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The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也称天津中医一附院,始建于1954年,是一所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首任院长为陆观虎,现任院长由王金贵担任。

天津中医一附院前身为1954成立的天津市中医联合门诊部,1958年更名为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978年更名为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93年被评定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2006年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新院区投入使用。医院拥有南、北两个院区,总占地面积233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医院设43个临床和技术科室,其中教育部重点学科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6个。编制床位2600张,年门诊量约300万,年出院病人6.5万余人次。该院共有在职员工2600余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医大师3名,岐黄学者5人,青年岐黄学者2人,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19名。

天津中医一附院也是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和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单位和全国中医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2020年基于中医特色优势与科技影响力评价100所中医医院排行榜排名第4,身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综合排名前100。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行业发展研究所发布的“2021中国中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位列综合榜第6、内科榜第5、外科榜第4、妇科榜第19。

历史沿革

创立初期

1954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天津市,名为“天津市中医联合门诊部”,位于和平区建设路41号。次年,在和平区多伦道93号成立天津市立中医院,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牌匾。1958年更名为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978年更名为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发展历程

1991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迁入鞍山西道新院址,病床由251张达到701张,成为集医教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医医院,实现了医院事业的第一次发展。1993年被评定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次年,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省级示范中医医院。2000年,自筹资金建成的国际医疗康复大厦投入使用,医院病床总数达到了1300张,最高开放床位达1902张。2001年,被天津市政府确立为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实现了医院事业的第二次发展。2006年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2月,新院区(建筑面积达18万平米)投入使用,两个院区建筑面积总合达到了26万平米,固定床位2500张,开启了医院事业的第三次发展。2016年3月,医院获批首批天津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规模条件

整体规模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拥有南、北两个院区(南开区鞍山西道为北院区,西青区李七庄街王兰庄为南院区),总占地面积233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设43个临床和技术科室。医院编制床位2600张。年门诊量约300万,年住院患者超过4万人次,年出院病人6.5万余人次,日均门诊量近万人次;设有ICU、外宾病房和24个住院病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职员工260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5名,岐黄学者5人,青年岐黄学者2人,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19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59名,全国中医优秀人才23名,天津市政府授衔专家5名,天津市名中医27名。教育部创新团队2支。博士生导师44人,硕士生导师212人。医院设备齐全,装备3.0T MRI、宝石能谱CT等医疗仪器千余台(架)。

院区分布

南院区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院区(新院)坐落于西青区王兰庄西侧、外环西路以北,是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中医医学中心。占地面积150亩,建设规模180000平方米。南院区建筑布局为住院楼、门急诊楼,体检办公综合楼、后勤感染综合楼。住院楼为地下一层、地上二十四层,拥有800多间病房,开放床位数2000张;门急诊楼为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局部五层,拥有300多间诊室。新院门急诊于2014年开诊。南院区(新院)门、急诊科室全部应诊,院区设有国医堂,由国医堂全部专家出诊。

北院区

院区内有A、B、C三座大楼,其中,A座为住院楼,主要以内科系统疾病治疗为主。B座为门诊楼,有门诊诊室207间。C座为住院楼,主要以中风脊柱疾病、骨伤疾病、康复治疗为主。具备完善的中心监控系统、数字化管理工程、自动叫号系统,各诊疗区域分布合理。此外,还开设有北院区国医堂,于2008年5月29日正式揭牌成立,设有针灸科、中医内科、肿瘤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男性病科、皮肤病科等,聚集了医院中医名老专家,以应用中医药为主,借助现代医学诊疗手段,融合中医的特色优势,诊治病症。

科室设置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6个。

重点科室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分别是:针灸科、小儿科、推拿科、肿瘤学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针灸科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针灸科成立于1962年,是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建设单位。科室拥有400余名医技人员,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医大师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3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其中博士44名,硕士95名。科室有1000张住院病床、16个针灸病区、针灸康复科、脑病介入科和52个诊室,擅长中风、高血压病、血管性认知障碍和肿瘤放化疗毒副反应的针灸治疗。

