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契丹族

契丹族

辽朝族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长期居住在西剌木伦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在公元4世纪以前就已经存在,起源于老哈河流域(源头位于今河北省,流经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的宇文鲜卑部落。

公元4世纪后半期,契丹作为一个族名开始出现于史籍中。公元388年,饶乐水之战后,契丹族与库莫奚集团分开,走向独立。北齐北魏时期,契丹先后被突厥、北齐侵扰,分居于突厥、北齐、高丽三个地方。到了隋唐时,借助隋朝和唐朝的大一统势力,契丹被分开的三个支系逐渐聚拢,形成部落联盟。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契丹正式归入中央王朝政权的版图,受唐朝设立的松漠都督府管辖。天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接任可汗,并逐渐统一七个部落。辽神册元年(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辽朝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国家,并且不断扩大边疆。这一时期,契丹人与汉族的交流融合尤为深入。公元1125年,辽朝末代皇帝耶律天被金朝所俘,辽朝灭亡,契丹政权覆灭。辽灭亡后,耶律阿保机八世孙耶律大石创立西辽,但仅存在了97年,西辽就被蒙古灭亡。金与元又再次更迭,契丹民族先后臣服于金朝政权和元朝政权,并且在与汉族、女真族蒙古族的通婚、交流中逐渐被同化。到了元末明初时,契丹人大部分已与汉人同化,小部分与蒙古人同化。从这时起,契丹就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随同耶律大石西迁的部分契丹人,也与当地的维吾尔族同化。

在政治方面,唐代时对辽朝人以羁州来进行管理,辽朝时则是设部族和宫卫来分区域对契丹人进行管理。经济方面,契丹民族以畜牧业为主,辽朝时农业也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商业、手工业、矿冶业在辽代时都有了很大发展。军事方面,遥联盟是契丹族早期的军事组织形式,到辽代时军队有了完整的架构,成为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工具。另外,契丹人以契丹语和汉语为主要语言文字,以萨满教和佛教为主要宗教信仰,同时在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族称起源

辽朝”一名得名的时间在典籍中记载较少,《魏书》中契丹首次以“悉万丹”之名出现在典籍记载中,而与其密切相关的库莫奚(古代中国北方一个少数民族,原来与契丹同源,但后来分开,然后又被契丹吸收)也有专门的记录。在《资治通鉴》中,“契丹”之名,最早出现于司马德宗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而《新唐书》中,则明确说明“契丹”之名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

契丹或契丹人的历史名号,最早出现于公元4世纪后半期。在描述契丹起源的文献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匈奴说”,另一是“东胡说”,这两种观点又分别衍生出两个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契丹是匈奴和鲜卑的混合产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契丹起源于鲜卑的分支部落,而非鲜卑的直接后裔。

尽管有不同的观点,但辽朝的起源通常被认为是鲜卑或鲜卑宇文部,契丹部落最早来源于老哈河流域的宇文鲜卑部落。公元342年前后,宇文鲜卑部落遭到慕容鲜卑部落袭击,剩余部众逃至松漠(今大兴安岭西段以南、燕山以东、努鲁儿虎山系以北、东北平原以西的广阔区域),在4世纪末形成部落联合体“库莫奚部落集团”。登国三年(公元388年)饶乐水之战后,契丹族与库莫奚分开,从此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但此时的契丹族尚未形成,“契丹”仅作为古八部中之一的部落名称出现。

对“契丹”名称含义的探源,在学术界说法众多,目前的普遍说法是铁或刀剑的意思。

人口与分布

辽以前

公元4世纪后半期,契丹始祖奇首可汗居住于潢河(今西剌木伦河)的西南处和土河(今老哈河)的西北处的松漠之间(今赤峰东北至通辽市西南一带)。

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古八部之一的契丹部迁至白狼河(今大凌河)以东,即今天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带,其他部族仍居住在老哈河及西剌木伦河流域。

天保四年(公元553年),北齐高洋高洋派军队讨伐白狼水东的契丹部和帽儿山的契丹别部,掳获十万余口契丹人,将他们分别安置在北齐的营州(今辽宁省西北部)和安州(河北省东北部)。古八部其余部落后来又因突厥侵扰,万余口人迁至高丽西北(今辽宁省法库、康平县等地)。还有部分契丹人依附于突厥,居住地可能还在西剌木伦河。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的大贺氏八部时期,契丹族十部人口达到了二十余万人,分布范围大约西起老哈河上游和大兴安岭南段,东到辽河,北到西剌木伦河,南到努鲁尔虎山。另外,唐代时还有约三万口契丹人迁居到营州地区设立的威斯康星州、玄州、师州、沃州、昌州、信州、青山州等。到万岁通天年间(公元696——公元697年),又有部分营州契丹人迁居到幽州河北省省东北部)居住。 到唐朝时期,契丹族人口达到四十万人。

辽朝时期

耶律隆绪在位期间,契丹人总数约有一百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到松花江流域,南到南京(今北京)、西京(今大同),西到镇州(今蒙古族乌兰浩特西),北到卢朐河(今克鲁伦河额尔古纳河)的区域。

