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藏文名:ཁ་བ་དཀར་པོ།),是著名的雪山山群,位于中国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澜沧江与怒江之间一段北南走向的连续山脉,属于喜马拉雅山脉东坡的横断山脉,占地面积为4430.55平方千米。梅里雪山有十三座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俗称“太子十三峰”,其中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为云南第一高峰,是至今仍未被世人征服的山峰,也是唯一一座因文化保护而禁止攀登的高峰。
梅里雪山属高原性寒温带山地季风气候,受西风和印度季风的交替控制,气候差异显著;同时受到低纬度和垂直高差的影响,其垂直气候带十分明显,形成了干热河谷、森林、高山草甸、冰川、永久性积雪等多种自然景观。地质方面,梅里雪山处于古地槽三江印支褶皱系弧形转弯受急剧挤压而变窄的部位,总体属于复式向斜构造,同时由于断裂纵横,节理裂隙发育,造成了区内地堑、峡谷发育,雪线上发育了冰川地貌。此外,梅里雪山共有明永,斯农,纽巴和浓松四条大冰川,属世界稀有的低纬、低温(零下5度)、低海拔(2700米)的现代冰川,其中最长最大的冰川,是明永冰川。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也使得梅里雪山的生物多样性丰富,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南方红豆杉等,以及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等。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欧美的传教士和探险家陆续进入梅里雪山地区沧江谷地,进行传经布道、探险等活动。1989年,中日联合登山队首次对卡瓦格博峰进行了试探性的攀登。1991年1月3日,卡瓦格博峰突发特大雪崩,中日联合登山队的17位登山运动员遇难。2000年,国家明确禁止攀登梅里雪山,自此这座雪山成了全世界唯一一座海拔7千米以下却至今无人登顶的雪山。
居住在梅里雪山地区的大多数为藏族人民,而梅里雪山作为藏区的神山之一,每年也会有许多来自于四川省、甘肃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等地的藏族同胞到梅里雪山转经朝拜,形成独特的藏传佛教小范围内的文化区。2008年,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景区正式开始建设。2009年10月,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开发经营有限公司成立,负责景区的开发与经营。2009年7月份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成立,同年10份正式开园和接收梅里雪山景区。2023年6月,梅里雪山景区对飞来寺景点、金沙江大湾景点实行免费开放。
命名
梅里雪山(藏文名:ཁ་བ་དཀར་པོ།),是著名的雪山山群,主峰为卡瓦格博峰。“梅里”一词为德钦藏语“mainri”的汉译,意为药山,原指今佛山乡境内从鲁瓦到溜筒江之间的一段山脉,其主峰卡瓦博格之名,是藏语khabadkarpo的汉语音译,意为“白色雪山”,藏语又称“念青卡瓦格博”(Knasqen khabadkarpo)和“绒赞卡瓦格博”(Rong vtsan khabadkarpo),表明这座雪山是一座神山。但也有人将卡瓦格博峰也称为梅里雪山,而这种将梅里雪山和卡瓦格博的名字混用的情况并不少见。
20世纪50年代以前,卡瓦格博峰的名称并没有发生误解,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时,在原来那座梅里雪山的山脚下,有一村庄叫梅里水(mainrixoi),意为“药山下”,经梅里水翻越梅里雪山的说拉垭口,便可进入西藏的左贡县。同一时期,人民解放军从原来的梅里雪山进藏,在地图上标出了梅里雪山垭口。1957年,云南省交通厅所属的测绘学大队在制作地图时,将德钦县境内澜沧江西岸的怒山均标为了“梅里雪山”,甚至把海拔6740米的主峰卡瓦博格也标为了“梅里雪山”,于是这种用法便相沿至今。
1958年,中日联合登山队使用了1957年沿用下来的地图,将卡瓦格博峰称为“梅里雪山”。日方参与这一活动的学士山岳会(AACK)更是将联合登山队定名为“日中友好梅里雪山峰合同学术登山队”,但其所称的梅里雪山实际上是海拔6740米的主峰卡瓦格博,并把其南面的神女峰“缅茨姆”称作“太子雪山”。由于这场登山活动影响巨大,外界多已认同了这种错的说法。1999年德钦县旅游局做的《梅里雪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就使用了这个名称。
位置境域
梅里雪山地处青藏高原和横断山的过渡地区,是澜沧江与怒江之间一段北南走向连续山脉,属于喜马拉雅山脉东坡的横断山脉。梅里雪山山脉大致范围介于北纬28.0°~29.2°,东经98.0°~98.9°之间。该山脉北部与西藏阿冬格尼山相接,南部与碧罗雪山相连,东部为白马雪山高山杜鹃林,西侧与木空雪山隔怒江相望,部分脊线还是滇藏两省的省界。梅里雪山也处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区”的核心地带,大致包括了云南省德钦县、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左贡县的部分区域。距离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城东北约10千米处,距离昆明市849千米,总面积达4430.55平方千米。
历史变迁
梅里雪山属于横断山脉。横断山脉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造山作用和特提斯构造域与环太平洋构造域联合作用形成的一个非常独特的地质—地理单元。大约从4亿年前开始,这一片地壳开始破裂,继而扩大形成深海槽或串珠状深水洋盆地,水深达数千米。如今的横断山区当时在海水覆盖之下。3亿年前冈瓦纳大陆破裂,破裂的地体向北漂移并推挤横断山区。
三叠纪时期
三叠纪时,由于特提斯海不断向东扩张,导致横断山区及其长期以古陆形式隆起的康滇古陆大部地区也重新被古地中海所浸没,海域向东与四川海盆相通。到了三叠纪晚期,西部地槽区逐渐回返褶皱隆起,海水逐步向西推至怒江带,横断山区全部脱海成陆。
三叠纪末期时,由于新特提斯洋的扩张增强,迫使从冈瓦纳分裂出来的中缅泰马地块向扬子板块碰撞,澜沧江洋全面闭合形成一条古板块缝合带。这次的碰撞使得古特提斯海域的各个洋盆相继闭合,相邻不同规模大小的板块、微板块也随之相继会聚碰撞,最终形成了规模宏大、范围广泛并由多条山脉、山链拼接组合而成的一个巨型复合造山带——古特提斯造山带。这条山带初步奠定了横断山脉巨型复合造山带的基础,同时也成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梅里雪山也初具雏形。
