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明
张耀明(1905年1月19日—1972年10月11日),男,陕西临潼区张家庄(现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行者街办张庄村)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抗日爱国将领,国民革命军中将。
1924年,张耀明得到同乡前辈于右任的推荐,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张耀明参加平定广东反动商团作战。毕业后分发教导团服务,见习期满,任少尉排长,参加国民革命军东征陈炯明的战役,1926年,参加北伐,因作战英勇,升为上尉连长。“二次北伐”结束后,张耀明参加讨桂、讨冯作战,逐升为少校营长。1932年夏,张耀明率部参加对鄂豫皖边区红军“围剿”作战。1935年5月2日,国民政府任命张耀明为陆军步兵上校。1936年1月,张耀明获授五等宝鼎勋章。 1936年10月5日,国民政府将张耀明晋升为陆军少将。11月,张耀明获授四等宝鼎勋章。1938年3月24日,张耀明所在的第二十五师与第二师奉命向枣庄市方向推进,张耀明指挥全师官兵依托艾山高地,充分发挥各类武器效能,沉重打击日军。因在徐州会战中表现突出,张耀明则升任第五十二军副军长,同时继续兼任第二十五师师长。 9月27日,张耀明升任第五十二军军长。1940年,张耀明指挥第五十二军向汨罗河新市附近日军发动猛烈进攻,日军抵挡不住,遂向河北岸溃退。此次会战,从9月初至10月初日军溃退,为湘北大捷。1942年6月,张耀明升任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1944年,豫中会战结束后,张耀明因作战有功,获授四等云麾勋章。1945年3月,张耀明率第三十八军先围龙头岩,阻敌西进,后在大南岭、马家山之线阻敌。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随后,张耀明参加在郑州举行的接受日军投降的仪式。10月,张耀明获忠勤勋章。
1947年3月,整编第三十八师一部参与进攻陕北地区的军事行动,张耀明率部深入甘宁边境。凭借此次行动,张耀明获授三等云麾勋章。1948年1月,张耀明获授二等云麾勋章。9月22日,张耀明晋升为中将。同年11月,蒋介石将张耀明从西北召回南京,任命其为首都卫戍总司令,负责拱卫南京。 1949年5月2日,张耀明经宁波市撤往舟山岛,随后率残部撤至台湾。1949年11月,张耀明飞往成都市,接任关麟征,担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 12月底,四川省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蒋介石随后命令张耀明移交工作,返回台湾。1972年10月11日,因病卒于台北市。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耀明为陕西临潼人,1905年1月19日出生于临潼张家庄。其家境清寒,家族秉持耕读传统。父亲张振淮,母亲牛姓。张振淮夫妇育有六个子女,张耀明为幼子 。
1912年,时年七岁的张耀明开始进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此后升入育德高小与省立一中就读。张耀明青年时,正好在“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共产党诞生时,青年时期,张耀明身处救亡图存的民主爱国运动热潮中,目睹青年学生积极抵御外侵,同时接触到新传播的无产阶级思潮。彼时,国内军阀割据混战,百姓生活困苦,张耀明认识到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他决定投笔从戎。
抗战前期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革命高潮迅速从广州市掀起,并波及全国。同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张耀明在《新青年》杂志看到黄埔军校招生的新闻,便与同乡关麟征、闫揆要、杜聿明等人经香港特别行政区赴广州,并得到同乡前辈于右任的推荐,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第一期同学中陕西籍者有关麟征、闫揆要、杜聿明、董钊、马励武、徐经济、马师恭、马志超、张坤生、魏炳文等数十人。