金元时期

辽灭亡后,契丹人随辽主西奔,最后留居在夹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以北)以北,随后兵士达到二十万。公元1132年,契丹人耶律余睹起兵反金,失败后向西迁去。公元1160年,西北路契丹人在移喇窝斡的带领下起兵反金,失败后部分辽朝人投奔南宋,并逐渐与汉人融合,另一部分契丹人被分散安置在乌古里石垒部(今嫩江西)。另外还有数万契丹人迁徙到了淮河以北,河北、山西省以南。

元朝时,契丹人则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中部、东部、东北部,中原地区的燕京(今北京)、古北口(今河北)、东平县(今山东省)、太原市(今山西)、汴(今河南省)等地。

种族

契丹族的人种类型,基本上可以归人西伯利亚地区(北亚)蒙古人种。同时,在他们的体质成分中含有某些少量的东亚蒙古人种或者北极(东北亚)蒙古人种的因素,这些混杂的种族因素,很可能是由于契丹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通婚所致。

 历史沿革

起源

公元4世纪后半期,契丹作为一个族名开始出现于史籍中。 辽朝鲜卑族的别支,属于宇文鲜卑部族统治的部落。公元342年前后,宇文鲜卑部落遭到慕容鲜卑部落袭击,剩余部众逃至松漠,组成“库莫奚”部落联合体。公元388年,饶乐水之战后,契丹族与库莫奚集团分开。

关于契丹族起源的古传说,在《辽史》中有少量记载。相传古时有神人骑着白马,从马盂山顺着土河(老哈河)向东走,另有一位天女驾着青牛车从平地松林顺着潢河(西剌木伦河)下来。到了木叶山前,两河合流,两人相遇结为配偶,生下了八个儿子。此后部族逐渐繁衍,发展为八个部落。根据《魏书》记载,北魏时期(公元386年——公元534年)辽朝已有八部,可知青牛氏族与白马氏族的会和时间早于北魏。因此,根据这一传说可知,契丹最初是由北魏前的两支分别沿土河、潢河东迁的鲜卑氏族融合而成,即一支称青牛氏族、一支称白马氏族,共同组成胞族。

古八部时期

契丹的古八部时期是自东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到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古八部则是由两族实行”胞族外婚制“,即任何一个部落内的青牛氏族都可以和任何一个部落内的白马氏族通婚,逐渐繁衍发展为八个部落。而此时,契丹民族尚未形成,“契丹”并不是八部合称,只是八部之一。古八部统称为东北群狄,包括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挈部、黎部、吐六于部八个部落。

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高句丽柔然合谋想要联合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于部共同瓜分契丹部的领地,契丹部首领贺勿于为了躲避侵袭,率领部落的三千辆车和万余人部众,迁居于白狼水东(今大凌河以东)。天保四年(公元553年),北齐高洋高洋派军队讨伐白狼河东的契丹部和帽儿山(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市帽儿山镇)的契丹别部,掳获十万余口契丹人和数十万牲畜,将他们分别安置在北齐的营州(今辽宁省西北部)和安州(河北省东北地区部)。古八部其余部落后来又因突厥侵扰,万余口人迁至高丽西北(今辽宁省法库、康平等地)。还有部分契丹人依附于突厥,居住地可能还在西剌木伦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隋朝统一中国后,契丹族依靠隋朝支持,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原属于北齐的契丹部落带领族人归顺隋朝,迁至白狼水东北(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等地)。这一最早归顺的部落成为了后来契丹族的主体部分,形成随后的大贺氏八部。次年,契丹各部族可能因为争占牧地而发生内乱,不久后,原寄居高丽的契丹别部(曲据部)带领部众万余家归顺隋朝。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原隶属于突厥的契丹别部(内稽部)四千家也归顺隋朝。

至此,契丹族被迫分开的三大支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共计十部二十余万人,古八部发展为大贺氏八部。契丹十部因为人数越来越多,于是向北逐水草迁徙,最终居于纥臣水(今老哈河)。 隋朝时的契丹正式形成了部落联盟,并在北齐、高丽、突厥的三重压迫下组成联盟议事会,产生部落联盟大酋长。到了公元605年,隋朝和突厥可汗偷袭近边放牧的几个契丹部落,掳掠契丹男女四万余人,将男子杀尽,女子及牲畜则与突厥共分。契丹再次衰败。

大贺氏八部时期

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到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是契丹族的大贺氏八部时期。契丹族在6世纪初期仍处于部落阶段,到唐初形成了部落联盟,并曾臣属于突厥汗国。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契丹族的领袖大贺咄罗带领军队进攻平洲(今卢龙县)。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他向长安派遣使者,向李渊贡献了名马和丰貂。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松漠部大贺摩会率领部落联盟脱离突厥归顺唐朝。唐朝皇帝赐予契丹首领旗鼓,这之后成为契丹可汗的权位象征。次年,唐朝在室韦和契丹族人的地方建立了师州。在此期间,契丹与唐朝既保持着朝贡贸易、互市的友好往来,同时契丹族人偶尔也会骚扰唐朝边境。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乙失革部从纥便部分化出来,被置于带州(今北京市昌平县西)。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朝设立松漠都督府(今赤峰、通辽市地区),以契丹联盟首领大贺窟哥为都督,并被赐予李姓。同时设东夷都护府,将契丹各部以州划分,以各部的酋长为州刺史,从这时起契丹正式成为属于中原王朝的行政建制。

