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保安族

保安族

保安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统计,保安族总人口为24434人。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西部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其他地区、兰州市以及青海省、新疆等地也有分布。保安族有本民族的的语言而无文字,因长期和周围的汉族回族交往,因此在保安语中大约有40%的汉语借词。保安族通用汉文,以汉文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

保安族的族源问题可供参考的资料很少,尚存争议。目前学术界主要有蒙古族为主说、回族为主说、色目人为主说和“一主多元”说。明代洪武年间,在今青海同仁地区建设保安站、保安堡,万历年间修建了保安城,保安族逐渐形成,此时,保安人主要聚居在保安城和隆务河畔的下庄、撒尔,这三个地方被称为“保安三庄”。清咸丰末年至同治初年,居住在青海同仁保安城及下庄的保安族人因为不堪忍受封建统治阶级的种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和蓄意制造的民族矛盾,在头人的带领下从青海同仁迁徙到了循化一代。但因当地地少人多,三年后再次东迁至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地区。同治二年,居住在青海同仁的尕撒尔保安族人也离开尕撒尔迁往了大河家镇的大墩。至此,原先聚居在青海同仁的保安族人绝大部分都东迁到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地区,聚居在大河家镇的大墩村、干河滩村、梅坡村,形成了新的“保安三庄”。从此,保安人就在甘肃省繁衍生息,发展至今。

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文化与保安族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密切相连,影响深远。具体来看,伊斯兰教文化始终贯穿于保安族人的生、老、病、死,衣、食、嫁娶、丧葬等方方面面,保安族人的生活是一种穆斯林民族的生活方式。保安族的着装保持着伊斯兰教风格,饮食方面也严格遵循清真饮食,同时也庆祝伊斯兰教传统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在婚礼和葬礼上也体现了浓厚的伊斯兰文化。保安刀是保安族独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制品,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体现了保安族人民的智慧与精神。保安族的文学艺术自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发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花儿”诗、宴席曲等。此外,保安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多与军事和游牧活动相关,也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保安族政治上实现了当家作主,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52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正式确认“保安族”为单一民族。1981年9月,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成立。2001年,保安族被确认为人口较少民族。经过诸多国家政策的倾斜,保安族人民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教育、医疗、交通,都得到了极大发展。

族称来源

明朝,为了加强边防,封建王朝在青海省同仁隆务镇附近修筑了保安城堡,并设置了保安营。于是驻守在此的士兵们自称“保安人”,而周围的土族藏族则称之为“回族”。在历史上,各代统治者并未承认保安族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一直将其称为“保安回”或“番回”。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保安族人民的意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于1952年3月25日正式确认“保安族”为单一民族。

历史沿革

族源

蒙古人为主说

这种观点认为,根据保安族“东乡蒙古人去同人经商最后落户于保安,称为保安人”的民间传说,保安语中还保留着中世纪蒙古语曾经使用过的语词,以及保安族舞蹈保留着蒙古族舞蹈特征等证据,可以认为保安族是以蒙古族为主,在历史发展中与一部分当时在保安地区活动的汉、土、回、藏等族人民长期交往、自然融合逐渐形成的。

回族为主说

因为保安族与回族同样信仰伊斯兰教,且在社会生活中均与伊斯兰教联系密切,历史上又有“保安回”的说法,民间也有同回族有关的追溯保安族族源的传说,所以有人提出了“回族为主说”。这种说法又分为以下几种意见:一是保安族是从四川保宁府(今阆中县)或南京市等地迁来的回民,他们在青海同仁一带与其他民族结亲落户发展而成保安族;二是保安族原是从陕西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地派往保安地方屯垦守边的回、汉“营伍人”(即戍边部队),最后落户定居发展而形成保安族;三是保安族原系临夏大河家镇地方的“回族”,因长期在同仁等地经商、落户便发展成为保安族。

色目人为主说

这种观点认为,保安族是由元代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为主体,在与回、藏、土等民族相互交融发展、逐渐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在13世纪初,成吉思汗在进行大规模的西征过程中,将中亚各国的大批青壮年俘虏编入“探马赤军”,协助蒙古国武装部队作战。这些俘虏当时被通称为“色目人”。1225年,这些色目人随蒙古军队进入并留牧在中国西北等地。1259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将“探马赤军”编入民籍,成为“民户”。从此,这些原本属于“探马赤军”的军士们就成为保安族的“先民”。

“一主多元”说

“一主”即指保安族的祖先是信仰伊斯兰教色目人或者蒙古族,“多元”是指这些驻防在同仁保安地区的色目人或者蒙古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与周边的回、撒莱、土、藏、汉等民族不断融合,孕育而成保安族的先民,具有多元民族复合而生的特征。