在校学习期间,张耀明参加平定广东反动商团作战。毕业后分发教导团服务,见习期满,任少尉排长,参加国民革命军东征陈炯明的战役,1926年,参加北伐,因作战英勇,升为上尉连长。“二次北伐”结束后,中国又陷入新的军阀混战,张耀明参加讨桂、讨冯作战,逐升为少校营长。
1930年4月,张治中任中央军校教育长兼新组建的教导第二师师长,祝绍周为参谋长,下辖第一、第二旅,以汤恩伯、罗铁华(后关麟征)为旅长,张耀明任第二旅第四团团长,参加陇海铁路战役。6月,教导二师在陈留郡、太康一带,多次击退吉鸿昌、张自忠两师。7月初,败石友三于兰考。9月1日进克兰封。10月,攻克开封市、郑州市。11月进驻徐州市。年底,教导二师改称为陆军第四师,以徐庭瑶为师长,下辖第十一、第十二旅,仍以汤恩伯、关麟征为旅长,张耀明任第十一旅第二十一团团长。
1932年夏,张耀明率部参加对鄂豫皖边区红军“围剿”作战。时第十一旅改称为第四师独立旅,张耀明任独立旅第二团团长,率部参加进攻叶家集。同年冬,独立旅扩编为陆军第二十五师,以关麟征为师长,李钧任参谋长,杜聿明(梁恺继)任步兵第七十三旅旅长,张耀明任步兵第七十五旅旅长。
抗战时期
1933年1月,日军进攻山海关区、九门口。次月,日军兵分三路进犯热河。面对日军攻势,各界爱国军民纷纷致函国民政府,请求对日宣战。第二十五师奉命从徐州市乘火车前往北平市附近的通州区集结。彼时,驻守古北口的东北军第六十七军正与日军激战。因敌强我弱,第六十七军难以支撑,请求支援,第二十五师遂出动接防。部队抵达后即与日军交火。日军已占据古北口一带的有利地形,居高临下,第二十五师伤亡惨重。张耀明与师长关麟征亲临火线指挥作战。关麟征决定强占454高地,第七十五旅经反复争夺,成功夺取高地,并打退日军多次进攻,稳住了阵地。此役中,关麟征受伤,杜聿明接任代师长。3月13日,黄杰率领的第二师前来接防,第二十五师退守南天门。在古北口、南天门作战期间,张耀明与关麟征等人对日军敌情以及攻守方法展开研究,最终确定将散兵坑、战壕挖掘在棱线之后。这一举措有效降低了日军飞机、大炮的威胁,减少了官兵伤亡,“反斜面作战” 战术由此诞生。
“塘沽停战协定”签署后,第二十五师奉命在长辛店镇附近集结,将防务移交给宋哲元的第二十九军,随后撤至北平市郊外进行整训。在此期间,第二十五师承担北平市高中学生的军训任务。张耀明对军训工作高度重视,时常检查督促。 然而,日本侵略者向国民政府施压,蛮横要求解散学生军训。解散当日,学生们情绪悲愤,不少人决心报仇雪耻,这也促使众多北平学生日后投身抗日行列。 之后,日本侵略者再度施压,提出中央军不得驻扎北平、天津市。第二十五师遂在长辛店附近集结,乘火车前往洛阳市,承担洛阳至连云港市间陇海铁路沿线国防工事的构筑任务 。
1935年5月2日,国民政府任命张耀明为陆军步兵上校。1936年1月,张耀明获授五等宝鼎勋章。 1936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为奔赴华北前线抗日,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名义,从陕北清涧以东的沟口、河口东渡黄河,突破晋绥军防线,进入山西省。山西军阀阎锡山向蒋介石告急。3月上旬,蒋介石电令第二十五师等中央军进入山西,阻拦红军东进,并救援阎锡山;同时命令西北军、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等部队向陕北地区根据地进攻。张耀明接到命令后,率第七十五旅兼程北上。3月25日,陈诚抵达山西太原,组建晋绥陕甘四省边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总指挥部,节制四省边区军事,第二十五师归陈诚指挥。中央军约十个师先后进入山西。为团结抗战、避免不利决战,5月初,东征红军全部西渡黄河,回师陕北。 随后,第二十五师奉命开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堵截北上的红二、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师和王钧的第三军编为中路军,进至靖远县及其附近的黄河渡口,堵截中国工农红军渡河。