窟哥死后,大贺阿卜固继任松漠都督。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契丹与奚族联兵反唐,被唐行军总管阿史德枢宾打败,阿卜固被抓。唐高宗任命窟哥的孙子李枯莫离为左卫将军和弹汗州刺史,并封为归顺郡王;窟哥的另一个孙子李尽忠被任命为武卫大将军和松漠都督,继续统领契丹的八部。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李尽忠和归诚州刺史孙万荣在营州举兵造反,杀死了营州都督赵文翙,李尽忠自号为无上可汗,这是契丹人首次使用“汗”的称号。随后李尽忠军又攻崇州市(今朝阳西北)执讨击副使许钦寂,同年9月被唐军击败。随后又重振旗鼓先后攻陷冀州、瀛洲、幽州。次年五月,李尽忠军被唐军击溃。李尽忠死后,孙万荣继位,然而不久后,万荣军也被击败,孙万荣被自己的家奴杀死。经历这次失败后,契丹转而依附于突厥。

在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突厥政衰,李尽忠的堂弟李失活又率部归附唐朝。李失活和奚族首领李大酺去长安见唐玄宗,玄宗恢复了松漠府,任命失活为都督,封为松漠郡王,授予左金吾卫大将军的头衔,并把永乐公主嫁给了他。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失活去世,他的堂弟李娑固接任。静析军副使可突于勇猛,深得人心,李娑固很忌妒他,想要除掉他,还没有动手,却在开元八年(公元720年)被可突于察觉,并且先发制人反攻李娑固,李娑固逃向营州,与李大联合反击可突于,但都被可突于捕杀。可突于立李娑固的堂弟郁于为主,唐玄宗让李郁于继承爵位,并赐给他燕郡公主。李郁于去世后,他的弟弟李吐于继承了爵位,并娶了燕郡公主。但李突于无力与可突于抗衡,带着燕郡公主来到唐朝,不敢回到松漠。可突于又立尽忠的弟弟李邵固为主,唐玄宗任命李邵固为左羽林军员外大将军、静析军经略大使,改封为广化郡王,赐给他东华公主。李邵固回到松漠后,派可突于入朝进贡,但被中书侍郎李元纮冷落,可突于不满。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可突于杀了李邵固,立遥辇屈列为王,率领部落强迫奚族投降突厥,东华公主逃跑投靠平卢军。自遥辇屈列开始,契丹族进入遥辇氏族时期。

遥辇氏诸部时期

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到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为辽朝的遥辇氏部族时期。在公元732年(唐开元二十年),唐军大败了契丹,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契丹的首领可突干被迫逃离,奚族则向唐朝投降。次年,可突于再次组织军队进攻,但再度被唐军击败,他的随从中有六千人丧生。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六月,张守珪,当时的幽州长史御史中丞,向可突于发起进攻。可突于先是假意投降,然后又计划投奔突厥。当年十二月,张守派遣王悔与契丹的官员李过折进行联络,结果在夜间,李过折杀死了可突于和屈烈等人,然后向唐朝投降。李隆基封李过折为北平市郡王,任他为松漠都督。同年,可突于的剩余追随者泥礼杀死了李过折的家人。李过折的儿子李剌干逃至安东都护府,唐朝封他为左骁卫将军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突厥灭亡后,辽朝向唐朝投降。遥辇里(汉名为李怀秀)继汗位,称阻午可汗。自此,耶律氏家族开始世袭夷离堇的职位。唐玄宗封李怀秀为崇顺王,任命他为松漠都督,并将静乐公主嫁给他。然而半年后,李怀秀因受不了安禄山的欺凌,杀死了静乐公主,并与奚族一同反唐。在此后的时间里,他与安禄山多次交战,互有胜负。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唐朝封胡剌可汗遥辇楷落为恭仁王,代理松漠都督的职务。楷落在位至安史之乱结束,从此,唐朝与契丹的大规模战争基本结束。自苏可汗开始,辽朝依附于回纥汗国,唐朝不再册封契丹首领为松漠都督。在鲜质可汗的时期,他七次派遣使者到长安朝贡唐朝,昭古可汗时期也有四次。

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契丹在唐朝的支持下反抗回纥,挣脱了回纥的统治。耶澜可汗遥辇屈戍决定寻求唐朝的庇护。在痕德廑可汗遥辇钦德的时期,契丹征服了奚、室韦,并多次进攻幽州(今北京市城区西南广安门附近)、蓟州(今天津市州区),但却遭到了藩镇割据将领刘仁恭的报复。因为刘仁恭放火烧草原,辽朝失去了很多良马。遥辇钦德不敌刘仁恭,双方同意以契丹赔付马匹为前提达成休战约定。但钦德后来违约侵犯,遭刘守光伏击并捕获其大将。刘守光拒绝钦德以提供五千匹良马为条件赎回大将,此后十年,契丹不敢再侵犯唐朝边境。天祐三年(公元906年)十二月,遥辇钦德去世,遥辇家族日渐衰微,而迭剌部的耶律氏家族则逐渐强大起来。到了痕德廑可汗时期,耶律阿保机担任夷离堇。遥辇钦德死后,阿保机自己便担任了契丹部的可汗,新可汗的简选之务也从遥辇氏家族转移至耶律氏家族所统揽。

