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隆中对

隆中对

“隆中对”是出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的典故,又称“草庐对”。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未出草庐而知天下事,为刘备提出了战略方针,后世将此战略称为“隆中对”。

公元201年,刘备依附刘表,屯兵新野,经司马德操和徐庶推荐,三顾诸葛亮,请教天下大势。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局势,提出了跨有益荆、联吴抗曹的基本方针,而后揽人才,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发展壮大,待时机成熟,就从荆州、益州分兵两路直指中原,实现霸业,兴复汉室。

“隆中对”对当世的政治、军事形势进行了客观分析,为刘备集团的发展壮大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夺取荆益、联吴抗曹、时机成熟直指中原”的战略步骤也是切合实际和发展要求的,是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一套完整的战略方针,为刘备指明了发展方向,促成了蜀汉的建立,使天下三国鼎立,对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一定影响。但同时,“隆中对”也存在着战略自相矛盾、分散用兵、重益轻荆等问题,其得失优劣也为历代争论不休,唐代宰相裴度、近代学者王文濡等人对“隆中对”皆予以过肯定评价,毛泽东以及宋代文学家苏洵等人则认为“隆中对”的战略存在弊端和问题,注定失败。“隆中对”的典故已经成为诸葛亮智谋过人的证明以及典型事迹,后世人们为诸葛亮撰联时常会嵌入“隆中对”的事迹,并评价“隆中对”的作用与深远影响,古人作诗咏怀诸葛亮时也常提及“隆中对”,成语“三顾茅庐”“初出茅庐”“鱼水之欢”等等也来自于此。后世许多文学作品对“隆中对”进行了展开创作,其中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为精彩,此外一些影视作品中也对“隆中对”进行了演绎。《隆中对》一文也在1983年和2002年两度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

出处

“隆中对”的故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是刘备三顾茅庐在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未出草庐而知天下事,为刘备提出的战略方针。

陈寿在《三国志》中并没有提到“隆中对”之名,是后人冠名的。陈寿的记载言简意,文中诸葛亮提出的战略既包含了对当时天下形势的分析,又有针对刘备集团发展而制定的统一大计,且后来的形势发展也验证了诸葛亮的谋划,故成为名篇佳话,“隆中对”也成为千古美谈。据《四库全书》,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文渊阁学士李光地是首位将《三国志》这段文字节选摘录并命名为“隆中对”的,后礼部侍郎蔡世远的《古文雅正》,进士卞永誉的《书画汇考》等文集中都采用“隆中对”之名。此外,也有文集将其命名为“草庐对”,如清爱新觉罗·颙琰年间进士张澍所编《诸葛忠武侯文集》。

故事背景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爆发,地主军阀和世族豪强,乘机拥兵自立,袁绍、曹操、公孙瓒等豪强各自占据一方,刘启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虽有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雄心,但势力单薄,只能四处辗转投靠他人,难以实现政治愿望。200年, “官渡之战”中曹操战胜袁绍,逐渐统一北方,准备挥师南下。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都没有统一天下的野心和才能,只图苟安。江东的孙吴集团既有长江天险作为固守屏障,也有不容小觑的实力,但却无力单独与曹操抗衡。201年,曹操举兵征伐刘备,刘备不得已投靠刘表,刘表看在宗室之谊让他屯兵新野,但刘备怀有壮志,并不甘心寄人篱下。他屯军新野以后,便结交荆江地区的名流,急切地寻求贤才出来辅佐自己。

典故内容

公元207年,屯兵新野的刘备司马徽司马德操以及诸葛亮好友徐庶的推荐下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在草庐中,刘备屏退众人,将自己伸张大义、匡扶汉室的志向以及如今智短谋浅的困境向诸葛亮和盘托出,并请教对策。

