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啡
吗啡(morphine)属于菲类生物碱,由德国学者Sertürner于1803年首次从阿片中分离出来,以希腊梦神Morpheus的名字命名,其化学结构于1902年确定,基本骨架是以A、B、C、D环构成的氢化菲核,为镇痛、解热、抗炎、抗风湿、抗痛风药。
吗啡可通过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椎管内注射等途径给药。其口服常释剂型、缓释控释剂型及注射剂医保类型为甲类,口服液体剂与栓剂则为乙类。
19世纪时,吗啡被医生作为“万能药”使用,皮下注射器发明后,吗啡成瘾性被发现。1912年,《海牙国际鸦片公约》的签订,标志着全球公开使用鸦片药物的时代就此结束。
201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公布的《麻醉药品品种目录(2013年版)》中显示吗啡为中国生产及使用的麻醉药,严格按《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管理,具有麻醉药品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才可开具专用处方。
医学用途
适应证
疼痛
吗啡对多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均有效,尤其中、重度痛,可缓解或消除严重创伤、烧伤、手术等引起的剧痛和晚期癌症疼痛。其口服制剂主要用于癌痛和慢性重度疼痛。对心肌梗死引起的剧痛,除能缓解疼痛和减轻焦虑外,其扩血管作用可减轻患者心脑负担。吗啡对内脏平滑肌肌肉痉挛引起的绞痛,如胆绞痛和肾绞痛加用M胆碱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可有效缓解。用于麻醉和手术前还可保持患者适当的镇静。但吗啡对神经压迫性疼痛疗效较差。
心源性哮喘
对于左心衰竭突发急性肺水肿所致呼吸困难(心源性哮喘),静脉注射吗啡可迅速缓解患者的气促和窒息感,促进肺水肿液的吸收。对其他原因引起的肺水肿,如尿毒症所致肺水肿,也可应用吗啡。
腹泻
适用于减轻急、慢性消耗性腹泻症状,可选用阿片酊或复方樟脑酊,如伴有细菌感染,应同时服用抗生素。
用法与用量
成人
儿科
皮下注射一次0.1~0.2mg/kg。
注意事项:1岁以内不用,可成瘾、眩晕、呕吐及便秘。
制剂与规格
药理机制
吗啡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与含平滑肌的器官,产生镇痛、嗜睡、欣快、剂量相关的呼吸抑制等。使动脉、静脉舒张,周围血管阻力下降。抑制咳嗽中枢,可以镇咳。可激活中枢极后区引起恶心、呕吐,影响消化道运动引起便秘。释放组胺引起皮肤瘙痒与支气管痉挛。
中枢神经系统
镇痛作用
吗啡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椎管内注射可产生节段性镇痛,不影响意识和其他感觉。该作用主要与激动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有关,主要是μ受体,模拟内源性阿片肽对痛觉的调制功能而产生镇痛作用。
内源性阿片肽和阿片受体共同组成机体的抗痛系统,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是同时通过直接抑制源自脊髓背角的痛觉上行传入通路和激活源自中脑的痛觉下行控制环路来实现的。痛觉传入神经末梢通过释放谷氨酸、SP等递质而将痛觉冲动传向中枢,内源性阿片肽由特定的神经元释放后可激动脊髓感觉神经突触前、后膜上的阿片受体,通过百日咳毒素敏感的G蛋白偶联机制,抑制腺酸环化酶、促进K+外流、减少Ca2+内流,使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突触后膜超极化最终减弱或阻滞痛觉信号的传递,产生镇痛作用。同时内源性阿片肽还可通过增加中枢下行抑制系统对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的抑制作用而产生镇痛作用。
镇静、致欣快作用
吗啡能改善由疼痛所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产生镇静作用,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给药后,患者常出现嗜睡、精神朦胧、理智障碍等,在安静环境易诱导入睡,但易被唤醒。吗啡还可引起欣快症(euphoria),表现为满足感和飘然欲仙等,且对正处于疼痛折磨的患者十分明显,而对已适应慢性疼痛的患者则不显著或引起烦躁不安,这也是吗啡镇痛效果良好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造成强迫用药的重要原因。吗啡改变情绪的作用机制尚未明了,可能与激活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的阿片受体,以及中脑-边缘叶的中脑腹侧背盖区-伏隔核多巴胺能神经通路与阿片受体/肽系统的相互作用有关。
抑制呼吸
