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东市下辖自治县,位于青海省省东部、青海和甘肃省两省交界处,湟水下游。民和县东与甘肃省水靖县接壤;东北与永登县、兰州市市红古区隔大通河相望;南隔黄河和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相对,西南和西北同省内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乐都区毗邻。境内总面积1890.82平方千米,下辖8个镇、14个乡。截至2023年末,该县常住人口为32.20万人。民和县政府驻地在川口镇。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高山河谷纵横。属于北温带高原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降水较少,四季不分明。境内共有大小河沟24条,河流总长度384.8千米,年总径流量为2725万立方米。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历史悠久,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夏商周为西羌地,属武威郡。刘彻时期,属护羌校尉节制地区。三国时期属魏国。隋开皇年间,属州西都县。唐朝复置鄯州。元朝属西宁州。明朝属西宁卫。清雍正年间,隶于西宁府。1930年4月1日,由乐都区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析置民和县。1985年11月6日,成立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一产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民和旱砂西瓜、民和马铃薯、民和羊肉、民和肉牛是该县的特产,被选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业主要有新型材料产业、冶金产业、建材产业、轻工业产业等。第三产业由零售与批发行业、电子商务、金融业等组成。2022年,该县地区生产总值125.5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6.8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6.8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1.8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3.4:45.3:4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445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2413元。2021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在海东市的六个县区中排名第三。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有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青铜器时代、卡约文化、辛店文化等古文化遗址600多处。有马厂塬遗址、喇家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里寺花儿会和土族纳顿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永录康格达景区、七里花海景区、青海喇家遗址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名称由来
1930年,由乐都区析置民和县,民和县因人民的美好愿景而得名,取民族和睦、互助互利、互助协作之意命名;另据《中国地名由来词典》,因部族繁杂,取名寓意民众和睦。1986年,设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历史沿革
先秦
早在6000多年前,先民们已在民和地区繁衍生息。夏朝、商朝、周代为西羌地,属武威郡,为羌戎繁衍生息的地方之一。史书记载的秦穆公霸西戎,其所霸之西戎主要是指分散栖居在甘、青一带的羌族部落。秦历公时羌人无弋爱剑,被秦拘执后逃回三河(黄河、赐支河、湟水)间,诸羌推戴其为首领,当时河湟也区农业生产稀少,缺乏五谷,爱剑从内地带来了较先进的耕作和畜收技术,于是部落种人依附者日见众多。其后爰剑子孙繁衍派析,分支有一百五十种之多,散居于赐支河曲及湟水流域一带,畜收农讲兼营。
秦汉至南北朝
秦灭六国之战,置郡县,当时民和地区在陇西郡铺境的西北塞外。刘彻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中央王朝所设护羌校尉节制地区。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始置允吾县,隶于金城郡,郡县同治今民和下川口。三国时期属魏国辖地,仍设允吾县并由允吾县南部(今民和中川、官亭一带),析置白土县,仍隶于金城郡。
晋朝迁金城郡治至榆中县,废允吾县,留白土县。刘盈永宁中,张轨为武威郡(今凉州)刘史,置晋兴郡,辖晋兴、左南等县,领今民和等地。东晋十六国时期,相继属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北凉等政权统治地区,曾设晋兴、三河二郡,并存允吾、白土二县。北魏废胥兴、左南、白土、允吾等建置,在龙支城(今民和古鄯)设北金城县,隶于西平郡。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西平郡移治乐都,并置那州。今民和地属鄯州西平郡金城县地。元钦二年(公元553年),改金城县为龙支县,仍治古首都(今民和古鄯北古城),北周将龙支县改属枹罕郡(今临夏回族自治州),今民和地区属枹罕郡龙支县辖地。
隋唐至宋元
隋开皇初取消郡级建置,以州统县,今民和地区属鄯州西都县(后改称湟水县)和河州龙支县辖地,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为郡,今民和地区分属西平郡湟水县和枹罕郡龙支县辖地。唐朝复置鄯州,一度改鄯州为西平郡。龙支县由枹罕郡改属都州,今民和地属鄯州湟水县和龙支县地。肃宗上元后,河湟地区全归吐蕃统治,唐大中二年至五年(公元848~851年),沙州首领张议潮先后以兵力取得瓜、沙、兰、廓、鄯等11州,归附于唐,今民和地区又归属鄯州。
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吐蕃哨厮啰政权崛起于河湟地区,今民和地区归其所属。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宋王朝派王瞻经略河湟,率兵攻占邈川及青唐,遂改青唐为鄯州,邈川为湟州。次年因后继无援,退出河湟,今民和地区复为啪厮啰政权辖地。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王厚、童贯发熙河、兰等州兵攻下湟州。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改湟州为乐州,辖有今乐都区、民和两县全境及其他一些地方。至宋室偏安江东,西夏扩边拓疆,最終控制青海黄河以北地区。今民和地区,隶属西夏近百年之久。南宋末年(公元1220年),蒙古帝国军队攻灭西夏,今民和地区遂为蒙古汗国势力占据。元朝建立后,属西宁州辖区。
明清
明朝改西宁州为西宁卫,下属6个千户所,民和北部属碾伯守御千户所(西宁卫右千户所)管辖,中部属古鄯千户所管辖。南部地区的弘化、灵藏,则属河州卫积石州千户所管辖。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农民起义军将领贺锦部属朱永福由连城县进军上川口(今民和县境内),包围东伯府李土司衙门东山城,土司李天俞领兵抵抗。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碾伯千户所为碾伯县,隶于西宁府。今民和大部分地区属碾伯县管辖,弘化、灵藏仍属河州管辖。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循化厅设立并改隶西宁府,宏化、灵藏地区属西宁府循化厅辖区。清咸丰、同治年间,在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起义的影响下,青海回族掀起了反清起义,今民和地区回族的起义是青海回族起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青海省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区,民和亦属之。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4月1日,由乐都县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析置民和县。县治初设于上川口,同年底移治于古鄯。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底,鉴于古鄯交通不便等原因,遂迁回上川口。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兰州战役”以青海马家军军队失败而告结束。8月30日,为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青海,国民党一二九军三五七师残部在溃退中,炸毁享堂大通河铁桥(今民和县境内),并烧毁物资、弹药仓库。1949年9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民和。9月6日,民和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由省直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2年1月19日,民和县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5月17日结束。1978年成立海东市行政公署,民和县划归海东行署辖区。1985年11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986年6月28日举行庆祝大会,宣告自治县正式成立。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青海和甘肃省两省交界处,湟水下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02°26'~103°04',北纬35°45'~36°26'。东与甘肃省水靖县接壤;东北与永登县、兰州市红古区隔大通河相望;南隔黄河和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相对,西南和西北同省内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乐都区毗邻。县境南北长69千米,东西宽32千米,总面积1890.82平方千米。
