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引书考
引书考》引《史通》文字,据浦起龙《史通通释》,原文照录,汇为一编,不惮繁富,唯便省览。自序《史通》,论书之书者也;《史通引书考》,考其所论之书者也。 《史通引书考》引《史通》文字,据浦起龙《史通通释》,原文照录,汇为一编,不惮繁富,唯便省览。
内容介绍
《 引书考》引《史通》文字,据浦起龙《史通通释》,原文照录,汇为一编,不惮繁富,唯便省览。以《隋书·经籍志》为纲,将其所引典籍三百四十五种,别之以经史子集四部,据《隋志》著录归于某部某类,亦有不从《隋志》而改置部类者。
自序
《史通》,论书之书者也;《史通引书考》,考其所论之书者也。刘知几幼奉庭训,早游文学,年甫十二已粗举《左氏》大义,次又读《史》、《汉》、《三国演义》,触类而观,不假师训,年十有七,乙部书籍窥览略周;后又三为史臣,再入东观,因与时俗龃龉难合,退而私撰《史通》。故其书能以合御分,以约持博,寻繁领杂,明统知类。全书论及典籍三百四十五种,洋洋十万言,不过归于书法义例,惑经而又申左,《春秋》家之孽子,偏能得属辞比事之真义也。余十七岁时,僻居乡野,无书可读,虽颇喜诗歌美术,时有涂鸦,于经典则一概懵然无知,更无论《史通》为何书矣。壬午年余至汴梁,从师于齐文榜先生,习版本、目录、校勘之学,始得浸淫于文史之中。乙酉年又负京师,厕身于刘跃进先生之门,先生治文学,而特重编年、地理、职官,藉史以求文,故于及门之初即示予以历史学门径,劝予观刘知几《史通》,因其与刘彦和《文心雕龙》可谓连璧也。初读《史通》,赏其踔厉骏发飞扬跋扈之美,待拟定以之作博士论文,再三读之,方见其斤斤于书法义例之辨,疑古者实崇古,惑经者亦经也。余向畏经史之学,视之若梦梦,治《史通》唯能以校入,于其大义甚觉茫昧,故决意自考其引书始,舍道而玩器,弃圆而逐方,欲以文献考订敛颖藏拙也。
考《史通》之引书,于明代焦竑,《焦氏笔乘》胪列《史通》所载书目一百四十八种,其后类书说部钞撮《史通》书目者接踵继武,大多阙漏疏,矜炫博识,无关学术。近百年来,旧经学亡而新史学兴,侮圣非经之刘知几转成疑古考史之先驱,《史通》研究霞蔚云蒸,考其引书者即有王绍曾、王春南、张三夕、吴荣政数家。王绍曾三十年代撰《史通引书考初稿》,考唐前史籍之沿革得失,冀补《隋》、《唐》二志之阙,揣义征辞,旁考远究,于《史通》引书之版本异同、卷增减、撰者讹夺、载籍存佚颇多倾心,有采辑补缀之功,惜其所考者仅《六家》篇四十余种也。八十年代中叶,王春南据南京图书馆抄本,考出《史通》引书三百七十六种,存者一百一十二种,佚者二百六十四种,其中佚而有辑者一百二十九种,逐条考证,成二十余万字,惜未见行世也。庶几同时,张三夕撰《史通引用文献考证》,或简记史志目录,或考证文献流传,或评子玄得失,或析论后人评判,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批郤导,寻蹊窥奥,能得其荦大者,惜其所考仅限于先秦典籍五十余种也。后吴荣政撰文纠焦之谬,统计《史通》引书凡三百四十种,惜其步即止而未能致远入深也。
考《史通》之引书,与考《三国志注》、《世说新语注》、《水经注》、《文选注》之引书不尽同。此数种古注非徒执于章句训,但凡能补阙备异者皆旁搜博采,裴松之所谓缋事以众色成文、蜜蜂属以兼采为味是也,故诸书多存佚籍原文,为文献家辑佚之渊薮。《史通》以评论为主,极少征引典籍原文,即便征引亦多断章取义、轻改字句,然于典籍之得失则时出己见,或褒或贬,言之有据,反有《三国志注》诸书所不及者。故考《史通》引书,于考其所论之书外,又须论其所论者也。
余撰博士论文,仿子玄书例分内外篇,内篇提纲挈要,着意于论;外篇钩沉索隐,着意于考。然考中寓论、论中兼考者所在多有,且内篇自外篇出,二者既为姊妹篇,更为母子章也。自属稿迄今,忽忽已近六载,去岁余以内篇先行付梓,自今视之,论乏圆神而考欠方智,颇悔其粗疏草率,然余耗神于《史通》既久,时有倦怠之意,今更仓促以外篇求教于方家,实欲早日脱羁于考订之穷途,恣肆于博览之广漠,以补不思则罔之弊,救心源于枯井也。《史通引书考》引《史通》文字,据浦起龙《史通通释》,原文照录,汇为一编,不惮繁富,唯便省览。以《隋书·经籍志》为纲,将其所引典籍三百四十五种,别之以经史子集四部,据《隋志》著录归于某部某类,亦有不从《隋志》而改置部类者,如葛洪《西京杂记》、温子升《魏永安故事》,《隋志》不著录者则斟酌其义入某部某类。诸书题名或据今日通行之名,或参官私书目著录,亦不全以《隋志》为法。子玄论史籍源流与《隋志》有异,今据《隋志》列目,不徒为寻检便利,亦可见初唐官方学术之大略耳。另附《史通引文考略》五十条,参稽《文选》、《文心雕龙》、史传及严可均辑本,以见子玄论文之趣。此书与内篇骨断筋连,前后蹈袭重出者不一而足,且考订之文动辄千言,人必以冗赘讥之,余亦每每为此自责,屡屡删削旧稿,终未能由博返约以简驭繁,所论者难而所学者浅,非不愿为而力实不能及也。钞撮群言,有违子玄尚简之义;破析大道,何得子玄体统之学?琐屑,无补于时;途遥足蹇,有于心。不敢作子玄功臣,唯望不作其罪人而已。辛卯秋日作者自识于太行山之阳。
