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姓,沛国谯县(今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东汉末年权臣,亦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
曹操少年间任侠放荡,到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市北部尉。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调济南市相。董卓擅政时,散尽家财,起兵讨董卓。初平三年(192年),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取其中精锐组建青州军。建安元年(196年),迎刘协至许县,从此用献帝名义发号施令,总揽朝政。在此前后相继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割据河北省的袁绍,随后削平袁尚、袁谭,北击乌桓,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丞相。同年率军南征,收服荆州市,但在赤壁之战中败于孙刘联军。建安二十年(215年),取汉中市,次年(216年)自魏公进爵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于洛阳市,享年六十六岁 。曹魏建立后,被追尊为太祖,谥号武皇帝 ,葬于高陵区。
曹操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他的诸种举措使统治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对于曹操的功业及其为人,后世评论之多,分歧之大,可谓世所罕见。此外,他知兵法,工书法,擅诗歌。其诗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开建安文学之风。著有《魏武帝集》,已佚失。今人辑有《曹操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三国志》称其为西汉相国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颇有名望,刘志时,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爵位,在刘宏时官至三公之首的太尉。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擅长随机应变,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人桥玄和南阳人何颙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如今天下将要发生动乱,非命世之才不能解救,能够安定天下的,岂不是你吗?”南阳人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评价曹操为“太平时的奸贼,乱世时的英雄” (《魏书》记载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注释过《孙子兵法》。这些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
展露锋芒
熹平三年(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时称洛阳市)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首都,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刘宏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硕的叔父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一些当朝权贵,他们难以中伤曹操,只得以举荐为名,将其明升暗降,外调为清丰县(今河南清丰)县令。
光和元年(178年),曹操因堂妹夫濦强侯宋奇被宦官诛杀,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其后,在洛阳市无事可做,回到家乡谯郡闲居。
光和三年(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议郎。此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划诛杀宦官,不料其事未济反为宦官所害。曹操上书陈述窦武等人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满朝,而忠良之人却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辞恳切,但没有刘宏采纳。尔后,曹操又多次上书进谏,虽偶有成效,但东汉朝政日益腐败,曹操知道无法匡正,便不再进言。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军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左中郎将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右中郎将朱儁先到,与黄巾军波才部作战,失败,皇甫嵩退守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北地区),面对波才的围困,趁夜纵火出击,使黄巾军惊乱后撤。此时曹操率军赶来,联合皇甫嵩、朱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不久后,曹操调任济南国(今山东济南)国相。在济南市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长吏,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朝廷徵还曹操为东郡太守,拜为议郎,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当时天下纷乱,先是发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南阳郡许攸、沛郡周旌等地方豪强,谋划废黜灵帝立合肥市侯的事件。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们,但被曹操拒绝。曹操在推辞的理由中说:“废立皇帝是天下最不祥的事了。古时有衡量轻重、计算成败而后施行的人,伊尹、霍光便是如此。这两个人都怀着至忠的诚心,以宰相的地位,凭借执政大权,加上同众人的愿望一致,故此能实现计划,成就大事。如今,各位只看到他们当初的轻而易举,而没有看到现在的困难。用这种非常的手段,想一定达到目的,难道不觉得危险吗?”后来王芬果然事败自杀。接着,又有西北金城郡(今兰州市)的边章、韩遂杀死刺史和知府,率兵十余万反叛朝廷。