面对刘备的请教,诸葛亮提出了自己的谋划:“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声望比不上袁绍,但最终却能获胜,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如今曹操手握百万大军,又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能与他争强。江东地势险要,孙权占据此地已历三世,民心依附,又有贤才,只能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荆州市北靠汉水、水,往南可以取到南海的物资,东西两面分别和会稽郡、会稽郡,巴郡蜀郡相通,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守住它的能力,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当年刘知远凭借益州建立帝业,此地地势险要,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但如今的主人刘璋昏庸懦弱,北面又有张鲁占据汉中市,那里人民殷实富裕,有才之人都渴望贤明君主,刘璋却不知道爱惜。将军是闻名天下的皇室后代,又渴望贤才名将,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安抚好西南的民族,对外与孙权结盟,对内整修政治;一旦等到时机成熟,天下形势有变,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将军则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民心必然依附,霸业也可达成,汉室亦能复兴。”

刘备听后,对诸葛亮的回答非常满意,诸葛亮也随刘备出山,辅佐其实现壮志,二人关系一天天亲密起来。关羽张飞等人对此心怀不满,刘备将自己得到诸葛亮的辅助比作“如鱼得水”,以此来劝解他们,关羽、张飞于是不再多说。

主要人物

刘备

刘备(161-223年),三国时蜀汉建立者,字玄德,涿郡涿县(今属河北省)人。东汉远支皇族。幼年家贫,与母贩鞋织席为业。东汉末起兵,镇压黄巾起义军有功,并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和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孙拒曹的策略。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中,刘备孙权形成联盟打败了曹操,刘备也随即占领荆州,后又占据益州和汉中。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市,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次年为争夺荆州市,亲率大军攻吴,被吴大败于猇亭区(今湖北宜都北),逃至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北),不久病死。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南)人。父母早丧,黄巾军起义期间随叔父诸葛玄避乱荆州,投奔刘表。诸葛亮十五六岁时,诸葛玄去世,后隐居于南阳隆中(今襄阳市县西),自比管仲、乐毅,人称“卧龙”。刘协建安十二年(207年),驻军新野县(今河南新野县)的刘备慕其名而三顾茅庐,诸葛亮为刘备制定占据荆、益二州,联孙拒曹的战略方针,并出山辅助刘备实现这一战略,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任诸葛亮为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继续辅佐后主刘禅,整顿官制,修缮法度,为了克复中原而屡次北伐,最终在章武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军中。

战略分析

战略要点

首先,依据刘备的政治抱负,“隆中对”的战略总目标是达成霸业、兴复汉室,这一点直到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兴师北伐时也未改变,坚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隆中对”的策略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曹操孙权的实力不容小觑,不能与之争锋,更不能着急谋取,联吴抗曹是基本方针。刘备必须先以荆州作为立足之地,东结孙吴,西取益州,从荆襄与秦川形成对曹魏的钳形攻势,最后统一天下。二、荆州和益州极其重要,应利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难以坚守的机会,取而代之。同时,利用汉室帝胄的身份和良好的信誉名声招揽人才,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三、益州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问题需要重视,要妥善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四、整个战略方针的核心是“占据荆州、东联孙吴、西取益州”,这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又以占据荆州最为关键,而东联孙吴则是巩固荆州基地的保证。否则,刘备无立足之地,就不能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战略之得

首先,“隆中对”对政治、军事形势的分析符合天下局势的客观情况,准确评估了各势力的地位和实力,明确孙、曹不可取,只能联吴抗曹,而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都难以守住自己的土地,可以谋取。由此,明确了刘备接下来应该联合谁、打击谁,阐明了荆、益两州的重要性,为刘备明确了后续的发展方向。

其次,诸葛亮“隆中对”的指导帮助刘备集团发展壮大。“总揽英雄”的策略使刘备拥有了一批内可治国安邦、外可带兵杀敌的帮手,为争夺天下打下基础。跨有荆州、益州,使刘备不再四处辗转,能够拥有强大的根据地。“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为刘备集团解决了少数民族问题,消除后顾之忧。外结孙权,能够增强抗击曹操的力量,不至于孤立无援。内修政理,则重在发展蜀汉的经济、政治、军事,增强自身实力。

再者,“隆中对”中“夺取荆益、联吴抗曹、时机成熟直指中原”的战略步骤是切合实际和发展要求的。从刘备的处境来看,首要任务是获得立足之地,然后才能谋求发展。但从当时天下势力的情况来看,曹操、孙权的势力难以撼动,荆州刘表无能,益州刘璋暗弱,因此,先夺取荆、益两州是现实的,也是可行的。在取得荆州、益州后,刘备的势力依然无法和曹操孙权单独抗衡,还面临曹操南下的危险。因此,只能联合孙权,抗击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直到实力足够,时机成熟,才能考虑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

