被佛教吸纳进来,用于纪念佛教鼻祖释迦摩尼的诞辰,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与傣族文化融合、演化,逐渐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中国节日习俗
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德昂族、布朗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共同的年节,其中以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泼水节历史最久、场面最热闹、影响也最大。节前每家每户都要打扫卫生、收拾房屋、杀鸡宰猪,也要制作年糕、糯米粑粑和新衣服。节日按照举办内容顺序依次分为采花→赕佛→献佛→沐佛→泼水祝福→跳舞娱乐等几个过程,前两天为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汉族除夕相似。清晨,人们先到山上采集鲜花和绿叶到佛寺供奉,妇女用清水为佛像洗尘。然后才开始群众的泼水活动,开始是礼节性的泼水,用树枝蘸水向长者、来宾脖后轻轻泼洒,以表示祝福。泼水进入高潮时,人们用各种器皿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逢人便泼,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不论是泼者还是被泼者,都异常高兴,气氛热烈。这天还会举行赶摆与丢包娱乐活动。
第二天傣语叫“恼日”,这天通常会举行赛龙舟、放高升、跳孔雀舞等娱乐活动;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立春,傣族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傣家人这天还会举行“浴佛”仪式,届时所有傣族妇女较早就把清洁的井水或泉水挑到佛寺,等太阳出来,就会挨个佛像清洗尘埃。这是较为庄重、重要的仪式,人们在清洁的井水或泉水中掺上各种馨香的鲜花,用新鲜的芭蕉叶舀起圣洁的净水,小心翼翼地给佛像清洗擦拭,直至整座佛像变得金光灿烂。
德昂族
德昂族泼水节多在农历4月中旬左右,与傣族节日相似,但又稍有不同。节前人们会赶制新衣、食物,以及水龙、水桶等泼水工具,年长的老人会到佛教寺庙中搭建节日时浴佛的小屋、架好水龙。节日当天人们汇集到寺院,先由妇女们用器皿盛水倒入槽中,流向佛像,为佛洗尘。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持鲜花,蘸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群,以表示祝福,祝贺新年的开始。随后年轻人高举水桶,将水滴洒在老年人的手上,祝愿他们生活快乐、健康长寿,长者们也欣然接受,并念祝词,为年轻人送上祝福。最后大家在以象脚鼓为前导,排成长队,拥向泉边、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泼水。
节日期间也是德昂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寻找心上人的好时机。与傣族丢包不同,德昂族的未婚青年会在节前悄悄将竹篮子分别送给自己所中意的姑娘,以此表达爱意,试探对方的反应,泼水节当天姑娘钟情于谁,就会背谁送她的那只竹篮,一对对情人相遇后,便互相尽情地泼水、嬉戏,以表达自己激动、喜悦的心情。
阿昌族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区阿昌族泼水节,又称“桑建节”或“浇花水节”,于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三日举行,历时四天。第一天,青年男子身着盛装,汇集到一起去山里采椎栗花,行进时队伍前面的人挥舞着户撒刀,其余的人边鸣枪边前行,采花前还要鸣放鞭炮,返回时敲着象脚鼓回来,留守在村里的妇女们听到枪鸣和象脚鼓的声音,就带着准备好的苏子粑粑到村外迎接队伍,等他们吃完苏子粑粑后一起载歌载舞回村。村里的老人在广场上立好竹竿迎接采花队,将他们采回来的椎栗花,扎在竹竿上,搭成花塔或花轿。到了夜晚,人们围着花塔、花轿,载歌载舞到深夜。
第二天至第三天的主要活动是浇花,男士们扛着四色彩旗、敲着象脚鼓和锣在前面开路,女士们则排队从河里挑清水来浇花塔、花轿,并用清水沐浴花轿里供着的佛像。
第四天节日进入高潮阶段,人们互相泼水祝福,不过阿昌族的泼水相对于傣族的要相对温和文雅一些,且有一定的流程。首先要请村寨里五十岁以上的妇女按年龄依次排成一排,年轻姑娘们将清水泼洒在老人们的衣袖或手里的汗巾上,以示消除灾难,祝福长寿。然后,未婚男女青年用干净水的互相泼洒,在用歌声征询得对方的同意后,男的先泼,女的后泼,并互相祝福,说声“阿弥陀佛”。泼完后,有情者则相约到草地或山坡上对歌,直到太阳落山才散去。
阿昌族泼水节期间还有一个较为有趣的习俗,姑娘家要备好八大碗菜肴招待来串门的小伙子,小伙子要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把姑娘家的鸡头偷走,若被查出则要罚酒一碗,否则就罚姑娘喝酒;若是偷鸡头者被当场抓住,不仅要受罚,还要根据菜价,将吃饭的钱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交给姑娘。
