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
麝香,中药名,为鹿科麝属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Moschiferus 卡尔?冯?林奈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其主产于中国的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等地,陕西省、甘肃省、新疆、内蒙古自治区、安徽等地亦产。
野生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猎获后,割取香嚢,阴干,习称“毛壳麝香”;剖开香囊,除去囊壳,称“麝香仁”,家麝直接从其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麝香味辛,性温。归心、脾经。其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功效。其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经闭,癥瘕,难产死胎,胸痹心痛,心腹暴痛,跌扑伤痛,痹痛麻木,痈肿淋巴结结核,咽喉肿痛。
麝香主要含麝香大环类成分、甾类激素成分、脂肪酸脂类成分以及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等。中国药典规定麝香含麝香酮不得少于2.0%。其具有兴奋中枢、抗脑损伤、改善学习记忆、扩张血管、保护血管内皮、抗心肌缺血、抗骨损伤、抗癌、抗生育等作用。麝香辛香走窜之性甚烈,易于耗气伤阳,夺血伤阴,故虚证者慎用,而脱证者当忌用。孕妇禁用。
来源
原动物
为鹿科麝属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Moschiferus Linnaeus。
药用部位
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产地
麝香主产于中国的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等地,陕西省、甘肃省、新疆、内蒙古自治区、安徽等地亦产。
采收加工
野生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猎获后,割取香嚢,阴干,习称“毛壳麝香”;剖开香囊,除去囊壳,称“麝香仁”,家麝直接从其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
炮制方法
取毛壳麝香,除去囊壳,取出麝香仁,除去杂质,用时研碎。
性状
毛壳麝香
为扁圆形或类椭圆形的囊状体,直径3-7cm,厚2-4cm。开口面的皮革质,棕褐色,略平,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间有1小囊孔菌。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色的皮膜,微皱缩,偶显肌肉纤维,略有弹性,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
麝香仁
野生者质柔,油润,疏松;其中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粉末状者多呈棕褐色或黄棕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养殖者呈颗粒状、短条形或不规划的团块;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显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功能药性
性味归经
麝香味辛,性温。归心、脾经。
功能主治
功效
麝香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功效。
主治
麝香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经闭,癥瘕,难产死胎,胸痹心痛,心腹暴痛,跌扑伤痛,痹痛麻木,痈肿淋巴结结核,咽喉肿痛。
效用分析
麝香辛温,气极香,走窜之性甚烈,主入心经,有极强的开窍通闭作用,为醒神回苏之要药,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闭证神昏。因其性温,属于温开之品,故为寒闭神昏证的首选;又因其开窍通关作用最强,临床配伍清热药又常用于治疗热闭神昏证。
麝香辛温香窜,气烈性猛,入心经,开通心脉,可行血中之瘀滞,开经络之壅遏,有活血通经、破瘀消癥、消肿止痛之效,故为治疗血瘀经闭、癥瘕、胸痹心痛、心腹暴痛、偏正头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痛之佳品;又为伤科良药,对跌扑损伤,内服外用均有效。
此外,麝香辛香行散,有良好的活血散结、消肿止痛作用,故可用治疮疡肿毒、淋巴结结核痰核、咽喉肿痛。其走窜之性,力达胞宫,故对妊娠者有催产,下胎作用,可用治难产、死胎、胞衣不下。
用法用量
0.03-0.1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麝香配苏合香
