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姓
邓姓,中华姓氏之一,在中国100大姓中排第34位,邓州市是古邓国首都所在地,是世界邓姓发源地。
邓姓的来源有三种,其一是出自姒姓,其二是出自李姓,其三是出自子姓或曼姓。邓人得姓后,经历了不断的迁徙。先秦时期始迁郑国;两汉时期迁往四川、陕西、江苏等地并形成天下邓姓出南阳的共识;晋至隋唐时期迁往南方和北方形成六大望族,即高密邓氏、安定邓氏、平阳邓氏、长沙邓氏、陈郡邓氏、洛阳邓氏;南宋末年,随着元人入主中原,此后邓姓族人大规模南迁并定居海外。从全国范围来看,邓姓人在江西、湖南、河南、四川、广东、福建、江苏及港、台、东南亚均有分布。
邓姓名人有海军名将邓世昌,清代杰出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革命志士邓中夏等。
历史发展
邓姓的始祖
武丁,即邓姓出自子姓或曼姓说的得姓始祖。商朝时,商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季于邓国,同时封其为侯爵,后来曼季建立了邓国,人们称他为邓侯,邓国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近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代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至鲁庄公十六年(即西元前678年),为楚所灭,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其后人尊武丁为邓姓的鼻祖。
起源演变
炎黄时期的邓氏部落。这个部落的首领叫邓伯温,曾在黄帝时期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成为黄帝的大臣之一,并跟随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县之野打仗。可见,当时邓氏部落的地位是很显赫的。这是邓姓最早的传说记载。
金天氏繁衍分支出邓氏。黄帝的孙子颛顼,曾封赐东夷族首领金天氏少昊一个有功德的儿子在邓地,世代繁衍并分出很多支系,其中一个分支就姓邓。
源于姒姓,是大禹的后裔。夏禹曾孙,即第四个夏王中康,封其有德行的一个儿子在古邓林之地,建立妫姓邓侯国,在今邓州市南。这个邓国前后存续了800多年,后来被商朝武丁所灭。此后,邓国的遗民就以国名为姓。现在邓州西南30公里外还有邓林镇等古邓地地名。
为商朝皇族后裔。商王武丁灭了姒姓邓国,随之封其叔父曼季于河北的邓,并赐姓曼,侯爵。曼是南庚帝最小的儿子,所以又称曼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子姓邓国尊周室朝服于周,得以幸存。后南迁到湖北襄樊北的古邓塞,成为周代在南方较为重要的异姓侯国。公元前678年,楚文王灭邓国,延续了570多年的邓侯国邓氏族人,纷纷从邓国播迁到全国各地避难。邓侯子孙及百姓为纪念故国,以国为姓,史称邓姓正宗,全国邓姓大半都出自这一个源头,曼季是邓姓人公认的始祖。
此外,还有其他姓氏因避难而改姓等情况。五代十国时,李煜封第八个儿子李从镒为邓侯。赵光义诏捕南唐宗室,李从镒[yì]的儿子李天和为避难,逃到湖南安化,以父爵位改姓邓。
源于蒙古族,属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记载:蒙古族珠尔奇氏,亦称朱尔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长子斡勤巴儿合黑,以长子地位挑选百姓中最勇敢善战者单建主儿乞氏族,在元朝时期为蒙古主儿乞氏部落,世居萨尔哈占(今新疆河萨尔托海乡萨尔哈仁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urki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珠尔奇氏多冠汉姓为邓氏、朱氏。
源于满族,属汉化改姓为氏。满族姓氏德敦氏、栋阿氏、董佳氏冠汉姓为邓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汉化改姓为氏。今壮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邓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邓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传播
邓姓发源于河南南阳古邓国(今湖北襄阳高新区邓城社区),大举南迁于晋朝之时,早於汉代播迁入闽、粤。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刘祜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市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省、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省、甘肃省者。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郡邓叔攸[yōu]迁至宁化县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市等地(这一说法存在重大谬误,西晋良吏邓攸在“永嘉之乱”,没有避居今福建宁化禾口石碧村,更谈不上是邓氏最早入闽始祖。)