布朗族
布朗族将泼水节称为“厚南节”,来源于太阳月亮的传说,所以也称为“迎接太阳的节日”。节前人们在村寨东边搭建一个彩棚,节日当天的清晨,人们身着新衣,带上食物和小篾桌来到彩棚处。先由村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迎接仪式,人们迎着太阳载歌载舞,然后就地吃完早餐,再列队到佛寺中堆沙、插花、浴佛,用树枝蘸水向老人滴洒,然后青年男女才互相泼水以示祝福。节日期间还会举行丢包、打竹球等娱乐游戏活动。
佤族
佤族泼水节是在佤历六月二十一日,即公历4月12日,持续举办七天七夜,节日当天,佤族人民在鸣放火药枪后,就是泼水节的开始,人们拿着木桶、脸盆等泼水工具涌向山涧拿泉水互相泼洒,泼得越湿越吉祥,节期期间还有打秋千、丢包、耍长刀、射弩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夜幕降临时,人们在宽阔的场地上燃起篝火,青年青年男女在竹笛排笙、三弦琴的伴奏下,围成一个圆圈边跳边唱,歌词一般都是即兴编的,内容多数歌唱生产生活的变化、爱情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其他国家习俗
泰国
泰国泼水节,又称“宋干节”,宋干是梵语,意为新的太阳年开始,于每年4月13日举行,历时3天,1940年泰国将泼水节定为本国的传统节日,从4月12日起放假七天。节日前要清扫家内外,焚烧旧衣服,以避晦气。泼水节在曼谷、清迈、芭提雅、大城等地区均有流行,其中清迈是泼水节气氛最浓郁地方,它保留了泰国众多的传统仪式,清迈的泼水节从帕辛寺的浴佛仪式开始,当德高望重的僧人为佛像淋上第一碗水时,就意味着泼水节正式开始了。
缅甸
缅甸泼水节于每年4月中旬举行,历时3~4天,节日期间,城市乡村载歌载舞,男女老少,互相泼水,表示涤旧迎新之意。泼水时,有些人用番樱桃花枝,从器皿里蘸水轻轻地抖洒在别人身上,另外一些人,则喜欢整桶地泼,甚至用水枪、水龙带喷浇。尽管许多人被水泼得衣衫湿了,但仍兴高采烈,被泼的越多,就越高兴,就象征着得到更多的祝福,整个节日的场景热烈、气氛欢乐。
老挝
老挝泼水节,又称“宋于节”或“五月节”,于佛历5月,公历4月13~15日举行,是佛历新年,历时3~7天,是老挝民间最隆重的节日,节日前3天,家家户户都要用水洗刷房屋、用具,打扫卫生,意为辞旧迎新,“泼水”是祈求雨水充沛、五谷丰登。
老挝是一个佛教国家,绝大部分老挝人都信奉佛教,寺庙里面的泼水节是最热闹、最富有地域风情的地方。泼水节当天,信徒们先把供品摆放在佛像周围,再围着佛像坐下,之后,高僧便开始颂经、祝福,并用银制高脚托盘把盛放着漂着花瓣的水,用带叶的菩提树枝沾水为佛像沐浴,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接下来便是老挝特有的拴线祈福仪式,拴得越多,得到的祝福也就越多。仪式完毕就是欢快热烈的泼水活动了。
柬埔寨
柬埔寨泼水节,于公历4月13日举行,历时3天,活动主要在金边举行,用来庆祝阇耶跋摩七世在1177年大胜占族军队及洞里萨湖大逆转的活动。柬埔寨泼水节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人们会将对方浸人水中,以示祝福。
节日活动
浴佛
傣历新年的清晨,人们到山上采集绿叶和鲜花到佛寺供奉,傣族妇女把清洁的水挑到佛寺,并在水中掺上各种馨香的鲜花,等太阳出来,她们用新鲜的芭蕉舀起圣洁的净水,小心翼翼地给佛像清洗擦拭,直至整座佛像变得金光灿烂。傣族认为“洗佛”,其实是在“洗心”和专心致志地“除去”自己心灵中的各种尘埃与污垢,把自己的心扉清洗得纯洁透亮,用虔诚的心态来重现佛像金碧辉煌的本色,以此用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祈祷来年吉祥平安。
丢包
丢包是节庆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互掷花包的游戏,以此来表达爱意,他们相邀林在边或宽敞的平地上举行活动。丢包由棉籽或绵纸作为填充物,花包四角和中心缀着五条花穗,是姑娘们传情的信物,活动开始时分为男女两个阵营,相距三四十步,在游戏中男女双方相互投掷,若一方没接住,就要受到把戴在身上的饰物取走的惩罚,等游戏活动结束后,赢的一方会将取走的东西归还给本人。此活动含蓄地传递着傣家青年男女纯洁的情感,浪漫地表达着傣家青年追求恋人的方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泼水节较为精彩的活动之一,场地多在澜沧江畔和瑞丽江边,江面上的龙船披绿挂彩,数十名精壮的水手蓄势待发,等发出号令时,龙船像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傣族的龙舟运动与其他民族的龙舟活动有所不同,它较具风险性,龙舟需要渡过湍急的澜沧江,傣族的龙舟文化不仅代表了人们对于丰收的期望和吉祥的祝福,还表现出了傣族人民与自然抵抗的斗争精神和冒险精神,同时也有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的意义。