此时,契丹的原始社会部落开始逐渐解体。在遥辇后期,除了奴隶占有关系外,部曲依附关系和部落附庸关系也流行起来,开始出现阶级分化。部曲也称为门客,对主人有一定人身依附关系,受主人奴役,但仍有自己的家庭和财产,所以处境比奴隶较好。附庸部落对契丹有缴纳贡赋的义务,但其部民并非部曲。另外,这一时期契丹部落贵族开始热衷于吞并其他部族,部落贵族的势力在遥辇时期显著增长。同时,汗位和官职世选制度逐渐确立,部落公职被部落贵族垄断,部落联盟首领三年一任的旧规被打破,从阻午可汗起联盟首领的选举成为一种象征性的仪式,部落首领可以连任。

耶律氏族时期

唐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接任可汗。依据传统,当汗位进入一个家族后,所有成年男性都有可能获得可汗的称号。然而,阿保机受中原文化影响,希望能像中原皇帝一样,实行终身制。因此,在可汗职位选举年,他拒绝让出职位,引起了几个弟弟的不满和抗议,他们希望阿保机进行选举,这引发了三次著名的“诸弟之乱”,但都被他一一平定。

虽然耶律阿保机平定了“诸弟之乱”,但辽朝其它七个部落的首领仍旧想推翻耶律阿保机好自己当可汗。于是,在可敦述律平的帮助下,他引诱这七位首领前来盐池赴宴,并成功将他们杀死。由此,耶律耶律阿保机实现了契丹八部的统一。

辽朝时期

建国

神册元年(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自号天皇王,国号大契丹,建元神册。同年,耶律阿保机率部西征,先后亲征突厥、吐谷浑党项族、小蕃、沙陀等部。辽神册三年(公元918年),耶律阿保机在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罗城)建立了皇都。两年后,他创建并推行了契丹大字。随后,阿保机征服乌古部。天赞二年(923年)春,他派遣他的次子、新任命的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德光攻打幽州。耶律德光虽然先后攻占了曲阳(今曲阳西)和北平(今完县东南)等地,但却始终无法攻克幽州,于是在同年五月,耶律德光撤军回北。次年,阿保机大举征伐吐浑、党项、阻卜等部,连战皆胜。至此,西北局势稳定。

公元925年冬,阿保机再次发动东征,亲征渤海,倾军而出,次年年初就占领了渤海都城,并俘获渤海王大諲歙。接着阿保机分兵讨伐渤海国残余势力,将渤海旧地改建为东丹国,立自己的长子为耶律倍,也号人皇王。数月后,耶律阿保机去世,谥号太祖。阿保机次子耶律德光继位,为耶律德光

发展

天显五年(公元930年),东丹王耶律倍逃亡南唐后,辽太宗耶律德光统一了辽朝。辽天显十一年(公元936年),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请求辽太宗耶律德光对后唐发起攻击,并许出自封为儿皇帝并承诺让出燕云十六州的条件,耶律德光因此亲自指挥五万精骑协助石敬消灭后唐,使石敬瑭得以建立后晋国。获得燕云十六州后,契丹使之成为其进一步南进的基础。在辽会同七年(公元944年),石重贵拒绝向契丹臣服。耶律德光借此机会率领军队南下,企图统一中国。三年后的正月十日,契丹军队攻陷后晋首都开封市,后晋灭亡,辽朝占据了中原地区的大部分。二月,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辽。

辽大同元年(公元947年),耶律阮称帝,被尊称为辽世宗。辽天禄五年(公元951年)九月,辽世宗帮助北汉对抗后周,后因生活奢靡引发众将不满,被下属斩杀于睡梦中。保宁元年(公元969年),耶律贤耶律贤即位。耶律贤在位期间,勤勉治国,朝政清明。他对内宽松,对外不主动侵略。

乾亨四年(公元982年),辽景宗病逝,12岁的耶律隆绪继即位,是为耶律隆绪,圣宗即位后将年仅30岁的萧皇后尊为皇太后,并让萧太后负责摄政。萧太后摄政后,开始重用大臣耶律斜轸韩德让,让耶律休哥负责南方军事,并换掉一批大臣,禁止各王互相宴请,并逐渐剥夺他们的兵权。在采取了这些行动后,辽圣宗和萧太后的地位才得以稳定。萧太后摄政二十七年,在她执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她重视农业和丝织业,兴办各种水利工程,减少赋税,整顿政治,训练军队,并且与北宋澶州达成议和并缔结盟约,约定宋辽互为兄弟之国,双方停止攻伐,宋廷每年赠予辽朝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明确两国边界,史称“澶渊之盟”。此后百年间,宋辽两国间再无大规模战事,使者、商贾往来殷勤,两国民间交流愈发频繁。这一系列举措极大的促进了辽朝的经济发展,使辽朝的百姓富裕,国势强盛。

统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辽圣宗开始亲自管理国家,辽朝进入了其鼎盛时期,基本上延续了萧太后执政时期的辽朝特色。

衰败

在辽朝以太平之世度过的第十一年时,耶律宗真登上了皇位,被尊为辽兴宗。当他在位的时候,辽朝的国力正在逐渐衰落。然而,辽兴宗依然连续多年发动战争,反复侵攻西夏,强迫宋朝多交纳岁币。后来耶律洪基继承了皇位,然而在他的治理下,辽朝的政治腐败和国力衰落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改善。在清宁九年(公元1063年)的七月,河之乱爆发。