治疗量即可抑制呼吸,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每分通气量减少,其中呼吸频率减慢尤为突出,并随剂量增加而作用增强,急性中毒时呼吸频率可减慢至3~4次/分。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呼吸抑制发生的快慢及程度与给药途径密切相关,静脉注射吗啡5~10分钟或肌内注射30~90分钟时呼吸抑制最为明显。与麻醉药、镇静催眠药及乙醇等合用,加重其呼吸抑制,但与全麻药和其他中枢抑制药不同,吗啡抑制呼吸的同时,不伴有对延髓心血管中枢的抑制。该作用与其降低脑干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性,以及抑制脑桥呼吸调节中枢有关。
镇咳
直接抑制延髓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减轻或消失,产生镇咳作用。该作用与其镇痛和呼吸抑制作用无关,可能与激动延髓孤束核阿片受体有关,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缩瞳
吗啡可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引起瞳孔括约肌收缩,使瞳孔缩小。吗啡中毒时瞳孔极度缩小,针尖样瞳孔为其中毒特征。吗啡缩瞳作用不产生耐受性,治疗量尚可降低正常人和青光眼患者的眼压。
其他中枢作用
吗啡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改变体温调定点,使体温略有降低,但长期大剂量应用,体温反而升高;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引起恶心和呕吐;抑制下丘脑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从而降低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的浓度。
平滑肌
胃肠道平滑肌
吗啡减慢胃蠕动,使胃排空延迟,提高胃窦部及十二指肠上部的张力,易致食物反流,减少其他药物吸收;提高小肠及大肠平滑肌张力,减弱推进性蠕动,延缓肠内容物通过,促使水分吸收增加,并抑制消化腺的分泌;提高回盲瓣及肛门括约肌张力,加之对中枢的抑制作用,使便意和排便反射减弱,因而易引起便秘。
胆道平滑肌
治疗量吗啡引起胆道奥迪括约肌痉挛性收缩,使胆总管压15分钟内升高10倍,并持续2小时以上。胆囊内压亦明显提高,可致上腹不适甚至胆绞痛,阿托品可部分缓解。
其他平滑肌
吗啡降低子宫张力、收缩频率和收缩幅度,延长产妇分娩时程;提高膀胱外括约肌张力和膀胱容积,可引起尿潴留;治疗量对支气管平滑肌兴奋作用不明显,但大剂量可引起支气管收缩,诱发或加重哮喘,可能与其促进柱状细胞释放组胺有关。
心血管系统
吗啡对心率及节律均无明显影响,能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当患者由仰卧位转为直立时可发生直立性低血压,部分与其促进组胺释放有关。治疗量吗啡仅轻度降低心肌氧耗量和左心室舒张末压。此外,吗啡类药物能模拟缺血性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对心肌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减小梗死病灶,减少心肌细胞死亡,其机制可能与吗啡类药物作用于δ1受体而激活线粒体KATP通道有关。吗啡对脑循环影响很小,但因抑制呼吸使体内CO2蓄积,引起脑血管扩张和阻力降低,导致脑血流增加和颅内压增高。
免疫系统
吗啡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包括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因子的分泌,减弱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这主要与激动μ受体有关。也可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蛋白诱导的免疫反应,这可能是吗啡吸食者易感HIV的主要原因。
药代动力学
注:临床上有盐酸吗啡与硫酸吗啡两种制剂,但药效学与药动学几无差别,用法相同。
吗啡口服后易从胃肠道吸收,但首过消除强(首次通过肠壁或经门静脉进入肝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生物利用度约为25%。吗啡吸收后约1/3与血浆蛋白结合,游离型吗啡迅速分布干全身各组织器官,尤以肺、肝、肾和脾等血流丰富的组织中浓度最高。该药在组织滞留时间短,一次用药24小时后组织药物浓度几乎检测不到。该品脂溶性较低,仅有少量通过血脑屏障,但足以发挥中枢性药理作用。吗啡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代谢产物Morphine6-葡萄糖醛酸具有药理活性,且活性比吗啡强。动物静脉注射等量吗啡-6-葡萄糖醛酸,其镇痛强度是吗啡的2倍,而直接脑内或椎管内注射,作用强度为吗啡的100倍。吗啡主要以吗啡-6-葡萄糖醛酸的形式经肾排泄,肾功能减退者和老年患者排泄缓慢,易致蓄积效应,少量经乳腺排泄,也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吗啡血浆t1/2为2~3小时,而吗啡-6-葡萄糖醛酸血浆t1/2稍长于吗啡。