气候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属于北温带高原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降水较少,四季不分明。县内年平均气温为7.8℃。最热月为7月,平均最高气温26.7℃,极端最高气温34.7℃(1966年7月18日);最冷月为1月和12月,平均最低气温-6.6℃,极端最低气温为-22.2℃(1972年12月8日)。境内降水地域差异很大,年降雨量为350~700毫米。4~9月份降雨量占年降水量的65%。年均暴雨日数为1天,山区最多可达5天,暴雨降水强度大,一小时最大降雨量为23.3毫米(1967年8月24日)。
年平均无霜期170~200天。年均照时数4433小时。太阳辐射为年每平方厘米125~137千卡。年蒸发量为1400~2060毫米。县内风向均随季节转换,全年最多为东南风,次多为西北风。年平均风速约每秒1.9米,年平均最大为每秒2.3米,最小为每秒1.4米,最大风速每秒18米(1968年8月12日)。
地质
民和县位于祁连山脉东南端末稍,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大地构造属祁连山地槽褶皱系。
除前震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纪、石岩系、二迭系和三迭系缺失外,从震旦系到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发育,以新生界第四系最为发育,次则为上第三系和古生界寒武系。
震旦系仅出露于湟水河以北的莲花台、回头湾、宽都兰一带,露头多沿沟谷分布,且岩层走向又常与沟谷平行。寒武系分布于县境内西南的拉脊山东段一带,即峡门-官亭一线。侏罗系主要在湟水以北的史纳、享堂坡,拉脊山东段的干池西南约3千米处及拉脊山东稍的银洞沟地区零星出露,属含煤建造。白垩系境内仅见白垩系下统河口群,主要发育在县境东部的磨湾子、武家台、湟水附近南部的协拉、文家寺东南部(黄河北岸附近)地区,最大厚度约2606米。第三系境内分布广泛,主要沿拉脊山东段北侧至官亭、中川一带,其他地区沿沟谷、河流两岸出露也较为广泛。第四系境内最为发育,分布面积广,约占全县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境内出露岩石,除沉积岩和一套区域变质岩外,火成岩主要有火山喷出岩和侵入岩两类,面积占基岩总面积的75%以上。火山喷出岩主要发育在拉脊山地向斜褶皱带东段的长峡山复式向斜一线,为下古生代地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尤以上寒武统最为发育。侵入岩县内以南的尕长峡山复式向斜北翼一线和黄水以北地区分布有元古代晚期侵入岩和加里东期侵入岩。变质岩主要分布在湟水以北地区的下震旦统湟源群地层中,为一套区域变质岩。主要岩石有大理岩、石英岩、云母石英片岩、绿泥石英片岩、硅质板岩、石榴石云母片岩、黑云母长英片岩、含榴石黑云母二长片麻岩等。变质岩石以片岩为主,除石英岩外,各种岩石的矿物组合一般不少于6种。
民和县属于祁连地槽褶皱系亚一级构造单元,以拉脊山南北两侧深大、大断裂为界,又可划分为祁连山脉“中间隆起带”和拉脊山加里东地向斜褶皱带。本区在地壳发展历史中,经历大小不同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多旋迴性的构造旋迴,有阿森特旋迴-震旦纪构造层;加里东旋迴一晚寒武世亚构造层;燕山旋迴一侏罗纪亚构造层;早白垩世亚构造层;喜山旋迥一早第三纪亚构造层和晚第三纪亚构造层。
震旦系褶皱史纳背斜,轴部位于史纳村北东,轴线呈27度方位。下古生界褶皱本期褶皱形态,以马场山向斜尕长峡山复式向斜为典型,轴线呈北西西方向,大致延伸约30千米,南北宽13千米,两翼被断层所切割。中生界褶皱其褶皱形态主要受基底形状控制,即充分显示有继承性。新生界褶皱主要为第三系所组成的向斜地盆地及穹隆状背斜。区内断层较为发育,按其规模有深大断裂和一般断裂。性质有正断层,逆断层等。其方向有南北、近南北、近东西。
地形地貌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高山、梁、河谷纵横,地貌破碎;南部和北部分别为黄河谷地和湟水谷地,中部为中低山河谷相间地区,西南、西部县界为高山区。
境内河谷地面积为532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8.1%,湟水河、黄河分别在县北部和南部形成两个主要河谷盆地,两河谷之间分布有18条较大河谷,分别属于湟水流域和黄河流域。属于湟水流域的有松树沟、飞禽山沟、芦草沟等10条河谷;属于黄河谷地的有马营沟、寺纳沟、河纳沟等8条河谷。海拔1650~2000米之间。
黄土塬为黄河水系长期切割和雨淋风蚀而阶地解体的自然结果,具有河谷和中低山地貌特点,大小几平方千米到几十平方千米不等。境内耕作面积千亩以上的黄土塬有7个,千亩以下的黄土塬有14个。主要包括东塬、古鄯塬、中川塬等。
境内中低山面积1091.8平方千米,为全县总面积的57.74%,海拔大都在2200米以上。县境内中低山是祁连山一级支脉达坂山、拉脊山的延伸末稍和分支,海拔3000米以下。达坂山末稍在县境北部被湟水、大通河切断,形成一座高差700多米的山头,称阿拉古山,海拔2500米。主要山头还有杨家店山,海拔2451米。
境内高山面积为267.04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14.12%。境内高山海拔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高山峰为峡门乡的尕长峡山主峰,海拔4220.3米。境内有海拔3200米以上的主要山峰9座,包括青沙山、后山、野狐山、雪疙瘩山等。
水文水利
水文
地表水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共有大小河沟24条,分属黄河、湟水、大通河3个水系,河流总长度384.8千米。有18条沟河源于拉脊山脉,内有10条汇入湟水,较大的常流水沟有隆治沟、巴州沟、米拉沟、构树沟等4条;8条汇入黄河,较大的常流水沟有前河沟、大马家沟、杏儿沟和马营沟等4条。另有6条沟河源于达坂山脉,均属跌差较大,不能利用的时令沟,其中4条通向湟水,2条通向大通河。该县地表径流平均流量每秒8.63立方米,年总径流量为2725万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为144.2毫米。
黄河从化隆、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流入本县,穿过县南端的官亭镇和中川、峡口乡,出寺沟峡流入永靖县,县境内流程27千米。河床宽100~400米,多年平均流量719立方米/秒,年总径流量22674万立方米。有较明显的春汛和夏汛,春汛洪水多发生在4~5月间;夏汛洪水多发生在7~9月间。每年11月下旬至次年2~3月份流量减少至150~250立方米/秒左右,河中结冰,在峡口乡封冻,冰层厚1.5~3米,可通行人车马和机动车辆。黄河在县境内含沙量平均1.8公斤/立方米。
湟水从乐都老鸦峡入境穿过县北部,县境内流程47千米。多年平均流量每秒55.75立方米,年总径流量1758万立方米。12月至翌年4月为枯水期,流量为每秒23~40立方米,其余月份为中水期,流量每秒40~90立方米。洪水期与枯水期水量变化十分悬殊。1953年干旱少雨,加之中、上游引水灌溉,流量每秒0.045立方米,几近干涸,为近70年所罕见,含沙量每立方米10.5公斤。1958年8月最大洪水流量每秒达1280立方米,同年6月最小流量仅每秒0.4立方米,相差3200倍。
大通河县境内流程12千米,多年平均流量每秒73.3立方米,年总径流量每秒23.12万立方米。洪水期与枯水期流量相差悬殊,最大流量为每秒1510立方米,最小流量每秒12.5立方米(1953年),相差120倍。大通河流域是省内主要林区,植被条件好,因而含沙量低,从享堂水文站测得每立方米0.8公斤,为民和段湟水含沙量的十三分之一。流经地区多峡谷,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地下水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7656.56万立方米,可开采2126.4万立方米,已利用279万立方米,占可开采资源量的13.1%。海拔2500米以上的中高山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前第三系基岩裂隙和破碎带中,以裂隙潜水水质为好,也较丰富,但分布不均匀。浅山区多为黄土沟壑,黄土层以下多为第三系红层,含水性及透水性极差,故水资源缺乏,分布极不均衡。河湟谷地及沟岔为第四系冲积层含水岩系,含水层由砂砾石组成,隔水底板层为第三系红层,上覆厚度不等的亚黏土和黄土层,潜水位埋藏深度不一,河漫滩处埋藏浅,一般0.5~2米,一级阶地2~5米,二级阶级地5~10米,三级阶地15米以上;含水层厚度10~20米不等,可供农田灌溉、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
水利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水利工程包括渠道工程、蓄水工程、电灌工程和河道治理等。截至2022年末,该县有水库9座,涝池69座,淤地坝39座,水电站8座。
古鄯水库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镇境内,距该县城34千米。水库坝址在柴沟和案板沟汇合处,河沟流域面积33平方米。水库工程于1976年动工修建,1979年下闸蓄水,总库容78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5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00万立方米,死库容30万立方米,是一座引隆治沟流域七里寺峡水源为主的半注入式年调节水库。水库全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1325亩,征费灌溉面积11325亩,属于二类灌区。干渠总长度为49.75千米。