三叠纪末至侏罗纪早期
三叠纪末至侏罗纪早期发生了强烈的印支造山运动,一方面导致特提斯海海洋板块向北东漂移和俯冲,另一方面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使扬子板块向西北移动,而华北大陆板块又向南抗峙,导致横断山北段强烈褶皱隆起成陆,主构造线呈南北走向。侏罗纪末期,燕山运动导致青藏海洋板块沿班公湖—怒江深断裂带向东北方向强烈俯冲,使横断山区再度遭受到强烈的挤压褶皱和抬升,最终使整个横断山区全部隆起,结束了海侵活动。
白垩纪末到第三纪渐新世中期
白垩纪末到第三纪渐新世中期产生了喜马拉雅山脉造山运动,对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的地质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的构造运动使印度板块沿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向北碰撞,最终于欧亚板块形成一体。在整个第三纪时期,横断山区多大部分的地区处于强烈的剥蚀夷平作用中。
第四纪早更新世
第四纪早更新世早期发生的喜马拉雅运动使青藏高原开始强烈抬升,喜马拉雅山居于高原之上。进入第四纪之后有三次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同时也出现了三次气候变冷的冰期,在高山区出现了冰川活动。中更新世末到晚更新世早期的强烈新构造运动,使横断山脉迅速隆起,河流沿南北构造断裂带快速强烈下切,统一的横断山夷平面彻底破碎解体,形成高山深谷。
新世中期
新世中期(距今约5000万年前后),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发生强烈的碰撞造山作用,梅里雪山随着横断山与青藏高原一起,受到大规模的挤压碰撞造山作用而强烈压缩隆升,同时横断山又发生了大规模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最终形成南北走向的横断山巨型符合造山带,梅里雪山也随之而生。这一过程一方面造成原有板块间进一步会聚碰撞挤压,山脉强烈褶皱隆升,断裂进一步发育而将地壳切错成为大小不一的块体,以致在德钦县、梅里雪山一带形成一种强烈的透镜体化现象,呈现了一种集束较紧的地质地貌景观。
地理特征
气候
梅里雪山属高原寒温带山地季风气候,受西风和印度季风的交替控制。同时,受青藏高原巨大的海拔及纵向岭谷的“通道—阻隔”效应的影响,区域内生态环境和气候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异质性。梅里雪山是中国气候差异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全年温度较低,立体气候较为突出。受较低纬度和巨大海拔高差的影响,梅里雪山地区气候垂直分带显著,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属于亚高山和高山地带属寒带气候,这个区域也是每年的降水主要集中的地方;海拔2700米以下属北亚热带或南温带气候。不同的气候孕育了干热河谷、森林、高山草甸、冰川、永久性积雪等多种自然景观。
1990~2020年梅里雪山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6.02℃,且地区及年均气温均逐渐上升,夏季和年际升温比较大,全区域夏季升温幅度在0.1~0.15摄氏度之间,冬季增温幅度最大,西北部广大区域升温幅度均在0.3摄氏度以上。区域年均气温线性变化率为0.15摄氏度每十年。梅里雪山地区增温速率海拔特征与青藏高原相近,区域增温存在明显的海拔依赖性。梅里雪山全区和西坡气温增幅在4000米以下的区域无显著变化,各自的增幅分别为0.14摄氏度每十年和0.15摄氏度每十年;在4000~5000米海拔区间内,气温增幅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而在东坡,气温增幅从2000米开始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到海拔5000米时增幅达到最大,5000米以上的海拔效应在全区、西坡和东坡3个区域表现一致(即气温增幅迅速下降,5500米以上不再变化,约为0.10摄氏度每十年)。
根据德钦县气象记录数据,梅里雪山地区降水大多集中在6~8月,1990~2020年间,梅里雪山地区多年平均降水为798.95毫米,且以-41.19毫米每十年的速率呈显著减少趋势,各季节均呈减少趋势,其中春季减少幅度最大,夏季和秋季的降水有略微减少的趋势。梅里雪山地区年降水减少幅度在空间上表现为“南部大北部小”“西坡大东坡小”的特点,降水变率在-80~-20毫米(10年)不等。此外,梅里雪山地区降水具有明显的海拔特征。海拔低于5000米时,全区以及西坡降水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变率分别为-2.63毫米/100米和-2.43毫米/100米;当海拔超过5000米时,降水随海拔的升高有微弱的增加趋势(变率为0.63~0.56毫米/100米)。
据德钦气象站资料,195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梅里雪山年日照时数以-1.1135h/a倾向率呈减少趋势,差异无显著性,最大值为1983年的2390.2小时,最小值为1995年的1539.7小时,两者极差850.5小时,且常年值为1965.4小时。据德钦气象站资料,195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梅里雪山的年平均风速每年减少0.0059m/s。风速最大的时段出现在1984~1993年,较常年值2.4m/s偏大0.8m/s,且最大值出现在1989年,为3.8m/s,而最小时段则出现在2004年~2013年,较常年值偏小0.6m/s,为2002年的1.4m/s,两者极差2.4m/s。
地质
地质构造
梅里雪山虽然总体为复式向斜构造,但山体不同块段和各个山峰所在的位置因组成地层的岩石或构造上的差异,常常表现出不同的形态。梅里雪山处于古地槽三江印支褶皱系弧形转弯受急剧挤压而变窄的部位,其中卡瓦格博峰和缅茨姆峰大致位于复式向斜的核部,由砂泥质岩石组成,岩石中的轴面劈理及小断裂发育形成了密集的条纹—条带状构造,表现出峰顶尖削的金字塔状;卡瓦格博峰南北两翼的十六尊者峰(将军峰)与玛兵扎拉旺堆峰则地处向斜的东翼,主要由向西呈中等倾斜的中—厚层状岩层组成,表现出一种钝角形的封顶形态。梅里雪山南北向褶皱断裂形成的同时,也发育形成了一组近东西向的横断层,该组断裂基本控制了垂直于梅里雪山走向的沟谷的形成。
地层特征