中平五年(188年)八月,刘宏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而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陈留起兵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登基,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想趁灵帝驾崩、宦官失势之机诛灭十常侍,但没有取得何太后的支持。于是何进采纳袁绍的建议,不听曹操和陈琳的劝谏,便征召停留在河东郡的边将董卓率其部众进京,以便于胁迫何太后同意诛杀宦官。
董卓尚未抵达京城,何进已被宦官下手谋杀。同年九月,董卓入京,执掌朝政,把汉少帝废为弘农王,而改立其弟陈留王刘协,即汉献帝;又派人把弘农王母子毒死,自称太师,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洛阳市。曹操到陈留郡后,“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董卓讨伐战。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袁术等人共推渤海国太守袁绍为盟主,曹操任代理奋武将军,参加讨董军。二月,被联军击败的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则焚毁宫室,挖开王陵,劫掠人民,致使洛阳方圆两百里荒芜凋敝无复人烟。而关东联军惧怕董卓精锐的凉州军的战力,无人敢向关西推进,全都屯兵酸枣(今延津县北)一带。而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大败,士卒死伤甚多,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幸免于难。徐荣见曹操虽众少却能力战许久,认为酸枣树不易攻下,也引兵撤回。回至酸枣后,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丹凤县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拼。联军至此解散。
初平二年(191年),曹操在东郡大败于毒、白绕、眭固、栾提于夫罗等,袁绍表荐其为东郡太守。
问鼎中原
初平四年(193年)春天,曹操在匡亭附近大败袁术、黑山军及南匈奴於夫罗部。陶谦率军攻入兖州南部的任城区,曹操率军征讨陶谦,进兵徐州市,向东南扩展势力。攻克徐州十余城。陶谦退守郯城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
兴平元年(194年)春天,曹操的父亲曹嵩和弟弟曹德在前来曹操处途中,被陶谦派兵杀害。 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多所残戮(《后汉书》记载曹操“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县为之不流”)。东郡守备陈宫对曹操不满,于是与陈留郡知府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等同谋叛乱,迎吕布为兖州牧。当时只有鄄城县(今山东城)和东郡的范县(南范县)、东阿县(今山东阳谷)两县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镇县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惇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曹操从徐州市赶回,听说吕布屯于濮阳市,遂进军围攻阳。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鄄城。此时,曹操失去了州(治今山东省郓城县西北),军粮已尽,袁绍派人来劝说想让曹操投靠他,让曹操举家迁到邺县当人质。曹操本打算答应,但被程昱劝阻。
兴平二年(195年),曹操整军再战吕布,多次将其击败,破定陶区(今山东定陶)、丘(今山东郓城西北)等,平定兖州。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七月,因渭河平原李傕、郭汜的火拼,刘协从长安东归,下诏让各路诸侯勤王。十月,献帝正式拜曹操为兖州牧。
迁都许城
建安元年(196年)二月,曹操讨平汝南郡、颍川一带的黄巾军何仪、刘辟等部,献帝封曹操为建德市将军。六月,经曹操谋士董昭的劝说,献帝身边的将军杨奉等人表请拜曹操为镇东将军,袭父费亭侯之爵位。同年,曹操将汉献帝移到了许诚。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讨伐割据宛城区的张绣,驻军白河。张绣举众投降,旋即复叛,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战死(参见词条宛城之战)。此后,曹操又两度攻击张绣,都没有彻底将其击败。九月,曹操东征袁术,袁术弃军而逃至淮河,曹操斩袁术留守四将。
建安三年(198年)四月,曹操遣者裴茂率中郎将段煨讨李傕,夷三族。九月,曹操东征徐州市,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部将魏续、宋宪等生擒陈宫,归降曹操。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将吕布、陈宫、高顺等人处死,收降吕布部将张辽以及泰山豪杰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建安四年(199年),朝廷为曹操增邑三千户,曹操固辞不受。曹操到达昌邑市,张杨的部将杨丑杀死张杨响应曹操,眭固又杀杨丑,率众屯射犬,联合袁绍。曹操亲征河内,并派史涣、曹仁击杀眭固,进围射犬,河内太守缪尚与张杨手下长史薛洪率众投降。曹操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
官渡决战
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曹操自率军屯于官渡(今中牟县北),准备迎击袁绍。