形成与分化

明朝形成时期

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明朝征虏大将军徐达定西市战胜了元朝王保保王保保。他的副将邓愈率军占领了积石关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同仁等地,保安一带的蒙古、色目人也归顺了明朝。洪武四年十一月,明朝派兵驻守铁城山,建立了保安堡。公元1574年(万历二年),明朝扩建了保安城。明朝实行了移民实边政策,从内地调遣了大批回、汉两族军士到同仁屯垦和守边,导致该地区的民族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既包括色目人后裔,也有蒙古族回族藏族土族汉族等。同时,明朝还启用了当地的蒙古族和色目族上层人士与明政府共同管理地方治安。保安地方设立了保安站和堡(操守所),其中的军队主要由蒙古族、色目人和从河州等地调遣的屯田戍边军士组成。他们长期聚居在一起,相互交往并进行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保安族的雏形。明末清初,在同仁地区形成了多民族大散居和小聚居的尕沙日、年都乎、点屯和保安“四寨子”,保安人聚居的尕沙日、保安和下庄三地被称为“保安三庄”,“保安三庄”周边还有十二个部落,被称为“保安十二族”,是指保安地方的十二个以藏族土族为主聚居的部落。

清朝迁移分化时期

迁移原因

原居住在同仁地区的保安人被迫举族迁徙至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地区,迁徙原因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清同治元年,麻巴部落的头人联络保安地区统治者,迫使保安人迁走;二是同治三年,保安人与他族居民之间发生“春水之争”,最后发展到了武装械斗,保安人被迫东迁;三是同仁信奉佛教的统治者,强制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安人改信藏传佛教,保安人被迫迁徙。

迁移经过

咸丰末年至同治初年,居住在保安城和城外下庄的保安族人,因不堪忍受封建统治阶级种族歧视、民族压迫和蓄意制造的宗教矛盾,被迫决定外迁。事情泄露,遭到麻巴、尕寨东、五坊头等部落的围追堵截,大部分人得以仓皇逃走,最终在藏族郎加部落的接应和帮助下,会合下庄出逃的保安族人,安全通过了多曼山和郎加部落的辖地,至尕楞口以东,顺利进入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从此,保安族人便与藏族郎加部落族人结成深厚的友谊,保安族人将郎加部落的藏族称作“阿旺仓”。这些保安族人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区受到当地撒拉族穆斯林的帮助和款待,被安置在循化城的查家、苏只、查汉大寺等一带居住,并一直在循化地区暂居三年之久。

同治二年(1863年),留居在隆务河两岸的尕撒尔保安族人,在部落头人的带领和土族哈仓那卡部落的护送下,迁往了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地区大河家镇的大墩。而暂居循化的保安族人因人多地少等原因,也举族来到了大河家地区。当地头人及开明人士出面,将东迁而来的保安族人分别安置在大墩(尕撒尔人)、甘河滩(下庄人)、梅坡(保安城人),这就是通称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三庄”。下庄的“尕马家”保安人在藏麻坝、旧城、甘藏沟落脚,不久后又被当地头人安置到柳沟尕集、斜套和刘集高赵李家定居。至此,保安族离开同仁地区辗转迁徙五年左右,终于结束了艰难的流动迁徙生活。

近现代发展时期

同治初年(1862年),保安族在由青海省同仁向临夏回族自治州迁徙的过程中,参加了回族反清起义。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初来大河家镇的保安族人参加了马占鳌指挥的临夏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1896年,撒拉人反清进入积石关,保安人为保护当地汉民而惨遭无辜杀戮。次年,清廷借“勾结撒拉族造反”的名义镇压保安群众,当地汉民群起具结保证,据理力保保安人,回护了保安族人。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市时,驻守京城的“甘军”中的十几名保安族战士同其他兄弟民族的士兵一道抗击外国侵略者,一些保安族战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1928年5月,国民革命军进剿攻占了大河家。1934年,中国国民党在大河家“保安三庄”推行保甲制度,保安人备受压迫。1949年8月25日,人民解放军在保安族人的协助下解放了大河家镇

1949年10月1日,保安人民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4月25日,保安群众参加抗美援朝运动,与当地其他族民众共同募捐飞机“临夏县各族各界团结号”一架。1952年3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正式批复保安族为一个单一民族,命名为“保安族”,从此,保安族正式成为新中国各民族的正式成员之一。1981年9月30日,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成立。

人口分布

人口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保安族人口发展迟滞,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时保安族人口仅4957人。随着经济发展,保安族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口规模也越来越大,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统计,保安族人口由2010年的20074人增至24434人,人口稳定增长。

人口分布

分布区域

明朝至清朝同治初年,保安族聚居在青海同仁地区的保安城和隆务河畔的下庄及尕撒尔,也被称为“保安三庄”。清咸丰末年至同治初年,居住在保安城和城外下庄的保安族人,被迫决定外迁,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一带居住了三年之久。同治二年(1863年),同仁地区的尕撒尔保安族人迁往了甘肃大河家镇的大墩。暂居循化的保安族人因人多地少,又逢旱灾和战乱,也随后迁往了大河家地区。东迁而来的保安人被分别安置在大墩(尕撒尔人)、甘河滩(下庄人)、梅坡(保安城人),形成了新的“保安三庄”。下庄的“尕马家”人在癿藏麻坝、旧城、甘藏沟落脚,不久又被当地头人安置到柳沟尕集、斜套和刘集高赵李家定居下来。

