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西工区

西工区

西工区是洛阳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洛阳市中心,总面积约55.95平方千米,人口约为36.21万人(2017年)至369165人(2020年11月1日)。该区地势北高南低,地貌由城区平原和邙山丘陵区及少量坡地组成。西工区位于暖温带地带,四季分明。该区下辖9个街道,区政府驻王城路街道。西工区是洛阳市的经济、文化、金融、交通、商贸中心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境内有南洛河干流、济洛高速310国道小浪底专用线等交通要道。西工区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境内有天子驾六博物馆、应天门遗址、西工兵营、简阳樱桃沟风景区等景点。该区获得2017年度全省综治和平安建设优秀县(市、区)称号。2021年,西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90551万元,2022年,实现生产总值552.6亿元,同比增长3.9%,总量居全市第三。西工区拥有新兴商业步行街新都汇购物公园、北京王府井集团、南京中央百货、上海天盛百货、新银泰购物中心、地方百货丹尼斯和大张超市等商业中心。洛阳联通、中国六大国家级商业银行洛阳分行均设立于西工区。洛阳轨道交通1号线起点站红山站位于该区境内。

历史沿革

西周姬诵五年(前1038年)周公姬旦在此建王城。自公元前770年姬宜臼迁都洛阳市,到石敬瑭石敬天福三年(938)的1708年间,先后有东周、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6个朝代30个帝王先后在此建都。

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老城区以西大规模兴建兵营,当时叫“西工地”,简称“西工”。民国九年(1920年)9月。直系军阀吴佩孚以直鲁豫巡阅副使身份进驻西工,并进一步扩建兵营,修筑马路,由原来267万平方米的兵营扩大到677万平方米,5000余间营房扩建到1.2万余间。

民国十二年(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驻西工,洛阳市第一次成为河南省省会。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市国民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国民党中央党部设在西工。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华北大部分地区沦陷,洛阳成为北方抗日前哨,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西工,洛阳成为当时华北抗战的政治、军事中心。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秋,河南省人民政府再次迁洛驻西工,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省会。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洛阳二次解放,西工地区划属洛阳市第五区(乡级区),9月改属第三区。

1953年8月,西工地区改属第二区。

1955年7月,西工区合并到老城区

1956年3月,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本区,升格为县级市区。

1956年10月,组建西工街道办事处,北窑乡划归老城区,同时将马路街街道办事处由老城区划归西工区。

1957年6月,筹建金谷园街道办事处。

1958年12月,西工区与老城区、郊区邙山公社合并为政社合一的洛北人民公社,后改称洛北区。

1975年11月,市属各区的行政区划调整,恢复西工区建制。

1982年7月,将关林街道分为关林街道和安乐街道,道北街道分为道北街道和邙岭路街道办事处。

1983年9月,经市政府批准,新设洛阳车站地区管理委员会(简称“车管会”),归西工区管辖。

1989年2月,洛阳车站地区管理委员会改名为洛阳车站地区管理处(简称“车管处”),升格为副处级单位。

1984年5月,市属各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将西工区关林街道和龙门街道,改属郊区管辖。

1991年6月,新设凯旋东路街道和汉屯路街道。

2012年11月,红山街道和洛北乡分别更名为洛北街道、红山街道。

2000年6月,市属各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安乐街道改属洛龙区管辖,红山乡、洛北乡改属西工区管辖。

2010年9月15日,市政府将西工区管辖的道北路街道划归老城区管理;将老城区邙山镇管辖的大路口村、史家屯村划归西工区洛北乡管理;将西工区邙岭路街道管辖的洛阳市殡仪馆所占区域划归道北路街道管理;将道北路街道管辖的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洛阳分院所占区域划归西工区邙岭路街道办事处管理。

2012年11月,红山乡和洛北乡分别更名为洛北街道、红山街道。

截至2013年,西工区辖洛阳车站地区、10个街道:王城路街道金谷园街道、西工街道、邙岭路街道、道北街道、唐宫路街道、汉屯路街道、凯旋东路街道、洛北街道、红山街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西工区地处洛阳市中心,东至定鼎路,北接邙岭镇,与老城区毗连;西邻涧河,与涧西区相邻;西北与新安县、孟津县接壤;南至南洛河,与洛龙区隔河相望。总面积55.95平方公里。

地质

西工区地处华北地台(华北古陆板块)与秦岭褶皱系(古秦岭洋板块)接合部位,横跨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以黑沟——栾川县断裂为界划分为北部地台区和南部地槽区。其中的北部地台区属华北地层区豫西分区,地层出露齐全,分布有基底变质岩系及上覆盖层沉积岩系,为典型的双层结构,地层有较好的连续性。