刘备在陶谦死后,曾一度出任徐州市牧,后徐州被吕布攻占,刘备投奔曹操。曹操认为刘备是个英雄,先后表他为豫州牧、左将军。曹操攻占徐州不久,淮南袁术准备逃往青州往依袁绍,曹操派刘备去截击,袁术北上不得,呕血而死。刘备到达邳州市后,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自己屯于沛县。曹操令刘岱、王忠率兵征讨,被刘备击败。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董承等人谋诛曹操,事泄被杀。曹操决定东征刘备。诸将皆说:“与您争夺天下的人是袁绍,如今袁绍要来讨战,您却弃之不顾,而要东征刘备,倘若袁绍乘机从背后进攻,该怎么办呢?”曹操说:“刘备是人杰,现在不除掉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心腹大患。袁绍虽然有远大的志向,但反应迟钝,不会马上出兵。”于是急速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处。
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袁夫人一门,自袁绍曾祖父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势力本就很大,后袁绍取得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实力大增,有军队数十万人。袁绍以其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后方稳固,兵精粮足。他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志在一举消灭曹操。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命大将颜良等进兵白马(今河南滑县),自率大军进屯浚县(今河南浚县东),向曹操发动进攻,拉开了大战的序幕。曹操的实力比袁绍弱得多,曹操所占的黄河以南地区,是残破不堪、尚未恢复生产的四战之地,物资储备也不如袁绍。其总兵力大概不过几万人,投入前线的兵力据《武帝纪》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裴松之认为此数不准确,曹操的兵力不会如此之少,但曹操兵力远逊于袁绍却是毫无疑问的。
袁绍大军来攻,许都震动。曹操安慰众将,分析了袁绍的性格缺陷:“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虽然“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众令不一”,在这种情况下,袁绍地盘虽大,粮草虽足,但只能是“为我奉也”。正是因为对袁绍有很深的认识,曹操才敢于在袁绍将要大军压境之时抽身去进攻刘备。
四月,曹操亲自率兵北上解白马之战,他采纳谋士荀攸之计,先进军延津县(今延津北一带),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态势,吸引袁军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转向迅速赶往白马。曹操军突然杀到,袁军措手不及,颜良被将军关羽斩首,袁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曹操救出白马军民,沿黄河西撤。袁绍闻知,立即命文丑、刘备渡河追赶曹操。曹操见追兵渐近,命军士解鞍放马,并置重于道。袁军追兵大至,争抢辎重,阵形混乱。曹操率领仅有的骑兵突然杀出,大破追兵,阵斩文丑。曹操初战得胜,主动撤军,继续扼守官渡。
八月,袁绍大军连营而进,东西数十里,依沙堆为屯,进逼官渡。曹操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袁军向曹营发动猛攻,先是作高橹、起土山,由上向曹营中射箭,接着又挖地道,欲从地下袭击曹营,皆被曹操以设投石机、挖掘沟壑之法破解。两军一攻一守,相持近二个月。久战之下,曹操处境极为困难。
十月,袁绍从河北省运来粮草万余车,派大将淳于琼等带万余人沿途护送,夜宿于离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这时袁绍谋士许攸因向袁绍献偷袭许都之计不成,且在河北的家眷犯法被抓,心生悔恨,而来投曹操,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曹操大喜,足出迎,之后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军队人衔枚,马勒口,换袁军军装乘夜从小路偷袭乌巢。曹操军至乌巢,命四面放火,袁军大乱,淳于琼拒营死守。袁绍闻知,急忙派兵救援,曹操左右见“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曹操大怒说:“贼在背后,乃白!”士卒都拼死力战,因此大破袁军,斩淳于琼等,尽其粮草。而当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时,因此少量援兵救援乌巢,而以重兵围攻曹军营地。由于曹军营地营垒坚固,乌巢先被攻破,袁军张郃、高览等人率部投曹,袁军溃散。袁绍弃军逃回黄河以北。曹军大获全胜,斩首七万余级,尽获袁军辎重图书珍宝。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勾结袁绍的信,尽烧之,说:“当袁绍强大时,孤尚且不能自保,何况众人呢!”
在客观上说,官渡之战中的曹操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善于听取正确意见,所以能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经过自己主观上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胜利。此战之后,曹操击溃了最大的敌人袁绍,由他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
统一北方
建安七年(202年)五月,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不和,发生火并。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
建安九年(204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进军围攻邺城遗址。袁尚率军回救,依水(今滏阳河)为营,曹操进军将其营寨包围。袁尚害怕,请求投降,曹操不许。袁尚乘夜逃跑,袁军溃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省定县)。曹操命人拿着缴获袁尚的印绶节招降邺城守军,城中斗志崩溃。邺城遂被曹操攻破。从这一年起,曹操把自己的据点北迁到了冀州的邺城,政令军队此后皆从此出,而许县则只留些许官吏。