梅里雪山处在曾经是古特提斯主要板块缝合带的澜沧江断裂带上,地质结构复杂,褶皱和断裂随处可见,地层则基本上是3.6~2.5亿年的石炭纪—二叠纪形成的。该地区主要为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有泥盆纪(D)、石炭系(C)、二叠系(P)、三叠系(T)、侏罗系(J)、白恶系(K)及少量的古近系(E)和第四系(Q)地层。据区域地质资料表明,组成梅里雪山的岩石地层以前统称为石炭系莫得群,共分为3个岩性段,下部以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夹粉砂—泥质板岩;中部为板岩、粉砂质板岩与砂岩互层,板岩中有时含孤立的砾石或砂砾岩的不规则“透镜体”,夹少许硅质岩,有的地方夹中酸性火山岩;上部则以板岩为主夹砂岩,向上渐夹大理石化灰岩,有时有基性火山岩,再向上逐渐出现较多的大理岩化灰岩。
在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以东太子庙附近的明永冰川北侧以及雨崩西将军峰一带,研究者发现了原划石炭纪地层中存在砾板岩,岩石轻微变质,原始特征保留尚好。砾石分选磨圆均差,成分复杂,有石英、石英砂岩、硅质岩、灰岩、酸性岩浆岩等,一般大小为1~5厘米,个别可达到8厘米*25厘米。砾石分布极其不均匀,但大多相对集中在一起,表现出一种非正常水动力条件沉积的特点。此套含砾岩系的沉积特征、地层年代以及构造位置均与青藏高原南羌塘高原一带澜沧江缝合带南侧的石炭系—二叠系冈瓦纳相地层可以对比。
岩石特性
在梅里雪山地区缅茨姆峰北侧的五冠峰由变质较深云母石英片岩、花岗片麻岩、混合岩等组成,是该区域中时代较老的中深变质地层,时代可能为中元古代(距今12亿年以上),区域上相当于崇山岩群,侵入其中的花岗石和伟晶岩应为喜马拉雅山脉期的产物,受到断裂作用而出露地表。该类岩石一般呈厚层—块状产出,岩石结构紧密,异常坚硬,抗风化以及侵蚀力强,因此呈块状出现,由于受挤压破碎多见以发育脆性断裂和节理为特点。
太子雪山南端永支村西南的孔雀峰由石炭系—二叠系上部的碳酸根岩组成,构造位置上也刚好处在梅里雪山复式向斜的核部,表现出明显的高山喀斯特峰林地貌景观。梅里雪山还有侏罗纪—白垩纪红色岩层(距今1.3亿至8000万年间),永支村东部的红色峡谷就是由强烈挤压造山作用形成的由紧密褶皱组成的直立岩层。
矿产资源
梅里雪山曾与其东侧昌都—兰坪—普洱市中生代红色盆地一起经历了陆内盆—山演化,山脉曾遭受了强烈的剥蚀夷平,盆地接纳沉积了巨厚的红色陆源碎屑沉积。因此在梅里雪山东侧存在着昌都—思茅成矿带,该成矿带又包含了三个成矿亚带:江达县—维西—绿春印支火山弧成矿亚带,昌都—兰坪—思茅成矿亚带以及杂多县—德钦县—景洪成矿亚带。
江达—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绿春县印支火山弧成矿亚带,东为金沙江板块缝合带,目前在该带已发现了羊拉矽卡岩型铜矿、宗亚斑岩型铜矿点和鲁春火山喷流沉积型铜铅锌矿以及多个金属矿点等一批矿产地。
昌都—兰坪—思茅成矿亚带,位于东侧的江达—维西—绿春火山弧与西侧的杂多—景洪岛弧带之间。出露奥陶系—古新世地层。古新世为陆相红色碎屑岩夹中酸性火山岩、煤线和膏盐。发育喜马拉雅山脉期玉龙—海通斑岩带,在斑岩带中产出玉龙超大型含金银铜矿床及马牧普铜矿床。在该成矿亚带南段云南省境内,已经发现有新山铅锌银矿床、扎村金矿、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弗龙厂、白秧坪多金属矿床等多个金属矿点。
杂多—德钦县—景洪成矿亚带,位于兰坪—普洱市中生代火山弧与澜沦江板块缝合带之间,主要出露石炭纪—二叠纪一套复理石碎屑岩夹中基性岛弧火山岩、碳酸盐岩等,在岛弧火山岩和碰撞弧火山岩中,已经发现有大平掌、三达山、民乐、官方等火山岩型铜矿床。
地形地貌
梅里雪山地处横断山脉的腹地,地形起伏,其北段山体宽厚,地形起伏相对不剧烈,没有终年积雪的山峰和发育完全的冰川,但高山流石滩地貌极为发达;而南段山地狭窄,地形剧烈起伏,形成了极为发育的高山和冰川地貌。其主峰卡瓦格博峰平均海拔为6740米,位于东经98.6°,北纬28.4°,坐落在怒山山脊的主脊线上。梅里雪山的最低海拔则是澜沧江江边茶里通与燕门乡交界处1900米,相对高差达4840米。受山坡垂直地带分异和水分、热量条件的影响,梅里雪山山坡的性质也随着海拔高度和坡向的变化发生变化。此外,受山地地形和冰川运动、融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影响,梅里雪山地区冰蚀地貌和冰硕地貌明显。海拔5000米以上的区域冰川及冰蚀洼地分布较广,冰川粒雪盆常年被积雪覆盖,雪崩和风吹雪广泛。海拔3500~4800米发育有大量的雪蚀洼地,坡度在25°~50范围内,为季节性雪崩的发育创造了极其有利的地形条件。
水文
河流
梅里雪山处于澜沧江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之间,同时也处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地区。
金沙江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流经梅里雪山地区的是金沙江上段,河流流向多沿南北向大断裂带或与褶皱走向相一致,被高山夹峙的河谷一般宽100~200米,狭窄处仅50~100米,其右岸宁静山—云岭诸山以西为澜沧江,澜沧江以西越过高耸的他念他翁山—怒山则是河谷险峻的怒江。金沙江全长为2316千米,总体流向大致为西北-东南,流经了青海、西藏、云南、贵州5省,流域面积约为47.32万平方千米,海拔在175~6571米之间,占长江流域的26.29%。
澜沧江起源于青藏高原中部,其流经梅里地区的河道总体呈近北西—南东方向延伸,局部呈近东西向延伸。德钦县境内的流域两岸山顶高程多在5000米以上,局部地段可达6000米。区内澜沧江河谷形态多为“V”型深切峡谷,河道蜿蜒曲折,两岸坡度一般为30°~50°,局部呈陡崖状。水系多沿断层发育,两岸支流短小,与干流直交,水系结构呈“非”字型排列,属“羽状”水系。澜沧江干流长约2130千米,流域面积为16.5万平方千米,其中在云南省内的长度为1247千米,占国内流域总长度的58%。该河流在云南省南腊河口位置出境后被称作澜沧江-湄公河,在流经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后,在越南的胡志明市注入我国南海海域。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其北部区域流经梅里雪山地区,同时也是三江并流的核心区域。在云南省境内,怒江支流多在左岸发育,其中发源于高黎贡山和怒山的众多支流多呈羽状,具有河道短、落差大、融雪补给及枯水量大等特点。怒江云南省境内段长650千米,流域面积为3.35万平方千米,占云南省面积的8.7%。流域内的年平均气温在14.8~21.3摄氏度之间,无霜期长,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充足,年均降水量在746.6~2095.2毫米期间。
冰川
梅里雪山共有明永、斯农、纽巴和浓松四条大冰川,属世界稀有的低纬、低温(零下5度)、低海拔(2700米)的现代冰川,其中最长最大的冰川,是明永冰川。