地形

西工区位处洛河下游中部北侧,整个地势北高南低。地貌由城区平原和邙山丘陵区及少量坡地组成。城区地面较为平坦、开阔。红山乡和邙岭路街道办事处位处邙山黄土丘陵和坡地,有些较狭窄的丘陵,沟壑纵横,地形破碎。

气候

西工区位于暖温带地带,气候具有春季多风、气候干旱,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晴和,日照充足,冬季干冷、雨雪稀少的显著特点。

西工区全年四季分明,热量、降水量随时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点。全年日照时数为2141.6小时,各地差异不大,四季分布为夏多冬少,春秋居中。

据统计,西工区内夏季的炎热期、暑热期比郊区长,分别多5天;冬季的冷期、寒期则比郊区短,分别少5天。

西工区1986年~2000年的年平均气温在12.0℃~14.7℃左右。四季平均气温1986年~2000年,区内冬季平均气温在0℃以上;春季平均气温在15℃以上;夏季平均气温在26.8℃~27.2℃之间;秋季平均气温在15.0℃~15.4℃之间。

西工区内气温随季节变化明显,四季分明,1月气温最低。入春以后急剧升温,从3月到4月,升温最快。春季处于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阶段,温度回升很不稳定,时高时低,有时还会出现倒春寒天气。

西工区处于背风处,平均海拔低,降水量显著减少;年降水量一般比临近山地少200毫米~300毫米,形成了明显的少雨区。四季降水量春季(3月~5月)降水量:随着冬季风向夏季风过渡,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开始增多。

西工区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降水量的年际波动不大。各个年代内逐年降水量偏多与偏少交替出现,特多与特少的年份很少。

西工区全年盛行东北风或西风。由于地处河谷地带,和山区相比风速较大,年均1.9米/秒~2.9米/秒。冬春季风速多大于2米/秒,夏、秋季风速多小于2米/秒。

水文

南洛河潼关县以下黄河上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华山南麓南田县灞源镇木岔沟芋园泉和洛南县西北部的洛源乡黑章村龙潭泉,两流汇合东流,到洛宁县卢氏县两县交界处的故县水库洛阳市境,经西工区南侧、洛宁县、宜阳县、洛阳市区,纳涧河后流入偃师,纳伊河后改称伊洛河,东行经黑石关出境入巩义市,最后在巩义神堤汇入黄河。

涧河:洛河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三门峡市陕县观音堂北马头山,向东流经渑池、义马市至吴庄入洛阳市境,再东流经铁门镇、新安县城、磁涧镇到西工区瞿家屯入南洛河。枯期时有断流。入城区后,主要接纳西工区、涧西区的雨水和污水,河床为亚粘土组成,呈“U”型发育。金水河为涧河支流,发源于新安县县云梦山东麓,流经新安、孟津和红山乡党湾村,注入涧河。

中原地区渠:始建于1959年。起源于瞿家屯涧河口,筑有进水坝,引涧河和洛河水,蜿蜒流经西工区南部和东部,经老城区、河区、洛龙区,在偃师区境内流入洛河。全长60千米。

西工区中部和南部,由于位处河谷与平原,地下水较为丰富,补给便利;西部和北部的红山乡及邙岭路街道办事处,位处丘陵边沿,地形凸出,地下水较为贫乏。在正常情况下,地下水动态年内变化大体是:1月~6月,由于冬春干旱少雨,加之灌溉用水量大,地下水位明显下降;汛期7月~9月,是全年降水量最集中的月份,在这期间,由于受降水量补给,农作物需水量主要靠降雨,农灌用水减少,地下水位明显处于上升趋势;10月~12月,随着降水量逐渐减少,地下水位又处于缓慢下降状态。

西工区天然水质较好,适宜作多种用途的水源。浅层地下水主要为重碳性低矿化度淡水,一般无色无味,PH值在6.5~8.5之间,各项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一般可直接作饮用水源。

土壤

西工区南部位处于南洛河北侧,土壤沉降堆积而成,由黄色沙质黏士组成,多为褐土,也有少量潮土;在褐土中,生石灰性褐土比重最大,红黏土比重次之。西北部的红山乡和邙岭路街道办事处,与邙山为骨架的黄土丘陵相连,其土壤组成物质,下部为中更新世深色黄土,上部为晚更新世浅色黄土,由于侵蚀较为强烈,浅色黄土被削移,丘冈顶部中更新世深色黄土广泛出露分布。除黄土外,黑坊土、白面土少量分布。耕层有机质、氨和速效磷含量低,不利作物生长。

自然灾害

1、早灾

1986年~2000年,西工区内降水量偏少,加之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年际变化又大,致使旱灾较为频繁。大范围的春旱发生几率约两年一遇,1986年出现的春旱是较重的一次。夏季由于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夏旱出现几率较大,约十年八遇,多于春旱。