现在,保安族人口主要分布在甘肃省,部分散居在青海省西宁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一带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2年甘肃省的保安族人口占全国保安族人口的85.10%,与2010年相比,降低了2.92个百分点;与1982年相比,降低了4.69个百分点。甘肃省的保安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临夏回族自治州,部分散居在兰州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保安族人口集中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保安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大河家乡和刘集乡两个地区。

分布环境

自然环境

保安族人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有山地、高山综合气候特征和季风气候特征,太阳能资源丰富。境内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高东北低,相对高差大。全县可分为黄河河谷阶地区,黄土塬、坪、梁、、沟壑区,低山沟谷及山前丘陵区,积石山区共四类地貌,其中黄河河谷阶地区适合发展农业种植,低山沟谷及山前丘陵区属于农牧混合地带,积石山区适合发展畜牧业。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县植被类型丰富,矿产资源储量小,虽然有五条发源于小积石山的河流,还有一些黄河水系的小支流,但水能资源稀缺,且山洪泥石流等水文灾害时有发生。

人文环境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全县共910平方公里,截止2022年12月,总人口为28万,共有保安、东乡区、撒拉、回、汉、土、藏、蒙古、维吾尔等10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4.9%,其中保安族人口2.14万,占7.64%,占全国保安族总人口的85%以上。县内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城镇人口比重较小。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种文化程度人数都有明显增加,截止2022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64%。劳动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也逐渐增加。

宗教信仰

保安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他们信奉“安拉独一”,而“作为一个穆斯林,就是要承认它的基本信条,在行动上要履行宗教义务,日常生活中要行善止恶”,因此,宗教信仰在发展过程中对保安族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伊斯兰精神文化理念占据着保安族人精神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保安族穆斯林按照中国传播的伊斯兰教教派信仰,总体分为老教(阁的木等)和新教(伊合瓦尼等)。自清朝伊斯兰苏菲神秘主义传入中国,在甘青等地形成多个门宦,按照伊斯兰学理学派有“虎夫耶”“尕德林耶”“哲赫林耶”“库布林耶”。保安族穆斯林主要信奉在保安族地区修持传授“虎夫耶”“尕德林耶”等学理的崖头门宦高赵家门宦,也有保安族穆斯林属于花寺门宦和新教。

民族语言

保安语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同一语族的蒙古语、东乡语土族语东部裕固语以及达斡尔语有一定关系。据语言学家统计,有10000多个保安语词汇。

保安语主要有同仁方言、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方言和尖扎方言(康家语)三种,同仁方言中藏语词汇较多,积石山方言中阿拉伯语和汉语词汇较多,尖扎县方言中藏语和阿拉伯语词汇多,虽各有差别,但交流无碍。保安语(以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地区为代表)有11个元音、26个辅音。其主要特征是:语音方面,存在着与中世纪蒙古语词首[h]相对应的[h]和[f],词尾多保留有短元音。词首元音和词首音节脱落现象比较突出,音节末辅音或整个词中音节脱落的情况也很多。保安语无元音和谐现象,这是中国阿尔泰语系诸语言中已知的唯一的没有元音和谐的语言。在词汇方面,保安语还保留着中世纪蒙古语里曾经使用的一些古老的语词,而这些语词在现代蒙古词里已经不再使用,或仅在个别方言土语里继续使用着。保安语中汉语借词最多,借词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日常用语、基本词汇、新词术词等,主要借自当地的汉语方言;其次是藏语借词,主要是安多方言区的夏河县、同仁一带的口语,是有关日常生活方面的词。保安语中还有一定数量的突厥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借词,约占1%左右,其中阿拉伯语借词多与宗教活动有关。

民族文化

生产

明清时期生活在青海省同仁的保安人以务农经商为主,畜牧业为辅,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水平低下,耕作粗放,收获甚微。保安族男子善于经商,俗称“藏客”。保安族入关定居大河家镇后,受汉、回民族生产工具、生产技术、耕作方法的影响,掌握了精耕细作、作物倒茬、增施肥料、选种拌种的农作技术,农作物品种逐年增加,在原种植稞麦大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白麦蓝麦佛手麦荞麦蚕豆豌豆黑芝麻阳芋、糜子、波叶大黄芥等,在水源充足、气候温暖的村庄开始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

保安族经济以农业为主,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业在保安族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比例,在重视种植业的前提下,生产方式比较灵活,农忙务农,农闲做工。打制一些刀、剪、镰、斧、镢等铁器工具,在县境内的集镇上出售,但市场狭窄,需求量小,经济效益不佳。