麝香温通之性,更适用于治寒闭;苏合香属温通之品,力能开窍辟恶,两药同用,温通开窍醒神,用治中风、痰厥、气厥等猝然昏仆,牙关紧闭,不省人事之属于寒闭者。
麝香配木香
麝香活血散结,开经络之壅遏以止痛;木香芳香浓烈,开壅导滞,行气止痛,二药相配,共奏行气活血止痛之功,可用于治疗气血瘀滞所致的心腹疼痛。
麝香配川芎
麝香活血散结,化瘀止痛;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二药同用,具有活血行气,开窍止痛之功,用于瘀阻疼痛诸证,如治瘀血阻滞,经痛经闭,癥瘕积聚,跌打损伤,心腹暴痛等。
方剂举例
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药物组成:麝香、郁金、黄连、朱砂、栀子、雄黄、黄芩、水牛角、冰片、牛黄、珍珠、金箔衣。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开窍醒神。适用于邪热内陷心包证,症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謇肢厥,舌红或绛,脉数有力,亦治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
紫雪(《外台秘要》)
药物组成:麝香、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玄参、沉香、苦老芽、甘草、丁香、芒硝、硝石、水牛角、羚羊角、朱砂、黄金等。
功能与主治:清热开窍,息风止痉。适用于温病热闭心包及热盛动风证。症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秘,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数有力或弦数,以及小儿热盛惊厥。
至宝丹(《苏沈良方》)
药物组成:水牛角、生玳瑁、琥珀、朱砂、雄黄、牛黄、冰片、麝香、安息香缩合、金银箔。
功能与主治:化浊开窍,清热解毒。适用于痰热内闭心包证。症见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舌绛苔黄垢腻,脉滑数。亦治中风、中暑、小儿惊厥属于痰热内闭者。
药物组成:白术、朱砂、麝香、柯子皮、香附子、沉香、丁香、安息香、白檀香、荜茇、水牛角、薰陆香、苏合香、龙脑木等。
功能与主治:芳香开窍,行气止痛。适用于寒闭证。症见用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苔白,脉迟;亦治心腹卒痛,甚则昏厥,属寒凝气滞者。
药物组成:麝香、山慈菇、红大戟、千金子霜、盐麸木、朱砂、雄黄。
功能与主治:辟秽解毒,化痰开窍,消肿止痛。适用于暑令时疫。症见脘腹胀闷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痢疾,舌润苔厚腻或浊腻,以及痰厥。外敷治疗疔疮肿毒,虫咬损伤,无名肿毒以及流行性腮腺炎,丹毒,喉风等。
成药举例
麝香保心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2015年版)
药物组成:人工麝香、人参提取物、肉桂、苏合香、蟾酥、人工牛黄、冰片。
功能与主治:芳香温通,益气强心。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心痛,症见心前区疼痛、固定不移;心肌缺血所致的心绞痛、心肌梗死见上述证候者。
麝香心脑乐片(《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2015年版)
药物组成:丹参、人参茎叶总皂苷、葛根、郁金、红花、三七、淫羊藿属、麝香、冰片。
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药,理气止痛。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中风,症见胸闷心痛、心悸病气短或偏瘫失语者,冠心病心绞痛、脑梗死见上述证候者。
灵宝护心丹(《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2015年版)
药物组成:红参、人工麝香、冰片、三七、丹参、蟾酥、人工牛黄、苏合香、琥珀。
功能与主治:强心益气,通阳复脉,芳香开窍,活血镇痛。用于气虚血瘀所致的胸痹心痛,症见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脉结代者;心动过缓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见上述证候者。
麝香袪痛搽剂(《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2015年版)
药物组成:人工麝香、红花、樟脑、独活、冰片、龙血竭、薄荷脑、地黄、三七。
功能与主治:活血祛瘀,舒经活络,消肿止痛。用于各种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瘀阻,关节疼痛。
麝香舒活灵(《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2015年版)
药物组成:人工麝香、血竭、三七、红花、冰片、地黄、樟脑、薄荷脑。
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药,消肿止痛,舒筋活络。用于闭合性新旧软组织损伤和肌肉疲劳酸痛。