2、雨涝

暴雨是造成雨涝的主要原因。连续多雨使洼地积水,甚至河堤决口,农田浸淹或被冲毁。雨涝的地区分布特点,是市区多于山区。

3、冰雹

冰雹出现的范围较小,时间也比较短促,但来势猛,强度大,往往会给局部地区工农业以至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较大损失。降霉多集中在每年4月~6月,这时冷暖空气在境内上空交织,提供了形成云的条件。冰的持续时间很短,大部分少于5分钟,30分钟的仅占5%。

4、霜冻和冻害

霜冻是作物在生长季节里因气温降到0℃以下而受害的一种气象文害。区内每年平均无霜冻期为205天~209天。

洛阳市地处邢台市——河间地震带与许昌市——淮南市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历史上曾发生7次里氏5级~6级地震,地震强度和频度居河南省上等。由于受邻省强震波影响,洛阳地震小震多、震源浅、烈度高。

洛阳地震地质具有重力场、磁场地壳厚度三个特征。洛阳地壳厚度总体表现为西厚东薄、南厚北薄,深度变化较大。最厚处厚度约为45千米,最薄处伊洛河河谷平原中部约为26千米。西工区位于洛阳盆地的西部。其中洛阳、济源市间厚度变异较大,历史上强震多发生于厚度变异带。

1976年唐山市大地震后,各级党政领导更加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地震工作部门还进行了防震减灾的基础性研究,制定了相应的预防规划。

1、烈度区划

1987年省地震局编制的《河南省地震烈度区划图》,划定洛阳市市除栾川县外,包括西工区在内的地区为N度;1990年国家地震局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编制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及使用规定》,划定西工区为≥N度区。

2、地震小区划

市地震局于1989年编写《洛阳市地震影响小区划》,对地震活动性、地震地质环境、潜在震源区的划分,进行计算并分析城市区地震危害性。把地震效应相同或相似的场址划为一个小区,并划分出对抗震有利或不利的地段。如经过西工区的中州渠、润河沿岸,呈带状分布,均属坡高小于30米的中高边坡或低边坡。用圆弧法进行边坡稳定性初步评估,均属不稳定边坡。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6年末,西工区耕地面积1009公顷,较上年减少10.62公顷。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061公顷。

植物资源

西工区内植物主要是暖温带植物,分为6类:粮油类、蔬菜类、瓜果类、花卉类、乔木类、野草类。

粮油类:小麦、大麦、玉米、谷子、高粱、芝麻、大豆、黑豆粉赤豆、绿豆、向日葵、油菜、花生、红薯。

蔬菜类:葱、蒜、白萝卜胡萝卜结球白菜、洋葱、茄子、西红柿、包芯菜、青菜、芹菜、菠菜、丝瓜、辣椒、豆角昆仑紫瓜、南瓜、冬瓜、马铃薯、芜、蕹菜、荆芥、芥菜黄金根油麦菜、生菜、老鸦谷、莴笋、蘑菇。

瓜果类:西瓜、香瓜苹果、梨、杏、桃、车厘子、枣、葡萄、石榴、无花果、柿子、草莓、野酸枣。

花卉类:牡丹、芍药、月季、大花紫薇迎春花吊兰、滴水观音、凤仙花夜香木、橡皮树、兰花、仙人掌科、夹树桃、龟背竹朱槿茉莉花、玫瑰、脂梅、丁香。

乔木类:泡桐、法国桐、杨属柏树、柳树、榆树、槐树、臭椿桑树、皂角树、雪松、马尾松水杉苦楝木构树

野草类:莎草科狗尾草茅根谷菜、野菊花、黄花蒿马齿苋、蒲公英、蟋蜂草、荠菜、艾蒿、臭蒿、漠、水芹、水菠菜、水红花、防风、黄姜。

动物资源

西工区内动物资源主要有哺乳类动物、鸟纲爬行纲两栖纲昆虫纲动物和鱼类动物等6个类别。

哺乳类动物主要有小家鼠耗子、蝙蝠、草兔黄鼬等。

鸟类动物主要有喜鹊灰喜鹊、麻雀、猫头鹰啄木鸟科大杜鹃、燕子、乌鸦、八歌、画眉、斑鸠、环颈雉野鸭、鸳鸯等。

爬行类动物主要有地鳖、乌龟、鲨、无铅山壁虎、蜥蝎、蛇类等。

两栖类动物主要有隆肛蛙、青蛙、黑斑侧褶蛙蟾蜍等。

昆虫类动物主要有差翅亚目蝶类蛾类天牛、蝗虫、蚂蚁、蟋蟀科瓢虫、蝉、士蜂螳螂等。

鱼类动物主要有草鱼、鲤鱼、链鱼、鲫鱼、蓝刀鱼鱼、泥鳅、黄鳍等。

行政区划

区划详情

截至2019年10月,西工区下辖9个街道:王城路街道、金谷园街道、西工街道、邙岭路街道、唐宫路街道、汉屯路街道、凯旋东路街道、洛北街道、红山街道。西工区人民政府驻王城路街道行署路3号。