明永冰川流域位于梅里雪山的东坡,地处贡嘎山海洋性冰川区以南与玉龙雪山海洋性冰川区之北,位置范围为北纬28°24′~28°29.5′,东经98°41′~98°47.5′,属于温冰川,即季风海洋性冰川。其西靠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东临澜沧江,流域面积为45.16平方千米(水文断面以上),海拔在2297米到6740米之间,流域海拔落差高达4443米,流域内冰川面积为16.38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36.27%,是中国纬度最南冰舌下延最低的现代冰川,在西南季风控制下的夏季,其径流汇集于明永龙曲向东注入澜沧江。明永冰川粒雪盆长大宽平,其北部有两个大的积雪洼地,冰雪除了流入大粒雪盆外,最北面的积雪洼地中的部分冰雪还溢过东侧山岭鞍部,形成一个悬垂于陡坡上部的悬冰川,大粒雪盆后壁陡峭,有许多雪崩沟槽和雪崩锥。整个大粒雪盆南北延伸大约5千米,东西宽约3千米,呈一个巨大的冰雪凹地。
斯农冰川,从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往下呈弧形一直铺开到海拔3200米的强南牧场原始森林地带,落差为3540米,是世界上西有的低纬度高海拔季风海洋型现代冰川。在海拔约4000米处是一道道悬冰川,长期的冰蚀作用将山体冲刷切割成一道道巨大的U型冰蚀谷,冰水顺着U型谷流出,注入澜沧江。
土壤
梅里雪山为横断山脉中怒山山脉的北段,其土壤垂直分布具有一定特点。无论是梅里雪山的东坡或西坡,土壤垂直分布的谱系基本雷同(仅在高度上有差异),其程式为冷杉和落叶松林下的灰棕色森林土—黄栎与桧柏林下的棕色森林土—云南松和高山栎林下的棕褐色土—黄栎灌丛下的褐色土—干旱河谷的碳酸根褐色土。自棕色森林土带以上(大于3500米),具有完整的高山土壤垂直带谱,如棕色森林土—灰棕色森林土—亚高山草甸森林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荒漠与冻原。这种程式基本上也代表了整个横断山系中4000米以上的高山土壤垂直分布的规律。3800米以下的生物—土壤垂直带反映了温凉、干旱类型的特征,出现了成带的云杉、黄栎、高山栎等树种与相适应的棕褐色土、褐色土等土壤类型,而分布于海拔3000至3200米之间的沙棘林林下土壤多为综壤、暗综壤,土层厚而肥力高。
生物多样性
综述
梅里雪山是云南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和世界温带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17个关键区域之一。
植物
由于梅里雪山极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地质地貌、多样的气候类型,梅里雪山地区包含了森林生态系统、草甸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农田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天然林构成的干热河谷灌丛,湿性常绿阔叶林、寒温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灌丛、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云南松林等复杂结构。
梅里雪山作为横断山脉的组成部分,其植物区系具有温带性质的东亚植物区系特征。在温带成分中以北温带的成分最多,占总属数的46.9%;东南亚和北美间断分布成分和东亚分布成分次之,各占11.5%;除了温带成分,热带成分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共占总属数28.6%,其中热带分布成分占9.73%;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成分占2.65%。
梅里雪山的植物种类多样,珍稀植物中有国家稀有种十齿花、桃儿七,国家渐危种澜沧黄衫等,属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1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有玉龙蕨、南方红豆杉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有冬虫夏草图、松茸菌、油麦吊云杉、金铁锁、山莨菪、澜沧黄杉6种。
动物
梅里雪山中的珍稀动物种类甚多,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滇金丝猴、雪豹、云豹、金猫等8种,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猕猴、小熊猫属、水鹿、岩羊、熊瞎子、棕熊、藏雪鸡、白马鸡等16种,共计24种。此外,梅里雪山中的昆虫包含大斑外斑腿蝗、点珂蝗、球嫂等种类;两栖纲包含昭觉林蛙、胫腺蛙、无指盘臭蛙等;鸟类包括雪鸽、斑林鸽、山斑鸠、楔尾绿鸠、胡兀鹫、高山兀鹫等。
自然灾害
梅里雪山由于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现代地壳仍处在强烈的上升状态,岩石挤压破碎明显,断裂裂隙随处可见,地质结构复杂,因此该区内常发生滑坡、泥石流、雪崩等灾害。其中雪崩活动的特征也随海拔表现出区域差异。以雪线(海拔5000米)为界,雪线以上的雪崩多发育于刃脊或者角峰雪檐,崩塌体多分布于地势平坦的冰川粒雪盆和冰斗地区;雪线以下、中海拔地区(海拔3500~4800米)的雪蚀洼地为季节性雪崩源区,运动区为沟槽,堆积区位于冰川山谷和U型谷,是雪崩及其运动过程中裹挟树枝、砾石、土木等碎屑物堆积的区域,常呈扇形。梅里雪山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雪崩,分别发生于1991年和2019年。
1991年1月3日,中日联合登山队第二次攀登梅里雪山。1月3日当天晚上22时,3号营地与大本营无线电最后联络,从此便失去了联系。后来证实,登山队遭遇雪崩,全体遇难。救援队在1月9日使用飞机侦察时,发现主峰南山下有滑坡痕迹;1月15日,救援人员登上平均海拔4100米,发现原路线两侧有大量流雪现象和雪崩痕迹,坡度约为60°,积雪深度近1米。初步判断为突发性山间危险,最大可能为1991年1月2~3日的大雪造成的巨大雪崩埋没了3号营地。
2019年2月16日,梅里雪山明永冰川的末端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雪崩,其产生的气浪破坏了安置在明永冰川末端基岩上的气象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雪崩事件。雪崩从位于沟谷上方的季节性雪崩源地释放,一直到沟谷下方几百米处停止,雪崩堆积区几乎覆盖了整个沟谷,规模巨大。据了解,2019年春(约1月初至3月底),梅里雪山遭遇数十年罕见的大雪,山下积雪累计厚度可达60~70厘米(近10年降雪很难到达村里),道路积雪严重。山上大量的积雪致使明永冰川景区阶段性封闭,冰川所在山谷内更是暴发了严重的雪崩。
梅里雪山地区也发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雪崩,有报道的雪崩事件还有2007年5月2日雪崩、2013年5月27日雪崩、2015年5月27日雪崩、2020年5月2日雪崩、2022年1月26日雪崩等。其中2007年5月2日发生的雪崩灾害,造成了2死7伤的悲剧,雪崩范围225平方米,厚2米,事发后经现场勘察和调查走访,发现历史上这个区域从未发生过雪崩。