战略之失

“隆中对”客观分析了主、客观条件,所提出的打破最薄弱割据势力和建立根据地的建议是基于现实出发的,对主要敌人和团结对象的选取等也是准确的,但其中也存在问题。

战略存在矛盾

“隆中对”中,“跨有荆、益”和“结好孙权”的战略是矛盾的,甚至“跨有荆、益”本身都是存在矛盾的。占有荆州,向南可威慑江南,北可出兵宛、洛,平定中原,因此荆州对魏蜀吴三家都至关重要。而对孙吴来说,荆州在经济上和向外发展上至关重要,孙吴军政最高层主要决策人物,如周瑜鲁肃甘宁、吕蒙等对吴国的军政发展,都主张由建业西上与蜀争夺荆州,而不是过长江北上与曹魏争夺徐州。可以说,争夺荆州是吴国战略的基本方针。荆州既然是双方必争之地,就决定了吴蜀联盟必不牢固。而按照“隆中对”的策略,蜀汉取得荆州后还要谋取益州,势必会分走荆州守卫的大半兵力,如此一来,孙权可全力攻取荆州,但刘备却不能用全力来防守,荆、益难以双全。失去后,蜀汉政权就只能偏安一隅,难以向外发展,在军事上也丧失了同时从宛、洛与秦川出兵,两边遥相呼应,夹击曹魏的可能,使“隆中对”的后期设想难以实现。

分散用兵

对于弱势一方而言,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强敌,是用兵的重要原则。然而按照“隆中对”部署,刘备取得荆、益后,需要将兵力分散两地,既要防守荆州被偷取,又要经营蜀地。在后续天下有变,时机成熟时,荆州的兵力需向宛、洛进军,益州的兵力则从秦川出发,在蜀道不便,通讯困难的情况下,相隔千里的荆、益两州很难实现两股兵力协同作战,相互呼应。在实力不够强大,客观条件也不利于己方的情况下,分散兵力并不可取。“隆中对”分兵作战的战略,也最终导致蜀汉统一事业难以实现。

重益轻荆

在“隆中对”中,荆州的地位虽然重要,但不如益州,只是统一天下时的“用武之国”,只有军事价值,甚至还处于侧翼地位。益州则是天府之国,地形险要,还是高祖建汉的根基,政治上、军事上都有着重要价值。诸葛亮主张将主力放在益州,后续北伐中原时由刘备亲率,而荆州只需上将统兵即可。这样重益轻荆的思想导致庞统在夺取益州过程中中箭身亡后,原本留守荆州的诸葛亮率张飞赵云等人前往蜀地,留下关羽一人守荆州,最终导致荆州丢失,关羽身死,进而引发夷陵之战刘备大败。实际上,益州的地理位置以及财力、人力、军力决定了此处难以向外扩张,尤其是在外部有重兵把守的时候更是难以翻出秦岭,失去荆州后益州更是只能偏安一隅,一统天下难以实现。

影响

当世影响

“隆中对”是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一套完整的战略方针,包括三分天下、建基立国和北伐中原,为刘备指明了发展方向,并制定了具体战略步骤。在“隆中对”的指导下,刘备得以改变之前四处辗转,依附他人的生存方式,取得荆州作为立足之地,继而夺取益州,建立蜀汉,又在“隆中对”战略的基础上制定了蜀汉的内政、外交、军事大政方针,使得蜀汉集团能够在群雄割据的情况下占有一席之地,并存续发展数十年。诸葛亮即便没有预测天下三分局面的形成,“隆中对”的提出也在客观上促成三国鼎立,对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一定影响。

后世影响与意义

“隆中对”不仅对蜀汉立国和天下三分的局面有着促进作用,更是流传千古,后世人们为诸葛亮撰联常会嵌入“隆中对”的事迹,并评价“隆中对”的作用与深远影响,成都武侯祠多副对联均提及隆中对典故,如“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三分谋一统;二表足千秋”“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三分天下四川省地;诸葛亮北伐五丈原”“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等。古人在诗中也常以“隆中对”的典故表达对诸葛亮的追忆称赞,如“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三分割据纤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杜甫《《咏怀古迹·其五》)“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郡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白居易《咏史》)“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李白《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刘备苍黄起卧龙,鼎分天下一言中。” (崔道融《过隆中》)“草庐三顾屈英雄,慷慨南阳起卧龙。”(唐寅《草庐》)等。