满坪水库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满坪镇,该水库总库容108.4×104立方米,其中死库容4.79×104立方米,兴利库容98.2×104立方米,防洪库容5.407×104立方米;相应死水位2489.68米,正常蓄水位2538米,设计洪水位2539.06米,校核洪水位2539.34米。满坪水库属Ⅳ等小(1)型工程。民和县满坪水库主要建筑物由非溢流坝、溢流坝、放水管和导流底孔四大部分组成。大坝为砌石重力坝,最大坝高77米,坝轴线长130米。该水库以人畜饮水和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和改善河道内生态环境。
土壤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土壤共有9个土类,21个亚类,29个土属,74个土种。9个土类分别为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灰褐土、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沼泽土、潮土、新积土。
高山草甸土分布于县境西部拉脊山山峰部位,面积8.917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16%;山地草甸土分布于拉脊山中下部和坡麓地带,面积20.06万亩,占总面积的7.5%;灰褐土分布在拉脊山和北山地区,面积8.2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89%;黑钙土主要分布在峡门、塘尔垣、西沟等地的脑山地带,面积21.27万亩,占全县总山地面积的7.46%;栗钙土分布于浅山半脑山地区,面积150.05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3%;灰钙土分布于河湟谷地及邻近的中低山地带,面积72.92万亩,占总面积的25.7%;沼泽土主要分布于中川、总堡河滩地及低阶地局部洼地,面积0.15万亩,占总面积的0.05%;潮土分布于河流两岸的河漫滩一级阶地及山前洼地,面积2.31万亩,占总面积的0.81%;新积土主要为人工堆垫土,即“治河造田”增加的耕地。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2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耕地面积4.2万公顷,园地面积0.12万公顷,林地面积5.27万公顷,草地面积6.65万公顷,湿地面积0.08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2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0.3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0.15万公顷。
矿产资源
民和县矿产资源较丰富。截至2015年年底,县境内已发现矿产17种,有矿产地90多处。主要矿产有冶金用石英岩、水泥用大理石、炼镁用及建筑用白云岩、石膏、砖瓦及水泥用黏土、建筑用砂石,建筑用石料类矿产、矿泉水、地下水等,而且都已进行开采。还有岩金、煤矿点,铜多金属(铜、铅、等)、铁、锰矿化点,民和盆地还有油气显示。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矿床(点)主要为建材非金属矿产,金属矿产、煤炭等只有矿点或矿化点。金、煤等曾经开采,2015年已停采。民和县矿产资源受大地构造单元的控制明显。县境内石英岩、大理岩、白云岩、建筑石料等矿产分布在中祁连中间隆起带,也就是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的北山乡、川口镇以及松树乡境内。石膏、砖瓦及水泥用黏土、建筑用砂石、煤、油气等分布于民和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即分布于县境中东部地区。金属矿床点、矿泉水、地下水等主要分布于拉脊山优地槽带,也就是在县境西南部的拉脊山区。
民和县开采的矿产除矿泉水和地下水外,均为建材非金属矿产。2015年民和县各矿种产量为石英岩矿约1×105吨,水泥用大理岩矿约4×105吨,白云岩矿约1×105吨,石膏约2×104吨,建筑用砂在2.5×105立方米以上,建筑用石料在8×104立方米以上,砖瓦用黏土2×105立方米以上。
森林资源
截至2020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林地面积111966.5公顷,森林覆盖率28.5%。湿地面积1251.09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1132.14公顷。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63.79万亩,天然林保护面积23.61万亩。该县森林活立木蓄积39.126万立方米,人均0.8332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量27.52万立方米,疏林地蓄积量3918立方米,散生木蓄积1.87万立方米,四旁树蓄积量7.51万立方米;农田林网蓄积量1.78万立方米。
水资源
截至2015年,民和县自产水资源总量为2.58亿立方米,其中湟水流域为1.92亿立方米,大通河流域为0.11亿立方米,黄河流域为0.647亿立方米。过境客水为200.69亿立方米,其中湟水流域为20.30亿立方米,大通河流域为25.71亿立方米,黄河流域为154.68亿立方米。地下水综合补给量为0.766亿立方米,可开采地下水资源0.213亿立方米。全县人均水量697立方米/人,耕地面积亩均水量323立方米/亩,均低于青海省、湟水流域平均水平,为贫水地区,该县自产水资源量缺乏,但因黄河、湟水、大通河流经民和县,过境水资源丰富。
生物资源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药用植物种类丰富,草本类的有大黄、甘草、青贝母、疏叶当归、秦、黄芪、党参等;木本类的有黄檗、土茯苓、桑百皮、骨碎补、槐花等;果实种子类的有枸杞子、蒺藜、杏仁、火麻仁、莱子、白芥、圆叶牵牛等;菌类的有冬虫夏草图、马勃、锁阳等。药用昆虫有斑毛、虻虫、金虫歇、地龙等。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木类植物的乔灌木共有66科95属,190多种,其中乔木39科、49属、106种,灌木27科、46属、84种。主要乔木有杨、柳、榆、松、柏、槐、桦、杉等。其中杨属有毛白杨、山杨、青杨、小叶杨等数十个品种;柳树有旱柳、垂柳、棉柳、红沙柳等品种;桦树有红桦、白桦、紫桦等品种。主要灌木有锦鸡儿、白刺、沙棘、金露梅等。草类植物有41科198属、356种,主要有骆驼蓬、冰草、蒲公英、芦苇、猪芽草等。该县的古树名木资源共有32株,以青杨、旱柳、核桃等树种居多,属一级保护的古树有6株,二级保护的有7株,三级保护的有19株。
动物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动物分为3类,分别是昆虫纲、兽类和鸟纲。昆虫类有蝗虫、玉米螟、蟋蟀科、蝼蛄科、蚱蜢、班蝥等;兽类有东方狍、猪獾、麝、艾鼬、岩羊、狼;禽类有喜鹊、中华秋沙鸭、乌鸦、啄木鸟科、猫头鹰等。该县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鹳,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雕鸮。黑鹳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物种,珍稀程度不亚于大熊猫。
自然灾害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自然灾害包括干旱、冰雹、洪涝和霜冻。1950~1985年,全县出现大小旱灾20多次,其中大旱6次;冰雹一般发生在4~9月,主要集中在7~8月份。该县多年发生较大雹灾50多次,每次受灾面积少则一两万亩,多则二三十万亩;洪涝多发生在雨季7~9月份,该县多年共发生较大洪涝灾害6次以上。县境各地以混合霜冻为主。早晚霜冻时间,大体与日均温稳定通过10℃初终日期接近。2019年6月5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突降冰雹,导致5个乡镇39个村农作物受灾,受灾面积50972亩,成灾面积48574亩。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8镇、14乡。民和县政府驻地在川口镇。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2023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户籍人口43.92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12.51万人,占全县户籍人口的比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28.48%;乡村户籍人口31.41万人,占71.52%。全县常住人口32.2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00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3.48%;乡村常住人口18.20万人,占56.52%。
民族
截至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有汉族、回族、土族、藏族等20个民族。该县的回族分布在除北山、杏儿藏族乡以外的20个乡镇。土族主要分布在官亭、中川、前河、甘沟、杏儿等乡镇。藏族主要分布在杏儿藏族乡。截至2020年末,该县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40197人,占42.88%;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86767人,占57.12%。截至2014年末,该县少数民族中回族156546人,土族43585人,藏族13752人,分别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2.89%,20.29%和6.4%。