人口民族

人口

2012年,西工区总户数10.65万户,总人口33.3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6.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50.4%;女性人口16.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49.6%。2012年出生3325人,人口出生率6.21‰;死亡1710人,死亡率2.46‰;自然增长1615人,自然增长率3.75‰。截至2017年末,西工区常住总人口为36.21万人,较上年增加0.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1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94.42%,比上年末提高0.58%。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2.17‰,死亡率5.3‰,人口自然增长率6.87‰。2017年末,西工区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总计177901人,其中第一产业273人,第二产业64069人,第三产业113559人。

2021年5月19日,洛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西工区人口数为369165人。

民族

西工区民族以汉族为主,主要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蒙古族

经济

综述

2017年,西工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3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2888万元,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57.28亿元,同比增长7.8%;第三产业76.33亿元,同比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第二产业2.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2:42.8:57.0,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3.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5%。

2017年,西工区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74亿元,同比增长9.7%。全区税收收入完成9.18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1.8%,同比下降6.0%。其中,增值税3.49亿元,同比下降4.8%;营业税153万元,同比下降94.0%;企业所得税1.31亿元,同比增长47.6%;个人所得税5230万元,同比增长12.3%;房产税1亿元,同比增长6.5%。

2017年,西工区财政支出合计26.28亿元,较上年增长16.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37亿元,同比增长9.4%;基金支出5.9亿元,同比增长50.4%。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八项支出合计19.53亿元,同比增长22.9%。

2017年,西工区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27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40个,竣工项目267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7.61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第二产业投资50.40亿元,同比增长21.5%;第三产业投资167.21亿元,同比增长12.5%,占全区投资的比重达到76.8%。

2017年,西工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38元,较上年增加3019元,同比增长9.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83元,同比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1元,同比增长9.5%。

2020年,西工区全口径生产总值(GDP)483257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04万元,同比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1605258万元,同比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3224613万元,同比增长1.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1:33.2:66.7。 

2020年,西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01457万元。

2021年,西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90551万元。

人民生活

2020年,西工区法人单位数9081个,从业人员160560人。其中,第一产业法人单位38个,从业人员270人;第二产业法人单位1268个,从业人员47050人;第三产业法人单位7775个,从业人员113240人。

2020年,西工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633元,较上年增加1790元,同比增长4.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304元,同比增长2.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40元,同比增长5.8%。全年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359元,同比增长6.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481元,同比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537元,同比增长5.7%。 

财政

2020年,西工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5042万元,同比增长7.6%。全区税收收入完成108834万元,同比增长0.1%,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55.8%,较上年下降4.2个百分点。税收收入中,增值税33512万元,同比下降9%;企业所得税7298万元,同比下降39.4%;个人所得税4674万元,同比下降6.8%;房产税8967万元,同比下降8.5%。

2020年,西工区财政支出合计359912万元,较上年增长35.3%。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6826万元,同比增长14.3%;基金支出123086万元,同比增长106.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八项支出合计212105万元,同比增长9.6%。

固定投资投资

2020年,西工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同)同比增长7.3%。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增长79.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8%,第三产业投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92.4%。全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06218万元,同比增长31.6%。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99713万元,同比下降47.3%。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4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3个,竣工项目25个。总施工面积95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其中:房地产施工面积95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8%。

第一产业

2017年,西工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美丽乡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依托,创新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农业复合的产业模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农业经济保持稳步发展。据初步核算,全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3152万元,同比增长3.6%。

2017年,西工区耕地面积1009公顷,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为975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43公顷,总产量2007吨;其中夏收粮食播种面积424公顷,总产量1442吨;秋收粮食播种面积419公顷,总产量565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4公顷,总产量为73吨。蔬菜类播种面积91公顷,总产量为1975吨。瓜果类播种面积7公顷,总产量为78吨。年末果园面积201公顷,水果总产量为2246吨。全区主要农产品播种面积和产量如下:

2017年,西工区除牛奶产量略有下滑外,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和畜禽存栏数量均较上年较大提高。

2020年,西工区农业增加值2923万元,同比增长0.5%。

2020年,西工区耕地面积721.6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为975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35公顷,总产量2923吨。其中夏收粮食播种面积378公顷,总产量1719吨;秋收粮食播种面积257公顷,总产量1204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2公顷,总产量为110吨。蔬菜类播种面积52公顷,总产量为1308吨。瓜果类播种面积7公顷,总产量为146吨。年末果园面积81公顷,水果总产量为629吨。