放高升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一项传统节目,傍晚时,各村寨燃放自制的烟火,这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上火药和其它配料,然后把竹子放在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燃放时竹筒冒白烟的同时会发出嗖嗖的尖啸声,然后在空中放出绚烂的烟火,花团锦簇,光彩夺目,高升飞得越高越远,寓意着光彩和吉祥;
放孔明灯
放孔明灯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入夜后,人们在广场的空地上,将点燃的灯烛放置在纸糊的灯内,利用空气中的浮力孔明灯缓缓升起,它寄托着人们的心愿,同时也用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其他
泼水节期间,同时,傣族青年还会围着篝火,听着独具特色的章哈演唱,在铓锣、象脚鼓等乐器的的伴奏下跳起孔雀舞、白象舞、玉腊呵舞、蝴蝶舞、象脚鼓舞等欢快的舞蹈,通宵达旦、热闹非凡。除此之外,还有诵经、斗鸡、堆沙塔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文化内涵
傣族人民认为水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水是圣洁、光明、美好的象征,是生命的源泉,是生命之神。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便记录了他们的先祖英叭是在水、气与冷风的搅动下形成的,最后英叭神创造了天地和万物。傣族人民认为水是神圣的,既能洗濯身上的污秽,也能洗去身上的霉运,给人们带来健康与幸福,它还具有特殊的传递能力,是人与神沟通的桥梁。泼水节中的赕佛、泼水祝福、龙舟、跳水等多个节日活动都是围绕水来展开,展示了展示的是傣族民众对水的崇敬与热爱。
泼水节的中还有众多体育娱乐活动,这与当地的生产方式、宗教祭祀、婚丧嫁娶是密切相关的,同时满足了人们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本能需要。浴佛体现了人们祈求神佛保佑家人平安健康的朴素愿望;丢包动含蓄地传递着傣家青年男女纯洁的情感,浪漫地表达着傣家青年追求恋人的方式;赛龙舟不仅代表了人们对于丰收的期望和吉祥的祝福,还表现出了傣族人民与自然抵抗的斗争精神和冒险精神;孔雀舞优雅、别致,是傣族舞蹈的灵魂, 舞者模仿孔雀的各中姿态,在感受和领悟中再创造, 凝聚着傣族舞者的审美品味;放高升、孔明灯寄托着人们祈祷的愿望,希望得到佛祖的关注。
传承与发展
在中国傣族人民看来,泼水节是神圣的,他们通过泼水节仪式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0世纪6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泼水节发展遭遇阻碍,停滞数十年;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是泼水节的恢复期,在这期间,相关部门大力扶持,促成各民族共度傣族泼水节的欢庆场面,逐渐使傣族泼水节节日文化逐渐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是泼水节的发展期,傣族地区的各个村寨都会不定时举行泼水节,逐渐成为了一种象征民族文化的统一符号标识;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是泼水节的跨越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傣族泼水节逐渐受到更多关注,开始走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1987年,泼水节被订为法定节假日,时间固定在公历4月13~14日;2005年,泼水节被定为西双版纳州的传统节日。
随着泼水节知名度的不断变大,泼水节逐渐从一个民族节日变成一个集经贸、旅游、体育、民俗、艺术于一体的国际化民族盛会。从“天天泼水节”到“泼水节印象”,在以自然为背景,青山绿水为舞台的同时,根据傣族村民的生活习俗,发展旅游项目。这其中主要表现的就是泼水节中的赶摆、堆沙、龙舟、“高升、泼水等内容 。泼水节在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被赋予了时代的特色,并且在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节日的内容也得到传承和发展。
2002年底,西双版纳傣族园打造了 “百名小卜哨—天天欢度泼水节”等大型民俗歌舞泼水系列活动,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2003 年 ,“天天泼水节”被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 2018 年,《美丽中国唱起来》春节特别节目在傣族园泼水广场举行,以音乐和文化展示中国美丽山河,以此展示民族团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的文化意涵;2019年云南普洱景谷采花泼水节在文体中心广场举行,人们欢聚一堂,用相互泼水的方式互送祝福、传递快乐,吸引众多游客前往参与。