风险与禁忌
不良反应
治疗量吗啡可引起眩晕、恶心、呕吐、便秘、呼吸抑制、尿少、排尿困难(老年多见)、胆道压力升高甚至胆绞痛、直立性低血压(低血容量者易发生)和免疫抑制等。偶见烦躁不安等情绪改变。注:吗啡注入硬膜外隙或蛛网膜下隙后,应监测呼吸及循环功能,前者24小时,后者12小时。
药物过量
吗啡镇痛效果与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以及疼痛程度有关,应根据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性来调整用量。除癌症剧痛外,一般仅短期应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时,诊断未明前慎用,以免掩盖病情而延误诊断。
吗啡过量可引起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昏迷、深度呼吸抑制以及瞳孔极度缩小(针尖样瞳孔)常伴有血压下降、严重缺氧、尿潴留、骨骼肌弛缓、皮肤寒冷湿冷以及心动过缓、部分或完全气道阻塞等症状,甚至死亡。呼吸麻痹是致死的主要原因。男性的吗啡半数致死量(LD50)为0.78µg/mL,女性的LD50为0.98µg/mL。抢救措施为人工呼吸、适量给氧以及静脉注射阿片受体阻断药纳洛酮。
药物相互作用
吗啡药液不得与氨茶碱、巴比妥类钠盐等碱性液、溴或碘化物、碳酸氢钠、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植物收敛剂、氢氯噻、肝素钠、苯妥英、呋喃妥因、新生霉素、甲氧西林、氯丙嗪、异丙嗪、替、磺胺啶、磺胺甲基异恶唑以及铁、铝、镁、银、锌化合物等接触,以免发生浑浊沉淀。
特殊人群用药
儿童
未成熟新生儿和婴儿(1岁以内)禁用吗啡,幼儿慎用。
老年人
治疗量吗啡可引起老年人排尿困难,慎用于老年人。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因吗啡对抗缩宫素对子宫的兴奋作用而延长产程,且能通过胎盘屏障或经乳汁分泌,抑制新生儿和婴儿呼吸,故禁用于分娩止痛和哺乳期妇女止痛。美国FDA妊娠期药物安全性分级为口服给药C;如在临近分娩时长期、大量使用D级。
其他人群
因抑制呼吸、抑制咳嗽反射以及促组胺释放可致支气管收缩,禁用于呼吸抑制患者、支气管哮喘及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心源性哮喘伴有休克、昏迷、严重肺部疾患或痰液过多时禁用。颅脑损伤所致颅内压增高、肝功能严重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质功能不全、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等患者禁用。
慎用于肾绞痛、胆绞痛,可使疼痛加剧,必要时和阿托品合用。
耐药性
长期反复应用阿片类药物易产生耐受性。长期用药后中枢神经系统对其敏感性降低,需要增加剂量才能达到原来的药效。其原因可能与血脑屏障中P-糖蛋白表达增加,使吗啡难以通过血脑屏障以及孤啡肽生成增加拮抗阿片类药物作用有关。吗啡按常规剂量连用2~3周即可产生耐受性。剂量越大给药间隔越短,耐受发生越快越强,且与其他阿片类药物有交叉耐受性。
药物成瘾与药物滥用
药物成瘾
长期反复应用吗啡易产生药物依赖性。表现为生理依赖性,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甚至意识丧失,患者出现病态人格,有明显强迫性觅药行为,即出现成瘾性(addiction)。药物成瘾是在反复使用药物后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认知和生理现象,包括:强烈的吸毒欲望,难以控制其使用,不顾有害后果坚持使用,比起其他生存活动和义务更优先考虑药物使用等。觅药行为在物质使用障碍患者中非常常见,觅药策略包括在下班前拨打紧急电话或就诊,拒绝接受适当的检查、检测或转诊,反复“遗失”处方,篡改处方,以及不愿为其他医疗提供者提供先前的医疗记录或联系方式。
药物滥用
所有接受吗啡药物治疗的患者都需要仔细监测是否存在滥用和成瘾的迹象,因为即使是在恰当的医疗用法下,使用阿片类止痛产品也有成瘾的风险。处方药滥用是指为了产生愉悦的心理或生理效果,故意非治疗性地使用处方药。另外,医疗提供者应该意识到,吗啡和其他阿片类药物一样,可以被转用于非医疗用途,进入非法分销渠道,故吗啡的存储、处方等行为均应严格按《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管理。
风险提示