语言
民和方言属于秦陇方言,它跟陕、甘话比较接近。由于历史上人口的迁徙、民族的增多、宗教的传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了民和方言独具的特色。民和方言的词和短语,其来源大致为古语词语、以吴方言为主的词汇、文言文词汇、宗教词汇、民族语词汇。民和方言的语音,除少数字词外,大多与普通话接近。至于声调,变化很大,种类繁多,大致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久居本土的汉、藏民族,其语音与兰州话比较接近。二是居住在川口、马场垣一带的回族,其语音与兰州市、永登话比较接近;居住在西沟、塘尔垣一带的回民,其语音与化隆话比较接近;居住在大庄、马营一带的回民,其语音与甘肃永靖话比较接近。三是居住在官亭、中川、峡口一带的土族,其汉语语音中带有明显的土语韵味。民和方言之语音,如果细分,就某一地区而言,村与村不同,甚至相邻两家也有不同的。
宗教信仰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宗教有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这些宗教的传入时间,最早当为道教,之后是汉传佛教,继之是藏传佛教,尔后是伊斯兰教。截至2023年,该县的宗教活动场所有才旦寺、能仁寺、巴周城隍庙等。
佛教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佛教分为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于李炎会昌元年(公元814年)传入境内,主要寺院有才旦寺、峨哇寺、弘化寺等。汉传佛教,随着民族的不断迁入而逐渐兴盛,各地寺庙,数量多于藏传佛教寺院,清乾隆时,仅古鄯城周围就有7处,清光绪时,仅巴州堡就有8处。主要寺院有能仁寺、惠恩寺、静方寺等。
伊斯兰教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的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在元朝时随着回族的迁来而传入,明、清两代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就其分支来说,大体上有阁的目、伊合瓦尼、西道堂和苏菲派。民和伊斯兰信教群众有回族、东乡族和撒拉族。主要清真寺有五方清真寺、川口清真大寺、马营清真寺等。
道教
道教传入民和地区的时间不详,民国时期,古鄯、巴州隍庙有道人、道姑。每逢农历清明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又有较大的庙会,四方男女(包括邻近甘肃省群众)来庙祭拜,道士则举行诵经活动。主要活动场所有巴周城隍庙、马场垣道观等。
经济
综述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一产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拥有286种特色农产品,其中民和旱砂西瓜、民和马铃薯、民和羊肉、民和肉牛等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该县工业主要有新型材料产业、冶金产业、建材产业、轻工业产业等,新型材料产业是着重发展产业,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三产业由零售与批发行业、电子商务、金融业等组成。
202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125.5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6.8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6.8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1.8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3.4:45.3:4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445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2413元。2021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在海东市的六个县区中排名第三。
第一产业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一产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该县是农业大县,也是青海省重要的粮食、蔬菜、瓜果主产区,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20%,先后两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殊荣。拥有5个露地蔬菜种植基地和6个设施蔬菜基地,创建了10余种蔬菜品牌。该县拥有286种特色农产品,其中民和旱砂西瓜、民和马铃薯、民和羊肉、民和肉牛等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202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一产业增加值16.80亿元。粮食播种面积48.49万亩。粮食产量完成16.78万吨,其中小麦播种面积增加0.1万亩,产量2.25万吨;玉蜀黍属产量达到12.65万吨;油料产量0.92万吨;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4.67万亩、10.6万吨。牛出栏头数为2.43万头;羊出栏头数24.42万只;猪出栏头数6.69万头;家禽出栏8.55万只。牛、羊、猪肉产量分别为0.34万吨、0.45万吨和0.56万吨。
第二产业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工业主要有新型材料产业、冶金产业、建材产业、轻工业产业等。新型材料产业是该县着重发展产业,拥有“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铝基合金基础铝材料-箔轧产品-铝型材产品”的完善产业链,亚太科技可年产10万吨绿电高端铝基材料。冶金产业是该县的传统优势产业,民和工业园的6家铁合金企业可年产30万吨硅系列产品、10万吨硅铁粉粒以及2万吨特种合金,以形成完整的硅石产业链条。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二产业增加值54.15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3.6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工业硅、水泥、原铝分别同比增长11.75%、9.86%、1.90%,商品混凝土、铝材、石墨及碳素制品分别同比下降22.16%、16.23%、11.60%。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5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4.94亿元。全年全县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2.8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7.62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三产业由零售与批发行业、电子商务、金融业等组成。该县大力发展电商行业,有1个县电商服务中心、1个电商产业园、22个乡镇电商服务站、有12家快递物流公司,乡镇电商覆盖率达100%,建成125个村级电商服务点。整合农特产品线上交易,增加马铃薯、醋的运用、粉条、蜂蜜、大蒜、奶粉、手撕牛肉干等农特产品外销。截至2022年,该县工业品下乡累计完成2401.7万单,农产品进城176.2万单。
202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三产业增加值51.8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37亿元,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0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3.37亿元。商品零售24.85亿元,餐饮收入5.52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7.50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92.18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9.56亿元。保费收入14485.02万元,其中人寿保险保费收入6287.02万元,中国财险财产保险收入8198万元。
经济功能区
民和工业园位于东海市民和县,始建于2007年,2012年3月更名为海东工业园区民和工业园管理委员会,规划面积23.29平方千米。园区有各类企业56家,主要产品有电解铝、铝棒、铝大板锭、硅铁、氧化镁、水泥、预焙阳极、复混肥等10多种,已形成100万吨铝系列产品、50万吨水泥、30万吨硅系列产品、21万吨氧化镁、20万吨炭素、10万吨复混肥生产能力,将打造以铝、铁合金、镁质材料为主,农副产品、新型建材加工为辅的产业集聚集群。
重要企业