在乾统元年(公元1101年)的正月,辽道宗去世,皇孙耶律延禧继任皇位,被尊为天祚帝。公元1114年的春天,完颜阿骨打正式发动了反辽的战争,但天祚帝并未重视。后来,完颜阿骨打威胁日益严重,天祚帝便亲率部队征讨完颜阿骨打却遭遇惨败。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称帝建国,立国号为“金”,后世尊其为金太祖。同年,辽朝发生内乱,耶律章奴在辽上京发动叛乱,虽然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但辽朝的内部已经分裂。接下来,原渤海国的东京也随即发动叛乱,后来女真族趁机攻打辽朝,辽军无力抵抗。

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3月26日,天祚帝在应州被金朝完颜娄室等人俘虏,之后被送到金上京,被完颜晟封为海滨王。辽朝自建国以来,历经210年,有九位皇帝。此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在西北集结了残余的契丹人,占据蒙古高原和新疆东部的地区。

辽以后

西辽时期

保大四年(公元1124年),耶律大石称王,率部西迁。在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称帝,建立了西辽,又被西方称为黑契丹或哈剌契丹。公元1218年,西辽被成吉思汗蒙古国武装部队灭亡,历时97年。西辽灭亡后,有一部分辽朝人在西辽贵族八剌黑的领导下,在现在的伊朗南部临近波斯湾克尔曼地区建立了一个受制于孛儿只斤·蒙哥伊利汗国的王朝,这个王朝存在了将近80年,被俗称为“后西辽”。被耶律大石带领向西迁移的这部分契丹人可能已经融入了回鹘、蒙古和中亚的人群中。

金朝时期

大部分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在辽朝灭亡后,成为了金朝的臣民。金朝的女真族统治者在灭辽的过程中,把部分契丹人强迁东北地区中部和北部地区。同时,女真族对契丹族实施了歧视政策,改变了他们的姓氏,耶律被改为移刺,萧被改为石抹。女真统治者也采取了赐给契丹上层贵族完颜氏的方式来拉拢他们。

蒙元时期

在蒙元时期,为了统一中国,元朝动员契丹兵马参加了灭金、灭南宋的战争。由于遭受金朝政府的歧视压迫,契丹人积极响应蒙古国武装部队,并取得了许多战功。在地域上,蒙元时期的契丹人主要还是生活在他们的故地,即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通辽市辽宁省吉林省一带。但随着元朝的扩张,部分契丹人被征召参加战争,离开了他们的故地,开始分布在整个中国。他们有的被安排在各地驻防。

政治

辽朝以前

北魏时期,契丹诸部虽然已经附从于北魏政权,但还没有设立地方建置。公元5世纪,北燕封契丹首领为王,这是契丹有政治建置的开始。隋唐时,契丹各部先后归附,契丹部落联盟正式形成,同时还设立了都督府及州县等建置,此时契丹族已正式归入中国中央王朝版图。契丹族的政权自此开始。

唐朝时,契丹族的地方建置称为羁縻州,羁縻州的府、州的官吏都是由契丹族内部产生,而不是中央委派,官吏可以世袭。契丹诸部在行政区划上分别归属营州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管辖。其中,隶属于营州都督府管辖的有八个契丹州,包括辽州(后改名为威州、归诚州)、昌州、沃州、师州、带州、玄州、青山州、信州。归属松漠都督府管辖的有九个契丹州,包括峭落州、弹汗州、无逢州、羽陵州、日连州、徒河州、万丹州、匹黎州、赤山州。

到遥辇氏族时期,汗位世袭制已经建立,只是保留了选举制的形式,是一种世选制。此时契丹部落联盟开始向城邦国家转化并形成部族。

辽代

辽朝对契丹人的统治形式是部族和宫卫。契丹人的部族有十三部,包括:内四部族(遥辇九帐,横帐三父族,国舅帐拔里、乙室7族,国舅别部)、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品部、特部、乌隗部、捏剌部、突吕不部、突举部。辽代对这十三部均设有建置用来管辖。除部族外,契丹人还被编于宫卫之中,总计在一百万人左右。

而对于汉族,辽朝以州县户和头下户、二税户来统治他们。州县户即在在汉人原居住地建立州县,其中的汉人需要向辽征服缴纳赋税、服徭役,保留原来的私有土地。头下户是将另一部分俘虏的汉人迁徙走作为头下户,头下户作为头下主的奴隶,耕种头下主的土地,并且需要定期向头下主缴纳土地租税。而二税户则是一种封建租赁关系。另外,辽朝还有一种社会结构叫做“斡鲁朵户(宫分户)”,主要包括自愿投降的人、罪犯籍和被降伏的人。他们虽然名义上是皇帝的奴隶,但经济地位各不相同,有平民也有贵族。

经济

畜牧业和狩猎业

辽以前,畜牧业是这一时期契丹人的主要产业,契丹民族逐寒暑、随水草而放牧。狩猎业虽成为副业,但仍是契丹部民普遍和经常进行的生产活动。

辽代时期,仍然重视畜牧业,畜牧业生产的中心处于辽北部,而位于南北交界的中京、辽上京遗址两路以及东京路的部分地区则形成了农业并重的局面。契丹人主要饲养牛、羊、骆驼、马等牲畜,其中尤为重视牧马,马匹既是契丹平民的重要生活所需,也是军队士兵必备的坐骑。另外,当时已有专门管理放牧的群牧组织和官员。 渔猎业在辽代时已成为一个从属性、辅助性的生产部门。契丹人民从狩猎中获得东方狍紫貂等动物的皮毛和肉,以及鹿茸之类的药材和箭等材料。打猎之外,契丹人也会在冬春之间在冰上捕鱼。