阿片类药物过量提示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简称世卫组织)统计,2019年全球约有2.75亿人(占全球15-64岁人口的5.5%)至少使用过一次毒品。其中,约6200万人使用过阿片类药物。2019年约有3630万人患有药物使用障碍。大多数依赖阿片类药物的人使用非法种植和制造的海洛因,使用处方阿片类药物的人的比例在增加。全世界约有50万人死于吸毒。其中,超过70%的死亡与阿片类药物有关,超过30%的死亡由药物过量引起。据WHO估计,2017年约有11.5万人死于阿片类药物过量。不会导致死亡的阿片类药物过量比致命的过量多出几倍,更为常见。
在一些国家阿片类药物过量的现象有所增加,部分原因是阿片类药物在慢性疼痛管理中的使用增加,以及非法药物市场上出现的强效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增加。在美国,2010年至2018年期间死于阿片类药物过量的人数增加了120%,2018年美国三分之二与阿片类药物过量有关的死亡涉及合成阿片类药物,包括芬太尼及其类似物。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美国报告发生的吸毒过量死亡人数进一步大幅上升,主要是因为涉及合成阿片类药物的用药过量死亡人数迅速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提示,向可能目睹阿片类药物过量的人提供纳洛酮,并提供阿片类药物过量管理培训,可以大大减少阿片类药物过量造成的死亡人数。这对于阿片类药物使用障碍患者和出狱者尤其重要,因为他们在获释后的前四周内阿片类药物过量的比率非常高。
世卫组织还发布了规范性指导,以促进阿片类药物在疼痛和姑息治疗中的适当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的适当使用和管理确保在需要时可获得这些药物,同时防止其转移和与滥用相关的危害。
滥用的监测与管理
201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国家药物滥用监测年度报告(2016年)中,吗啡(含吗啡控/缓释片)的滥用/使用率上升明显,达2518例,滥用/使用率绝对增量明显增加(0.5%)。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麻醉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2016年第二次修订)中明确规定:中国对麻醉药品药用原植物以及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实行管制。除该条例另有规定的外,任何单位、个人不得进行麻醉药品药用原植物的种植以及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实验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储存、运输等活动。
历史
发现
1803年,吗啡由德国学者Sertürner首次从阿片中分离出来,以希腊梦神Morpheus的名字命名。著名法国物理和化学家Joseph Louis Gay-Lussac把它翻译为法文“morphine”,这一名称后来广为流传。那时放血、排毒、水蛭、灌肠等疗法依然盛行。医生们发现吗啡更加温柔后,将吗啡用于缓解疼痛、腹泻、被蛇咬、狂犬病、破伤风、溃疡、糖尿病、中毒、抑郁等等疾病,使其成为了“万能药物”。
化学结构的确定
1831年,德国化学家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分析后提出吗啡的化学分子式(C34H36O6N2),于1847年被法国化学家Auguste Laurent(1807-1853)纠正为C17H19NO3(Laurent,1847)。曼彻斯特大学的化学家John Gulland(1898-1947)和Robert Robinson (1886-1975)提出了吗啡的结构(Gulland and Robinson,1923,1925),立体化学构型在1950年代确定(Holmes and Stork,1952;Mackay and Hodgkin,1955;Bentley and Cardwell,1955)。
滥用与制约
19世纪50年代,英国医生Alexander Wood发明了现代的皮下注射器,又因为注射的便利发现了吗啡成瘾症。不过因为注射器的昂贵,皮下注射吗啡是中上流阶级的爱好,平民们更喜欢使用由17世纪托马斯·希德尼汉改良的液态阿片酊。1821年出版的《一个英国鸦片吸食者的自白》中说鸦片酊“是一种万灵丹,能治愈所有苦痛。幸福,用1便士就能买到。”
1912年,《海牙国际鸦片公约》的签订,标志着全球公开使用鸦片药物的时代就此结束——比中国虎门销烟晚了整整73年,在此之前,鸦片类物质的滥用一直持续到20世纪。
1941年,吗啡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1977年,吗啡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第一版。