饮食

保安族的饮食具有伊斯兰教清真饮食和地域特色民族习俗并存的特点,其食物种类、膳食结构也随社会的发展变革而发生变化。保安族多以小麦、玉米、豆子为主食,通常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饭或搅团(在开水锅内撒面粉搅成糊状,稠的是搅团,稀的是散饭)。肉食类以牛羊肉为主,较有特色的是“手抓羊肉”和“发子面肠”。食用肉类必须要阿訇屠宰,忌吃猪、马、驴、骡及一切凶禽丑恶食肉目,一切自死之物和动物的血均不能食。

保安族饮品中有奶茶、酸奶子、茯茶、盖碗子细茶、炒麦子茶和凉水等,忌饮酒。据说保安族在青海同仁地区居住时,饮料为酥油奶茶,后来这个习俗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成立前多喝茯茶和盖碗茶,新中国成立后一般多喝云南省的春尖茶,来客人用“三香茶”(在盖碗茶内放有茶叶、冰糖、龙眼、红枣、葡萄干、杏仁干等)招待。

保安族的食品丰富多样,风味小吃中比较具有特色的有荞粉、凉粉、甜醅、青麦包子、头蹄麦仁等,油炸食品有馓子油香石栗等。

服饰

在同仁居住的早期,保安人族人在冬季均穿皮袍、戴皮帽,夏秋则穿夹袍,戴白羊座毛毡制作的喇叭形高筒帽,并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在同仁居住的后期(元朝后期),受藏族土族的影响,服饰有所变化:男女在春、夏、秋三季穿旗袍、戴礼帽,有的男子还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脚穿绣花鞋,服饰色彩比较鲜艳。东迁到大河家镇后,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同当地其他民族的密切往来以及生产生活的需要,保安人的服饰有了明显变化。男子开始戴“礼拜帽”,穿白布衫,套青布背心,但在过节或参加喜庆活动时,常戴礼帽,并穿黑色长袍,扎彩色腰带,挂保安刀,足蹬牛皮制成的长筒靴;妇女戴盖头,穿紫红色或墨绿色大襟上衣,蓝色或黑色的土布裤子,有的穿过膝的长袍,外套深色的坎肩。

现在的保安族服饰,同当地回族的差不多。男子平时戴白色或黑色的“号帽”,身着白色的汗裕,蓝、照或灰色的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穿中山服或军便服。姑娘们爱穿鲜艳的各色上衣,外出或节庆时戴又细又薄柔软透亮的绿色绸纱制成的“盖头”;结过婚的少妇和中年妇女戴圆形白帽,戴黑色的“盖头”;老年妇女的服饰以深色为主,头戴白色的“盖头”。

建筑

保安族民居

保安族早期与藏族土族的居住形式相同,以土木结构的土房为主,有出檐和翘檐两种,出檐房比翘檐房多一道柱,较宽敞。正房坐北向南,木制的一门两窗,或有雕饰。贫苦的保安族人住的多为平顶土房,有院墙者为四面土墙,其中一面挖洞开大门;富裕人家建青瓦流水的房顶,在院东北角还修有卧角楼。保安族一般是整村连院房密集居住,且多为一家一院,四周为土质夯打院墙,户与户之间屋顶相连,平顶、高墙,墙体厚实,并且房连房、墙连墙,一旦有事,不出院门,而是上屋顶,全村就可迅速联络到。这是保安族战乱时期互助、团结的历史见证。如今,仍可看到少量这类房屋,不过更多的则是独家独院,一般为瓦房。随着保安族社会的经济发展进步,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在保留原有建筑布局特点的情况下,现代化建材、技术所建的砖混结构民居逐渐成为保安族民居建筑的主流。

宗教建筑

保安族宗教建筑可分为清真寺拱北街道。其中清真寺按照建筑风格又可分为中国传统宫殿式和现代阿拉伯半球穹顶式,其内部基本上都有礼拜大殿、宣礼塔、沐浴室、教长室、经房及满拉学员房。中国传统宫殿式清真寺是保安族定居大河家地区后,最早有记载的是清同治年间修建的大河家镇清真寺,与居住此地的其他穆斯林共用。1980年以后,保安族地区逐渐出现了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建筑特征为礼拜大殿顶部为半球状绿色穹顶和高而尖耸的唤礼塔。

道路

新中国成立前,只有一条临大车路,交通运输主要依靠人力、畜力、架子车等。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大规模修建公路、桥梁、渡口等交通设施。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干线公路为“临大公路”(临夏回族自治州大河家镇),途径红台、营滩乡、癿藏、居集、寨子沟、吹麻滩、柳沟、肖红坪、刘集,全长84公里,县境内61公里。县内还修有县乡公路11条,共117公里。其中刘集至大河家镇公路经过甘河滩、梅坡、大墩,故被称为“保安三庄”路。至1988年大河家黄河大桥竣工通车,县境内所有河道均有公路桥梁。