目录
经部
易类 《周易》《京房易传》
书类 《尚书》《尚书》《今文尚书》王肃《尚书注》刘向《尚书洪范五行传论》
礼类36
《周官》36
《礼经》37
《礼记》37
《大戴礼记》39
刘芳《周官仪礼音》40
春秋类42
《春秋》42
《春秋左氏传》50
《公羊传》60
《穀梁传》64
《春秋邹氏传》66
《春秋夹氏传》66
贾逵《左氏长义》67
杜预《春秋释例》69
何休《春秋左氏膏肓》71
何休《春秋公羊墨守》71
《国语》72
贾逵《国语注》75
王肃《国语注》76
虞翻《国语注》76
韦曜《国语注》76
孝经类77
《孝经》77
论语类78
《论语》78
《孔丛子》83
《孔子家语》84
《尔雅》85
《白虎通义》86
谶纬类90
《易纬》90
《尚书璇玑》90
《尚书中候》91
小学类92
胡毋敬《博学》92
史部93
正史类94
班彪《史记后传》112
班固等《世祖本纪》128
蔡《十意》129
华峤《汉后书》136
袁崧《后汉书》137
谢沈《后汉书》138
范《后汉书》138
刘昭《后汉书注》143
夏侯湛《魏书》147
张勃《吴录》149
王隐《晋书》157
虞预《晋书》159
谢灵运《晋书》162
臧荣绪《晋书》162
沈约《晋书》164
房玄龄《晋书》165
徐爰《宋书》169
沈约《宋书》171
刘祥《宋书》175
江淹《齐史》176
沈约《齐纪》177
谢昊《梁书》179
姚思廉《梁书》180
萧衍《通史》182
傅縡《陈书》184
陆琼《陈书》184
姚思廉《陈书》184
李彪、崔光《国书》186
魏澹《后魏书》193
杨素《魏书》195
牛弘《周史》200
令狐德《周书》201
李延寿《北史》208
姚思廉《国史》209
长孙无忌、令狐德棻、顾等《国史》210
许敬宗《国史》211
牛凤及《旧唐书》213
《唐史》215
古史类216
《竹书纪年》216
张璠《后汉纪》222
孙盛《魏氏春秋》223
干宝《晋纪》226
刘彤《干宝\u003c晋纪\u003e注》230
曹嘉之《晋纪》230
习凿齿《汉晋春秋》230
邓《晋纪》232
孙盛《晋阳风云》233
王韶之《晋纪》235
徐广《晋纪》236
裴子野《宋略》238
吴均《齐春秋》242
萧方等《三十国春秋》244
刘《梁典》245
何之元《梁典》246
姚最《梁后略》248
萧韶《梁太清纪》249
萧大圜《淮海乱离志》250
邓渊《国记》252
崔浩《国书》253
高允《国记》255
阳休之《齐纪》256
杜台卿《齐纪》256
祖崇儒《齐纪》257
崔子发《齐纪》258
王《齐志》258
张太素《隋后略》264
杂史类265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265
《潮阳县志》266
《郑书》267
《晋乘》268
《楚梼》269
《鲁春秋》270
《逸周书》271
《汲冢琐语》273
《师春》275
《战国策》276
《越绝书》279
乐资《春秋后传》280
乐资《山阳公载记》280
孔衍《春秋时国语》283
孔衍《春秋后语》284
孔衍《汉尚书》285
孔衍《后汉尚书》286
孔衍《汉魏尚书》286
韦曜《洞纪》287
陶弘景《帝王年历》288
张缅《晋书抄》290
谢绰《宋拾遗》292
孔思尚《宋齐语录》293
裴政《梁太清实录》294
鱼豢《魏略》295
温子升《魏永安故事》297
宋孝王《关东风俗传》298
霸史类304
公师《高祖本纪》304
和苞《汉赵记》304
徐光等《上党国记》305
徐光等《赵书》306
田融《赵记》307
王度《二石传》308
常《汉之书》309
常璩《华阳国志》310
杜辅全《燕纪》311
董统《后燕书》311
申秀、范亨《燕书》312
王景晖《南燕录》313
赵整、车频《秦书》315
裴景仁《秦记》316
马僧虔《秦史》318
卫隆景《秦史》318
姚和都《秦纪》318
索绥《凉国春秋》319
刘庆《凉记》319
索晖《凉书》320
刘昞《凉书》320
刘《敦煌实录》321
段龟龙《凉记》322
郭韶《拓跋凉录》323
赵逸、张渊《夏国书》323
起居注类328
《禁中起居注》328
明德皇后《明帝起居注》328
刘道会《晋起居注》329
徐光等《大将军起居注》330
王景晖《南燕起居注》331