张耀明指挥部队占领黄河渡口及靖远县城,未及渡河的红军部队改向陕北地区方向前进。张耀明派部队向打拉池方向追击,占领打拉池。蒋介石致电嘉奖第二十五师,赞誉“行动神速,殊堪嘉勉,盼继续奋战,树勋于边疆,名垂史册,有厚望焉”。10月5日,国民政府将张耀明晋升为陆军少将。11月,张耀明获授四等宝鼎勋章。 “西安事变”后,何应钦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指示西北各部队统一由甘肃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指挥,向西安进军,讨伐张学良、杨虎城所部。第二十五师奉命东调,从叶升堡踏冰过黄河,经灵武市至泾川县,后移师咸阳市,直至抗日战争爆发。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二十五师与第二师合编为第五十二军,关麟征任军长,张耀明升任第二十五师师长。该部奉命经陇海铁路转津浦铁路,开赴沧州市集结,抵达沧州后,又转往保定市集结。9月初,部队到达保定,编入刘峙任总司令的第二集团军,于保定至沧州间漕河南岸占领阵地,构筑工事,准备迎敌。 9月20日,日军向第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军阵地发动进攻,第二十五师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顽强阻击。经过两昼夜激战,两师伤亡过半。关麟征向刘峙请求增援,刘峙称已派第三军前往。但第三军并未抵达,且刘峙总司令部已撤离保定附近。张耀明与关麟征商议后,决定放弃原有阵地,向保定以南唐河南岸撤退。9月24日,保定沦陷。随后,根据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命令,第五十二军转至漳河以南地区,进行整理补充,为后续作战做准备。 10月13日,日军占领漳河以北的邯郸市、磁县等地。第五十二军由林州市绕道至涉县附近,以涉县为根据地,向邯郸、磁县附近日军展开昼夜袭击。张耀明派梁智伟营长率少数便衣官兵先行侦察,并组织农民配合行动。之后,将全营分为特别行动队、放火队,趁夜暗潜伏,突破机场障碍,包围攻击敌守军营房,放火队成功烧毁机场飞机及油库,任务完成后安全撤出。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为此传令嘉奖,并对全营官兵发放奖金。
邯郸日军在持续打击下伤亡惨重,10月20日后,敌第十四师团土肥原部开至邯郸、磁县一带增援,并企图反攻。第五十二军回防漳河南岸,协助友军商震部防守漳河,第二十五师留一个团在漳河以北开展游击。10月底,敌第十四师团向漳河防线发动进攻,一部趁夜在西保障附近强渡漳河。关麟征指挥第二师一个旅包围攻击河南岸日军,同时命令张耀明率第二十五师在河北岸的一个步兵团,对日军炮兵阵地及后方部队实施侧击。日军腹背受敌,向河北岸溃退,双方在漳河两岸形成对峙。 第五十二军在漳河坚守一个月,伤亡较大,奉命开往黄河北岸的新乡、洪县等地休整,漳河南岸阵地由友军接替。随后,部队转至郑州市附近休息一周,又前往渭河附近进行整理补充。在三个月的休整期间,张耀明总结古北口抗战以来的经验教训,加强部队战斗训练与思想教育。同时,张耀明利用时间研读陆军大学课本《战史》《战斗纲要》《战术作业》及古代兵法等。经过整顿补充和教育训练,部队战斗力得到显著提升 。
台儿庄大战
台儿庄大战爆发后,日军第十师团派遣濑谷支队(一个加强旅团)沿津浦铁路南下。1938年3月16日,日军进犯滕县,与川军孙震部王铭章师展开激战,持续三日。3月18日,滕县沦陷,日军继续南侵。3月23日,薛城区、枣庄市被日军侵占。第五十二军和第八十五军奉命向台儿庄区东北地区的白城市集结,准备迎击濑谷支队。 3月24日,张耀明所在的第二十五师与第二师奉命向枣庄方向推进。3月27日,两师南下,次日向进犯台儿庄的日军侧背发起攻击。3月29日,第二十五师与第二师占领台儿庄以北的南北洛、北大窑,战斗激烈。日军多次试图夺回南北洛,均被两师击退。 3月31日,第八十五军抵达台儿庄东北的河西乡杨家庙一带。4月1日,第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军与第八十五军联合向日军发动进攻。此时,日军第五师团坂本支队四千余人从临沂南下,增援濑谷支队。