民和湟乳乳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民和县川口镇湟水桥西和驮岭科技生态园2处,成立于1994年占地面积58亩,为青海省最大的全脂奶粉生产企业,公司总资产达3200万元。公司现拥有年处理鲜奶25000吨,年产2000吨奶粉生产线,年加工10000吨发酵乳,液态奶及乳饮料生产线和10000吨奶牛饲料生产线各一条。通过LSO9001-2000ISO9001;被省农牧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中国人民银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等部门共同认定为第五批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民和马营清真食品酿造有限公司位于民和县巴州镇巴二村,公司成立于2011年10月27日,经营范围为陈醋、酱油酿造、食品加工、销售,公司拥有“马营”注册商标一枚,是海东市唯一一家取得食醋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占地面积7999.2平方米。2014年首次参加“2014中国(青海省)国际清真食品及用品展览会”荣获“最佳贸易成交奖”,也是海东市唯一获此荣誉的单位,2014年“马营”商标被民和县人民政府认定为“好商标”。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11所,在校学生74817人。2022年,该县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6017人;普通高中在校生9680人。初中学校在校生16208人。普通小学在校生31407人。特殊教育在校生 188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1317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3.0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3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20%。截至2020年,该县有教职工5100余人。
民和县第一中学位于民和县川垣新区,前身为民和县简易师范学校,始建于1938年,2012年10月学校整体搬迁至川垣新区,更名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校园占地面积240亩,总建筑面积64502平方米,教学楼3幢,学生公寓楼4幢。截至2022年,该校共有教室75个,教师办公室80个,图书馆设有藏书室3个,学生阅览室2个,设有美术室、舞蹈室、音乐室等60个社团活动场所。省级“十佳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为各类高校培养输送了3万多名优秀学子,考入北京大学3人,清华大学6人。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19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服务中心、卫生健康行政执法队各1个,乡镇卫生院29个(合署办公4个),民营医院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9个,村卫生室407个(承担基本公卫的339个),个体诊所、门诊部等其它医疗机构51个。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901人(包括不在编人员),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00人,执业护士858人,医护比1:0.95,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为4.32人(以户籍人口计算)。
民和县人民医院始位于民和县川垣北路70号,建于1959年,是融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为一体的县级综合型医院。1994年被评为二级甲等医院。2001年被评为全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海东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总占地面积1400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854平方米。有职工18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6人。床位186张。有美国GECT机一台,东芝螺旋CT一台,500MAX光拍片床一台等设备。
科技事业
202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组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6个,研发灵芝孢子粉等新产品5个,青海阿牛哥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成功申报全国信息化示范基地。截至2023年,该县共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家,申报专精特新能力提升项目17项,下达5项,争取项目资金289万元。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2个,艺术表演活动的团体16个,群众文化机构(含乡镇文化站)26个。2023年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文旅部门在县市民健身广场开展非遗、文物宣传展示活动,通过花儿、秦腔、土族道拉专场展演和非遗产品展示推介活动,向广大群众展示了民和县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和非遗保护成果。2023年11月1日,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新村群众文化活动广场上,举办“四季乡村春晚”文艺演出活动。
截至2023年末,全区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6个,图书馆总馆1个,乡镇街道图书馆分馆20个,纪念馆12个。有广播电台1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532公里,广播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08%;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01%,有线电视用户1.2万户,由于棚户区改造等因素影响,比上年用户减少0.2万户。
民和县文化馆位于民和县川口镇胡同道清真寺左侧原回族中学院内,成立于1951年,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主要策划组织全县群众文化活动,举办群众性文艺比赛、文艺演出和各类展览。民和县文化馆大楼四层,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其中培训室7间、资料档案室1间、书画展览室2间、刺绣览室1间。具备全县各类文化活动演出服装2000余套。开展“全县社火展演活动”等较大型群众文化艺术活动80场次;建立健全了民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
体育事业
截至2020年末,民和县共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12个,新建射箭场3个、社区太阳能健身站点11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100%,15分钟健身圈社区覆盖率达65%,全县公共体育设施100%免费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30%。全县现有体育单项协会17家、体育健身俱乐部2家、体育培训场馆4家,多次成功举办了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和群众性健身活动。全县每年举办县级以上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0余次,每年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活动500余场次,年均向省体校培养输送优秀体育人才10余人。特别是2016年民和县组队参加尖扎国际射箭邀请赛取得男团第一名的好成绩,2018年以来先后多次参加的全省武术套路及散打锦标赛上累计获得100余枚奖牌,先后参加的省级以上乒乓球、民族式摔跤等体育赛事活动中累计获得金银铜等奖牌60枚。
2007年的北京马拉松赛上,青海省民和县人任龙云以2小时8分16秒获得亚军,创造了中国男选手在马拉松赛事上的最好成绩。
人居环境
截至2022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林地面积52689.45公顷,森林覆盖率27.77%。湿地面积823.08公顷,草地面积66518.85公顷。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42520公顷,天然林保护面积24013公顷。当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13平方千米,造林面积6.0298平方千米。全县建城区绿化覆盖率27.5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2.78平方米。截至2023年末,该县新建45座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1座有机垃圾处理站,配置13辆中转清运车、542辆小型电动保洁车,开展集中整治2245次,清理各类垃圾3.17万吨,拆除废弃房屋和残垣断壁2810处。2023年,民和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9%。民和东垣、边墙村断面Ⅲ类以上水质达标率为100%;大河家断面Ⅱ类及Ⅱ类以上水质达标率为100%;西沟水库出口、巴州河入湟口Ⅲ类以上水质的达标率为100%;饮用水水质Ⅲ类以上的达标率为100%。
社会保障