农业和手工业

辽以前,相较于畜牧业和狩猎业,契丹族此时的农业处于起步阶段。从9世纪中叶开始, 辽朝族的农业和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开始从事桑麻种植、手工纺织业。

辽代时,农业方面,随着汉人的逐渐汇入,带来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契丹族的农业逐渐普及。辽中叶以后,半农半牧已成为契丹社会比较普遍的经济类型。农作物以黍稷为主,也有种瓜、豆之类,比如西瓜、鹰嘴豆等。手工业方面,辽朝的马具和车具主要是契丹工匠所造,契丹工匠精于制造鞍等马具,有“天下第一”的美誉。而从事纺织、陶瓷、建筑等行业的契丹人较少,主要为汉族工匠。辽初时辽朝工匠已掌握制陶技巧。而辽朝的纺织业主要集中在南京、中京、东京几个大城市,其中以南京为最。辽朝的纺织品还会远销到中原地区。建筑业方面,辽代的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以达到了当时较高的水平,有排水系统,还有受中原地区影响形成的“内外城”等。

商业

辽以前,契丹还与中原地区保持着经济交流,他们用牲畜和毛皮之类的土特产来换取中原地区出产的各种物资。交换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互市。另一种是贡赐。北魏时,契丹与汉人在和龙、密云区之间交市。契丹诸部经常以名马、紫貂等入贡,朝廷从政治上着眼,为了收拢契丹人心,对契丹使者照例给予赏赐。而契丹朝贡则是主要出于经济方面的动机,为了获得更多赏赐,有时会派出庞大的使团。唐代时,契丹与中原地区的互市、贡赐关系更加频繁,唐朝为此还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边境互市。

辽代时,商业进一步发展。内部贸易方面,五京是当时的工商业中心。五京中,以南京最为富庶,城北市场中粮食、蔬菜瓜果、桑麻布匹、牛羊肉都有售卖。其次为首都上京,是当时的西方国际贸易中心之一,市肆主要集中在南城。还有中京、东京和西京,都设有市肆。同时,辽朝的对外贸易也扩大,与北宋南唐以及西域的回鹘等国保持着断断续续的互市关系。契丹人以牛羊等商品与别国的茶、瓷器、绵帛、铜、锡等交换。但是对外贸易受到了官府的严格控制,硝烟、、铁等商品被双方禁止交易。

冶炼业

辽以前,契丹族已开始普遍使用铁器,但这些铁器可能是从中原输入的,此时的契丹人只会炼铁,还不会冶铁。

辽代时,契丹族的矿冶业有了很大发展,铁冶、金冶、银冶都有涉及,同时还有多家军器坊。另外,辽制造的镔铁刀以精好见称,可以代表辽代锻铁工艺所达到的水平。但受地域限制,辽朝的铜铁产量不能满足自身所需,常常入不敷出。

军事

部落联盟时期

遥辇联盟

辽以前,从军既是义务,也是权利,几乎所有成年男子都是战士。遥辇联盟是一个军事民主主义的部落联盟,它的权力的主要特征是统率八部的武装力量。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八步酋长会议,由八部酋长会议决定任免的联盟首领(可汗)和军事统帅(国相),以及以及一般出于选举的部落酋长(夷离堇),构成军事民主主义的一套组织。

辽朝时期

辽朝时,部落全民武装被阶级武装所替代。部落仍是军事组织的一个重要基础,军队已经转化为封建统治阶级借以实行对内镇压和对外侵略的工具。辽朝的男性都有服兵役的义务,但因为辽晚期时人民逃避兵役,所以在征兵外还兼用募兵的方式。

辽军由禁军、部族军、宫分军、群牧军、舍利军、亲王大臣军、京州军和属国军构成。其中,禁军为辽军的骨干,辽朝还有一种军队叫做“乣军”,是东北路和西北路边防军的泛称。契丹军队多为骑兵,擅长骑射。另外,契丹皇室在军事上有直接指挥权。辽朝枢密使主兵事,又惯例以皇子、皇弟为兵马大元帅,统领诸军。

文化

语言文字

辽以前,契丹族还没有创制本民族的文字,唐朝等与中央王朝交流还是使用汉字。直到耶律阿保机时期,契丹文字才被创制出来。契丹字主要包括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

契丹大字创造于辽神册五年(公元920年),是利用汉字的笔画和基本部件改组而成。契丹大字主要是表意字,每个字表明一个词。

因为契丹大字不能完全适应契丹语言要求,因此契丹小字又被创制。契丹小字虽是接受了回鹘文字的影响,但也是利用了汉字的笔画和部件改组而成。而契丹小字不同于契丹大字的是,它是单音节字,是表音字而不再是表意字,一个词语由几个契丹小字组成,比较符合契丹语言的要求。