张耀明奉命率第二十五师堵截该敌。第二十五师向坂本支队发起猛烈攻击,形成包围态势。日军乘夜向杨楼、底阁方向逃窜,其骑兵支队被第二十五师包围于兰陵镇西北的村庄,被全部歼灭。 4月3日,第二师配合第二十五师作战,将坂本支队包围于杨楼、底阁附近,并于当日攻占杨楼、底阁。日军伤亡惨重,残部乘夜向底阁西南的肖汪附近逃窜。中国军队乘胜追击,再次将坂本支队包围于肖汪附近。4月5日晚,坂本支队向濑谷支队发电求援,但濑谷支队已被第八十五军和孙连仲部包围,无法实施增援。4月7日,坂本支队乘夜向北突围,濑谷支队向峄县以西方向溃逃,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
1938年4月21日,日军第五师团陆续从临沂方向南下,企图与日军第十师团会合。张耀明率第二十五师和第二师由老县以东向邳州市以北地区转进,第二十五师部署于艾山,第二师则分布在艾山至燕子河的大小刘庄一带。4月23日至4月底,日军持续向第二十五师阵地发动攻击。张耀明指挥全师官兵依托艾山高地,充分发挥各类武器效能,沉重打击日军。5月13日,第五十二军奉命向徐州市附近集结,第二军接手邳县以北的防务。随后,第五十二军又奉命前往河南淮阴附近进行整理补充。在淮阴地区停留十多天后,转至湖北随县、枣阳市地区继续休整。因在徐州会战中表现突出,关麟征升任第三十二军团军团长,仍兼任第五十二军军长,张耀明则升任第五十二军副军长,同时继续兼任第二十五师师长。 1938年8月,第三十二军团奉命从长江北岸开赴南岸咸丰附近地区,归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指挥。当时,日军第十一军推进至瑞昌市附近,正与第九十二军李仙洲部激烈交战,第五十二军奉命前往支援。当第五十二军抵达阳新县附近时,瑞昌已经失守。张耀明率部迅速占领瑞昌以南,黄桥铺至排沙周之间的高地,阻止日军西进。8月14日起,第九师团多次发动进攻,均被第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军坚决击退,日军伤亡惨重,始终未能突破防线。 9月27日,张耀明升任第五十二军军长,下辖第二师(师长赵公武)、第二十五师(师长张汉初),以及从后方赶来的第一九五师(师长梁恺)。随后,张耀明率第二师、第二十五师从第一线撤离,转往湖南醴陵、浏阳一带休整;第一九五师则留下,由军团长关麟征指挥继续作战。10月下旬,第三十二军团奉命南撤,此时武汉已经沦陷 。
湘北大捷
11月上旬,第三十二军团为阻止日军南犯,命令正在醴陵市休整的第五十二军开往湖北岳阳以南地区。张耀明即率部向湘北进发。第五十二军尚未到达湖北之前,日军已逼进城陵矶和岳阳市,守军新编第二十三师力不能支,弃守溃退。城陵矶,岳阳失守的消息传到长沙市后,长沙情况极为混乱,地方当局奉令所谓“焦土抗战”,于11月12日突然在全城放火,大火烧一天一夜,给长沙人民造成空前灾难。实际上,日军占领城陵矶和岳阳县后,就被第五十二军挡住了,敌多次向南新墙河进犯,均被第五十二军击败退回。此后,日军龟缩在岳阳附近,湘北局势开始稳定。1940年春,军事委员会为减少部队机构重叠,取消军团制,第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军改为第十五集团军。9月上旬,湘北正面之敌烟俊六部向第五十二军阵地发起多次进攻,均被该军击溃。中旬,张耀明指挥第五十二军向汨罗河新市附近日军发动猛烈进攻,日军抵挡不住,遂向河北岸溃退。此次会战,从9月初至10月初日军溃退,是为湘北大捷。
1940年,占领越南的日本侵略军有进犯云南省的企图,张耀明奉命率部由湖南省进入云南,改隶第九集团军,担负滇越铁路以东的滇越边境的防务。张耀明率部曾多次击退日军的进犯,不仅保证了滇南边境的安全,对以后中国远征军向滇西一带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和打通中缅交通线,始终不受滇南方面边境敌人侵扰,起了很大的作用。