2020年,西工区猪牛羊禽肉总产量41吨,下降6.8%。牛奶产量15吨,下降84.4%。禽蛋产量346吨,增长8.5%。年末大牲畜存栏37头,下降75.7%;羊存栏188头,下降45.8%;家禽存栏24180只,增长40.2%。

第二产业

2017年,西工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3.56亿元,同比增长9.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3.22亿元,同比增长20.4%;重工业增加值40.34亿元,同比增长8.7%。从所有制性质看,公有制企业增加值12.70亿元,同比增长3.6%;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30.86亿元,同比增长1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9.92亿元,同比增长9.8%;实现利润总额3.17亿元,同比下降9.3%;实现利税总额6.52亿元,同比下降9.4%。全年全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2017年,西工区累计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52亿元,同比增长2.2%。房屋施工面积62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4%;房屋竣工面积157.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9%。

工业

2020年,西工区工业增加值874957万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0%。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重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从所有制性质看,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4%,实现利润总额20940万元,利税总额34328万元。 

建筑业

2020年,西工区累计建筑业增加值730302万元,同比增长13.8%。房屋施工面积290.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4.1%。房屋竣工面积12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6.1%。

第三产业

2017年,西工区第三产业投资167.21亿元,同比增长12.5%,占全区投资的比重达到76.8%。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6.26亿元,同比增长3.4%。总施工面积111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5%。其中:房地产施工面积1091.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3%。

2017年,西工区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40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批发零售业318.61亿元,同比增长11.5%;住宿餐饮业30.79亿元,同比增长14.3%。全年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1.31亿元,同比增长15.0%,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60.5%;其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达到8.98亿元,同比增长39.0%。

2020年,西工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0747万元,同比下降3.6%。其中,批发零售业2685575万元,同比下降4.1%;住宿餐饮业215172万元,同比增长3.1%。限额以上贸易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18925万元,同比增长1.8%,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45.5%;其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88010万元,同比增长12.9%。

2017年,西工区实际吸收外资22748万美元,同比增长4.8%;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49.4亿元,同比增长18.5%。全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13.96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出口12.9亿元,同比增长8.3%;进口1.06亿元,同比增长13.1%。

2020年,西工区实际引进外资28251万美元,超年度目标1.16个百分点,同比增长9.5%。引进省外境内资金509377万元,超年度目标1.10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6%。引进省内资金256600万元。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0个,概算总投资198亿元。其中十亿元以上项目5个,开工项目24个,签约项目开工率80%。外贸企业进出口累计193547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9%。

交通运输

2020年,西工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91493万元,同比下降5.3%,总量占全区GDP的比重为3.96%。其中,铁路运输业58509万元,同比下降14.4%。道路运输业85862万元,同比增长1.0%。邮政业42518万元,同比下降1.8%。

文化

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指起源于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河洛文化以洛阳市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市,东至荥阳市开封市,南至汝颖,北跨黄河晋西南济源市一带。

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河洛地区指的黄河中游潼关县至郑州段的南岸,南洛河伊河嵩山周围地区,包括水上游登封市等地,大致包括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地区,概言之就是河南省的西部地区。河洛地区南为外方山、伏牛山山脉,北为黄河,西为秦岭与渭河平原,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

文化遗产

2017年,西工区有审核认定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5项,市级传承人7人,区级传承人33人,组织非遗传承人20余人次参加各级培训4次。

交通

综述

济洛高速南北贯穿,310国道(连天线)、小浪底专用线过境,洛阳站和洛阳长途汽车站位于境内东部。

公路

2014年,西工区辖区管道路46条。有行署路、防洪渠北路、西工小街、永红巷、春风街、盐业路、春晴东路、春晴西路、影院街、丹城路、支建东街、八一路、涧东路、经三路、道北三路、丽春东路、芳林南路、上阳路、丽春东路等道路。

铁路

洛阳站,原名为河南府车站,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一等站,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内普速铁路第二大客运站,年客运规模仅次于郑州站

洛阳站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阳站进行了改扩建。1992年4月,洛阳站开通使用新站房,截至2018年12月,洛阳站建筑面积为2.1万平方米。洛阳站站台规模为4台8线。

公共交通

西工内公交站点设施由公交公司二分公司管理。2000年,公交二分公司拥有从洛阳站始发的线路11条,另外途经本区的线路达17条。

洛阳市站始发公交线路:2路、3路、5路、6路、11路、40路、41路、42路、46路、48路、50路;

途径西工区公交线路:1路、4路、7路、8路、9路、10路、12路、17路、49路、51路、54路、55路、57路、59路、101路、102路、103路。

社会

科技

2012年,西工区共投入科技研发资金1100万元。根据省、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制订的重点支持领域,先后从国家、省、市积极争取科技项目17项,争取市级以上资金313万元。西工区全区专利申请数613件,其中发明专利218件。积极培养农村科技“星火人才”,培训人员1500余人次,安置就业620人。社区、乡村全部完善了科普厨窗。