辽朝时,契丹人在使用契丹语的同时,也使用汉语。随着契丹人的进一步汉化,他们放弃了契丹语和契丹字,单纯使用汉语和汉字。契丹文字逐渐消亡。

文学艺术

文学

辽朝以前,契丹族仅有口头文学,唯一保留下来的一首也是用汉语表述的,此诗见于《北史·契丹传》:“冬月时,向阳食,若我射猎时,使我多得猪鹿。”耶律德光入汴梁时,契丹文学开始发展。此后,上层贵族常模仿汉文学作诗。契丹人也有一些反映生活的作品,比如《全辽文》卷十二所载萧总管的诗《契丹风土歌》等。而以契丹文字表达的文学,到今天遗留下来的大部分为一些碑刻

绘画

辽朝人的绘画在辽代时有很大发展,如耶律倍的《射猎图》、无名氏的《番骑猎归图》《平原射鹿图》等。影响较大的是画家胡瑰和他的《卓歇图》。胡瑰多画出猎、牧马、射雕等北方草原民族生活的画面。在绘画技巧上继承了中原汉唐以来的绘画传统,使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和用线的造型方法,以固有色平涂为基础,随类赋色,创立了一种清新方折、挺直舒展的铁线描。另外,辽代契丹人的墓葬绘画是契丹人绘画成就的宝库。壁画大量反映了契丹族的生活习俗。

音乐舞蹈

辽以后,契丹人的音乐和舞蹈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有了进一步发展。

辽代的国乐为契丹乐,诸国乐包括回鹘、敦煌市、女真等乐。辽代除国乐以外,还有雅乐、大乐、散乐等,都是来自中原。还包括可能是北方民族创立的鼓吹、横吹乐。

契丹人的舞蹈,大都见于辽代契丹墓葬壁画。如库伦旗六号辽墓壁画,画有五名歌舞伎,四名为伴奏,中间为一舞女,装束色彩淡雅,舒展双袖,翩翩起舞。又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壁画,七人吹奏,一人起舞,均为汉族,这些舞蹈似乎都是从汉人中传来的。

宗教信仰

辽以前,在辽朝人的始祖传说中,部落发源于木叶山,始祖为乘白马的神人和驾青牛的神女,因此契丹人将祖先作为自己的信仰,在发动战争前会杀灰牛、白马,来祭祀天、地、日、月和祖先。每逢冬至日,则会杀白羊、白马、白鹰,取出它们的生血兑入酒中,祭奠木叶山神黑山神。同时,萨满教也是此时契丹人信仰的一个主要宗教。

辽以后,在汉文化影响下,契丹人逐渐接受了佛教、儒教、道教等。而辽朝时则以信仰佛教为主。

社会风俗

服饰

辽以前,契丹的传统服装为左。北魏时契丹已有青毡服。隋唐时,辽朝人所穿的云番服已经吸收了一些汉文化。如契丹族番官戴毡冠,毡帽上以金华或珠玉翠毛作为装饰,这可能是来自于汉魏时辽人步摇冠,额后用金花织成的夹带束起所有头发,穿紫窄袍,系制的鞋带,并用黄红色的布条裹革起来,用金玉水昌碧石缀饰。还有形制如乌纱帽的纱冠,没有帽檐,不遮住双耳,额头前缀金花,上面结紫带,紫带没有缀珠或紫皂幅巾,紫窄袍,束带。大夫则结绿巾,穿绿花窄袍,中间的单衣多为红绿色。在穿衣方面,契丹贵族人穿貂裘,貂以紫黑色为贵,青色为次,又有伶鼬皮毛,非常洁白。地位低下的人则穿貂毛、羊鼠沙狐裘,用貂鼠或鹅项鸭头作为腰。

辽朝契丹人主要以动物毛皮类、丝织(包括麻、毛织)布帛类作为服装原材料,以金属、玉石及骨木类作为配饰原材料,衣服种类最常见的是长袍、短袄、裙、裤等。秋冬天多穿皮毛,春夏转暖时则换为布帛面料的衣物。另外,辽代契丹人不论男女,都有顶冠戴帽的习俗,冠式主要包括金冠、金花毡冠或加金饰的毡冠、纱冠或无饰毡冠等。契丹人的靴式包括洛缝乌靴(贵族所穿)、长筒靴、(平民所穿)、草鞋(劳动者夏季所穿)等。

妆发

契丹族的妆发与汉人有所不同,无论男女老幼,皆有发的习惯,即剃去一部分或者全部的头发,之留下一些长发或短发。契丹族男女都会佩戴耳环,并善于用金玉、水晶琥珀等饰品装饰自己。

契丹族男子的髡发样式大约有十种,有的只剃去颅顶的头发,有的只在颅两侧留两绺长发,有的剃光前颅中部,有的则剃光颅顶两侧,等等。契丹族男子还流行剃须或剪须,很少有蓄长须的,若蓄有长须,则或为三绺小须,或为八字胡须,或是于鼻下唇上间蓄一短须。

女子的髡发样式则相对简单一点,大约有七种,有的剃去前额至耳鬓沿边的部分头发,,有的保留全部头发向后梳拢,也有全部剪为短发的。

契丹族的儿童髡发样式有九种之多,或全部剃光,或保留额头上方一小撮头发,或是于颅顶正中保留一绺长发。

起居饮食

辽朝建立之前,契丹人的生活方式是游牧为主,他们驱赶着牲畜随阳迁徙,逐水草而居,因此契丹人在这一时期的居所主要是毡帐——一种类似于蒙古包的建筑,这种建筑的特点就是可以随时拆装,方便迁移。契丹人建立辽国之后,开始尝试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并效仿汉人建立城池和房屋,甚至还建立了宫殿,契丹人的居所也逐渐从毡帐变成了坚固的房屋。