1942年6月,张耀明升任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其原任的第五十二军军长一职,由赵公武接任。彼时,第九集团军下辖第五十军和第五十四军,其中第五十四军为陈诚嫡系部队。 1943年,第五十四军内部有人成功告发军长黄维。军政部长何应钦电令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举荐继任军长人选。关麟征考虑到第五十四军背后依靠陈诚,认为任何人接任军长,在指挥管理上都会面临困难。同年4月,关麟征派张耀明兼任第五十四军军长。这一安排引起陈诚不满,张耀明也因此受到牵连。张耀明上任不到两个月,便有人向蒋介石打小报告,称其在第五十四军大规模更换人事,导致军心不稳。蒋介石随即发电警告。经调查,这份小报告由陈诚亲信、第五十四军副军长傅正模撰写。此后,傅正模私刻张耀明印章,伪造“因病请辞”报告,辞去张耀明第五十四军军长兼职。何应钦又致电关麟征,要求再次举荐军长继任人选,关麟征对此愤恨不已。 次年,陈诚从湖北前往昆明市,关麟征与陈诚当面发生冲突,关系几近破裂。不久后,张耀明被排挤出第五十四军,调任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兼陆军第三十八军军长,第五十四军军长由陈诚亲信方天接任。
豫中会战
1944年,张耀明调任第三十八军时,正值豫中会战。第三十一军原在偃师区以南地区集结控制。会战打响后,被调往老板沟、张庄迄诸岭阵地守备。4月24日,塔山日军进犯铁山,张耀明指挥部队将敌击退,毙敌百余。第二天上午7时,米河镇、王家店敌四、五百,炮三门,又犯铁山,10时回窜。同时,第十七师一部在龙头咀以西高地,袭击回窜之敌,毙五十余。26日,张耀明指挥部队袭击龙头咀、米河镇、马驹岭,给敌以重创。27日,顽敌再犯铁山,又被击退。同日,张耀明据报,虎头关西十里铺敌构筑工事,即派遣敌后游击部队搜索敌情,集中局部兵力,略取敌之据点,并联系友军,相机转移攻势。29日,第三十八军分别向老龙头、塔山、马、虎头关各据点攻袭,毙敌百余。30日,第十七师进占米河、马驹岭之一营。中午,再攻塔山。敌一部三、四百人,由赵沟、范沟向新部侧背迁回,战两小时,张部向两河口以西地区转移。
1944年5月2日,日军五六百人从庙子夹鱼沟向中国守军米家寨主阵地发动猛攻,另有一股五六百日军窜入柿树沟(老板沟东)。第三十八军官兵顽强抵抗,彻夜激战,成功击退日军。 5月3日,薛沟及牛家寨当面日军,以六七百主力转而进攻冷沟寨。凌晨3时左右,冷沟寨一度被日军突破。张耀明得知消息后,立即派部队进行猛烈反攻,5时许成功收复冷沟寨。部分日军逃窜至刘沟、半圈河,遭到第三十八军琉璃庙部队侧击后,退至东、西瓦台;另有三百余名日军向东窜至获坡、索谷、方家岭、郎凹一带,第十七师派部队协同围击,双方激战一整天,伤亡惨重。 4日凌晨1时左右,日军增至千余人,发动猛烈进攻。拂晓前,日军突入洪河村新三十五师师部。新三十五师师长率直属部队迎击,苦战三小时,击毙大量日军。到9时,日军再次增兵,主力分别向姜沟、涉村方向逃窜。张耀明命令第三十八军预备队一营前往堵截,双方短兵相接、反复肉搏,战况激烈,均遭受重大损失。10时左右,第三十八军转至铁生沟继续抵抗。友军第九十六军抽调两营步兵前来驰援,两部激战整夜。 5日拂晓,日军被迫向西南方向逃窜。张耀明命令新三十五师第一〇五团跟踪追击,追到圣水附近后,双方激战两小时。日军又逃窜至张沟、摇岭附近,凭借险要地形顽抗,敌我双方形成对峙局面。由于日军持续进攻第三十八军和第九十六军阵地,战区命令第九军增援。第九军一部临时划归第三十八军指挥,另一部划归第九十六军指挥。 5月8日,日军突破第三十八军和第九十六军主阵地多处防线,两部被迫撤至偃师区、洛阳市间继续抵抗。13日,第三十八军和第九十六军奉命迅速开往宜阳,增援汤恩伯兵团作战。此后,第三十八军划归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刘戡指挥。第三十八军消灭磁间及以北地区的日军后,前往韩城市集结;第九十六军划归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李延年指挥。 第三十八军进驻韩城以东预设阵地,阻止日军西进。官阳方向两千余名日军,携八十余辆战车向韩城发起猛攻。第三十八军尚未完成部署,阵地即被突破,日军长驱直入,5月26日洛阳沦陷,蒋鼎文向西撤退。 豫中会战结束后,蒋鼎文、汤恩伯因战败被撤职,张耀明因作战有功,获授四等云麾勋章。
日本投降