邢峦《孝文起居注》331
崔鸿、王遵业《孝文宣武孝明起居注》332
温子升《孝庄纪》332
祖《黄初传天录》333
陆元规《文宣帝实录》334
王胄《大业起居注》334
许敬宗、令狐德棻等《高宗实录》339
刑法类343
贾充等《晋令》343
杂传类345
赵岐《三辅决录》345
周斐《汝南先贤传》348
圈称《陈留耆旧传》348
张方《楚国先贤传》350
习凿齿《襄阳耆旧传》351
士《交州人物志》352
梁鸿《逸民传》353
皇甫谧《高士传》355
徐广《孝子传》356
郎馀令《孝子后传》357
赵采《忠臣传》357
戴逵《竹林七贤论》357
皇甫谧《玄晏春秋》358
萧绎《怀旧志》360
卢思道《知己传》360
梁元帝《同姓名录》361
杜预《女记》364
刘向《列仙传》364
刘敬叔《异苑》365
祖台之《恐怖小说》368
东阳无疑《齐谐记》369
梁元帝《研神记》371
地理类372
《山海经》372
《三辅黄图》373
朱赣《风俗记》374
杨终《哀牢传》375
辛氏《三秦记》376
陆机《洛阳记》377
《晋宫阙名》378
《建康宫殿簿》378
周处《风土记》379
山谦之《南徐州记》380
潘岳《关中记》381
罗含《湘中记》381
《邺都故事》382
陆澄《地理书》383
阚《十三州志》386
祖鸿勋《晋祠记》387
姚察《西聘道里记》388
《东都记》388
谱系类390
《世本》390
扬雄《家牒》391
王俭《百家集谱》392
王僧孺《百家谱》393
《后魏方司格》394
挚虞《族姓昭穆记》395
《孙氏谱记》395
殷敬《殷氏家传》395
陆景献《吴郡陆氏宗系谱》396
簿录类397
刘歆《七略》397
郑默《中经》398
子部400
儒家类401
《晏子春秋》401
虞卿《虞氏春秋》402
《孟子》403
《荀子》405
刘向《新序》409
刘向《说苑》410
扬雄《太玄》413
陆景《典语》417
梅陶《梅子新论》417
道家类421
《老子》421
《列子》422
《庄子》422
苻朗《苻子》424
法家类426
《管子》426
《韩非子》426
名家类428
墨家类429
《墨子》429
杂家类431
《吕氏春秋》431
《淮南子》433
王充《论衡》434
沈约《俗说》441
元晖《科录》443
小说家类445
葛洪《西京杂记》445
裴启《语林》446
顾协《琐语》448
阳《谈薮》450
刘义庆《世说新语》451
刘峻《世说新语注》453
殷芸《小说》454
刘炫《酒孝经》454
姚察《辨茗酪记》455
五行家类456
许负《相经》456
医方家类457
《神农本草经》457
李勣《新修本草》458
《房中志》459
集部460
楚辞类461
《楚辞集解》461
别集类464
《司马相如集》464
《李陵集》465
《班固集》466
《张衡集》467
《范晔集》468
《阴铿集》468
总集类470
挚虞《文章流别集》470
李充《翰林论》470
刘《文心雕龙》471
《史通》引文考略473
宋玉《高唐赋》474
韦孟《讽谏》474
贾谊《鸟赋》475
贾谊《过秦论》475
东方朔《答客难》475
东方朔《自叙》476
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476
司马相如《美人赋》476
司马相如《自叙》477
司马相如《封禅书》477
枚乘《七发》477
李陵《答苏武书》478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478
扬雄《羽猎赋》479
扬雄《长杨赋》480
扬雄《解嘲》480
扬雄《自序》480
班彪《王命论》481
班固《幽通赋》482
班固《答宾戏》482
《七章》483
张衡《七辩》483
马融《广成颂》484
赵壹《刺世疾邪赋》484
诸葛亮《出师表》485
王昶《家诫》485
曹植《洛神赋》485
陆机《文赋》486
陆机《豪士赋》486
张载《剑阁铭》487
张辅《班马优劣论》487
干宝《史议》488
袁淑《鸡九锡文》488
刘义隆《除徐傅官诏》488
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489
颜竣《讨二凶檄》489
刘骏《拟李夫人赋》490
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490
孔熙先《罪许曜词》490
沈约《八咏诗》491
刘峻《山栖志》491
刘炫《自赞》492
王绩《醉乡记》492
刘知几《释蒙》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