2017年,西工区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培育河南省创新企业2家;培育河南省科技小巨人企业1家;市级以上研发中心18家,其中企业研发中心11家、工程技术中心2家;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备案62家。

截至2020年,西工区共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8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0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全年签订技术合同131份,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93亿元。2020年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0个,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2家。

教育

截止2012年末,西工区共有幼儿园42所,在园幼儿9628人,教职工1184人;小学38所,在校学生28695人,教职工1398人;普通中学15所,在校学生22621人,教职工1715人;中等职业学校12所,在校学生6356人,教职工493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185人,教职工7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毕业班学生毕业率均达100%。

截至2017年末,西工区共有幼儿园52所,教学班432个,在园幼儿11940人,教职工1500人,其中专任教师1007人。中小学28所,教学班1137个,在校学生25068人,教职工1040人,专任教师998人;其中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学班2个,在校学生30人,教职工14人,其中专任教师5人。

截至2020年,西工区共有公办中小学校30所,在编教师1285人,在校学生24810人。其中,初中6所,专任教师372人,在校生4190人;小学23所,专任教师913人,在校生20518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师14名,学生46人。民办学校4所,教师197人,在校生3976人。备案注册幼儿园55所,在职教师1116人,在园幼儿13548人。

文化事业

2012年,西工区组织传统的名俗文化活动之外,还举办辖区“专场演出”活动、电影晚会、展览等各类型的广场文化活动70余场次,专场演出达15场。为丰富河南省第30届洛阳市牡丹花会期间的群众文化活动,西工区拨专款经费10万元购置文化活动专用设备,西工区组织1000余人进行“千人”牡丹舞排练和表演活动,编排组织节目“千姿牡丹舞”。西工区组织牡丹服饰模特队5支,参加洛阳市首届牡丹服饰创意模特大赛,摘取了唯一的《金牡丹奖》牡丹桂冠。在周王城广场举办了2012年河洛文化旅游节世界风情巡游广场西工专场文化活动。西工区红山乡、洛北乡28个行政村共放映免费数字电影336场。

截至2017年,西工区有区文化馆1个,街道文化服务中心9个,市级及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8处,公共图书馆1个,农家书屋5个,城市书房1个。成立了区书画院,累计培训书画爱好者300余人次,展出作品300余幅。建成了区非遗展示馆,并向社会免费开放。积极规范开展文物保护与管理,投资1.5万元修缮了元子攸静陵国宝级文物点1处。指导培训群众性表演团体60余支,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20余次,登记注册文化志愿者360余人。全年组织公益性文化演出60余场;组织“舞台艺术送农民”演出4场;组织农村数字电影放映492场;组织开展文化惠民下基层演出58场。成功举办第35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河洛欢歌·广场文化狂欢月”西工会场、2017年河洛文化旅游节“河洛舞动丝路情”中外民间文艺巡演西工专场、“高雅艺术进基层”惠民活动专场音乐会等惠民演出活动。利用区图书馆流动服务车,为辖区居民送书上门服务120余次,组织各类全民阅读宣传活动10次。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品牌活动120余场,参与读者达到5000余人次。组织开展“重温党代会光辉历程,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主题书展活动,参观人数达1200余人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网络、报纸等媒体,开展微朗诵征集、征文比赛、大咖微课堂等活动20余次。

截至2020年,西工区共有区文化馆1个,街道文化服务中心9个,市级及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8处,公共图书馆1个,城市书房17个。区图书馆年新增图书9833册,人均新增图书藏量0.026册,书刊文献外借21.4万册次,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0.8次以上,人均到馆次数1.8次。开展公益性培训、讲座37次,参训人员1291人;开展各类展览5次,惠及群众万余人。街道、村(社区)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共计884场次,惠及民众8万人次。各城市书房开展各类读者活动770场次,参与群众8万余人次。开展公益电影放映582场次。

卫生医疗

截止2012年末,西工区全辖区共有卫生机构167家,其中:医院19家,乡卫生院2家,急救中心1家,中心血站1家,妇幼卫生机构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5家,个体卫生所35家,厂矿卫生室45家,农村卫生室26家。共有区属卫生技术人员5559人,其中:执业医师1887人,执业助理医师191人,注册护士2679人。

截至2017年,西工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99家,二级以上医院10家,社会办医及一级医院15家,厂矿卫生室25家,个体诊所79家;乡卫生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共58家。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98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793人,注册护士2391人,药师(士)240人,技师(士)269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291人。年末全区实有床位4421张。