节日

开斋节

开斋节在伊斯兰教历的每年10月1日。开斋节前夜,当地清真寺里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大家整夜不睡觉。翌日,保安族男女老少都穿上最好看的衣服,按照自己的传统习惯欢度佳节。开斋节的主要仪式有:(1)忙食一物。保安族群众于该日晨礼后速进少许饮食,以示戒满开斋向真主感恩之意;(2)交纳开斋捐。每家按人口计,每人施麦2斤半,也可用其它作物代替或折成现金施贫,或交清真寺做宗教基金。保安族穆斯林称此为“麦子钱”,大都交于清真寺。(3)举行会礼。是日上午,保安族群众沐浴盛装,心口默诵赞词,聚集在当地最大的清真寺——大河家镇清真寺,举行规模盛大的会礼仪式。会礼定制于伊斯兰教历2年10月,在教法上属于“瓦吉卜”(当然的义务)。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在伊斯兰教历的每年12月10日。在这个节日里,保安族人民按其自己的经济能力,宰羊或宰牛,经济条件差的也得宰鸡、兔等。保安人认为在古尔邦节宰牛、宰羊有最大的“洒布”(益处)。每年古尔邦节前夕,世界各地的穆斯林赶赴沙特阿拉伯麦加天房朝觐,朝觐完毕后亦有宰牲献祭仪式。麦加天房便是穆斯林们的朝觐中心,也是世界穆斯林每日礼拜的正向。保安族群众都以一生能朝觐天房为最大荣幸的事。自改革开放以来,宗教政策放宽了,尤其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保安族群众中已有不少人前去麦加朝觐。

圣纪

“圣纪”也是保安族的宗教节日,它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和逝世的日子。保安族群众在每年“圣纪”的这一天,宰牛、宰羊,诵读《伊斯兰教圣经》赞颂穆罕默德,进行集体纪念活动。信奉老教(格底目)的保安族穆斯林对以上三大节日都很重视;新教穆斯林主要过前两个节日,对圣纪不是很重视,不及开斋节古尔邦节

“浪山节”

由于保安族群众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因此,在每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初,人们带上面、油、肉、帐篷、锅等,到黄河边、山溪边或草坡上扎帐野炊、游玩,过一天痛痛快快的野外生活,当地群众称此为“浪山节”。其最初受藏俗影响,进而演变为保安族自己的节日之一。

除这些节日外,保安族人民也会过春节

婚俗

保安族的婚姻以双方都是穆斯林为首要条件,为男娶女嫁、一夫一妻制。

传统的保安族家庭以几代人的大家庭为主要形式,保安族人民认为“阿舅是骨头的主”,因此,以前保安族家庭中的舅舅对外甥的婚姻有决定权。婚姻习俗包括请媒人说亲、下聘礼和婚礼等仪式。说亲时媒人要带着“定茶”,若女方接受“定茶”,意味同意,反之则表示不愿与之结亲;下聘礼是一项很重要的仪式,通常由媒人及男方本家兄弟前往女家送礼。女方接受男方彩礼,并设宴请亲族,名曰“叫客”。叫客越多,越能显示女方亲族之间的团结。女方接受大礼后,便商定举行婚礼的日期。

保安族的婚礼大都选择在“主麻日”(星期五)举行。在男方到女方家迎亲时,要请阿訇念“尼卡哈”(祝贺经文)。当新娘离开家时,女方家也组成送亲队伍,新娘自家门边走边向后抛撒五色粮食(麦、豆、玉蜀黍属稞麦、小米)。据说,这是示意将吉祥如意和幸福留给父母。这一天,在新郎家还要展示新娘的“针线”。保安族的婚礼通常要持续三天,整个婚礼过程都呈现喜庆的色彩,男女老少同乐,有“三天无大小”之说。除第一天迎娶新娘外,第二、三天男方继续设宴并举行闹“宴席场”的娱乐活动,第四天是女方“回门”的日子。按保安族的习俗,新娘3天不吃男方家的饭,而由娘家送饭,以示父母对女儿的关怀和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丧葬

保安族的丧葬仪式具有浓郁的宗教气氛。其丧葬仪式是严格按照伊斯兰教教规实行的,丧葬特点是“土葬、速葬、俭葬”。即在人“白无常”后快速埋葬,一般是早亡午葬,晚亡晨葬,最晚不能超过三天,以早日人土为安。为了达到快速埋葬的目的,过去一般人亡在哪里,就在哪里埋葬,不主张把尸体运回家乡再埋葬。其另一个特点是薄葬,即无论什么人无常,均以“卡蟠”包尸,埋在同一块墓地,占用同样大的地方,没有人能够例外。同时,没有任何陪葬物品,不穿衣服,不挂遗像,不放花圈,不用棺材,不奏哀乐。但会在亡人去世的纪念日以及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宗教节日到坟地念经,举行纪念活动。