此外,也有人认为“隆中对”在今天的国际局势上依然具有借鉴意义,如张秀熟在其《教化昭后世,尽留楷模》一文中提到:“(隆中对)战略思想能如此明确提出敌、我、友,而且在正确的实施的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在国际纷争时期,是值得研究借鉴的。”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加剧的国际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利益交错复杂,“隆中对”里所体现出的联盟战略理念在当下也有着其时代意义,值得开发借鉴。

“隆中对”的故事先后两次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1983年4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上第一次出现了《隆中对》一文。1988年,教育部为“减轻中学生文言文过多的负担”,将《隆中对》从教材里删除。襄阳市政界、教育界、史学界从2000年开始着手为《隆中对》重返教材而不断努力,最终在2001年10月,《隆中对》经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专家组评审通过,确定编入九年制义务教育法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六册。2002年12月,《隆中对》再度登上新版的初中语文课本。

内涵衍生

“隆中对”的典故在后世已经成为诸葛亮深谋远虑、神机妙算的代表和证明之一,民间流传着“诸葛亮隆中对策——先声夺人”“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的歇后语。

由“隆中对”还产生了许多成语,如“三顾茅庐”(刘备三次到草庐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现在常用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初出茅庐“(原指诸葛亮初出茅庐就打胜仗,后来以“初出茅庐”比喻初次出来办事,刚刚踏入社会,缺乏经验)”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制皇帝,借他的名义号令诸侯。后来比喻假借名义,发号施令。亦作“挟天子而令诸侯’、“挟天子令诸侯”)”四川省“(意谓地势险要、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的地区。原指渭河平原(陕西渭水流域一带)地区,后来用以特指四川。亦作“天府之土”)“食壶浆“(意谓老百姓用装饭的器具盛饭,用壶装汤及酒欢迎他们所拥护的军队。形容军队深得民心。亦作“壶浆箪食”)”“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了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情意很投合的人或非常合适的环境)。

评价

正面评价

李纯时期的宰相裴度在《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序》中提到:“乎三顾而许以驱驰,一言(指《隆中对》)而定其机势。”将天下三分的局势归因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略。

明代思想家王夫之读通鉴论》中认为诸葛亮联吴抗曹的策略是明智的:“蜀定吴交以制魏,此诸葛之成谋,计之善者也。”

近代学者王文濡对隆中对持肯定态度,认为其体现了诸葛亮的高瞻远瞩,洞察世事:“一席之谈,已定三分之业。此身未出,而天下大势,瞭如指掌,信乎三代后一人矣。”

负面评价

东晋史学家常认为诸葛亮以蜀地抗衡强魏的策略是行不通的:“诸葛亮虽资英霸之能,而主非中兴之器,欲以区区之蜀,假已废之命,北吞强魏,抗衡上国,不亦难哉!”

宋代文学家苏洵在《权书·项籍》中对诸葛亮选择西蜀作为根据地的做法并不认同:“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完,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认为诸葛亮只以西蜀作为立足之地,守不可出,出不可继,偏安一隅都很困难,更不可能收取中原。

毛泽东对隆中对的整体战略也有所批评,认为分散用兵以致蜀汉最终失败:“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衍生作品

文学作品

元代话本《三国志平话》中对“三顾茅庐”和“隆中对”进行了渲染叙述。书中刘备前两次带领关、张来拜访时,诸葛亮其实都在家中,但他嘱咐道童以外出为由拒绝接见刘备,出于何种目的却没有交代或暗示,直至被感动,以及觉得刘备是帝王之像、有志之辈后,才于第三次与刘备相见,献出良策。