同时,泼水节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缅甸的泼水节和中国的春节寓意一样,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人们每年都会在定期的时间里举办,也会互邀代表团祝贺和参与这一节日,以此增进国家间的友谊,如2019年,中国驻缅甸大使馆邀请200多名中缅各界人士共同庆祝泼水节,中缅两国来宾载歌载舞,相互泼水嬉戏,纯洁的清水拉近了两国人民之间的距离,人们也乐在其中;泰国每年都会举办世界上最大的打水仗活动,不仅是本国人民的新年狂欢,也吸引众多游客前往参与。2021年,中国广州南沙举办泰国“宋干·送福”节日活动,一系列的泼水节浴佛仪式、水果雕刻、泰式按摩、泰国舞蹈、泰拳表演,将泰国文化在南沙最具东南亚风情的水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缅甸,寺庙里面的泼水节是最热闹、最富有地域风情的地方,在举行过浴佛、拴线仪式后,人们便举行泼水活动,人们用各种工具互相泼水,以示祝福。在家里庆祝的人们会准备食物和啤酒,有些还会现场烧烤,放着音乐,人们载歌载舞,一边泼水,一边吃喝,节日氛围浓烈。
为了保护这一历史悠久,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2006年、2008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傣族傣族泼水节分别被录入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设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文化馆等保护单位,以期推动泼水节的传承和发展。
民间传说
关于泼水节,各民族都流传着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说。
傣族: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流传着众多不同的传说,其中较为流行的是“七姑娘杀恶魔”的传说。很久以前,傣族地区有一个凶残的魔王,百姓们虽然痛恨他,但是迫于魔王法力高强而对他束手无策。后来魔王的第七个妻子宗布设计把魔王杀死了,但魔王的头颅却像火球一样燃烧了起来,滚到哪就烧到哪,为了保护大地和百姓不被烧毁和受到伤害,宗布把魔王的头抱起来,让鬼火在自己的身上燃烧 ,魔王的其余六个妻子也纷纷轮流抱住魔王的头,百姓见状便往七个姐妹身上泼水灭火,最终把火扑灭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七个姑娘为民除害,于是每到傣历新年人们就会互相用水泼,洗尘去污,互道祝福。
德昂族:相传古时候天上的仙女羡慕人间幸福生活以及美景,她们就悄悄前往人间,却在一次沐浴时被人发现,他们含羞披衣飞回天庭,临走时告诉德昂族先民,以后只要每年清明节前后给佛像洗浴、互相泼水,就会得到上天的福报,于是德昂族每年都会在清明节前后举行“泼水节”来祈祷幸福。
佤族:相传很久以前,人们过年从来不祭祀神鬼,神鬼非常愤怒,便吩咐不准龙王降雨。这样持续了几年,人间大旱,庄稼枯萎,生灵涂炭。偶然间,七个姑娘在一个落水洞内发现一股清泉,他们为了解救受苦难的佤族人,于是紧紧抱成一团堵住了落水洞,时间久了他们就变成了七块石头,后来,每年旱季刚过雨季将来之时,佤族都要过泼水节,一是为了感恩七个姑娘,二是为了祈求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参考资料
傣族泼水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8-18
傣族泼水节_中国人大网.中国人大网.2023-04-20
傣族泼水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14
傣族泼水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14
组图:泰国泼水节上演人象大战.南海网.2023-04-14
感受老挝泼水节(图)——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4-25
中国游客助阵老挝泼水节 上演“湿身”大战 - 博览 - 资讯 - 海外网.海外网.2023-04-25
老挝泼水节 升级泼面粉-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4-25
东南亚新年泼水节精彩瞬间.南宁新闻网.2023-04-14
浴佛.中国西藏新闻网.2023-04-20
欢度泼水节.今日头条.2023-04-14
缅甸:欢庆泼水节.今日头条.2023-04-14
缅甸全国欢度泼水节.华商网.2023-04-14
中国驻缅使馆隆重庆祝2019缅甸泼水节.今日头条.2023-04-25
20余万中国游客玩转泰国泼水节 -新闻频道.华龙网.2023-04-25
泰国泼水节活动在南沙举办.今日头条.2023-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