主要山脉
梅里雪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有十三座山峰,俗称“太子十三峰”。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据考古发现,梅里雪山地区的卡瓦格博山地在史前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而位于梅里地区德钦县的永芝、纳古、石底等地也都曾先后发现过石棺基,出土了大量的文物。这些2300多年前的随葬品足以证明德钦有着始于春秋时期的两千多年文明史。
自古以来,梅里雪山地区就是深受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及青海省等省区藏胞敬仰的朝觐圣地,梅里雪山北段的说拉垭口以及太子雪山的多克拉垭口则是众多藏胞朝觐转经的必经之路。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创始人、二世大宝法王噶玛·拨希曾于1268年朝圣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并确定了梅里雪山的内外转山线路,同时写下了《绒赞山神卡瓦格博颂》。
除去和宗教活动的密切关系,梅里雪山所处的德钦县是由滇入藏的主要通道和咽喉,在历史上曾是滇、藏、川等省区茶叶、盐等商品、物品流通的重要通道,梅里雪山也成为了古时川藏茶马古道的重要一处。在其中一段茶马古道中,马帮从香格里拉市开始出发,不断向西北方向前进,古时马帮一行要渡过金沙江、澜沧江两道天堑,翻过梅里雪山等雪山垭口后才能到达西藏自治区。
在发展过程中,梅里雪山地区的大多数村庄选择在下行树带界线下的干热环境生存,对山地水源以及地势有合理的利用。比如雨崩村村民的饮用水大多来源于离家近的山涧。村里的用电靠这些河流。到2003年6月,村里有11户人家买了小型水力发电机用以发电。2012年,通往雨崩的高压电网才架设成功,改变了雨崩村电力资源短缺的状况。而为了更好地适应梅里雪山的地势,处在梅里雪山不同位置的村落在建设民居时也有所差异。比如雨崩村的民居屋顶斜面相对较陡,是为了适应高寒山区降雨降雪的气候;而西当村的民居面朝河谷多建在小坡或平缓地带,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大多为土木结构,夯土,因干旱少雨,民居屋顶坡面斜度较小,且二楼相对开敞,以便通风。
截至2020年,作为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内民族传统文化保存最完整的藏族村落——雨崩村有41户人家167人,尼农村落则有27户人家139人,扎龙村落有14户人家70人,西当村落有80户人家412人,荣中村落有72户人家365人。
科考研究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西方势力向外扩张,欧美的传教士和探险家陆续进入梅里雪山地区沧江谷地,进行传经布道、探险、猎奇。1865年9月法国教士亚历山大·毕埃来到梅里雪山地区的澜沧江畔传教。后即有西方人在这一带游历,通过各种方式向世界传播梅里雪山各种内容(山脉河流、雪山冰川、民族信仰、民风民俗以及各种丰富的自然资源)。1870年,茨姑建立了一个天主教小教堂。1902年英国人组织登山队试图征服卡瓦格博雪峰,但失败而归。
1905年美国人瓦尔特也曾到过梅里雪山巡游。1924年美籍奥地利人约瑟夫·洛克(Joseph Rock)曾借道石鼓、维西逆澜沧江而上到达德钦县,当他见到梅里雪山时,留下了“卡瓦格博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山”的感叹。他所拍摄的卡瓦格博峰雪山和明永冰川的照片,首次向世人展示了梅里雪山。
1989年6~7月,中日双方共同组织了一次沿怒江大峡谷到德钦县梅里雪山澜沧江大峡谷的科学考察活动,此次活动以地质学和民族学为主要内容。同年10月,中日联合登山队首次对卡瓦格博峰进行了试探性的攀登,但这次攀登只到达5200米的高度。1996年11月,中日两国联合尼泊尔登山队员,共同组成3国联合登山队,再次攀登卡瓦格博峰,但此次攀登只达到了6250米,仍未登顶。
经济活动
梅里雪山地区地域偏远,自然条件恶劣,所在的德钦县历史上以来都是国家级贫困县,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峰山地的大多数藏族村落均为农业社区,这些村庄经过数百年的经营在干热河谷的坡地开发出大片水浇地,每户占有的可耕地数量超过云南省许多平坝地区的居民。近20年来,德钦县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种植业、矿电产业和旅游业,该区域藏族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社会经济有所发展。而围绕梅里雪山进行的经济活动主要集中于旅游业。2008年,云南省旅游产业集团与迪庆藏族自治州政府共同签署了合作开发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的协议,开始正式建设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德钦县更是将梅里雪山打造为旅游品牌,凸显自然景观、绿色生态、民俗风情、宗教文化4大特色,把全县的旅游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主导产业。依托于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德钦县的旅游业得到了大力发展。2023年1月至7月,全县接待游客总人数189.09万人次,同比增长70.89%,实现旅游业总收入约21.5亿元,同比增长69.90%。
自2000年德钦县投入7000多万元开发梅里雪山卡瓦格博生态旅游区起,游客逐年增多,但此阶段旅游业仍未开发完全。而在雨崩还未开发之前,当地村民主要靠农耕和畜牧作为主要经济来源。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当地人通过经营旅馆、商店、游玩等获其收入,渐渐放弃了原来的行业,旅游业成了他们的主要收入。雨崩村的装修和在建客栈数量也在逐渐增加,雨崩村从事商业活动的民居数量最多,全村共有91间民居,其中从事商业活动的民居数量最多,有51间,占总量的56%。而除了藏族村庄之外,梅里地区的冰川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如1999年开始,前往梅里地区明永冰川的旅游者人数从平均每年1万人,突增到11万人次。除了科考队、探险者以外,自助旅游者的人数在以倍数增加。