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又以负约为名,攻灭袁谭,冀、青二州平定。于是,曹操上表让还兖州牧,改任冀州牧。袁尚兵败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此月,幽州大将焦触、张南起兵反袁氏,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乌桓。焦触自称幽州刺史,举郡县归附曹操。四月,黑山军首领张燕率领其部众十余万人投降曹操。故安人赵犊、霍奴起兵,杀死幽州刺史,三郡乌桓又围攻鲜于辅于犷平。曹操率兵北征,斩杀赵犊,又渡河救援犷平,乌桓奔走出塞。 [298]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攻灭割据太原市的高干,平定并州。又东征淳于姓,遣乐进、李典击破海贼管承。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回到邺城遗址,大封功臣二十多人,皆为列侯,其余依次受封。
曹操为了肃清袁夫人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汉末,辽西地区、辽东、右北平市三郡乌桓结合,是为三郡乌桓,其首领为辽西部的蹋顿。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一直很好,并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
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玉田县)。时正雨季,道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曹操从无终人田畴之议,改从一条久已断绝,但“尚有微径可寻”的路线进军。在田畴的引导下,曹操大军登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堑山谷五百余里”,直指乌桓老巢朝阳市(今辽宁朝阳南)。
八月,曹军进至离柳城不足二百里时,乌桓才发现,于是蹋顿与袁尚、袁熙等人率数万骑兵迎击。二军相遇,时乌桓军军势甚盛,而曹军则是“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唯独张辽力劝曹操迎战。曹操登高瞭望,见乌桓军虽多,但阵势尚未摆好,遂命将自己的持麾授予张辽暂用。张辽指挥先锋部队,乘乌桓军阵稍动之机,向乌桓军发动猛攻。乌桓军大败,死者被野。乌桓单于蹋顿也被临阵斩杀。曹军在白狼山之战中大获全胜,胡、汉降者二十余万。
袁尚等人逃奔割据平州的公孙康。这时,有人劝曹操乘势进击公孙康,曹操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也。”遂率军还师。不久,公孙康果然斩杀袁尚、袁熙,并将其首级献与曹操。诸将不明所以,曹操说:“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于是,曹操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肃清了袁夫人势力。
十一月,曹操行至易水,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上郡乌丸行单于那楼率其部下名王来贺。
赤壁之战
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继阖闾破楚之后的又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
曹操率军二十万众顺江而下。孙权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军三万沿江上至夏口,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一起溯长江西进,与曹军相遇在赤壁。此时曹军众多士卒已染疾病,初次交战,曹军败退,暂驻军于乌林地带,周瑜等人在南岸,双方隔江对峙。周瑜利用曹操的骄傲轻敌,纳部将黄盖之议采用火攻,设计诈降,命其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延及岸上曹营而伤亡惨重,曹操又下令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予以烧毁,然后撤退,又因为士卒饥疫而死者大半。
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对敌,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此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凉州之战
献帝建安十四年(209年)三月,曹操回到谯郡(今亳州市),他下令建造船只,训练水军。七月,曹军到达合肥市,继续南下。此时,庐江县人陈兰、梅成反抗曹操,曹操派驻守合肥的张辽领兵平叛,消灭了陈兰、梅成等人。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为了彻底扫平凉州诸军和叛乱诸羌,护军将军夏侯渊与张郃、张既等率领三、四万精锐曹军出宝鸡市、破马超、过略阳县、战兴国、斩韩遂、降高平市屠各,进而,围枹罕擒“河首平汉王”宋建,又派张“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尽降,陇右全部平定。 此次出战夏侯姓渊所督诸军狂飙猛进、追亡逐北,全部时间不足十个月,行程达到1500多公里,大型战斗三次,破敌十余万,解决了渭河平原、陇右反叛势力的威胁,并且多次出现后汉三国不多见的“轻兵步骑,抛弃辎重”的突袭战法,而且收效很大。
汉中之战
汉中市之战(217年-219年)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交战双方主帅分别为刘备、曹操。刘备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等,曹操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等。经此战役,最终刘备占据汉中,领土得到扩张,进而称王。
曹操到达汉中前(217年冬到219年1月),参战将领有夏侯姓渊、张郃、徐晃、郭淮等,估计2.5-3万人;到达汉中市后(219年2月)到战役结束,曹操及其中央机动兵团人数估计2-3万人,参战总兵力5-6万人。刘备在成都增兵前,参战将领有:法正、张飞、马超、黄忠等,估计4-5万人,即所有从荆州市带来的兵力和部分投降的刘璋军;从成都市增兵后,将领没变,估计增援了留守成都的刘璋投降军及新整编部队2-3万人,参战总兵力6-8万人。
第一阶段刘备军全面进攻,曹军积极防御,刘备军受挫;第二阶段刘备军增加兵力,展开重点进攻,大败曹军于定军山;第三阶段曹操主力到达汉中市,刘备坚守不战,曹军进攻不利而全面撤军。汉中争夺战是由宕渠之战、下辩之战、定军山之战、汉水之战等一系列战役组成的一场重大战争。该战争使刘备实现了《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刘备派系的暗斗变成了明争;魏蜀吴三国真正鼎立形成.