2005年8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了《麻醉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根据2016年2月6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吗啡在中国为麻醉药品,中国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管制起步于1950年卫生部下发的《管理麻醉药品暂行条例》,在先后颁布了《麻醉药品管理条例》《药品管理法》等后,经历了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循、从行政管制为主导到法制化管制变化的过程。
研究历史
1962年,中科院药物所的研究生邹冈(1932-1999)与其导师张昌绍(1906-1967)在《生理学报》以中文全文和英文摘要发表其研究结果(Tsou and Jang, 1962)。1964年再以英文发表全文:“脑室内或脑组织内微量注射吗啡的镇痛效应” (Tsou and Jang,1964)。同年,在美国Miles药厂工作的林可胜(Robert KS Lim, 1897-1969)发明了区分药物是在中枢还是在外周起镇痛作用的方法(Lim et al., 1964)。林可胜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了1962年中国科学家的发现:吗啡在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镇痛作用。
1971年,为了探寻阿片受体,斯坦福大学药理学系Avram Goldstein(1919-2012)发明了检测脑内阿片受体的方法。1973年,三个实验室用类似方法,用同位素标记效率更高的阿片类分子检测到特异的阿片受体。1971至1973年的研究证明:脑内存在特异的与吗啡类分子结合的物质,很可能是介导吗啡药理作用的受体。
1976年,Yaksh和Rudy在动物模型中验证了鞘内注射阿片类药物具有止痛的作用,三年后,研究人员第一次报道了在患者身上鞘内注射吗啡能有效地缓解疼痛。
临床数据
MoxDuo IR新药申请临床数据:2014年9月,据中国医药报讯,QRxPharma有限公司宣布已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交其MoxDuo IR的新药申请(NDA)的临床数据包。MoxDuo IR是一种由吗啡和氧可按照3:2的专利固定比例组成的二元阿片类疼痛治疗药物。基于几项吗啡、氧可酮、盐酸氢考酮和安慰剂的对照试验中有利的临床数据,该公司已要求FDA优先(加速)审查MoxDuo IR。在7项临床试验中,已有超过700名病人接受了MoxDuo IR的治疗。临床数据显示,与标准治疗相比,MoxDuo IR可达到同等的或更好的疼痛缓解,而中度至重度阿片类药物相关的副作用的发生率也较低。
使用情况
中国
据报道,中国的吗啡年消耗量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10kg,逐步增长到1737kg。人均吗啡消耗量从1990年的几乎为零逐步增长到2016年的1.26mg/人(图1)。其中2014-2016年,中国人均吗啡消耗量分别为1.07mg、1.21mg和1.26mg。无论从缓和医疗的角度,还是从疼痛治疗(尤其是癌痛治疗)来看,在相关领域医务人员的协同努力下,中国止痛药物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地区差异明显。
2014-2016年,中国二三级医院市场的吗啡总量分别为1254kg、1212kg和1242kg,在中国吗啡医疗消耗总量的占比分别为86%、73%和72%;市场等效吗啡总量分别为3201kg、3487kg、3720kg。这与国际数据报道基本一致:2014年中国的阿片等效吗啡量为7298kg,扣除美沙酮药量后为3634kg(在中国,美沙酮主要用于戒毒治疗,故未取之);2015年为9691kg,未扣除美沙酮。对应的人均等效吗啡量为2.34mg(国际数据为2.66mg)、2.54mg(国际数据为7.05mg,其中含相当数量的美沙酮)和2.69mg。由此可见,中国阿片类麻醉性止痛药的应用范围主要分布在二三级医院,这与中国麻醉性药品管理制度是一致的。
中国城市和地区的人均吗啡消耗量,受到区域人口数、不同地区用药习惯、其他阿片类新药可及性、药品企业地点分布、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保障水平的影响。因此,人均吗啡医用消耗量只能间接提示缓和医疗的开展状况;而人均等效吗啡量指标明显优于人均吗啡量,更能客观反映疼痛治疗及缓和医疗的实际推广情形。
世界
2023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一份关于医用吗啡获取情况的新报告,其中描述了吗啡作为一种重要的止痛药物在全球分布不平等,无法满足医疗需求的状况。据估计,高收入国家的吗啡消费中位数可能是低收入国家的5至63倍。这一数据与2018年《柳叶刀》委员会的数据相呼应,该委员会将无法获得止痛药物描述为“全球卫生领域最令人发指、最隐蔽的不平等现象之一”,最富裕的10%国家拥有90%的吗啡等效类阿片药物。