2023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养老保险职工参保人数18986人,比上年末增加1326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41975人,比上年末增加3004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8045人,增加200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813人,比上年末增加764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4717人,比上年末增加5341人。年末全县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596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521人。年末全县提供住宿的养老服务机构1个,床位230张。社区日间照料中心6家,可提供床位90张,其中建成运营5家,床位75张。农村互助幸福园运行21所,日托床位63张。
交通
综述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处甘青两省交界,处于西宁市、兰州市两大省会城市连接点的中心位置,是内地通往青海省、西藏自治区的必经之地和咽喉要道。境内交通路网四通八达,109线国道、北京-拉萨高速公路、兰青铁路、兰新铁路贯穿全境,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境内公路通车里程3015千米,过境铁路营运里程41.5千米,312个行政村通客车率100%。2019年,民和县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被省交通运输厅评定为5A级,名列全青海省前茅。
公路
截至2022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公路通车里程3015千米,其中县公路里程187千米,乡公路里程741千米,村公路里程1673千米,专用公路里程22千米。境内有川大高速公路、浪红公路、川官公路、川官高速公路、109线国道、北京-拉萨高速公路等。2022年,该县客运量19.8万人,客运周转量1252.06万人千米;货运量370.9万吨,货运周转量19700.16万吨千米。该县设有民和县汽车站。
铁路
2023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过境铁路营运里程41.5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2.5公里。兰青铁路、兰新铁路贯穿全境。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设有民和南站1个火车站,该站为兰新客运专线设立的新客运站,站址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川垣新区驼铃村二道沟,始建于2013年。离兰州站113千米,离西宁站103千米,隶属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管辖,为二等站。
公共交通
截至2020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有客运企业7户、客运班车58辆;出租汽车企业2户、出租汽车302辆;公交车运输企业2户、公交车辆194辆,312个行政村通客车率100%。有7条城市公交线路、5条城乡公交线、1条旅游路线。
民和客运站于2016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于2018年12月18日正式开业运营。该站与民和高铁南站相毗邻,总占地面积48.3亩。主要功能定位为城乡公交集散场地,主要为发往峡门、湖拉海、李二堡、东沟、西沟的城乡公交车辆提供站务服务,也为发往西宁市、格尔木市、门源回族自治县等地的客运班车提供站务服务。
人文
概述
民和县历史悠久,有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青铜器时代、卡约文化、辛店文化等古文化遗址600多处。该县有马厂塬遗址、喇家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花儿(七里寺花儿会)和土族纳顿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县的特色饮食有民和手抓羊肉、面片、甜醅等,特产有民和旱砂西瓜、民和马铃薯、民和羊肉、民和肉牛等。
饮食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内汉族以小麦、大麦、稞麦、豌豆、燕麦米等为主食,面食如汤面条、馓饭、凉面、扯面等;回族主食,大体与汉民相同,吃食花样,有蒸馍、馄锅、烙饼等;土族以肉类乳品为主食,吃食则以小麦、青稞、薯类为主,爱吃面食、肉类、喜饮奶茶;藏族以麦、豆为主食,喜吃酥油糌粑和牛、羊、猪、鸡肉,嗜喝以茯砖熬的酥油奶茶。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特色饮食有民和手抓羊肉、面片、甜醅、民和酿皮、烤羊排、牛肉面等。
民和手抓羊肉是民和县回族的特色饮食,是四季美味,冰抓热抓均可,只是风味有别。肉赤膘白,肥而不膻,色香味俱佳,可以佐以稞麦美酒。民和手抓最关键的,首先在于原始食材。草膘羯羊,其肉肥瘦均匀,最适合做手抓。通过烹制手艺,锁住汁水、添加佐料、去腥去膻、美味可口。
尕面片是民和县的特色饮食。这种面片不是用擀面杖擀出来的,而是用手揪出来的。尕面片,又叫青海尕面片。从城镇到农村,面片成了最普及又享有盛名,品种繁多。按尕面片的形状,配料和烹方法不同,有做工细致纤小玲珑的"指甲面片""雀儿舌头";有和蘑菇混煮的"蘑菇面片";有不带汤而用炸酱拌吃的“烩面片"。回族人民清真面食中还有和牛羊肉、粉丝、辣椒混炒的"炒面片"。农村里还有常吃的"菜瓜面片"等。
甜醅是民和县的特色小吃之一,用燕麦或稞麦制作。甜醅是用青藏高原耐寒早熟的粮食之一青稞加工而成的一种风味小吃。它具有醇香、清凉、甘甜的特点。吃时散发出阵阵的酒香。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则能壮身暖胃,增加食欲。甜醅选料精细,青稞粒粒饱满,脱皮洁净,蒸煮适度,酒曲配料适中,掌握温度准确,粒粒白嫩,食如果肉。一端碟子,则醇香扑鼻,入口醅甘汁浓,绵软可口,食后满口留香。
习俗
官亭“正月火花会”是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人民传统的一个大型民俗活动。此项活动通过代代相传,每年举办。从正月十五开始,官亭的土族群众耍社火、舞狮子、龙灯、旱船、竹马,一直到二十九的那天,活动达到高潮。届时,广场上唱戏,大街上、村庄内耍社火、舞狮、耍龙灯,特别是二十九晚上举办大型的烟火晚会,场面十分热闹。
果花会位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坦乡下川口村,人们把这片地方称作青海高原上的一块“小江南”,素有“瓜果之乡”之美誉。下川口“果花会”起源于唐朝,每年开花结果的时候,整个果园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的美景,每年春暖花开之时,全体居民集中在果园内一边赏花一边开个“同乡会”。以后把这种花季开会,习惯叫做“果花会”,一直延续到现在。
土族婚礼歌-“道拉”,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三川土族人民特有的传统婚礼歌。“道拉”,就是“歌唱的意思”,土族“道拉”分哭嫁类、典仪类、喜庆类、戏谑类和神话自问类,形式多样,民族特色浓郁,对研究土族族源、民俗文化、西部少数民族婚俗演变,以及土族与周边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包括17处明长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
马厂塬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厂塬乡边墙村及村西湟水南岸第二台地上。遗址面积64万平方米左右,地面散布有陶片,断崖处暴露有灰层、灰坑,灰层与灰坑中夹有较多的杂骨、陶片。在马厂塬遗址里,人们发现了类型丰富的彩陶器以及玉斧、石刀、骨针等生产生活用品。马厂塬文化遗存以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为主,还包括有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多种文化遗存。1988年,马厂塬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村,是黄河上游地区发掘的以齐家文化大型聚落为主,兼有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汉晋遗存等不同文化内涵的大型史前文化聚落遗址。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先在广河县齐家坪发现而得名,存续于距今约4300~3500年。发现于半个多纪后的喇家遗址,距今约4000年,共发现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255件遗物,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大型史前灾难遗址,保留了史前大地震、黄河大洪水和泥石流等多重灾难遗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民和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29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1项,该县共有非遗传承人258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非遗传承人24人。
七里寺峡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南古鄯镇境内的小积石山麓。在这里举行的花儿会至少已有百年历史。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八方群众盛装举伞结伴而来,六七万人云集峡谷,通宵达旦对唱花儿。七里寺花儿会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文化盛会,演唱者均为民间歌手。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无任何乐器伴奏;演唱内容多为情歌。演唱者一般一手轻捂耳朵,根据内容需要用不同的“令”来演唱,所唱曲令达四十余种,代表曲目有《古鄯令》《马营令》《二梅花令》等。