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人苦无足,得陇望蜀”。曹操虽然占领了汉中,但并没有继续发力攻打川蜀,在时间上给了蜀汉准备和发展壮大的机会。二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曹操占领了汉中之后只派大将夏侯渊和张郃率重兵进行了防守,且因曹操多疑,信任夏侯渊远胜于张郃,即令夏侯渊为主将,这导致了夏侯渊被黄忠斩杀,也间接致使了汉中市之败。
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亦称为关羽北伐、襄樊战役或荆州争夺战,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市、樊城区的一次重要战役。此战中,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援樊城,却遭遇了因为暴雨而导致的“汉水溢流,害民人”的天灾 ,以致于水淹七军。关羽趁机乘大船进攻,俘获于禁等人,重创曹魏,威震华夏,接着吕蒙偷袭荆州、关羽麦城之战,最后关羽父子被孙吴俘杀。襄樊之战,使得曹魏、蜀汉的实力受损,尤其是蜀汉,不但损兵折将、还丢失荆州,成为三国形势的重要转折点。此战还导致蜀汉与东吴十余年的同盟关系被打破、反目成仇,最后发生夷陵之战。
英雄垂暮
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这个小儿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嘛!”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说:“如果天命在我,我做周文王足矣。”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市,同月庚子日(3月15日),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号为武王。他临死前留下《遗令》(参见词条曹操遗令)。 根据曹操的遗嘱,他于二月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于邺城遗址西郊的高陵。曹操死后,其子曹丕袭封丞相、魏王官爵。
黄初元年十月辛未日(220年12月11日),曹丕逼迫刘协让位,改汉为魏,十一月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人物关系
曹操的爷爷是刘志时期有名的大宦官曹腾,曾任中常侍大长秋,后来被封为费亭侯。父亲是曹腾养子曹嵩,官至太尉。
曹操妻妾众多,王后以下分为五等,即夫人、昭仪、婕妤、傛华和美人,其中有名或有姓者包括丁夫人、卞夫人在内共十五人。
曹操妻妾众多,为其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曹丕、曹彰、曹植及曹冲颇受曹操重视。曹丕字子桓,曹操的次子。曹彰字子文,曹丕同母弟弟。曹植字子建,曹操的第四个儿子,曹丕同母弟弟。曹冲字仓舒,谥号邓哀王,曹操小妾环夫人所生。其余的二十一个儿子为萧怀王曹熊、丰王曹昂、曹铄曹铄、曹据曹据、燕王曹宇、曹林曹林、中山恭王曹衮、济阳怀王曹玹、陈留恭王曹峻、范阳闵王曹矩、赵王曹干、临邑殇公曹子上、楚王曹彪、刚殇公曹子勤、谷城殇公曹子乘、宋戴公曹整、灵殇公曹子京、樊安公曹均、广宗殇公曹棘、东平灵王曹徽、曹茂曹茂。
人物成就
政治
惩办豪强
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响,崇尚仁义礼让,并试图以仁义、道德、礼让教民和行政,即“治定礼为首”。 另一方面,他在治国上强调以法治国。在当世战乱之下,要拨乱反正,只能采用刑法之治。曹操主张执法如山,强调法不阿贵。他说,法令“设而不犯,犯而必诛”。要求严格法令规章,赏罚分明,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曹操重视执法者的人选和执法者以身作则的作用,认为这是贯彻法令、实行法治的保证。为此,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处于乱世之中的曹操既强调刑法,也没有忘记礼教之用。他始终尚礼重法,两手俱用,并在礼法并举、两手俱用中表现出了特有的谲诈之能。
唯才是举
在人事管理方面,曹操主张唯才是举,这是曹操社会主义独具特色的地方。在汉末选官偏重门第、不问才德的情况下,他主张突破门阀界限,实行唯才是举。他认为,天地间,人为贵。要建功立业,只有靠人的智慧和才能,“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他重视人的才能,鄙视德行礼教,认为遵守封建礼教的人不一定有开创事业的能力,有开创事业能力的人未必肯遵守礼教,所谓“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故而力主起用那些果敢英勇临阵力战之士,出身地位低微但有高才异质的人和“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并且明令要求下属“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不拘一格选官用人。
曹操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他们任用“清正之士”,“务以俭率人”,使得天下士人“莫不以廉节自励”,即使是权贵宠臣,“舆服不敢过度。”以上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社会风气的转变。
曹操的社会主义符合时代的需求,在统一、平定北方的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主张的法治和唯才是举是对于汉代德化县、孝治四百年传统的对抗和否定,在政治思想界引发讨论,对于后世人事管理思想的影响颇为深远。
军事
黄巾军起义之后,军阀混战,社会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从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其平生主要发起(一部分未亲自指挥)或参与的军事活动。
军事思想
曹操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著作,自著兵书十余万言(即《孟德新书》),“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又集录诸家兵法,写成《兵书接要》一书,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加以论述。他撰写的《孙子略解》(又称《孙子注》),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先河。其著述大都亡佚,从其《孙子注》和存世的军事文书以及《三国志》等史书中,可窥见其军事思想。
战争观