礼节

保安族十分注重礼节,讲究礼貌。相见时先说“赛俩目”(意为问候祝安)。保安族非常尊重长者,忌子女不孝,长幼无序。保安族人民热情好客。客人到家,立即请到炕上,用最好的茶饭招待。先是倒茶,接着端上干鲜果品、手抓羊肉、鸡肉等食品,并再三揖让,客人吃得越多,主人越感到高兴。

禁忌

饮食禁忌

保安族人严格遵循伊斯兰教法规定的清真饮食要求,如不吃肮脏环境的动物、丑陋的动物、自死的动物、单蹄动物、扑食害虫的动物、未经放血的肉和没有长鳃的鱼类等。另外,不论禁食与否,凡是不健康的动物一律不吃。在饮料方面,不能喝酒,不能喝动物的血和不能喝静止不动的死水等等。

生活禁忌

保安族无论男女都忌讳跨越斧子、镰刀、绳子等生产用具和工具,认为谁跨越这些工具就会遭到不幸;家人外出归来不能直接进入有小孩和病人的房中,认为外面的鬼怪跟人进屋,对小孩、病人不利;妇女到河边担水,盛舀水时必须逆水舀,忌顺水舀,更不能反手舀水;客人不能进保安人的厨房,不能进女人的寝室;甚至女主人在厨房炸制“油香”、馓子等食物时,其他所有人都不能进厨房;宰牛羊鸡等,在剖内脏时必须先把心脏割开,认为牲畜等虽被宰,但心仍活着;屠宰后不能说“死了”,否则即不能食用。另外,家中来客人或者念经悼念亡人时,绝对不会宰兔子招待,认为兔子豁口不健全。出远门的人如果在途中见到空桶,认为出门不吉利,要返身回家;忌讳坐在门槛上,尤其禁止女性坐门槛;盖房、娶妻等喜事要在星期四、星期五举行,忌在春节元旦等节日举行;忌讳对着他人面咳嗽、打喷嚏;忌讳将袜子、裤子等物品挂在高处。

丧葬禁忌

保安族丧葬禁忌放鞭炮、送花圈、烧纸等行为;站“哲那则”时忌非穆斯林参加;妇女一般不送默体至墓地安葬。

社会组织

早期保安人的社会形态为部落组织形式,受地方土司管辖,每年既要向寺院交纳“响卡”(土地税),又要向城内官府交纳“卡里”(银饷及牲口草料)。

现在的保安族村落以家庭为基本单位,除了村委会外,还有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和民间宗族“家伍”组织。寺管会负责协调清真寺内部的各项事务,成员由本寺坊村民选举产生。“家伍”是由可追溯共同祖先的男性亲属及其后裔构成的松散血缘组织。

文学

保安族文化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长期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许多优秀文化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新中国成立后,经文艺工作者们的收集发掘、整理编排,得以保存下来的主要有民间传说故事、“花儿”、宴席曲和舞蹈。

保安族民间传说故事有的受伊斯兰教影响,有的借鉴汉、藏两族的神话,有些则反映当地社会、自然状况以及保安族为生活而斗争的精神,经加工整理后有20多篇。其代表作有:《神马》《三邻舍》《聪明的木匠》《阿舅与外甥》等。1996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曾制作了反映保安族文化的动画片《神马与腰刀》。

现代保安族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包括小说、散文、戏剧以及“花儿”诗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保安族文艺爱好者、作家及文化研究者层出不穷,创造了许多杰出的作品。

在小说方面,《保安族》一书作为代表,生动描绘了保安族人民的生活和习俗。其他如《艾卜的房子》《保安腰刀与鸡蛋皮核桃》《马六》和《麻拉巴过节》等作品,也深受读者喜爱。

散文方面,《柳叶青青》以其独特的文风和细腻的描绘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赏。保安族的戏剧作品也颇具特色,如花儿舞剧《桑摩尔》,以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在“花儿”诗方面,《火红的太阳当头挂》《白糖里掺蜜是更甜》《山庄锤声》和《瑞雪》等作品。

艺术

保安族的歌曲以“花儿”为主。“花儿”产生和流传于甘肃省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部分地区,保安族“花儿”独具特色,其在“回汉花儿”的基础上,吸收了蒙古族和藏族民歌的特点,曲调高亢激扬,并且还带有颤音。保安族“花儿”的内容十分丰富,以爱情为主要内容,但也有其他主题,有反抗压迫剥削的,有体现日常生活的,有表达对新生活的追求的,等等,但爱情“花儿”是保安族“花儿”最重要的部分,相对其他题材的“花儿”,爱情“花儿”的内容丰富、数量众多、艺术性强。保安族会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至初八举行一年一度的“花儿会”。

保安族的歌曲还有宴席曲,又称“家曲”,曲调优美轻快,节奏性强,是保安族人民在结婚时演唱的一种民间传统歌曲。保安族流行的宴席曲主要有《恭喜曲》《五更哭》《高大人领兵》《送哥哥》《杨老爷领兵》《我的亲戚》《白丝布汗福》等。宴席曲的歌词内容有所限制的,禁止演唱粗俗、外露的歌词。