元代杂剧《博望烧屯》中,“三顾茅庐”与《三国志平话》存在诸多相似处,但也有一些不同。前两次刘备来访并未呈现,而是通过诸葛亮开场介绍,接着就是刘备第三次拜访求得诸葛亮出山的描写,该杂剧的重点在于渲染、表现诸葛亮超凡入圣的军事才能和聪明智慧,突出他的才能和抱负,“三顾茅庐”部分是用以引出诸葛亮的桥段。

文学作品中流传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隆中对”情节莫过于明代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小说充分吸收了《博望烧屯》《三国志平话》等前代作品,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增饰、润色,用两回半的篇幅将“三顾”的过程写得一波三折,浓墨重彩地写及卧龙岗的景色,又在二人“隆中对”时添加了诸多细节,如刘备初见孔明时屈尊“下拜”,听罢隆中对策,先是“避席拱手谢”,继而“顿首拜谢”,孔明命童子取出西川五十四州地图等。着重表现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以及诸葛亮的智谋过人、超凡脱俗。

万历年间金陵富春堂刊刻《刘玄德三顾草庐记》,其中前11折主要叙述“三顾茅庐”故事,诸葛亮是一个等待时机、忧国忧民的隐居布衣道人形象,故事框架与《博望烧屯》和《三国志平话》大致相同,但也有一些截然不同的地方,如开头写了刘、关、张寻访徐庶,诸葛亮在二顾茅庐时即见刘备, 却托疾不出等等。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地点争议

诸葛亮躬耕地之争是历史学领域中众多地望之争的历史问题之一,“南阳郡说”和“襄阳隆中说”的争辩由来已久。

晋朝以前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记载,只说明在汉江以北的南阳郡内。东晋南北朝时期,缺失关于南阳说的记载,而从习凿齿《汉晋春秋》到郦道元水经注》等几条史料,说汉水南的襄阳市隆中有诸葛亮的“家”“故宅”,或者说是刘备三顾处等,由此成为“襄阳说”的开端。唐宋时期,南阳、襄阳说争执不下,李白杜甫许浑等留下的名篇佳句中持南阳说,而曾巩、苏轼则倾心于襄阳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彻底否定了隆中属南阳说,而视隆中为诸葛亮的“寓居地”。南阳郡说渐占上风,岳飞在南阳武侯祠中手书《出师表》则又进一步加强了南阳说。元、明两代,不管民间文人怎样争执,比较严肃的官方史志《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均明确记载“卧龙岗南阳县境内,诸葛孔明躬耕之地”。到了清代,几说并存。《大清一统志》认为隆中是刘备三顾处,但同时又明确说:“诸葛草庐,在南阳城西七里卧龙岗,“南阳说”和“襄阳市说”为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近代以来,争端一度沉寂,1988年,原国家邮电部决定发行《三国演义》系列邮票,其中有一枚“三顾茅庐”,为争夺邮票的首发地,宛襄两地展开了“拉锯战”,许多学者纷纷加入到辩论行列,一时间,学术气氛十分活跃,学术观点也不断增多,除原来的“南阳说”和“襄阳隆中说”外,又增加了“隆中为襄阳游学寓居地,南阳为躬耕地说”“汉水以北,邓州之南说”“新野说”“荆州说”等,最后原国家邮电部决定,《三国演义》系列邮票第二组发行日期为 1990 年 12 月 10 日,而首发仪式在南阳和裹樊两地同时举办。

由于躬耕地点争执不下,未有定论,许多学者更偏向于用“草庐对”来命名相关史实和文字。2002年,《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节选部分第二次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并以《隆中对》命名,同册语文课本所选《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郡”的相关注解一改过去“南阳,指秦汉时南阳郡,治所在宛,即今河南省南阳市”的说法,说南阳郡“在现在的襄阳市一带”(依据国务院1986年关于明确隆中属襄阳的批复)。同时,课本前面的一幅彩页,把与襄阳隆中毫无关系的相传岳飞绍兴八年(1138年)8月在南阳武侯祠所书的《出师表》与古隆中石坊的照片捏合在一起。这引起了南阳人民的极大不满,一些学者纷纷著文批评,一万多人联合签名抗议,并上书北京,强烈呼吁人民教育出版社纠正错误。《南阳晚报》对此进行了报道,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新华网等也相继转载,《中国青年报》等称之为国内的“教科书事件”。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豆瓣.202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