曹操认识到,军事斗争离不开政治形势的配合。要有足够的武装力量,才能拯救社会。不能像春秋时吴国夫差那样只凭武力,不注重政治;也不可似周朝诸侯徐偃王那样,以仁义代替用兵。他强调“兵以义动”,“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为赢得战争中的政治主动权,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争取人心,占领河北后免难民租赋,又发布抑豪强兼并令,以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谋士郭嘉颂扬他“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曹操认为经济的好坏,关系着战争的成败。军队无辎重、粮食、委积,“亡之道也”,因而吸取“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刘彻以屯田定西域”的经验,大兴屯田,达到了足食强兵的目的。
治军思想
曹操抛弃儒家以礼治军的原则,认为“礼不可治兵”,强调“吾在军中持法是也”,注重以法治军。他针对汉末为政失之于宽的状况,“纠之以猛”,以使“上下知制”“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他“揽申、商之法术”,制定管理、训练等军事法规,如《军令》《步战令》《船战令》《论吏士行能令》《败军抵罪令》等,以维护军队的统一指挥,强化军队的战斗力。一次在行军途中,曹操传令不得使战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士兵皆下马步行,唯恐踏坏小麦草。可曹操的战马因受惊吓踏了麦田。他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以示处罚,足见执法认真。为保证法规的实行,曹操主张严明赏罚,按法赏有功、治有罪,“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告诫诸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强调“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并“亲巡将士,明劝赏罚”,在公开场合,自己也不置之法外。为贯彻以法治军的思想,曹操特别注意军中司法官吏的选拔,认为“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曹操选将用人,主张破格求实。他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他们后皆战功卓著,成为名将。还能够根据将领特点,用其所长。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操将青、徐二州托付于他,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文聘本是刘表帐下大将,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曹操任其为江夏区知府,委以边事,使御孙权。对有过失的“贤”才,曹操往往任用如初。他还注意集众人之智指导战争,在兖州、官渡、邺城遗址、当阳、渭南市、襄阳市等重大战事中,均听取和采纳将士的意见。为尽其才,他倡导广开言路之风,征柳城乌桓得胜回师,还重赏曾劝阻他出征的人。
谋略思想
曹操认为:“欲攻敌,必先谋。”重视谋略是曹操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他所以能够“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明《孙子集注》中的曹操注曹操认为用兵“不可以祷祀而求,亦不可以事类而求”,显示出其军事思想中求实、尚变的两大特点。他推崇《孙子》,但要求诸将按他结合当时社会实际和实战经验编撰的《孟德新书》指挥作战。视善变为用兵核心,其行军用师,被誉为“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强调“兵无常形”“兵无常势”“兵之变化,固非一道”,只有灵活用兵,“以诡诈为道”,才能以变制胜。还说“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他认为,诡诈的前提是知彼知己,只有在掌握了对方的兵力部署、战将强弱、地形险易、后勤保障等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才能制定出“因敌变化”“盈缩随敌”的策略。他尤重视奇正、虚实变化,要求以“至实击至虚”。他的战争实践也体现出这一点。如对孙、刘集团作战,或东攻西守,或东守西攻,皆依实际情况,将优势兵力集中于一方,形成“至实”态势。同时,常以分散、分化敌军的策略,致其“至虚”,从而各个击破。在中国军事史上,他以“诡诈”著称。曹操的军事思想深受历代兵家和学者称道。陈寿认为他能够成就伟业,“惟其明略最优也”。其《孙子注》对后世兵学有深远影响。但有时他强调刑罚过度,并且也有袒护失察之处,这是其思想的局限性。
经济
施行屯田,改革户籍
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采纳枣祗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工作效率高于普通的自耕农。因此短时间内就使地方“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自述道:“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
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始创户调制,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200年),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204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
曹操在世时,还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如他举荐的扬州市刺史刘馥,修复、建设芍陂、茹陂、七门、吴塘等土坝,蓄水灌溉稻田,使得“官民有畜”。
以身作则,提倡廉洁
在开源的同时,曹操也非常注意节流,并以身作则,提倡廉洁。史书中称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的衣服、鞋子不事华丽,帷帐屏风落满补丁,床榻被褥“败絮其中”。在曹操的大力纠正下,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洁勤俭自律。即使是高官显贵也不敢过度铺张,甚至出现了有人故意穿破旧衣服取悦曹操的咄咄怪事。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反过来不得不下令来纠正这一奇怪的不正之风。
曹操的遗嘱,也体现了自己的一贯俭朴的风格:“天下尚未安定,还不是遵守古礼的时候。安葬完毕,所有人都除服。那些率军屯戍在外的,一律不得离开屯所。有司各率其职。以时服下葬,不要在幕中贮藏金玉珍宝。”
文化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 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市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 诗史也”。《 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陇西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 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镇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心情。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