儿科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全国中医儿科专科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重点专科、天津市重点中医专科。科室有医生50余人,其中主任医师22人,副主任医师12人;博士10余人,硕士30余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4人。科室包含北院区门诊、南院区门诊、急诊、病房和重症监护室,有门诊诊室、特色治疗室、急诊诊室、临床实验室共20余间,南院区病房二个病区。科室擅长小儿推拿、儿童保健及厌食、腹泻、性早熟、矮小症等疾病防治工作,年门急诊量最高近30万人次,年出院近4千人次。

推拿科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于1958年,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区域中医(推拿)诊疗中心、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天津市卫健委重点专科,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学”重点学科。科室拥有医护人员100余名。其中岐黄学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科室擅长专病治疗痉挛性斜颈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小儿肌性斜颈、小儿发育迟滞、儿童腺样体肥大、小儿脊椎侧弯等。

肿瘤科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成立于1957年,2013年批准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科室拥有医生4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科室年门诊量超过10万人次,住院病床达150张。科室擅长用中医药个体化治疗恶性肿瘤,并以肺癌、肝癌、乳腺癌、前列腺癌为重点研究病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3个,分别是:小儿科、针灸科、肾病科、肿瘤科、推拿科、血液病科、风湿病科、急症部、心血管科、内分泌科、骨伤科、心身科、护理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6个,分别是针灸科、心血管科、儿科、肿瘤学、骨伤科、推拿科。

全部科室

医学成就

医学成就

制定血管性痴呆证类分型标准和证治方案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内科学张伯礼院士在中国首次制定了血管性痴呆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下滑三期证治方案;首次明确中风先兆症动态特征及变化规律,开拓了以中药有效组分组方研制现代中药的模式和关键技术。

创立脑脊液药理学方法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内科学张伯礼院士创立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了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的作用机制,主持开展中国第一个中医药对急性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循证研究,建立了中医药循证评价系列方法和关键技术。

开创“石氏中风单元疗法”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石学敏教授开创治疗中风病的“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开发研制了丹芪偏瘫胶囊治疗中风病,对中风病的治疗形成系列,提高了临床疗效。此外,还创立“通关利窍”针法治疗吞咽障碍,帮助患者减少痛苦。

开创“醒脑开窍”新学说,针刺手法量学理论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是以水沟、内关穴、三阴交为主穴,采用规范手法,复苏人体脑窍及其连属组织受抑制、受损伤的功能,开发、恢复其传导、联络和支配作用的针刺方法。此外,石学敏院士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确立了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两次针刺间隔时间等针刺手法的四大要素,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医学实践

2016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一科二病区血管外科介入团队完成天津市首例下肢动脉Turbohawk斑块旋切+DCB药涂球囊扩张术联合治疗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避免了支架植入。

2016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一科血管外科介入团队成功为针灸科一位脑出血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应用DENALI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此为天津市首例。

2016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成功实施天津市首例微创经皮囊袋椎体后凸成形术。

2017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成功完成天津市首例微创髓芯减压植骨术。

2018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骨伤科成功开展天津市首例B超引导下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教育科研

教育

教学培训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培训工作。医院拥有教育部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有博士生导师44人,硕士生导师212人。医院也是国家中管局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综合基地、首批国家中医住院/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与中医全科重点专业基地,承担本、硕、博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人才培养工作。

关联院校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是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中医学院。2006年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校设有静海团泊校区、南开玉泉路校区。主校区坐落于天津市静海区团泊湖畔,占地2600余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全校(含附院)有在编教职工3967人。

学校设有6个学科门类,以中医药为主体,医、理、文、管、工、教育多学科协调发展,共计31个本科专业。拥有中药学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医内科学和针灸推拿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天津市“十三五”重点学科,2个天津市一流学科,3个天津市顶尖学科,3个优势特色学科群,3个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拥有直属附属医院4所,建筑面积约55.51万平方米,编制病床数4005张,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51个。