国际麻醉品管制局发现,2018年,世界上79%的人口(主要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口)仅消费了用于止疼和减轻痛苦的吗啡总量的13%,占全世界生产的388吨吗啡的1%。虽然这比2014年有了改善,2014年,世界上80%的人口仅消耗了用于止疼和减轻痛苦的吗啡总量的9.5%,但在消费用于姑息治疗的麻醉药品方面,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化学信息
化合物信息
吗啡属于菲类生物碱,是阿片中的主要生物碱,含量高达10%,基本骨架是以A、B、C、D环构成的氢化菲核。其中环A与环C间以氧桥形式连接,环B与环D相稠合。环A上的酚羟基和环C上的醇羟基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
衍生物
当环A上酚羟基的氢原子被甲基取代,成为可待因,其镇痛作用减弱;当环A和环C上的羟基均被甲氧基取代,成为蒂巴因,无镇痛作用,但经结构修饰可产生具有强大镇痛作用的药物如埃托啡;叔胺氮上甲基被烯丙基取代,则变成吗啡的拮抗药如烯丙吗啡和纳洛酮;破坏氧桥以及17位无侧链形成阿扑吗啡(apomorphine),成为多巴胺激动药,失去镇痛作用而产生很强的催吐作用。3位和6位羟基被取代可改变药动学特性,如可待因生物利用度高于吗啡,二醋吗啡(海洛因)易通过血脑屏障。
自然产生
罂粟
罂粟,罂粟科,学名Papaver somniferum L.,别名为鸦片、大烟。罂粟常被称之为“恶之花”,它可滋生瘾患,也是缓解人类疾病痛苦的良药。新石器时代阿尔卑斯山脚下洞穴中就发现罂粟使用痕迹,唐朝期间经由大食进贡传入中原地区。《本草求原》曾这样记载罂粟的良效,“性同于粟壳,而止痢止痛行气之效尤胜。”
阿片为罂粟未成熟蒴果浆汁的干燥物,其药理学功效早在公元前3世纪即有文献记载,在公元16世纪已被广泛地用干镇痛、止咳、止泻、镇静催眠。现已知阿片含有20余种生物碱,其中仅有吗啡、可待因和罂粟碱具有临床药用价值。
内源性阿片肽
阿片受体主要存在于下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蓝斑核和脊髓背角区,强烈提示人的机体内存在内源性的阿片样物质。内源性阿片肽(endogenous opioidpeptides)即为与阿片类药物作用相似的肽。内源性阿片肽共有12种,分属于脑啡肽、内啡肽、强啡肽、孤啡肽和内吗啡肽五大家族。阿片肽起着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调节神经递质释放)或神经激素的作用,往往与其他神经递质共存,对痛觉、神经内分泌、心血管活动和免疫反应起重要调节作用。
专利
相关专利
FDA橙皮书专利
争议
药物还是毒物:许多病患认为吗啡具有成瘾性,拒绝服用,或是不遵医嘱,自行减量或换药。专家指出这样非但达不到止痛目的,还会使疼痛程度快速加深。正确认识毒品和药品的区别,就不会担心成瘾问题,而且规范使用吗啡,成瘾性极低。专家强调,足额、足量用好止痛药物,才能有效抑制癌痛,国际上吗啡的最大用量为3000mg/日,而中国的最大剂量不足300mg/日,所以当患者的吗啡剂量看起来较大时,不要主观臆断便马上拒绝。
相关人物
Friedrich Wilhelm Adam Serturner
德国药剂学家Serturner(1783-1841)16岁时,他就成为宫廷药剂师Mr. Cramer的学徒。他是第一个成功地从焦油罂粟籽汁中分离和提取吗啡晶体的人。在对老鼠和流浪狗进行一系列实验后,他在1805年和次年写给杂志编辑的信中报告了他发现了一种睡眠诱导分子。由于他的发现比皮下注射器发明早近50年,因此该药物必须口服给药。有一次,他牙疼得厉害,吞下了少量的药物,感觉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几个小时后,当他醒来时,他意识到这种化合物对于人类食用是安全的。通过反复试验,自我给药和给三名年轻志愿者服用药物,他注意到四分之一粒(30毫克)的药物会引起快乐、头晕的感觉,第二剂量会导致嗜睡和过度疲劳,而第三剂量会导致参与者变得混乱和嗜睡。他建议该药物的最佳剂量为15毫克,并以希腊睡眠和梦之神的名字将这种物质命名为“Morphium”。1831年,他因从鸦片中分离吗啡的工作而获得了法国研究所颁发的蒙永奖和“人类恩人”的称号。他开创并推广了一个新的科学分支,后来被称为生物碱化学。Serturner对吗啡上瘾,患有慢性抑郁症并且变得严重孤僻,于1841 年去世。
Auguste Laurent
Auguste Laurent(1808-1853),法国化学家,为有机化学奠定了基础。Laurent在巴黎矿业学院获得了工程学学士学位。从 1830 年起,他受法国著名化学家、中央艺术与制造学院教授Jean-Baptiste Dumas聘为实验室助理。1831年,德国化学家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提出吗啡的化学分子式(C34H36O6N2),于1847年被Laurent纠正为C17H19NO3。
社会与文化
电影《吗啡Морфий》(2008)
《吗啡》以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的同名日记体小说为蓝本,讲述了20世纪早期,年轻的俄罗斯医生米哈伊尔·波利亚科夫来到偏远乡村的一家小诊所努力工作,一次剧烈疼痛中,他要求护士安娜给他使用吗啡缓解应激,日后渐渐地成瘾其中,走向毁灭的故事。