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 蔡文姬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可以说,“ 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此外,曹操还有不少其他文章传世,例如《请追增郭嘉封邑表》《让县自明本志令》《与王修书》《祀故太尉桥玄文》等,文字质朴,感情流露,流畅率真。
曹操著述,据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有《魏武帝集》30卷录1卷、《 兵书》13卷等十余种,然多已亡佚,今存者唯《孙子注》。明代 张溥辑散见诗、文等145篇为《魏武帝集》,收入《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中也有《魏武帝集》,所收作品略多于张溥辑本。1959年, 中华书局据丁福保本,稍加整理补充,增入《孙子注》,又附入《魏志·武帝纪》、《曹操年表》等,重新排印为《曹操集》。
树碑立传
古今评价
汉魏
曹操自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袁术:
曹公尚在,未可也。
曹操欲扶衰拯弱,安能续绝命,救已灭乎。
陈宫:“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逆贼曹操,何等明公。”
张辽:“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辽奉圣旨,必不敢害故也。”
周瑜:“操虽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孙权:“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刘备:
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惟独曹操,久未枭除,侵擅国权,恣心极乱。
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
遂得使操穷凶极逆,主后戮杀,皇子鸩害。
吾势虽不便,汝等百万来,未如吾何;曹孟德单车来,吾自去。
曹操虽有无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议者见操失利于赤壁,谓其力屈,无复远志也。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将欲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何肯守此坐老乎。
今寇虏作害,民被荼毒,思汉之士,延颈鹤望。
贼臣篡盗,社稷无主。
曹操父子,世载其罪。
卞夫人:“明公性急忿然,在外辄行军法。”
夏侯惇:“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余年,功德著于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
法正:“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市,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
诸葛亮:
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于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郡,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浚县,几败伯山,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曹操五攻昌豨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王子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张悌:“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
两晋南北朝
孙楚:“太祖承运,神武应期,征讨暴乱,克宁区夏;协建灵符,天命既集,遂廓弘基,奄有魏域。”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潘安:“魏武赫以霆震,奉义辞以伐叛,彼虽众其焉用,故制胜于庙算。”
陆机:“接皇汉之末绪,值王途之多违,伫重渊以育鳞,抚庆云而遐飞。运神道以载德,乘灵风而扇威。摧群雄而电击,举敌其如遗。指八极以远略,必焉而后绥。釐三才之缺典,启天地之禁闱。举修网之绝纪,纽大音之解徽。扫云物以贞观,要万途而来归。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齐辉。济元功于九有,固举世之所推。”
王导:“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石勒:“大丈夫行事当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懿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裴松之:“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
垣荣祖:“昔曹操、曹丕上马横,下马谈论,此于天下可不负饮矣!”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隋唐
李世民:
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虞世南:“曹公兵机智算,殆难与敌,故能肇迹开基,居中作相,实有英雄之才矣。然谲诡不常,雄猜多忌,至于杀伏后、鸩荀彧、诛孔融、戮崔琰,娄生毙于一言,桓劳于下拜,弃德任刑,其虐已甚,坐论西伯,实非其人。许劭所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斯言为当。”
王勃:“魏武用兵,仿佛孙吴。临敌制奇,鲜有丧败,故能东禽狡布,北走强袁,破黄巾于寿张,斩眭固于射犬。援戈北指,蹋顿悬颅;拥南临,刘琮束手。振威烈而清中夏,挟天子以令诸侯,信超然之雄杰矣。而弊于褊刻,失于猜诈。孔融、荀,终罹其灾;张绍芳、季,卒不能免。愚知操之不怀柔巴蜀,砥定东南,必然之利耶。”
魏元忠:“魏武之纲神冠绝,犹依法孙、吴,假有项羽之气,袁绍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终以破灭,何况复出其下哉!”
朱敬则:
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
昔魏太祖兵锋无敌,火器独行,大战五十六,九州静七八,百姓与能,天下慕德,犹且翼戴弱主,尊奖汉室。
宋金辽
穆修:“惟帝之雄,使天济其勇尚延数年之位,岂强吴、庸蜀之不平!”