保安族的舞蹈既带有蒙古族舞蹈的传统特征,又巧妙地吸收和融合了汉、回、土等民族歌舞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刚健有力,节奏明快,热情豪放。舞蹈《保安腰刀》还曾获1980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节目奖。

体育活动

保安族的民族体育项目多产生于早期的生产、生活之中,他们的体育活动多与牧业、马息息相关,如射箭、甩抛尕、打五枪、抹旗等,也因此他们的体育活动一般在冬闲时举行。保安族现在保留下来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顶牛、打石头、夺腰刀、响铃操、打五枪等,其中“夺腰刀”“打石头”被列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除了本民族特有的体育活动外,现在的保安族人也十分热衷于现代的篮球运动。

顶牛

顶牛是由牧童模仿二牛顶格姿势演变而来的体育活动,。比赛一般选用直径约四五米的平坦场地,二人四肢着地,双方抵肩相触,等候开始号令,令下发力相顶角力对抗,先被顶出圈外者判负。

打石头

“打石头”在保安族聚居的“保安三庄”较为流行,又名“打杠”,分为团队分组比赛和个人比赛。比赛场地简单易寻,为长宽各约为10米和6米的平地,器具是直径8厘米、厚度不到2厘米的圆形石片和长短顺手的木棍即可。按照挥击动作和置石部位有:上手正面击打、下手正面击打、侧身侧面击打、头部击打、眼窝放石击打、肩部放石击打、臀部击打、双脚夹石跳起击打等等,按照击中次数多寡论胜负。

夺腰刀

腰刀比赛一般为三局两胜制。赛前参赛选手各自准备一把精美的保安族双刃小刀,向对方展示刀并“炫耀”自己的刀。随后在一块12平米左右的空地上进行比赛,双方通过各种方法窥探对方藏在身上的腰刀,通过保护自己的腰刀、夺取对方的腰刀的方法进行比赛,过程中带有多种击打搏斗的动作,如:撕、拉、摸、摔等;最后,先夺到对手腰刀的一方为胜。在所规定的时间内,双方都没有夺到对方的刀则为平局。

响铃操

响铃操是一种类似于现代广播体操、自由体操的团体运动,具有表演性质。所用响铃一般为木制,类似于哑铃,两端中空内置铃铛二三枚,挥舞击打时发出声响。响铃操是由跳起正上方击打,跳起转体180度正上方击打,左、右侧身击打,身后击打,弓步正上、前、左、右方击打,腰背痛后方击打,双腿后击打等动作组合形成的连贯体操套路运动。

打五枪

“打五枪”要求比赛者在200米间的距离内骑马奔驰并完成连续五次激发火枪的任务。比赛前,竞赛者们先把引火帽插在缠在额头上的约二指宽的布发射药袋中,系牢装有火药、以棉花封口的各粗约拇指大小的五支牛角管。开始比赛时,竞赛者们在起跑线上持枪上马,随令走马奔驰,左手持火枪,右手装填火药后射击;在到达终点前,以首先完成五次射击者为冠军,其后以完成射击次数的多寡定名次。

手工艺

腰刀是保安族人民特有的刀具产品,既可以作为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具,又是独具风格、可供赏玩的装饰品。保安刀手工技艺代代相传,见证了保安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保安语中,打制金属器具的人被称为“果尔”。保安“果尔”打制铁具的历史由来已久,与元代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

保安腰刀规格主要有5寸、7寸、10寸三种,可按柄、鞘、刃大致分为四个系列,分别为“什样锦”系列、“满把子”系列、扁鞘系列和鱼刀系列。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保安族在迁徙途中,向一位制作土枪的“黑火匠”请教打制刀子的技术,改良了保安腰刀的技术工艺。经过工匠们的不断努力和创新,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保安腰刀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发展,声誉初振。1949年以后,保安腰刀继续发展。1958年,政府成立腰刀厂,组织工匠统一生产。改革开放以后,保安腰刀的生产进一步发展,产品质量提高,产量稳步上升,带动了保安族经济的发展,制作腰刀成为保安族人民走向致富的途径之一,为保安族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保安地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畜牧业,并结合保安族特色,兴办具有一定规模的腰刀厂,走向自主生产、积极开放的多种经营的发展模式。2006年,保安族腰刀锻造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刀匠冶古白、马维雄被确定为保安刀锻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医药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内药材资源丰富,蕴藏75种,是甘肃省三类中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其中当归党参黄芪甘草为大宗品种。清代“德麟堂”,民国“益林堂”以及其它中药店铺,设有座堂医生,在诊病的同时,采集、收购地产中药材,切成饮片,加工后自销,用剩余部分从临夏回族自治州“广秦堂”“德生堂大药房”等药店兑换当地短缺药材。民国34年(1945年),解热止痛片安乃近土霉素等西药片剂开始在县内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西药兼营的药店有3家。1953~1956年7月,地产中药材由各级供销社收购经营。1956年8月,临夏县成立药材公司,随后在居集设药材收购组。至1959年,收购的地产中药材品种32种,收购总值6.09万元。1960年8月,居集药材收购组改为医药采购供应站,承担中药材、中成药、药械批发、零售地产药材购销业务。1981年,成立县医药公司。