科研

临床试验机构

重点学科

医院形成了以针灸学科为龙头的学科群,拥有教育部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

教育部重点学科
中医内科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学科始建于1958年,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1998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中医内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带头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教授。学术梯队中有教授/主任医师45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4人,讲师/主治医师36人,共计125人。中医内科学在临床、教学、科研方面协同发展,在心血管疾病、肾病、呼吸、肿瘤等领域重大疾病防治和方法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学科已形成了以中医药治疗脑病、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中医药治疗肾病、中医药防治呼吸病、中医药治疗肿瘤、中医内科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为主的稳定研究方向,以中医药防治内科重大疾病诊治及机理研究和以单元疗法、循证医学为重点的中医临床方法学研究为特色,进行临床、流调、基础等多层次研究。承担各级科研课题1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973”“863”、国家“十五”攻关、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27项,省部级课题8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发表论文622篇,交流论文264篇,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8篇,出版专著26部。

针灸推拿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科创建于1958年,200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针灸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带头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学术梯队中有教授/主任医师36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天津市授衔专家4人,博导10人,硕导47人,博士后3人,博士学位32人,硕士学位35人。

针灸推拿学形成了以针刺治疗中风、针刺治疗阿尔兹海默症、针刺治疗痛证、针灸技术的标准化、经穴的化学基础及其作用原理为主的稳定研究方向。学科以针刺治疗脑病及机理研究和以针灸标准化重点的针灸临床方法学研究为特色,以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重点实验室和天津市针灸学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级实验就学示范中心作为基础研究平台,以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和针灸专科医疗中心为临床基地,先后承担国家 “973”“十五”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0项,省部级4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8篇被SCI收录;出版专著63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针灸学

学科是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针灸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重点学科、国家中管局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临床重点针灸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风)、天津市重点学科、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学科以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为主要特色,“醒脑开窍”针刺法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十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醒脑开窍”针刺法基础上,石学敏院士构建了中医药特色脑卒中综合治疗体系“石氏中风单元疗法”,200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科技推广项目。专科以脑病为主,不断扩展新病种,形成“通关利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经筋透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活血散风”针刺法治疗高血压病、“调神益智”针刺法治疗认知障碍、“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多项技术。

学科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33项,总经费6265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3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2项,局级科研项目28项,院级科研项目2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发表SCI文章35篇,出版专著23部。

中医心病学

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重点学科、重点专科,2008年被批准成为国家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018年成为国家区域中医(心血管)诊疗中心,牵头国家重大疑难疾病(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学科提出心肌缺血“痰互生”的中医病机理论,建立了冠心病古今文献数据库及流调数据库;完成了第一个以心血管事件为终点的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研究,建立心血管疾病中医药临床疗效的循证评价模式和关键技术;创研了心血管疾病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并产业化,阐明了治疗心血管病有效中药多途径、多靶点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机制,并研发了有效中药制剂;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6项,经费4000余万元;主持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721篇,其中SCI收录175篇,影响因子≥10分16篇;主编/副主编著作7部,教材4部;授权发明专利4项;学科牵头制定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药新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成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指南》《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中成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指南》《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诊断建议》等行业规范。

中医儿科学

学科在小儿脑系疾病(癫痫、抽动症、多动症、孤独症)、肺系疾病(肺炎、哮喘、慢性咳喘、反呼)、心系疾病(心肌炎、心肌损伤)、肾与免疫疾病(过敏性紫癜、肾病、血尿)、消化系统疾病(功能性胃肠病)、内分泌血液方向(性早熟、矮小症)及小儿康复、小儿推拿及儿童保健、皮肤病等多方面分别有稳定的研究团队,突出的研究重点。主持国家级课题20项,省部级课题2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9项。获专利5项,研发院内制剂23种。主编《中医儿科学》等国家级规划教材及专著19部。发表SCI论文8篇;中文期刊论文300余篇。

中医肾病学

学科是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卫健委首批“全国腹膜透析培训示范中心”、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天津市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拥有国家中管局三级实验室1个、国家中管局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个。医院慢性肾脏病防治科普基地为天津市级科普基地。

科室完成科研项目5项,包括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天津市教委项目;在研项目24项,包括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发表论文163篇,其中SCI论文39篇,中文核心期刊23篇;编写论著10本,分别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导论》《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简明史志》《张大宁补肾活血法研究》《常见病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丛书 肾病与泌尿科分册》《中医体质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编名医类案丛书——肾病医案》《名老中医黄文政肾病证治精粹》《肾病医案》;获专利1项。