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纳顿”土语原意为“游戏”,纳顿节起源于元代中期,完善于明代早期。各地举行纳顿的顺序按庄稼收割季节的先后排列,历时63天,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筹备,从清明节开始,三川各村即在本村的神庙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并推选出当年七月举办纳顿会的“大牌头”和“小牌头”,他们在节前负责筹集经费,维持本村社会秩序,协调生产管理等,节日期间则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其次是小会,节前,村民在会场搭建大型帐篷,以供安放神像和进行祭奠。节前一日大小牌头敲锣打鼓,进行祭典等一系列活动。然后便是纳顿节的正会,它由跳会手、跳面具舞、跳“法拉”三部分组成。
特产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特产有民和旱砂西瓜、民和马铃薯、民和羊肉、民和肉牛等。
民和旱砂西瓜是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民和旱砂西瓜果实椭圆形,个小而匀、果皮淡绿色、上覆深绿色条带,果皮厚1.1厘米,瓜瓤呈鲜红色,籽黑、皮薄、肉嫩,香气浓郁,质地酥脆、风味爽、果汁多、甘甜、瓤沙、味纯,食用品质好,是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2013年12月3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民和旱砂西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民和马铃薯是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民和马铃薯薯块长圆形,表皮粗糙,黄皮黄肉,薯块整齐,蒸煮后肉质酥散,色味纯正,口感好。2013年12月3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民和马铃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民和羊肉是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民和肉羊背腰平直、后躯丰满、胸宽体长、肢体健壮,体型呈圆桶状,公、母羊有角基,表现出了明显的肉用羊体型特征。民和羊肉肉质细嫩多汁,颜色鲜艳,肉中肌红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较低,富含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达16.4%),属于较好的肉质等级,熟肉率、系水力的指标均较为理想。
民和肉牛是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民和肉牛体型身宽高大,结构匀称,体质结实,体格粗壮,体驱呈圆筒状,多为红(黄)白花角为蜡白色,四肢健壮有力,具有六白特征。民和肉牛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富含各种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以及对人体有保健功效的钙、磷、、铁、镁等矿物质元素。2013年12月3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民和肉牛”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风景名胜
综述
截至202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4个,有星级乡村文化旅游接待点50家、乡村旅游重点村9个、省级休闲旅游街区1条、星级旅游饭店10家,旅行社(分社)12家。2020年7月,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被评为首批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
重要景点
永录康格达景区
永录康格达景区位于民和县满坪镇,这里既是青海省集河湟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传统非遗文化保护开发的民间最大博物馆,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该景区以著名的康格达神山为中心,七里寺药泉养身小镇和满坪坛城养心小镇为依托打造的一山两镇为特色的旅游景区。总面积119平方千米。还有被誉为青藏高原最大民间博物馆的永录博物馆,占地200多亩,由河湟民俗文化博物馆、乌木艺术精品馆、楠木艺术精品馆、中式家具文化精品馆和千佛殿等分馆构成,2500余件明清时期的家具、金丝楠木家具和乌木雕品,千余件景泰蓝、青铜器和瓷器,400余块黄河奇石和600余件书画作品开放展出。
七里花海景区
民和县七里花海景区处于民和县南大山东麓,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古鄯镇山庄村。景区由地景公园服务中心、海棠花漫游走廊、流泉花海观览区、冰雪山地运动区、药泉民俗度假区、七里滨河休闲区、奇幻儿童游乐区“一心一廊五区”组成。是以“花海地景观光体验+药泉文化体验+康养民宿度假+山地冰雪+滑草运动”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景区。该景区花海观赏区占25.3公顷。七里花海景区的地形由丘陵、台地、河滩共同构成了“复合型”的空间形态:以丘陵地貌为主,地势起伏舒缓,花海内的台地区域缓急有序、错落有致。
青海喇家遗址公园
被誉为“东方庞贝古城”的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村,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2001年6月25日,喇家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喇家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其他各类文物千余件,表明这里可能是当时的社会权力中心或古城堡。喇家遗址出土的陶器种类繁多,包括三大耳罐、双耳罐、单耳罐等。其中,高领双耳罐和双大耳罐最具文化代表性。
对外交流
2013年11月,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与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缔结为友好合作县。
2015年11月,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与兰州市红古区签署《关于建立环境保护协调工作机制协议书》,共同应对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加快两县区间交通项目的实施建设。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参考资料
Traditional ‘Anzhaonadun’ festival celebrated in NW China’s Qinghai.中国政府网.2023-12-21
民和县的由来你知道吗?. 民和文旅.2023-12-20
民和简介.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1
统计用区划代码.国家统计局.2023-12-20
民回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3-12-20
关于发布民和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通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5-23
民和简介.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1
关于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的通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1
【民和县】民和县情简介.海东市文体旅游广电局.2023-12-21
【旅行指南】附票价|从西宁火车站出发!青海这8个小站绝对要去!. 西宁文旅之声.2023-12-21
风雨见真情 党徽映初心.青海水利信息网.2023-12-20
民和县情简介.民和文旅.2023-12-20
悦听民和|民和民族历史述略.民和县图书馆.2023-12-20
民和特产.新农村商网.2023-12-21
【落实“五个年”“两行动”】民和工业园:聚焦延链补链强链 做大做强产业集聚.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1
民和县四大工业体系.海东时报.2023-12-21
2010-2021年年鉴汇编.海东市统计局.2023-12-21
民和县历史概况.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2
【文旅动态】民和县博物馆开展尚未核定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工作.民和文旅 .2023-12-22
花儿(七里寺花儿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2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22
青海省这些地名的由来你知道吗?.澎湃新闻.2023-12-20
古鄯水库基本情况.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0
满坪水库.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0
国土调查成果共享应用服务平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2023-12-20
民和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0
民和县水利资源概况.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8