苏洵:“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刘备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
司马光:“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华盛顿奇才队,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群雄,几平海内。”
王安石:“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张耒:“草昧群龙斗,英雄接上游。吴卑青盖伏,蜀陋葆车留。挟汉临诸夏,中原半九州。人惊吕布缚,谁信本初忧。天作西南限,时方割据秋。力终回赤壁,功止霸诸侯。历数知归禹,乾坤正造周。事商完夙志,传子岂人谋。铜雀佳人恨,西陵拱木秋。千年故乡庙,歌舞荐牢羞。”
赵鼎臣:“慷慨勤王始,艰难创业初。英辞传乐府,妙略布新书。逐鹿功虽在,藏舟计已疏。一朝空帐,爱子竟何如。”
王彭:“至说三国事,闻刘备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洪适:“曹瞒好发丘,凶德比夷虏。”
辛弃疾:“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元好问:“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明清
张羽:“促路蜉短,雄心日月长。玉床飘繐帐,犹自恋余香。”
罗贯中: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
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
佘翔:“魏武奋鹰扬,群策皆披靡。”
张溥:“孟德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兼草书亚崔张,音乐比桓蔡,围棋王郭,复好养性,解方药,周公所谓多材多艺,孟德诚有之。……汉末名人,文有孔融,武有吕布,孟德实兼其长。”
曾曰唯:“其人为霸则有馀,其诗为帝非不足。大风之歌秋风辞,视之魏武竹弟肉。数千年来魏及唐,杜甫曹操相低昂。白也慷慨孙郎比,东西争帝将雁行。”
许咏仁:“阿瞒心术苦难明,青史原来有定评。赎蔡文姬关友谊,杀杨修忌才名。赋诗横槊英雄气,卖履分香妇女情。疑冢筑为七十二,不知何处是佳城。”
近现代
易顺鼎:“酒边横槊慕周公,朝露何殊咏大风。海内人才归许下,谯东精舍等隆中。儿沉朱李招群彦,客煮梅果论两雄。痴绝分香兼卖履,清西陵萧瑟雀台空。”
许南英:
瓜分豆剖鼎将移,太息桓、灵不可为。乱世孝廉为国贼,当途谶纬属佳儿。文章岂特祢衡死,经济难瞒许邵知。我笑将军争汉土,葬身何地至今疑。
铜台高矗漳江湄,卖履分香有女儿。千古奸雄皆欲鬼,一家子弟尽情痴。竟因求士拘徐母,未必怜才赎蔡姬。我为二乔夫婿恨,空文亦受老瞒欺。
孙中山:“我等之兴中会,便是汉朝之刘备、诸葛亮,今之满洲皇帝,便是曹操、司马懿。”
黄摩西:“魏武雄才大略,草创英雄中,亦当占上座;虽好用权谋,然从古英雄,岂有全不用权谋而成事者?”
李宗吾:
三国英雄,曹操其首也,曹逼天子,弑皇后,粮罄而杀主者,昼寝而杀幸姬,他如吕伯奢、孔融、杨修、董承、伏完辈,无不一一屠戮,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其心之黑亦云至矣。
夫厚黑之为学也,其法至简,其效至神;小用小效,大用大效。沛公得其全而兴汉,司马得其全而兴晋;曹操、刘备得其偏割据称雄,炫赫一世。”
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毛泽东:
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毛泽东曾批评曹操两个缺点:曹操打过张鲁之后,应该打四川省。刘晔、司马懿建议他打。曹操不肯去,隔了几个星期,后悔了。毛泽东以此为例批评曹操刚愎自用,不能采纳良策。此外,毛泽东还曾批评曹操不能严于律己。《三国志》中的《武帝纪》中,讲述曹操“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毛泽东圈画了这一段,并写道“赤壁之败,将抵何人之罪?”赤壁之战,是曹操亲自领军,亲自决策的一个重大失误。曹操却又未能自罪,可见他宽己严人,处事不公。
周恩来:曹操人格就不如诸葛亮那般完美。
曹操患有“作奸欺世”之病,以诈为利,以伪为真,予人以可讥可耻之据。
朱德早年读《三国志》时,他就对曹操用人只重才干不重品德的作法持反对态度。他批评曹操“尚才不尚德,功成而民无生气矣”,“尚才不尚德,乱平而人心丧尽。”
范文澜:“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
钱穆:“曹操兼能政治、军事和文学,又能用人,是魏国创业者。然而,他却是一大奸雄,故为历史反面人物,此下中国历史六百年中衰,曹操不能辞其咎。”
谭其骧:“曹操是一个有优点,有缺点,功劳很大,罪孽也不小的历史人物。”
黄仁宇:
《三国志》里的曹操,不见得比他同时人物如刘备、孙权更为谲诈。而且他有敢说敢做、豪迈磊落、放浪不羁的浪漫色彩。
曹操能够出类拔萃,是由于他的不拘小节、眼光远大。然则他虽看清传统道德不能解决当日毛病,但他也不知放弃传统道德亦不见得能拯救当日毛病。
费正清、崔瑞德(主编):“给予汉王朝的致命一击却留给了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的曹操。曹操出身微贱,是大诗人、大战略家,也是现实主义的政治思想家;他反对儒家的礼仪和道德束缚。”