推拿学

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天津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天津市中医药大学针推专业教育培训基地、国家中医区域(专科)诊疗中心,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中医内外兼治诊疗中心。学科具有国家中管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推拿手法生物效应实验室科研平台,主持承担国家省部级各级别课题共计101项,其中包含“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国家级课题2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国家授权专利11项,编写学术著作37部。编写国家规划教材62部,主编9部,副主编19部。

中医痹病学

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十三五”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物临床试验基地。科室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自然、国家中管局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三十余项,科研经费千万余元,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十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SCI论文共300余篇。每年定期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2项,参与学会交流、进修培训等;主编、副主编国家卫计划生育委“十三五”研究生规划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等教材、专著30余部。

中医血液病学

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依托国家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平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立项30余项,其中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3项,登记科技成果5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中医血液学》1部,论著3部,副主编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教材《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1部,参编教材及论著7部。

中医疮疡病学

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疮疡病重点学科、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天津市静脉血栓防治基地及培训基地、天津市静脉曲张微创治疗规范化培训基地、天津市中医一附院静脉血栓防治科普基地。牵头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慢性炎症中医外治规范化研究”,主持十一五课题“糖尿病足溃疡中医外治方案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参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复方黄柏液清热解毒塌渍外敷控制糖尿病足创面细菌耐药的循证评价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天津市重点项目1项,天津市卫健委重点课题1项,天津市家庭医生团队能力建设重点课题项目1项,天津市科技部项目1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2020-2021年度天津市家庭医生能力提升优秀教育培训项目。主编专著5部,参编2部。

中医护理学

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教育部认证的护理学本科实践教学基地、中华护理学会京外中医护理治疗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天津市老年护理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中医医院新入职护士培训专科基地。获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1项、科技成果5项;立项科研课题5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和局级科研课题15项,中医方向科研课题20项;作为主编、副主编参编论著3部;作为副主编、编委编写“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5部;获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发表专业期刊论文400余篇,各类学术会议论文500余篇。

中医神志病学

学科是“健康中国—全国抑郁症及睡眠障碍健康促进项目教育基地”(2012年),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首批“中国心身医学整合诊疗中心”(2018年),中华医学会“中国心身医学教育联盟基地”(2019年),中华医学会首批“高级心身医学整合诊疗中心”(2022年)。主持及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省市级课题2项,省市级科研成果1项,省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SCI论文4篇,成果转化专利1项。

科研成果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各级课题立项409项,科研经费达1.05亿元,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0项(次)。该院获七项专利,分别为:腰椎复位牵引机、多功能骨伤固定器、新型输液瓶、治疗理疗用的喷药装置、医用火针治疗仪、妇女乳头内陷矫正器、针刺手法仪器。

此外,医院取得中药“丹芪偏瘫胶囊”的新药证书和消字号产品“络肤消”、保健用品文号产品“清乐爽”“石氏益元健脑带”的批准证书。

期刊杂志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该刊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天津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编是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三等奖,天津市一级期刊等。2017-2018年度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等级),2019年在中国科协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入选T2级期刊。

《天津中医药》

该刊由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编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院士。获2016年度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19年度教育部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2018年天津市科学技术期刊学会优秀团队、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入选T2级期刊,2017-2018年度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等级),连续多年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期刊。

声誉与排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2020年基于中医特色优势与科技影响力评价100所中医医院排行榜排名第4,跻身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综合排名前100。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行业发展研究所发布的“2021中国中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位列综合榜第6、内科榜第5、外科榜第4、妇科学榜第19。

院内专家

王金贵

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津沽脏腑推拿”第四代传承人。主要从事中医内外兼治综合治疗伤科、内科、儿科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52项,其中主持国家级课题8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主持制定国家诊疗方案、指南、临床路径、操作标准7项,取得国家专利12项。主编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推拿学》等国家规划教材16部,主编出版学术专著18部,获得省部级著作奖4部。长期从事推拿临床治病规律与现代机制研究工作。

石学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欧洲传统中医协会顾问、德国巴伐利亚洲中国传统医学研究第一副院长,也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共主持完成包括国家973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43余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3项(次),国家教委及天津市教学成果奖3项,获国家专利6项,在国家核心期刊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