参考资料
国家基本药物(2018年版) ——“吗啡”基本信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3-07-05
吗啡.中国药品注册数据库.2023-07-24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2年)西药部分.中国政府网.2023-07-24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3-07-06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2005年8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2号公布根据2013年12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16年2月6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中国政府网.2023-07-06
毒品的前世今生.通化县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平台.2023-08-01
麻醉药品品种目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3-07-25
吗啡用药说明书.FDA.2023-07-25
吗啡.drugbank.2023-07-25
阿片类药物过量.WHO.2023-07-25
国家药物滥用监测年度报告(2016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3-07-05
2022饶毅北大讲课视频.饶毅科学.2023-07-25
Morphine | C17H19NO3 | CID 5288826 - PubChem.PubChem.2023-07-25
新报告揭示,有医疗需求的人“被遗留在痛苦之中”.WHO.2023-07-25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研究Ⅳ——我国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管制历程与现状.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2023-07-06
QRxPharma有限公司递交MoxDuo IR新药申请临床数据.中国食品药品网.2023-07-25
中国缓和医疗发展的止痛药物供给现状评价与前瞻.中国食品药品网.2023-07-25
姑息治疗.WHO.2023-07-25
Papaver somniferum.中国植物.2023-07-26
西安交大揭示鸦片罂粟基因组及吗啡合成原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3-07-26
植物标本(含模式).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2023-07-26
Morphine | C17H19NO3 | CID 5288826 - PubChem.PubChem.2023-07-25
US6066339A.谷歌专利.2023-07-25
US5931809A.谷歌专利.2023-07-25
US5962016A.谷歌专利.2023-07-25
US6193998B1.谷歌专利.2023-07-25
US7682634B2.谷歌专利.2023-07-25
US7682633B2.谷歌专利.2023-07-25
US7815934B2.谷歌专利.2023-07-25
US8623418B2.谷歌专利.2023-07-25
US8685443B2.谷歌专利.2023-07-25
US8685444B2.谷歌专利.2023-07-25
US8158156B2.谷歌专利.2023-07-25
US8846104B2.谷歌专利.2023-07-25
US8877247B2.谷歌专利.2023-07-25
US9192608B2.谷歌专利.2023-07-25
US9072781B2.谷歌专利.2023-07-25
US9248229B2.谷歌专利.2023-07-25
US7955619B2.谷歌专利.2023-07-25
US9044402B2.谷歌专利.2023-07-25
US9549899B2.谷歌专利.2023-07-25
US10314788B2.谷歌专利.2023-07-25
Morphine | C17H19NO3 | CID 5288826 - PubChem.PubChem.2023-07-25
专家指出:遏制癌痛必须足额足量用好止痛药.中国食品药品网.2023-07-25
FRIEDRICH SERTURNER.Toxipedia.2023-07-25
Auguste Laurent.britannica.2023-07-25
豆瓣.豆瓣电影.2023-07-26
吗啡 的海报.豆瓣电影.2023-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