截至2020年,西工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19家,其中二级以上医院8家,一级医院11家,厂矿卫生室20家,门诊部、个体诊所111家;乡卫生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共57家。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70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559人,注册护士3177人,药师(士)300人,技师(士)358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315人。实有床位4864张。

体育

2012年,西工区全年为社区配备安装健身路径器材22套。依托各社区、体育协会组织承办了国家体育总局新推广的第九套广播操比赛,此次比赛共有14个代表队参赛,运动员130余名。2012年5月对辖区体育社会指导员进行培训,三百余人参加了培训,其中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的有国家级17人、一级59人、二级83人、三级154人。

截至2017年,西工区共有各类公共体育设施180处。其中乡镇体育健身工程2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2处,多功能运动场1个,社区体育健身路径145处。2017年全区新增配备安装社区健身路径器材18套。全区现有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3所;各类体育俱乐部23家、协会6家;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733人,形成了组织完善、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2017年,西工区组队参加洛阳市第十三届运动会暨洛阳市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取得金牌45枚,银牌26枚,铜牌16枚,获得城市区团体总分第三、县区团体总分第八名、体育道德风尚奖等。组织召开了西工区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185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13大项、29个小项的比赛,6个代表团、300余名运动员受到表彰。2017年,依托社区、体育协会等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项目活动27次,参赛群众5500余人次。

截至2020年,西工区共有各类体育场地336处,场地面积823880平方米,人均2.19平方米,超出省、市人均面积。全年开展体育健身器材巡检2次,安装健身器材22处,完成1个11人制足球场和一处(个)笼式5人制足球场建设。社会体育组织共8个,本年新增社会体育组织2个。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00余名,2020年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提高培训班3期,累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70名;举办新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1次,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110名。组织青少年比赛4次,群众体育活动或比赛45次。

社会保障

2017年,西工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0265人,征收企业养老保险25542.61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413人,征收生育保险485.25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150人,征收失业保险974.82万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196人,征收工伤保险435.52万元;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9637人,征收城镇职工医疗保险10929.69万元。全区城乡居民医保工作进展顺利,2017年全区登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4245人;新农合参保17994人。

2020年,西工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48985人,享受待遇人数4625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5788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21236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7311人,累计支出977万元。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7425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33985人,享受待遇人数788人,累计支出1934万元。

旅游

周公营造洛邑雕塑

周公营造洛邑雕塑位于洛阳市中心的周王城广场,是洛阳西工区最大的公共广场,广场分为两部分,洛阳最繁华的道路中州路横贯其中,中原地区路以北广场较小,主要的建筑为“天子驾六”雕塑和“天子驾六”车马坑(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详细介绍),其他为市民休闲草地和园林道路。广场分北入口区、历史长河区、洛邑王城区、南入口区、林阴休息区5个部分,广场中央的圆形水系及广场上设立了迷人的灯光音乐喷泉。

楚王车马阵博物馆

博物馆是依托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天子驾六”大型车马陪葬坑,原地原址修建的遗址型博物馆。车马坑规模大,车子类型多,摆放整齐,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驾六”遗存。整个博物馆分为两个展看完第一展区,向西穿过一段走道,便进入了第二展区,东周时期大型车马坑展区。这里展示的是2002-2003年,考古工作者发掘清理的17座车马坑(马坑)中的2座。其中北边一座,规模系国内少见,其车马呈纵向两列的排放。

应天门遗址

应天门遗址位于中州中路与定鼎路交叉口以南,由门楼、朵楼、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连为一体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阙遗址。应天门是洛阳紫微城正南门,隋唐洛阳城“七天建筑”中的“天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其取名寓意对应天上的“天门”星座。应天门是当时朝廷举行重大国事庆典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隋唐洛阳城应天门双向三出阙,两侧共六阙,城楼上有两重观,是古代宫城正门最高礼制。

王城公园

洛阳王城公园坐落在洛阳市中州路北侧,洛阳博物馆西的东周王城遗址上。地跨涧河两岸,中间仿玉拱桥相连,占地1080亩,王城公园大门楼为仿古建筑,红墙碧瓦,古朴凝重。迎门石壁前设一王权重器巨鼎,是洛阳市金村出土周鼎复制模型。园内东中部为牡丹亭,牡丹园、人工湖、滑冰场、动物园和儿童游乐场,及大片草坪、假山、树木;园内西部有竹林曲径、“河图洛书碑”、韶乐台、翠环廊、纪成亭、德胜门、纪胜柱碑群、天成阙、风湖、靓思斋茶室等。北部有大片牡丹园及熊猫馆、狮虎山、鸟纲馆等。