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省、江苏省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市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省、广东省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省、河北省、陕西省、山西省、甘肃省、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省、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阳市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
宋代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
明代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江西省邓氏向浙江省迁徙,在建德市与兰溪市交界处原有三大村落源心村、邓宅村、桥亭村大多数村民为邓姓。
当代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省为最,四川省、广东省、福建、江苏省次之。
人口分布
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榜上位居第二十六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九百一十万左右(截至2015),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7%左右,并以四川、广东、福建省、湖南省、江苏、江西省、台湾等省最多。
宋朝时期,邓姓大约有36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6%,排在第四十六位。当时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邓姓总人口的25.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四川省,这三省邓姓大约占全国邓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福建、山东省、广东省、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当时的湘、赣、川是邓姓聚集的中心地区。
明朝时期,邓姓大约有46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9%,排在第四十五位。邓姓主要集中于江西省、湖南省、福建省,这三省邓姓大约占邓姓总人口的六成,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江苏省、湖北等省。江西为邓姓第一大省,约占邓姓总人口的30.2%。宋元明期间600余年,其人口主要向南方和东南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赣、湘、闽为中心的邓姓聚集区,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
根据2006年出版的中国姓氏·三百大姓数据,邓姓的人口已达到近730万,为全国第二十九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8%。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邓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四川省、湖南省三省,大约占邓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湖北、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这四省市又集中了24%的邓姓人口。广东省为当代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邓姓总人口的19%。粤桂湘、川渝成为邓姓的两块主要的聚集区。从明朝至今600年期间,邓姓人口主要由东南部向西和南部地区迁移。
邓姓在人群中分布在华南地区,在粤桂湘、海南省北部、川渝贵大部、云南省东北、江西南部、福建省西端,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12%以上,最高的比率可达2%以上,这一地区覆盖面积大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3.5%,居住了大约60%的邓姓人群。在四川省北部和西部、云南北部和西部、海南南部、台湾、福建中部、江西省北部、湖北南部、浙江省中部、江苏省南部、安徽南部、冀晋鲁大部、辽吉黑东部、豫陕甘南部、青海省东部、黑吉东部交界地区、黑吉西端与内蒙交界地区,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8%—1.12%之间,这一地区覆盖面积大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2.5%,居住了大约26%的邓姓人群。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邓姓的郡望最重要的是南阳郡,其次有安定、高密、平阳、襄陵、长郡、陈郡等。
南阳郡:战国秦时置郡,治所在宛城区(今河南南阳市)。此支邓氏以居新野县而著称,其开基始祖为邓况。
安定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今高平(今宁夏固原)。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
高密市国: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