麝香镇痛膏(《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2015年版)
药物组成:人工麝香、生川乌、辣椒、红茴香根、樟脑、邻羟基苯甲酸甲酯、颠茄流浸膏。
功能与主治:散寒,活血,镇痛。用于寒湿瘀阻经络所致痹病及关节扭伤,青紫肿痛,活动受限。
跌打七厘散(《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2015年版)
药物组成:当归(酒制)、红花、乳香(醋制)、没药(醋制)、血竭、三七、麝香、冰片、朱砂、儿茶。
功能与主治: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使用注意
1.麝香辛香走窜之性甚烈,易于耗气伤阳,夺血伤阴,故虚证者慎用,而脱证者当忌用。
2.孕妇禁用。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麝香主要含麝香大环类成分:麝香酮,麝香醇,麝香吡啶,羟基麝香吡啶A、B;甾类激素成分:5α-雄甾烷3,17-二酮,5β-雄甾烷-3,17-二酮,3α-羟基-5α-雄甾烷-17-酮,3β-羟基-雄甾-5-烯-17-酮,3α-羟基-5α-雄甾烷-17-酮,雄甾-4-烯-3,17-二酮,雄甾-4,6-二烯3,17-二酮,5β-雄甾烷-3α-17β-二醇,3α-羟基-雄甾-4-烯-17β-酮,胆酸,胆甾醇;脂肪酸脂类成分:丙三醇二软脂酸油酸酯、甘油棕榈二油酸酯、三油酸甘油酯,棕榈酸甲酯、油酸甲酯等;还含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等。
中国药典规定麝香含麝香酮不得少于2.0%。
药理毒理
麝香具有兴奋中枢、抗脑损伤、改善学习记忆、扩张血管、保护血管内皮、抗心肌缺血、抗骨损伤、抗炎药、抗癌、抗生育等作用。
毒理研究:麝香酮混悬液腹腔注射,小鼠的LD50290.7mg/kg±20.76mg/kg,中毒表现为动物出现四肢伏倒、震颤、双目紧闭、呼吸明显抑制及死亡。麝香酮混悬液腹腔注射55.56mg/kg以上,连续给药20天时,对大鼠的红细胞、白细胞、肝、脾均有一定影响,但可在停药一周后恢复正常。麝香、麝香酮对体外培养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分别为1.29、7mg/ml,麝香对50%细胞产生毒性的剂量为8.7mg/ml,麝香酮的最大破坏百分率未达到50%,表明麝香体外对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毒性高于麝香酮。麝香酮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具有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肌肉组织、心脏组织发育异常,从而使其运动能力丧失以及心力衰竭,呈现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高浓度下严重的心脏毒性还会导致幼鱼死亡。人工麝香对胚胎发育具有弱毒性。麝香酮能明显增强苯并芘所致的脱氧核糖核酸损伤作用。麝香酮能在0.5-1mg/kg剂量范围内减少海马神经元凋亡,但2mg/kg剂量的麝香酮可引起凋亡神经元增加。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辟恶气......温疟,痫痉,去三虫。”
2.《名医别录》:“疗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妇人破产,堕胎,去面䵟,目中肤翳。”
3.《本草纲目》:“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中风、中气、中恶、痰厥、积聚癥瘕。”“盖麝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
鉴别
鉴别方式
1、取毛壳麝香用特制槽针从囊孔菌插入,转动槽针,提取麝香仁,立即检视,槽内的麝香仁应有逐渐膨胀高出槽面的现象,习称“冒槽”。麝香仁油润,颗粒疏松,无锐角,香气浓烈。不应有纤维等异物或异常气味。
2、取麝香仁粉末少量,置手掌中,加水润湿,用手搓之能成团,再用手指轻揉即散,不应粘手、染手、顶指或结块。
3、取麝香仁少量,撒于炽热的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融化膨胀起泡似珠,香气浓烈四溢,应无毛、肉焦臭,无火焰或火星出现。灰化后,残渣呈白色或灰白色。
4、麝香仁粉末棕褐色或黄棕色。为无数无定形颗粒状物集成的半透明或透明团块,淡黄色或淡棕色;团块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状、八面体或不规则形的晶体;并可见圆形油滴,偶见毛和内皮层膜组织。
5、取麝香,照(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试验,供试品色谱中应呈现与对照品色谱峰保留时间一致的色谱峰。
常见伪品
1、毛壳麝香:用麝香毛皮包裏动植物组织伪造而成。一种呈扁囊状球形,直径约5cm。外侧开口面中央具有人工扎成菊花状开口,周围用麝毛呈旋转样密布黏附于囊壁上。内侧面(麝腹内部的一侧),皮膜灰褐色,有毛痕(不应有毛痕)。另一种呈类圆形,表面密被灰色长毛,内、外侧面区分不明显,靠腹内侧面也分布有毛,外侧面开口也不清。以上两种类型毛壳麝香均质较硬,无弹性。