民和县水利资源.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8
海东市民和县古树名木分布状况.海东林草.2023-12-20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鹳在青海民和.金台资讯.2023-12-20
“串门”的猫头鹰被救助放归.光明网.2023-12-20
民和县“6.5冰雹灾害”情况报告.青海12316三农服务热线.2023-12-21
民和、红古两县区党政领导.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0
县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举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0
【民和两会】县政协委员分组审议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报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0
【悦听民和】享堂史话之民族来源-回族.民和文旅.2023-12-21
悦听民和| 三川地区今昔(土族源流与分布).民和县图书馆.2023-12-21
【悦听民和】民和县乡镇简介—杏儿藏族乡.民和文旅.2023-12-21
民和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第一号) ——全县常住人口情况.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1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2023-12-28
宗教活动场所基本信息.国家宗教事务局网站.2023-12-21
区域农产品.新农村商网.2023-12-21
区域农产品.新农村商网.2023-12-21
民和:286种特色农产品亮相青海(河湟)第五届农展会 县委书记杨海林巡馆.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1
区域农产品.新农村商网.2023-12-21
区域农产品.新农村商网.2023-12-21
海东民和:乡村图景美 入冬农事忙.人民网.2023-12-21
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业信息网.2023-12-21
区域特产.新农村商网.2023-12-21
民和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概况.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1
海东民和:电商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青海日报.2023-12-21
民和县插上“电商双翼”带动群众致富增收.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1
海东工业园区民和工业园管委会2021年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1
海东民和工业园环境影响 跟踪评价公众参与第一次公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1
民和县湟乳乳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简介.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1
民和马营清真食品酿造有限公司简介.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1
我们开学啦!.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1
我县疫情防控和春季开学准备工作“两手抓、两不误”. 健康民和 .2023-12-21
民和县第一中学基本情况介绍. 青海民和一中.2023-12-21
民和县人民医院基本情况介绍.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1
民和县人民医院招贤纳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医院.2023-12-21
民和县第二人民医院开工建设.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1
民和县中医院简介.民和县中医院.2023-12-21
民和县四举措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2
民和“三举措”助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2
青海民和:小灵芝撑起大产业.湘湘带你看社会.2023-12-22
Sina Visitor System.新浪微博.2023-12-21
【文化民和】来自和美乡村的文化“盛宴”.民和文旅.2023-12-21
崆峒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信房地产信息网.2024-07-12
文化馆简介.民和县文化馆.2023-12-21
关注丨海东市民和县体育总会成立. 青海体育官微.2023-12-21
08奥运明星查询.新浪2008奥运.2023-12-21
民和县全面构建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新模式.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1
【环保时讯】在保护绿水青山中彰显职责担当——访民和县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辛有平. 海东市生态环境局.2023-12-28
民和奏响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协同曲.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1
悦听民和|第三条路是从县城到官亭的路 .民和县图书馆.2023-12-21
重点项目 || 投资4.28亿元,民和这条公路建设正酣,预计明年年底通车.海东交通运输.2023-12-21
悦听民和|民和县乡镇简介——西沟乡.民和县图书馆.2023-12-21
关于反映民和县公交车无法扫码支付的问题.海东市人民政府.2023-12-28
民和最全公共交通信息.民和文旅.2023-12-21
民和客运站正式开业运营.民和交通运输.2023-12-21
你不知道的西北小城——民和. 民和文旅.2023-12-22
河湟物语:藏在味蕾深处的乡愁.海东创建.2023-12-22
悦听民和 | 尕面片(美食特产).民和县图书馆 .2023-12-22
悦听民和 | 甜醅(美食特产).民和县图书馆.2023-12-22
文旅结对 | 民和非遗 魅力传承.滨湖区文体旅游局.2023-12-22
国家文物局综合行政管理平台.国家文物局综合行政管理平台.2023-12-22
河湟印象 | 民和县马厂塬遗址(四十八).青海省博物馆.2023-12-22
喇家遗址:闪耀在四千年前的黄河上游史前文明丨文博中华.民和文旅.2023-12-22
【文化民和】民和:非遗进校园 文脉永传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8
土族纳顿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22
景区介绍丨永录康格达景区.民和文旅.2023-12-21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海东还有这样一个景区-永录康格达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海东市旅游发展委员会.2023-12-21
景区介绍丨民和七里花海景区.海东市文体旅游广电局.2023-12-21
【文旅时讯】七里花海入选全省首批省级生态旅游创建景区.海东市文体旅游广电局.2023-12-21
走进“东方庞贝古城”——探访青海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海东市文体旅游广电局.2023-12-21
青海民和县与山东滨州无棣县缔结为友好合作县.山东频道凤凰网.2023-12-21
民和县扩大对外合作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1
【青海情】西宁出过封疆大吏、民和出过神医、大通景阳出过武将……青海原来有这么多历史名人.西海都市报.2023-12-21
朱海山.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1
西宁市纪委书记马海瑛任市政协党组书记(图|简历).中国经济网.2023-12-21
鲍义志.政协青海省委员会.2023-12-21
西藏自治区新一届政府主席、副主席简历(主席严金海).中国经济网.2023-12-21
水利部关于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的公告.水利部.2023-12-21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推介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的通知.www.moa.gov.cn.2021-05-14
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拟命名名单公示.凉山州民族宗教委.2023-12-2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决定.中国政府网.2023-12-21
民和县荣获全省普法先进县荣誉称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07
关于拟通报表扬青海省2016-2020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名单的公示.青海普法.202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