平阳郡:曹魏置郡,治所在平阳(今临汾市西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晋朝邓攸。
长沙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市(今长沙市)。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
陈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陈县。此支邓氏,为晋代广州市刺史邓岳之族所在。
堂号
1.南阳堂:南阳郡邓氏后裔多以此为堂号,多指南阳郡禹公后裔。南阳堂,祖籍: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梅州梅县(古代程乡县)松口。始迁祖:邓志斋(太乙公)。太乙公后裔多数以南阳堂为堂号。
2.亲睦堂,江西萍乡三九公祠,祖籍:广东梅州。始迁祖:恭公,信公后裔。
3.报本堂,祖籍:江苏无锡。始迁祖:邓尔瞻。
又一支,祖籍:江西萍乡遵化,始迁祖:邓兆挺。
4.魁宿堂,出自东汉邓禹的故事。邓禹,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南)人,字仲华。从刘秀破王昌、王匡等军,名震关西。刘秀统一全国后,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28将之首。邓氏后人于是以"魁宿"名其堂。禹有13子,时称"邓林材木",各守一艺,以世其家,因而又有"守艺堂"、"执艺堂"等。
5.闻彩堂,祖籍:自赤岗北胡庄金沙迪溪建昌墟迁居(丹阳市)云阳东乡七里桥邓家桥。始迁祖:邓桂。
6.敦睦堂,祖籍:常州府(江苏武进)。始迁祖:邓伯龄。
7.崇孝堂,祖籍:祁阳城山头迁居渝北区。始迁祖:邓登班。
8.嗣藻堂,祖籍:荆门市象山。始迁祖:邓友义。原姓熊,祖籍孝感市,入娶邓氏。
9.角宿堂,祖籍:湘潭市。
10.南阳堂,祖籍:湖南湘乡,衡阳市等二十余县。
11.思孝堂,祖籍:湖南湘乡义学地迁居湘潭上思乡,再迁西溪。始迁祖:邓伯壎。此谱支祖:邓仲高。
12.一经堂,祖籍:湖南浦迁居安化县。始迁祖:邓九章。
13.登秀堂,祖籍:永州市迁居郴州市。始迁祖:邓少卿,法行五七郎。
14.十贤堂,祖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长圳迁居湖南湘乡。其子文敬公初居湘乡虞塘再迁邵东观山桥。始迁祖:邓学良。
15.惇叙堂,祖籍:世居西南阳桥杉栋湾,迁居江西太和县,分徏永丰县,再迁庐陵县旧市街。始迁祖:邓朝卿,字张相。
16.忠孝堂,祖籍:江西太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迁居湖南湘阴县,再迁湘乡长田建望光楼。始迁祖:邓大乐,字开疆,号乐只。
17.修堂,祖籍:湖南善化迁居浏阳东滩头邓家山。裔孙荣显,再迁渡高坪。始迁祖:邓时鼎。
18.壹经堂,祖籍:江西临江府淦县桃花溪迁居湖南常德,再迁溆浦县。始迁祖:邓饱义,名连,字仲高。
19.亲九堂,祖籍:江西袁州府袁州区汉沙渡迁居新田县土桥坪,再迁宁远县。始迁祖:邓材,行七郎。
20.材林堂,祖籍:自江右吉安迁居楚胥宝郡邵东龙富塘角里。始迁祖:邓天俊,字华盛顿奇才队,号法通。
21.敦睦堂,祖籍:江西太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迁居湖南湘乡市茶冲塘。始迁祖:邓安宁。
22.三登堂,祖籍:江西袁州府宜春县迁居吉安府安福县,裔孙邓子诚,迁居吉水,再迁萍乡,又迁湖南江。四子邓绍禹从江西太和县迁居湖南衡州府常宁县南乡依陂洞上湾。始迁祖:邓梅魁。
23.两秀堂,祖籍:从江西泰和县圳上迁居湖南益阳。始迁祖:邓德卿。
24.南阳堂,祖籍:江西赤塘迁居湖南益阳,宁乡。始迁祖:邓祖献,字希贤,号哲人。
25.三登堂,祖籍:世居新化金塘迁居安化县城西两重溪,清塘铺颜家坪。始迁祖:邓义伯,邓尧伯。
26.遗经堂,祖籍:从江西吉水迁湖南常德府龙阳县大围,汉寿六甲。始迁祖:邓思明。
27.毓秀堂,祖籍:从江西金谷县胜扬马头迁居江西新建区,再迁湖南长沙府浏阳杨梅河。始迁祖:邓时鼎。
28.守艺堂,祖籍:湖南宁乡,宁坪。始迁祖:邓祥泽,学,业,仕,任,儒。
29.执义堂,祖籍:茶陵县迁居湘潭严冲。始迁祖:邓信。
30.五义堂,祖籍:河南南阳郡新野县迁居江西南昌府上高儒里。始迁祖:邓遐。
31.南阳堂,祖籍:广东嘉应州蓼陂迁居袁郡万载枫梓里。始迁祖:邓永柱,字承彬。
32.绳武堂,祖籍:大陆迁海外孙墓邓氏。
33.崇本堂,祖籍:大陆迁海外。
34.冠云堂,祖籍:大陆迁海外。
35.安定堂:以望立堂。
36.高密堂:以望立堂。
37.平阳堂:以望立堂。
38.长沙堂:以望立堂。
39.洛阳堂:以望立堂。
40.宜春堂:以望立堂。
41.南雄堂:以望立堂。
42.陈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陈国堂、淮阳堂。
43.谦恕堂:源出东汉时,邓禹第六子邓训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对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寿平侯。
44.东汉堂,在贵州习水的一个邓氏宗亲(邓三祝公的后裔)提供的贵州习水中看到。据此支族谱记载,其世系与南阳郡邓氏存在较大差异。
敦本堂:今龙岩市新罗小池卓洋邓氏友兴公迁今湖南醴陵市的邓氏后裔在醴陵当地兴建了尊奉松峰(友兴)公为始祖的宗祠,友兴公后裔以此为堂号。其总堂是世德堂,是福建龙岩新罗小池卓洋邓氏、所有外迁各地敦本堂友兴公后裔的总聂氏宗祠,自明朝创建至今已经数百年。此支邓氏分布于今天的湖南醴陵、浏阳与环洞庭湖各县市;江西萍乡、湘东区等地;还远及四川成都周围包括金堂县和重庆市包括巫山一带(原太昌镇),已繁衍至少超过五六万之众。
46.云台堂,福建长汀县千四郎祖贤公后裔迁浙江武义后裔所创立的堂号。