2、麝香仁:其掺伪常见的有动物肌肉、肝脏、血液、蛋黄植物种子、锁阳、肉桂、油脂、淀粉等,矿物中的雄黄朱砂、泥沙等,这些掺伪物均以粉末混合掺入,只要通过显微镜检查不难看出。麝香为名贵中药,为多种急救珍贵中成药的主要原料。麝香由于来源少,价格昂贵,麝又为国家保护动物,所以一直存在掺假、伪造等问题。
检查
麝香不得检出动物组织、植物组织、矿物和其他参伪物。不得有霉变。
干燥失重:取麝香约1g,精密称定,置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减压病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35.0%(通则0831)。
总灰分:取麝香约0.2g,精密称定,照灰分测定法(通则2302),按干燥品计算,不得过6.5%。
含量测定
照气相色谱法(通则0521)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苯基(50%)甲基硅酮(OV-17)为固定相,涂布浓度为2%;柱温200℃±10℃。理论板数按麝香酮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麝香酮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5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检查]干燥失重项下所得干燥品约0.2g,精密称定,精密加入无水乙醇2ml,密塞,振摇,放置1小时,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μl,注入气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麝香按干燥品计算,含麝香酮(C16H30O)不得少于2.0%。
贮藏
密封,置阴凉干燥处,遮光,防潮,防蛀。
基原动物信息
林麝
形态特征
林麝毛色深橄榄褐色,成体颈部无斑点;臀部接近黑色;腿和腹部黄到橙褐色。耳内和眉毛白色;耳尖黑色,基部橙褐色;下颌部具奶油色条纹:喉侧面的奶油色色斑连接在一起形成两条奶油色色带,由颈的前面向下到胸部,而在颈的中上部则是与之相对照的深褐色宽带。幼年个体具斑点。
物种分布
林麝分布于中国、越南。
生长习性
林麝栖于海拔2000-3800m的针叶林、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其大多于黄昏到黎明之间活动,交替地进食和休息。林麝以树叶、草、苔鲜、地衣、嫩芽、细枝为食,其能熟练地跳到树上采食。主要天敌包括豹、貂、狐属、狼、猞猁,特别是人。怀孕期6.5个月,每胎1-2仔,头两个月幼崽藏在偏僻的地方,除了采食时间不和母亲在一起。它们3-4个月断奶,2年达到性成熟,寿命可达20年。
物种保护
林麝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日渐减少,禁止滥捕。
马麝
形态特征
马麝体形大小似原麝,身长85-95厘米,尾极短,仅3-5厘米。肩高50-60厘米。头部狭长,吻部细长,颅全长150-160毫米。雄性上犬齿呈獠牙状。腹部脐和雄性生殖器之间具香囊。全身呈沙黄褐色,长耳的边缘呈黄色。全身无斑点,只在颈背具浅黑块斑。具少量由黄色长毛形成的斑点,高出毛被之上约1厘米。喉胸部黄白色。幼仔全身具斑点,5个月以后脱落,只保留颈背块斑。
物种分布
生长习性
马麝栖居在3000米以上的山地林区或高原地区。主要以草和灌木为食,独居,晨昏活动。在青海省种群密度很低,每平方干米仅有2-3头。怀孕期6个月,6月产仔,每胎1-2仔(通常1仔)。
物种保护
马麝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日渐减少,禁止滥捕。
原麝
形态特征
原麝体重8-13公斤。体长65-95厘米。被毛粗硬,雌雄性均不具角。耳长而直立,上缘圆形。雄性上颌犬齿发达,露出唇外,呈獠牙状。雄兽腹部具麝香囊。雌性上颌犬齿小。后肢较前肢约长1/3-1/4,臀部比肩部高。尾极短,四肢细长,主蹄狭尖,侧蹄显著。身体深棕色,体背及体侧毛色较深,腹面毛色较淡。喉部有白色毛延至左右肩,呈两条白色带纹,体背有土黄色的斑点,排列成四、五纵行。四肢外侧深棕色。内侧浅棕灰色,尾浅棕灰色。
物种分布
生长习性
原麝常在多岩石或大面积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活动,有固定的栖居地。多隐蔽在干燥而温暖的地方,也有时在山坡灌丛中。喜单个活动。行动轻快敏捷。以松、冷杉和雪松的嫩枝、叶子为食,有时亦食地衣、青苔、野果等。多在11月交配。怀孕期为6个月,每胎2仔,偶有1或3仔的。
物种保护
原麝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濒危,禁止捕猎。
参考资料
麝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5-02-06
麝香.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5-02-06
林麝.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2-06
马麝.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2-06
原麝.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