除了旅游业外,梅里地区的葡萄种植业也在逐渐扩大,成为了当地人民改善经济条件,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截止到2016年时,德钦县葡萄产量达到了5894.7吨,葡萄种植户共计2777户,户均收入超过了1.2万元。这种市场导向的葡萄种植也将梅里雪山的藏民与全球葡萄酒产业之间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新经济作物(cash crops)经济。由于梅里雪山的低纬度和高海拔,生产于此的葡萄令国际葡萄酒生产商感到满意。2012年,法国葡萄酒知名品牌酩悦轩尼诗与德钦的4座村庄土地以及相应的劳动力签下了为期50年的租用期,葡萄种植的土地面积达到了30公顷。四座村庄中包括了梅里雪山地区的斯农村、西当村等。
交通运输
梅里雪山地区雨崩村较为常见的则是骡马运输,骡马是本地村民所供应,如今很多外来的商人会承包本地村民的骡马自己经营,承包租金并无统一标准,由租户和骡马主人商议决定。骡马运输业为当地村民增加了收入,发挥了共同致富的作用。除了骡马运输之外,摩托车运输在雨崩村也较为常见,是雨崩村藏族男子的主要代步工具,不愿乘骡马的游客可以通过客栈老板联系摩托车,路程为雨崩村至西当的景区入口。
由于地域偏远,位于梅丽雪山地区的雨崩村直到2016年的3月份才通行了汽车,而且是一辆属于景区管理的白色皮卡车,仅在每天下午5时发车,从雨崩村村发车驶向西当村,而在其他时间段则不允许汽车通行。雨崩村没有公路,汽车勉强通行的土路就是西当至雨崩村的大路,而且是在原有路的基础上用石块和沙土进行加固加宽的大路,仅够一辆车通行。这辆白色皮卡主要是运输物资、倾倒垃圾和接送病患伤员,并且为了不影响雨崩村的骡马接客生意,景区规定专用皮卡车不得拉载游客。梅里雪山地区的一些藏族聚落尚未通车,是受到了其神山文化的影响。藏民相信,藏族聚落所处的海拔越高,越接近信仰的地方,因此聚落建设越需小心,为了保护他们信仰的神山生态,有些高海拔的聚落并未修通车道路。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早在2002年就有报道显示,从1999年下半年起,明永冰川的前沿从海拔2660米的地方向上缩进了约200米,厚度从原来的300多米变成了150米,冰雪消融,形成了一条条溪流沿着山体而下。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云南项目首席科学家木保山把冰川后退的原因归咎于全球气候变暖,但更多人认为是旅游业的开发等人类活动导致了冰川的消融。
2007年,新华网报道梅里雪山、明永冰川等藏区胜景消融速度正在加快。迪庆藏族自治州气象局副局长刘家训称明永冰川与1994年其第一次观测时相比至少减少了四分之一,冰舌缩减至少40米,梅里雪山的雪线退化也十分严重。由于明永冰川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即使是很轻微的干扰,也会使它产生巨大反应。从温度上看,小环境哪怕仅提高0.1摄氏度,也会造成冰雪的明显消融。
除了冰川消融的问题外,梅里雪山地区还存在着垃圾问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量游客涌入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景区,也带来了许多垃圾。2014年10月,中国中央电视台曝光了雨崩景区垃圾遍地、公共卫生设施欠缺等问题。但由于资金紧缺、运力不足等问题,垃圾问题无法从根源上解决。
环境保护
大自然保护协会(The Nature Conservancy,简称TNC)将基于自然科学知道的保护行动规划(Conservation Action Plan,简称CAP)方法带到中国,于2003年制定了《梅里雪山项目保护规划1.0》版本,随后在2008年制定了2.0版本,指导在梅里雪山开展工作。该规划将高山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作为保护对象,对各保护对象的威胁因子进行分析,并对威胁程度进行专家评分。
2002年,梅里雪山中明永冰川的消融引起了政府的注意,为了使游客更好地观赏冰川美景,同时减少游客对冰川造成的破坏,当地政府在冰川的东岸修建了两条观景栈道,一条500多米,一条700多米,一直延伸到冰川的深处。可是很快藏民们就发现,这样的措施并未起到很好的保护效果,栈道一侧的冰雪消融仍然非常严重,已经在冰面上形成一条巨大的冰槽。
2005年9月8日,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梅里雪山、碧塔海属都湖景区管理(暂行)办法》。
2014年11月,梅里神山祭祀被国务院公布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2015年,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迎来自己的本命年即转山大年,许多游客前往转山,由此产生了许多垃圾。10月,迪庆藏族自治州梅里雪山景区管理局组织了为期12天的清洁卡瓦格博外转经道活动,清理残留垃圾150吨。
2019年11月,德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梅里神山祭祀”保护单位资格。
2016年至2021年期间公布梅里雪山风景区的传统村落总数为4157个,并计划以每个村落为单位补助300万元用于对村落传统文化的保护。
风景名胜
2008年,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景区正式开始建设。同年7月,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生态文化走廊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工程包括金沙江大湾观景台、雾浓顶观景台、飞来寺观景台现在的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景区包括雨崩景区、飞来寺、金沙江大湾等景点。
雨崩景区
雨崩村
雨崩景区是整个梅里雪山国家公园中最核心的部分,雨崩村则是是梅里雪山景区内海拔最高的自然村落,在川、滇、藏三省交界之处,处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及大香格里拉环线之内,其分为上雨崩村和下雨崩村两村,上村海拔为3228米,下村海拔为3054米,以中间的雨崩河隔河相望。雨崩上村位置为东经98°47′23.8″、北纬28°24′03.1″,雨崩下村地处东经98°47′33.6″、北纬28°23′26″。据传雨崩村为藏传佛教宁玛派祖师莲花生藏经书的地方,具有特殊的宗教含义,于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雨崩村的建筑保留了迪庆藏族民居的古老建筑格局和风格,属于“板屋土墙”的立体造型建筑。房屋一般为三层,一层是牲畜的圈栏,二层为居住楼层,三层则为粮食和杂物的仓库。雨崩村与世隔绝,至今也仅有一条通农用车的通道,交通不便。在传统节日方面,雨崩村的传统节日都以宗教节日居多,主要也以煨桑、祈福、挂经幡、点酥油灯为主。
神女峰
雨崩区域周围有缅茨姆和五冠峰雪山,被藏族称为神山。其中缅茨姆峰为梅里雪山的神女峰,位于卡瓦格博峰的南侧,相传是卡瓦格博的妻子,卡瓦格博随格萨尔王远征恶罗海国,恶罗海国想蒙蔽他们,将缅茨姆假意许配给卡瓦格博,不料卡瓦格博与缅茨姆互相倾心,长相厮守。又有传说缅茨姆为玉龙雪山之女,虽嫁卡瓦格博为妻,但面向家乡长述思念。