47.九睦堂,湖南长沙金邓氏。此支邓氏位于今天的湖南长沙县榔里镇金圫村,在历史上相当富有,曾建有家族内部的免费学校。
48.仁豪堂,今双牌县茶林镇邓家大院通用堂号,为湘川邓氏太五郎后裔一脉。
49.爱德堂,今龙岩市新罗区东肖邓氏及红坊悠远邓氏通用堂号,为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一脉。
50.崇本堂,今江西永新、兴国县等四县邓氏通用堂号,此支邓氏由今福建龙岩永定区合溪乡王社村迁江西永新、兴国等四县,是福建简公后裔一脉,为当地旺族。
51.光裕堂,今福建三明闽沙邓氏的堂号。闽沙邓氏尊光布公为开基祖,此支邓氏人丁兴旺,代有人才。如当代邓子基是我们中国财经界的泰斗。
52.敦伦堂,今武义县东南部金岩村邓氏家族堂号,“敦伦堂”即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劝戒训勉后代子孙。此支邓氏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古田里东乾(今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蛟洋古蛟新区东乾村)迁出。清代因族人经商来到浙江省,寄居于金、、严(州)、处(州)四府,其中部分邓氏定居武义南乡二十都唐里(今熟溪街道塘里村),建宗祠名曰善继堂。联十公长子碧进从唐里迁武义南乡双坑葛塔村(今熟溪街道甘塔村),联七公长子虞章迁到武义南乡双坑管岭脚村(上甘塔),他的四子志荣迁居金岩村,为金岩村始祖。
53.武威堂、汝南堂,凤山廖、邓氏家族之邓氏的堂号,当地98%之凤山邓氏、廖氏都以此为堂号。
故居墓葬
宗祠对联
四言
南阳郡望族;
新野芳踪。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祠堂“南阳堂”堂联。全出典出邓氏的望族南阳郡,以居新野县时而著称。
南阳世泽;
东汉家声。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姓姓宗祠南阳堂的通用联。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今南阳市新野县。下联典出邓姓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名将邓禹。中国分布极广的邓姓族人公认东汉的开国勋臣邓禹为本族远祖。邓禹是河南省南阳郡新野人,为刘秀幼年同学。他追随刘秀,屡立战功。汉光武帝平定天下之后,封邓禹为高密侯。此后,他的画相挂在功臣阁,为著名的“云台28将”之首。
南阳郡望族;
新野芳踪。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云台列首;
谏院知名。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邓禹,东汉初南阳新野人,字仲华,少年时游学长安,与刘秀关系密切,后奉刘秀命,以前将军率精兵入关,大破绿林军王匡等部,平定山西省,任大司徒。刘秀统一全国后,封他为高密侯,刘庄时拜太傅,图像画于云台(今洛阳南宫所建高台,画中兴功臣像以表彰),居诸将之首。下联典指宋代建昌人邓润甫,字温伯,皇佑年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尚书右丞,又曾主持谏院,有直声。
平叔下士;
伯道存侄。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邓训,字平叔,明帝初为郎中,谦恭下士,人多归附之。下联典指晋·邓攸,字伯道,携家避乱,怜其弟早亡,危急关头时,存侄而弃子,时人敬其德而哀之。
南阳世泽;
税院家声。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锦田邓氏宗祠联。
五言
南阳郡承世泽;
东汉启功名。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迁徙于香港屏山的邓氏,有较为详细的宗亲历史考证.据载,屏山的邓姓人,其先祖的迁播路线,是由邓州市至新野,或经江西省,或经福建省而迁入广东省,而后入香港的。屏山邓氏宗祠距今有700年的历史。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南阳新野县。下联典出邓姓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为邓姓南阳堂的通用联。
月斜诗梦瘦;
风散墨花香。
——明·邓子龙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抗倭将领邓子龙(1523-1598)自题书心联。邓子龙,字武桥,丰城市(修江西丰城)人。公元1598年,明军授朝抗倭,他以故官领水军。从陈璘赴朝。时倭军将泫海逃遁,他即偕朝鲜统制使李舜巨督水军为前峰,邀击于釜山南海,英勇奋击,杀敌无算;因舟中起火,为敌所乘遂战死。舜臣赴救,亦死。
清操历冰雪;
赤手捕长蛇。
——邓中夏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邓中夏(1894-1933)自题联。邓中夏,原名邓康,号钟懈,宜章县人。
忧乐关天下;
安危系一身。
此联为潘力生赠邓小平联。
东汉家声远;
南阳世泽长。
六言
平叔常能下士;
伯道胡为无儿。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禁烟功勋卓著;
抗日史册留芳。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名将邓廷桢,字懈筠,江宁区(今南京市)人。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历任两文总督、闽浙等。1839年与林则徐,协力整顿海防,查禁罂粟。同年调任闽总指挥总督,加强海防,率军击退进犯厦门市的英国舰队。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同时被革职。下联典指清代海军名将邓世昌事典。