1945年3月,日军进攻抗日战争第五战区,一部日军进攻西峡官道口,时任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胡宗南指挥豫西部队阻敌。张耀明率第三十八军先围龙头岩,阻敌西进,后在大南岭、马家山之线阻敌。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2日,张耀明奉命指挥第三十八军由豫西向开封市附近挺进,所辖第一七七师担任兰封与开封地区、第十七师担任开封与郑州市地区的接收与警备。9月中旬,第三十八军各部到达指定位置,作好准备。随后,张耀明参加在郑州举行的接受日军投降的仪式。10月,张耀明获忠勤勋章。
内战爆发
1946年5月,国民政府在蒋介石授意下,向张耀明等人授予胜利勋章。同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随后,第三十八军副军长孔从洲出于反对内战的意愿,率第三十八军第十七师一部及第五十五师,在洛阳、洛宁故县镇宣布起义。起义部队投奔中国人民解放军,被改编为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 内战爆发后,张耀明指挥部队占领孟津、怀庆、道口等豫北战略要地,随后率部参与皖北战役。战役期间张耀明身负重伤,但仍继续指挥作战。1947年春,抗日战争第一战区改组为西安绥靖公署,第三十八军集团军改编为整编第一军,张耀明出任整编第一军副军长兼整编第三十八师师长。 1947年3月,整编第三十八师一部参与进攻陕北地区的军事行动,张耀明率部深入甘宁边境。凭借此次行动,张耀明获授三等云麾勋章。此后,张耀明率部参加晋西战役,与渡过黄河的解放军展开激烈战斗 。
1948年1月,张耀明获授二等云麾勋章。9月22日,张耀明晋升为中将。同年11月,蒋介石将张耀明从西北召回南京,任命其为首都卫戍总司令,负责拱卫南京。 1948年底,人民解放军推进至长江以北。蒋介石为维持长江以南统治,一面放出“下野”“和谈”的烟雾弹,一面任命汤恩伯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为强化首都卫戍司令部的力量,第二十八军、第四十五军编入首都卫戍总司令部序列。张耀明部署兵力,以一部巩固上海市、乌江镇桥头堡地区,加强江南地段的城防工事;令第四十五军三个师守备桥头镇至铜井镇的江防,确保龙潭、栖霞市及大胜关;对新州车站附近江岸进行特别警戒;安排第二十八军三个师驻防浦口区、浦镇、江浦,并在三地修筑大量碉堡,构建防线。
1949年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向浦镇以北山头发起进攻,经过一天一夜激战,占领第二十八军主要阵地。浦镇以北山地阵地丢失后,浦口、浦镇守军纷纷南撤,解放军追击至浦口。4月23日,南京对岸被解放军肃清,当晚解放军渡过长江。至此,东、中、西三路解放军渡江人数超过二十万,长江防线被突破。 防线被突破后,汤恩伯组织撤退。张耀明率第四十五军及临时归其指挥的第五十四军,沿京杭国道向杭州市撤退,由浦镇败退的第二十八军负责掩护。抵达杭州后,5月2日,张耀明与浙江警备总司令周喦经宁波市撤往舟山岛,随后率残部撤至台湾。
病逝台湾
抵达台湾时,张耀明肝病发作,身体极度疲倦,亟需调养。彼时,陈诚任职东南军政长官兼台湾警备总司令,在这样的局势下,张耀明在台湾的处境并不顺遂。1949年11月,张耀明飞往成都市,接任关麟征,担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当时,人民解放军正进军大西南,大陆仅余西南部分地区尚未解放。 12月底,四川省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蒋介石随后命令张耀明移交工作,返回台湾。回到台湾后,张耀明因身心俱疲,疾病缠身,无法继续工作。由于子女众多,家庭生计艰难,生活颇为清苦。病休期间,战时留下的枪伤时常发作,给他带来极大痛苦。 1972年10月11日,因病卒于台北市。
个人生活
张耀明双亲早逝,其兄姐多人,均在大陆。妻子王时英女士,生有子七人:群正、群诚、群毅、群强、群健、群勇、群宁;女三人:莉莉、莜芳、幼英。他们均受大学教育,各有成就。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哪些抗战名将在台湾度过人生暮年?谁最高寿.微信公众号.2025-03-26
文化周刊|文化纵横——陕西抗日名将张耀明.搜狐网.2023-11-19
张耀明.中国地情网.2025-03-26
黄埔军校一期张耀明.抗日战争纪念网.202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