发展现状

政治

1980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981年9月30日,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正式成立。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保安族干部队伍不断成长、壮大。1981年自治县成立时,全县少数民族干部434名,其中保安族干部70多名,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16.2%。2001年,全县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到1631人,其中保安族干部311人,比自治县成立时增长4.4倍,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19.1%,远远高于保安族人口的比例。自治县县长由保安族公民担任,县委、县人大、县政协也有保安族公民担任领导职务。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均有保安族的代表。

经济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保安族人民迎来了新的发展发展契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到1998年,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镇下辖的大墩村、梅坡村、甘河滩村和刘集乡下辖的高李村都已经基本脱贫。农业方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畜牧养殖方面也有所发展,出现了一批规模化养殖户,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型向商品型的转变,完成了由农民家庭生产副业向地区支柱产业的转变。保安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都得到了明显提升,走向了自主生产、积极开放的多种经营的发展模式。

2022年,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2.5亿元,同比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44亿元,同比增长1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8.24元,同比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58.5元,同比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亿元,同比增长5.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2亿元。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保安族聚居地区的教学条件逐渐改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1980年,成立了大河家保安族中学,对保安族学生实行免学费、免书费的“双免”照顾。自治县成立(1981年)后,保安族教育事业进入新阶段。政府将保安族学生比例较高的中小学列为全省重点中小学。进入新世纪以来,保安族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政府对保安族所在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所有学生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优惠政策,实现了教育“零收费”,有效解决了贫困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对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22年,全县新增学位1920个,招录学前教育教师120名,“特岗计划”教师48名,人才引进6名,培训教师6000余人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64%,保安族人民的受教育权得到了进一步保障。

医疗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逐步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农村设卫生所,组织联合诊疗所。1952年开始,职工开始实行公费医疗制度;1969年,农村推行合作医疗制度。1976年下半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位于保安三庄中心区的梅坡村建立卫生所。随后,新法接生工作、妇女病查治、儿童保健等工作在自治县内顺利推进,有效保障了自治县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2001年,以梅坡卫生所为中心,保安各村的医疗卫生保健网已基本形成,为村民治病、防病提供了保障。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保安族人口预期寿命为71.94岁。截至2022年,农村低收入人口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

交通

1954年,在旧临大(临夏回族自治州大河家镇)车路的基础上,改线补修,架设桥梁隧洞,辟为“临大公路”。1981年自治县成立前,客运和货运业务由州汽车运输公司、临夏县汽车队承担;自治县成立后,县汽车队与州汽车运输公司共同承担客运与货运业务。截止2001年,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共建有公路干线89公里、县乡公路100多公里、乡村公路234公里,桥梁15座,方便了自治县人民的生产生活,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2022年,总投资95.44亿元的临大高速、总投资1.9亿元的旅游内蒙古省际大通道配套设施建设、总投资1.8亿元的旅游大通道与国道310连接线等8个项目已基本建成;总投资4280万元的黄河甘肃大河家镇至炳灵电站航运建设工程等47个项目有序推进。

文化

新时期以来,保安族人民进一步发扬本民族文化,创作出了许多文学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2006年,保安族腰刀锻制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保安族口头文学与语言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马瑞被确定为保安族口头文学及语言传承人。此外,保安族服饰和保安族饮食以及保安族婚礼也成为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时,保安族人民还积极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不良习俗。2022年,自治县还成功举办了首届春节联欢晚会、百姓大舞台文艺演出、第四届保安族文化中国艺术节暨首届金露梅旅游观光花儿歌手邀请赛等活动,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

民族的标志,民族的美学——图腾​.嘉峪关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平台.2025-01-12

【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陇原各族儿女心中】少数民族介绍——保安族.敦煌市郭家堡镇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平台.2025-01-12

积石山麓:走进大河家保安三庄.藏人文化网.2025-01-12

保安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10-23

中国统计年鉴—2021.国家统计局.2023-10-23

独具风情的保安族民俗.中国农业信息网.2023-10-23

美食特产.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1-01

保安族.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2023-07-19

保安族.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023-10-26

保安族.中国政府网.2023-10-24

积石山县概况.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31

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2023-10-28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1-20

民俗文化.积石山网.2023-11-01

保安族简志.民族文化资源库.2023-10-26

神马与腰刀 (1996).豆瓣电影.2023-10-28

各民族介绍.贵阳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2023-10-28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02

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档案信息网.2023-12-02

冶古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0-31

马维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