邓曼智能料事;
太后夙本好书。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熊通夫人邓曼机智过人,料事必中。下联典指晋代邓训之女幼好读书,后贵为太后。
七言以上
平天下更云台首列;
小寰球曾谏院广闻。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云台首列”,典出自东汉邓禹佐刘秀平定天下,后列云台之首(云台乃东汉之八宝山也)。下联“谏院广闻”,典出自宋邓润甫任谏院翰林,以直言闻名。
瑞应星辰,云台拔萃,
树称杞梓,邓林毓奇。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大司徒邓禹事典,东汉大司徒邓禹子十三人,时称“邓林材木”。
世长势短,宜忘势而处世;
人多仁少,须择仁以交人。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祠堂南阳堂通用联。全联劝诫族中子孙如何处世、如何交人。
尊祖李湛,登斯堂可无愧否?
光前裕后,履此地能勿思乎。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
纪封侯于东汉,云台之军令尤新。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邓氏宗亲会会徽两侧的对联。
公道言不妨侃侃而谈,何计势力;
孝顺事正当人人自尽,焉论富贫。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祠堂南阳堂通用联。
大小行事执快心,东平云为善最乐;
古今义礼归何处,朱子曰读书更高。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全联劝诫族中子孙为善、读书。
宗祠聚祖考之精神,群昭群穆,真觉有严有翼;
祀典表子孙之爱敬,我将我享,惟期来格来临。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郡堂通用联。
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一脉流传愈盛;
祭举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显祖,千秋陟降攸临。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祠堂南阳堂通用联。上联寻跟,写出了邓氏的源流及其曲折的迁徙路线、支脉分布情况。下联典问祖,记载了各个时期率族人迁徙的祖先。商武丁封叔父于蔓,为邓侯,即为此支邓氏之始祖。
屏翰仰闽候,绍南阳之世胄,今朝派衍支蕃,不督衣冠隆祀典;
山河开万里,承高密之家风,此日苹馨藻洁,聊将豆报宗功。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并歌颂的“闽候”,乃是建祠人福建方伯(又称闽候,宋末元初人)邓冯逊。下联典出并所颂的“万里”,乃屏山县的立村祖先邓万里。“高密市”即今高密市(在山东省),是邓姓早期为官迁徙并形成望郡之地。
我族自殷商赐姓以来,国建西周、侯封东汉,后裔承荫,须念宗功祖德;
此地是昭穆凭依之所,门环绿水、户拥青峰,先灵降鉴,好看山色湖光。
——邓宾谷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鄂州庙岭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邓氏起源及东汉时的极盛。下联道出宗祠所处的地理形胜。
家谱文献
姓氏名望
名人频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邓姓历代名人173名,占总名人数的0.3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一位;邓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4%,排在五十九位;邓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2%,排在第五十三位;邓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5%,排在第七十九位。
名门望族
邓禹,世居南阳郡新野,是东汉开国名将,曾协助刘秀建立东汉,他的子孙在东汉相继为高官,形成了南阳邓氏望族。邓禹先祖邓况,在西汉中叶时从楚地迁徙到南阳市新野,子孙以农桑为业。到邓禹时,南阳邓姓发展到顶峰。后来南阳邓姓衍生出多个著名支派,都是邓禹的子孙。南阳邓姓对以后的邓姓家族影响极大,有“天下邓姓出南阳”的说法。
古代
近现代
邓世昌:清末海军名将、爱国将领,在1894年的黄海海战中,率致远舰奋勇作战,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邓荫南(1846—1923),第一批兴中会成员之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追随孙中山革命近30年
邓恩铭: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书记。
邓小平
邓小平(1904—1997):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邓颖超:祖籍河南省光山,生于广西南宁,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领导人。
邓子恢(1896—1972):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农业工作的卓越领导人。龙岩市人。
邓华(1910—1980):原名多华,字实秋。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第八届中共中央委员。