雨崩神瀑
“雨崩神瀑”位于云南德钦县云岭乡境内的卡瓦格博峰南侧,是悬岩倾泻而下的瀑布。从雨崩村往返神瀑有14千米的距离,其海拔为3950米,在此可以近距离观赏缅茨姆峰。藏族人将到雨崩神瀑下沐浴作为一种洁净心灵的修炼。“雨崩”,意为经书,其名与离村不远的“石篆天书”胜境有一定关系。神瀑,相传是梅里山神卡瓦格博从天上取下的圣水,绕行三圈可以消灾除病;沐浴在圣水中,则可以洗清身上所有罪孽。神瀑景色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春夏冰雪消融,瀑布水流增大。前往神瀑的路上更有“石篆天书”和“五树连根”的景观胜境。转山朝觐的藏人会在沿途的溪流石滩上用溪石堆起塔形的玛尼堆,以期得到神灵的保佑。神瀑附近还挂满了白色、红色、绿色等不同颜色的经幡。
雨崩神湖
神湖位于卡瓦格博峰的东南侧,海拔约为5360米,距离雨崩村约20千米,是每年8月15日当地藏民转湖之处,湖水神圣,不能洗手、洗脚或洗漱,只能饮用。去朝圣海拔最高的神湖虽然也具有积德福报的功能,但是由于地势险峻,山高路远,且尚未被景区开发,来此圣迹的信徒较少。
雨崩冰湖
雨崩冰湖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雨崩景区境内,卡瓦格博峰的东南侧,也被称为梅里雪山的“圣湖”,是由冰川运动侵蚀地表而形成,同时汇集了冰川融化的雪水。
飞来寺
飞来寺藏名叫“那卡扎西”,位于梅里雪山东侧,距白转经堂约3千米,距德钦城8千米,因位于升平镇巨水办事处的滚巴顶,所以又叫做“滚巴顶寺”。“那卡扎西”意为“空行九吾”,相传曾有一尊释迦车尼佛像从藏地飞来此地,故在此建庙,并得名“飞来寺”。飞来寺的正殿供奉有太子雪山神、莲花生以及“觉卧那卡扎西佛”造像。三面墙上绘有色彩绚丽的壁画,内容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释迦佛、十一面观音、欢喜佛、佛教护法诸神以及飞来寺的建寺者竹巴那卡降乘、德钦寺以及甘孜藏族自治州几个大寺的活佛画像。该殿中壁画为明代所画,文物价值颇高。飞来寺往西数百米是远眺梅里雪山的极佳处。在那里建有一座佛塔,是为纪念十世班禅视察德钦县所建造。此处正对着卡瓦格博峰山峰,“中日梅里雪山登山勇士殉难纪念碑”就建在这里。飞来寺观景台是拍摄梅里雪山全景的最好的角度,从南到北,可以看到面茨姆、吉娃仁安、布迢松阶吾学、卡瓦格博等峰。
飞来寺环山游道全长为7千米,建有3个观景平台,可以分别观赏梅里雪山群峰、澜沧江大峡谷和山谷田园村庄风光。雾浓顶观景台有十三座白塔,对应着梅里十三峰。
金沙江大湾
金沙江大湾位于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的东南侧,自青藏高原流出,流经云南省德钦县与四川省得荣县交界处,从空中俯瞰是一个“Ω”字形大拐弯,现建有观景台。金沙江边上有一小镇,名为奔子栏,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咽喉重镇,历史底蕴深厚。
察隅县梅里雪山西坡景区
西坡景区涉及察瓦龙乡龙普村、扎那村和扎然村部分区域,南以景区入口外侧半山腰为界,北抵梅里雪山山脊,西以右侧甲兴村村庄外围为界,东以景区外侧半山腰为界。根据规划,该景区又分为四个风景游赏景区:梅里主峰景区、雪山秘境景区、古山探秘景区和原始自然区。梅里主峰景区面积为29.34平方千米,可在卡瓦格博峰峰的西侧近距离观赏卡瓦格博峰。雪山秘境景区面积为55.45平方千米,可游赏4000米雪线以上的白雪群峰峭拔和冰川,包括纽恰、斯恰、明永恰冰川,同时设置有观景平台。古山探秘景区面积为102.82平方千米,设置了上下级不同高度的观景平台,用木栈道进行连接,能游赏大片原始森林。原始森林区面积为56.33平方千米,包括了低纬度冰川雪山和高原地形,能够开展登山徒步、涉水探险等活动。
相关文化
民族文化
梅里雪山的文化群落在相对封闭的横断山脉大环境下,形成了符合自身特色的信仰与社会价值意识,包含崇拜自然的生态伦理观、风水观、防御意识以及大家族观念。其中,“神山崇拜”占有重要的地位。梅里雪山的原住民因信奉藏传佛教,对有着极高的崇拜。藏民相信,神山上所有的树木、动物均是的生命所在,严禁砍伐与采猎。同时,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也受到了这种神山崇拜文化的影响,比如雨崩村就是以山水自然为基底进行选址与布局,其景观视线面朝“众神山”。在“转山”活动中,村周围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等自然环境均被赋予宗教意义的“神性”,使得雨崩当地人逐渐形成自己的地方感,具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和特质。
佛教文化
公元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从尼泊尔和汉地迎娶两位公主,也引入了佛法。公元八世纪中叶,赞普赤松德赞为推动政治和宗教改革,特邀请莲花生和佛学大师寂护到西藏自治区传播佛法。而莲花生从尼泊尔进入西藏,通过对西藏神山的调伏将藏地原有的诸多山神纳入到佛教的体系之中。在有关卡瓦格博峰的各种文字和口传资料中,也认定莲花生大师曾亲临该地,由格萨尔王打头阵,收服了以卡瓦格博为首的所有山神。
藏传佛教中的噶举派大师多次为卡瓦格博加持,使卡瓦格博成为藏地的佛教圣地。该派系最重要的支系为创建于12世纪的噶玛噶举,分为黑帽和红帽两个派系。其中黑猫系得创始人嘎玛拔希是有名的高僧,在康藏地区广为传教,其在云游传教期间曾朝觐卡瓦格博并在此修行,并写下颂词。由元代至明清,卡瓦格博一直都是噶玛噶举派活佛朝觐的对象。
藏族文化
神山崇拜
神山崇拜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传统信仰文化现象,属于民间信仰的范畴。德钦县内有300多座神山,并且形成了大中小型神山组成的信仰体系:大型神山如卡瓦格博峰神山,具有全藏区性的影响,信徒范围极为广泛;中型神山在一个地区或村镇村落内有较大影响;小型神山是指每个自然村甚至每户人供奉的专门性神山。藏族对于卡瓦格博的崇拜脱胎于远古时候的自然崇拜,从本质上来说属于自然宗教形态,后随着世续苯教的形成,卡瓦格博成为苯教的区域性神灵域拉、希达或拉日。藏民除了信仰卡瓦格博山神以外,也会敬奉其他的山神比如“诺日森开什莫”“交日波彭什莫”“日尼典松什莫”“竹拉给津给迥”“尼扎勇次什莫”“贡喀达山什莫”“日达扎给什莫”。早在公元10~13世纪,世续苯教文献中已经有了专门祭祀卡瓦格博峰的煨桑文。12~13世纪时,噶玛拔希亲临梅里雪山地区,写下《卡瓦格博圣地指南》,尽管此文献已流失,但对其他有关圣地卡瓦格博的文献产生了影响。
藏族通过神山崇拜,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一种有章可循的秩序,而且也同生物界构筑了一种平等和睦的关系。比如德钦县的红坡村村民基于传统的神山信仰形成了气候的观念,在这一观念上也产生了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