辽以前,契丹人的饮食以肉、乳为主。随着辽代时农业的发展,粮食逐渐成为契丹人的主要饮食。另外,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辽代契丹人学会了种植葱、韭菜、芹菜等蔬菜,和山梨、棠梨、李、桃等果品,并结合居住地寒冷的特点,创制了冻果。契丹贵族更是开始食用糯米饭、煎饼、艾糕等汉族食品。而西北半农半牧地区的平民仍然以食用牛羊肉和乳酪为主。饮茶的习俗也逐渐传入契丹族中。

婚丧嫁娶

北魏时契丹人实行胞族外婚制,以青毡服作为婚服,并吸收汉人习俗在婚礼中使用花烛。北魏至隋唐时期契丹人的葬礼为树葬加火葬,不土葬,也不建坟墓。另外,受其他民族葬俗影响,契丹族还存在土坑竖穴墓、石棺墓、火葬墓等多种葬俗。

辽朝时,婚姻方面,契丹人逐渐开始接受族外通婚,而原有的妻后母、报寡嫂的旧俗也在汉文化的冲击下逐渐瓦解。而丧葬方面,辽代契丹人普遍接受了土葬,贵族官吏的墓葬大都用砖石砌有墓室。另外,出现墓志铭、陪葬品、壁画等汉人丧葬习俗。

节日礼仪

节日方面,契丹人的旧俗包括正旦节、中和节(每年二月一日)、上巳节(每年三月三日)、𢘉里(每年六月十八日)、八月八日、九月九日、十月十五日、冬至日等,习俗大体沿用旧制,但部分节日也受到汉族的影响加入了新内容。

礼仪方面,辽朝时沿用辽以前契丹人旧仪,有祭山仪(祭祀木叶山)、瑟瑟仪(祈雨仪式)、柴册仪(最初为部落联盟选汗礼仪)、再生仪(皇帝本命年前一年冬季举行的仪式)等。

外交关系

早期

北魏时期,契丹各部就通过朝贡和交市的方式与北魏保持着联系。到北齐天宝年间,高洋北伐契丹,契丹的一些族众被带至北齐境内,并与北齐保持了一段时间的朝贡关系。在这期间,受突厥人所逼,部分契丹人寄居于高丽生活。另外,这一时期,契丹与奚本来就聚居在一起,属于宇文联盟,后来共同迁至松漠之间,并长期东西为邻。契丹的东北方为勿吉和靺鞨,北魏时勿吉向北魏政权朝贡时会经过契丹。除了以上国家,契丹与高句丽在这一时期也主要是征战掠夺关系。

隋唐时期

隋朝时,契丹族基本上与隋朝保持着友好的关系,经常入贡于隋朝并向隋朝臣服。而契丹与靺鞨西北相接,两者互相劫掠,后来被杨坚阻止。唐初时,契丹依附突厥,多次侵犯唐朝边境。唐朝强大起来后,契丹诸部又相继依附唐朝,向唐朝朝贡。在安史之乱后,契丹族也曾依附过回鹘,但在会昌初年(841年)契丹又再次归顺唐朝。从耶律阿保机获得政权开始,契丹日益强大,契丹与中原的关系逐渐由臣附转向攻掠。9世纪末契丹强大起来,奚依附于契丹。

辽朝及以后时期

辽代时,奚归附强大的契丹族,一部分与契丹诸部并列,一部分被俘的奚人成为契丹人的奴隶。奚人逐渐与契丹人通婚,在金朝以后就融入到契丹族中了。而辽朝的汉族人也被划分进州县、头下户等,大部分汉人被契丹人剥削压迫。另外,渤海国于公元925年被辽朝所灭,辽建立东丹国来统治它,东丹国成为辽朝属国。而辽籍女真虽归属辽管辖,但不纳租税,仅服兵役。

除此之外,辽朝还与周边部落保持联系。如辽与东北部女真族等有着贸易往来,而除了突吕不室韦等四部隶属于契丹外,契丹与北面蒙古系的于厥里、斡郎改等部维持着贸易和朝贡关系。契丹还与西北的鞑阻卜系诸部的突厥、吐谷浑党项族等保持着朝贡或臣属的关系。

另外,辽宋之间也维持了一段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虽然政治地位平等,但宋每年会向辽交纳大量银绢。辽在最初对西夏多次征掠,后来辽宋对峙时,辽夏也在相当时期建立了和平交往关系。辽与高丽最初也有征战,后来高丽不敌,双方达成协议,高丽臣属于辽。

后裔追溯

辽代时,辽朝族与汉族的联系空前密切,一部分契丹人逐渐熟悉汉族的语言文字,接受了汉文化习俗,并与汉人联姻。金朝时,契丹族除了继续同化于汉人外,又与女真族联姻,逐渐被女真族同化。到了元代,蒙古统治者对契丹、女真和华北的汉人一体看待,统称为“汉人”。另外,一些蒙古部落被迁徙到之前契丹人聚居的地区,所以一部分契丹人逐渐被蒙古族同化。金元两代时,契丹人越来越多的改用汉姓。到了元末明初时,契丹人大部分已与汉人同化,小部分与蒙古人同化。从这时起,契丹就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随同耶律大石西迁的部分契丹人,也与当地的维吾尔族同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