擅长:针灸治疗中风病、延髓麻痹、中枢性急性呼吸衰竭、各种痛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老年期痴呆、前列腺肥大、无脉症及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等。

张伯礼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国医大师。张院士共获包括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科技奖励7项,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省部级一等奖1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编写专著20余部,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何梁何利基金奖、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突出贡献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擅长:中医药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风、痴呆等重大疾病。主持血管性痴呆(VD)系统研究,首次制定了血管性痴呆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下滑三期证治方案;创立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了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的作用机制。

马融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次提出小儿癫痫脑电图的虚证波、实证波和虚实夹杂波的新概念,建立了多元化的小儿癫痫辨证体系,制定了《小儿癫痫中医诊疗指南》,进行了系列中药治疗小儿癫痫及改善认知功能的临床观察与分子机制研究;率先开展了中药排铅研究,提出“肠道驱铅”及“肝肾双排”的驱铅新途径假说,开展了儿童铅中毒及补肾利水法的驱铅作用机制研究;首次提出“髓海发育迟缓致儿童多动症”病机理论,研制益智宁神颗粒,并从临床、神经生化、排铅及拮抗海马损害等不同角度对儿童多动症的发病机制与中医药治疗进行深入研究。承担各级科研课题27项,包括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2项,973子课题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十五”攻关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20项,天津市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编及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及学术专著20部,发表学术论文102篇。

擅长:致力于以中医药防治小儿脑病为主要研究方向,擅长治疗小儿科常见病及癫痫、多动症、抽动症等脑系疑难病。

毛静远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岐黄学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毛静远教授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的医教研工作38年,他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开展了重大疑难疾病(难治性心衰)中西结合诊疗,提升了难治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建立了中西医协作模式;建立岐黄学者工作站,通过师带徒出诊等提升基层医院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形成并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天津方案》。同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80篇,其中SCI收录17篇,主编著作1部,副主编7部,译文4篇。

擅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压病等疾患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

贾英杰

教授,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第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贾英杰教授提出“癌浊”病机理论,并形成了“黜浊培本”治癌法则;提倡“动态辨治”理论指导下的恶性肿瘤全程管理理念,并创立“立体治疗”恶性肿瘤模式,开辟出了一条中西医结合多学科综合诊疗的新道路;牵头制订国家级中医肿瘤诊疗指南、撰写专家共识、建立中医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贾教授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3篇,总影响因子42.37分;主编肿瘤学专著5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名。

擅长:对中晚期恶性肿瘤在缓解和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具备诊治经验。

资质认定

1993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被确定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参考资料

医院简介.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31

王金贵.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31

历任领导.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6-24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荣誉史.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31

2021中国中医院综合实力100强排行榜.中国管理科学院行业发展研究所.2023-05-31

南院区介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6-24

北院区介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6-24

针灸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31

儿科.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31

推拿科.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31

肿瘤科.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31

临床科室.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31

“天津针”展津门杏苑风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31

【世界针灸看中国 中国针灸看天津】天津中医一附院建设以针灸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医医学中心.天津中医一附院.2023-07-29

外一科完成我市首例下肢动脉Turbohawk斑块旋切+DCB药涂球囊扩张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7-29

外一科二病区成功放置本市首例DENALI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7-29

骨伤科成功实施首例微创经皮囊袋椎体后凸成形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31

骨伤科完成1例微创髓芯减压植骨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31

骨伤科开展天津市首例B超引导下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31

学校概况.天津中医药大学.2023-05-3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与主要实验技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31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31

中医内科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6-24

针灸推拿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6-2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7-29

中医心病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7-29

中医儿科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7-29

中医肾病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7-29

推拿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7-29

中医痹病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7-29

中医血液病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7-29

中医疮疡病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7-29

中医护理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7-29

中医神志病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7-29

专利成果.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31

药物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31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05-31

《天津中医药》简介.天津中医药.2023-05-31

石学敏院士简介.石学敏院士简介.2023-05-31

张伯礼简介.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31

马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31

毛静远.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31

贾英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