西工兵营

西工兵营位于洛阳市中州中路与解放路交叉口东,由袁世凯兴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整个建筑为中西混合式近代建筑的典范,对于研究洛阳的近代建筑有重要意义。同时,洛阳西工兵营见证了洛阳从民国三年(1914年)至解放这一时期风云变幻的近代历史,在洛阳近代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2013年,洛阳西工兵营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工兵营初建时占地4000亩,建营房5000间,整个工程耗费上等白银170万两。民国五年(1916年)建成后,西工兵营成为各地军阀互相争夺的焦点。民国九年(1920年)9月,直系军阀吴佩孚进驻这里后兵营的规模扩大至占地1万余亩,房屋增加至1万余间。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迁至洛阳,国民党中央党部驻扎于兵营;七七事变后,兵营成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

九洲池遗址

九洲池遗址是隋唐时期洛阳城重要的皇家园林,九洲池正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宫西北部高地上,池内的水向宫城辐射,构成了水网密布、殿台楼阁点缀其间的宫苑园林胜景。九洲池作为隋唐时期洛阳皇宫中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帝后妃嫔每日休闲之处,也是宫内风景最美之处。

隋唐洛阳城"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南洛河贯其中",伊河掠城东南而北流,故隋唐洛阳城周围有洛水、伊河、涧水、瀍水等四条大的自然河流。洛水由城西上阳宫之南入城,并沿皇城南向东横贯全城;涧水即谷水,从城西北角流入城内,主要流经宫城、上阳宫、西苑,最后汇入洛水。隋唐洛阳城将谷水引进宫城,并依水建造了众多池沼,其中最大的池沼即是位于宫城西北隅隋朝兴修的九洲池

周公营造洛邑雕塑

周公营造洛邑雕塑位于洛阳市中心的周王城广场

周王城广场

周王城广场,是洛阳西工区最大的公共广场,广场分为两部分,洛阳中州路横贯其中,中州路以北广场较小,主要的建筑为“天子驾六”雕塑和“天子驾六”车马坑,其他为市民休闲草地和园林道路。广场分北入口区、历史长河区、洛邑王城区、南入口区、林阴休息区5个部分,广场中央的圆形水系及广场上设立了灯光音乐喷泉。

上阳宫

上阳宫是始建于李治时期的大型离宫。唐高宗在位时期,长期居住洛阳,为了便于朝政,上元二年,高宗下诏在毗连宫城西南、临洛水、禁苑(隋朝的西苑)之东,修建大型宫苑——上阳宫。

上阳宫一共有六大组团,依据地形地势分布,自然环境优越。六大组团分别为:观风殿、化成院、麟趾院、芬芳殿、本院及西上阳宫组团。

武则天开始处理朝政的“二圣”时期,唐朝的中心开始移步,转移到上阳宫,上阳宫历经高宗、武皇、李显李旦李隆基、德宗、经久不衰,深得帝王欢心。安史之乱时,上阳宫被严重破坏。此后上阳宫逐渐荒废,李适时废弃。

上阳宫文化园是在原上阳宫遗址之上修建的大型复古园林建筑,复原了原上阳宫观风殿、甘露殿、客省院、洞元堂四组建筑。位于洛浦公园彩虹桥东、滨河北路与上阳路交会处,占地5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

樱桃沟风景区

樱桃沟风景区位于红山乡西北部,西临新安,北接孟津,距市区仅8千米。景区内南、北、西三道沟自然形成,曲折绵延10余千米。南沟内小桥流水;北沟内环境幽静;西沟内曲径通幽,樱桃泉、虎饮潭、集香亭、绕碧廊等景观自然散布。沿小道攀缘登上海拔390米高的虎头山,面向西北,俯首可饱览简阳樱桃沟盛景,举目可欣赏田园风光;眺望东南,可俯瞰市区全貌。中国樱桃沟村有着千余年的樱桃种植历史,放眼而望,满沟翠绿,连天碧日,故名“樱桃沟”。

获得荣誉

2013年,西工区在河南省116个特色商业区绝对量指数综合指数排序中西工区特色商业区排名第一。

2013年,西工区荣获洛阳市信息产业发展先进区。

2013年,西工区被市政府授予2013年度“洛阳市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市、区)”称号,这是西工区连续第十次获得此殊荣。

2017年度全省综治和平安建设优秀县(市、区)。

2020年1月,入选2020中国礼仪百佳县市。

2024年11月19日,西工区入选“2024中国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区”,排名第60位。

参考资料

2023年西工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西工区人民政府.2024-09-03

河南洛阳市西工区人口情况.中国小康网.2024-09-03

行政区划.国家统计局.2021-06-01

权威发布:洛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为7056699人.今日头条.2021-05-20

(洛阳市)2021年西工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红黑统计公报库.2022-09-28

洛阳火车站将改造 记者揭秘其百年历史背后的往事.洛阳网.2021-06-01

2020中国礼仪百佳县市.小康杂志社.2021-06-01

《中国县域发展监测报告2024》在京发布.央广网.202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