邓发:广东省云浮市(今云城区)附城乡石塘村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前期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
邓中夏:湖南省宜章县人,中共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曾领导长辛店铁路工人、开煤矿工人和省港工人大罢工,1933年被捕就义。
邓宝珊(1894—1968):原名邓瑜,甘肃天水人。辛亥革命时,参加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甘肃省省长;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届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常委。
邓稼先
邓稼先: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铁涛,中医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名老中医.1916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老中医,内科专家。
邓仲元(1886—1922),广东惠阳人,原名士元,别名铿。原籍梅县,革命家。1921年5月,任广州军政府第一师师长兼总司令部参谋长。
邓仕俊(1918—1993),原名邓仕金。四川省通江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邓龙翔(1913—1979),江西庐陵(今吉安)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邓家泰(1914—2003),荆门市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升中将。
邓东哲: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邓克明: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邓锡侯: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爱国人士。
邓逸凡(1912—2004),兴宁市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邓力群(1915—2015):中国共产党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思想理论宣传战线的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
邓军林:国民党少将。特赦后任南京市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
邓咸欢:国民党陆军一级少将,抗战英雄。
邓文钊(1908—1971),广东长乐(今五华县)人。1934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经济系,获经济硕士学位。曾任香港大英银行、华北银行华人经理。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闽侯县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书画收藏家。
邓超:娱乐明星
邓婕:影视艺人
邓亚萍,中国乒乓球运动员。
邓散木,现代篆刻家、书法家。
邓丽君(1953—1995):祖籍为邯郸市大名县邓台村,生于台湾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台湾女歌手。
邓紫棋(G.E.M.),原名邓诗颖,香港特别行政区歌手及演员。
古籍记载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邓,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广韵》曰:邓,出南阳郡、安定二望。殷王武丁封叔(壹作季)父于河北(壹作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急就篇》注:殷时邓侯吾离曼之国,以邓为氏。澍按:邓侯吾离朝鲁,在庄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何得云殷时乎!黄帝将有邓伯温,是邓姓不始于吾离。
《华夷图》云:仲康子徒都邓。
《路史》云:其支封邓有邓氏。又邓氏冒梁姓者,刘志邓后,讳猛女,本郎中邓香之女,母宣初适香,生后,改适。《梁纪》后少随母居,冒姓梁氏。梁冀诛,帝恶梁氏,改姓为薄。后因有司奏复为邓氏。见《皇后纪》。又李姓改邓姓者,南唐李从镒,后主煜之第八子,封于邓为王。赵光义初诏捕南唐宗室甚急,其子天和逃之,而以父封国为氏。其后有官楚之义陵者,遂家焉。
《路史》又云:武丁季父曼侯之后有邓侯氏。
参考资料
邓姓文化研究会受邀参加广东南海邓氏纪念馆落成十周年庆典活动.郑州市人民政府.2024-02-18
民族英雄邓世昌故居(图).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2024-02-18
邓石如.大中华书画网.2024-02-18
邓中夏.中国军网.2024-02-18
中原邓姓曾大举南迁 遍及全国各地尤以南方居多.大河网.2015-04-21
邓姓一门 名人辈出.华西新闻.2015-04-21
邓愈.泗县人民政府.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