梅里神山祭祀
原始文化时期,即苯教尚未起源、传播普及时期,就已经有了赞颂和祭拜神山的习俗。苯教文化时期转山(也称转经)习俗兴起。藏传佛教兴起后,转山朝拜活动内容被充实和丰富。德钦地区也十分流行祭山活动,其形式包括煨桑、悬挂经幡、风马旗。其中,祭山活动最为隆重的形式是煨桑,藏语称为“桑杜”,不仅有以村落为单位的集体祭山仪式,也有以家户为形式的祭山仪式。祭山地点也分别包括山头祭山,村间公房祭山,家户房顶祭山。一些地方的祭山仪式由寺院僧人主持,其他地方则由“阿曲”(受过戒的俗人祭师)主持。祭山仪式上有招福仪式、刀赞、喀夏(说笑话)、迎宾祝酒等习俗。德钦县地区的祭山仪式程式完整、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包含了传统知识教育、经典传承运用、民间文学等等方面,集社会性、文学性、艺术性为一体,是德钦地区集合度很高、内容包罗万象的民俗活动。2014年12月,“梅里神山祭祀”被国务院公布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化作品
影视作品
2004年,由云南广播电视台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人民政府联合推出的纪录片《雪域圣境——梅里雪山》获得第五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的优秀作品奖。
近10年来,郭净致力于“卡瓦格博影像志”的创作,将影像素材—影像日志—影像作品进行多层次编码,进而建构相对完整的影像知识体系。在“卡瓦格博”主题之下,他将自己1990至2000年间在云南德钦卡瓦格博雪山拍摄的影像材料,陆续剪辑成《峡谷纪事》《雪山短歌》《山形物语》《登山物语》等系列片,以及《嘛呢》《狼来了》《风》《歌手》《野花谷》等片段式作品。2019年,郭净拍摄了纪录片《卡瓦格博峰传奇:登山物语》。
书籍
梅里雪山不仅仅是一座山峰,在近年来也逐渐成为了一个主题、话题和选题。在有关梅里雪山山难事件的书籍中,较为出名的是小林尚礼的记录。2021年,《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被翻译成中文出版,该书记录了作者小林尚礼寻找其登山队友遗体23年的过程。2021年也是梅里雪山山难事件的30周年纪念日。
2012年,作家郭净撰写了《雪山之书》,从梅里山难入手,讲述外来探险与开发活动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在十年后的2022年,郭净再次出版《登山物语》一书,聚焦于山难本身,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以更多维的角度来看待这场灾难。
重要事件
1991年1月,中日联合登山队在第二次攀登卡瓦格博峰时遭遇雪崩,17位队员全部遇难。直到1998年7月才在明永冰川海拔3700米、3600米和3400米处发现遗物和遗体。自此之后,中国严令禁止攀登卡瓦格博峰,卡瓦格博峰由此成为中国唯一的“处女峰”。
1990年12月,中日联合登山队准备从海拔5900米的4号营地攀登卡瓦格博主峰,但在1991年1月3日,卡瓦格博峰突发特大雪崩,中日联合登山队的17位登山运动员遇难。
2000年,国家明确禁正攀登梅里雪山,自此这座雪山成了全世界唯一一座海拔7千米以下却至今无人登顶的雪山。
2007年5月2日,在由下雨崩村通往神瀑的路上,有10多名游客遭遇雪崩,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迅速组织救援,出事地点附近的村民和一些游客也投入到了救援行动中。此次雪崩最终导致2人死亡,7人受伤。
2023年6月,有网民发现反映云南梅里雪山飞来寺景点、金沙江大湾景点在国道旁修建围墙,游客无法在公路上欣赏景观的情况。梅里雪山景区对此表示,将对飞来寺景点和金沙江大湾景点两个景点免费对外开放。
参考资料
中国最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中国日报网.2023-05-29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迪庆旅游集团.2023-05-29
诚恳整改!云南梅里雪山飞来寺等景点实行免费开放.澎湃新闻.2024-03-21
金沙江.西藏在线.2023-12-12
【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新年曙光照耀下的梅里雪山现日照金山奇景.央广网.2025-03-28
20年来,这个日本人一直在梅里雪山寻找队友遗体.中国新闻网.2023-12-29
梅里雪山——太子十三峰.微信公众号.2025-03-28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3-12-27
迪庆州德钦县依托梅里雪山品牌优势 ——深耕资源禀赋 文旅融合发展.云南省人民政府.2023-12-27
梅里雪山成世界品牌.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12-27
我国学者:梅里雪山消融速度“让人难以置信”.央视网.2023-12-27
官方回应"梅里雪山垃圾上百吨":游客带走垃圾或被奖.华声新闻.2023-09-26
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大事记.云南网.2023-05-31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5-30
梅里雪山本命年迎大量朝圣者 12天清出垃圾150吨.中国新闻网.2023-09-26
金沙江大湾观景台国道旁修围墙引争议,知情人:德钦当地正积极沟通争取拆墙.上游新闻.2023-09-26
《梅里雪山 彩云之南》.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2023-09-22
VR的身临其境-香格里拉的全景梅里雪山.德钦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2
望梅里 仰望一座山峰的美丽.澎湃新闻.2023-09-24
无人机镜头“飞阅”金沙江大湾 宛若巨幅油画.新华网.2023-09-26
国家级非遗 | 梅里神山祭祀:康巴藏民一生至少一次的朝圣.迪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2023-10-06
第五届金鹰节揭晓 观众最爱刘劲孙俪 获奖名单.中国经济网.2023-10-06
顾桃、郭净、季丹……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十年观察.澎湃新闻.2023-10-06
偏向雪山行 | 在中国寻找队友遗骨,一个日本登山队员的23年.澎湃新闻.2023-11-27
人类学者郭净:梅里雪山的“另类登山史”.中国新闻网.2023-11-27
【关注】梅里雪山飞来寺等景点免费开放!.云南发布.202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